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 作文(集合16篇)
迷途的爱
2024-06-03 09:12:24
其它
其它

登高 作文(1)

鳌峰位于赛岐东南方。居群山之首,山高入云,雄伟壮观。峰顶有一座小巧玲珑的庙宇,庙里供着三位仙翁,这就是鳌峰顶上三清宫。

每逢农历九月初九,到这里登高的人们来自四面八方,真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夜景更为壮观,整个山头香光烛火闪闪发光,彻夜通明,好似佛光四射照耀人间,这种景象确实使你陶醉在人间仙境之中。

九月九到这里登高的人们都怀着不同的祈愿:求财的,求寿的,求官的,求婚姻的和求平安的。但仙翁都会一一赐给。真是有求必应,灵显非常。

鳌峰底下半山腰有座寺庙名叫鳌峰禅寺,这个寺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在当地周围数不清的群寺中,鳌峰寺历史最为悠久。这个寺虽然不大,但居于青山绿叶之中,有一种古雅清静的特色,除了来这里行香拜佛的人们外,何无外界的干扰,是出家人修行的好去处。

我在十年前曾来过这里两次,不光是为登高而去,更重要的是观山睹景而来。虽然每次只有个把小时的逗留时间,但鳌峰寺给我留下的印象是 很深的。此寺以鳌峰为背景,当你站在山门外,远 眺几百里以外,群山起伏,重重叠叠涌向这座主峰,是天下众生,向我佛如来朝拜。

山门正前方约一百米处,有一座圆溜溜的小山丘,山丘上种有几十株桃树。立春过后桃花盛开,火红的桃花似一盆天然盆景,供在佛主面前,也有人说是个香炉,烛斗,红艳艳,照耀着这座百年古刹,增添光彩。鳌峰是赛岐一景,是这里人们敬仰的重要圣地。

赛岐是闽东重镇,古时有小上海之称。解放初期,因交通闭塞,但这里有天然良港,水路畅通,闽东的大量物资大多由这里集散全国各地,火轮频频往返于赛江之中,闽东的物资部门纷纷在这里设立机构,成为闽东经济中心。

赛岐西南方还有一座高山,具有名气。叫做鹰哥山,与鳌峰遥遥相望,好像一对孪生兄弟,长年累月不辞辛苦地守卫着这个福地重镇南大门。

鳌峰无时无刻都深深印在我的心中,因为它高大的形象时时呈现在我眼帘,几十年来,每日早起,打开窗门,第一眼就自然而然地仰望这座神圣的鳌峰这也许是我与鳌峰结下不解之缘吧!


登高 作文(2)

过几天就是重阳节了,我们老家在重阳节有爬山登高的习俗。因此,利用这个周末的时间我们全家和阿姨一家一起来到高榜山爬山登高。

星期六下午四点钟爸爸开着车载我们来到高榜山脚下,等车停好后,我们一行人就开始登山了。哇,今天登山的人真多呀。我们也随着人群往山上爬。瞧,一马当先的是我和小表妹,后面紧跟着爸爸妈妈和阿姨姨夫。爬了一会儿我便累得气喘吁吁,大人们也和我一样。我们休息了一会就又开始爬了起来!

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了一个小亭,这里是登山人的第一站。只见这里已是人山人海,歇气的随便找个地方就坐下,没地方坐的人干脆就站着喘粗气;那些继续往上登的人只好在人林中穿来穿去,爬着上山的阶梯路。一路上还有很多人叫卖饮料和食物,还看见了年龄、个子都比我小的小朋友也在爬山。我心里想,这些弟弟、妹妹比我小都能自己一步一步的往上爬,我打心眼儿里的敬佩他们。作为我是四年级的大姐姐我一定要爬上山顶。于是我便加足劲继续往上爬。我们不一会儿就爬上了山顶,站在山顶是向下望,清风徐徐吹来,这感觉真好。

