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创新作文(汇总5篇)
浮梦
2024-06-01 03:52:19
其它
其它

中学生创新作文(1)

我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常发现许多学生的作文陈词滥调:写父亲总是下雨送伞;写母亲老是雨夜(雪夜)背 “我”上医院;写外貌——大大的眼睛炯炯有神;写景物——阳光明媚,百花争艳;写时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写惊奇——嘴巴张成了O型;写着急——像热锅上的蚂蚁……如此,学生作文的个性早已湮没殆尽。刘禹锡曾言:“请君莫奏前朝曲,听我新翻《杨柳枝》。”那么,学生写作文如何才能不奏“前朝曲”,而多翻“杨柳枝”呢?我觉得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写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新的发现,跳出前人的窠臼,另辟蹊径。那么,怎样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呢?   一、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想象是创新的先导。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文学巨匠鲁迅曾惊叹于孩子的想象力,他认为,创造和想象是孩子的本能,无拘无束的放飞创造与想象,是孩子的“专利”。因此,作文教学要启发学生大胆想象,插上想象的翅膀。   1、引导学生自编童话、寓言或科幻作文。教学中,我们可引导学生编写童话或寓言故事。事实证明,学生笔下的童话世界是五彩斑斓,《森林里的一次选举》、《麻雀和青蛙》、《鞋子袜子和帽子》、《小泡泡历险记》等故事,让人感叹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我们还可引导学生放飞想象,飞向宇宙星际,飞向大地深处,飞向海底世界……然后指导他们写一些科学幻想类作文。   2、引导学生写愿望性作文。这种作文以“我想对……说”,“我终于有了……”,“我渴望……”等形式展开,表达心中追求的愿望和理想。   3、写假象性作文。作文教学中,为启迪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大胆进行假象。如《假如我是校长》、《假如时间可以倒“流”》等。   4、情境性作文。情境性作文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形式:①音乐作文,给学生播放比较容易理解的乐曲或若干种音响(如风声、雨声、汽车声、动物叫声等),让学生描写想象中的画面。②看图作文,我上过这一堂课:黑板上一幅简笔画:河边一棵独树,树上系着一只独木舟。让学生看图、思考、讨论后进行写作,于是便形成了风格迥异,立意新颖的作文。有的写了一个与画面有关的船主人的故事;有的用散文的笔调,描述了一幅山清水秀,优美静谧的画面,具有“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意境;还有的用童话的题材,反映环保的主题,说独木船也曾是岸边的一棵树,现在好悲伤……,这些优秀习作就是学生想象的结晶,是学生智慧火花点燃的见证。   学生的写作欲望靠想象来燃烧,作文的立意新颖靠想象力去创造。让想象力贯穿整个作文教学中,没有想象力,学生作文思路就会闭塞,内容容易空洞,立意往往不新。   二、冲破写作樊篱,让学生放胆作文   中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说,对传统观念和社会矛盾最为敏感,他们对社会、人生、生活的思考虽然有可能是偏激的,但是这种活跃的思维,却常常使创新的火花四溅。所以要放手让学生写“放胆作文”,要提倡“扬个性,抒心灵”,写出真情实感,写出鲜活思想,写出个性色彩。在我的积极鼓励下,一些学生大胆写作:有的尖锐评说学校教育:《语文课,让我欢喜让我忧》、《学习,什么时候轻松起来?》、《老师,请听我说》;有的插上想象的翅膀:《假如我是市长》、《三十年后的我》等等。我还开展了“异想天开”作文竞赛,开辟“奇思妙想”作文专栏,展出学生“创新作文”的优秀作品,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三、多读好书,增强创新意识   阅读所得是写作资源的一个重要来源。