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和作文(精选8篇)
无忧无虑
2024-10-26 01:05:22
其它
其它

川剧和作文(1)

川剧,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川剧,有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的语言。在我眼里,川剧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剧种,这个剧种深深地把我给吸引住了。

川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乃至更早的时期,而后两次的角抵百戏,为早期的川剧奠定了基础。据《太平广记》及《稗史汇编》等文献记载,自蜀郡守李冰起,便有《斗牛》之戏。三国时期,更是出现了四川第一曲讽刺喜剧《岔争》,可谓川剧喜剧的鼻祖。

在川剧中,每个演员都有自己的服装:扮演帝王将相的演员衣着精致华美;小生身穿素雅到极致的长袍;旦角的服装则是水袖飘舞……每个川剧角色的服装都是独一无二的,在川剧界有句俗语:“宁穿破,不穿错。”就是说宁肯穿破戏服上台演戏,也不能将人物的服饰张冠李戴。所以我非常喜欢川剧的服装。

在川剧中,我最最最最喜欢的就是其中的变脸,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迷恋。川剧变脸是川剧表演的特技之一,是剧种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川剧变脸的技艺虽然是保密的,但是现在是经济社会外传肯定是有的,变脸其实就是一种碍眼法,一种薄膜,可以是很多层,方法也有很多样,所以变脸也是一个比较难的本领。每当我在电视上看川剧变脸时,虽然我知道他们是怎么变的,但还是有一连串的问题在我脑海里浮想联翩,这些问题促使我对川剧变脸越来越迷恋,而且感觉它越来越神奇。

川剧,这独有的艺术特色,这个活泼的剧种,这种神奇的文化,我永远都会去追随它的。


川剧和作文(2)

川剧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它从古到今都颇受欢迎,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了,这周星期一少年宫写作部的老师就带领着我们去领略川剧的“魅力”。

星期一,天气格外凉爽,虽然下着绵绵细雨可这并不会影响我的心情,我迈着轻快的步子来到了川剧影院,随着主持人的`讲解我们更对川剧产生了无尽的好奇心。接下来的环节就是来介绍川剧的人物了,令我记忆最深刻的还算是“小生”了。小生滑稽的走动着,走的样子可逗了,他一只手提着衣服,另一只手耍着扇子每走一步头象驼鸟走路一样往外伸,圆鼓鼓的屁股往外翘,这模样正好配得上那曲滑稽的音乐,他走到正中间的时候来了个扇子功,把扇子抛得高高的,我们擦亮了眼睛怀着激动的目光看着他,可小生辜负了我们,扇子差点掉在了地上,这一幕让同学们都笑的合不拢嘴。

最后是吐火和变脸表演,同学们欢呼着,纷纷拿出手机、相机,准备记录下这激动人心的一幕。随着音乐的响起,演员穿着戏服,在舞台中来回走动,他把手里燃烧着的蜡烛伸入口中,随着“扑”的一声,只见熊熊的火焰“轰”的一声从他的嘴中喷出。“哇,太牛了”同学们发出了一声声感叹,好戏还在后面,只见表演变脸的演员拿着有多种图案的扇子从后台走出,同学们用目光注视着他,他走上前来,扇子在脸上一挥变成了红色,又一挥变成了白色,再一挥变成了黑色,“哇,简直太神奇了”我不由衷的发出了感叹。

精彩的节目让人目不暇接,虽然在短短两个小时的体验活动中我无法完全领略川剧文化的深刻内涵,但它还是让我感受到了川剧文化的魅力。


川剧和作文(3)

我家乡的地方戏——川剧 北京市北京市 北京市十二中分校初一二班 陈蕾我的家乡,在中国也算是有名的,川菜的发祥地——四川。这个四川啊,不光有好吃的川菜,优美的景色,还有我们富有特色的川剧。

川剧的历史,也算比较悠久了,据记载,明末清初,由于各地移民入川,以及各地会馆的先后建立,致使多种南北声腔剧种也相继流播四川各地,并且在长期的发展衍变中,与四川方言土语、民风民俗、民间音乐、舞蹈、说唱曲艺、民歌小调的融合,逐渐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声腔艺术,从而促进了四川地方戏曲剧种——川剧的发展。

要说川剧的种类,那可是多了。川剧有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和为五种声腔伴奏的锣鼓、唢呐曲牌及琴、笛曲谱等音乐形式。川剧音乐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她囊括吸收了全国戏曲各大声腔体系的营养,与四川的地方语言、声韵、音乐融汇结合,衍变形成为形式多样、曲牌丰富、结构严谨、风格迥异的地方戏曲音乐。

