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作文(1)
我的家乡在福建省莆田市,那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
春天,走出家门,新鲜的空气扑鼻而来。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柳树像一位爱美的小姑娘,认真梳理着自己的那头美丽的长发,看到湖面上一个美丽的倒影,心想:咦?这是我吗?啊!我可真漂亮,我都快变成世界上的美女了!柳树又像一位调皮的小孩,正摇着秋千坐游戏呢!春雨细细地下着,唤醒了世界上的万物,正像古人说的那样“春雨贵如油。”
夏天,龙眼、荔枝满山遍野,到处都有,向人们献出了可口的食物。树林里的树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茂密的森林封得严严实实,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阳光。地上的野花五颜六色,形状各异,各种各样的花多得数不清,有淡绿的、浅黄的、雪白的、火红的、墨灰的、紫红的……. 花儿们个个都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个个都争芳斗艳.
秋天,树林里枫叶在空中飞舞着。不一会儿,树下像铺上了一条鲜红的地毯。捡起来仔细一看,啊,枫叶红的像一团燃烧的火焰,又像一位喝酒红了脸的人。银杏树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啊扇啊,扇走了夏天的炎热。橙子、香蕉、橄榄也是人们爱吃的水果。橙子香甜美味,香蕉、橄榄也是非常的香甜可口。秋天更是菊花的天下,一簇簇、一丛丛散发着淡淡的、甜甜的香味。颜色更是众多,有雪白的、金黄的、粉红的、紫红的、鲜红的…….,黄的像金子一样逗人喜爱;白的像雪花一样干净、纯洁;粉的像晚霞一样光辉、灿烂;红的像朝气蓬勃的太阳。
冬天,到处充满着寒冷,一走出去,鼻子就会又酸又红,还被凉的鼻子都要冻掉了。树木已经被“理发师”冬爷爷“剃”了一个大光头,柳树姑娘不高兴地哭起来“冬爷爷可真坏呀!把我美丽的头发偷偷给剃掉了,呜---呜---呜”松鼠吃着秋天辛辛苦苦收集的松果过冬,有时还到枝头散步;乌龟早已进入了那甜美的梦乡。人们一走出家门,冬风就像针一样刺在人们的脸上。
我的家乡非常优美,而且物产丰富,我爱我的家乡——莆田。
莆田作文(2)
家乡的节日颇多,隔三岔五就有老家埭头的乡亲过来相邀我回乡一道过节,其实,最令我心驰神往的还是元宵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我国各族人民传统节日,也是家乡群众文化活动中最精彩、最热闹的佳节。于是,元宵节前几天,家乡就沸腾,处处洋溢着节日浓厚的气氛。老人手持香袋起早摸黑走宫串庙祭拜神灵,求得一家一年平平安安,顺顺心心。妇女心灵手巧积极筹备与制作虔诚祭品,抚摸着一件祭品,她们心中就许一个美好的心愿。男人更大显身手忙碌不休,既筹备闹春庙宇装饰,又组织培训十音八乐队、车鼓队装榈等欢庆节目。孩童则乐开怀,疯一样的跑来跑去,嘴里食物塞得鼓鼓的,喜悦之情写满幼稚天真的小脸蛋上。
家乡的元宵节为何这般隆重?乡亲怎么这般看重这节日?我不禁追溯起元宵节的来龙去脉。据说,汉高祖刘邦死后,大权落在吕后手里,朝中因此形成“拥刘护吕”两派,明争暗斗,闹个不休。吕后死后,周勃、陈平等朝中重臣谋划要清除吕氏党羽,拥戴刘恒为汉文帝。举事那天正值正月十五晚上。汉文帝登基后,每年到正月十五晚上都要微服出宫,与百姓共庆同乐。从此,每年正月十五这一天,就成为百姓欢庆的元宵节。这个传说尽管只是民间流传的故事,但我认为,从乡亲这闹元宵时间的相吻合上来讲,家乡的发展是与国家的繁荣昌盛息息相关的,国盛家亦兴。
元宵前夕,各家各户就忙开,做好迎驾准备,挂灯笼,悬彩匾,大厅中接连排列三、四张八仙桌,供桌上摆满香烛、香炉、灶公饼、五色果等各类供品,并插上五蕊纸花。“做头”的还有“大猪”、“大羊”冷盘,五果六斋碗上盖上剪纸花或用五色红黄绿豆排列“欢庆元宵佳节”、“风调雨顺”等节日字眼,流光溢彩,闪闪发光。小孩身如灵猴一眨眼就爬至屋前围墙上制高点,斗志昂扬地插上三角旗,那豪迈的神气不亚于当年的红军。
盼星星,盼月亮,终盼到晨曦。正月十五日清晨,闹元宵队伍在沙堤宫集中,由乡老、社首、福首组成执事,礼炮响三声,呜锣开道,闹元宵队伍开始出发,刹那间,全场欢声雷动,人头攒动。只见扛棕桥作先锋,“做头”举彩龙旗、大灯笼、六角灯、扛娘伞,合手捧“七星旗”,社公炉、小菩萨、八卦炉,依次排列,身穿道袍的道士、吹鼓手、车鼓队、十音八乐跟随其后,沿大道浩浩荡荡巡游。这几年,乡亲口袋鼓起来,为显富,闹元宵队伍前头还增添一道亮丽的景观,二十名个充满朝气的小伙子各驾着一部崭新豪华的轻骑缓缓驰行,唱着春天的故事在前方开道,古今结合,妙趣横生,回味无穷,观者无不啧啧称赞乡亲的“独创”魅力。
“到,到。”不知哪个眼快的小孩一声欢叫,左邻右舍的男女老少急急齐上阵。小孩在大人的指挥下,看准时机燃起第一串鞭炮,点燃第一堆篝火,随后,有条不紊,不间断地燃鞭炮,添稻草,顿时,整个村庄像炸锅一样,噼噼啪啪,此起彼伏,蔚为壮观。妇女则提前手擎三柱香在大道两旁接驾,心怀虔诚,毕恭毕敬,一旦接驾成功,小孩便手掩耳朵果断燃起一串最长威力最猛的“炮团”,权当压轴炮,以期待得菩萨欢心,求得保佑。
随着闹元宵队伍的渐渐远去,被邀前来“看元宵”的亲戚朋友蜇入屋里,在喝茶、嗑瓜子、吃水果间隙中,大谈特谈刚才大饱眼福的快感,谈笑风生,意犹未尽。
我深知,在家乡的民俗中,“看元宵”其实也是“吃元宵”,乡亲很好客,再苦再累也要办好元宵宴,买鱼买肉,杀鸡宰羊,不弄上十几道菜上桌决不罢休,即使倾尽所有,也在所不辞,图的是“脸面”。同时,乡亲还固有“客人越多,招牌越好”的待客观念,于是,他们送走菩萨,又马不停蹄气喘吁吁招来一茬又一茬客人,气喘吁吁,那可不是一两个“菩萨”,而是“大兵团”进村。有时估计不充分,客满为患,缺桌少椅成尴尬事。
夕阳西坠,夜幕降临时,“砰,砰,砰”,随着三声震天的炮响,菩萨回宫,客人到齐,元宵宴宣告正式开始,刹那间在灯火通明的屋里,劝酒的,干杯的,催用餐的,声音不绝于耳,久久荡漾于乡村的角角落落。
吃归吃,看归看。待酒足饭饱后,满面红光的客人在主人的指引下,又到屋外观看燃放烟花。而今,乡亲钱攒多,购买烟花的档次随之提升,样品五花八门,五彩缤纷,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嗖,嗖”,无数烟花、礼炮腾空而起,绽放出一道道绚丽的景观,点缀着这美好的人间。
“明年的今天,我会再来看元宵。”听客人的告别语,乡亲心中是多么的舒畅,多么的惬意!
