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年糕作文(集合16篇)
燕儿悠悠无影踪
2024-08-10 02:13:33
其他
其他

打年糕作文(1)

“开蒸喽!”随着三太公响亮的嗓音,一年一度的春节打年糕又开始了。大人的笑声,孩子的叫声,噼噼啪啪的鞭炮声顿时响彻云霄。里屋里有人高声应道:“来喽!”只见一位身戴白色大围裙的老伯双手提着一口木头蒸笼快步来到走廊上,把蒸笼里的米粉倒到一个很大的石臼里。霎时,热气弥漫了整个走廊,一阵阵糕香在风中飘荡。两个叔叔各拿了一个一米左右的大木榔头,你一下,我一下地打了起来。

我和奶奶也忙活起来了,我们量米,淘米,磨粉,然后把米粉抬到做年糕的地方。那里早就人声鼎沸,长凳上坐满了人,有老人,有小孩,有男人,有女人,有本村的,还有外村的。放米粉的箩筐从灶间一直排到外面,我一放下箩筐,就跑到灶间去看,只见里面热气腾腾,人都快看不清了。一位阿姨把水和米粉拌匀后,由老伯把它倒进木头蒸笼里,然后拿到灶里蒸。

我又跑到外面,正赶上一个高个子叔叔在打年糕,只见掰糕的掰一下,高个子叔叔往手心“呸”一下,双手一搓,拿起木榔头,高高举过头顶,人远远地退后两步,又飞快地跑上来,一榔头打下去,整个人向上一擎,嘴里高声地叫着:“咻!”顿时引得周围一阵喝彩声。高个子叔叔越打越起劲,周围的喝彩声也越来越响。

一位叔叔把打好后的糕放在桌子上揿平,摊成圆形,然后用扎成把的竹壳在洋红里蘸一蘸,给年糕点花纹,许多人在给叔叔出主意:“这里点点!这里再点点!”。奶奶和几个老人坐在凳子上热情地攀谈,一个说今年哪家亲戚送几块,另一个说手工年糕就是不一样,又软,又滑,又香的。

下午四点多,我家的年糕做好了,一位叔叔还给我做了一块小年糕,奶奶挑着大年糕,我捧着小年糕跟在后面,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打年糕作文(2)

“年糕,年糕,年年高”,冬至打年糕是我们家乡的传统习俗。

冬至前后,村子里到处散发着一股熟悉的味道,是年糕!打年糕喽!瞧,家家户户都像赶庙会似的,或肩扛,或车载,把一袋袋糯米陆续运到村头。

大家把一袋袋糯米倒进碾米机里,碾成糯米粉来做年糕。碾好的糯米粉都被倒进了一个个小木桶里,白花花的、软乎乎的,沾点儿放到嘴里,淡淡米香中夹着一丝甜味……

米全部碾好后,家里人就把木桶拎到蒸年糕的炭炉上,只等糯米粉熟了就可以做年糕了。每个人的脸都被炉炭映得红扑扑的,个个喜气洋洋。

不一会儿,蒸糕师傅喊了一声:“出锅嘞!”人群立刻开始骚动,小孩子们更是迫不及待,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热气腾腾的米粉被倒入米臼中,“可以开始了”,话音刚落,孩子们就一拥而上,你敲一下,我捶一下,年轻人也不甘示弱,挽起衣袖,拿起木槌使劲砸。孩子们玩着闹着,一不小心,就变成了小花脸,还有的小馋猫们则当场狼吞虎咽地啃了起来。村子里到处洋溢着欢乐和喜庆的氛围。

打好年糕后,阿姨们就拿着菜刀,娴熟地将一大块年糕分成许多年糕段。吃上一口,香滑软糯,谁尝了都会啧啧称赞。切剩的年糕角就被心灵手巧的奶奶变成了小兔子、小鲤鱼、大元宝……成了孩子们手中最心爱的玩物。

过了一会儿,家里人就把年糕一块一块整齐地摆在竹席上,再把竹席托举到通风的竹架子上,等风干后,就能带回家慢慢享用了。

冬至全村打年糕、吃年糕,品尝的是邻里之间的那份温馨,感受的是乡里乡亲的那份情谊。


打年糕作文(3)

1月30日可是一个快乐的日子,因为我们雏鹰小队举行活动了——做年糕。

我们小队的成员——我、苑秉纪和张昊辰首先选好了材料,就开始做年糕啦!

