2017山东作文高考(1)
看到这则材料时,心间一股暖流瞬间涌出,多美的画面啊:成排的书架,漫溢的书香,和缓流淌的灯光,夜读者心无旁骛地读书,无家可归者安然入睡,没有吵嚷,没有提醒和鄙夷的眼神,更没有驱赶,一切都静静的。天堂,大概就是这个模样吧!
恍然记起小时候,最向往的地方莫过于新华书店了(因为根本没见过图书馆),那里对我来说有无尽的吸引力,但我对那里却充满复杂的情感,每次进城都要到位于市中心的新华书店,心中满是庄重,走进去,打开一本书,那油墨的香味就伴着书页的翻动淡淡散出,但总不能安心读个过瘾,工作人员或提醒或警示或不屑的眼神总让我惴惴,而每本书的价格又让我却步,所以每次从那里出来都有“逃”出来的挫败感,甚至还有点屈辱,但下一次又会不顾一切地走进去。于我而言,有书的地方就是神圣之地,就是心灵的栖息地。
那缕书香,魅力永远都在;
书中的浩瀚带给我的敬畏,让我欲罢不能;
而能尽兴徜徉其中的幸福感,让我对那里持有数年如一日都不曾削减半分的热情。
大学几年,我尽享图书馆带给我的快乐。我喜欢那份肃穆,沉醉于那安然静谧的时光,迷恋窗外斜射的阳光伴着书香环绕身旁。在那里,我寻到了心灵自由之所在,感受到高尚的灵魂面前,自己的那份渺小,并且深深喜欢这渺小,它让我敬仰,让我思考,让我进步,让我坚定内心的追求,让我前行的脚步更加笃定,让我内心更纯净,更相信历史的足迹,相信时光的伟大,相信人类的力量。一如那年的西藏行,触目可及的是山连着山,上面是蓝天,远方还是山,我们在这份神秘与永恒中如蝼蚁,但我全身心每个毛孔感受到的都是令我颤抖的幸福和激动。心,有了皈依;灵魂,便不会忧惧。
可惜的是,工作以来,城市中再没有这样的读书之地。中学校园里的图书馆规模小且不说,更重要的是形同虚设,师生根本无法享受到大量藏书和在其中读书的氛围。书店兴起,尤其是学校附近,各类教辅资料充斥其中,一家专售文学类书籍的席殊书屋,伴我度过刚工作那几年的孤寂时光。但就在前年,也关门了,老板不无伤感:似乎没有人愿意读这些书,真的无用吗?
有人抱怨这个社会越来越功利,有人批评世风为何如此暴戾,有人站在教育者的角度指点学生多做题目、与高考无关的书少看……这个世界似乎越来越忙碌,城市越来越繁华,邻居大姐的服装越来越漂亮,但粗俗势利依然存在,更多的人感受到:心,无处安放!
可喜的是,我们等来了全天开放的城市图书馆,看到越来越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看到更多的人尽享社会公共服务给大家带来的便利,我欣喜于这个变化,我相信,在图书馆里,不管你是读书还是休息,你都会在那个氛围中安静谦和,那一排排的书会消解你的狂妄自大,融化你内心的喧嚣和焦躁,你能在那里找到一片土地,滋养性灵,陶冶灵魂。就像赫尔岑所说,那里是思想的公共餐桌,应邀者围桌而坐,各自寻觅所需的食物。
我有一个梦想,不久的将来,每个社区都有一个相对规模的图书馆供居民读书休息,都有一批具有人文情怀的图书管理员,每个居民都能从阅读中受益,都能发自肺腑热爱阅读、热爱生活。
到那时,天堂,就在人间!
2017山东作文高考(2)
一
一家二十四小时书店,开店两年多来从不驱赶任何一位来客,即使他们是拾荒者、乞丐,只要他们来看书,哪怕看上一行或是一页,都会让店员感受到工作的意义。这其中,透视着的实质上是一种深深的人文情怀。
二
人文,就是以人为本,人是衡量一切的首要标准。书店,本以营利为目的,接待的客人应该看能否给书店带来利润,来买书的人笑脸相迎,不买书的人概不接待。但是在这里,深夜而来的“顾客”有的仅仅把看书作为小憩的凭借,有的将书店当成住宿的旅馆。可店家却不以为忤,反而觉得实现了工作的意义。这就不再以营利为工作的评价标准,而是以顾客的感受来界定工作的意义,以尊重每一个人,平等对待每一个人来彰显生命的价值,这就是博大而深沉的人文情怀了。
三
人文情怀,近年来成为我们社会中的热词。人文情怀引起热议,标志着社会的进步,它是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之后人们内心里的必然需求。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人文情怀的提升是我们建设小康社会进而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必经之路。人文情怀引起热议,更标志着我们社会治理模式的优化,由单纯的GDP增长开始转向满足人们更为广泛的精神需求。物质和精神,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双翼,不可偏废。所以从另一个角度讲,人们对于人文情怀的热议,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急切的呼吁?呼吁我们对当下依然盛行的不人文的现象进行反思与突破?