家乡的`元宵节确实与众不同,不同凡响。
莆田作文(3)
又是一年春节,我就用笔来记录下春节的前后,去体验、去享受这美好节日带来的快乐。
莆田的春节,是庄重的。在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都摆上一大桌供品,祈祷一家人在新一年里万事如意。干完这些后,每家每户放鞭炮,趴在窗上看着火花中的街道,还真别有一番风味。
莆田的春节,是热闹的。大年三十晚上,先是一道丰盛的年夜饭。吃晚饭后,便是小孩子们最喜欢的'环节了——发压岁钱。当那一个个鼓鼓的红包赛到手中的时候。有些小孩,道声谢,一溜烟似的跑到一边数钱去了。也有些懂事的小孩把钱交由大人保管。八点时,看春晚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如果说大年三十的晚饭是味觉上的年夜饭,那么春晚就是视觉上的年夜饭。快到十二点时,真正的高潮来了,不知是哪家开了个头,不到两分钟,整条街便“噼里啪啦”热闹了好一阵。邻里间说上几句吉祥话,我们小孩子便拿上几根烟花在空中挥舞,画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热闹程度不亚于往年。
莆田的春节,是欢快的。初一要“游春”。我们今年的目的地就是九华山、南少林。虽然天气十分炎热,但正好点燃了我们的热情。穿梭在九华山茂盛的丛林中,心情愉悦;置身于南少林雄伟的主殿前,心潮澎湃。
莆田的春节,是辛苦的。初二上壶公山烧香。由于我们去时已晚,所以车子开上山不到一半就被堵得动弹不得,只好弃车而行。好不容易上了山,望着那排得像长龙一样的队伍,我不禁有些忧郁:“天!这么多人,要排到什么时候啊!”但最后还是不得不排队。当站在队尾,我终于才意识到,什么叫“龙的传人”。
莆田的春节,是多味的。但不管怎么说,我们永远爱我们的家乡,爱它那纯朴的民俗!
莆田作文(4)
春节是我国的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俗话说:“百里不通风,千里不同俗”,我们莆田的春节也有一番独特的风味。
春节当然是要挂春联啦!全国各地春联均为一色满红,唯有兴化的春联有着一段大约两寸长的白色联头,红白相间,格外醒目。
据说清兵入关后,实行高压政策,滥杀无辜,兴化大地不少人家因办丧事贴了白联。时值春节,清廷又强令家家户户贴红联,以饰“国泰民安”。有人在贴红联的时,有意让门上的白联露出一小截,以示心有余哀。各家起而效之,逐渐成为了“白额春联”的习俗,流传至今。
为了过得热闹、旺意、莆民间,尤其是农村,家家户户都开始做起了“红团”、“番薯起”、 白糕,油炸豆腐,购买橘子、茶、酒等,并要杀鸡(鸭)、杀猪(羊)、杀鱼等,统称三牲,以备祭天地、神、祖先等辞年之用。
腊月三十零时辞年,大家不约而同地响起“乒乓”的爆竹声。家家庭院前摆着一张系着金钱绣花桌裙的'供桌,桌上摆着五果、六斋、三牲和贴着福、禄、寿红纸花的干线面,全家都在跪拜天地,烧起了供银,再放起爆竹。
新年的初一,人们早早起来,穿上新衣,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说来年大吉大利。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发给晚辈,据说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莆田的春节十分热闹和快乐!
莆田作文(5)
福建莆田是个神奇的地方,因为人多地少,近三分之一的莆田人到世界各地谋生意、求发展。中国工艺品市场、民营医院、建材工业有宏大的莆田人队伍,仅民营业医院莆田人开办的占全国70%。另外,莆田人自古过年都有独特的形式,这与莆田历史事件密切相关并一直沿袭至今,正如莆田地方方言具备古汉语一样,很值得我们研究和了解。
从农历十二月十六尾牙(也是中国春运第一天)到二月初二头牙,莆田风俗有着奇特的方式。
一、做尾牙
“做牙”,亦称“祭牙”。这一节俗,原本是莆仙生意人的祭祀方式,后才延伸成莆仙民间普遍的节俗。
相传在明代有个叫陈米牙的,是专门经营米业的商人。同是生意人,陈米牙的经营方式与众人不同,人家卖米唯利是图,一味赚钱;而他卖米是薄利多销,生意不成仁义在。陈米牙做生意老少无欺,在江南民间传为美谈。莆仙生意人为纪念和仿效他,便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出外做生意和十二月十六日赶回家过年时,举行祭祀陈米牙的仪式,后简称为“做牙”或“祭牙”,并把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定为“头牙”,十二月十六定为“尾牙”,后来,一些生意人还把这一节俗延伸为每月初二和十六日都要“做牙”。
旧时,莆仙民间做“尾牙”那天,大、中商家必备酒席邀请同行和本店伙计们。一是联络商友之间的感情,二是决定所雇伙计的去留。按俗例,本店伙计吃“尾牙”后,即算结束雇约,至次年二月初二日,店的伙计若再被店主邀请“做头牙”,则是被继续受雇的信约,三是以“做牙”祀神、祀福,求生意兴旺。
受商家影响,莆仙民间即使没有经营生意的家庭在农历每月初二和十六日,也有“做牙”的风俗。在莆仙山区和沿海一带,民间还有为“婆姐做牙”的风俗。仙游一带称为“安婆妈”。“婆姐”即婴儿的保姆之神。凡家有婴儿的,每月初
二、十六日都要为“婆姐做牙”。黄昏备办干饭一小碗、青菜一小碟,俗称“菜瓯饭”(小花碗盛干饭),在卧房前祭祀“婆姐”,祈求其照顾婴儿睡眠平稳,饮食正常,无病无灾,快快长大。若婴儿睡眠中脸有微笑,就认为“弄婆姐”,意即“婆姐”在教婴儿微笑。
二、扫巡
莆田话把年前大扫除叫“扫巡”。“扫巡”的时间,各地都没有统一。有的地区群众从“