年糕是面食,做面食当然离不开面啦,首先当然是和面了。我们拿出了做年糕常用的糯米粉,倒在了一个大碗里,加了一些水,就开始和了起来。和面其实是一个技术活,看起来很容易,做起来难。哟,不好,水加多了,把糯米粉赶快拿来!就这样,我们小心翼翼的和着,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面终于成型。我们又用力揉了揉,终于和完面了。可是当我们互相看看时,禁不住哈哈大笑,我们的双手和身上已经沾满面粉了。

下一步是做馅。我们将做馅的原料——芝麻、葡萄干、青梅、干果等放在了碗里,拿了一个勺子,便用力搅拌起来。当我们拌匀后,张昊辰拿来了一个砸蒜的蒜臼子,将馅料放在了蒜臼子里,开始猛砸起来。“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过了一会儿,馅做好了,下面就该轮到正式做年糕了。

我们每人各自取了一些面,分别压成了两个长方形面饼,在一块面饼的中间铺上了一层馅,再把另一层面饼盖上,四周小心翼翼的压好。哇!一个好吃的年糕就出炉了。不好,我们犯了一个错误:糯米面比较粘,不但容易粘手,而且容易粘到面板上,需要在下面撒上一层面粉,可是我们都忘了。张昊辰和苑秉纪的年糕只好“壮烈牺牲”了,他们于是只好垂头丧气的在年糕上面“打补丁”,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我的年糕由于下面碰巧是一些面,所以才“幸免于难”,真是吓死我了。

年糕做好啦!我们将年糕放在了盘子里,上了锅,只待尽情享用了!

我们吃着自己做的年糕,觉得自己做的年糕是分外的好吃,同时,我们也掌握了做年糕的技巧。


打年糕作文(4)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临近新年,村上家家户户都会打年糕,特别热闹,家乡还有句谚语:“吃个年糕头,讨个好彩头!”

年糕有黄、白两色,黄色年糕用的是黍米,白色年糕用的是糯米,象征金、银,并有“年年高”的吉祥寓意。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也能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打年糕寓意着在新年里不管有多大的挫折、困难,它都会迎刃而解,让人称心如意的。

我在过年时最想看到的就是打年糕了,这不,我一听到老家又开始要打年糕的消息,就马上向桐乡老家飞去。

回到老家,我好奇地四处张望,只见小院里并排垒起了两个“老虎灶”。 蒸笼一揭,一股白汽像潮水般涌了出来。原来,里面蒸的是白白的糯米粉,它平铺在蒸笼里的纱布上。缕缕的热气白雾,夹杂着糯米的清香,迅速散布在空气中。

“蒸好咯!”爷爷揭开了一个蒸笼,我赶紧钻过去看。爷爷和舅舅紧紧地攥住纱布的四个角,就像打渔人提起满满当当的渔网一样。

“来喽!”他们两个稳稳地向屋内的石臼奔去,奶奶顺势往糯米粉上抹冷水。

“啪”一声,那大粉团子就翻个身,滚进了石臼。 随后,爷爷举起了10多斤重的大木棰,大木棰瞬间就悬在半空中,爷爷又随手一挥,锤子就稳稳地落在石臼里,用力往糯米粉团上砸,“咚、咚”,大木棰敲击石臼的声音像打雷一样震耳欲聋。

一次又一次,爷爷砸了大约五十下。在两锤间隔的短暂时间中,外公紧接着用手醮了凉水,猛地将粉团子翻了过来。在一砸一翻之间,粉团子变得越来越富有弹性。

爷爷接着砸,砸了大约三十次,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情不自禁地跑上前去,请求爷爷让我打一次。

爷爷笑着说:“好,让你打。要用力打呀,不然都只是徒劳!”