我们下了山,坐在车上,我一次又一次的回头,心想:重阳节爬山登高的习俗还在我们身边流传下去,明年我一定还来。


登高 作文(3)

难道我就是那片离开家乡却不知该何去何从的叶子么?诗人登到山顶高处,望着眼前朦胧的山色,默默仰头问天。而天却也是沉默着……

就在这一瞬间,山雾遮掩住了阳光撒下的金鱼绫,这淘气的小东西却不愿就此罢休,仍在山的怀抱里若隐若现。

但诗人的.眼里只有让人眼眶打湿的山雾。在山的对岸,似乎传来了阵阵猿啼声。无精打采的鸟儿在天上斡旋着。他们是迷失在了诗人的世界里吗?他们一如既往地挣扎,却无法自拔,自始至终困在了这片悲伤地水域。

磅礴的长江就在脚下,孤身一人的诗人伫立在这条祖国的血管上,感受着血液流淌,气势如虹,身后那棵可怜的小树呵!枯黄的落无力地往下飘,秋风毫不留情地玩弄它们,它们脆弱的身子禁不起风的萧瑟,无方向地摔在了冰冷的地面。它们太冷了,蜷缩着抱在一起取暖,铺成了一条暗黄色的地毯。

诗人潸然泪下,泪水停留在了灰色的鬓前。诗人能察觉吗?然而,他只是不断地咳嗽,时不时细细地抚摸自己的双鬓。诗人闪烁的眼睛里容纳的不只是所谓的山清水秀,还有那关于岁月的一段段感人故事。

一股似曾相识的香气夹着秋天的气息从突兀峻拔的山后传来,那是酒!诗人为之一动,却又安静下来。他知道,只有雪鬓霜鬟的他,又能怎么样呢?

秋风习习,一位疾病缠身的老人,站于高山之巅感慨着人生苦短。


登高 作文(4)

上城区卫生局工会举办职工重阳登高活动在我国,重阳节又被称为登高节,在民间历来有“九九重阳、登高望远”的习俗.10月15日下午,上城区卫生工会组织职工举行了玉皇山...

买好东西,我们一行人就开始登山了。瞧,一马当先的是大表哥,后面紧跟着姐姐和表妹,后面就是我和小表哥了。我和小表哥真是羞愧不已,自己的年龄、个子都比小表妹大、高,竟然爬山还追不上小表妹;但最让我佩服的还是外公了,今天就是外公的70岁生日了,看他身上背一个大包,手上抱着小表弟,还时不时扶扶外婆,望着外公矫健的步伐,根本不像一位70岁的老人,在我的想像中就像一位年轻的小伙子。

一路上还有很多人叫卖饮料和食物,还看见了许多人挑着担子往上爬,我心里想,这些人挑着担子,我们一点东西都不拿,两脚都像灌了水一样,很难走动了,他们挑着担子,还一步一步的往上爬,他们当然就比我更累,但从他们一步一步的脚印里我打心眼儿里的敬佩他们。

在半山腰我碰到了同学朱坚定,从我们的谈笑中,我更加坚强了,于是下定决心:一定要爬上山顶。可能是我的决心打动了老天爷,我们不一会儿就爬上了山顶,站在山顶是向下望,清风徐徐吹来,这感觉真好。

我们下了山,坐在车上,我一次又一次的回头,心想:重阳节爬山登高的习俗还在我们身边流传下去,下年我一定还来。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又名重九节、登高节、菊花节、茱萸节。我国古代把九定为阳数,农历九月九日,月日并阳,两阳相重,两九相叠,故名“重阳”...

茱萸香刺心,难以接近.桓景挥剑斩瘟魔于山下.傍晚,人们返回家园,见家中“鸡犬牛羊,一时暴死”,而人们因出门登高而免受灾殃.自此,重阳登高避灾流传至今.久而久之...