尾牙”(农历12月16日)后开始,一般是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六和二十八。也有提前,都选个“双日”中的大晴天(“双日”是莆仙群众的吉利数码),俗语说:“千补万补,洗净见先祖”、“扫巡四面光,洗净见祖公”。把家里能搬动的东西,都搬到户外,先洗刷干净,再让太阳晒干。然后室内再用竹竿绑着树枝(带叶),作成一把大大的扫把,把每个房间打扫的干干净净,这就叫“扫巡”。有
的地区不受限制,腊月初直至年关前进行。群众“扫巡”的日期一般都选择双休日和天气晴朗的日子,以示吉利。“扫巡”的工具农村用芦苇、甘蔗尾巴和稻草捆成一大把像扫把,并贴上一小块红纸,然后缚在竹竿上,用于打扫清理室内外墙壁、屋梁、楼梁、楼板和天花板上附着的灰尘、蜘蛛网等污物。室内打扫清理垃圾和废物;铺地板砖的进行洗擦、厨具、桌椅、眠床等家具、被铺、蚊帐全部进行洗涤。通过清洗、打扫把室内全面进行一次卫生大扫除。有的地区群众在“扫巡”之后全家人吃一餐“擦粉”(用线面为主料配些佐料煮成的大杂烩),期望来年阖家平安。“扫巡”意味着把旧一年里的灰尘秽气打扫出门,以崭新的气象喜迎春节,跨进大吉大利的新一年。这个有益于人身健康,有保持生活环境卫生的风俗习惯,千百年来莆田人民一直保留下来沿袭至今。
三、除夕辞年祭天地
莆田民间除夕子时要祭天地,方言叫“上供天地”或“辞年”。 天地崇拜在中国汉民族和少数民族中由来已久,原始社会人类面对难以征服的大自然,就认为自然界中有一个主宰者,从而产生了想象中的“天地神灵”,并因而产生了“玉璧以祭天,玉琮以祭地”,衍生出许多祭拜天地的仪式。而这些仪式,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要祈福消灾,永葆安康。
道教造神中天廷的最高统治者是玉皇,民间就一直把玉皇大帝指认为天。宋代皇帝还封一位“后土皇地祗”的神为“地母”。这样天地就各有主神。只是老百姓不懂那么多,一般只认为“天地就是玉皇大帝”。据说每年除夕子时起,玉皇都要巡安人间,所以老百姓都在这个时候备办祭品上供,感谢他对自己的庇佑,期望来年他再给自己带来好运。
“辞年”的祭品十分丰富,花果茶酒齐备,“六斋”、“十味”、线面、“龟”、“团”、鸡、鸭、鱼鲜,还有“隔年饭”,摆满供桌,烛火高烧,香烟缭绕。还要摆上“五果”,这是一种小米糕,印成圆形
和方形两种,寓意天圆地方。更重要的是一定要烧“贡银”、“天金”。传说家家“辞年”,天地吃不下,只收走“贡银”,所以祭毕茶酒要“喷银”(倒在烧“贡银”的灰上)。
神比祖宗大,所以祭完“天地”,把供桌换个位置,这些祭品可以再用来祭祖宗。祭祖时不用茶酒,但必要增添“菜、饭”,还要烧“纸钱”或“银宝”、“银纸”。
“辞年”习俗延续至今,除夕子时起,家家灯火辉煌,鞭炮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
四、除夕
莆田除夕又称为过年、做岁、三十暝(夜)、围炉等,有的年份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过年,亦称三十暝。
莆田人过年之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为使年过得热闹、旺意,莆仙民间,尤其是农村,各家都要备办“红团”“番薯起”、薄糕、油炸豆腐、红柑、茶酒等,并要杀鸡(鸭)、杀猪(羊)、鱼等,称为三牲,以备祭天地、神、祖先等辞年之用。
莆仙人辞年大致在腊月二十到小年夜之间的'某个晚上,一般以二十八或二十九日为多。这天中午,家家都吃“擦粉”,晚上,开始辞年时,要在院前摆一张系着金钱绣花桌裙的供桌,桌上摆着五果、六斋、三牲和贴着福、禄、寿红纸花的干线面,燃放爆竹后,全家人由年长的领头。
依次拈香跪拜天地、祖先,祈祝全家平安,来年幸福。然后在供桌前烧贡银、银纸,并再次燃放爆竹,表示辞年结束。
莆仙人看重亲情,除夕夜围炉时,大家一定要千方百计地赶回家里团聚。在围炉时,如果有人确实无法赶回家,那也要在餐桌上给他放上一副碗筷。莆仙民间围炉时餐桌上的菜大多都有吉利的寓意,如鲫鱼(俗名鲫母,谐音积宝)、蟹(要十脚全的,寓十全十美之意)、虾(谐音和,一家和和气气,和气生财)、甜丸子(莆仙方音称软粿,意即日子过得甜甜美美的),上述这四道菜是必不可少的。有些讲究古例的人家,还把木炭烧红放要烘炉里,置于餐桌下面,表示一家亲热团圆、兴旺发达。
围炉后,上辈人要给16岁以下的未婚男女分压岁钱;也有子女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压岁钱的;还有丈夫给没职业的妻子压岁钱的。过年分压岁钱的意思对小孩子是已增一岁了,对上辈人是孝敬,对妻子则是夫妻恩爱。压岁,其谐意是压祟,即禳灾驱邪之意。
五、探亡日与白额春联
新年正月初一吃完饭后亲友登门互相拜望,叫做“拜年”,说些吉利话儿,这种习俗和全中国都一样。但以正月初二为“探亡日”,这一天互不登门,以表示对倭寇侵害中死难亲人的哀悼。至今莆田人每年这一天,都不互相串门拜年,或者走亲访友,害怕把霉头带给别人。
莆田作文(6)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春节。每到春节,人们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辞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这时是小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每个人脸上都洋溢节日的喜悦。
莆田与全国各地一样过大年春节,从农历腊月二十五开始,家家都包用糯米粉为原料的红团,它的含义相当于内地的饺子;红色是喜庆的色彩,圆圆的形状寓意着家庭团圆,我们家的红团有两种口味:一种是绿豆,一种是糯米都香甜爽口令人开怀。