先来说一说昆腔,昆腔多文人之作,词白典雅,格律规严,演唱时特别讲究字正腔圆,加之曲牌曲折,节奏缓慢;高腔是川剧中最重要的一种声腔,它结合了四川方言、民间歌谣、劳动号子、发间说唱等形式。几经加工和提炼,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声腔音乐;川剧的胡琴腔是西皮、二黄二类声腔的合称,因其主要伴奏乐器是“小胡琴”,故统称胡琴。正调二黄宜表现深沉、严肃、委婉和轻快的情绪,反二黄宜表现苍凉、凄苦、悲愤的情绪,老调则大多用于高亢、激昂的'情绪。川剧西皮腔与二黄腔的音乐性格相反,具有明朗、潇洒、激越、简练、流畅的品格……

川剧的种类太多了,实在介绍不过来。这些你可能都不太了解,但有一样,你绝对看过,那就是我们四川川剧的变脸。那令人眼花缭乱的脸谱,那种速度,那种神奇,让人看一眼就能牢记在心。变脸的方法大体上分为三种,它们是“抹脸”、“吹脸”、“扯脸”。

抹脸,是演员将化妆油彩预先涂在脸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到时用手在脸上一抹,便可以使脸成为另一种颜色;

吹脸,是演员将粉末状的化妆品(金粉、墨粉、银粉)放置在舞台特定位置上的容器内或人物所使用的酒杯之类器皿中,到时闭眼、闭气、用口一吹,便使脸色变色;

扯脸,是演员将画在绸了上的若干张脸谱叠在一起蒙在脸上,每一张脸谱有一根特定的丝线,并固定在特定位置上。随着表演的需要,在表演动作的掩护下,一张一张的迅速扯下来。此法贵在巧妙、干净、利落;

运气变脸,是演员运用气功的作用使剧中人物变脸;面具变脸,是演员根据实际需要,事先将不同的脸谱绘制在以木、纸、布、绸、橡皮等不同的材料上,也就是脸壳来施以变幻。

另外,我们川剧中还有许多绝活,如吐火、藏刀、顶油灯……我们川剧还有许多有名的剧目,如《伍三拿虎》、《三娘教子》、《白蛇传》……我喜欢川剧在于它那有趣的四川方言,令人百听不厌。

怎么样,现在你对川剧有一些了解了吧。戏曲,是我国的特色,在戏曲中,我们能够学会许多东西,希望同学们能够多听一些戏曲,了解更多关于戏曲的东西。


川剧和作文(4)

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寒假,我和爸爸妈妈去成都游玩。

成都,它是一个多彩的城市:有麻辣双味俱全的麻辣烫,成都人特爱吃麻、喝辣;有地地道道的正宗四川话,字字句句都耐人寻味;有又精彩又好喝的功夫茶,让人惊叹不已;还有闻名全世的川剧表演,其中我觉得最精彩的便是变脸,或令人惊奇得全场沸腾的喷火,这不得不让我敬佩。

一天,我们和杨阿姨一家去成都名景点——宽窄巷子玩耍。这里有浓烈的老成都气味,亦有中西结合,这里建筑风格不同,这让我觉得十分风趣。下午,我们进了名叫“成都印象”的饭馆进餐,这也有老成都的浓烈味道:门口有一铜雕店小二正弯着腰、笑眯眯地让你请进;饭店如古塔,就像电影里古代常见的饭店,去过很多次成都,这还第一次感受到。杨阿姨与叔叔抢到了靠舞台边上的一桌,一进门便是二楼,底下还有一楼,那有一个舞台,我们那桌一转过头俯视便可见舞台。晚上七点多钟,演出开始了,首先是二胡、古筝、琵琶合奏,音乐可是好听。

紧接着是“顶上功夫”——顶灯,浓浓的川味与顶灯功夫令我誉不绝口。

接下来又是小品。常在电视里看见四川小品,十分幽默、有趣;可今天是亲眼所见,我不能不感到开心。这个小品逗得大家乐开怀,逗得我捧腹大笑,口齿伶俐也令我佩服,我拍手称精彩。