四
唯利是图,虔诚拜物的价值观是非人文的,彰显物质的伟大必然对人的矮化,让人重回奴隶的地位。精致谋划,一心利己的人生观是非人文的,填充自我的欲壑必然意味着对人的绑架,最终失掉人的自由。趋炎附势,歧视弱者的社会观是非人文的,等级观念的横行必然加剧社会达尔文主义,让人在弱肉强食中失掉了人的意义。杨绛先生淡泊守拙,专心向学,煨着自己的生命之火,成就了精神上的贵族,这是对人生价值的最好诠释。施一公放弃美国优厚待遇,毅然回国,践行父亲“一心为公”人生嘱托,浓浓的家国情怀是对个体人生的最好定位。中国人民大学得知自己的校友陷入人生的困境,及时伸出援手,他们对待弱者的态度是衡量我们这个社会良心的尺度。这三者,都体现了最美的人文情怀。
五
一位中国游客走进了一家德国小店,没有跟开店的老者打招呼,就自顾自地看起商品来。等到开口询价,老者却说什么都不卖。中国游客很诧异,老者说:我是这家店的主人,您进来不首先跟我打招数,是对我的不尊重,一个连我都不尊重的人我为什么要把东西卖给他?人文情怀,首要的是尊重人的感受;其次,它与物质无关;再次,在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里,它重得让人敬畏!
六
一个书店,因了自己的人文情怀而引发社会的关注,让我们为这社会感到欣慰;同时,也让我们自己感到任重而道远……
2017山东作文高考(3)
记得二十年前在德国小城旅行,看到街头有无人值守的图书报刊摊,行人可以自由取阅摊上的杂志,可以坐在旁边长椅上翻看,也可以放进包里带走,而且人人面无愧色,坦然自如,就像从自家书架上拿书一样。
问在德国大学教书的朋友,他告诉我,同样的书报摊遍布城市,拿走书的人读完后可以在任何一个类似的书报摊归还,然后继续拿另一本回去读。有些真正有爱心的人还会把自己家里的书无偿地贡献出来,放在书报摊上,供陌生人阅读。在这样的过程中,不牵扯一分钱的费用问题,只是书吸引读者、读者爱上书这样一种心灵的交流、沟通、轮换。久而久之,在这城市里已成传统。
这件事成了那次旅行的最大收获,每次想起来,那个城市的名字都让我这个读了半辈子书的人感到一股由衷的温暖。
十年前,国内的社区书屋、农家书屋也逐渐建立起来,星火燎原,最终遍布大江南北的城市与乡间。看到坐在书屋里认真阅读的市民、村民,我都强烈地感受到,国民文化素养正在快速增长,每个人的读书热情正在被悄然唤醒,东方文明之邦的丰碑将会再次高高竖起。
感慨之余,我仍然觉得,难道读书仅仅止于“读书”吗?古代的读书人也是像我们今天这样子“读书”吗?“读书”究竟是为了干什么?
翻阅《论语》,我看到了孔子谆谆教导我们的一个大写的“仁”字,也读到学生子贡向孔子请教时提到的“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句话。
忽然之间,我顿悟了什么是真正的“读书”,那就是每一个读书人孜孜不倦读书的同时,一定要懂得“受与施”的道理,将自己读到的书、拥有的知识财富广泛地散播于四方,带动身边的人一起进步,才称得上是“会读书的读书人”。
看到那则24小时营业书店的新闻,我知道,书店的管理者、工作人员才是真正“爱书、读书”的“仁”人。他们不但读书,而且懂得读书人究竟应该为这个世界奉献什么。于是,他们忽略了走入书店的所有人的身份符号、衣着外貌,而统一把那些人看作是“读书人”,只要能为这些“读书人”做些什么,他们就衷心地感到快乐,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人本来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书亦如此。
知识本来就没有功利深浅之说,纯真的人亦如此。
反观古人,老杜呼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同时,却止于呼吁,没能真正为天下寒士庇护心灵的“广厦”;诗仙太白草书“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之际,却在饱醉高歌、放纵诗情后酣然睡去,浑然忘了天下还有那么人为潦倒流离、生活拮据而愁。
只有在这家书店,在平安祥和的深夜里,因为一群真、善、美的“爱书人”的努力与辛劳,一群内心坦然静谧的“读书人”才能坐在书店的灯下,卸下心灵与身体的桎梏,各自寻求着自己的精神慰藉。脑海中出现的这样一幅温情画面,给我带来的震撼犹胜二十年前在德国小城看到的无人书报摊。
我想,一本好书、一盏暖灯、一个小窝、一碗浓醇的心灵鸡汤……足以抚慰行路人疲惫不堪的心了。
这样的一个书店,才是真真正正24小时不打烊的心灵鸡汤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