到了农历腊月二十八,家家户户就准备开始贴春联了。贴春联也是全中国人特有的春节习俗,它把各种各样的祝福语写在大红纸上贴在门的两边,可为什么两边留出白额呢?我百思不得其解;问爷爷,爷爷说:“三百多年前,倭寇到莆田一带盘踞多年,打开杀戒,直到戚继光赶来,才赶走他们,但此时已是春节,于是为了表示对死者的思念,人们在春联的头上加了一条表示哀痛的白额。”原来是这样,咱们莆田人的春节原来有这么多的历史,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才能继往开来。
到了年三十晚上,全家人团团圆圆地相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咱莆田称之为“围炉”,男女老少欢聚一堂,在一片欢声笑语共享新春之乐。当晚,烟花怒放,五光十色,美丽极了,等到半夜零时,爆竹齐鸣,欢庆新年的到来,那是多么激动人心呀!我想此时此刻,全国各族人民一定都在欢庆新年的到来吧。
接下来的几天便是亲朋老友们相邀做客,即是“拜年”,有的是吃“年酒”,这时候我们走亲窜友也会收到许许多多的红包,真是喜气洋洋,还有喜庆热闹的元宵,在接下来的这几天,又开始新的狂欢了,我满心期待。
古人曾曰:“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我要在欢乐的节日过后,在2014年的开始,开创我的美好未来。
莆田作文(7)
福建莆田是个神奇的地方,因为人多地少,近三分之一的莆田人到世界各地谋生意、求发展。中国工艺品市场、民营医院、建材工业有宏大的莆田人队伍,仅民营业医院莆田人开办的占全国70%。另外,莆田人自古过年都有独特的形式,这与莆田历史事件密切相关并一直沿袭至今,正如莆田地方方言具备古汉语一样,很值得我们研究和了解。
从农历十二月十六尾牙(也是中国春运第一天)到二月初二头牙,莆田风俗有着奇特的方式。
一、做尾牙
“做牙”,亦称“祭牙”。这一节俗,原本是莆仙生意人的'祭祀方式,后才延伸成莆仙民间普遍的节俗。
相传在明代有个叫陈米牙的,是专门经营米业的商人。同是生意人,陈米牙的经营方式与众人不同,人家卖米唯利是图,一味赚钱;而他卖米是薄利多销,生意不成仁义在。陈米牙做生意老少无欺,在江南民间传为美谈。莆仙生意人为纪念和仿效他,便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出外做生意和十二月十六日赶回家过年时,举行祭祀陈米牙的仪式,后简称为“做牙”或“祭牙”,并把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定为“头牙”,十二月十六定为“尾牙”,后来,一些生意人还把这一节俗延伸为每月初二和十六日都要“做牙”。
旧时,莆仙民间做“尾牙”那天,大、中商家必备酒席邀请同行和本店伙计们。一是联络商友之间的感情,二是决定所雇伙计的去留。按俗例,本店伙计吃“尾牙”后,即算结束雇约,至次年二月初二日,店的伙计若再被店主邀请“做头牙”,则是被继续受雇的信约,三是以“做牙”祀神、祀福,求生意兴旺。
受商家影响,莆仙民间即使没有经营生意的家庭在农历每月初二和十六日,也有“做牙”的风俗。在莆仙山区和沿海一带,民间还有为“婆姐做牙”的风俗。仙游一带称为“安婆妈”。“婆姐”即婴儿的保姆之神。凡家有婴儿的,每月初
二、十六日都要为“婆姐做牙”。黄昏备办干饭一小碗、青菜一小碟,俗称“菜瓯饭”(小花碗盛干饭),在卧房前祭祀“婆姐”,祈求其照顾婴儿睡眠平稳,饮食正常,无病无灾,快快长大。若婴儿睡眠中脸有微笑,就认为“弄婆姐”,意即“婆姐”在教婴儿微笑。
二、扫巡
莆田话把年前大扫除叫“扫巡”。“扫巡”的时间,各地都没有统一。有的地区群众从“
尾牙”(农历12月16日)后开始,一般是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六和二十八。也有提前,都选个“双日”中的大晴天(“双日”是莆仙群众的吉利数码),俗语说:“千补万补,洗净见先祖”、“扫巡四面光,洗净见祖公”。把家里能搬动的东西,都搬到户外,先洗刷干净,再让太阳晒干。然后室内再用竹竿绑着树枝(带叶),作成一把大大的扫把,把每个房间打扫的干干净净,这就叫“扫巡”。有
的地区不受限制,腊月初直至年关前进行。群众“扫巡”的日期一般都选择双休日和天气晴朗的日子,以示吉利。“扫巡”的工具农村用芦苇、甘蔗尾巴和稻草捆成一大把像扫把,并贴上一小块红纸,然后缚在竹竿上,用于打扫清理室内外墙壁、屋梁、楼梁、楼板和天花板上附着的灰尘、蜘蛛网等污物。室内打扫清理垃圾和废物;铺地板砖的进行洗擦、厨具、桌椅、眠床等家具、被铺、蚊帐全部进行洗涤。通过清洗、打扫把室内全面进行一次卫生大扫除。有的地区群众在“扫巡”之后全家人吃一餐“擦粉”(用线面为主料配些佐料煮成的大杂烩),期望来年阖家平安。“扫巡”意味着把旧一年里的灰尘秽气打扫出门,以崭新的气象喜迎春节,跨进大吉大利的新一年。这个有益于人身健康,有保持生活环境卫生的风俗习惯,千百年来莆田人民一直保留下来沿袭至今。
三、除夕辞年祭天地
莆田民间除夕子时要祭天地,方言叫“上供天地”或“辞年”。 天地崇拜在中国汉民族和少数民族中由来已久,原始社会人类面对难以征服的大自然,就认为自然界中有一个主宰者,从而产生了想象中的“天地神灵”,并因而产生了“玉璧以祭天,玉琮以祭地”,衍生出许多祭拜天地的仪式。而这些仪式,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要祈福消灾,永葆安康。
道教造神中天廷的最高统治者是玉皇,民间就一直把玉皇大帝指认为天。宋代皇帝还封一位“后土皇地祗”的神为“地母”。这样天地就各有主神。只是老百姓不懂那么多,一般只认为“天地就是玉皇大帝”。据说每年除夕子时起,玉皇都要巡安人间,所以老百姓都在这个时候备办祭品上供,感谢他对自己的庇佑,期望来年他再给自己带来好运。
