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天寺作文(通用7篇)
对面说再见
2024-06-21 00:07:44
其它
其它

承天寺作文(1)

《记承天寺夜游》改写作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改写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记承天寺夜游》改写作文1

夜,很安静。

我坐在床边,像往常一样脱却衣衫,准备睡下。

这时,我突然发现,月光正从门外流入房间,把地面镀成银白的一片。我的睡意顿时散去。

今晚的月色,真美!

我那孤独的心境被此刻的月光照亮了。看,今晚,我不是一人,寂寥如我,还有明月不负我,盛情相邀。

多么美的月亮啊!要是有位朋友与我共赏,该有多么快乐!

这么希望着,我便想起了怀民兄!

怀民兄就住在附近的承天寺里,我快步向那里走去。在此时此刻的良辰美景当中,想必怀民兄也未曾入睡,见我来了,怀民兄也是异常欣喜。我俩便一同在寺院中欣赏那如画的月色。

明亮的月亮散发着皎洁而柔和的光。月光下的庭院格外的清静,如一汪清水,澄净透明。我不禁产生了一种错觉:我是站在地上还是立于水中?我低下头,那清水中似乎还生长着轻盈的水草,随着水的流动而轻轻地摇拽;还有簇拥着的水藻,与荇菜交错分布着,充满了情趣。一时间,我觉得自己仿佛又步入了梦境,但一切却显的既真实而又清晰。我又抬头望望四周,才明白,原来这些不过只是松柏与竹枝在月光下的.投影罢了。

沐浴在月光里的一切,仿佛都被月光清晰过似的,纤尘不染,变得格外的干净。

再看看月亮,还是那样高悬于空,遥远而宁静,令人深深沉醉。

想来,这样美丽的景色也许并不罕见。夜夜有月色,处处有竹柏,只是像我们二人这样闲适的恐怕是不多吧!

月色,如诗。我和怀民兄似乎融化于这如诗的月色之中了!

《记承天寺夜游》改写作文2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深秋的风儿在吹拂,冷冷的、瑟瑟的,忙了一天的我,感觉有些困倦,解开衣服正准备睡觉,可当秋天那温馨的月光从窗户里悄悄得透进来,像一面镜子,又好似一张白纸,又亮又白,洒满了我的整个房间时,我睡意全无,便去承天寺找张怀民,来一起享受这美好的月光,到了承天寺,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走在两旁有竹林的小道上,听到秋风里竹叶沙沙作响的声音,轻轻的,很舒服的一种感觉,走出了小路,便到了一个小院,皎洁的月光洒满整个庭院,看着地上,好似出现了一泓清泉,又清又亮,望不到底,给这原本凄凉的夜,又增加了几丝清凉,仔细看那“泉水”,里面还有水藻,在放松的自由摆动。这时,一片竹叶,随着风儿落了下来,飘到了我的面前,才打破了我的遐想,原来那在水底招摇的水藻并非真正的水藻,而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多么美好的夜晚啊!

我和怀民继续走着,说着曾经在宦场上的得失,想起那些或喜或悲的往事,我们不由得相视一笑,心中释然,这曾经的辉煌与失败都已经成为了过去,只有今夜还在继续,不必在这么美好的夜晚想那些曾经的不快。

哪里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我以前为什么就从来没注意过呢!是没有吗?不是,这些哪里都有,只是我原来和普通的宦官一样一直辛苦地追逐名利,而忘了停下来休息一下,去欣赏这清凉的月光和这沙沙作响的竹林共同创造的美好夜晚罢了!


承天寺作文(2)

记承天寺夜游改写作文

记承天寺夜游改写作文1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黄州的夜晚远不如京城那般热闹,即使我住的屋子并无前庭后院,能传进耳中的,也不过几声微风拂叶。有了几分困意,我解开外袍,侧卧下准备就寝。此刻,风声也已停息,仅剩我一人的呼吸声,分外清晰。正欲阖眼,忽然瞥见帘缝间,分明透着几缕清白色的月光。我忽然来了兴致,将帘子拉起,丝毫没了遮挡的莹白光芒大肆钻进屋舍,攀上房间的每一个角落。鲜少有如此明亮的月了。我乘兴起身,系上外袍,意欲去承天寺寻老友张怀民,与我共赏这景。