杨阿姨说,最精彩的在最后一个节目,我好奇地问是什么表演,她说等一会儿就知道了。

我吃完了饭,全神贯注地看表演。

不一会儿,我看见了一位年龄大概已过不惑的伯伯,他身穿一川剧演服,从我那儿经过,我疑惑起来。之后,我才恍然大悟。

这个伯伯额头上有鱼尾纹,脸部上的`肉皱着的,腮部旁的纹如池塘下雨似的那层层涟漪,很是复杂交错;太阳穴又如微风吹来的次次小波浪,眼睛似小珠子,极有一种中国古人的雅致感,仿佛蕴藏着古色天香。走起路来大摇大摆,又似土匪大当家的步伐,一看上去便是“武林高手”。初次一见,我就对他有了深刻的印象。

他走之后,我和杨阿姨的儿子又继续惬意地观看精彩的表演。

这些表演都让我感觉到了浓郁的四川味道,但是我还是觉得最后一个节目——川剧变脸精彩多了。

一个小时后,有点郁闷的我忽然瞪大眼睛,精神马上抖擞起来了:啊,是他,那个伯伯,他如府官进县衙——大摇大摆地从后台走上台了,我迫不及待地下楼去,坐在台前椅子上。一位阿姨也走上舞台变脸。却伯伯表演得更精彩。他唱了一小段曲调,调子精神有力,极是好听。只听见背景音乐一断,三秒后,他立即变脸起来,周围的场面也活跃、热闹了许多。他的面具时红时黑,五彩缤纷,红似关公,黑似包拯,栩栩如生。

一会儿,他又喷火,火是那样长,足够一米。大家吼叫着:“好!好!”我也情不自禁地大声吼着,拍手称赞。人们就如煮沸的麻辣烫,川剧表演则如汤中菜,和在一起,火热又麻辣。

伯伯走入后台,阿姨表演着。十秒后,伯伯走下台与人们会面。嗬,他还在变脸呢!人们都争着与他握手、合影,我也不肯罢休。最后,我争到了,与这大师站在一起,父亲照了特有意义的两张像。虽是两张,却蕴含民风与我那说不完的激动,它对于我来说如黄金一般珍贵。

每当我看见这两张照片时,我不禁回念着成都,但我更会想起那位川剧“大师”,我永远不会忘怀,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川凉山西昌市西昌市第三小学校一年级:宽容世界


川剧和作文(5)

少年时代,文化生活相对比较落后,那时没有电视,人们在农忙的闲暇时,除了看坝坝电影,再就看川戏了。

家乡的川剧表演由来已久,那是一种极具乡村俚俗色彩的地方戏。

那时,几乎每一个村都有一个剧团,剧团的演员也是村上的村民,并且大多是临时的,只要你愿意,能够唱上几句,都可以参加。演出的道具也极其简单,大都从农家随手拿来。场地不限,礼堂院坝、田间地头,只要有一方空地,便可来一场土色土香的川剧秀。

表演也是临时的,只要锣鼓一响,人们便三三两两的聚拢来。表演很有互动性,因为不是在舞台上,所以演员和观众界限也不是那么分明,台上台下都在唱,互答应和,嘻嘻哈哈,笑场不断,其乐融融。

老百姓自有老百姓的快乐。那乐是一种最近原始的,有着朴实的泥土气息的.乐。其中有一出叫《王大娘补缸》,是一个补缸匠和王大娘调情式的对唱,把农民式的生活情趣风趣地表现出来,演员们百演不厌,观众们百看不烦,与其说是演戏,不如是是农民们在演自己生活。这是一种来自生活最底层的艺术。

最隆重的演出当数春节了。有地方叫春戏,家乡的人们好像对它并没有一个正式的称呼,他们也不在乎这个。一年到头,累了,苦了,只有这时才是他们的节日,只有这时他们才能放松一下自己。大年一过,剧团就忙活开了,从初一到十五,天天演出,表演地点在村学校礼堂。

初一一早,人们吃过汤圆,便在兜装上自家炒制的花生、胡豆、瓜子之类,纷给赶往村小学校。远远地,便听见锣鼓铿锵,似乎还见操场上人头攒动。待到得场来,才真见人山人海。于是有人早已在场外就吆喝开来:“好久没到这方来哦,这方的树儿长成了材——”于是人群里便有人应和:“好久没到这方来,这方的姑娘长成了材——”一人唱,百人和,场面煞是热闹。又听得场里面有人喊:“老表,快点进来哦——该你上场了哦!”看戏是不要钱的,演员也没有工资,那时好像没有赚钱的概念,演员也好,观众好,图的是高兴,图的是喜气,图的是享受百忙中的那种悠闲。

这样的情况现在已不见了,人们习惯了看电视,打麻将,想要找回那过去的生活的乐趣,也只有在记忆中去追寻了!