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一个纪念先人及扫墓的节日。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


登高 作文(5)

下了几天绵绵细雨,天终于放晴了,我和爸爸妈妈去登高。

经过漫长的车程,我们终于来到了山脚下。我望着高高的山,心想:山这么高,我能爬上去吗?风儿吹动着树叶,发出了“沙沙沙”的声音,似乎在为我加油!

我们开始爬山了,路边的野花仿佛在向我微笑,它们开得可真漂亮!有红的、白的、紫的、黄的……我最喜欢的是一种茅草花,茅草跟芦苇很像,开着白色的花,摸起来很软,很舒服。但是你可别欺负它,它的叶片很锋利,一不留神可能就被它划伤了。虽然如此,但茅草花依旧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我们爬了好久好久,终于来到了山顶。山顶的空气格外清新,举目四望,蓝蓝的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就像一朵朵棉花糖,真想咬上一口。天空下,有着连绵起伏的高山,这些山,有的连成一块毯子,有的像一座孤岛,有点像手牵手的好朋友……远处的山是墨绿色的,近处的是深绿色,能看见一些树的样子,再近一些看,树的颜色越来越绿,每一棵树都仿佛触手可及。

站在山上看风景的感觉真好!让我体会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登高 作文(6)

狂风的欢笑声肆虐地滑过,脸颊有些刺痛。远处的猿猴的哭啸声刺入耳膜,在血管里推起浪潮。想起古人说过的:“猿鸣三声泪沾裳”,此刻更添寒意。飞鸟盘旋在那水清沙白的河中小洲上,久久不肯离去。究竟有什么好执着的呢?

树叶被无边无际的树木所厌弃,只得漫无目的的飘飞着,终究也逃不过落叶归根的宿命。放眼望去,看不到尽头的江水卷着汹涌的波涛滚滚而来,又奔腾而去,永不停歇。我一直竭力压抑在心中如这悲秋般愁怅之情,此刻一被撩起,就带着苦涩的气息,奔涌而出,风卷残云,一发不可收拾。我想起当初赌上自己的所有,万里瓢泊,常年为客,到头来也不是一无所获。现在也终于逃不过被疾病缠身,今日独自一人登高,感慨万千。年少天真的我会想到自己会有今日吗?当初究竟有什么好执着的呢?

我的光芒已经被无边无际的苦难与孤独吞噬殆尽,唯一点亮的却是我原本的一头青丝,此刻变得花白。摆在我面前的是惨白而冰冷的真实,它狰狞的面目向我诉说着—你再也回不去了。

酒入愁肠,辛辣的气息涌上鼻腔,思索了片刻,放下了酒杯,借酒浇愁,又有何用呢?


登高 作文(7)

荀子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登高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追求。因为,只有登高,你才能望见更多更远的风景;只有登高,你才能延伸出更长更远的思绪;只有登高,你才能品味出生命更重更远的价值。

盛唐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的高处看到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奇异风景,那种壮观、大气与往日颇有不同。那种新奇的体验让他兴奋不已,让他豪气迸发,他的灵感和才情喷薄而出,留下了耐人寻味的千古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如果没有王之涣的登高,他能看到不同寻常的独特风景吗?如果没有远方独特风景的洗涤,他的灵感和才情会被碰撞出如此璀璨绚丽的火花吗?还会有王之涣的千古名句吗?

如果说王之涣的登高还只是一种旅游览胜的行为的话,那么陈子昂的登高则是一种追思怀古的态度。陈子昂满怀失意的心思登上燕昭王为求士而筑的金台--幽州台,想起燕昭王招揽天下贤人,燕国得以兴盛的情形,留下了让后人反复吟诵,常常感慨唏嘘的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有报国为民的远大志向,他想登上生命的高台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可惜时不遂人愿,他虽屡上书言事,辞多直切,颇中世病,但很少被采用用。他虽曾随武攸宜北征契丹,但又因忤上而被降职。他的生命一直在低处徘徊。失意人生并没有让他低头,也没有让他放弃对人生高远理想的瞭望,所以他才会去登幽州台。登幽州台,他不是旅游,也不是为了览胜,而是为了借古抒怀,为了表明自己的一种人生态度--茫茫宇宙,天长地久,虽然自己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但在他冰冷的泪水中让人们感受他那颗渴望被重用的心的温度。

