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的剪纸作文(集锦6篇)
谢谢你光临我的梦
2024-07-12 00:30:47
其它
读后感

姥姥的剪纸作文(1)

近期我有幸观看了刘老师执教的《姥姥的剪纸》录像课。课堂上他巧妙地抓住了两条主线,一个是“神”,一个是“情”,把文章结成一个整体,让学生深入挖掘文本,用动情的语言激发了孩子无限的想象力,也传达给孩子们无限的温情,领孩子们走进了“姥姥”的世界。

一、走进文本 深入文本

刘广祥老师将教学重点放在“感受姥姥剪纸技艺高超和他们之间浓浓的亲情”上,以“神”为线索展开教学。刘老师在上这一课时,解读文本之深细让人折服。通过两个“普普通通”写出姥姥剪纸材料很简单,和“无所不能”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说明技艺之神。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自学提示的引导下通过多种形式的读——默读、朗读、赏读层层深入文本,并且采用圈画关键语句、读、悟、议等方法感悟散文语言的独特魅力。

二、富有教学机智,注重课堂的生成性

教师在引导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抓住“神”和“拴”来突破教学重、难点。学生找出了句子来证实姥姥的剪纸技艺高超,老师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深刻感悟——用赞叹的语气来读、你也来夸一夸姥姥……对比朗读感悟散文质朴而生动传神的魅力。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感受到了作者用一个“拴”字表达了姥姥对“我”的疼爱,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之后,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深入研讨这些句子,以情传情,引导学生深入思索“姥姥期待什么”。这样学生明白了姥姥用剪纸拴住了我的身体,更用剪纸拴住了我那颗贪玩的心……领悟祖孙俩那浓浓的情,就能深刻体会到姥姥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作者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才会让“不管我走多远,走多久……”的顺理成章。


姥姥的剪纸作文(2)

这次,我有幸观看了刘老师执教的《姥姥的剪纸》录像课,感触颇多,其中感触最深的就是刘老师与孩子们心与心的交流,解读文本之通透细腻,重视以读为本以及他那扎实的基本功、深厚的语文素养。

一、心灵沟通,解读文本,走进文本。

只有教师与作者、编者、学生及文中人物之间心灵相通,才会真正达到心心相应,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果。刘老师在上这一课时,解读文本之深细让人折服。通过两个“普普通通”写出姥姥剪纸材料很简单,和“无所不能”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说明技艺之神。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在“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中发现了什么?从而明白了猫与虎之间,公鸡与母鸡是相似的动物又有细微的区别,这样更能体现姥姥的技艺高超。并引导学生仿写出“剪鸭像鸭,剪鹅像鹅。剪只孔雀能开屏,剪只凤凰飞上天。”从而体会到了作者的写作技巧。在后面的练笔处设计了“我的孙儿……”和“亲爱的奶奶……”的话题,学生之所以有声情并茂的表述,是因孩子们透过文字之桥走进了文中不同角色的内心。我常常问自己,为何大师们的课堂能牢牢抓住孩子们的心,让孩子们收获满满,让老师们赞不绝口?观看了刘老师的《姥姥的剪纸》,再细细想来,觉得正是因为他们有着众多的“精心”,精心立足学科本质的情境创设,精心开展思维碰撞的课堂互动,精心思索缜密全面的文本细读……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架起了一座座情感的桥梁,为走进文本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调,也预约了课堂教学的精彩。他们用一双独特的慧眼,挖掘并寻找出文本之中独一无二的地方,真实地演绎语文教学的生动与精彩,带来了一场精神盛宴。

二、以读为本,发现问题,主动解决。

语文教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以读为本”。刘老师在整个教学中运用了个别读、齐读、扮演角色读、引读这几种朗读方式,把学生一步一步地引入到文本的情境当中,走进文本,体会人物的情感,以文本对话,从中发现生成点,引导学生以新的生成点为起点继续学习,有耐心地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使学生的理解趋于正确、深入、全面,动态的生成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课堂中学生自然地流露出了自己的感情,促进了情感的升华,达到了阅读体验情感的教学目标。这就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弹性预设和生成,多元解读文本,以文本为本,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正确的对待和激发了学生课堂中的生成情绪。

三、深厚功底,传播知识,走进学生。

另外,从观看刘老师的教学中我还感悟到,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个人的语文素养是至关重要的。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自身应具备丰厚的知识素养,要做一个具有广博学识和开阔眼界的学者,要尽量使自己成为“真的种子”“善的使者”“美的旗帜”,能诱发、引导学生,丰富其内心世界,使每个学生都能认识自身人格发展中的能力、智慧,使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发挥理智的最大潜能。因此,语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知识的构建者和创造者。


姥姥的剪纸作文(3)

工具性是学习语文的本质的东西,学以致用,要通过文章,通过这样一个例子,来运用到自己的语言实践当中。人文性是对孩子的情感、人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一种教育。刘老师在执教《姥姥的剪纸》时,很好地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完美的统一。

