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作文教学(通用3篇)
舟行四海
2024-06-26 09:16:28
其它
其它

观察作文教学(1)

让学生对常见的小蚂蚁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带着“蚂蚁的身体是怎样的”的观察任务,在自主的观察中,不断改进观察方法,获得对小蚂蚁的直接认识,实现学习表达的多元化,自主化。

设计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

2、尝试解决观察蚂蚁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观察过程,自己的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内容。

4、培养学生关注、亲近自然的感情。

教学工具:

放有蚂蚁的杯子、白纸、放大镜、昆虫观察盒、小木块、小塑料泡沫、纸条、画笔、水槽、烧杯、小红纸等。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捕捉几只蚂蚁。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画蚁

1、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捕捉几只小蚂蚁,你们捉到了吗?

2、你们是怎么捕捉的?

(用饼干引诱;用糖果引诱……)

3、看来同学们捕捉的方法真多,现在老师请你用笔画一只蚂蚁,你行吗?

4、请画得最快三位同学把画贴到黑板上展示。

(学生画蚂蚁,然后到黑板上贴蚂蚁图。)

二、观蚁

1、我们捕捉的蚂蚁是不是与他们画的一样?那么我们来看看捕捉来的小蚂蚁。

(设计说明:教师的这一问,旨在引起学生的注意:我们捉的小蚂蚁到底是怎么样的?促使学生从内心出发迫不及待想去观察的欲望。)

(学生观察蚂蚁)

2、哪位同学代表小组来说说?

(学生发言,但会有分歧:

小蚂蚁有八只脚;小蚂蚁有六只脚……

小蚂蚁分成头和身子两部分;小蚂蚁分成头、身子、尾巴三部分……)

3、看来,小组间是同学出现了分歧,是不是观察中遇到了困难?

(蚂蚁小,看不清楚;蚂蚁总是爬来爬去的,很难看清楚。)

4、怎么办呢?各小组可以讨论一下,想出方法进行观察,想出一种就在纸上打一个五角星,看哪个组的五角星多。

(设计说明:问题不是老师给的,而是学生在观察中生成的,新的问题促使学生探究。)

(学生思考、讨论)

5、你们组得了几个五角星?(学生回答)

6、有没有比他们多的?(学生回答)

7、比他们还要多的组有吗?没有。那就请你们小组来介绍一下最好的三种方法,其他的组听仔细,有没有说到你们的方法,如果没有,一会儿你来介绍。

(拿食物来引诱它,不让它乱跑;

有毛笔上的毛夹住蚂蚁,然后用放大镜来观察;

用胶水站住蚂蚁来观察;

把蚂蚁放在水中的泡沫塑料块上观察……)

(设计说明: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启学习的思维。事实上,学生虽小,但其创造力和想象力极其丰富,往往出乎教师的意料之外。)

8、大家的方法真多。老师这里有这样的观察仪器(出示)它叫昆虫观察盒,把小蚂蚁放在里面,便直接可以观察了。我们每个小组选用一种观察方法,需要的器具请各小组长选择领取,看看蚂蚁到底是怎样的?它有多少节?多少脚?脚长在哪里?头又是怎样的?观察到的东西用自己的话说说看。

(学生观察,老师巡回参与活动)

三、说蚁

(一)按顺序说说蚂蚁的身体

1、谁能代表自己小组说说小蚂蚁的身体是怎样的?说话前先考虑一下说的顺序。

2、你打算用哪一句话作开头呢?例:好奇怪的蚂蚁。

(头——米粒般的;有触角嘴——尖尖的眼睛——小小的身体——分三节;三对足脚-——细长,比身子长颜色——褐色)

(二)拓宽思路

1、刚才我们初步观察了蚂蚁的身体,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蚂蚁在干什么?

(爬来爬去很着急的样子)

2、小蚂蚁在想什么?

(想家想同伴想妈妈……)

3、那怎么办?

(送小蚂蚁回家)

4、小蚂蚁的家在哪里?