王之涣的登高望见了远方美丽的风景,收获了喜悦和感悟;陈子昂登高望见了远去的贤君,留下了失落和哀伤;杜子美登高望见了滚滚长江,浩渺洞庭,洒下了千古悲悯的痛苦老泪。

杜子美的《登高》之所以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不只是因为 杜老先生给我们展现出了秋天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景象,也是因为杜老先生给我们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忧国伤时的感怆。杜老先生的登高不只是登高处、高山、高楼,而是让自己的生命登上责任的高度,把一腔悲悯淋漓尽致得以呈现,是对国泰民安理想境界的追求。他一生都在践行这样的登高,终其一生努力追求“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治国救民理想。这他的《登岳阳楼》的诗歌又一次得以体现。“亲朋无一字”他没有流泪,“老病有孤舟”他也没有流泪,而益想到“戎马关山北”的时候,就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悲悯,只能“凭轩涕泗流”了。

一生都在攀登生命高度,一生都在遥望自己的理想,他是一个把国家百姓置于头顶的诗人。可以说,他的生命因为登高有了让人仰视的高度,他的诗歌因为望远而有了沉郁厚重美丽,他当之无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诗圣”。

王之涣、陈子昂、杜子美是一座座让我们仰止的高山,我们也许永远也登不上他们的高度,但我们可以经常遥望,可以一点一点靠近,给生命高远的激励和滋养,让生命不断茁壮成长。


登高 作文(8)

登高,这个词语,如果你静下心来细心的品一品,就会感觉,它应该也是一个很闪亮的词语。虽然它没有重量,但却可以压的人匍匐在地,还可以鼓舞人在理想的空间飞翔。

社会上,每个人都可以称得上一个登高者。有的登高者是为了人民而登高,如毛主席;有的登高者是为了权力而登高;有的登高者是为了利益而登高;然而大多数登高者是为了生活而登高,像我们的父母。

起初,他们的起点相同,都站在人生的起跑线上,目的也有些许相同,都想站到鸟语花香的高的,从而受人敬仰。

后来,他们的意志和意识有所不同,使他们的路程不同,达到的高度也不大相同。有的人走的是阳关大道,一心为别人,做一些利人利己的事,而被人铭记在心,名垂青史;有的人为达目的走的是旁门左道,而被唾骂;有的人则是不择手段,闯歪门斜道,而遗臭万年;另一种走的.是林间小道,虽不会名垂青史,但也不会遗臭万年,而是被少数人铭记在心,虽然是这样,但他们已经很满足了,因为他们曾经努力过,虽然没有达到理想的高地,但他们也不后悔,因为他们知道后悔很没有用,也很无奈,因为春天的小草无法阻止秋天的到来。

在众多登高者当中,第一种登高者会被别人把名字刻于石头上,尽管经过风吹雨打,但也不会从人们的记忆中抹去。第二种登高者,他们的名字会被别人把名字印于沙面上,即使是微风细雨,他们的名字也会随之消失。而第三种登高者他们的名字会被别人写在河流中的泥土上,河水冲过,他们的名字也会不再出现。而最后一种登高者,他们的名字会被少数人刻在树皮上,必须经过岁月才会愈合。

当我们登高的时候,不要只顾登高,适当的时候也可以放松一下,之后继续你的历程。也不要让登高蒙蔽了你的双眼,而看不到关心你的人的眼泪。他们是怕你跌倒受到伤害,而你是怕他们过多的耽误你登高的时间。就在你停下来休息的时候,你只瞥见了他们缓缓地蹲下身去,但你可否听到他们那颗无法支撑的心再一次摔在地上的响声。

