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国粹(汇编19篇)
沉淀期待未来
2024-10-18 08:12:07
其他
其他

作文 国粹(1)

自19世纪末以来,中国开始不断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文化和科学,部分国人认为要想强国,就要西化。这种极端的认识使得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被贬得一文不值,我国的中医理论从那时起就被卷入了尴尬的境地,强势的西医正一点点吞噬掉中医。

李阿姨自学中医,学习的主要途径就是图书馆和上网。在与她交流之后,我感触颇深,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个小时,但对于我来说是宝贵的。她没有长篇大论地给我们讲中医理论,而是让我们认识了各种医疗用具、人体穴位图等,并且告诉我们一些平时能用得上的中医治病的小窍门。李阿姨还在我们身上实践,让我们真正体会了中医治病的效果。和西医里那些冰冷的针管相比,中医的用具可有意思多了,那些五花八门的用具是猜不出它们用途的。印象最深的那只酷似钢笔的针,没想到是在耳尖放血用的。乍听阿姨说“放血”这两个字时,不免恐惧,后来才知道不过是在耳尖的穴位上扎一个眼儿流几滴血而已,并且那种疼痛感一般人都能承受,但只在有很严重的炎症时才会用这种方法,它能调节体内平衡,清除毒素。李阿姨还给我们演示了其他诊治方法,比如针灸、刮痧等,都是我们平时鲜有所闻的。

中医讲究气血平衡,人体遍布穴位,尤以脚部和耳部最多,这些穴位大多与不同的器官相关联,因此只要找准穴位揉一揉、按一按,就是治疗。

当李阿姨告诉我这些只是皮毛时,我不禁感叹中医的博大精深,更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及古人的智慧感到骄傲。然而这些在一些时尚的国人眼里却不值一提。积极吸取西方先进的文化本没什么错,但如果因此而扔掉流传了上千年的老祖宗的智慧结晶,那就愚蠢了。中医虽然有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但也不是毫无可取之处。中医和西医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不同,西医主要是得了病再治,药物全是化学成分,见效快,但有副作用,而中医则主要是让人怎样不得病,重在调理,但见效慢。

美国著名科学家乔治·萨顿在《东方和西方的科学》中提到,东方和西方正像一个人的不同神态,代表着人类经验的基本和互补的两个方面,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真理是一样的。这彻底否定了中医理论不符合现代科学标准的说法。

李阿姨还告诉我们,她当时就读的中医学院,打着“中西结合”课改的幌子,把中医定为选修课,西医则必修。现在的中医还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没有人传承。中医目前是靠拥有纯中医技能的中医师们撑着,他们大多已经50岁以上,80后90后一般没人愿意从事这项工作。

可悲的还不止中医,还有很多传统文化被我们忽视了,面对这一现状,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作文 国粹(2)

今天上午,我和妈妈一起去位于三坊七巷的瑞来春堂参加“小小中医”的活动,一想到我可以亲自当一回小中医,心中就忍不住十分激动。

我和妈妈走进了大厅,我忽然发现前面不远处还有几个小记者,我自来熟的跑过去和他们聊了起来,然后来到了这次活动的举办点,二楼大厅,我一脸好奇的四处张望,我发现大厅摆放着很多特色的椅子,原来这些椅子都是给今天听讲座的人准备的,在大厅左上角的地方有一个小讲台,大厅的正前方有个多媒体屏幕,上面用汉字楷书着“望、闻、问、切”四个大字。我心中不由得有疑问,这四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没等我细细思考,这次活动的演讲人—瑞来春堂的馆长已经开始演讲,她先向我们做了自我介绍,原来,她叫张梅冰,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从医已有二十余年。真令人吃惊。随后,她向我们介绍“望、闻、问、切”的意思,“望”指对病人的神、色、形、态等进行观察,以测内脏的病变。“闻”指听声音和嗅气味,以分析病情的虚实寒热。“问”指询问疾病发生的时间、原因、经过、既往病史,得出患者的病情所在,“切”指脉诊和按诊,在患者一定部位触、摸、按、压,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随后,她又向我们介绍了医学三字经,“医之始本歧黄灵枢作素间详难经出更洋洋越汉季有南阳”这几句的意思。介绍完之后,我们开始实践环节,我首先选了和一个小记者,开始互相摸脉、听心跳。我先按脉搏,咦?没动静,换个位置,还是没声音。算了,我们听心跳,还是没声音,真奇怪。当所有小记者都按完、听完之后,我大致的问了一下,没人听到心跳或是按到脉搏,可能是我的方法或者位置不对,没有掌握到技巧。

最后,我们小记者开始,采访张馆长并提出来几个问题,我排在最后一个,我心中有点小紧张,时间在慢慢的推移。没一会,到我了,我马上有礼貌的进行提问。我先问了第一个问题“请问中医是用中药多还是西药多呢”张馆长回答说:“中医用药的种类是根据患者的病情来分的”。“谢谢张馆长”我有礼貌的回答。我开始问第二个问题:“请问中医开药口服多还是外敷多呢?”张馆长回答说:“要看患者是那种病情而定”“谢谢”我看见张馆长回答每个问题的时候,都没有丝毫不耐烦,反而一直用和蔼可亲的语气回答问题。

经过这次中医讲座,是我感受到中医的博大精深,令我受益匪浅。是他们,一直以来着维护广大人民的健康。


作文 国粹(3)

看着面前圣洁的医院,我满怀敬意走了进去,开启了今天的奇妙旅行——中医之旅。

我们排成两队,跟随医生走进了中医院的中医药房,参观了那儿的仓库。仓库里一包包药材静静的躺在柜子里,就像可爱的婴孩在母亲的怀抱中睡熟了,不吵也不闹。医生拿起一包药材让我们猜猜是什么。我毫无底气的说了一句:“鱼腥草吗?”我看到他摇了摇头,又有好多人说出自己的答案,都被医生否定了,最后他终于说出了答案,这是一包荷叶。我惊呆了,荷叶居然是药材呢!

参观完这个仓库,我们来到了中医师“战斗前线”——药房正厅。

在这个地方我获得了很多知识:车前草,刺猬皮,人中黄等都是药材,这可都是我先前所不知道的。我们还在医生的指导下体验了包药,一人拿一张纸就开始了。医生拿了一抽屉黄芪,让我们一人抓一把,然后就详细教我们怎样包药了。大家包完药全都受到医生的表扬,一个个脸上都满是笑容。

走出药房我们要跟随医生去煎药房,从负责人口中得知,他们之前煎药都是用非常小的热水壶,一壶一壶的煎,煎好一壶后就骑着自行车飞一般的到有关单位密封,又马不停蹄的回到煎药房,因为里面还煎着药。现在煎药都用专业的机器,药会自动密封,和以前比实在是轻松很多。

我们留在那儿看了一轮药材变成汤汁的过程,发现药煎出来时,药渣比药汁要多的多,看起来也很重,可见煎药的难处多多。

我们又去了针灸推拿康复科,一位正在进行康复训练的慈祥的老爷爷看见我们的到来,微笑着向我们挥了挥手,我们也朝他挥了挥手。参观完这儿,我们就去了六楼会议室,听老院长胡云英的演讲。