“辞年”的祭品十分丰富,花果茶酒齐备,“六斋”、“十味”、线面、“龟”、“团”、鸡、鸭、鱼鲜,还有“隔年饭”,摆满供桌,烛火高烧,香烟缭绕。还要摆上“五果”,这是一种小米糕,印成圆形
和方形两种,寓意天圆地方。更重要的是一定要烧“贡银”、“天金”。传说家家“辞年”,天地吃不下,只收走“贡银”,所以祭毕茶酒要“喷银”(倒在烧“贡银”的灰上)。
神比祖宗大,所以祭完“天地”,把供桌换个位置,这些祭品可以再用来祭祖宗。祭祖时不用茶酒,但必要增添“菜、饭”,还要烧“纸钱”或“银宝”、“银纸”。
“辞年”习俗延续至今,除夕子时起,家家灯火辉煌,鞭炮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
四、除夕
莆田除夕又称为过年、做岁、三十暝(夜)、围炉等,有的年份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过年,亦称三十暝。
莆田人过年之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为使年过得热闹、旺意,莆仙民间,尤其是农村,各家都要备办“红团”“番薯起”、薄糕、油炸豆腐、红柑、茶酒等,并要杀鸡(鸭)、杀猪(羊)、鱼等,称为三牲,以备祭天地、神、祖先等辞年之用。
莆仙人辞年大致在腊月二十到小年夜之间的某个晚上,一般以二十八或二十九日为多。这天中午,家家都吃“擦粉”,晚上,开始辞年时,要在院前摆一张系着金钱绣花桌裙的供桌,桌上摆着五果、六斋、三牲和贴着福、禄、寿红纸花的干线面,燃放爆竹后,全家人由年长的领头。
依次拈香跪拜天地、祖先,祈祝全家平安,来年幸福。然后在供桌前烧贡银、银纸,并再次燃放爆竹,表示辞年结束。
莆仙人看重亲情,除夕夜围炉时,大家一定要千方百计地赶回家里团聚。在围炉时,如果有人确实无法赶回家,那也要在餐桌上给他放上一副碗筷。莆仙民间围炉时餐桌上的菜大多都有吉利的寓意,如鲫鱼(俗名鲫母,谐音积宝)、蟹(要十脚全的,寓十全十美之意)、虾(谐音和,一家和和气气,和气生财)、甜丸子(莆仙方音称软粿,意即日子过得甜甜美美的),上述这四道菜是必不可少的。有些讲究古例的人家,还把木炭烧红放要烘炉里,置于餐桌下面,表示一家亲热团圆、兴旺发达。
围炉后,上辈人要给16岁以下的未婚男女分压岁钱;也有子女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压岁钱的;还有丈夫给没职业的妻子压岁钱的。过年分压岁钱的意思对小孩子是已增一岁了,对上辈人是孝敬,对妻子则是夫妻恩爱。压岁,其谐意是压祟,即禳灾驱邪之意。
五、探亡日与白额春联
新年正月初一吃完饭后亲友登门互相拜望,叫做“拜年”,说些吉利话儿,这种习俗和全中国都一样。但以正月初二为“探亡日”,这一天互不登门,以表示对倭寇侵害中死难亲人的哀悼。至今莆田人每年这一天,都不互相串门拜年,或者走亲访友,害怕把霉头带给别人。
莆田作文(8)
福建莆田是个神奇的地方,因为人多地少,近三分之一的莆田人到世界各地谋生意、求发展。中国工艺品市场、民营医院、建材工业有宏大的莆田人队伍,仅民营业医院莆田人开办的占全国70%。另外,莆田人自古过年都有独特的形式,这与莆田历史事件密切相关并一直沿袭至今,正如莆田地方方言具备古汉语一样,很值得我们研究和了解。
从农历十二月十六尾牙(也是中国春运第一天)到二月初二头牙,莆田风俗有着奇特的方式。
一、做尾牙
“做牙”,亦称“祭牙”。这一节俗,原本是莆仙生意人的祭祀方式,后才延伸成莆仙民间普遍的节俗。
相传在明代有个叫陈米牙的,是专门经营米业的商人。同是生意人,陈米牙的经营方式与众人不同,人家卖米唯利是图,一味赚钱;而他卖米是薄利多销,生意不成仁义在。陈米牙做生意老少无欺,在江南民间传为美谈。莆仙生意人为纪念和仿效他,便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出外做生意和十二月十六日赶回家过年时,举行祭祀陈米牙的仪式,后简称为“做牙”或“祭牙”,并把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定为“头牙”,十二月十六定为“尾牙”,后来,一些生意人还把这一节俗延伸为每月初二和十六日都要“做牙”。
旧时,莆仙民间做“尾牙”那天,大、中商家必备酒席邀请同行和本店伙计们。一是联络商友之间的感情,二是决定所雇伙计的去留。按俗例,本店伙计吃“尾牙”后,即算结束雇约,至次年二月初二日,店的伙计若再被店主邀请“做头牙”,则是被继续受雇的信约,三是以“做牙”祀神、祀福,求生意兴旺。
受商家影响,莆仙民间即使没有经营生意的家庭在农历每月初二和十六日,也有“做牙”的风俗。在莆仙山区和沿海一带,民间还有为“婆姐做牙”的风俗。仙游一带称为“安婆妈”。“婆姐”即婴儿的保姆之神。凡家有婴儿的,每月初
二、十六日都要为“婆姐做牙”。黄昏备办干饭一小碗、青菜一小碟,俗称“菜瓯饭”(小花碗盛干饭),在卧房前祭祀“婆姐”,祈求其照顾婴儿睡眠平稳,饮食正常,无病无灾,快快长大。若婴儿睡眠中脸有微笑,就认为“弄婆姐”,意即“婆姐”在教婴儿微笑。
二、扫巡
莆田话把年前大扫除叫“扫巡”。“扫巡”的时间,各地都没有统一。有的地区群众从“
尾牙”(农历12月16日)后开始,一般是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六和二十八。也有提前,都选个“双日”中的大晴天(“双日”是莆仙群众的吉利数码),俗语说:“千补万补,洗净见先祖”、“扫巡四面光,洗净见祖公”。把家里能搬动的东西,都搬到户外,先洗刷干净,再让太阳晒干。然后室内再用竹竿绑着树枝(带叶),作成一把大大的扫把,把每个房间打扫的干干净净,这就叫“扫巡”。有