(在大树下;小蚂蚁经常在墙角边的缝隙中爬进爬出;花坛里也有小蚂蚁……)

5、那我们一起送蚂蚁回家吧。

(三)综合(说说观察蚂蚁的过程。)

1、刚才我们对捕捉来的小蚂蚁进行了仔细的观察,有了许多新的发现,最后我们还把小蚂蚁送回了家。现在我们把整个观察过程连起来说说看。

(学生自由练说)

2、小组内交流,教师参与有困难的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师生评议。

四、写蚁

1、来,我们给习作拟个响亮的题目。

(小蚂蚁观察记奇怪的小蚂蚁我送小蚂蚁回家……)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作个别辅导。

特色提示:

本设计采用了“捕、画、观、说、写”五步法进行观察作文的教学,旨在创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体现新课程的新理念。

1、创设轻松的氛围,丰富的材料——张扬学生的个性。在整个探究性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基本的组织形式贯穿始终。学生的自主学习一直与合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探究小蚂蚁的方法中,学生围绕初次观察中生成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位单位充分地、自主地展开讨论和交流。

2、任务驱动,问题激励,教师指导——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在画蚁后,教师指出;我们捕捉来的小蚂蚁是不是和画上的蚂蚁有同样多的节,同样多的脚?这促使学生迫不及待想去观察小蚂蚁,教师顺应学生的愿望作第一次对蚂蚁的观察,但显然要看清如此小的而且在不停地爬动的蚂蚁是非常困难的。观察中生成了新的问题,在任务的驱动下,促使学生找到问题的所在,然后各组在教师提供自助餐式观察材料中选择器材,进行第二次的观察尝试,学生在不断改进的观察方法中也完成了对小蚂蚁身体特点的观察。

3、注重观察,重视发现,表达个人的独特感受——“用我手写我口”。学生捕捉到的蚂蚁虽然大同小异,但也会有品种的不同,大小的不同等产生差异。因自己的观察而有所发现,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按顺序说,不仅仅是一般的告诉,它蕴含着自己丰富的情感,抒发出对蚂蚁的认识和思考。表达的多元化,自主化为完成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观察作文教学(2)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掌握基本的观察顺序。

2.懂得调动多种器官观察事物,一边观察,一边想象。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提炼方法,激发兴趣

师:生活在这个美丽多彩的世界上,我们每天都会遇到感兴趣的东西。所以,我们要学会观察自己周围的事物。同学们认真想想,你们平时观察都使用了身上的哪些小助手?这些小助手让你了解到了哪些方面的信息?

生:我用眼睛观察,观察东西的大小、长短、颜色。

生:我观察水果的时候,用嘴巴帮忙,品尝它是酸的还是甜的。

师:酸的或者甜的指的是水果的

生:味道。

生:我观察东西的时候,用自己的鼻子闻它的气味。

生:可以用手摸一摸,看看它光滑还是粗糙。

生:可以用耳朵听听它会发出什么声音。

师:还有么?

(学生思考后)

生:还要用上自己的大脑,一边观察,一边想象。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

眼颜色、大小、长短

嘴味道

鼻气味

手触觉

脑想象

师:眼睛、嘴巴、鼻子、手、大脑都是我们的小助手,让我们认识了许多东西。这节课我们就请它们帮忙,来观察花生吧。

师:花生大家都见过,那么,我们可以按什么顺序来观察花生呢?

生:先观察花生壳,再观察里面的仁。按照从外到里的顺序观察。

师:你们的办法很好,我们今天就这样来观察。

(教师把花生分发给每个同学,让大家仔细观察)

[学生以前观察过东西,了解一些观察方法。但是,不够全面、系统,教师调动学生的经验积累,复习、汇总学生平时使用过的一些观察方法,为后面观察花生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教师巧妙的点拔,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他们的观察兴趣。]

二、细心观察,用心体验

(一)观察房子

师:你现在是一粒花生,那花生壳就是你家的

生:房子。

师:你家的房子有什么特点?

生:我家的房子是淡黄色的。

生:我们的房子有小朋友的大拇指那么大。

生:我还会唱歌呢!人们一摇,我们就唱出优美的歌声。

生:房子外面坑坑洼洼的。

师:不够光滑,换个词语

生:很粗糙、毛毛糙糙的。

生:我家像个小葫芦,有两间卧室,一间我住,一间弟弟住。

师:爸爸妈妈呢?

生:我们一出生就开始独立生活了。

师:真了不起!还有发现么?