老院长给了我们介绍了很多知识,我只记得她说看病要望、闻、问、切,病通常分表里、阴阳、寒热、虚实。我还从中得知她今年已八十岁高龄,却依旧健朗,从医五十三年,一直坚守自己的岗位,没有一丝一毫的怨言。

还说在她眼里真正的好医生必须要有医德,诚心诚意为病人服务,懂得大医精诚。

有小记者问:“中医和西医有什么区别吗?”胡院长说:“中医是中国自己的医学,他讲的是身体,而西医是西方的,一些是从外国流进中国的,需要经过化验、体检等好多程序才行。”

“咔嚓”,时间在此定格,中医之旅在一张照片中结束了。


作文 国粹(4)

虽说很多人都赞同西医的做法,生了病就打针吃药,可是我认为中医和西医方法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提出了以下看法。

一、 都认为西医的疗效好,但是你们能用西医的阿莫西林来比中医的正柴胡颗粒吗?这是两种不同的东西,在不同情况下游泳不同的药。中医讲究在生病之前调养好,少生病。西医讲究生病了再来看病、吃药,没生病就不要乱吃药。

二、 东方和西方有两种不同的文化,西方的东西一般都很急,东方的东西一般都很缓慢,所以不能用西方的西洋剑来比东方的太极拳。这两种东西既然都有那么大的差距,那么跟不用说药品。一般中国人都爱吃补品,比如说:鹿茸、虫草、燕窝、鲍鱼和鱼翅……可是西方人就不同了,他们从来不吃这些东西,因为他们认为,我们吃这种东西不应该,因为燕窝就是燕子的口水、鱼翅就是鲨鱼的双翼……

三、 我认为中医西医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因为两种是不同的医术。就像有的人腰肩盘突出,虽然推拿可以缓解疼痛,可是不能完全治好。但是腰肩盘突出作手术,虽然可以治好,但是却很危险。

我认为中医和西医,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不要用自己的短处来比别人的长处,各不能用别人的短处来比自己的长处。


作文 国粹(5)

周日上午,天气较平日转凉了许多,我们大河报小记者们一行来到乐氏同仁堂中医馆参观访问,一起探寻中华医术的奥妙。

一来到乐氏同仁堂中医馆,就被门口立着的高大铜人所吸引,上面标记着人体的各个穴位,引起我们不少小记者驻足观看。在中医馆讲解员阿姨介绍下,我们才知道这个铜人叫经络铜人,在清朝时,老百姓很少识字,因为铜人和同仁堂的“同仁”发音一样,所以将铜人立在药铺门口,老百姓一看到铜人就知道这里是同仁堂了。同仁堂有着悠久的历史,“同仁”招牌始建于清代康熙八年,由乐氏家族四世在北京创立,取名“同仁”一是与经络铜人发音相同,二是取“同修仁德,济世养生”之意。

讲解员阿姨还给我们介绍了中药材和中药配方,原来很多中药材都是我们日常耳熟能详的,如:蒲公英、枸杞、菊花、大枣、决明子等等,当然还有很多是这次才初次认识的,如:玉竹、沙参、佛手等。每一种中药配方都有很多中药材组成,譬如我们补气止咳膏就包含了十二种中药材。

中医馆的刘教授还给我们小记者们召开了一场关于中医药发展和中医养生之道的报告会。刘教授先问我们为什么要春捂秋冻,原来冬天人的阳气一直被厚厚的衣服与外面冷空气隔绝着,春天天气虽然回暖,但是温度变化大,如果立马换上薄衣服就会让人体聚集的阳气外散,引起身体不适,所以我们要捂一捂,不要着急把衣服脱掉。而秋天气温慢慢变凉,如果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就会使人体丧失抵抗力,而适宜的凉爽刺激,还有助于增强我们的耐寒能力。陈教授又给我们介绍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西方人群的消化系统也有了不同的进化,也就形成了不同的生活习惯,中国人习惯吃熟食,而西方人习惯吃生食。这使我想起来前几天因为吃冰激淋生病发烧的事情,极冷的食物和饮品对我们中国人的身体都是不适宜的。

在最后的动手环节,我们小记者们三个三个一组开始制作“仙丹”(呵呵,其实是山楂丸)。制作之前,工作人员为我们每个小记者都换上了行头,一次性的帽子、口罩和手套。我迫不及待成为我们小组第一个尝试制作仙丹的,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先将药膏揉搓成粗细均匀的长条状,然后将药膏放在有着很多凹槽的固定板上,将同样有凹槽的扣板扣在固定板上,再来回慢慢用力推拉几下就大功告成了。揭开上面的扣板,就看到我亲手制作的圆圆的“仙丹”了,迫不及待品尝一个,酸酸甜甜的。

通过此次乐氏同仁堂中医馆的参观,我们小记者们了解了中华医术的博大精深,认识了许许多多的中药材,知道了中医和西医的不同。据说中医文化很快会走进学校,那样我们中小学生就能学到更多的中医药知识了,让更多的人投身中医发展,使我们的中华医术不断发扬光大,走出国门,为全人类造福。


作文 国粹(6)

在我的家庭中,有一位成员对中医颇有研究,以至达到痴迷的程度。他就是我那和蔼可亲的爷爷。

一头饱经风霜的头发,一双爬满皱纹的手和严肃的神情是爷爷的标志。他不是医生,却会自己开处方。他一有时间就抱着一本五厘米厚的中药书,研究起中医来。

一天,我和爸爸出门散步,出去时爷爷就坐在椅子上研究中医书,大约过了两个小时,我们回家了。进门时,首先看到的就是依然坐在椅子上研究中医的爷爷,跟出门时没什么两样。“研究中医可以研究这么久!”我惊叹道,“爷爷太厉害了。”爷爷好像没有发现我们似的,世界对他来说已经消失了。他一会把书凑近,一会儿又拿开,做着笔记;一会儿点点头,一会儿又皱着眉,一会儿发出恍然大悟“哦”是声音,一会儿又发出肯定的“嗯”的声音……

过了半小时左右,奶奶嚷道:“午饭好了,来吃饭啦!”“爷爷,可以吃饭了。”我说道。可爷爷一点儿动静没有,直到奶奶生气地走来,嚷道:“别看书了,饭菜凉了。”爷爷才突然一惊,像从中医的世界回到现实,惹得全家人哈哈大笑。

爷爷说过,如果他还年轻,就一定要去学医。正如俗话所说:“活到老,学到老。”爷爷这种刻苦学习中医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


作文 国粹(7)

今天,我在学校一天都不舒服。回到家后妈妈给我量了体温,发现我发烧了。于是,妈妈就带我去看中医。

到了医院,我们进了八号诊室。一进门我就看见一个白头发老爷爷,他先问妈妈电话号码和我的名字,然后,让我把手放在了一个小枕头上,摸着我的脉搏。我觉得中医好神奇,一摸我的脉搏就知道我得了什么病。最后中医爷爷说给我开一些退烧的药就可以了。于是,我和妈妈就下楼抓药了。

回到家,姥姥给我熬好药。尽管药很苦,我还是每天都认真喝完。过了几天,我的病果然好了。


作文 国粹(8)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有的人想做天文学家,可以自由的遨游在浩瀚的宇宙,探索其中的奥秘,有的想做地理学家,可以走遍祖国的山川大河,了解各地风土民情,有的想做一名植物学家,可以了解生命的奥义,而我的梦想是做一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了解生命体的小中医。