川剧和作文(6)

我家乡的地方戏——川剧北京市北京市北京市十二中分校初一二班陈蕾我的家乡,在中国也算是有名的,川菜的发祥地——四川。这个四川啊,不光有好吃的川菜,优美的景色,还有我们富有特色的川剧。

川剧的历史,也算比较悠久了,据记载,明末清初,由于各地移民入川,以及各地会馆的先后建立,致使多种南北声腔剧种也相继流播四川各地,并且在长期的发展衍变中,与四川方言土语、民风民俗、民间音乐、舞蹈、说唱曲艺、民歌小调的融合,逐渐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声腔艺术,从而促进了四川地方戏曲剧种——川剧的发展。

要说川剧的种类,那可是多了。川剧有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和为五种声腔伴奏的锣鼓、唢呐曲牌及琴、笛曲谱等音乐形式。川剧音乐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她囊括吸收了全国戏曲各大声腔体系的营养,与四川的.地方语言、声韵、音乐融汇结合,衍变形成为形式多样、曲牌丰富、结构严谨、风格迥异的地方戏曲音乐。

先来说一说昆腔,昆腔多文人之作,词白典雅,格律规严,演唱时特别讲究字正腔圆,加之曲牌曲折,节奏缓慢;高腔是川剧中最重要的一种声腔,它结合了四川方言、民间歌谣、劳动号子、发间说唱等形式。几经加工和提炼,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声腔音乐;川剧的胡琴腔是西皮、二黄二类声腔的合称,因其主要伴奏乐器是“小胡琴”,故统称胡琴。正调二黄宜表现深沉、严肃、委婉和轻快的情绪,反二黄宜表现苍凉、凄苦、悲愤的情绪,老调则大多用于高亢、激昂的情绪。川剧西皮腔与二黄腔的音乐性格相反,具有明朗、潇洒、激越、简练、流畅的品格……

川剧的种类太多了,实在介绍不过来。这些你可能都不太了解,但有一样,你绝对看过,那就是我们四川川剧的变脸。那令人眼花缭乱的脸谱,那种速度,那种神奇,让人看一眼就能牢记在心。变脸的方法大体上分为三种,它们是“抹脸”、“吹脸”、“扯脸”。

抹脸,是演员将化妆油彩预先涂在脸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到时用手在脸上一抹,便可以使脸成为另一种颜色;

吹脸,是演员将粉末状的化妆品(金粉、墨粉、银粉)放置在舞台特定位置上的容器内或人物所使用的酒杯之类器皿中,到时闭眼、闭气、用口一吹,便使脸色变色;

扯脸,是演员将画在绸了上的若干张脸谱叠在一起蒙在脸上,每一张脸谱有一根特定的丝线,并固定在特定位置上。随着表演的需要,在表演动作的掩护下,一张一张的迅速扯下来。此法贵在巧妙、干净、利落;

运气变脸,是演员运用气功的作用使剧中人物变脸;面具变脸,是演员根据实际需要,事先将不同的脸谱绘制在以木、纸、布、绸、橡皮等不同的材料上,也就是脸壳来施以变幻。

另外,我们川剧中还有许多绝活,如吐火、藏刀、顶油灯……我们川剧还有许多有名的剧目,如《伍三拿虎》、《三娘教子》、《白蛇传》……我喜欢川剧在于它那有趣的四川方言,令人百听不厌。

怎么样,现在你对川剧有一些了解了吧。戏曲,是我国的特色,在戏曲中,我们能够学会许多东西,希望同学们能够多听一些戏曲,了解更多关于戏曲的东西。


川剧和作文(7)

少年时代,文化生活相对比较落后,那时没有电视,人们在农忙的闲暇时,除了看坝坝电影,再就看川戏了。

家乡的川剧表演由来已久,那是一种极具乡村俚俗色彩的地方戏。

那时,几乎每一个村都有一个剧团,剧团的演员也是村上的村民,并且大多是临时的,只要你愿意,能够唱上几句,都可以参加。演出的`道具也极其简单,大都从农家随手拿来。场地不限,礼堂院坝、田间地头,只要有一方空地,便可来一场土色土香的川剧秀。

表演也是临时的,只要锣鼓一响,人们便三三两两的聚拢来。表演很有互动性,因为不是在舞台上,所以演员和观众界限也不是那么分明,台上台下都在唱,互答应和,嘻嘻哈哈,笑场不断,其乐融融。