人生就是这样,有黄钟大吕,也有轻描淡写,不一定要抵达最高点,但也不至于要站在最低峰;最起码我们要登到尽我们全力能达到的高度。


登高 作文(9)

The Chong Yang Festival is celebrated on the ninth day of the ninth lunar month, and it is as such known as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Climbing mountains: On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people customarily climb mountains, appreciate chrysanthemum flowers, drink chrysanthemum wine, and eat double-ninth cakes.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is also the Old Men Festival. Old people are especially meant to improve their health by taking part in the activities on the day of the festival.

Origins: The festival began as early as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475 - 221 BC). According to the yin/yang dichotomy that forms a basis to the Chinese world view, yin represents the elements of darkness and yang represents life and brightness. The number nine is regarded as yang. The ninth day of the ninth month is a double yang day, hence the name Chong Yang Festival. (Chong means repeat in Chinese.) The ninth month also heralds the approach of winter. It is a time when the living need warm clothing, and filial Chinese sons and daughters extended this to make the festival a time for providing winter clothes for their ancestors.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therefore, also became an occasion to visit the graves of dead family members. Clothes made of paper would then be burnt as offerings.

Family get-togethers: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is also a time for family get-togethers. It is an occasion to remember one‘s ancestors, the sacrifices they made and the hardships they underwent. Often, family outings are organised during which people search to renew their appreciation of nature and to reaffirm their love and concern for family members and close friends.


登高 作文(10)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温暖的登高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登高,是我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每年的这天,人们都会拿着风车和鲜花登到最高处插起来,这样象征着祝福老人长寿安康。

记得很小的时候,妈妈第一次带我出去登高。还记得那是一个很热闹的公园,我们走上了一条楼梯,可是第一次出去的我,看到楼梯两边都坐满了乞丐,我害怕得扯住妈妈,不让她走,妈妈知道后,温柔地安慰我:“不怕不怕,他们不会伤害我们的。”我完全听不进,眼看妈妈迈向前走,我大哭了起来,妈妈叹了叹气把我抱起来,在我耳边轻轻地对我说:“别哭,你看他们,他们都是没有爸爸,没有妈妈的人,他们那么可怜,你应该同情他们,而不是在这里哭。”我果断地停止了哭泣,可是还是让妈妈抱着我走。

楼梯很长,妈妈累得喘不过气来了,“宝贝,下来走好不好,妈妈很累呀。”可是我环视了周围,都是坐满了乞丐,拼命地拉着妈妈的脖子不肯放手“不要不要,我不要下来。”可是任由我怎么叫,妈妈还是放了我下来,站在地上的我大哭起来,妈妈蹲下来,依然温柔地对我说:“来,走过去把这些钱给那个乞丐吧。”我用尽我的力去摇头,“不要,我不要。”

妈妈把心一横,走过去那个乞丐那里把钱给他,然后伸手叫我过去,我在那里大哭又大闹,可是妈妈也依然不理我,最后我战败了,我怀着沉重的心情慢慢地挪过去,一步两步三步,离那个乞丐越来越近了,可是事实上并没有我想得那么可怕,他又不会突然吓我,也不会骚扰我。

到了到了,我扑进妈妈的`怀抱里,妈妈再次温柔地对我说:“去,把这些钱给他吧。”尽管心里有一万个不愿意,可是还是慢慢地挪过去,把钱扔到他的碗里,那个乞丐感激地看着我,嘴里拼命地对我说谢谢谢谢,我又重新扑进妈妈的怀里,原来做好事是那么的高兴呀。

登高因妈妈的教导和怀抱而显得更加温暖了。


登高 作文(11)