小时候,我经常听爸爸给我讲很多的中医故事,神农尝百草、扁鹊治未病、葛洪会炼丹、张仲景发明娇耳汤,华佗刮骨疗伤等,中医里神奇的故事真多,我常常在夜晚梦中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悬壶济世,普救众生。

随着我渐渐长大,我认识了天地阴阳、五行顺序、五藏六腑、奇经八脉、经络,穴位、中药,小小的我发现中医是一个巨大的宝库,里面的知识多的数也数不过来,夜晚梦中我会成他们中的一个元素,结识更多我的队友并与之并肩作战。

“像你这个年纪的小孩学过这么多的医学知识,真是了不得!”渐渐的,我得到了很多夸奖,而我也逐渐开始骄傲起来,然而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让我觉得需要改变我的态度。

周末爸爸经常会让我去诊所的药房帮忙,我的工作是从库房中拿药,今天我们需要给奶奶带三付治疗感冒的中药回去,爸爸让我拿苏叶,我自信满满的去库房拿回的确是苏木,爸爸见后非常紧张,他让我重新读方,我这才发现药物拿错了,我正要辩解,爸爸语重心长的说,一字之差、谬以千里,生命悬于一字之差,什么时候都要保持一颗谨慎之心,我的脸红了,那一夜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学会好多的知识,治好很多病人,大家都冲我竖起了大拇指。

我想我能做好一名中医,认真的治病救人,在现实中实现我的中医梦。


作文 国粹(9)

对于中医穴位的了解,大部分人只知道眼保健操时在那几个穴位,比起用穴位治病,人们更相信武侠片里的点穴。这让很多懂穴位人很气愤——全身上下的穴位数都数不过来,几乎全能治病,能让人定在那里的有几个呢?何况现在没有一个人知道在哪里。我们应该科学地看待穴位,它们是一种人体深处的机关按钮,按下这个按钮会发生一些奇怪的现象,要是按另一个按钮就不一样了。但是按这些穴位也并非没有坏处——万一点到死穴上了呢?这是不太可能的。只要按的穴位没有错,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没有病的话,按穴位只会让人更健康。有病的话,按穴位可以让人痊愈。穴位真的很重要,不要小看它们。

在人的手背上,有很多根骨头连着自己的指骨。这些骨头之间的地方,就有不少穴位。这些穴位都是治疗脊柱一带的疾病。有治疗颈穴位椎的,有治疗腰椎的。有一个老太太,腰不好,坐在轮椅上几十年。就因为一天有一个老中医给她按了一下穴位,她颤颤巍巍的站了起来,激动的说不出话了。坐在轮椅上几十年啊,就因为一个穴位就重新可以站起来了。

为什么我要感谢中医呢?因为中医曾经救过我的母亲。

那是一个夏末。母亲得了感冒。感冒不要紧,感冒还引起了发烧。高烧不退14天。家人都急坏了,吃药也没用,去医院也没用。我闲来无事时翻了翻中医书,发现了一个穴位,叫曲池穴。据说这个穴位对治发烧有好处。书上说,用生姜切片贴在这个穴位上,每12小时换一次,我就照做了。

12小时到了,还没等我换生姜,母亲的病就已经好了。

穴位是个很神奇的东西,它比任何西医的手段都要厉害的多。

母亲体弱多病。在我还只有几岁的时候,母亲得了哮喘,一直让西医来医治这个病,眼看已奄奄一息,快要病逝了的时候,换成了中医来治。没想到病情居然有好转。最后吃了几年中药,就恢复了健康,像正常人一样了。

母亲还有颈椎病。总是会颈椎疼、头疼。疼一次就去一次医院的话,医院离家有几公里呢,这是不可行的,再说家里又穷。在这个时候,需要有自己的应急手段。母亲几乎天天头疼。我就学会了按穴位。大椎穴,列缺穴,还有各种各样的穴位,有在手上的,有在脊柱上的,有在头上的。坚持按穴位一段时间后,就不会每天都头疼颈椎疼了。

人们应该懂得学位还有很多。人中人们都是知道的,如果一个人昏迷想让他醒来的话,就可以掐人中。足三里一定要知道。虽然没有多少人了解这个穴位,但是这是人体第一大长寿穴,你是不知道不可的。按足三里的用处多了去了,有病没病,按一按足三里都是有用的。女孩子最好了解一下养老穴,这个穴位可以上人外貌变老变得慢一点,还能美容。还有一套穴位是可以减肥的,爱美的女孩子也要了解一下。整天锻炼想要减肥是很累的,按穴位就能减肥,岂不是个捷径?

看,我说的吧,穴位很重要。


作文 国粹(10)

我妈是个“中医迷”。家里足足有两大摞中医书,她还嫌不够,整天在网上寻找资料,还经常给我讲中医知识,想把我培养成小中医,简直走火入魔啦!有一阵子,老妈迷上了艾灸,家里的艾灸工具就更多了,艾灸条、艾灸盒、艾灸架……数不胜数。老妈整天躲在卫生间做艾灸,门上贴满了胶布,里面烟雾缭绕,还有一阵阵异味从门缝钻出。家里人因此意见很大,但她还是我行我素。

有一次,我不幸感冒了,不停地咳嗽。老妈像变魔术似的拿出了一盒东西,里面有一小包胶布,上面还有一颗颗小种子。老妈解释道:“这是王不留行的种子,可以治病。”只见她拿出一个金色的小棒在我耳朵里探测,并不停地询问:“疼不疼啊?”当我说疼时,她就夹下一颗种子,小心翼翼地贴在痛点。我以为这就完了,没想到她使劲捏了几下种子,痛得我哇哇直叫。为了这个,我在学校受了不少“苦”,同学们不停地问我:“你耳朵里的是什么?”“你老妈让你耳朵里长苗?”“你好奇怪!”我跟老妈说了这件事,我以为她会责怪我的同学不懂中医。没想到老妈面不改色心不跳,还问我是怎样回答的。我把答案统统告诉了老妈, 老妈居然骄傲地仰起头说:“告诉你的同学,你有一个会中医的老妈!”

还有一次,我着凉了,老妈马上拿出两包柴胡颗粒泡给我喝。第二天早上,我居然奇迹般地好了。哇,原来中医这么神奇啊!

我妈这个“中医迷”正悄悄影响着我,我也正立志做个“小中医”呢!