我接过十多斤重的大木锤,举过头顶,大叫一声:“呵!”使尽全身之力,一下一下地向石臼里的糯米粉团砸去,“啪——啪——”粉团子像顽皮的孩子一样,似乎跳了起来。我双手紧紧地握着大木棰,因为大木棰太重,我只能用两只手握着,感觉用一只手的话,那只手就会被大木棰拉扯下来。我咬紧了牙,奋力地把大木棰举了起来,又绷紧了脸,把它砸向石臼里,在里面捣鼓了几下,感觉又吃力又有趣。然后再举起,再砸下,举起,砸下……

重复了近二十次,直至我筋疲力尽。可惜这二十次中,有七八次都砸在了石臼上,没砸到糯米粉团。看来这打年糕,也是有讲究的,不仅要用力气,还要有眼力。我把木锤还给爷爷,在旁边静静地看着。过了一会儿,打年糕的“壮举”总算是完成了!

转眼之间,粉团子被放进了圆匾之中。边上的奶奶用线切下一小块,醮上桂花和白糖。瞬间,一股甜甜的味道钻进鼻尖,口水像放开了闸门似的往外冒。一口咬下去,有一种软塌塌的感觉,年糕上面有一些小颗粒,反复地咬几下,嘴巴里好像都是糯米香和桂花香。刚打出来的年糕比普通年糕口感更加细腻。

最后我有幸在年糕上“点花”。“点花”就是用一把大人手指粗的小稻草束,醮上胭脂红,在年糕上轻轻点,年糕上就会留下一个个红色的像梅花一样的印记。我小心翼翼地拿起草束,轻轻地在年糕上一下一下地点。呀,一朵朵红梅花绽放在年糕上了!这些大年糕被分成小块年糕后,就会分到各家各户去,为大家增添新年的喜气。

打年糕是一种农村风俗,是一种无穷的乐趣,更是一种付出并收获的过程。我喜欢打年糕,我喜欢年糕的味道,更喜欢年糕给我的快乐。


打年糕作文(5)

在农村,过春节有打年糕、吃年糕的传统。年糕,有“年高”之意,意味着一年比一年高、年年高升、年年丰收。

传统的打年糕现在已经不多见了,还有很多道工序,年轻的一辈知道的不多,说到“打”就更不会了。就说纯粹的“打年糕”这个动作吧,不掌握一定的力度还真不行,握槌的方式不对手会磨出泡,所以在农村会打年糕的人不多,而且年龄一般都是些在四、五十岁以上的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的市场上一年四季都有得年糕卖,最常见的是线板年糕。线板年糕虽然白净,入口润滑,但美中不足的是,它没有农村自己打出来的年糕香甜。进入冬季,“打”的年糕也在市场上露脸了,从外观上看,跟我们打的年糕差不多,可是,吃到嘴里却又不是那么回事,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抑或是那份丰收的喜悦,抑或是打年糕的人那份纯朴的笑脸,有这种感觉源之于那年糕是机器打出来的吧。还有,机器打的年糕不经煮,一不注意火侯,或许就会煮糊了。所以,每当春节前一段时间,人们还是热衷于自己打年糕,喜欢自己打制的年糕的那份味儿——韧而香。也所以,有难得一个打年糕的地方,附近的村民知道了都会担着米来加工,排上长长的队伍。

农村传统的打年糕有自己的一整套工具,包括打年糕用的大木槌、石臼,耐得住烧的灶台、蒸桶等,工具也比较多。打年糕按蒸计算,每蒸年糕用糯米20-25公斤之间。打年糕具体的步骤有八步,分别为淘米、轧粉、搂粉、上蒸、出蒸、打年糕、切年糕、点痣等。这八道工序看似简单,做起来可就不是这么回事了。这里就为大家介绍几道工序,先说淘米吧,你会觉得这个很简单,不就是把米在水里洗干净吗?打年糕用的米可要讲究的多了,在洗之前先要用水浸上6、7分钟,之后再去洗干净。搂粉就是将粉搂均匀了,因为粉太干了会打不到一块去,太湿了会导致下一道工序上蒸时造成窜蒸,都要影响年糕的质量。上蒸呢,也不是把准备好的粉往蒸桶里一放就行了,而是要边蒸边把粉一层一层的撒下去。而打年糕打年糕,具体还在于一个“打”字上,这道工序要有三个人来完成,两个人各自抡一个大木槌“打”,还有一个就是要在石臼里撒上水,以防止年糕粘上了石臼。三个人要讲究配合,“打”年糕的人要准确握槌、抡槌,打年糕时两个人用的力度要均匀,而且要有节奏感,防止两个木槌“打架”,期间撒水的人瞅准时机把水撒进石臼。“打年糕”的过程中,还包含着裹蒸、翻蒸等动作。最后一道工序是点痣,红色代表红红火火,代表喜悦,中国人以红色为喜庆之色,所以红色在这里也成了不二之选,一直延续至今,所以也叫“点红”。经过这圆圆满满的八道工序后,年糕才算制成了。

