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的的作文(合集5篇)
随缘
2024-11-17 08:51:20
其它
其它

六尺巷的的作文(1)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这本爱国主义书本讲述了许多中华民族精神的励志故事,其中《六尺巷》的故事让我深有感触,难以忘怀。今年春晚,我本家“表姑”赵薇,也是我们的安徽老乡,重新演艺了这精典故事,仿佛又唤醒了大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追忆!

这个故事讲的是清朝时,安徽省桐城有一条巷子,巷子一边住的是吴家,另一边住的是张家。这两家人为争夺地界打起了官司。因为张家要盖房子,吴家呢,他们要张家留一条道路便于出入,但是张家却觉得应该两家都让几尺,两家互不相让,事情越闹越大,张家写信告诉在北京为官的.张英。张英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张家人认为这下让吴家搬个家可能都不费吹灰之力。但是当张英收到信,仔细读了之后,给张家回来封信,信中写道:“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令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看到张英的信,觉得张英的话很有道理,立刻让出三尺空地。吴家感到羞愧,也让出三尺房基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六尺的巷子,才有这万古流芳的“六尺巷”故事。

这个故事道出了中华民族谦逊礼让的传统美德,小小的三尺,不仅体现出自己的君子风度,也让对方深感惭愧;小小的谦让,化解了矛盾,成为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典范。

当然,在现代生活中,这种事情早已习以为常,那一声“对不起”,那一句“你能原谅我吗?”都告诉了我们生活要学会宽容和礼让!这也让我联想到了我的小时候发生的事情。每次到哥哥家去玩,二姨总是让哥哥拿我喜欢的玩具给我。其实哥哥就比我大两岁,但他总是很大方得把自己也很喜欢的玩具给我玩。而哥哥到我家玩的时候,我从来都是像“母鸡护小鸡”一样守着自己心爱的玩具,不让哥哥玩着玩那的,稍稍有点不如意我就大哭大闹,面对爸爸妈妈多次劝阻我都无动于衷。哦!还有一次哥哥不小心把我的尺子弄不见了,我找了三天三夜没找着,哥哥給了我几块钱,说让我重新买一个。现在我要告诉你们真相:那天我们玩尺子,哥哥把尺子当飞机一飞就飞到了阳台,我过去捡尺子,故意把尺子放进衣服口袋里,想跟哥哥开个玩笑的,后来连我都忘了尺子的去向,可我那个亲爱的哥哥却当真了,坚决要给我钱。当时我也没动动脑筋,“理所当然”地收下了。如今我才明白,那不叫自己的钱,那是我说谎骗来的钱。现在我长大了,也懂得了许多道理,想想以前那个“小气鬼”,再看看张大宰相,真是太惭愧了。在这里,我还要对我哥说声,“I am sorry!”我以前不该那么调皮,弄坏了很多你漂亮又好玩的玩具;当初我也不应该因为我小而打你,可你是哥哥,连我一根头发都没动。现在我才知道,那滋味可不好受呀!以后我一定要做一个大大方方的小男子汉!


六尺巷的的作文(2)

今天秋高气爽,我们随着叶老师和同学们来到了桐城市的六尺巷。

说起六尺巷,还有一个小故事呢。清朝康熙时代,在桐城城中有一条狭窄的小路。这条小路两旁分别住着张、吴两家人。有一天,吴家要建新房子,想霸占这条小路,但是张家不同意,两家便吵了起来。张家一气之下写了一封加急信,给在朝廷里做大官的张英,让他回来评评理,张英却觉得礼让邻居最为重要,于是回信道:“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看到信后,立刻明白了张英的意思,便让出了三尺的宅基地,吴家深受感动,也让出了三尺地。六尺巷就由此而来。

我们一下车就看到了一座高大的汉白玉牌坊,上面刻着“懿德流芳”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再向前走几步,穿过汉白玉牌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方方正正的照壁,上面刻的图画正是张家和吴家让巷子的事情。照壁的后方刻着是张英的介绍。