作文 国粹(11)

暑假里,我们雏鹰假日小分队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活动是去鸣鹤国医馆学习中医文化。

一到国医馆,我就闻到了一股中药的清苦味,令人神清气爽。紫檀木制的桌椅,透着古风。讲台上摆着一张人体穴位图,上面密密麻麻全是穴位。

老师讲课深入浅出,严谨又不失幽默,让枯燥而难懂的中医文化知识变得简单而有趣。同学们都听得专心致志,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与理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连家长也投入讨论中,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学习劲头很足。

接着,老师领着我们去药材馆,我们见识了各式各样的药材。大家七嘴八舌,胡同学说:“这不是橙皮吗?我奶奶经常泡茶喝。”我说:“这是艾草,我妈妈常常用薰。”杨同学说“我家里种着薄荷、紫苏叶,把整个家都变香了。”老师听了,微笑着说:“你们真有心,发现这么多生活中的中药,了不起。中药是中国的国粹,我们要继承、发扬中药文化。”大家纷纷点头,明白了老师的教诲。

然后,我们亲手制做了香囊,大家跃跃欲试,都选择自己喜欢的药草。我挑了红色的囊包,用镊子夹了些薰衣草铺底,再洒上柠檬草,接着放入几层白芷、紫苏叶和陈皮,一个香囊就诞生了。哇,真香!里面融入了柠檬草的酸香,陈皮的甜香,紫苏叶和白芷的清香,还有薰衣草那若有若无的香气。不一会儿,每个人的手上都有一个可爱的香囊诞生了。大家深吸一口气,脸上浮现着陶醉的神情,午后的睡意也烟消云散。

这次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不仅了解了中医文化知识,还学会了做香囊,更懂得了传承、发扬中药文化的重要性。


作文 国粹(12)

中医,顾名思义,就是咱们中国的医学。我第一次接触中医,是小时候,问妈妈自己的“艾”为什么不是“可爱”的“爱”?妈妈回答道:“因为艾比较雅气,还是一味中药。”从那一刻起,我猛然间对中医有了兴趣。家里的书柜里原来有不少中医书,妈妈看我特别喜欢,还给我买了几套少儿中医读物,其中有一本趣味名医,让我和姐姐爱不释手。

这个学期,我从城宫计划课表上看到了四年级增加了中医课,于是迫不及待的让妈妈给自己报名,妈妈爽快的答应了,在选课系统里顺利地给我报上了。这周三,盼望已久的中医课终于开始了,我早早的准备好笔记本,跟着老师来到了教室,心里别提有多激动了。第一节课,老师给我们讲了神农,说起神农,有人说他是凶狠的炎帝,有人说他是牛首人身的怪物,但不管怎么样,他都是神话中为人民造福、尝遍所有草药的英雄。据说神农当年把无毒的中药放在右边的袋子里,有毒的放在左边的袋子里。有一天,他发现了一种能解百毒的药,从此以后,每当吃到毒药,就抓一把那种药放在嘴里,时间长了,便将那种药取名为“茶”。可是不幸很快来临了,他吃到了断肠草,还没来得及抓茶,这位伟大的英雄就倒在了草丛中。

通过这短短的几十分钟,我不仅知道了中医的神奇之处,还了解到中医能治未病、利于养生,但现在大多数人都求于西医,往往忽略了中医,其实只有好好感受,才能知道中国医学的好处。

我真想早点学会神奇的拿脉和针灸,成为一名小郎中,像那些鼎鼎有名的大国医能够帮助病人减轻痛苦。


作文 国粹(13)

前不久,我发现我身上有一些小痘痘,一开始,我以为只是过敏,可是后来越来越厉害了,终于,在这个星期四晚上九点的时候……“哇!艺艺,你身上的痘痘越来越厉害了……”

妈咪看了看我身上的痘痘说,“不行!该带你去看看(医生)了。”可是,这么晚了,到哪去找医生呢?于是,我们想到了“李中医”,不知道他现在还开不开诊。李中医住在爱华和飞扬的交界处,我模糊地记得他家有一只叫“星仔”的可爱狗狗,我记得他种满了一阳台的花,我还记得他那带着一点白话口音的普通话……也不知道他现在还在不在那住了。我和妈咪顶着风,向李中医的“诊所(也就是他家)”走去。妈咪扣了扣他的门,屋子里传出了好多人谈话的声音,还传出几声狗叫,不出几分钟,便有人出来开了门。

我朝里看了看,里屋有好多人,有几个小孩在阳台玩耍,李中医坐在一张老的办公桌前,正写着什么。我走进里屋,屋子没多大变化:左手边和右手边放着沙发,在屋子右边靠墙的位置,放了一张老旧的办公桌,桌子后面有一个柜子和几个装饰品。我坐在一个沙发上,仔细端详李中医,他正用带着一点白话口音的普通话与病人交谈。他看起来挺年轻的(其实是六十多了),像只有五十岁。让我感觉很慈祥。一只狗狗走了出来,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

那应该是星仔吧。它应该是只老狗了。我轻轻拍拍手,它马上从桌子下面钻了过来,我抚摸着它有点干燥的毛,它对于同种狗狗来说,体形算大了。它望了望我,便很安静的趴下了。最后一个病人就是我了,李中医给我把了把脉,看了看我的病情后,边很潇洒的给我下了“诊断书”,还跟我聊了几句,说我皮肤上的“疙瘩”是应为风、热、毒引起的。还给我开了很苦的药。最后,我们告别了李中医,就回家了。


作文 国粹(14)

随着岁月的变迁,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人相信西医,信赖西医。为什么?因为那是经过科学家们的科学研究并讨论出来的结果,换句话说,西医是经过科学认定的,是具有权威的,人们都相信这个。而中医呢?没有科学依据,治疗手法古怪,还没有经过科学认定。怎么会有人信赖呢?在古代,中国人的的看病就诊都是经过中医,那时的中医是中国人最信赖的医术,在现代,中医却被人称为巫术!

想让中医重新成为中国人信赖的治疗手法,实在是太困难了。

学习西医的人越来越多,而学习中医的却越来越少。每当看到西医院的人山人海,而中医院冷冷清清的情景,不知为何,我的心中总是异常的难受。

我爱中医,正如爱我的国家,爱我的家人,爱我的同学,爱我的家庭一般。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连中国自己的东西都不相信,又怎么相信其他国家的呢?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中医,我希望我能成为一方名医,我希望中医能够为中国人所信赖,我希望中医能够普及世界,可以不被人类拒绝。所以,成为一方名医是我的梦想,而成为一位中医却是我的理想。

所以,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我应该努力学习。也许,随着岁月的变迁,时间的流逝,逐渐长达的我会为为经历了更多的曲折、坎坷而改变我的理想;会因为步入了社会,看清了人生而放弃这个理想,但是,成为一代名医这个理想,成为一方名医这个梦想将会一直在我的心中,永不消逝。

在未来的某一年、某一天,中医一定会普及世界,成为人类信赖的医术。


作文 国粹(15)

外公是一位老中医,在姜山、茅山一带小有名气。除了他医术高明,大家更惊奇于他有常人没有的记忆力。只要你到外公地方看过一次病,搭过一次脉,第二次你再去,无论过了多长时间,外公都能准确无误地叫出你的名字,说出你上次的病情,并能对症下药。

外公并不满足自己的水平,而是活到老学到老,你瞧他的办公桌上,家里的床头柜上,到处可以见到医学方面的书籍。他对每一位前来就诊的病人都热情接待,细心地询问病情。经过外公的精心治疗,许多病人都康复了。外公的办公室里挂了许多病人送来的锦旗。我对外公真是佩服极了。