要说这打年糕,真是件快乐的事。打年糕预示着丰收,希望来年更有好的收成。老幼妇孺,人人为之欢喜。所以,在以前,打年糕时,还有抢年糕头吃的习俗,那时候,是大家最为激动、最让人开心、快乐的时候。打年糕这一文化的传承,到现在,虽然没有将抢年糕头的戏传承下来,但是,在人们的辛勤劳动下,生活越来越好了,所以人们的笑靥之花开得也越来越盛了。时至今日,过年时,人们还是喜欢自己打年糕吃,不仅在于那份独有的味道,还在于那份丰收的喜悦。


打年糕作文(6)

从小打到,我在很多地方过过年,湖州、杭州、青岛、兰溪……,许多地方过年都有各自的特点,但随着时代的变化过年的内容基本没有了太多的区别,而在兰溪——我的老家,因为融入了很多农村的习俗,让我尝到了浓浓的年味。

听家里的老人跟我说,过去过年有很多很有趣的事情,有很多现在都没有流传下来,光听他们说也感觉不出来什么意思,但打年糕因为我自己参与体验了,觉得特别有趣。

在过年吃年糕是很重要的,代表年年高,但是要想吃到,就要自己亲手去做。今天,我到了兰溪的乡下,和一个好朋友一起做了一次年糕。

首先是把两种米按照比例混合在柴灶上蒸熟,然后就要放在一个石臼里打一打,一个人打另一个人负责翻动石臼里的米团子,我也是在从大人手上接过打米的石锤试了试,费了很大的力气才抬起来,举高的时候差点都把自己压垮了,逼得我立马放了下来。这是,迎面走来了四个肌肉男,他们热火朝天地干起来,配合很是熟练。一个小时过去了,年糕打好了,很是Q弹,大家把年糕放在砧板上慢慢冷却,不一会,我们就可以尝鲜了。

我小心地用小刀切下来一块吃,第一口我的心就被那软软的口感融化了,感觉整个人都沉浸在软软的海洋里,太好吃了。

打年糕,咚、咚、咚,吃年糕,一口香喷喷,打年糕真好玩,又体验了浙江农村的习俗,有乐趣十足,我以后还要打年糕。


打年糕作文(7)

过年时,我最想看的就是打年糕。这不,一听到老家打年糕的消息,我就拉上爸爸妈妈一起去看。 车一停,我马上向农家小院奔去。村里的几十户人家都已经聚在这里,开始打年糕了。

“咚、咚、咚、咚!”大木槌敲击石窝的声音像打雷一样震耳欲聋。我好奇地四下张望,只见晒场上并排垒起了两个“老虎灶”。灶上面是两个大蒸笼,蒸笼里热气腾腾的。我心想,里面蒸的是什么东西?李家大伯看出了我的疑惑,走过来,打开了蒸笼,笑着说:“小秀才,城里人还没看过年糕吧?来看里面是啥?”

蒸笼一揭,一股白汽像潮水一般涌出来,原来,蒸笼里是白白的糯米粉,平平地铺在蒸笼里的纱布上。缕缕热气夹杂着米香,迅速裹住了每一个人。炉下的火烧得旺旺的,把我们的脸蛋照得通红。

“好了,起锅啦!”那边叔叔揭开了另一个蒸笼,我赶紧钻过去看,李家叔叔和明家叔叔一起紧紧拽住了纱布的四个角,就像打渔人提起的渔网一样。“来喽,让一让!”他们两个稳稳地向屋内的石窝奔去,我奶奶顺势往糯米粉上抹冷水。拍的一声,那大粉团子就翻个身,滚进了石窝。

随后,李家三叔举起了十多斤重的大木槌,涨红了脸,一下一下地使劲向石窝里的大粉团子砸去。“啪、啪、啪!”粉团子像顽皮地孩子一样跳了起来。紧接着,奶奶用手蘸了凉水,猛地将粉团子翻过来,在一砸一砸之间粉团子变得越来越富有弹性。“噢!”转眼之间,粉团子被捧起了竹匾中。大婶们用线切下一小块,蘸上桂花和白糖,一股香香甜甜的味道让我的口水像放开闸门的水似的快往外冒了。我一吃,哇!好好吃!下一次我还要吃年糕!