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可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我常常对学生讲:读一本好书,就像与许多高尚的朋友在谈话。人类的几千年文明,其智慧、经验、真知灼见都浓缩于书中,如果能经常与这些“高尚”的朋友对话,听听他们的“指点”,必定会开阔视野,启迪智慧,并优化我们的心理品质。我建议他们多去读一些名人传记,读一些思想修养方面的书籍(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童年》《鲁迅传》《冰心传》《智慧背囊》等)。我还鼓励每个学生阅读的涉及面一定要广,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古今中外,要争取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博士”、“杂家”。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建立“阅读袋袋库”交流读书心得,开展“读书汇报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刺激他们读书和写作的兴趣,极大地增强了在写作中的那种激情和创新意识。我相信这种影响终究会在日积月累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对于学生来说更是终身受益的!   四、营造宽松、自由的作文环境   叶圣陶先生说得很形象:“受教育的人的确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命力的,能自己发育成长的',给他们充分的合适条件,他们就能成为有用之才。”所以我们要还学生自主选择读写的自由,充分尊重其个性,这样学生才能写出熠熠生辉,意蕴隽永的作文。   训练学生作文可以不受题材、体裁限制。记叙类、议论类、抒情类、散文、小小说、杂感、日记体、自传体、书信体等等,可自由挥洒青春与激情。我大力倡导自由写作、凸现个性,学生积极性很高。如《我似男生》写到:“我是爽快的人,一碰见婆婆妈妈的人就拼命逃——烦!……近段时间,我迷上了打篮球。我家没有篮球,于是我一口气借了三个。家里人都好奇地问我:“你还打篮球?”我用埋怨自己不是男生的口气说:“不行吗?”……我专门找了个“小师父”我这才知道什么是“不试不知道,一试吓一跳”的滋味了。打篮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我一运球,球就东逃西撞,前倾后跳,我的形象便成了“陀螺”,球哪儿跑,我哪儿转。”此文让一个不服输的,活泼青春的初中女生跃然纸上!又一位学生的《痘痘大挑战》写道:“哼!我一定会战胜你们这些可恶的痘痘的,等着瞧吧!……人算不如天算,当挑战进行到第二阶段,痘痘未投降,我的胃就投降了。……我懂得了一句话‘别跟自己的痘痘过不去’……”。字里行间凸现出来的青春气息、生命感悟是独特的,可以说是心灵的自然流泻与飞扬。   五、从生活的“活水”中汲取创新灵感   生活是作文的源头,同样,生活也是培植创新的土壤,生活的浪花能激起学生作文创新的欲望。伟大的艺术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培养我们的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到平凡的生活中去发现美,创造美,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职责。   我经常组织学生去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多观察、细体会。例如:初二有一个单元是要指导学生写有关“桥”的作文,我事先要求学生去搜集相关资料或亲眼观察所看到的桥——可以是立交桥、乡村的土桥、石板桥、木桥……甚至可以想象 “科幻之桥”“心灵之桥”。这样一来,学生习作中的题材丰富多了。再如:组织春游活动,我都兴致勃勃地与同学们玩在一起,谈笑风生,尽情享受那如诗如画的湖光山色,和他们聊天,增强了学生对生活的感悟。我还曾针对一些时事及社会现象开展评论,树立起学生的是非观念,关心身边事物,使其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开拓了视野,丰富了社会阅历,还让他们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写出不少富有新意的作品。   总之,我们在创新作文教学时,要努力创设宽松自由的写作环境,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诱发学生的创新灵感,鼓励学生写出富有创意的佳作。


