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道德(精选3篇)
左顾右看
2024-06-17 01:23:01
其它
其它

高考作文道德(1)

什么是规则?是白纸黑字的法律条文,还是七大章八大节的校规?应该不是这些。当一个孩子在你身边摔倒时,没有哪条规则要求你必须把他扶起来,但你还是这样做了,因为你心是有这样一个规则:要帮助比你弱小的人,心中这种规则多了,道德也就随之形成了。

规则与道德是相辅相成的。

没有道德,规则是无法支撑一个社会正常运转的,规则是人定的,如何严密也不能够到“天衣无缝”。若没有道德的支撑,规则是很容易被人钻空子的。你说不许“随地”吐痰,那我就吐到公园的长椅上好了;你说不许“乱涂乱画”,那我就“认认真真”地给你画上一排青面獠牙的小鬼,如何?事情若真到了那一步,恐怕就不是一口痰,一幅画那么简单了。律师们大可钻法律的空子,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将事情弄得黑白颠倒,是非不分,只怕年年都要“六月飞雪”了。

没有规则的社会更是要方寸大乱。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范促淹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路不拾遗”或许还有可能,而“夜不掩户”却怎么听怎么像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当道德不足以约束人们的行为时,规则将会适时地补上这个漏洞。“个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听上去是道德的沦落,但美国却制定法律,要求你先把自家门前的雪扫干净了再说,至少不能让路人被你家的积雪滑倒。这就是道德的底线——规则划出来的。

理想的社会应是规则与道德并存的。规则约束着人们,使其不至滑出道德的底线;同时,道德也填补了规则的漏洞,使其更加完美。一个人被外在的规则和内在的道德约束着,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社会的规则与道德相辅相成,这个社会才能充满希望。道德是通向美好未来的路,而规则就是路旁的灯,照亮我们纯洁的灵魂,也照亮那条充满理想的大道。我们将道德埋在心底,将规则挽在手上,勇敢地面对未来。


高考作文道德(2)

2012年高考作文点评:

新华网北京6月8日电(记者 查文晔 赵倩 刘斐)“梯子不用时请横着放”“音乐家要隐没于音乐之后”“忧与爱”“拥有什么、没有什么”“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心灵闪过的微光”“油漆工顺手补漏洞的材料分析”“火车巡逻员老计的故事”……

这些各具特色的高考(2012高考作文)作文题目在7日引起了中国网民的热议。在新浪、搜狐、网易、凤凰等中国各大网站,高考作文都占据了新闻头条的醒目位置,数十万网民跟帖评论。“最难写”“最坑爹”“最给力”“最寓意深远”作文题评选纷纷出炉。

在有18000多名新浪网友参与的投票中,安徽作文题“梯子不用时请横着放”荣登“最难写”题目榜首。而湖北作文题“以杜甫《春望》为材料谈时代进步”则被网民戏称为“杜甫依然很忙”。

尽管网民的喧嚣围观为高考带来了几丝娱乐气息,但考生和老师们普遍反应平静,认为今年的考题延续了近年来一贯的出题思路,核心的关键词是:责任、道德、心态平衡、生命的意义等,对道德的关注仍是命题者的中心思想。

作为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选拔考试,中国的高考堪称世界竞争最激烈的考试。这些担负中国未来命运的年轻人,对道德问题采取何种看法,无疑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今年实行新课程标准的各省区语文卷作文题是一段材料:船主让漆工给船涂漆。漆工涂好船后,顺便将漏洞补好了。过了不久,船主给漆工送了一大笔钱。漆工说,“钱已经给过了”。船主说,这是补漏洞的钱。漆工说,那是顺便补的。船主说,当得知我的孩子们驾船出海,我就知道他们回不来了。现在却平安归来,所以我感谢你。

银川二中考(2012高考作文)生吴楠告诉新华社记者,作文材料理解并不难,“漆工就像网上热议的‘最美女教师’和‘最美司机’”,感觉题目与社会热点结合得很紧密,强调责任和道德感。