从那件事后,我更敬佩我的外公了。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早上,我随妈妈一起来到外公工作的茅山卫生院。只见外公的办公室门口围满了人,外公一个一个仔细询问,认真地给每个病人开方子。两个小时很快过去了,病人开始少了,这时外公看见门口站着一对老年夫妇,老奶奶面容憔悴,一副有气无力的样子。外公连忙起来,把老奶奶扶到病床上,询问情况后,外公仔细地查看她的舌头、眼皮,又用手搭在老奶奶的脉搏上。好久,外公开口了,说:“你老伴需要马上住院治疗,病情一刻都不能耽误。”老爷爷面露难色,支支吾吾地说:“住院?可我们一下子拿不出这么多钱,还是给我们配几服中药,缓缓吧。”外公一听,眉头紧皱说:“性命要紧,还是钱要紧?你们先住院,费用我跟住院部的医生打个招呼,先算在我的账上。”老爷爷一听,似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等他明白过来,差点就跪了下来。外公把剩下的病人交给妈妈后,自己带着两位老人又是拍X光,又是联系病床,最后医生们决定以最快的速度给老奶奶动手术。

后来听妈妈讲,这位老奶奶经过医生的精心治疗,不久后康复出院了,共花了一千多块钱,老爷爷自己出了一部分,其余的都是外公垫付的。我很不理解外公的做法,外公却总是笑呵呵地说:“医生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我的病人由于没钱失去最佳的治疗机会,世界上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从外公身上我看到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医生对生命的理解,更感受到了他身上助人为乐的闪光品格。


作文 国粹(16)

中医文化历史悠久,独具特色。一碗药汤,一根银针,便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宋朝的黄庭坚在《木之彬彬》中称赞道:“草之茸茸,非求显於世。中刍牧则刈则鉏,中医和则剥则枯。”时至今日,中医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医学之一。也是因此,让更多人心之向往,而我也是其中一位。

初识

“叽啦――叽啦――”夏日的蝉鸣声嗡嗡作响在我耳畔萦绕,我猛地一跨步,站在窗前,一手“哄”地一声,拉开帘子,快速打开窗户。怒吼道:“大中午的,叫什么叫,给我闭嘴。”手里的扇子也被我一气之下掷出了窗外。当然这阵仗也是吓走了无辜的知了,倒也稍稍缓解了我的烦躁。“吧嗒――吧嗒――”一串急促而又有节奏感的拖鞋声又朝我袭来。只见妈妈气喘吁吁的说“我――我找到了,找到了治你痘痘的地方了,快收拾一下跟我走。”说着,妈妈便下楼去收拾收拾准备出门。

想来,我抗痘已有二三年了,西药、擦药几乎都用得差不多了,但都是“治标不治本"。而我的痘痘也总跟我玩捉迷藏似的,眼见它变小变蔫,正要喜上眉梢,它冷不丁地又会凭空冒出来,并且是愈发的严重,每到夏日便惨不忍睹。

“什么药没用过,哪有什么灵丹妙药医我的沉疴痼疾?”我一边嘀咕着,一边不情愿地跟随妈妈来到了一家中药店,屋内弥漫着一股药香,不自觉地使人心神些许安宁。走进问诊室,屋内坐着一位三十岁左右年轻的中医。这让我大吃一惊,印象里中医师都是满头花发,留着长胡子的怪老头。他抬头看了我一眼,面无表情地示意我坐下并让我伸出手,我木讷地伸出左手,他很熟练地将他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三个手指弯曲呈弓形,指头平齐,手指腹轻轻按触在我的大拇指一侧的手腕有个骨头凸起的地方,静静地为我诊脉。约摸过了一分钟的样子,他没等我说出自己的问题,就一一为我详细地分析了我的病因:内分泌失调所致,凡事可能好胜心过强,导致压力过大……对于这些,我颇为怀疑,我从来都认为西药比中药好,而且药效也快。但这次证明这不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中医自己。

通过中医的慢慢调理,我的痘痘得到了控制并逐渐好转,这使我对中医开始有了好感。

深入

原本以为不会与它再有什么交集,却没想到后来的一些事情让我对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隆冬寒严时节,爸爸开着银白色的小轿车驶向了老家,看着车窗外雪花飞舞,不知怎的我突然想起了我家那老头曾给我说的一味药材“虫白蜡”,似乎能治打伤。快到家时,我也情不自禁地激动起来,我快速地摇下车窗,将头探出车窗外。我见他站在远处枯黄的田野里,身穿一件洗得有些褪色的藏蓝色短棉袄,下身是灰色长裤,一只裤管不知为啥挽到了小腿肚处,那双手瘦得似乎只剩下一张布满褶皱的皮包着骨头,正激动地挥舞着,并兴高采烈地说:“回来了,回来了好,快―—快回家,走。”对,他就是我的爷爷,五六十岁的小老头,身体平时硬朗得很,跟大多数农民一样每天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话。可也是这样的生活,爷爷却被查出患上了肾结石,需要做手术。但爷爷却固执的说:“我才不去做手术,邻村有个跟我同样是患肾结石的人,没做手术,就吃了几副中药,也痊愈了。再说,孙女曾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听后,我不禁愕然,我所说的话竟然成了他不做手术的借口?这迫使我不得不站在爷爷这边帮腔。最后,在爷爷坚决的态度以及我的助力下,爸妈终究是妥协了。

没过几天,我们去到了当地有名的老中医那里。这位中医符合传统中医形象:他留着一把山羊胡,脸上镶嵌着一双突鼓鼓的金鱼眼,怎么看都感到好笑,他摸一下那把山羊胡,对爷爷说:“把手和舌头都伸出来。”就这样他问了一些问题。便不紧不慢地说:“不要紧,不需动手术。注意少吃冷饮幸辣之物……。”随后我们提着老中医为爷爷所配置的大包小包的中药回了家。没想到爷爷经过一年来的调理最后竟然痊愈了,我也因此与李爷爷熟识起来了。他给我讲了许多关于中医的故事,这也使我对中医更加喜爱,逐渐的,我开始主动去翻阅一些古代的医学理论书藉,例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孙思邈的《千金方》……虽然是懂非懂,但这些书籍使我对中医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让我知道中医不仅仅是简单的“望、闻、问、切。”

拜师

随着对中医多次的接触及了解,我发现自己对中医的喜爱已经不自觉地融入到生活中。看到夏天里的金银花,我会告诉小伙伴它清热解毒的功效,看到金钱草,它清热利尿、祛风止痛、消炎解毒等作用又跳到我的脑海……我不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翻看医学理论书籍,我更想透过那些植物的花、叶、根、茎,去具体了解它对病痛的神奇疗效。当这些想法像山洪猛兽似的冲击着我时,因此,我也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拜师。于是我学着“程门立雪”的故事,站在李爷爷面前信誓旦旦地说出:“请您收我为徒。”他瞟了我一眼,继续配着药说:“小丫头,回去吧!好好学习。”我嘟着嘴态度坚决地说:“我不,您如果不收我为徒,我就赖着不走。”“随你”李爷爷答道。就这样,我赖在他的店里,忙时,我就帮他们打打下手,捣捣药,他们抓好药后,我又帮着他们熬制中药,倒倒药渣之类的简单活儿,闲暇之余,我就开始翻看李爷爷的中药橱,一一识别各味中药。这样连续过了半月光景,李爷爷见我是铁了心要学这中草药,最终答应了我的请求。从拜师学艺到现在,一晃两年过去了,但我始终记得师父的一句话:“神农氏尝百草,始有医学。中医,已传承上下五千年。时代再进步,中医也要融入进去,我不希望中医被淘汰了,希望你们这一代能继续传承下去。”

中医,中华民族最为耀眼的瑰宝,它贯穿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作为一门古老的医学,它至今仍散发着不朽的光芒。我们不应该磨灭它的光芒,应让它与时俱进,福泽千秋万代!