的地区不受限制,腊月初直至年关前进行。群众“扫巡”的日期一般都选择双休日和天气晴朗的日子,以示吉利。“扫巡”的工具农村用芦苇、甘蔗尾巴和稻草捆成一大把像扫把,并贴上一小块红纸,然后缚在竹竿上,用于打扫清理室内外墙壁、屋梁、楼梁、楼板和天花板上附着的灰尘、蜘蛛网等污物。室内打扫清理垃圾和废物;铺地板砖的进行洗擦、厨具、桌椅、眠床等家具、被铺、蚊帐全部进行洗涤。通过清洗、打扫把室内全面进行一次卫生大扫除。有的地区群众在“扫巡”之后全家人吃一餐“擦粉”(用线面为主料配些佐料煮成的大杂烩),期望来年阖家平安。“扫巡”意味着把旧一年里的灰尘秽气打扫出门,以崭新的气象喜迎春节,跨进大吉大利的新一年。这个有益于人身健康,有保持生活环境卫生的风俗习惯,千百年来莆田人民一直保留下来沿袭至今。
三、除夕辞年祭天地
莆田民间除夕子时要祭天地,方言叫“上供天地”或“辞年”。 天地崇拜在中国汉民族和少数民族中由来已久,原始社会人类面对难以征服的大自然,就认为自然界中有一个主宰者,从而产生了想象中的“天地神灵”,并因而产生了“玉璧以祭天,玉琮以祭地”,衍生出许多祭拜天地的'仪式。而这些仪式,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要祈福消灾,永葆安康。
道教造神中天廷的最高统治者是玉皇,民间就一直把玉皇大帝指认为天。宋代皇帝还封一位“后土皇地祗”的神为“地母”。这样天地就各有主神。只是老百姓不懂那么多,一般只认为“天地就是玉皇大帝”。据说每年除夕子时起,玉皇都要巡安人间,所以老百姓都在这个时候备办祭品上供,感谢他对自己的庇佑,期望来年他再给自己带来好运。
“辞年”的祭品十分丰富,花果茶酒齐备,“六斋”、“十味”、线面、“龟”、“团”、鸡、鸭、鱼鲜,还有“隔年饭”,摆满供桌,烛火高烧,香烟缭绕。还要摆上“五果”,这是一种小米糕,印成圆形
和方形两种,寓意天圆地方。更重要的是一定要烧“贡银”、“天金”。传说家家“辞年”,天地吃不下,只收走“贡银”,所以祭毕茶酒要“喷银”(倒在烧“贡银”的灰上)。
神比祖宗大,所以祭完“天地”,把供桌换个位置,这些祭品可以再用来祭祖宗。祭祖时不用茶酒,但必要增添“菜、饭”,还要烧“纸钱”或“银宝”、“银纸”。
“辞年”习俗延续至今,除夕子时起,家家灯火辉煌,鞭炮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
四、除夕
莆田除夕又称为过年、做岁、三十暝(夜)、围炉等,有的年份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过年,亦称三十暝。
莆田人过年之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为使年过得热闹、旺意,莆仙民间,尤其是农村,各家都要备办“红团”“番薯起”、薄糕、油炸豆腐、红柑、茶酒等,并要杀鸡(鸭)、杀猪(羊)、鱼等,称为三牲,以备祭天地、神、祖先等辞年之用。
莆仙人辞年大致在腊月二十到小年夜之间的某个晚上,一般以二十八或二十九日为多。这天中午,家家都吃“擦粉”,晚上,开始辞年时,要在院前摆一张系着金钱绣花桌裙的供桌,桌上摆着五果、六斋、三牲和贴着福、禄、寿红纸花的干线面,燃放爆竹后,全家人由年长的领头。
依次拈香跪拜天地、祖先,祈祝全家平安,来年幸福。然后在供桌前烧贡银、银纸,并再次燃放爆竹,表示辞年结束。
莆仙人看重亲情,除夕夜围炉时,大家一定要千方百计地赶回家里团聚。在围炉时,如果有人确实无法赶回家,那也要在餐桌上给他放上一副碗筷。莆仙民间围炉时餐桌上的菜大多都有吉利的寓意,如鲫鱼(俗名鲫母,谐音积宝)、蟹(要十脚全的,寓十全十美之意)、虾(谐音和,一家和和气气,和气生财)、甜丸子(莆仙方音称软粿,意即日子过得甜甜美美的),上述这四道菜是必不可少的。有些讲究古例的人家,还把木炭烧红放要烘炉里,置于餐桌下面,表示一家亲热团圆、兴旺发达。
围炉后,上辈人要给16岁以下的未婚男女分压岁钱;也有子女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压岁钱的;还有丈夫给没职业的妻子压岁钱的。过年分压岁钱的意思对小孩子是已增一岁了,对上辈人是孝敬,对妻子则是夫妻恩爱。压岁,其谐意是压祟,即禳灾驱邪之意。
五、探亡日与白额春联
新年正月初一吃完饭后亲友登门互相拜望,叫做“拜年”,说些吉利话儿,这种习俗和全中国都一样。但以正月初二为“探亡日”,这一天互不登门,以表示对倭寇侵害中死难亲人的哀悼。至今莆田人每年这一天,都不互相串门拜年,或者走亲访友,害怕把霉头带给别人。
莆田作文(9)
春节是我国的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俗话说:“百里不通风,千里不同俗”,我们莆田的春节也有一番独特的风味。
春节当然是要挂春联啦!全国各地春联均为一色满红,唯有兴化的春联有着一段大约两寸长的白色联头,红白相间,格外醒目。
据说清兵入关后,实行高压政策,滥杀无辜,兴化大地不少人家因办丧事贴了白联。时值春节,清廷又强令家家户户贴红联,以饰“国泰民安”。有人在贴红联的时,有意让门上的白联露出一小截,以示心有余哀。各家起而效之,逐渐成为了“白额春联”的习俗,流传至今。
为了过得热闹、旺意、莆民间,尤其是农村,家家户户都开始做起了“红团”、“番薯起”、 白糕,油炸豆腐,购买橘子、茶、酒等,并要杀鸡(鸭)、杀猪(羊)、杀鱼等,统称三牲,以备祭天地、神、祖先等辞年之用。
腊月三十零时辞年,大家不约而同地响起“乒乓”的`爆竹声。家家庭院前摆着一张系着金钱绣花桌裙的供桌,桌上摆着五果、六斋、三牲和贴着福、禄、寿红纸花的干线面,全家都在跪拜天地,烧起了供银,再放起爆竹。
新年的初一,人们早早起来,穿上新衣,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说来年大吉大利。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发给晚辈,据说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莆田的春节十分热闹和快乐!
