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当的作文(1)
名句——作文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何谓“名句”?《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是:著名的句子或短语。按这个解释,诗词、谚语、俗语、座右铭、格言等等,只要是广为人知的,都可以看作名句。名句是人类思想和智慧的结晶,闪烁着灵感和诗意的光芒,散发着超越时空的魅力。翻开近年的高考优秀作文,名句的恰当运用,成为了作文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引作标题。
名句以它的深刻、隽永吸引着读者的眼球,几乎每年高考,都有很多考生直接借用名句在做标题。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1999年一江苏考生)、《横看成岭侧成峰》(2000年一山西考生)、《把根留住》(2001年上海考生)、《得失寸心知》(2002年一湖北考生)、《乱花渐欲迷人眼》(2003年一安徽考生)、《兼听则明,偏听则暗》(2004年一重庆考生)。)
二.引作题记。
如2004年重庆高考满分作文《独上高楼》,作者用了晏殊“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这一古词作题记,并借这一题记以从容的气度,信手拈来李白、苏轼、辛弃疾三位诗词大家的词句,用简练而富有文学韵味的语言,传神地勾勒出了这三位历史文化名人背离他人期望,守护自我认识、超越凡俗、遗世独立的不朽风骨,使人啧啧称叹,回味无穷。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的选择,“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谭嗣同的选择,“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是朱自清的选择。历览前贤,我发现选择竟有如此丰富的蕴涵。背负着五岳的沧桑与巍峨,他们有一种亘古不变的声音呼唤:“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2002年高考作文《选择》)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斯朵夫》中这样形容诚信:“清白的良心是一个温柔的枕头,而清白的良心最重要的内容便是诚信。”(2001年安徽考生《温柔的枕头》)
上面列举的都是文章的开头,它们都用饱含哲理的名句开头,不仅简洁地点明了观点,而且为全文立下总纲;不仅增强了文章的理论色彩,而且给文章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四.引在中间。
让我们先来欣赏2000年高考满分作文《世界因多彩而精彩》中间的两段。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吟咏着徐志摩的佳句,我轻轻掀开文学神秘的面纱。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放,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低沉,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旷达,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各有千秋。
所以我说:文学因多彩而精彩。
你可以在梅雨潭边感受朱自清笔下的绿色,你也可以在西湖边聆听柳浪与黄莺的对答;你可以“小桥流水人家”,也可以“古道西风瘦马”;你可以手持长剑,独立朔漠,感受“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你也可以手握画笔,船头簪花写韵,领略一下“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闲适。从西域到东海,从朔北到江南,绮丽的风光给世界增添一丝耀眼的亮色。
所以,我说,自然因多彩而精彩。
原文是从历史、文学、自然、人类无不因“多彩而精彩”四个层次展开论证的,这里选的是中间两个层次。屈指一数,四段文字,一共用了七处引用,而用引用得恰到好处,不仅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底蕴,而且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不仅让人呼吸到了一股浓浓的书卷气,而且为文章增添了不少亮丽的色彩。)
五.引在结尾。
诚信,又回来了……不再是“无可奈何花落去”,而是“似曾相识燕归来。”燕子,希望你不再离去,永远留在这个温暖如春的世界!
上面引用的是2001年高考中一江苏考生的《似曾相识燕归来》中的结尾。作者巧妙地借用了晏殊《浣溪沙》中的名句,用三言两语表达出了对诚信的呼唤,使之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起到了“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
名句是作文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笔者在这里只举了直接引用名句的例子,化用名句同样魅力无穷,但是,不管是直接引用名句还是化用名句,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
恰当的作文(2)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中,每个人都面临着无数次的选择。大部分的选择与自己的兴趣和志向有着密切的联系,志向高远,选择才会正确。但是一个人只能有一种最为正确的抉择,将志向和兴趣比作椅子,一个人不可能同时坐两把椅子,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来落坐,并向着自己的选择而奋斗。
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小时候有两个梦想,一个是成为教师,一个是成为歌手。在他犹豫不决时,他去问了他的父亲,父亲告诉他:“你如果想坐两把椅子,可能会从椅子中间掉下去,生活要求你只能选一把椅子。”最终他选择了成为歌唱家,在他以后的生涯中,显然他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成就了一个伟大的人。
我们或许没有这么富有智慧的爸爸,但是生活逼迫你去做选择时,你只能依靠你自己。但是有很多人靠自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祖国与个人的选择。西汉名将霍去病以骁勇善战著称。在元狩四年与匈奴军的战斗中,霍去病显露出杰出的军事才能,共斩俘匈奴10万余人。汉武帝很喜欢这个名将,下令给他建造府第,但霍去病却拒绝了。他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令许多将军羞愧不已。
在个人利益和祖国安危发生冲突时,选择祖国是必要的,只有祖国安定,自己的利益才会得到应有的保障。
人生道路的选择。在中国人被诬称为“东亚病夫”的时代,鲁迅先生带着医学救国的热情东渡日本留学。当他看着电影中自己的同胞被日寇砍头,而其他的中国人却无动于衷位在四周看热闹的时候,他顿时醒悟过来,即使学成回国治疗了自己同胞身上的疑难杂症,他们也只不过是一副没有感情、没有灵魂、没有自尊的躯壳。他们病的不只是身体,最大的弊病是他们的心灵。因此鲁迅先生依然的放弃了学医的道路,选择了文学之路。也正是因为这个选择,才有了一代文豪的诞生。
一个选择不仅仅改变自己,同时也可能改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
但也有人的选择是有误区的。
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附加一个条件即只许挑选最靠门边的那匹马。显然,加上这个条件实际上就等于不让挑选。对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后人讥讽为“霍布森选择效应”。社会心理学家指出:谁如果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的困境,就不可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道理很简单: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选择中产生的,只有拟定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方案供对比选择、判断才有可能做到合理。如果一种判断只需要说“是”或“非”的话,这能算是判断吗?只有在许多可供对比选择的方案中进行研究,并能够在对其了解的基础上判断,才算得上是判断。因此,没有选择余地 的“选择”,就等于无法判断,就等于扼杀创造。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我像是趴在玻璃上的苍蝇,前途一片光明,可却找不到出路。不,有出路,就算我们真的是一只苍蝇,这扇窗户出不去,就去试下一扇,就不信等不到这家主人开窗户的时候!我们要忘掉自己来这里的目的,但必须记住是怎么来到这里的,因为我们可以找到飞出去的路,或者,我们不从窗户飞出去,从通风孔或者哪个小洞。这就是三百六十度思考,我们没必要死缠烂打把时间浪费在一个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上,而要想一想,那一个会不会比这个好,这样,才能真正的得到一件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社会有多种多样的选择,但是在这些选择中或许只有一种适合你。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不要做过的选择,有时选择越多失败也会随之而来。要只选一把椅子,坐实坐牢它。
恰当的作文(3)
高手过招,点到即止
较短量长,惟器是适
公允妥洽,平正通达
马蹄刀瓢里切菜,滴水也不漏
多大的锅配多大的勺
药对如开锁
得什么病,吃什么药
药对方,一口汤;不对方,一水缸
宝剑赠英雄,鲜花送美人
割鸡焉用牛刀
赶着和尚卖篦子
野花家中养,无色也无香(日本)
泥菩萨洗脸,越搞越糟
金屑虽贵,着之眼中无异砂石
象牙再好,总不能镶在口里(坦桑尼亚)
香肠做的链子锁不住狗(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