绕过照壁,有一块像假山的太湖石,上面刻着的正是张英那首流传至今的回信诗。

绕过太湖石,就是桐城最受欢迎的地方,六尺巷了。六尺巷长约百米,宽两米,地面上有着许多大小不一,很光滑的鹅卵石,两边砌着青砖黛瓦的墙,再向上看,两堵墙后方分别站着一排排高大的香樟树。它们空中的枝叶互相交错,好似保护张、吴两家之间友谊的卫士一般。看到这里,我仿佛回到了古代,感受着张、吴两家友情的深厚。再向前走就是六尺巷的尽头了,那里也有一个牌坊,上面刻着的是“礼让”两个字。从“懿德”到“礼让”,一段佳话就此“流芳”。

听导游说,从前没有六尺巷的时候,人们上街很不方便,有时候甚至要绕好几里的路。自从有了六尺巷,人们的通行就方便多了。你看,现在巷里有去买菜的老奶奶;有背着书包上学的学生;还有欢快玩耍的小朋友,真是人来人往,热闹极了。

这次来六尺巷,让我懂得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谦和、礼让。我很喜欢六尺巷。


六尺巷的的作文(3)

清代康熙、雍正年间,桐城的张廷玉在京城做官。家人在桐城建相府时与邻居发生争执,彼此为三尺宅基地互不相让,官司打到县衙里。张家总管连忙送信给张廷玉,盼望他给县令写信通融。张廷玉见家书后,复诗一首寄回:

千里求书为道墙。

让他三尺有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

谁见当年秦始皇?

总管接信后,深深领会张廷玉和睦礼让、豁达明理的胸襟,立即让出三尺地。邻居看见张家退让三尺,也随即后退三尺,两家不仅化解了诤讼,还为过往行人留下了一条六尺宽的通行巷道,大大地方便了邻里乡亲。

在兄弟分家、同事朋友财务往来时,更要礼让,因为是以德礼让,可以消弭许多纷争。如能常常这样做,你就在社会上建立了公信力,人们乐于找你共事,也就是事业发展的机会就多;你需要别人帮助办事时,也会有很多人拥护协助。可见:

礼让是自利利他的.相处之道,是真正的双赢啊!更何况谚语常说:“量大福大”,以宽大的胸怀、礼让于对方,往往是后福无穷。而这种例子,在周遭仔细观察有太多、太多了。朋友们,我们不妨从己身做起,来验证“量大福大”的道理。

能真正懂得礼让的人,人生道路越走越宽……越广……


六尺巷的的作文(4)

在课间的活动中,我读了一本《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的一本书,里面写了不计其数的小故事,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六尺巷的.故事。

这个故事说的是张家和吴家是邻居,有一天张家要造房子,就对吴家的人说叫他们让出三尺地来,但吴家提出要张家的人留出一条路以便出入,而张家的人提出,他家的地契上写明“至吴姓墙”,现在按地契筑墙没什么不对,即使要留条路,也应该两家都后退几尺才对。张家人就写家信给当朝宰相张英来评评理。张英知道这件事后,写了一首诗:“一纸来书之为墙,让他三尺又何防?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故事的意思是邻里之间只为了那三尺墙而发生了一些争执。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谦和忍让。忍让,自古被视为美德,也是修身养性的一种品德。

我就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一次我和同学们一起玩耍,有一位同学不小心把我的文具盒碰掉了,里面的笔都摔坏了好几支,当时我火冒三丈,但是我也知道他不是故意的,他也向我说了对不起,所以我就原谅了他。真是俗话说的好:“忍得一时气,免得百日忧呀!”


六尺巷的的作文(5)

我们离开了黄山,就去了桐城的六尺巷。六尺巷是一个狭长的小巷子,外表看起来没有什么特别。我和妈妈用手比了比,还没有我们两个手臂加起来长呢。为什么叫六尺巷呢?这是有一个传说的:古时候有两家人想自家的花园变大,要把围墙伸到别家的花园去,于是就吵起来。其中有一家写信给京城的张英。张英是一个宰相,他回信说,没有必要吵的,我们避让三尺又何妨?另一家受了感动,也让出了三尺,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六尺的巷子。六尺巷的故事告诉我们,凡事不要斤斤计较,大家都退一步就好了。很有意思的一条巷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