生:房子两端像嘴巴一样微微翘起。

师:猜一猜房子里面有什么?

生:当然是两个花生宝宝。

师:轻轻打开房子,看看你猜得准不准?

(二)观察宝宝

师:用刚才的办法,仔细观察花生宝宝,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们身子胖胖的,圆鼓鼓的,真可爱!

生:我们都穿着淡红色的内衣。

师:你可不要小看这红色内衣,她还有补血功能呢!

生:我们弟兄两个一个大一个小。大的是我,小的是弟弟。

生:我闻到了浓浓的香味,口水都要掉下来了,真想吃了它!

师:想吃就吃吧,美美地品尝,看看是什么感觉?

(学生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吃过后讨论)

生:咬第一口就觉得很香,后来香味在整个嘴里都有了。

生:是呀!真是满口留香呀!

师:再尝尝宝宝的内衣。

生:又苦又涩。

生:和花生宝宝的味道差远了。

[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观察,然后交流自己的观察所得,学生说得轻松;教师及时提示、修改、规范学生语言,学生讲得到位;采用角色体验的方法,缩短了学生与所观察事物的距离;教师幽默的语言,活泼有趣,是对学生无声的感染。学生乐于观察,乐于表达。]

三、拓展延伸,合理想象

师:你们家原来住在哪里?

生:地里。埋在土里。

师:你为什么不把果子挂在枝头,让大家看到你,夸赞你呀!

生:我觉得没有那个必要,做人嘛,要谦虚点!

师:改成做花生嘛,要谦虚点!会更合适。你很谦虚,但是听说你的作用却很多,能介绍一下吗

生:(陆续)可以榨油。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食品。还可以治疗部分疾病。

师:看来,我们都应该向你们花生学习。

生:不客气!

[用采访的形式,降低了说话的难度;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明白道理,积累素材的同时,不留思想教育的痕迹。设计简洁明快,趣味横生。]

四、编写提纲,妙笔生花

师:有一天,外星人来到地球上,他们不认识你们,以为你们是一些虫子。他们看了半天,你们也没有动,他们更加奇怪了。你准备怎么做自我介绍?

生:可以先介绍我家的房子,再介绍我自己,最后介绍我们的作用。

师:很好,思路清楚。还有别的办法吗?

生:先介绍自己的总体情况,比如叫什么名字?家住在哪里?接着介绍样子,最后介绍自己和人类的关系。

师:还可以写你和人类之间、其他水果之间发生的有趣的故事。题目自己拟定,可以是《我》、《花生宝宝》,还可以是《花生的一天》等,然后结合自己观察到的和想象到的写下来。

[向外星人介绍自己远比把你自己的特点写下来更让学生感兴趣。学生对外星人好奇,急于向外星人介绍自己,大有不吐不快之感。巧妙地把写作思路融入谈话之中,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观察作文教学(3)

许多学生作文时,常觉得没什么写的,无从下笔,再不就是三言两语的写了,却很空洞,写不出味儿来。要写好作文,首先要有具体的内容。学生有所见、有所闻,才能有所思、有所感,才能写出具体的内容,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来。内容,来源于生活。有了生活,才能做到“言之有物”。作文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学生的生活越丰富,他们作文的内容就越充实。现在来看,学生的生活不能说不丰富。学校、家庭、社会,到处都是他们活动的天地,到处都有他们的生活。但是,如果学生对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不进行观察,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不可能变成他们写作的丰富内容和宝贵材料。因此,作文教学必须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入手。

民国时期,著名的广州黄浦军校有一次出了一道看似奇怪的招生考试题,就是请考生说出进入考室所上的楼梯是多少级。由此也可看出:观察能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基本的、重要的能力。而这种基本能力又是表达能力的基础,对写作来说,尤为重要。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呢?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有一个“序”。从观察对象的数量来说,应从单一到复杂,从无背景到有背景;从观察对象的状况来说,是从静态到动态,从变化明显的到不易察觉的;从观察的程度来说,是从全面到细节,由表及里;从观察对象的选择来说,是由老师的指定到自己把握。总之,要选择最典型的观察对象逐步进行目标性的感知、观察训练。