莆田作文(10)
知不觉,十一个月过去了,腊月又在无数孩子的热切期盼中到了。 首先是大扫除,我一鼻子灰,累得直喘气。尽管奶奶端来了红团慰劳我的胃,我还是直埋怨。可是厨房传来的油炸豆腐的香味又堵住了我的嘴。
腊月十六,丰盛的尾牙宴,到处是喜庆。而为过年准备的年货,更是让我的心迫不及待飞向春节。 除夕到了,我穿上新衣。晚上,桌子上满是菜肴,狼吞虎咽一番,鞭炮声也就响了。接下来就是漫漫长夜,但是,长辈们摆上一桌辞年宴后,便每个人给我一个红包,让我精神大振,到十二点还充满活力 春节终于到了。早晨起来,一碗搁满香菇、肉和青菜的长寿面摆在前面,还有一大盆花生米,我跟着大人们去各家拜年,得到了满兜的糖果,往后吃了一整个月。
初二,不能串门,大街上一片死寂。 初三,又屁颠颠地跟在大人后面,去给各家讨糖果。 初四初五重新过年,这是莆田特有的`风俗。据说,是因为倭寇在除夕进攻莆田,人们血战两天,初三掩埋死去的亡灵。但是,因为打战,所以没有过年, 只好在初四和初五再过年,从此,这种习惯就延续下来了。 二十九,元宵的花炮声停了。小孩们背起书包,大人们拿起公文包,一切恢复正常。唯一不能忘怀的是逝去的快乐。
莆田作文(11)
又是一年春节,我就用笔来记录下春节的前后,去体验、去享受这美好节日带来的快乐。
莆田的春节,是庄重的。在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都摆上一大桌供品,祈祷一家人在新一年里万事如意。干完这些后,每家每户放鞭炮,趴在窗上看着火花中的街道,还真别有一番风味。
莆田的春节,是热闹的。大年三十晚上,先是一道丰盛的年夜饭。吃晚饭后,便是小孩子们最喜欢的环节了——发压岁钱。当那一个个鼓鼓的红包赛到手中的时候。有些小孩,道声谢,一溜烟似的跑到一边数钱去了。也有些懂事的小孩把钱交由大人保管。八点时,看春晚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如果说大年三十的晚饭是味觉上的年夜饭,那么春晚就是视觉上的年夜饭。快到十二点时,真正的高潮来了,不知是哪家开了个头,不到两分钟,整条街便“噼里啪啦”热闹了好一阵。邻里间说上几句吉祥话,我们小孩子便拿上几根烟花在空中挥舞,画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热闹程度不亚于往年。
莆田的春节,是欢快的。初一要“游春”。我们今年的目的地就是九华山、南少林。虽然天气十分炎热,但正好点燃了我们的热情。穿梭在九华山茂盛的丛林中,心情愉悦;置身于南少林雄伟的主殿前,心潮澎湃。
莆田的春节,是辛苦的。初二上壶公山烧香。由于我们去时已晚,所以车子开上山不到一半就被堵得动弹不得,只好弃车而行。好不容易上了山,望着那排得像长龙一样的队伍,我不禁有些忧郁:“天!这么多人,要排到什么时候啊!”但最后还是不得不排队。当站在队尾,我终于才意识到,什么叫“龙的传人”。
莆田的春节,是多味的`。但不管怎么说,我们永远爱我们的家乡,爱它那纯朴的民俗!
莆田作文(12)
莆田人的春节,似乎更为热闹。一些丰富多彩的内容,一些复杂传统的讲究。
莆田的春节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在这一天,都要送神。就是烧贡银,金元宝,跪在垫子上,双手合十,拜上三拜,再献上几句保佑的美词。燃放一串长龙鞭炮,小孩们就到商店买上几盒蜘蛛炮,更显春节的脚步在迈进。
莆田人总是匆匆忙忙地准备年货。街上一阵阵新年的气氛,热闹非凡。衣服店里人满为患。商场里人挤人,你推我,我推你,走出来的总是提着几大包货。公交车也堵了,人们向上挤,眼看车门就要关了,他也紧跟上一步。路旁的小摊小贩也是占满了大街小巷。买年货的人们开始忙碌起来,挤也挤出了年味儿。
过了二八,店铺的伙计也赶回家了。兜里揣着钱的高兴,没揣钱的也高兴。
除夕通常在大年三十,今年闰年,在二十九就过了。
除夕夜,全家围炉,洋溢着满满的亲情。每家门前或窗台都挂上了一盏盏红红的灯笼,上面写着姓氏,门旁贴好了对联,屋内的卧室旁也贴上了。在外工作的儿女,也会在大年赶回来,满足自己和家人的团圆饭。香味从每一家的窗户飘出,这个家,这个村庄,这个莆田与整个中国,拿出筷子,夹给孩子,夹给爸妈。
正月初一。除了老人、大人,小孩子都起得晚。初一的早上,吃的是长寿面,家家煮的都不一样,但是碗里一定有紫菜和花生。这一天,小孩随着父母走亲访友,因为到了初二就不能串门了。
农历初二。也是吃长寿面,那天只能待在家中。这让我们的头脑回放历史。在初二那天,因倭寇攻陷,城镇民不聊生。乡亲们纷纷回家,埋葬死者,重建家园,并向亲戚传告家人平安与否的信息。因而初二这一天,一概不能出门,以免给亲人带来晦气。莆田人仍然铭记传统。
初三,店铺伙计都回来了,放鞭炮,就开一天,又关了。
莆田人的大岁是在初四。在那年因被倭寇攻陷,没有过春节,在初四再次围炉。在那一晚,人们一家坐在桌子围成圆形,团团圆圆。那一张张脸上,是对自己对家人的祝福,也是对祖国的祝福。
莆田的元宵大多是在十二、十三、十四,少数在十五。那天,游灯,跑灯。这天早上,还有抽签,一村40多户人家,一家一家来拜,亲人没有回来的,就叫孩子一起拜,香也多拿一枝。晚上,大人小孩都去看游灯,老人们在很晚的'时候,把桌上的贡品收起来,留明天炖汤喝。
元宵后的三四天,在外打工的家人已经走了。其他人也整理行李,再过一两天再走。
新历二十三,学生又开始上学了,家人们又开始忙活了,老人也开始打理菜田了。伙计们开始努力赚钱,等待下一年的春节,兜里是满满的钞票,乘着车,回家过年!