打年糕作文(8)

一提起过年,我就高兴,这不只是因为可以得到压岁钱,我因为还可以吃到香而韧的年糕。

年糕虽然不是我最爱吃的食物,但是我也很喜欢吃年糕——因为它充满了浓浓的年味儿……吃年糕有很多种方法,不同的吃却带来了同样的滋味。

鱼肉可以蘸着吃出大海的味道,鸡鸭肉可以蘸着吃出谷子的味道,白萝卜可以蘸着吃出绿叶的味道,而年糕蘸着吃却有一番风味哦!

先在那桌子上摆了两个碟子——一碟红糖,一碟白糖然后在那洁白的瓷碗中夹出赛白玉般的年糕——那年糕闪着白光,光滑润泽,就像蒙古人民代表友谊的白哈达一样。我轻轻夹着它,就好像夹着一块稀世宝玉似的,异常的珍贵。

蒸过的年糕好像没什么香味,但要是仔细闻,就会发现它有一股淡淡的清香——这香没有栀子花香那么浓烈,没有茉莉花香那么淡雅,更没有夜来香那么沁人心脾,但它却有一种纯纯的香,在空气中飘荡,飘荡……看着这年糕,怎不使人垂涎三尺呢?但谁又是年糕最好的搭档呢,是似天边红霞的红糖,还是赛腊月冬雪的白糖——我左右为难。最后我还是选择了红糖。我将年糕放在红糖堆里翻滚,就像一个野孩子开心的在泥堆里翻跟斗,又像一头白似雪的猪仔在享受天然的泥浴。一件奢华的裘皮大衣将年糕包裹的严严实实的,打扮得十分阔绰的“年糕夫人”搭上了飞往人体王国的飞机,去人体旅游喽!一进口,年糕的味儿就释放出来了:香、甜、淡这三个小精灵全力以赴的满足各种味蕾的要求。我拼命地嚼着这韧度极好的年糕,牙齿似乎都要咬地快松掉了一般。嚼着嚼着,顺着清香,我突然间想起了往事……

那时我们还只是个四年级的学生,全班组织去旅游。旅游时大都是爬山,等到爬上山,人已经“焉”了,但一听导游说要举行捣年糕这活动,个个都精神抖擞。他们争先恐后的拿起捣年糕的器具,分成几个小组在一起比赛。我们卖力的干哪!“嗨哟,嗨哟!”的声响如同火山爆发的声浪,劳动后我们就发出欢悦的笑声——嘴里吃那热乎乎的年糕,心里就暖暖的。

秋天来了,冬天还会远吗?新年也快来了,空气中又会融入一种淡淡的年糕味儿,从家家户户的窗户中飘出来,一直飘一直飘,带来浓浓的,淡淡的清香,醉了我们,也醉了这壮丽的山河。


打年糕作文(9)

做饭,炒菜,我可是最不在行的,家里做饭的工具我每一样都不会使,平常妈妈在做饭时我常悄悄地看着,看着看着才慢慢地懂得了一些。

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妈妈和她的朋友准备去杭州玩一天,我想:呀,糟了,我不会做饭怎么办?后来我想起了妈妈在上午给我的二十元钱,可是我觉得用钱太浪费,还是自己炒年糕吃好了。

于是我走进厨房学着妈妈炒年糕时的样子,我先从桶里拿出一条年糕,再拿出菜刀将年糕一片一片地切下。这年糕可真难切!每切一刀都要费九牛二虎之力。年糕终于切好了,我把年糕先浸在水里洗一洗,再拿出妈妈昨天刚买来的小青菜,一片一片地摘下来,在水中洗一下,然后再拿起洗过的小青菜,一刀一刀地切下来。最后我开启煤气灶,我先开大火将锅烧热,再往锅中倒适量的油,等油烧热再把小青菜倒入锅内,用铲子来翻炒,再往锅内加入适量的盐,等盐在锅内消失了,再倒入已洗过的年糕,继续翻炒,等年糕的表面已经黄了,就代表年糕已经炒熟了,最后再加入适量的味精,一份炒年糕就完成了。没想到原来我看着妈妈怎么做炒年糕也可以学会做炒年糕!