巧的是,怀民也没有就寝。想来,我们同是被贬黄州,整日清闲无事,又同是钟情赏景之人,如此静谧的景色,不恰好是为我俩准备的吗?果不其然,院子中只有我们二人。脚步贴地的“啪嗒”作响,衣摆拂地的“沙沙”和鸣,却是更衬得这夜幽寂静谧。月光如刚引得我从榻上起来一样,莹白如雪,落在前方的地上,倒似积水返照,看不真切了。忽然,飘飘悠悠的几道影子交映在水光中,如藻、荇交错,顿时便觉出这“水”之清莹来。定晴望了望,许是竹柏的影子吧。

近前,大片大片的竹林掩映了月光,斑驳洒落在我俩身上,周身笼于阴翳之中。气氛陷入沉默,我知道我们又不免感怀慨叹了!我们曾赴京赶考,意气风发;也曾辗转多日,忙于政务。于歌舞升平的繁华地带,我们清心安逸;于官府累牍公文,冗杂事务中,我们鞠躬竭力;面对官场的阿谀奉承,争名夺利,我们仍守心中自在空明。那时总厌倦感叹,再很难欣赏到空明清净的景致了。如今,见到了往昔我最想看到的'幽静景色,却油然生出悲慨来。我们正值壮年,却落得这般有职无权的地步,没法实现治国的抱负,唯有寄情山水,实是有些令人啼笑皆非了。

已经行过竹影之外,视线再次变得清亮开阔。身边的怀民也舒展了紧锁的眉头,拂了拂胡须,我俩心照不宣地笑起来。明朝,于这黄州驰马赏景,专于眼下杯酒盏茶的清欢,不也很闲适吗?

记承天寺夜游改写作文2

夜,很安静。

我坐在床边,像往常一样脱却衣衫,准备睡下。

这时,我突然发现,月光正从门外流入房间,把地面镀成银白的一片。我的睡意顿时散去。

今晚的月色,真美!

我那孤独的心境被此刻的月光照亮了。看,今晚,我不是一人,寂寥如我,还有明月不负我,盛情相邀。

多么美的月亮啊!要是有位朋友与我共赏,该有多么快乐!

这么希望着,我便想起了怀民兄!

怀民兄就住在附近的承天寺里,我快步向那里走去。在此时此刻的良辰美景当中,想必怀民兄也未曾入睡,见我来了,怀民兄也是异常欣喜。我俩便一同在寺院中欣赏那如画的月色。

明亮的月亮散发着皎洁而柔和的光。月光下的庭院格外的清静,如一汪清水,澄净透明。我不禁产生了一种错觉:我是站在地上还是立于水中?我低下头,那清水中似乎还生长着轻盈的水草,随着水的流动而轻轻地摇拽;还有簇拥着的水藻,与荇菜交错分布着,充满了情趣。一时间,我觉得自己仿佛又步入了梦境,但一切却显的既真实而又清晰。我又抬头望望四周,才明白,原来这些不过只是松柏与竹枝在月光下的投影罢了。

沐浴在月光里的一切,仿佛都被月光清晰过似的,纤尘不染,变得格外的干净。

再看看月亮,还是那样高悬于空,遥远而宁静,令人深深沉醉。

想来,这样美丽的景色也许并不罕见。夜夜有月色,处处有竹柏,只是像我们二人这样闲适的恐怕是不多吧!

月色,如诗。我和怀民兄似乎融化于这如诗的月色之中了!

记承天寺夜游改写作文3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深秋的风儿在吹拂,冷冷的、瑟瑟的,忙了一天的我,感觉有些困倦,解开衣服正准备睡觉,可当秋天那温馨的月光从窗户里悄悄得透进来,像一面镜子,又好似一张白纸,又亮又白,洒满了我的整个房间时,我睡意全无,便去承天寺找张怀民,来一起享受这美好的月光,到了承天寺,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走在两旁有竹林的小道上,听到秋风里竹叶沙沙作响的声音,轻轻的,很舒服的一种感觉,走出了小路,便到了一个小院,皎洁的月光洒满整个庭院,看着地上,好似出现了一泓清泉,又清又亮,望不到底,给这原本凄凉的夜,又增加了几丝清凉,仔细看那“泉水”,里面还有水藻,在放松的自由摆动。这时,一片竹叶,随着风儿落了下来,飘到了我的面前,才打破了我的遐想,原来那在水底招摇的水藻并非真正的水藻,而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多么美好的夜晚啊!

