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作文2017高考(汇编3篇)
网络昙花
2024-06-01 01:34:54
其它
其它

山东作文2017高考(1)

2017年这家采用24小时经营模式的书店,很显然是以人为本,它不光是读书学习的地方,也是难得的休息场所。无疑这家小小书店带给了人们别样的感受,带给了这个世界一份温暖。

我们的社会中有许多如这位书店老板一样的爱心人士。西安有一家小饭店,它的规模并不大,但是这位饭店老板十多年来却做着这样一件事:他们饭店每天早晨供应免费的早餐。早餐是稀饭、馍和咸菜,主要供应该环卫工人和流浪人员。十多年他就这么默默的坚持着,感动了周围好多人。这位饭店老板的慈善行为不算大,但他能坚持而为,时间长了就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做善事,就是要从小处着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坚持做好事,“积善成德”,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就得到了升华。我小时候,盛夏时分,天气异常炎热,行路的人常常口渴难耐。有些老太婆就自发的组织起来,在村口用大锅烧水,然后盛在碗里放凉,供行人饮用。这种行为当时有个专有名词叫“舍汤”,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志愿者行动,是一种朴素的慈善行为。记得那年我上高中,我们学校离我们村子有四五十里路,暑假时,正是酷热的时候,我骑自行车到学校办事回来,口渴的不得了,太阳无遮无拦的照在身上,热得我直冒汗。这时几位老奶奶笑吟吟的招手让我来喝水,这水里似乎还加了绿豆,我当时渴极了,喝得很急,一位老奶奶就劝我喝慢点。现在想来,这些老奶奶们早都不在人世了,可她们的那种善举,那种无私的大爱却长久的温暖着我,至今想起来,我都无比感动。

法国作家雨果的名着《悲惨世界》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冉·阿让是一个社会上胡作非为的大坏蛋。一天他到教堂歇息,神父热情的招待了他,可是他临走时却将教堂的东西偷走了。冉·阿让被警察抓住了,送到教堂让神父辨认,可是神父说,这些东西是他送给冉·阿让的。冉·阿让从此内心受到触动,决定弃恶从善,从而做了许多令人感动的善事。是善点燃的善,是爱心给了我们力量,从而让我们愿意热爱生活,热爱这个世界。

美国有个小孩在生活中十分节俭,把他多年积攒下来的零花钱,捐给了非洲一个贫困地区,给当地人打了一口井,方便了他们的生活。这个小孩的慈善行为是很小的,影响力有限,但是他的行为却是极其了不起的,他的坚持,他的身体力行,都让人们为他的爱心和善行而感动。有一天,我从街道上走,一个七八岁的男孩递给我一张“环保宣传书”:里头倡导我们平时在日常行为中应注意的环保行为,比如不要乱扔纸屑,不要在野外烧烤等,都是这个小男孩自己手写,然后复印散发。就是这么简单的一页纸却对我影响巨大。

当一个人开始用爱心做一件事时,他就会更有力量,他的生命就会放射出光华。我们要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带给世界更多的温暖和感动。


山东作文2017高考(2)

一家二十四小时书店,开店两年多来从不驱赶任何一位来客,即使他们是拾荒者、乞丐,只要他们来看书,哪怕看上一行或是一页,都会让店员感受到工作的意义。这其中,透视着的实质上是一种深深的人文情怀。

人文,就是以人为本,人是衡量一切的首要标准。书店,本以营利为目的,接待的客人应该看能否给书店带来利润,来买书的人笑脸相迎,不买书的人概不接待。但是在这里,深夜而来的“顾客”有的仅仅把看书作为小憩的凭借,有的将书店当成住宿的旅馆。可店家却不以为忤,反而觉得实现了工作的意义。这就不再以营利为工作的评价标准,而是以顾客的感受来界定工作的意义,以尊重每一个人,平等对待每一个人来彰显生命的价值,这就是博大而深沉的人文情怀了。

人文情怀,近年来成为我们社会中的热词。人文情怀引起热议,标志着社会的进步,它是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之后人们内心里的必然需求。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人文情怀的提升是我们建设小康社会进而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必经之路。人文情怀引起热议,更标志着我们社会治理模式的优化,由单纯的GDP增长开始转向满足人们更为广泛的精神需求。物质和精神,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双翼,不可偏废。所以从另一个角度讲,人们对于人文情怀的热议,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急切的呼吁?呼吁我们对当下依然盛行的不人文的现象进行反思与突破?