教学姥姥剪纸“神”这一块的描述时,刘老师抓住细节来拓展应用,让学生仿说练说,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教学最后,刘老师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引导学生体会、感悟姥姥、剪纸、故乡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又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总之,刘老师的这节课既有语言文字的感悟,又有浓浓的情感,值得我们学习。


姥姥的剪纸作文(4)

今天我读了小学生阅读进阶测试的一编文章——《姥姥的剪纸》, 我觉得姥姥用的虽然是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和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 但可以剪出非常生动的人物、动物、植物、器皿, 姥姥经常被人称赞: 剪猫像猫, 剪虎像虎, 剪什么像什么。

有一次, 姥姥的孙子蒙住了她的眼睛, 她照常剪, 剪出了一副生动的“ 喜鹊登枝”。 这说明姥姥剪得多了, 已经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了。

这文章让我体会到了姥姥她剪了非常多的剪纸,才能剪得这么地好,让我明白了做事一定要坚持,不要放弃才会有好有成果。如果我们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可以勇于克服困难,坚持不放弃,最后一定会有好成绩的。


姥姥的剪纸作文(5)

“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这是《姥姥的剪纸》中赞美姥姥的话。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做游戏,比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编花环······。大家想不想知道我的艺术创造是什么?(旁白)“想”“是翻花”

翻花是我们二三年级玩的。那时候每个小女孩的书包里都有一根橡皮筋,都是在课间的时候玩,翻花是我最拿手的艺术。

有一天,我在回家的路上我的奶奶拿起了我手上的皮筋翻了起来,只见奶奶唰唰唰的几下就翻出一朵大红花,我惊奇地看着奶奶手上的大红花。我问奶奶:“奶奶,你手上的大红花是怎么翻出来的呀?”我满脸的疑惑看着奶奶。奶奶慈祥的笑了,她说:“这你就不知道了吧!我从小就玩,这朵大红花是我们家乡人人都会翻的,来我教你。”在奶奶的一番解说下我终于学会了。奶奶每一次都会教我不同的图案,在学校里我就是我们班的super star。好多女生来找我教她们翻花,就这样,翻花在我们学校里一传十十传百。

这就是我的艺术创造“翻花”。如果大家想学的话就来找我吧!艺术的创造就在我们的身边,大家留心一下,就会发现艺术是件美好的东西。


姥姥的剪纸作文(6)

自从学了《姥姥的剪纸》一课,我就对中国的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看到这张剪纸,我不禁入了迷。

剪纸是这样的: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背上有一个眉清目秀的小男孩。小男孩背着一个大斗笠,正努力地拉着另一个身着花衣裳的小男孩上牛背呢。看着,看着,我的思绪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飞进了剪纸的世界…….

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放牛娃阿光去山坡放牛。春天的草坪格外美丽:绿油油的小草探出了脑袋,几朵小野花在绿草的衬托下显得分外妖娆。

转眼间,已是黄昏了。阿光抬头望了望已经西斜的太阳,便爬上了牛背,吹着口哨往家走去。突然,阿光听到一阵哭声。他拍拍老牛让它停下来,自己跳了下去,循着声音找了过去,原来是个小男孩在哭哩。这个小男孩身着花衣裳,背着一个大水壶。他抬头看到阿光,像看到救命稻草似的扑上去抓住阿光的衣服,哽咽地说道:“请问你知道去稻香村怎么走吗?呜呜,我迷路了。”阿光看着小男孩,拍拍他的肩,安慰道:“别急,我带你回去。我叫阿光,你呢?”小男孩用手背擦干眼泪,说道:“我叫力力,谢谢你,阿光哥哥!”阿光拉着力力的手,边走边问:“你怎么会到这里来?你这样一个人出来,妈妈放心吗?”力力低着头低声说:“我们村最近缺水,爸爸妈妈都忙着到处找水源。我看他们太辛苦了,就偷偷跑出来,想帮他们找找。”阿光对力力竖起大拇指跨道:“你真孝顺啊!”力力红着脸,终于也露出了笑脸。

阿光和力力走到老牛身旁,阿光利索地抓住牛角,脚一蹬,轻松地上了牛背。可是力力从没骑过牛,上不去。阿光拉着力力的手使劲往上拉。他咬着牙,使出吃奶的力气,终于把力力拉上了牛背。

他们一路有说有笑,来到了力力家。力力的爸爸妈妈感激地直夸阿光是个好孩子。阿光笑笑,谦虚地说:“没什么,我们是好朋友嘛,互相帮助是应该的。”顿时屋子里充满了欢笑声。

窗外的鸟鸣把我唤醒。放眼望向窗外,我想:一把剪子,一张彩纸,一双巧手,就能创造出如此精美丰富的艺术品。剪纸真不愧是我国瑰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