我和怀民继续走着,说着曾经在宦场上的得失,想起那些或喜或悲的往事,我们不由得相视一笑,心中释然,这曾经的辉煌与失败都已经成为了过去,只有今夜还在继续,不必在这么美好的夜晚想那些曾经的不快。

哪里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我以前为什么就从来没注意过呢!是没有吗?不是,这些哪里都有,只是我原来和普通的宦官一样一直辛苦地追逐名利,而忘了停下来休息一下,去欣赏这清凉的月光和这沙沙作响的竹林共同创造的美好夜晚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改写作文4

在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我解开衣服刚想躺下睡觉,突然看到皎洁的月光很淡很淡的照在窗户上映射进来。突然一下子间似乎想到什么,急穿上鞋子,穿好衣服,往承天寺去。路上心里想着,最近的日子中太过无聊,没有可以交谈的朋友,今天一下子就想到了以前跟我同样遭遇的张怀民。走到寺门口有两个和尚走了出来“施主,请问你想找谁?”我停顿一下,深情淡定的回了:“我来找张怀民!”和尚恭敬的回答:“施主请进”

我走进寺中,看到怀民的房间也未熄灯,径直朝前走去。轻轻敲门,只看到房间的身影朝门口走来,打开门后,也是呆了一下,微笑示意之后,张怀民收拾衣服,和我一起在院子里漫步。

我们一起在院里走着抬头看到天空中灰暗一片,有一点星星挂在远方,最耀眼的哪个月亮也安安稳稳的挂在天上。我不禁感叹:“哎,怀民兄,今晚的月亮多么皎洁,又不禁让我想到了从前。”我脸上浮现了淡淡的伤感,悲痛。怀民定定看向月亮,支声到:“谁说不是呢?如此景色怎能不令人伤心!想到家中还有年过80的老母就很担忧,不知她现在过的好不好。我听完之后,也不断摇头,似乎这么无可奈何,说道:“家中有妻儿老小,叫我如何放心,也更是思念着家乡的土地,如今被贬至此,我只能与你发泄心中思乡思亲之情。”怀民点头。我们坐在庭中,找来酒杯,一同在月光下喝酒。

水里的植物纵横交错,漂浮不定,那些竹子,松柏也倒影在水光中。我们都不禁感叹着:“哪个地方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这样的竹子,松柏。只是少了现在像我们这样的闲人而已。”

谈到这而,我们更是对现在的宋朝皇帝,百姓谈论一番,怀民叹息:“我们闲来无事,却得不到朝廷重用,被贬官至此,渴望报效朝廷却是有心无力!可悲!可悲!”我们心中都黯然伤神。

我们坐起身来,突然想往湖边散步,走在路上,看到了这片江山现在的处境,不禁感慨,不能为国出力,实乃大不幸。


承天寺作文(3)

月色无声,洒在地上,在不眠人身上凝成了一道霜。

“多好的月色啊!”他在心中默念。“我之前为何从未见过呢?”信步出门,皎洁的月光透过还略显苍翠的枝叶,将无数个小亮点印在地上。小小的院落里似天上银河如满地星海。夜风掠过,星星们还调皮地眨眼呢!他心中高兴起来———如此美景,何处去寻!看着那一轮明月,他思念起了弟弟子由。唉!兄弟两人本可以在一起谈心,现在却天各一方……可子由也是因我被贬的啊!身边一个知心人也没有,就算有,我哪里还能再连累他们呢!

月亮跃出树梢,照亮了远处的承天寺,他想起了“同为天涯沦落人”的张怀民。

轻叩寺门,怀民将其打开。细细打量,怀民衣冠整齐,并未有睡意。二人真可谓心心相印!两位贬官,两个忧国忧民的文人,两颗火热的心,在黄州相遇。两人说笑着步入庭院。

月亮已升得很高了。月光投在山墙包围的小院里,正如一汪清水,水中隐约有水藻在泛动。原来是寺中种植的青竹与翠柏的影子。二人相视一笑,他高声吟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恐怕只是少了如我二人这样的闲人吧!”怀民道:“美景处处有,只有闲下来才看得到吧!”语毕,二人互相抚着背,朗声大笑。