中学生创新作文(2)

所谓的继承与创新,只不过是新时代与旧时代的碰撞。有人守旧,就必定会有人创新。它没有对错之分,也没有输赢之别,它只是一种观念,一种保守与开放的观念。

就拿近代的汉服与旗袍来说吧:继承的人会认为,原汁原味最好,有它特有的贵气与韵味,老手艺,老物件,自然不能糟蹋。而创新的人则认为,科技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改良是势在必行。于是,旗袍开叉开到大腿,汉服襦裙裁到及膝,各种作风的COS服接踵而来。

有谁错了吗?不,他们都没错,各有利弊,就像两条平行线,永远没有相交之时。

有人看不惯巴黎、米兰的时装秀,欣赏不了维密超模的猫步。“衣着暴露,奇装异服”这是守旧之人的评价。他们甚至接受不了染发烫发,纹身刺青,连女孩最爱的美甲,在他们眼中也是不务正业,糟践自己。创新之人则颦眉,这样的.装扮对他们来说,是普通的。

有谁错了吗?他们都没错。

最近又有了新的头条,称一假发设计师在做展览时,因怕模特时装夺走观众的目光,竟要求她们裸体走秀。评论区里便炸开了锅。有人称这简直不可理喻,女子不守妇德;亦有人赞同,说不能用污秽的眼光来看待艺术。

大概这就是代沟了,继承与创新本来就是相对的。它们是两个极端,或许能共存,亦或许不能。社会的进步不能一味的继承,也不能一味的创新,它们在相互牵制的同时,又相互补充,缺少任何一种观念,社会都不会发展,甚至是停滞不前。

不过没关系,令人欣慰的是,现在二者已开始了较为基础的融合。比如继承派在老式旗袍中加入了一些现代元素;创新派在新式汉服中添加了一些“流苏”成分。融合之后,那些原本普通的服装,竟让人惊喜,美得更美,媚得更媚,画龙点睛算不上,锦上添花更生动贴切。

是的,继承与创新或许从一开始就是不矛盾的,单单人们把它定义化之后,将原本紧密的它们生拉扯开。其实,不必争吵,不必辩论,往往合二为一,融会贯通后,物体的本质才慢慢浮现出来。

就像继承与创新。有谁错了吗?不,谁都没错,它只是一种观念,一种人心底自生的观念。它就像一个圈,不迈出来,视线就永远是单一的,没有进步,永远被堵在瓶颈里。相反,倘若迈出来,说不定你会看得更淋漓尽致。

故而,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来看待继承与创新,既无对错之分,亦无输赢之别。


中学生创新作文(3)

爷爷曾经说过一句话:“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爱迪生这位伟大的发明家的一生中,发明了电灯。他试验了1600多种材料。一次次的试验,一次次的失败,很多专家都认为电灯的前途黯淡。英国一些着名专家甚至讥讽爱迪生的研究是“毫无意义的”。一些记者也报道:“爱迪生的理想已成泡影。”面对失败,面对有些人的冷嘲热讽,爱迪生没有退却。他明白,每一次的失败,意味着又向成功走近了一步。13个月的艰苦奋斗,试用了6000多种材料,试验了7000多次,终于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1879年10月21日,后来被人们定为电灯发明日。

“45小时,还是太短了,必须把它的寿命延长到几百小时,甚至几千小时”爱迪生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经过进一步试验,爱迪生发现用炭化后的日本竹丝作灯丝效果。一于是,他开始大批量生产电灯。此后,电灯开始进行寻常百姓家。

我用毛笔练习写字。但是由于来不及清洗毛笔,过了不久,毛笔就变得硬梆梆的。几次下来,几十元一支的毛笔就报废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便把毛笔放在墨盘里.可一不小心。毛笔滚落下来,又把我的书籍、桌面、地面全弄脏了。既不方便,又不卫生,该怎么办?我想到毛笔变硬是因为缺乏水分,便灵机一动,根据“毛细现象”,把笔杆固定在瓶盖上,再把它插入装有适量水的瓶子里,让笔尖接触到水面,这样,问题就轻松解决。

我们也要学习祖先们的科学经验,我们要学习借鉴,但不能迷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积极开动脑筋、多实践实践,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我们要牢牢地抓住开启新世界大门的“金钥匙”,只要敲开了创新之门,就会像鲁迅先生说的一样:“这个时代就是属于我们的!”要做一个勇于创新的人。

第二篇:创新与生活

人们赞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诚然,事事皆有第一步,如果第一步不能迈稳迈实,以后的路便会举步维艰。

迈出第一步需要勇气。从古代起,人类的祖先就认为雷电是天神发怒的表现。雷电灾害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富兰克林便是那个时代的勇者。他利用风筝与钥匙发现了避雷针的原理,成功地将电从云层中引了下来,为人类带来了安全。在那个全民信仰上帝的国度,在那个上帝便是一切的年代。富兰克林挑战了神的,迈出了对电学探索的第一步。充满了为科学而奋不顾身的勇气。