例如,我在指导学生观察花时,让他们由浅入深地观察花色、花形、花的结构、花的各组成部分的形态、花干、花枝、花蕾的情态、花被风吹拂时的动态、花在蜂蝶采蜜时的动态、开放过程中花的变化、花的生长环境、花的生长习性、开花结籽的时节、乃至能展现出内在精神的花的整体形象。并由花的形象、精神展开联想。学生按要求经过细致观察后,都觉得了解到了许多知识,以前从没想到花也有那么多的可写之处。于是,轻轻松松地就把一篇篇具体生动的文章写出来了。而且,学生们还举一反三地明白了今后可以从哪些方面有目的地、细致地观察事物、分析事物。指导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表象到本质地观察,是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及认识事物的规律的,因而能够收到较好的观察效果。

其次,还要教会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细致观察。一次,我布置给学生一个课外作业:找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带来。然后,我让学生把找来的两片树叶放在课桌上,仔细观察,看这两片树叶是否完全相同。结果,经过仔细观察,同学们终于从树叶的叶面大小、叶面形状、叶面斑点、边缘锯齿形状、颜色深浅、叶柄长短、叶柄粗细、叶柄弯曲度、叶脉走向、叶脉明显度、叶背面的颜色、光泽等等许多方面发现:没有两片树叶是可以完全相同的。我让他们明白了:只要经过多方面、多角度的仔细观察,就能发现许多新的东西。那么,写作文就不是太难的事了。如果不能多方面、多角度地仔细观察,又哪里会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佳句,哪能体会到“见仁见智”的意境呢?

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呢?最有效的方法是要求和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养成观察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进行观察。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平常的生活中随时随地用独到的眼光和敏锐的观察力去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习以为常以后,良好的观察习惯便养成了。要求和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是培养他们观察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实践已经证明:写作能力强的学生,一般都是观察能力比较强,积累材料比较多的学生。那些感到无话可说的学生,往往就是不留心各样事情的人。有些事物,如春夏秋冬四季景色、风雨雷电等现象,学生没有一个不曾经历过,但是,如果命题作文时用不到这些景象,恐怕很少有人去留心观察。而当突然要写这个题目时,学生当然就很难下笔了。正如著名作家老舍说:“要天天记,养成一种习惯。刮一阵风,便记下来了;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因为不知哪一天,你的作品里就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如果没有这种积累,就写不丰富。”这是他的经验之谈,讲得很有道理。古人所说:“厚积而薄发。”也正是这个道理。这不也正像某些表演艺术一样吗?“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但如果没有这平时留心观察的“十年功”,又如何能写出那关键的“一分钟”呢?

我一直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周记,而且特别强调要写真实的东西。批改作文、周记时,对写出了身边的、真实的事物和思想感受的学生及其作品,我都大加肯定和鼓励。对不是学生自己的东西,则采取淡化的态度。如此,学生们便逐渐养成了“言为心声”、写自己的真实的东西的习惯,同时,也就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于是,他们对身边的事开始留心,对熟视无睹的东西也开始了琢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成了他们写作的材料:对暴雨来临时的细致观察,引出了对人生拼博、奋斗、抗争的思索;看到父母辛苦劳作的细节,想到了自己要努力学习、报答养育之恩;见到风吹纸屑漫天飞舞,又引起了保护环境的忧患意识;观察到别人的不同生活态度,便思考自己应有生活道路……眼光变敏锐了,思维变开阔了,注意力、观察力、分析判断能力都提高了。这时的作文,就不再是“打碎花瓶”、“重修友谊”、“帮人推车”、“背小朋友过水坑”这些老掉牙的、虚空的东西了。就在前几天我校进行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中,我班就有两名学生荣获了一等奖,班级也获得了集体一等奖。在欣慰之余,我不禁对学生们说:要记住,是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真实表达的写作练习帮了你们,让你们的写作能力“活”起来了!从同学们的日记、周记、作文中,我不仅看到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看到了学生具有的可贵的分析能力。

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通过对生活的留心观察,学生们就能够分辨出事物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就会对人生有自己的认识与思考;就可以更好地表情达意,写出具体、生动又有较深思想内涵的好文章。作文教学不就是要培养学生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吗?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入手,正是达到作文教学目的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