老百姓自有老百姓的快乐。那乐是一种最近原始的,有着朴实的泥土气息的乐。其中有一出叫《王大娘补缸》,是一个补缸匠和王大娘调情式的对唱,把农民式的生活情趣风趣地表现出来,演员们百演不厌,观众们百看不烦,与其说是演戏,不如是是农民们在演自己生活。这是一种来自生活最底层的艺术。

最隆重的演出当数春节了。有地方叫春戏,家乡的人们好像对它并没有一个正式的称呼,他们也不在乎这个。一年到头,累了,苦了,只有这时才是他们的节日,只有这时他们才能放松一下自己。大年一过,剧团就忙活开了,从初一到十五,天天演出,表演地点在村学校礼堂。

初一一早,人们吃过汤圆,便在兜装上自家炒制的花生、胡豆、瓜子之类,纷给赶往村小学校。远远地,便听见锣鼓铿锵,似乎还见操场上人头攒动。待到得场来,才真见人山人海。于是有人早已在场外就吆喝开来:“好久没到这方来哦,这方的树儿长成了材——”于是人群里便有人应和:“好久没到这方来,这方的姑娘长成了材——”一人唱,百人和,场面煞是热闹。又听得场里面有人喊:“老表,快点进来哦——该你上场了哦!”看戏是不要钱的,演员也没有工资,那时好像没有赚钱的概念,演员也好,观众好,图的是高兴,图的是喜气,图的是享受百忙中的那种悠闲。

这样的情况现在已不见了,人们习惯了看电视,打麻将,想要找回那过去的生活的乐趣,也只有在记忆中去追寻了!


川剧和作文(8)

川剧是我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它历史悠久,保存了不少优秀的传统剧目、丰富的乐曲与精湛的表演艺术。它是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几省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艺术。在戏曲声腔上,川剧是由高腔、昆腔、胡琴腔、弱腔等四大声腔加一种本省民间灯戏组成的。这五个种类除灯戏外,都是从明朝末年到清朝中叶,先后由外省的戏班传入四川的。

外来的各声腔戏班原本都是各自演出,后来,由于陕西、山西、湖南、湖北、江苏、浙江等省在四川各地的会馆,每年在演出本省戏曲时,为了同时看到别的好戏,因此也请其他声腔的戏班同台演出。这种同台演出,不但满足了观众的要求,还使几种声腔戏班的艺人有了互相观摩、学习的机会。再加上清朝末年,成都、重庆等大中城市,新建起一批较为正规的剧场(当时叫“茶园”、“戏园”)之后,高、昆、胡、弹、灯等剧种的班社,纷纷从农村涌入大城市进行联合经营或同台演出,从而更增多和增强了各剧种班社间的艺术交流。他们为了生活及其艺术的发展而积极地互教互学,大胆吸收不同剧种的剧目和演唱的方法、技巧,并作试验性的演出等等。经过一定时期的`实践,在有些戏班,几种声腔便首先是在语言上,尔后是表演、音乐及舞台美术等方面,逐渐融会在一个统一的艺术范畴里,形成了共同的艺术风格。为了区别于在四川流行的京剧、汉剧等其他外来的剧种,这种统一演出的戏曲形式便称为“川戏”,后改称“川剧”。

川剧的剧目十分丰富,早有“唐三千,宋八百,数不完的三列国”之说。经四川省川剧院和川剧艺术研究所搜集的剧目有近两千出之多。已记录的剧本约有一千本。这些剧目中除“荆、刘、拜、杀”以外,属于高腔系统的有“五袍”、“四柱”、“江湖十八本”,还有川剧界公认的“四大本头”。

川戏锣鼓,是川剧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使用乐器共有二十多种,常用的可简为小鼓、堂鼓、大锣、大钹、小锣(兼铰子),统称为“五方”,加上弦乐、唢呐为六方,由小鼓指挥。这是去农村演出的轻便乐队。

川剧舞台上所以能出现众多富有的艺术形象,还与它的行当划分较细有关。川剧的行当总的方面分生、旦、净、末、丑、杂等六大类。川剧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声腔流行地区不同,艺人的师承关系不同,大约在清同治和光绪年间,逐渐形成了一些流派。在这些流派中,除了像旦行浣(花仙)派、丑行傅(三乾)派、曹(俊臣,武生、武丑,有“曹大王”的赞称)派等以杰出艺人称派外,主要则是按河道(即流行地区)分为川西派、资阳河派、川北派、川东派等四派。川剧不仅行当多,流派多,而且精彩的特技多。如《水漫金山》中的白娘子和小青的“托举”,《打红岩》肖方的藏刀,《治中山》中乐羊子的几次变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