傍晚,妈妈从杭州回来了,一看见我,就问我中午吃什么?我连忙从口袋里拿出二十元钱交给妈妈,还朝妈妈神秘地一笑,妈妈一看,忙问我:“你是不是没有吃饭?”我神气回答:“我吃了自己做的炒年糕。”妈妈惊讶地睁大眼睛说:“真的吗?真是自己做的吗?”后来,我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妈妈,妈妈听了眉开眼笑,不停地夸我长大了!


打年糕作文(10)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表现了新年的一片热闹景象,使人回味无穷。

今天,我来到了黄湾,参加了当地的迎春节活动。

一到达活动地点,就发现一个地方闹哄哄的,围着一群人,有什么好看的东西呢?我一边想着一边挤进人群,踮起脚尖观看。呵呵,一位大叔弓着步,弯着腰,不停用锤子砸向石缸里的年糕,他把锤子高高地举起,然后脚一蹬一用力,把锤子狠狠地砸在年糕上。年糕凹了进去,可不过两秒钟,又调皮地恢复了原样。忽然又来了一位大叔,他快步跑到缸边,用狗刨的方法,把缸里的年糕翻一跟头,然后和均匀。两位大叔就这样周而复始,一遍又一遍地打着年糕。我看见大叔脸上挂满了汗珠,脸颊变得红彤彤的,心想他们一定对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感到满意和自豪。

大约进行了七八个来回,终于打好了,于是他们又马不停蹄的,像赶场子似的,立刻把软的热了的年糕放在桌子上,然后扯着嗓子大声喊:“吃年糕喽!吃年糕喽!”许多围观的人们都飞快地跑了过来,呼啦的一下,周围立刻挤满了的人。人们争先恐后,显然都是为了吃年糕而来的,并大声喊叫:“给我一块!”我好不容易抢到了一块小小的年糕,蘸了糖咬了一口,啊!好好吃啊!

年糕吃在嘴里,甜在心里,表达的更是过春节的喜气洋洋与劳动人民经过辛勤努力换来的成果,也愿大家吃过年糕后能年年高。


打年糕作文(11)

今天去外婆家,我特别高兴,因为外婆告诉我,可以带我去看他们打年糕。

外婆带我到了稻田中搭的一座小房子里。这座房子是临时搭起来的,房子里有不少人了,一些人背着一袋袋米,在门外边排队,他们都是来请工人们打年糕的。有的工人正在用一个个大竹筐子淘米,这些筐子可真大,每个都足够装下我这样一个人了。还有的工人在把淘好的米放进一个大锅子里去烧。很奇怪,他们是把整个竹筐子放进锅里去烧的,筐子就这么大了,锅子就更大得不得了。锅子搭在一个大灶上,灶里烧着旺旺的火,锅子里飘出一团团热汽,整个房子里真暖和呀。

外婆告诉我,打年糕用的米最好是糯米,把糯米烧得出现香味了,就说明糯米熟了,可以打年糕了。

房子里还有一台机器,机器的上面是一个“漏斗”,一个叔叔把烧好的糯米饭从漏斗里倒进去,机器轰隆隆地转起来了。过了一小会儿,外婆让我看机器的另一头。我看见那里有个小小的“嘴巴”,从那里,出来了一长条白白的东西。那就是年糕呀?怎么和我平时看到的不一样呢?我正在纳闷,突然发现“嘴巴”的前方坐着一个大伯伯,他手里拿着一把刀,正在把那一长条白白的东西切成一段一段的,这样,看上去就像我平时见到的年糕了。

工人们把切好的年糕放在一个个竹筐子里,每5条叠在一起。我用手摸了一下,刚出来的年糕软软的,很像橡皮泥。

这时,阿龙爷爷走进来,原来这里打得年糕是他的,他拿了一条年糕让我吃,我咬了一口,软软的,粘粘的,暖暖的,带着一点点糯米的香味和一丝甜味。阿龙爷爷问我好不好吃,我说很好吃。