10月17日是重陽节,我和爸爸、妈妈、哥哥到九连山去登高。

到了目的地,一幅非常壮观的景象出现在我眼前,只见远处九连山峰高低有致,连绵起伏,在飘渺的云烟中,忽远忽近,宛如一条巨龙盘曲而卧,这就是知名的九连山。

我登上半山腰,面前的险境更难忘,两山相隔处,一块石壁似摩天大厦迎面压来,就像要坍塌下来,咄咄逼人。山巅相隔处,只见一线天空。这就是九连山出名的一线天山峰。看着这山,我心里突然害怕起来,这么高,我爬得上去吗?妈妈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不到山顶非好汉!”在妈妈的鼓励下,我不怕疲劳,沿着石阶终于登山了最高的山峰。在山峰高处,才知祖国的江山如此美丽。

今天是我最难忘的一天。


登高 作文(12)

元旦节的早上,我们顺利的在娘娘山后山脚下会师。集合后老师简单说说注意事项,随着老师一声令下"出发!"我们就像脱缰的野马争先恐后朝山上冲!

我一会儿趴着爬,一会儿滚着爬,一会儿奔跑,不一会儿,呼吸就变得急促起来,双腿像灌满铅似的抬不起来,速度也逐渐降了下来,眼看着一个个队员从我身边经过,再看后面,很多人也赶上来了还不见爸爸妈妈,我只好自己给自己加加油,顿时四肢感觉又有力气了,于是我飞快的赶上去,超越了我眼前的队员。

我感觉走大道有点远,于是就跟着李老师抄小道,上了小道,突然有点后悔了,小道上根本就没有路,奇形怪状的巨石老挡我们的去路,没办法,只能手脚并用一点儿一点儿地往上爬,看着一旁是万丈深渊,我吓得倒吸一口凉气!看来做什么事,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呀,这就是我抄小道付出的代价。

经历千辛万苦,终于爬上了娘娘山山顶,累的我满头大汗,忽然,一阵冷风吹来,冻得我瑟瑟发抖,还真不明白?怎么突然就从满头大汗变成瑟瑟发抖了呢?站在山顶往下看,迷雾缭绕,山被遮的忽现忽暗,根本看不到底。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变得又低又矮,好像被我们踩在脚下一样,我也算是"一览众山小"!

在庙前,李老师讲:"娘娘山处在秦岭的最东端,是灵宝县里最高的一座山,娘娘山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从前有三个娘娘私自下凡,被太上老君变成了山!后来,这座山就被称之为娘娘山"。

元旦娘娘山登顶之行虽然很有趣,刺激,但有些需要完成的没完成,比如我们栋梁班还要往西走去看南峰飞来石,不过因为天气时间的原因没去看,真的很遗憾,下次元旦登娘娘山一定要去看,古有人"登泰山而小天小",今有我"登娘娘山一览众山小"!



登高 作文(13)

秋风萧瑟,枝叶枯瘦,正无声无息飘落,消失。秋日的寒风在袭卷了万物生机后又吹散了夏日的最后余温,只留下一片死寂沉沉。秋日的冷风,赠给游人满眼的凄凉,昏黄。

重阳节,这样一个举家出游,登高踏秋的美好日子里。唯有一人,孤寂无依,独身登高远眺,看向无望的未来,他就是杜甫。他的眼中,映衬着前面男女老人俱欢颜,在杜甫的眼里。哪怕是行人的一笑一语都刺触着踏孤寂的内心和无助的凄苦

杜甫,一位两鬓斑白,步履蹒跚的老人,面向高耸挺直的山峰,头顶无际的蓝天和白云。谁又能知晓,杜老内心正在经历着怎样的磨难和折磨……

正是几十年前,我挺立站在山高处,一番风光尽收眼底。望着遥远的前方,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出仕为官,报效朝廷。无论多么强劲的风扑向我,都不畏惧。仅仅少年之时,就立下了豪言壮志。

而如今,我又站在这里。只身一人,没有家人,没有朋友。我这苍凉的一生啊!现在回想起年少的壮志凌云,激昂也掩盖不了困守长安的艰难困顿,如若不是朋友的接济,恐怕……急促的寒风扑面打向皱起的脸,远处的青峰,也不在生机灵动,还有不时回荡的猿猴的哀嚎。难道你们与我一样,心中忧愁不断?唉,你们又有什么烦忧啊。唯有那一小块水中陆地,还留着有生气。一大群白鸟冲破急风,飞舞着,盘旋着。也只有白鸟,能上青天,随风起舞,这才是自由的,夕阳无限好,只是尽黄昏啊!