迈出第一步需要创新意识。创新是事物发展的不竭动力和重要源泉。没有创新意识,就算拥有足够的勇气出脚,也找不到落脚点,更不用说将第一步迈好。这一类例子便很多了。我国宋代发明家毕昇,比尔盖茨,乔布斯等,毕昇是印刷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用鼠标代替了键盘输入,乔布斯开创了触摸新时代,这些人都不是智商极高的天才,他们能在各自的领域迈出第一步,成为创始人皆源于其拥有的创新意识,用自己的创新意识来是生活更加简单,而已。

迈出第一步不可或缺知识的积累和亲身的实践。想一想,如果富兰克林是个胆小鬼不敢亲自去放那这风筝,一切会不会都会改变?答案是肯定的。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不断增加自己的勇气与创新思维,成功才会来到身边。达尔文用了十五年的时间游历了世界各地,搜罗了成千份证据与上万个数据。十五年的磨练使他顶着重压,揭示了生物进化论的科学理论,迈出了生物研究的第一步。隔不久,有一位类似的伟大科学家,他便是孟德尔。相信孟德尔的遗传定律人人都听说过,而孟德尔为了研究一串定律观察了十四年。十四年的庄园生活,十四年一门心思的观察豌豆,终于他成功卖出了这第一步。

跑过八百米的人都知道,跑前心中有种恐惧感,但真的跑出第一步,恐惧消失的全无踪影。

给自己一个新的开始,毫不畏惧的迈出第一步,你会成为自己人生舞台上的明星。

第三篇:创新与生活

一滴小小的卤水,翻云覆雨,将难以下咽的大豆变成美味可口、易于吸收的豆腐,大豆的命运从此改变。创新就如同卤水一样,可以改变人生。创新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方式方法,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卤水改变的大豆的命运,春光心照亮了我们的人生。

创新如一星火光,点亮我们的生命。

创新是人生的一星灯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李玉刚也许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后一位男旦了,因为他懂得创新,不屈就古旧的传统,而是在原有的领域创新出一片燎原之火,他带领我们醉酒百花园,梦回大唐爱。创新点燃了李玉刚精彩的人生。任何一个平庸的画家都不会忘记在人物的眼中点一点鱼白色,而达芬奇没有守旧,勇敢的创新,蒙娜丽莎暗淡的双眼使整幅画都活了起来。达芬奇的创新留给我们一幅传世名作。所以,创新点亮人生。

创新如一丝微风波动起水面的涟漪,没有创新的人生是一潭死水。像《套中人》中的主人公别里科夫那样不懂创新的人,一辈子都生活在守旧的“套子”中,他不懂创新,只知一味守旧,最终走向他的坟墓—一个永恒的套子。不懂创新,必然导致灭亡。手机市场上,诺基亚、摩托罗拉、黑莓的颓败,无不显示着不懂创新的后果,苹果公司的新领导人也说:“必须不断创新,不创新的后果就是消亡,而创新正是深深根植在苹果公司文化里的东西。”可见只有创新才能成功,墨守成规只能导致灭亡。

创新如一滴春雨,引发一个民族的春天。

清时的百年中,国民已经饱尝了不创新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滋味,所以随着有知人士的创新,至今,中华民族立足改革、发展、创新,终于在世界民族之林有了一席之地。身为21世纪的青年人,我们是社会上有活力的一部分,更应该用知识武装自己,让“中国制造”的标签更多的换成“中国创造”,让中国更优雅,更更具自信的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

一块普通的豆腐引发了我们深入的思索,这地小小的卤水就是创新的星光,只有不断的创新,我们才能像豆腐一样闪出大豆没有的美丽亮光,国家才能持续发展,一次的创新不能一劳永逸,祖国要永恒屹立不倒,我们必须不断创新。