在外婆家吃完晚饭,我们准备回家了。这时,阿龙爷爷进来了,手里还拎着一袋年糕,原来是送给我的,他还告诉我,要把年糕浸在水里,这样,年糕可以保存很久。


打年糕作文(12)

放寒假了,这意味着一年一度的春节即将到来。在我们老家有一个传统的习俗,几乎每家每户都要打年糕,因为“年糕”和“年高”谐音,寓意着吃了年糕年年高升。

马上就要过年了,爷爷打算今天打年糕,我一听到这个消息就一蹦三尺高,我想:今天我一定要亲眼看到打年糕。

打年糕喽!只见一个伯伯把一勺一勺的糯米粉放到匾里,然后用筛子筛均匀,再放到蒸笼里蒸,过了一会,香气扑鼻而来这说明已经熟了。伯伯马上把糯米粉拿出,放在石臼里,然后你一槌我一捶,这时候糯米粉已经变成了团子,最后人们七手八脚地把团子拉长切成条。这样年糕已经制作完成了。我一口气吃下了两块年糕,黏黏的,糯糯的,我吃得津津有味。

以后我长大一定要亲自体会一下打年糕的乐趣,尝一尝自己做的年糕的滋味。


打年糕作文(13)

打年糕

浙省 桐乡市乌镇植材小学五(2) 朱玲敏     有一天早上,我还在睡觉。这时,我听到爸爸在对妈妈说:“今天,我们拿二十斤糯米去请人帮助打成年糕。”我想以前只是吃过年糕,可是从来没有看到过打年糕,今天爸爸要去请人打年糕,我正好可以去看一看,见识一下。想到这里,我立刻起床,对爸爸说:“你去打年糕的时候,叫上我,让我也好去看一看年糕是怎么打出来的,好吗?”爸爸点头同意了。我好高兴!

爸爸扛起米袋,来到了加工年糕的地方。我来到那里,看到两个工作人员在一起密切合作打年糕。蒸熟的糯米粉放在石臼里,一个举起打年糕用的大木杵用力砸石臼里的糯米粉,一个趁他提杵的时候把粉团翻一个身。这两个人配合得真是默契。他们一人翻,一人砸。啊,这打年糕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他们把糯米粉打得软软的,打成了一团,接着,他们就把它抬到桌子上。两个人拉住粉团的两端。这粉团越拉越长,等拉到了一定的.长度,他们就停止不拉了。然后,拿出一根线。你可别小看这一根线,它能够把打好的年糕切成方方正正的一块又一块。不一会儿,雪白柔软的年糕就出现在我的眼前。

这时,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块年糕放进嘴里吃了起来。啊,这年糕真好吃,软软的、香香的,真是太好吃了!

指导教师:冯永康


打年糕作文(14)

说起年糕,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快过年了,我们这里有几户人家聚集到一块,要开始打年糕啦!我和奶奶迫不及待地到邻居家看打年糕。

那儿的人可多啦,大人、孩子、老人都簇拥在一起,有说有笑地聊着年糕。小朋友们蹦蹦跳跳,这里看看,那里看看,充满了好奇心。

首先是搓粉。只见几位大妈把糯米粉放在扁里,加入一定量的水。这放水很有讲究,放太多不行,放太少也不行。究竟放多少,全凭老师傅们的手感了。原本一粒粒的小颗粒被“凝聚”在一起,真像一个个白白胖胖的雪娃娃。

接下来,就要把粉倒进大木桶里蒸。一个大伯熟练地操纵着,周围的.几位大叔忙上去帮忙。有几处粉可调皮了,赖在上面不肯下锅,但最后经不起地震似的摇拽,纷纷滚了下去。一位老爷爷负责把火。这时,人们纷纷转移“阵地”,跑去看老爷爷蒸粉,“年味”和粉混在一块儿,跑进木桶里啦!大约过了半个小时,粉就蒸好了。大伙儿把充满香味的粉放到一个大碗似的石臼里,准备打年糕了。

终于等到这一刻了,旁边的大人和我连忙拿出手机记录下这难忘的一瞬间。

只见大伯用手拨了拨粉团,拿起一把大锤子开始打。“咚!咚!咚!咚!”每一下都那么有力,带着浓浓的年味,仿佛是礼炮敲醒了“年”,迎接新年的到来。“咚咚!咚咚!……”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一刻!这声音敲进了每个人的心房,告诉大家:新年要来了!