回去罢。一路上无边的枯叶飘落,枝干都那么憔悴,弯了腰,只留有几片小叶在寒风中依旧挺立枝头。飘落的树叶,都能归根,而我呢!看啊,不尽长江水气势汹涌,滚滚而来。带来了无数激昂少年的豪情壮志,又带走了多少年老垂危的人的抱负。

看着眼前的萧瑟的之景,心中悲痛已经达到了极点!又想起曾经远离故乡,长年漂泊不定,却又壮志难酬。再加上这苦凄的秋,更加深了我的无奈。难过啊!悲叹啊!一把年纪,百病缠身,没有儿女的照顾,只得在重阳节,看着同龄人,被儿孙搀扶,共享家庭温暖,真是羡慕,而我只有带病在这里,回忆往事,与风作伴。我悲啊!年少雄心壮志,怎料国破家亡,报国无门。所以现在失意颓哀。我更气啊!本就失意,却戒酒,连发泄的方法都没有了。

杜老的佝偻背景永远的定格在秋色中了。


登高 作文(14)

酌一壶清茶,细细品味,思绪游走......

记得那天是分发考卷的日子,我当时心里万分欣喜,本以为自己会考得很好,可事实总与想象的不一样。当老师在念成绩时,我呆住了,忍住眼里即将滑落的泪水告诉自己不能哭,整整一节课,我没有听老师讲的内容,只是想着成绩。下课了,老师找我去谈话,也说了许多鼓励我的话,可我都没有听进去,唯独只有那一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好一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仿佛是一语惊醒梦中人,顷刻间,就让我彻底明白了,现在我所经历的一点小问题,只不过是那“遮眼”的浮云罢了,就如当时的王安石一样,在高山上,才知更多。这句话也让我得知了只有登上了最高层,才有高瞻远瞩的气概。这次的考试不顺,却让我懂得了这一句名句,普普通通间却也表达了我所想表达的。

和这句一样的,还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虽说所表达的是不一样的思想,它是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从中揭示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

站在高处眺望远方,思绪随风游走......头脑一片空白,只有那句话缠绕着我。如果想头脑清醒,目光远大,就必须得“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王安石就是在登上飞来峰时,才真正理解......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也让我知道我们应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


登高 作文(15)

过几天就是重阳节了,我们老家在重阳节有爬山登高的习俗。因此,利用这个周末的时间我们全家和阿姨一家一起来到高榜山爬山登高。

星期六下午四点钟爸爸开着车载我们来到高榜山脚下,等车停好后,我们一行人就开始登山了。哇,今天登山的人真多呀。我们也随着人群往山上爬。瞧,一马当先的是我和小表妹,后面紧跟着爸爸妈妈和阿姨姨夫。爬了一会儿我便累得气喘吁吁,大人们也和我一样。我们休息了一会就又开始爬了起来!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了一个小亭,这里是登山人的第一站。只见这里已是人山人海,歇气的随便找个地方就坐下,没地方坐的人干脆就站着喘粗气;那些继续往上登的人只好在人林中穿来穿去,爬着上山的阶梯路。一路上还有很多人叫卖饮料和食物,还看见了年龄、个子都比我小的小朋友也在爬山。我心里想,这些弟弟、妹妹比我小都能自己一步一步的往上爬,我打心眼儿里的敬佩他们。作为我是四年级的大姐姐我一定要爬上山顶。于是我便加足劲继续往上爬。我们不一会儿就爬上了山顶,站在山顶是向下望,清风徐徐吹来,这感觉真好。