一碗药汤,一缕药香,将永世传承!


作文 国粹(17)

我从骨子里和戏曲就有缘。我住在河南省京剧院家属院,我的姥爷是一名京剧演员。姥爷11岁进入中国戏曲学院学习京剧的“花脸”行当。20岁就来到了河南。在河南的戏曲舞台上一呆就是大半辈子。姥爷演过几百部戏,大家熟悉的包公、曹操、司马懿、李逵、现代戏《智取威虎山》中的“座山雕”、《冯玉祥》中的曹坤总统等,都是姥爷曾经塑造过的角色。

我虽然没有专门和姥爷学过唱腔,但是耳濡目染感受到不少戏曲的'魅力。每天早上,都能听见院子里演员们“吊嗓”,这几乎成了我的闹钟;楼下演员大哥哥练功的“刀枪剑戟“都是我最羡慕的大玩具,我最喜欢舞台上孙悟空用的金箍棒。在姥爷的指导下,我也学会了“耍枪花”,学会了简单的“打出手”。

姥爷带我看过《红灯记》、《沙家浜》、《空城计》、《定军山》等。我从戏曲舞台和姥爷的讲解中学到了很多历史和文学知识。我最喜欢戏曲舞台上三国时期的故事。三顾茅庐、草船借箭、赤壁之战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的短歌行配上京剧优美的唱段,特别的好听。现在有很多人不喜欢戏曲,只喜欢流行的音乐,我觉得是他们没有用心地去听,没有深入感受戏曲的魅力。戏曲舞台流光溢彩,却很少有人了解舞台背后的故事。姥爷说,学戏要练童子功,多少孩子在学戏的过程中摔断了腿和腰,摔断了大筋,但是伤好之后,他们仍然义无反顾地返回舞台。因为他们热爱戏曲,热爱自己的梦想。为了让农村百姓能更多地看戏看好戏,姥爷他们不论数九寒天还是炎炎夏日,不断地把戏曲带下乡,带给农民伯伯。过去,农村的舞台条件艰苦,夏天夜晚蚊虫出奇得多,演员们经常一张嘴演唱,就飞进嘴里一堆小虫。眼睛,鼻子里都有小虫往里面钻。“冻不死的花旦,热不死的花脸”。大雪纷纷,旦角演员也要穿着单衣坚持表演;高温暑热,唱花脸的演员要穿着几层“胖袄”,卖力演唱,一出戏下来,几层棉衣全部湿透。不用说其他复杂的“行头”,一块小小的勒头布,收紧之后,都会让你头晕恶心,眼冒金星。但是戏曲演员要勒着它,几小时在台上表演。老爷年轻的时候在农村演出,经常没有地方睡觉,在舞台上铺上稻草,再垫上几块木板就是他们的床了。姥爷说,现在有了文化下乡政策扶持,剧团都配备了演出用的大篷车,条件好太多了。他的学生们会把更好地作品带给观众,姥爷虽然退休了,但是也在尽心尽力地带学生。力争为京剧事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今年我十岁了,我准备和姥爷多学几段唱腔,我也喜欢写作,有机会的话,我还想学着写剧本,设计唱腔,为振兴国粹,振兴民族戏曲文化尽自己的力量。只因这一切,我才说我的骨子里和戏剧有着深厚的缘分,我希望这份缘分也能通过我的努力代代相传下去。


作文 国粹(18)

我也曾是其中一员。无论是影视或是音乐或是任何其它方面,只要是国产的,我一律避之不及。相反地,有些在国外饱受争议的歌曲影片,我都听得、看得津津有味。其实,极少数的一些国产,我打从心底里喜欢。但说出来便会被认为是“父亲那个年代的人”。从此就闭口不谈,融入集体去追求外国文化去了。

当我的心正深深迷失于外来文化的湍流而不自知时,几句忽然映入眼帘的诗句成为了我心态的转折点。

黄景仁的“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使我眼前浮现出一个惆怅的男子在寒风萧瑟的夜晚站在树下,坚定地等待着自己的心上人的场景;白居易的“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又一语中的,道出了天下有情之人对恋人的念念不忘;李商隐的“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言语中对心上人的思念更是直白明了。

正处于情窦初开的年纪,这通俗易懂的几十个字,令我失了神,竟轻声读了出来,心里喜欢得紧。之后的几天,更是整日想着这些诗句,牢牢地把它们记在了脑子里。网上的“个性签名”一栏里,也从原本的一串英文改成了其中一句诗句。这时才觉得,中国的诗词比起一些英文的名言,遥遥有过之而无不及。而那种汲取新知的充实感,也促使着我阅读了更多的诗词。

又如唐珙所写的“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使我浮想联翩。仿佛自己正乘着夜色泛着小舟,半睡半醒地仰望着夜空中星光点点,心神如银月闪烁的粼粼水面般荡漾开来。这样绝美的诗句,读起来使人心旷神怡。

我也终于明白,学习古文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感受其中蕴含的博大古韵。国外的诗固然浪漫,我也很是喜欢,但它们绝没有古诗这样的字字推敲、音韵和谐、对仗工整之美。我不由发自内心地为中华文化所折服了。

逐渐开始接受祖国文化,阅读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原本说到现代诗人,我只知道冰心。现在我知道了,顾城、芒克、舒婷、北岛、海子……写出的诗着实令人痴迷。顾城的“手我是有的,就是不知道如何碰你”、芒克的“即使你穿上天的衣裳,我也要解开那些星星的纽扣”……原来,祖国有如此多的伟大诗人啊,作为一个中国人,这是一件多令人自豪的事情!

而曾经一些经典老歌的歌词也是写得极美的。像张国荣的《沉默是金》,首句“夜风凛凛,独回望旧往事前尘”便动人心弦。曾经我对父亲听这些老歌感到不理解,现在才发现,是我的“崇洋媚外”让我对这些歌曲有了太多偏见了。我实在错过了太多太多……

现在,又会有人来评价我为“父亲那个年代的人”了。但这次,我只是毫不在意地笑了。

我,为国粹而傲!


作文 国粹(19)

关于国粹的作文篇1:国粹——京剧

我最感兴趣的戏剧是京剧,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迄今已将近200多年历史,京剧更是我们中国的“国粹”。

京剧至今也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文化,它博采众长,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瑰宝。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类,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完整的大戏,也有众多的折子戏,此外还包括连台本戏。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规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龙套七行,后来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

京剧的戏剧情节是安和的,在恬静清晰的叙事过程中展现优美,它无须以紧张、激烈、刺激的剧情吸引观众;京剧的音乐伴奏是安稳的,在悠悠京胡伴奏中带出了高雅的感觉;京剧的表演风格又是安详的,既不过分高亢激昂,也不刻意一唱三叹,从不强调暴力和血腥。京剧在完善,在创新,在与时俱进,并没有安于现状,而是在不断推陈出新,弘扬安和、安稳、安详的风貌,才能安坐戏剧舞台“国粹”的王座而稳若泰山!