唯利是图,虔诚拜物的价值观是非人文的,彰显物质的伟大必然对人的矮化,让人重回奴隶的地位。精致谋划,一心利己的人生观是非人文的,填充自我的欲壑必然意味着对人的绑架,最终失掉人的自由。趋炎附势,歧视弱者的社会观是非人文的,等级观念的横行必然加剧社会达尔文主义,让人在弱肉强食中失掉了人的意义。杨绛先生淡泊守拙,专心向学,煨着自己的生命之火,成就了精神上的贵族,这是对人生价值的最好诠释。施一公放弃美国优厚待遇,毅然回国,践行父亲“一心为公”人生嘱托,浓浓的家国情怀是对个体人生的最好定位。中国人民大学得知自己的校友陷入人生的困境,及时伸出援手,他们对待弱者的态度是衡量我们这个社会良心的尺度。这三者,都体现了最美的人文情怀。

一位中国游客走进了一家德国小店,没有跟开店的老者打招呼,就自顾自地看起商品来。等到开口询价,老者却说什么都不卖。中国游客很诧异,老者说:我是这家店的主人,您进来不首先跟我打招数,是对我的不尊重,一个连我都不尊重的人我为什么要把东西卖给他?人文情怀,首要的是尊重人的感受;其次,它与物质无关;再次,在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里,它重得让人敬畏!

一个书店,因了自己的人文情怀而引发社会的关注,让我们为这社会感到欣慰;同时,也让我们自己感到任重而道远……


山东作文2017高考(3)

记得二十年前在德国小城旅行,看到街头有无人值守的图书报刊摊,行人可以自由取阅摊上的杂志,可以坐在旁边长椅上翻看,也可以放进包里带走,而且人人面无愧色,坦然自如,就像从自家书架上拿书一样。

问在德国大学教书的朋友,他告诉我,同样的书报摊遍布城市,拿走书的人读完后可以在任何一个类似的书报摊归还,然后继续拿另一本回去读。有些真正有爱心的人还会把自己家里的书无偿地贡献出来,放在书报摊上,供陌生人阅读。在这样的过程中,不牵扯一分钱的费用问题,只是书吸引读者、读者爱上书这样一种心灵的交流、沟通、轮换。久而久之,在这城市里已成传统。

这件事成了那次旅行的最大收获,每次想起来,那个城市的名字都让我这个读了半辈子书的人感到一股由衷的温暖。

十年前,国内的社区书屋、农家书屋也逐渐建立起来,星火燎原,最终遍布大江南北的城市与乡间。看到坐在书屋里认真阅读的市民、村民,我都强烈地感受到,国民文化素养正在快速增长,每个人的读书热情正在被悄然唤醒,东方文明之邦的丰碑将会再次高高竖起。

感慨之余,我仍然觉得,难道读书仅仅止于“读书”吗?古代的读书人也是像我们今天这样子“读书”吗?“读书”究竟是为了干什么?

翻阅《论语》,我看到了孔子谆谆教导我们的一个大写的“仁”字,也读到学生子贡向孔子请教时提到的“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句话。

忽然之间,我顿悟了什么是真正的“读书”,那就是每一个读书人孜孜不倦读书的同时,一定要懂得“受与施”的道理,将自己读到的书、拥有的知识财富广泛地散播于四方,带动身边的人一起进步,才称得上是“会读书的读书人”。

看到那则24小时营业书店的新闻,我知道,书店的管理者、工作人员才是真正“爱书、读书”的“仁”人。他们不但读书,而且懂得读书人究竟应该为这个世界奉献什么。于是,他们忽略了走入书店的所有人的身份符号、衣着外貌,而统一把那些人看作是“读书人”,只要能为这些“读书人”做些什么,他们就衷心地感到快乐,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人本来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书亦如此。

知识本来就没有功利深浅之说,纯真的人亦如此。

反观古人,老杜呼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同时,却止于呼吁,没能真正为天下寒士庇护心灵的“广厦”;诗仙太白草书“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之际,却在饱醉高歌、放纵诗情后酣然睡去,浑然忘了天下还有那么人为潦倒流离、生活拮据而愁。

只有在这家书店,在平安祥和的深夜里,因为一群真、善、美的“爱书人”的努力与辛劳,一群内心坦然静谧的“读书人”才能坐在书店的灯下,卸下心灵与身体的桎梏,各自寻求着自己的精神慰藉。脑海中出现的这样一幅温情画面,给我带来的震撼犹胜二十年前在德国小城看到的无人书报摊。

我想,一本好书、一盏暖灯、一个小窝、一碗浓醇的心灵鸡汤……足以抚慰行路人疲惫不堪的心了。

这样的一个书店,才是真真正正24小时不打烊的心灵鸡汤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