第四篇:创新与生活

“碧艾香满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湘,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长眠于大地的诗人啊,你是否也预料到现今端午的荒凉呢?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卧独醒。”的屈原,已不再是那样光耀后世,他的清高不愿与世皆浊的精神在岁月的长河中渐渐湮没了,不少人开始不断追求物质的享受,生活的刺激,在灯红酒绿中浪费青春,在纸醉金迷中虚度年华,又有多少人解《离骚》之苦,又有多少人会屈原之意?端午节的背后成了是人们玩乐的假期,其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承早已消弥殆尽,有的只不过是闲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在漫漫华夏几千年文化中,中国文化的传承竟也会断流,是文化的缺失吗?没错,先是端午节被韩国申遗,主权受辱;接着清明时节议纷纷,国人庸俗,难道还要让中国的文化从此消失吗?虽说早将传统节日定为国假,但对其重视程度却仅仅停留在物质之上,文化的缺失尤为重要。清明节的接踵不正是人们庸俗的体现吗?亲人在世时无暇多尽孝心,天人相隔后,花费无谓的钱财,对逝者价值何在?掩藏背后的不正是拜金主义、攀比之风吗?更让人心痛的是,造别墅,造名车后有掀起了纸糊苹果成祭品的潮流,这些都折射出了社会的病态,难道不正与屈原正直的精神背道而驰,难道还想再上演一次悲剧吗?

文化的传承早已刻不容缓,对文化的关心与重视不能只是在表面上,要有意地去创新,去培育。当然,创新是以文化内涵为基础,像纸糊苹果成祭品,这种行为万万不可取,这种所谓的创新更要严厉地打击。其实韩国能够成功申报江陵端午节成联合国无形文化遗产,其背后也对它进行了很多地创造性发挥,将它所包含的精神不断地拓展,为国人所吸收接纳,相比之下的我们难道不该惭愧吗?自己明明不去好好地珍惜爱护自己的文化,当他人成功申遗时再去争执,一切又有何意义,难道不觉得羞愧吗?难道我们不该好好地反思自己的文化缺失吗?难道还要让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都被他国抢去吗?不!对自己的文化我们要去继承,但同样我们也要创新,将与现代文化中的多元融入其中,把文化中的意义传承下去,这才能有效地保护我们的文化。

我相信,不,我坚信,中国的文化不断地传承与创新中,定会在历史的苍穹中绽放光辉,睡在水中的屈原也会会心一笑吧!


中学生创新作文(4)

就拿近代的汉服与旗袍来说吧:继承的人会认为,原汁原味最好,有它特有的贵气与韵味,老手艺,老物件,自然不能糟蹋。而创新的人则认为,科技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改良是势在必行。于是,旗袍开叉开到大腿,汉服襦裙裁到及膝,各种作风的COS服接踵而来。

有谁错了吗?不,他们都没错,各有利弊,就像两条平行线,永远没有相交之时。

有人看不惯巴黎、米兰的时装秀,欣赏不了维密超模的猫步。“衣着暴露,奇装异服”这是守旧之人的评价。他们甚至接受不了染发烫发,纹身刺青,连女孩最爱的美甲,在他们眼中也是不务正业,糟践自己。创新之人则颦眉,这样的装扮对他们来说,是普通的。

有谁错了吗?他们都没错。

最近又有了新的头条,称一假发设计师在做展览时,因怕模特时装夺走观众的目光,竟要求她们裸体走秀。评论区里便炸开了锅。有人称这简直不可理喻,女子不守妇德;亦有人赞同,说不能用污秽的眼光来看待艺术。

大概这就是代沟了,继承与创新本来就是相对的。它们是两个极端,或许能共存,亦或许不能。社会的进步不能一味的继承,也不能一味的创新,它们在相互牵制的同时,又相互补充,缺少任何一种观念,社会都不会发展,甚至是停滞不前。

不过没关系,令人欣慰的是,现在二者已开始了较为基础的融合。比如继承派在老式旗袍中加入了一些现代元素;创新派在新式汉服中添加了一些“流苏”成分。融合之后,那些原本普通的服装,竟让人惊喜,美得更美,媚得更媚,画龙点睛算不上,锦上添花更生动贴切。

是的,继承与创新或许从一开始就是不矛盾的,单单人们把它定义化之后,将原本紧密的它们生拉扯开。其实,不必争吵,不必辩论,往往合二为一,融会贯通后,物体的本质才慢慢浮现出来。

就像继承与创新。有谁错了吗?不,谁都没错,它只是一种观念,一种人心底自生的观念。它就像一个圈,不迈出来,视线就永远是单一的,没有进步,永远被堵在瓶颈里。相反,倘若迈出来,说不定你会看得更淋漓尽致。