月色满地,如万里铺雪,他的心,敞亮多了……


承天寺作文(4)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初冬的风儿在吹拂,冷冷的,瑟瑟的。

忙了一天的我,感觉有些困倦,解衣准备睡觉。

刚好,月光从窗户里悄悄地透进来,洒满了我的整个房间。望去,像一面镜子高悬于深邃的夜空。

不禁,想起了四年前的今晚,那晚月亮和今天的一样明亮。但不管怎么明亮,都无法照亮那些小人强加与我的罪行,也无法洗刷我的清白。

一晃四年过去了,我已远离了朝堂。还好我在此地遇到了一位知音——张怀民。此刻,我睡意全无,便想去承天寺找张怀民,一起享受这美好的月光。到了承天寺,碰巧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小道两旁,竹林相夹,我听到风里竹叶飒飒作响的声音——轻轻的,好像在为我们的友谊作曲。走出了小路,便到了宽敞的前院,皎洁的月光洒满整个庭院,看着地上,好似出现了一泓清泉,又清又亮,望不到底,给这原本凄凉的夜,增加了几丝清凉。仔细看那“泉水”,里面还有水藻,在放松地自由摆动。

这时,一片竹叶,随着风儿落了下来,飘到了我的面前,才打破了我的遐想,原来那在水底招摇的水藻并非真正的水藻,而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多么美好的夜晚啊!

我和怀民继续走着,说着那些得失,论起那些喜悲。那些曾以为天大的沉重,不过似鸿毛一般。在这个充满月光的夜晚,我们相视一笑,心中释然:曾经的辉煌与失意都已经成为了过去,只有今夜还在继续,不必在这么美好的夜晚想那些曾经的不快。

不由得反思自己:哪里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以前的我为什么就从来没注意过呢?

大概是因为有些风景,只有在某种心境下才能真正看清吧。

如此看来,我倒是要感谢命运遣我来此了,也感谢月光不吝赐我。


承天寺作文(5)

苏轼放下手中的毛笔,抬起头,眨眨酸胀的双眼。他满意的端详着刚刚完成的书画,心中感慨万千:被贬的这四年,没了官场上的勾心斗角,放下了数不清的名与利,连落笔后的字迹都变得苍劲豪迈。

黑,渐渐布满了天空,夜的气息在空中慢慢地浸润,扩散来一种伤感的氛围。夜色渐浓,苏轼起身,修长的双手拨弄着衣扣,倏忽间,他觉出一缕银光漏进堂屋,顺着光源望去,满月像盏剔透的灯笼,在东方天边挑起。苏轼心潮澎湃,皓月当空的夜晚,怎能辜负?他简单地穿着后,走出庭院,望着藏青色的天空,点缀着闪闪繁星,不由得陶醉其中。花好月圆的夜晚,不如去拜访怀民,问问他近来如何。苏轼想着,迈开步子,向承天寺的方向走去。

夜,静极了。街道好像一条波平如镜的河流,蜿蜒在浓密的树荫里,只剩因风而沙沙作响的树叶,似乎在回忆着白天的热闹与繁忙。

半柱香的时间,苏轼便已经到达,大门敞开,怀民正在院中修枝剪叶,与花作乐。苏轼轻叩大门,信步走了进去,相互寒暄。

他们在庭院中伴着鸣蝉悠闲地散步,像孩子般谈笑自如。月光如流水一般,悄无声息地筛过树木,现在庭院中,叶子仿佛被牛乳冲洗过,高处的竹子,松柏落下参差的斑驳的倩影,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像一首纯净空灵的儿歌。

苏轼与怀明二人各举一樽酒,互相干杯,一饮而尽。苏轼微微皱眉,心里泛起一阵涟漪:这酒已不敌当年的味道,却少了名利,伴着月色入口,这酒也变得香甜!

苏轼三杯过后已微醉,对怀民感慨道:“其实夜夜都有这样美丽的月色,只是在这座未曾真正入眠的城市里,人人各怀心事,纸醉金迷,谁会抬头留恋那夜空中孤独的纯白色呢?”