登高 作文(16)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是星期六,为了纪念这隆重的节日,我们一家经过讨论,决定去深圳宝安公园里进行登高活动。

金秋十月,秋高气爽。下午三时,我们来到了深圳宝安公园,公园的停车场已经停满了小车,公园的草坪上、游乐场里、运动场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公园里空气清新,让人觉得非常舒服。公园的山山坡陡峭,风景优美。远远一望,花红柳绿、郁郁葱葱,美丽极了。我们做好登山的准备后,往山上走去。

登山时,我和姐姐走在前面,爸爸妈妈走在后面。我们走了一段平坦的水泥路到了山脚下,就沿着石级往山上爬。山路被两旁的树木覆盖,走在中间,阴凉阴凉的。爬山的人很多,有的是和我一样往上爬的,有的是迎面而来下山的,不时擦肩而过。我们走到半山时,身体慢慢热了起来,也渐渐觉得有点累,当我们爬到山顶时,已经汗流浃背了。山顶上布满了人,男女老少,应有尽有,热热闹闹,其乐无穷。在山顶上可以看到整个宝安城区,高楼林立、美丽壮观。

在山上休息了一会,我们开始下山,下山就显得轻松了许多,但在下山的时候也要小心哦,因为不小心你就会滚下去的。我和姐姐慢慢得走下去。最后成功了。

到了山下,我们还在草坪上玩耍,吃东西。天慢慢黑了下来,我们怀着欢快的心情回家了。

篇二:

“哦哈哈”从大巴里传出我的笑声,是什么让我这么高兴呢?别忘了,今天可是重阳节啊!我们一大早就乘着大巴前往目的地——马仁奇峰。

车窗外的风景衬着我的好心情,挂在天空上的太阳,今天也显得格外耀眼。满载着好心情,出发!作为小记者的我和姐姐第一次参加出游活动,别提多高兴了,一大早就按耐不住兴奋的心情来到报社集合。现在在车上,想到马上就能到达目的地,更是激动。

三小时后,我和姐姐还有堂姐一行人顺利下了车,来到目的地——马仁奇峰。进入大门,我才知道整个景区由太阳山、月亮山两座山峰组成,两山既相对又相连,相映成趣,奇峰迭起。左手边的红色收藏和右手边的月亮湖更是引人入胜。随着前进的脚步,我们又来到,天下第一福鼎,之见在广场上耸立这一座高9.9米、重88吨的“大福鼎”,极为壮观。鼎身镶嵌着999个字体各异、大小不等的“福”字,仿佛是在祈求世界和平,又壮观又漂亮,不愧是称作“盛世福鼎天下第一”。在一系列的祈福活动后,我们又随着导游来到楠木竹林。一进竹林,微风送来阵阵露珠和野花的香气,脚下的落叶仿佛是柔软的地毯,踩在上面,“咔咔”作响,竹林里,好清爽!我们按照计划里的活动进行登山比赛,老少皆宜。大家都使出全身干劲,奋力向上攀登。在背上沉重的背包,也轻了许多,登山,太简单了!虽然最后大家都原路返回了。

上午的活动结束了,到了中午,应该去吃中饭了。我们到了指定的土菜管,大吃了一顿,大家谁也不客气,其中还有许多小朋友,为庆祝重阳节,大展才艺,让在场的老爷爷老奶奶都笑出了声。午饭后,是自由活动时间,大家都奔向自己喜欢的地方,我和姐姐还有堂姐最钟情竹林里简单的游戏设施。跷跷板,秋千啊,什么之类的。我们玩得都很开心。时光飞逝,1:30了,我们匆匆赶上了车,一阵发动声后,带走了登山比赛的辛苦,留下了一天的快乐和愉悦。

难忘,重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