打年糕是个力气活,每打会儿,就换得个人继续。换人的过程中,一个大叔就马上过去把粉团翻个身,生怕粉团硬了。轮了几个人后,粉团渐渐成型了,变得越来越糯了。大家又急忙把粉团搬到木板上,两人一拉线,粉团就切成了一块一块的。年糕诞生了,香气四溢!

我们吃着又香又糯的年糕,心里开心极了!它预示着大家新的一年“步步高”!


打年糕作文(15)

随着时间的消逝,延续至今的习俗很多都已不在了,但也有些人为了怀旧重新将先前的习俗重温一遍,“打年糕”的习俗仍在,但也并不常见,父母便商量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重温一次“打年糕”。

年糕有年高之意,意味着年年高升。我看着父母准备“打年糕”的工具,首先是将未成形的年糕制作好,虽然是未成形的,却也需要十余条工序。先将糯米用水浸几天。把淘净的米挑回,放进一个大木桶,在一口大锅的沸水里开始蒸,蒸成米饭后,把水份少许沥干。然后倒入石舀內,再准备一个榔头状的东西,就可以开始打年糕了。我握紧檀木榔头,尝试着掂量了下重量,发现比我想象中的要重很多,怪不得能用来捶打年糕。

到了春节,挂春联,贴倒福等习俗无不体现出这个节日的喜庆和特殊性,然而我一直期待的只有准备已久的'“打年糕”,好不容易盼到吃完年夜饭,还没等父母提起,我便直接去将檀木榔头拖了出来,父母也从我脸上掩盖不住的兴奋得知了我的目的,于是期待已久的打年糕开始了。

我自告奋勇,第一个上前抓住檀木榔头。当用力的时候才想起它的重量,我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局面,只能背水一战。奋力举起,还没举过胸前,便只能放下。我又转头看看父母鼓励的目光,就明白了,破釜沉舟,即使没有前进,也没有退路。于是慢慢举起,感觉到了极限高度之后,微微放下一点,用尽力气猛的举起,举到头顶,然后轻松放下。坚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困难总能迎刃而解的。

“打年糕”的习俗是因为当时制作年糕需要应运而生的工序,因为有了机器,无需人工,现在已经不怎么能看见“打年糕”了,这也正好说明了我国现代的科技发展速度之快,让我们感到自豪与骄傲。打糕机,洗衣机等机器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最主要的还是享受习俗带给我们的乐趣,同时学到更多,知道更多。

欢乐的氛围依然笼罩着我们,在进入梦乡的同时也会明白:这一年已经过去,新的一年便是新的开始,“打年糕”的习俗既给这一年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又给了新的一年完美的开头。

哦,打年糕!


打年糕作文(16)

有一天早上,我还在睡觉。这时,我听到爸爸在对妈妈说:“今天,我们拿二十斤糯米去请人帮助打成年糕。”我想以前只是吃过年糕,可是从来没有看到过打年糕,今天爸爸要去请人打年糕,我正好可以去看一看,见识一下。想到这里,我立刻起床,对爸爸说:“你去打年糕的时候,叫上我,让我也好去看一看年糕是怎么打出来的,好吗?”爸爸点头同意了。我好高兴!

爸爸扛起米袋,来到了加工年糕的地方。我来到那里,看到两个工作人员在一起密切合作打年糕。蒸熟的糯米粉放在石臼里,一个举起打年糕用的大木杵用力砸石臼里的糯米粉,一个趁他提杵的时候把粉团翻一个身。这两个人配合得真是默契。他们一人翻,一人砸。啊,这打年糕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他们把糯米粉打得软软的,打成了一团,接着,他们就把它抬到桌子上。两个人拉住粉团的两端。这粉团越拉越长,等拉到了一定的长度,他们就停止不拉了。然后,拿出一根线。你可别小看这一根线,它能够把打好的年糕切成方方正正的.一块又一块。不一会儿,雪白柔软的年糕就出现在我的眼前。

这时,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块年糕放进嘴里吃了起来。啊,这年糕真好吃,软软的、香香的,真是太好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