“感觉今年语文的作文题更加回归了语文的本质,凸显语文的人文性特点,”银川九中高中语文教学组长陆三炳老师说,今年的主题是道德教化,反映人“积善成德”的品质,这跟当前社会主流价值观是相符的。

也有专家对这种命题思路提出不同看法。香港中文大学(2012高考作文)中文系副主任张健对媒体表示,今年的.作文题重道德人生内涵,跟生活时事关系密切,但在文化与传统的内涵方面显得比较薄弱。还有的专家担心题目太虚,考生会无从下笔。

新华社记者采访的多位资深语文老师表示,高考作文中强调道德内涵,从中学语文教育来看无可厚非。哈尔滨市第一中学资深语文老师姜波说,“现在国家很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而高考作为指挥棒,可以对教育起到引导作用。”

至于担心学生无从下笔,多位老师都表示,这种担心大可不必。“这几年作文题基本都是材料作文,立意角度比较多,相对比较宽松,比命题作文更难押题。有利于给学生更多的施展空间。”姜波说,以“漆工顺手补漏洞”为例,学生可从多个角度落笔,如责任感、助人、感恩、回报等等,并不会“无从下笔”。

除了传统的助人为乐命题,处理好激烈竞争中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也在今年的题目中再次出现。

浙江作文考题是开放题型,以“坐在路边鼓掌的人”为话题,要考生表达是要当一个帮助别人的人或是成为英雄,并写出文章。媒体报道称,该题目是根据台湾女作家刘继荣的文章《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而来。刘继荣认为,只要孩子健康快乐,做个善良的普通人、为别人加油又何妨。

有网友为“坐在路边鼓掌”一词叫好。新浪网友“陈晓金”说,独生子女一代承受的竞争压力太大了,换一种心态生活才能“轻装上路”。

“现在教育培养的不只是精英、一定要求出人头地。”陆三炳说,现在的价值观越来越趋向于“我需要光彩,但也需要为别人的光彩鼓掌。这个社会需要的更多的是平凡的公民。”

姜波则认为,高考语文作文题考的是写作,其实是做人。“要做一个平凡的人,做一个平凡的好人。”

除了略显严肃的道德导向的题目,也有不少省区的作文话题轻松。广东的作文考题被考生们戏称涉及“穿越”,给出的两段材料分别出自历史学家汤因比和化学家居里夫人,前者表示如果可以选择自己出生的时间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各种文化交融的中国新疆。居里夫人则认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要求考生自拟角度与题目作文。

华南师大附中特级语文老师邹寿元说,这是2007年高考改革以来广东首次采用的命题方式。命题颇有新意,选题难度中等,学生有话可说,不太容易套作。

这一题目也引起不少网民的称赞叫好。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在微博上戏称,他愿生在清朝末年,因为可以看见民国。还有网民开玩笑说,如果生在武昌,就不用高考了。“因为监考老师都参加武昌起义去了”。

多位接受采访的语文老师都表示,话题式作文已成为高考命题的大趋势,预计道德话题仍将在未来的高考试卷中占据重要地位。姜波说,他在自己的每节语文课上都抽出十分钟让学生就社会热点进行演讲,如药家鑫案、食品安全,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判断,并鼓励其他学生之间互相讨论。

“作文不是唯一的目的,锻炼学生的道德感与思考能力才是我们的目的。”姜波说。


高考作文道德(3)

20xx高考作文预测及范文:基本的道德哪儿去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条奇葩帖子在网上引起热议。帖子是由四川眉山一位女士发的,她于10月15日在商场被小偷“光顾”,现场一男子告诉她,包包在进商场门口时被小偷打开了。女子追赶小偷无果后回家,将此事发上网并指责提醒她的人说:“我很想对告诉我的人说声,你是不是男的,小偷都惹不起吗?在旁边看见为什么不告诉我一声,有这样做人的吗?”此帖一出,引来众多网友炮轰,认为她不谴责小偷却埋怨提醒者,是狗咬吕洞宾。即使当事男子回复当时自己离得很远,且顾忌小偷有几个同伙一道,也没获得女士的理解,她坚持拒绝向提醒她的男子表达谢意。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受和思考,请根据材料内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优秀作文】