承天寺作文(6)

礼拜五,我和几个朋友来到了闽南古刹承天寺游玩,它与开元寺、崇福寺并称泉州三大丛林。

脚一踏进门槛,一股浓厚的佛寺味扑面而来,引入眼帘的是一棵棵年代久远的榕树,虽然树干上有着许多皱纹,但却枝繁叶茂。

早在来之前,就已查过,寺中植有榕树、柳树、龙眼树、白内叶树等二百多棵,掩映于各座殿宇楼阁之间,浓荫遍地,四季常青,果真不假。

左侧墙上画着承天寺布局图:寺的中轴线依次分布着天王殿、弥勒殿、大雄宝殿、法堂、文殊殿,东侧建筑依次是圆常院、广钦和尚图书馆、旧僧舍、新僧舍、客堂、龙王祠、五观堂、南园故址、大悲阁、会泉宏船法师纪念堂、禅堂、涅盘堂、祖堂等。西侧建筑原有开山堂、禅堂、光孝寺、王公祠、留公祠、功德堂、许公祠等等,今仅存“檀樾王公祠”一看这图,便知这寺庙不小,可在我们几位走了许久的情况下,地板却不曾见得有一丝垃圾。不知该说是,寺中的僧众们勤奋,还是游客们来了,都不愿破坏这心中仅剩不多的一片绿洲。

果然是一番“一尘不染”的奇景。来到天王殿中,里面供奉四大天王像。殿前有一座青石砌成的石经幢,幢顶有一小石狮,传说嘴巴能吐青烟,称“狮子吐烟”。石阶上嵌着一块长石条,一枝淡红色的梅花映现石上,传说有暗香浮动,称“梅石生香”。这也是一处奇景。不知什么缘故,西侧的门关了,进不去(不知道是不是一直关着),然而东西两侧又不通,只好去览东侧。我们在东侧,没有规章的走,看到哪里有路,而那路上只要有景,便往那里走。我们爬上鹦山(那山也就四、五层楼高),上面的路拐来拐去,其中最不缺的便是树和蚊虫。

那树中还夹杂着几棵竹子,虽然它恰好生长在地势较不好的地方,却依然傲然挺拔,他的叶小小的宛如小雨滴,绿绿的又像一片片晶营剔透的'绿色翡翠片。在阳光的照耀下,忽闪忽闪的,十分美丽,使人忘却了蚊虫的存在。

下了山,有一些不知名的花(看起来像玉兰,不敢轻易判断),开得正盛,花瓣展向四方,使庭院青白片片,白光耀眼。有几多落在地上,但还鲜艳(兴许是前晚下雨所造成,因为我们来的时候,有些地板还湿)拾起一闻,一缕清香拂来,沁人心脾,使人忘却烦扰。在经历了风雨后,枝上的花,绽放得更美。这竹,这花,岂非不是一处奇景。要回家了,最后又念念不舍地望了一眼。这寺中的每一座殿,每一棵树,每一朵花,不知下回来,还会是这样么?


承天寺作文(7)

夜已深了,明月当空,星光稀疏,晚风吹拂,使人感到阵阵清凉。

渐感困意袭来,我宽衣解带,准备入睡。正在这时,一片片的月光温柔地洒落进来,映入我的眼帘。我不禁赞叹:这样美好的月光,我怎能错过?于是,我重新换好一身宽松的衣服,准备享受这人间的美景。

走到门口,我却又停了下来。因为想来想去,真是没有可以与我在这月光皎洁的夜晚共同分享美妙景色的人啊!晚风好像变得有些寒冷起来,但我转而想到了一个人——张怀民!这个处境与我相同的人,为何不找他呢?我想此时的张怀民恐怕也正望着这皓月发呆吧!

于是我信步来到承天寺,小心翼翼地敲打门环,轻轻的叫道:“怀民兄?”我生怕打搅了已入睡的他,不一会儿有隐隐的脚步声传来,门缓缓打开,是怀民。我们相互见过,怀民将我请到里面,我说明了来意。

原来他也正如我所想。

我二人一起在这庭院中散步,边谈边赏着美景,好不愉快。月光洒满了庭院,如积水般充满整个院落,也洒在我们的背影上,一切的一切是那么的和谐,那么的美好。

风动处,一片翠绿色闪出,一股微冷的风迎面扑来,令人神清气爽。原来是一大片的竹柏屹立在此,我这才恍然大悟,刚刚水中交叉错杂的水藻、荇菜竟是它们的影子,我不禁为之感叹。

其实,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放下名利,倾心去欣赏这身边的美景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