1960年,周曾在北京新街口总政排演场观看京剧《霸王别姬》。戏剧始,刘邦发兵攻打项羽。群臣纷纷劝谏,项羽置之若罔。评:“一人言堂。”项羽回到皇宫,虞姬又规劝,项羽还是不听。论:“一家之长。”当戏曲高潮,项羽孤军遇险,道:“一筹莫展。”当虞姬备酒以慰项羽时,曰:“一曲挽歌。”四面楚歌,汉兵将临,虞姬自刎,舞台落幕时,又说:“一败涂地。”仅用20个字就概括了项羽失败的全过程,堪称绝妙。

京剧是国粹,是我们民族源远流长优秀文化的精华,遗憾的是现在许多青少年喜欢听流行音乐、摇滚音乐、看“超女”……他们对戏剧一无所知,更别说京剧了。况且,还有很多人都认为京剧无聊,很老土,还不如大众音乐时尚通俗而抛弃了“国粹”。

我们难道要“国粹”衰落在我们这一代吗?

关于国粹的作文篇2:国粹京剧之未来

清乾隆五十五年,在略显清冷的宫廷深院里,一群又一群身着华丽戏服的艺人在一片叫好声中卖力的表演着;而另一边,一种风格截然不同的曲调也正高亢地响着,两边都独具特色。于是,经过两方的努力合作,去其糟粕,留其精华,最后水乳相融,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这便是京剧。

京剧,一个被誉为“东方歌剧”的国粹,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弛骋了二百多年,但是最近几年由于许多流行歌曲的迅速崛起,京剧,已逐渐淡出了青少年的视线,传统国粹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

介于此,恕我冒昧提出几条建议:

一:谈起国际化,我们首先就想到了欧美国家,而对于眼前的亚洲却不闻不问,既然同为东方人,那么应该彼此都有着近似的思想的模式,近几年来,“韩流”入侵已成为一个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议论焦点。既然一部千篇一律的肥皂剧能赚取中国观众的许多眼泪,一部《大长今》能使韩国传统文化红遍全亚洲,那么对于京剧,他们应该普遍是很容易接受的,因此,对于京剧的国际化,亚洲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二:现许多流行元素都是由大众传媒炒作而形成的,因此京剧应与大众传媒结合,进行电视上的现场解说,而光是一个“CCTV11”是不够的,除此之外,还应将京剧的历史、由来等编入教材,像朱自清的《背影》为中学生所熟识一样为广大学生所熟识。

当然,方法还有许多,但我相信,只要在广大中华儿女的努力下,京剧这门艺术将永恒于天地间,而不会成为一个遥远的神话。

关于国粹的作文篇3:京剧,属于中国的国粹

京剧,是我国主要剧种之一,是中国最大的戏曲剧种,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的“国粹”!

以前我并不知道京剧的来历,后来上网查了才知道京剧是由清代时的徽调、汉调传入北京以后,演变而成的。京剧的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打击、管弦乐为伴奏。

在电视上,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京剧表演,那些演员在台上一会儿说,一会儿唱,有时还兴味盎然的表演一番。初看京剧的人可看不惯,他们会觉得京剧很无聊。可老一辈的人就不同,就像我爷爷,专爱看一些戏剧频道,听到那“怪里怪气”的声音就乐,百看不厌。

我刚进屋,就听到了淳厚浓郁的京剧声——原来是爷爷正热火朝天地看京剧。看爷爷津津有味地看着,样子好惬意!我也不慌不忙地凑上去观看。嘿!看那演员有滋有味地演唱,有声有色地步法,看京剧还真是一种享受!紧接着,出来了一个黑脸大汉,长长的胡须一直长到腰间,黝黑的脸上流露出正直、刚烈的情感。只见他哼了一声:“大胆刁民,往哪里跑!”话一说完,他就把他给抓住了,用恶狠狠地眼神看着他,我真感觉到有点好笑。一会儿,又出来了一个贼头贼脑的白脸的小人,一年就知道他心怀不轨,脸上露出阴险、奸诈的神情。果然不出我所料,他偷偷到别人房间里拿了一样东西藏在口袋里,然后悄悄溜走了。突然,来了一个青衣花旦,原来她是这屋的主人,她惊讶的发现乱糟糟的,立刻就报了官……

京剧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师传身授下去。为未来京剧的发展而做出努力!

关于国粹的作文篇3:国粹之京剧艺术

外公很爱好京剧,只要京剧的开头鼓一响,他就会坐下来听。刚开始我不明白外公为什么那么喜欢京剧,后来我也跟着外公坐下来看,发现京剧有很多有趣的东西,比如说脸谱就及其丰富多彩,不同的脸谱代表了不同角色的性格。

脸谱分很多类型,例如:整脸,是以一种色调为主色, 以夸张大胆的色彩,画出眉毛、眼睛、 鼻子、 嘴巴,再仔细的勾画出细致的面部肌肉和细纹;还有三块瓦脸,又称“三块窝脸”,是在整脸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夸张眉、眼和鼻的条文, 用夸大的线条勾画出两条眉毛,和鼻窝,所以被人们称作“三块瓦脸”。其中还有十字门脸、六分脸、元宝脸、象形脸、神仙脸、丑角脸、歪脸、太监脸、英雄脸等等

一幅幅有趣的脸谱,代表了人的形象。这些脸谱画的很复杂,也有很多装饰,五彩缤纷的头饰,金光闪闪,容易让人感到眼花缭乱,杂乱无章,但是仔细看起来却井然有序,互不相同,但是归纳起来也只有十多种,由于相互借鉴,相互变化,就派生出许许多多的形象,但是每个脸谱都是按照人物性格特征来勾画,这么多色彩斑斓的线条,一开始看起来会眼花,让人产生神秘感,但是这些脸谱绝不雷同。

京剧脸谱的颜色是多样化的,但是主色调并不多,大家可以用脸谱的主色调来辨认、分辨人物的角色。

红色:在脸谱中是最“忠”的颜色,在剧中它往往用来表现忠义之士,如我们所熟知的关羽脸谱,大红的底色上勾画卧蚕眉和丹凤眼。当然也有例外,有时红色仅仅表现红色肤色的人,比如说刘谨是个奸臣宦官,在《法门寺》中却是红色脸谱。

白色:是脸谱中最“邪”的颜色,只有大奸之人才可以享受到这一级“待遇”。《击鼓骂曹》中的曹操《风波亭》中的秦桧,其它董卓、伊立、赵高无不是白色的脸谱。

黑色:一般表现的之最“正”角色,大家都知道我们熟悉的李逵、张飞、姚刚、包拯……都是这一类。

金色和银色:通常是神仙鬼怪,有时也用在番邦的大将的脸上。前者如《宝莲灯》二郎神、《八仙过海》铁拐李等。

以上所说,只是一个大概的分类,有许多象形脸不在此例,也有一些与肤与有关的也不在此例中。前者如《闹天宫》中青狮是绿脸,白象是白脸都是属于象形脸;后者如尉迟恭虽是黑色老脸却是性格沉稳。