被偷反“喷”提醒者,基本的道德哪儿去了

近日,一条奇葩帖子在网上引起热议。帖子是由四川眉山一位女士发的,她于10月15日在商场被小偷“光顾”,现场一男子告诉她,包包在进商场门口时被小偷打开了。女子追赶小偷无果后回家,将此事发上网并指责提醒她的人说:“我很想对告诉我的人说声,你是不是男的,小偷都惹不起吗?在旁边看见为什么不告诉我一声,有这样做人的吗?”此帖一出,引来众多网友炮轰,认为她不谴责小偷却埋怨提醒者,是狗咬吕洞宾。即使当事男子回复当时自己离得很远,且顾忌小偷有几个同伙一道,也没获得女士的理解,她坚持拒绝向提醒她的男子表达谢意。

这条帖子之所以成为新闻,被众多媒体关注,原因就在它具有很大的争议性。从发帖人的角度看,眼见小偷偷钱却不提醒,等小偷走了再来告知,确实没起到什么作用,反倒让当事人有被幸灾乐祸的感觉。这可能是该女子没有谴责小偷而谴责提醒者的重要原因。

而从提醒者的角度来看,在小偷人数占优,且家人有可能被危及的情况下,选择用一种相对安全的方法提醒被盗者,也无可厚非。这种打了折的善意,相比于小偷的恶意,以及其他可能看见但选择漠然的看客,显然要好得多——至少,让人感到了该男子对善意的向往。古人所谓对善意应该“观心不观迹”,就是指一个人心存善意,哪怕最终没达到最佳效果,但至少应该肯定他的出发点和动机。这也许就是“吃瓜群众”们一边倒地指责被盗女士的原因——人家在并没有义务提醒你的情况下提醒你,不仅没得到感谢反而被骂,实在是本末倒置,是非不分。

进一步看,围观者不仅不满意发帖者是非不分的态度,更对发帖者道德绑架式的话语表达了充分反感。从引来骂声的权重看,“不识好人心”引来的批评和骂声,只占到三成左右,而认为对方天然该帮助自己所引来的指责,应该占七成左右。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对只知道站在自己立场上对别人指手画脚的做法并不认同,大家越来越清晰的共识是:不顾及对方的处境而片面地让对方承担道德高标的行为,越来越不被人们接受。人成熟的标志,就是能理解别人的“不得已”,而只从自己角度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在当下社会的语境里,显得十分不合时宜。

从维护社会良俗的角度来看,几方的做法都有可优化之处。比如,在提醒者一方,是否可在盗窃实施的时候,用一种相对安全和隐蔽的方式,提前打岔盗窃的实施,毕竟,光天化日之下小偷再人多势众,终究多不过正义的民众。至于被盗者,完全可以用一种并不情绪化的方式,把自己经历的事情表达得更冷静客观,而不是咄咄逼人,出言不逊。这样,便不至于使自己既丢了钱财,还不被同情。而跟帖的网友们,也完全没必要以“骂”的形式来表达观点,让被盗者雪上加霜。大家应该同仇敌忾的,本是小偷,但在大家的混战中,小偷居然神奇地被遗忘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时事类新材料作文。概括完成以后,可以考虑立意。立意实际是确定角度的过程。材料是人物事件材料,可以从任务角度立意,有几个人物,外加一个合成角度,本体没有要求比较、权衡、选择,可以从合成角度立意,如果有这样的要求,就不能从合成角度立意。本则材料可以有女子、男士、网友加合成共四个角度立意。角度很多,要选择最佳角度。何为最佳角度?根据学生自身水平决定,从通常写作价值来看的最佳角度,如果学生自身水平驾驭不了,写不下去,对于该生来说就不是最佳。所以要选一个自己有话可说、能写的下去的角度立意。本则材料评论女子或评论男士的角度就比从网友角度的立意容易些,也能写的比较深刻。至于合成角度,加入人物较多,在任务驱动型作文、时评类作文中最好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