莆田作文(13)
又是一年春节,我就用笔来记录下春节的前后,去体验、去享受这美好节日带来的快乐。
莆田的春节,是庄重的。在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都摆上一大桌供品,祈祷一家人在新一年里万事如意。干完这些后,每家每户放鞭炮,趴在窗上看着火花中的街道,还真别有一番风味。
莆田的春节,是热闹的。大年三十晚上,先是一道丰盛的年夜饭。吃晚饭后,便是小孩子们最喜欢的环节了——发压岁钱。当那一个个鼓鼓的红包赛到手中的时候。有些小孩,道声谢,一溜烟似的跑到一边数钱去了。也有些懂事的小孩把钱交由大人保管。八点时,看春晚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如果说大年三十的晚饭是味觉上的年夜饭,那么春晚就是视觉上的年夜饭。快到十二点时,真正的高潮来了,不知是哪家开了个头,不到两分钟,整条街便“噼里啪啦”热闹了好一阵。邻里间说上几句吉祥话,我们小孩子便拿上几根烟花在空中挥舞,画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热闹程度不亚于往年。
莆田的春节,是欢快的。初一要“游春”。我们今年的目的地就是九华山、南少林。虽然天气十分炎热,但正好点燃了我们的热情。穿梭在九华山茂盛的丛林中,心情愉悦;置身于南少林雄伟的主殿前,心潮澎湃。
莆田的春节,是辛苦的。初二上壶公山烧香。由于我们去时已晚,所以车子开上山不到一半就被堵得动弹不得,只好弃车而行。好不容易上了山,望着那排得像长龙一样的队伍,我不禁有些忧郁:“天!这么多人,要排到什么时候啊!”但最后还是不得不排队。当站在队尾,我终于才意识到,什么叫“龙的传人”。
莆田的春节,是多味的。但不管怎么说,我们永远爱我们的家乡,爱它那纯朴的民俗!
莆田作文(14)
莆田人的春节,似乎更为热闹。一些丰富多彩的内容,一些复杂传统的讲究。
莆田的春节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在这一天,都要送神。就是烧贡银,金元宝,跪在垫子上,双手合十,拜上三拜,再献上几句保佑的'美词。燃放一串长龙鞭炮,小孩们就到商店买上几盒蜘蛛炮,更显春节的脚步在迈进。
莆田人总是匆匆忙忙地准备年货。街上一阵阵新年的气氛,热闹非凡。衣服店里人满为患。商场里人挤人,你推我,我推你,走出来的总是提着几大包货。公交车也堵了,人们向上挤,眼看车门就要关了,他也紧跟上一步。路旁的小摊小贩也是占满了大街小巷。买年货的人们开始忙碌起来,挤也挤出了年味儿。
过了二八,店铺的伙计也赶回家了。兜里揣着钱的高兴,没揣钱的也高兴。
除夕通常在大年三十,今年闰年,在二十九就过了。
除夕夜,全家围炉,洋溢着满满的亲情。每家门前或窗台都挂上了一盏盏红红的灯笼,上面写着姓氏,门旁贴好了对联,屋内的卧室旁也贴上了。在外工作的儿女,也会在大年赶回来,满足自己和家人的团圆饭。香味从每一家的窗户飘出,这个家,这个村庄,这个莆田与整个中国,拿出筷子,夹给孩子,夹给爸妈。
正月初一。除了老人、大人,小孩子都起得晚。初一的早上,吃的是长寿面,家家煮的都不一样,但是碗里一定有紫菜和花生。这一天,小孩随着父母走亲访友,因为到了初二就不能串门了。
农历初二。也是吃长寿面,那天只能待在家中。这让我们的头脑回放历史。在初二那天,因倭寇攻陷,城镇民不聊生。乡亲们纷纷回家,埋葬死者,重建家园,并向亲戚传告家人平安与否的信息。因而初二这一天,一概不能出门,以免给亲人带来晦气。莆田人仍然铭记传统。
初三,店铺伙计都回来了,放鞭炮,就开一天,又关了。
莆田人的大岁是在初四。在那年因被倭寇攻陷,没有过春节,在初四再次围炉。在那一晚,人们一家坐在桌子围成圆形,团团圆圆。那一张张脸上,是对自己对家人的祝福,也是对祖国的祝福。
莆田的元宵大多是在十二、十三、十四,少数在十五。那天,游灯,跑灯。这天早上,还有抽签,一村40多户人家,一家一家来拜,亲人没有回来的,就叫孩子一起拜,香也多拿一枝。晚上,大人小孩都去看游灯,老人们在很晚的时候,把桌上的贡品收起来,留明天炖汤喝。
元宵后的三四天,在外打工的家人已经走了。其他人也整理行李,再过一两天再走。
新历二十三,学生又开始上学了,家人们又开始忙活了,老人也开始打理菜田了。伙计们开始努力赚钱,等待下一年的春节,兜里是满满的钞票,乘着车,回家过年!
莆田作文(15)
福建莆田便是如此了。莆田是临海城市,与中国台湾隔海相望,放眼望去视线里装满了蓝色。秋的无情带不走绿的顽强,冬日里绿意浓浓随处可见,本是黯然失色的冬天在这里却透露出无限生机。
看!清晨,雾幽灵般披向大地,调皮地穿梭于树枝间,为绿树披上一层薄纱。从上往下看,淡淡的绿色隐约透出几分神秘感。街道上偶尔驶过孤寂的几辆车,将马路中正在嬉耍的鸟儿惊飞了。而此时的海,是最不寻常的,从高处看,城市就像一块宝石嵌入海边,拨开雾霾湛蓝的海水在旭日的光芒万丈下闪闪发光,就像一块蓝色的玛瑙。许多渔船停靠在海岸,浪花轻轻拍打着岸,几个嬉戏的孩子在暖洋洋的太阳光下已忘却冬日的寒意便赤足跑到岸边,尽管海水有些冰凉但孩子们仍然玩得不亦乐乎,投入了海的怀抱中,尽情的让浪花拍打自己的膝盖和双脚。小船在海的协奏曲下也忍不住和着音乐舞动起来。远处,蔚蓝色的天空与湛蓝色的海水溶为一体。几处小岛的一抹绿色此时也显得分外美丽,莆田的冬日并不寒冷,反而在和风煦日中多了一丝暖意,让阳光照在身上懒洋洋的。
傍晚,走在乡村的田间小路上,夕阳慷慨地照在每个人的身上,顽皮地追逐着人们的影子。当风儿奔跑过时,身边的枇杷树、橄榄枝嘻嘻哈哈起来,边笑边轻摇着婀娜多姿的枝条,金黄的芒果,青绿色的橄榄,此时也争先恐后的成熟。
莆田的冬天是多姿多彩的,是四季乐章的结尾,是春季前奏曲,更是乐章的反复记号。你要慢慢读,慢慢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