脸谱上画的东西代表了人类的性格,比如说:包拯黑额头有一白月牙,表示清正廉洁。;孟良额头有一红葫芦,示意此人爱好喝酒。;闻仲,杨戬画有三眼,来源于古典传说。;巨灵,煞神,金钱豹有多张脸,突出其神鬼妖特色。;赵匡胤的龙眉表示为真龙天子……

人物的主要性格只要看一下脸谱就知道了,可是,他们的戏服也是别有特色。很多金属片,响当当的,还没出场就知道了,还有那一双后底靴,虽然跟很高,但是他们的脚步很轻,几乎没有一点声音。

我认为最奢侈的装饰物是头饰,在头上镶嵌了许许多多的各种颜色的珠子和金属片,还有一对孔雀翎,这一个头饰真是硕大无比,让人看起来就觉得沉甸甸的,真的不知到戴起来有多重。

京剧不愧是中国的国粹,它是很多人都热爱的一种戏曲文化,京剧的主要角色分五大类,有生、旦、净、末、丑,各具特色,形成了完整的京剧艺术。从敲打的锣鼓声中,就知道是哪一种角色要出场了,京剧的唱腔字正韵圆。在我们国家提倡弘扬国粹艺术的影响下,不但使我国人民热爱京剧艺术,而且传播到了世界各地。除了京剧之外,我们国家的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戏曲文化比如说:豫剧,黄梅戏,昆剧,评剧,越剧,粤剧,川剧,秦腔,楚剧……这些戏剧真是各不相同,各有特色。

关于国粹的作文篇3:中国国粹——京剧

说起文化,人们往往会首先想到的是中国的国粹——-京剧。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重大作用。

不论在故宫畅音阁的大戏台,抑或是江南水乡的“草台”上,还是在如今个歌剧院里,一些人家的院子里,都有着戏曲的音调,有着浓厚的民族风味。

在古代,京剧表演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差距,而新文化后,京剧推出了一大批现代题材的优秀曲目,也就是所说的现代戏。此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迅速演变,戏曲又创编了新的唱腔,新的音乐,使戏曲艺术有了新突破。

京剧的角色“生”“旦”“净”“末”“丑”又有四大派别。最有名的就属梅派,梅兰芳的戏曲艺术的喜爱,老一辈就会多一点,也许是他们从小听着一种民族的热爱之心吧!就说我的姥姥吧,她有一个收音机,走哪儿带儿,她总听不腻还跟着唱。我总会调皮的给她关上,总少不了挨骂。也许是我听惯了满满的,我也逐渐对戏曲产生了兴趣。一有空闲时间我们两就对唱,虽然我不是太会,但姥姥都不在意,她却很会唱,进而我对这门艺术有了喜爱之情,这也就是那爱屋及乌吧,即使京剧的装扮有点夸张,但这恰恰更能突出京剧的独特性。

京剧,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着无限的魅力,一些老外不也喜欢吗?他们专门来中国拜师学艺,虽然他们不懂戏剧含义,但他们认为这是一门能提高艺术修养的艺术,依然学得很好。

是的,在北京,京剧在大街小巷都能听到,在电视上也能看到,是北京的特色文化,是中国文化中不可丢弃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现在大都流行席卷全国,特别是近一代年轻人对京剧有极大爱好的非常少,对这种传统文化根本没有用心去体会,去领悟。京剧的追求与众不同,每个动作,每句词要高雅、完美,都要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达到京剧的最高境界,才能体现出一种真正的境界,才能体现出一种真正的高雅艺术。

所以,我们要对文化精髓不离不弃,要对传统文化继承并发扬下去,让所有人都能知道,我国有一种艺术之最,让世界都知道中国国粹——京剧,它的传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骄傲

关于国粹的作文篇3:国粹“戏曲”

青衣的水袖飘飘,小生的清朗白净,文丑的滑稽调笑,那嬉笑怒骂,一笔一画勾勒出最瑰丽的诗篇。——题记

也许现在已经没有少年人去喜欢戏曲了吧。

我大约就是这千千万万人中的一个。毕竟,还有哪个青少年,会去喜欢那咿咿呀呀的唱腔,拉得长长的音调呢?或者是那看起来花花绿绿的场景和夸张的妆容。即使是看电视的闲暇时光,也不会将遥控器摁向戏曲频道,满怀期待地等着一声“谁说女子不如男”的豪爽。

我打小也没出生在戏曲世家,父母也不常看戏,爷爷奶奶打开电视看戏,也会被我吵闹到被迫换成动画片。垂髫之年自然幼稚,暖亮的阳光,充满饱满色彩的动画片,对于我来说,要比那扯着我完完全全听不懂的调子、令人厌烦的戏曲,好了太多太多。

年龄渐长也没能使我对这个中华的国粹感上一丁点的兴趣。课本中,课外书里,各种各样的网站里,我遇到这个含有十二个笔画的词语的次数越来越多,老师,家长的询问让我的历史记录里,越来越多了“京剧,百度百科”“昆曲,百度百科”“豫剧,百度百科”,而少了关于流行音乐与偶像的搜索。

也许是好奇心作祟,我做出了从前的我从不可能做的决定。

时钟的金属指针慢慢滑动着,耐心的很。我犹豫地在键盘上敲下了四个字,将光标移向了搜索出的第一个视频。一阵缓冲,几声在幼年的电视上听烂的敲锣声,如今听起,仿佛不再那么刺耳了。

是因为有了心吗?

视频很短,几分钟一晃而过,甚至有些让我惊讶与怀疑,曾经怎么都忍不下去的声音,总是感到“度分如年”,二十分钟的戏中,奶奶是最津津有味的,而我只是坐一边,低着头,不耐烦地掰着手指数时间,数到四十一秒时,站起,拿走遥控器,换回动画片。

关掉了视频,点开下一个昆曲。

那是个稍微有点潮湿的下午,下有小雨,湿滑而黏腻,人的心情都是急躁的。据说这种天气适合听轻巧的外文歌曲,但我却在戏曲中消磨去,直至夕阳旁落。

我不懂戏,但我觉得那婉转的唱腔好听,那精致的妆容美丽,那响亮的鼓锣声震荡人心。

那演员的一颦一笑里是玲珑剔透的心,那熟练的腔调是台下的苦练。

那舞动的水袖是独属于戏曲中的美丽,那妙肖的神态是祖宗的技巧。

至今,起码在同龄人中,我也接触过不太少的戏了,不敢妄尊自大。至少,我对这门传统,骨子里还是实诚的喜爱。

不将它戴上“国粹”的高帽子,我打心底的喜爱它。就像是说,实实在在地喜欢一本书,喜欢上一个地方,而不是因为它的内容丰富或是历史底蕴深厚。目前,只有我的家乡与它享有这个“特权”。

会不会有人认为它是落后的?肯定啊。

但它是中华文化里,最神圣的结晶啊。

嬉笑怒骂,唱念做打。脸谱蟒袍,长髯水袖。

将相和,朝阳沟,西厢记,花木兰。

戏曲史册里灼而烫、泛着灿金的文字,上演了它最鲜亮、最美好、最温暖的一场,这一场永远不会结束。髯口不会被摘除,水袖不会被褪下,花眉不会被抹掉,碎脸不会被洗去。

戏曲,源远流长,美丽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