故而,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来看待继承与创新,既无对错之分,亦无输赢之别。


中学生创新作文(5)

创新教育的时代要求决定了教学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探究精神,新的世纪,竞争激烈,知识爆炸,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任务,创新人才的重要特征是能打破常规,积极发挥主体意识。近几年国家也认识到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提出了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宜于学生发展的良好环境,体现学生的主体原则,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语文教育领域有一个很知名的“三主论”,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这实在是一个科学的命题,指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可是,我们的教育却违背了“三主论”的精髓:“主体者”的“主动”。教师的主导演绎成了潜意识的领导。由于教师过分主动,压抑了“主体者”的主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还沉睡在四周禁闭的“铁屋子”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但现实是作为语文教学重头戏的写作教学,随意性大,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中,虽有几篇好作文,但总体情况不能令人满意。学生作文要么人云亦云,缺少自我;要么内容空洞,胡编乱造;要么词汇贫乏,错别字连篇。作文是反映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出中学语文教学特别是中学作文教学的境地依然尴尬。步入这种难看处境的原因是作文教学观念落后,方法陈旧,最根本的就是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没有让学生真正表达自己的思想,发挥自己的见解。因此,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提高写作能力,让学生充分张扬个性,提高中学生“自主式”创新教学应该是当前中学生作文教学的首选突破口。

二、对中学生“自主式”创新作文教学的探究

1.探究的内容

“自主式”创新写作教学与语文教师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写作教学中兴趣的培养;课程写作资源的开发;利用网络写作;写作英才的发现和培养等。

2.探究实施策略

本课题以自主探究为作文理念,以学生生活感悟为基点,以课堂作文教学为中心,以课外阅读和练笔为两翼,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放飞学生的心灵世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目标中提出了“写自己想说的话”,“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心。”正如叶圣陶所说:“要我手写我心。”因此,应该把握好作为写作主体的不同心理,以及在不同状态下的心理特征。“自主式”创新作文追求学生写作的最好心理状态,尽力寻找学生写作的最佳兴奋点,并努力使学生在有兴趣写作的时候写作,尽可能让他们有自由写作的空间,激活写作才思,发扬他们的写作激情,培养写作兴趣。

(2)实现作文教学的开放

写作是最具开放性的,但传统的作文教学拘泥于书本,往往先传授作文“套路”给学生定规矩,使学生失去“自主性”,开放的作文教学,教师不预设刻板的教学目标,不勾画教学流程的运行轨迹,而是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走进多彩的生活空间,积极指导学生上图书馆或上网阅览,开阔视野,不但开放空间,还注意拓展学生的思维,创设民主化、立体化的思维场景和和谐的思辨氛围,放开学生手脚,张扬学生个性,拓宽写作空间,写出新意作文。

(3)提创作文的全程指导

“自主式”创新教学作文就要将写作指导贯穿于写作的全过程,包括写前、写时和写后,写前指导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准备写作的材料和培养构思能力,写中指导主要是指教师在作文过程中指导学生自行修改和相互修改,它能发现学生作文的不足,比写后写前更具有实际意义和价值。另外,提倡教师写下水作文,给学生提供鲜活的经验,提高作文指导的生动性、趣味性和实效性,写后指导一般是指批改和讲评,教师认真组织讲评,师生共同参与,以学生为主,并对每篇作文给予热情的鼓励,保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4)建立新的作文批改模式

传统的批改方法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基本都是老师批改,二是写作周期长,作文数量不足。作为“自主式”创新作文教学,强调学生作文的主动研究精神,采用多种批改方式。除教师有选择地重点批改外,让学生自批或互批,更多地是让学生把文章发到校园网或中学生网站上,大家一起来评论,提高作文水平。

另外,还应自主开展深入广泛的文学阅读,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在阅读中提升文学素养,在阅读中仿写经典文本。创造多元开放的文学对话,引导学生与学生、老师、周边环境、生活对话,培养学生关注他人,关注生活。创建真实的文学活动,成立班级文学兴趣小组,学生自主作文,自编刊物,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文学专题活动,参加各种正式的作文比赛,在报刊发表文章,培养文学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