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嵇康(1)
有这么一个人,他出身有才之家,同时身负才华,他生活在放旷不羁的时代,血脉里也流淌着放旷不羁的性格。他爱打铁,打出了自己生命的高度,打出了雅量,更打出了魏晋的绝代风华。他,便是嵇康。
你听,在山上的竹林中,传来了他打铁的声音,也传来了阮籍的歌声。他做了曹魏的女婿,身世显赫,官至中散大夫,他却不愿出仕,而归居竹林,与山涛、阮籍等人为友,打铁放歌,开创玄学新风,成为了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王戎来见,呼他不应,继续光着膀子打铁,王戎走到他面前,他方才不慌不忙地招待。这种处事不惊的心理素质便是被传唱的雅量。他招待过王戎,继续打铁,他已与这竹林融为一体,与自然化为一物。
你看,在刑场上,刽子手的尖刀已经雪亮地摆在他面前,而在他脸上只有淡然,看不一点儿忧伤。他因得罪权贵而被判死刑,他不后悔,因为他活出了自己生命的高度,活出了意义。行刑前,他吩咐左右拿来琴,他用手指熟练而从容地拨动琴弦,弹奏出了千古绝唱《广陵散》,一曲终了,人皆垂泪。刽子手的尖刀终于落在他的脖颈上,他没有惊慌,反而更加从容,他没有带着那把铁锤,但他以自己生命为锤,打出了生命的火花,更打出了魏晋名士的风华。
魏晋名士身上的洒脱放达,正是当今之社会需要的。人们思前顾后,活得十分劳累,却不曾设想像嵇康一样洒脱放达,又会是怎样呢?也许这在当今社会很可笑,但真的皈依自然,与花草树木为邻、鸟兽鱼虫为伴,将会其乐无穷。让我们脱下红尘闹市华美的外衣,活出自我、活出人的天性,洒脱自然、放旷不羁,去感受魏晋的美、去触摸纯净的心。
嵇康打铁,打出了自己生命的火花,打出了生命的高度,打出了自己的雅量,更用生命打出了魏晋的绝代风华。“晋代衣冠成古丘”,魏晋虽已被历史的黄沙掩埋,但魏晋的绝代风华却值得被千古传唱,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作文嵇康(2)
仿佛再一次看到,嵇康在行刑台上抚琴的悲凉身影;仿佛再一次听到,嵇康因为《广陵散》失传而发出的沉重叹息。这身影,这叹息给世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就让我们追寻那遥远的历史,徜徉于诗文间,去感受嵇康吧!
他不屑于官场的尔虞我诈、曲意逢迎,坚定的踏出一条自己的路,远迈不群,藐视权贵。
嵇康有一套自己的行事法则。他酷爱打铁,又爱泡澡,不在意朝中权贵钟会的多次拜访,终于被钟会陷害,锒铛入狱。
很难体会,一个将死之人如何能在刑场坦然地拨动琴弦?我想,台下那三千学士的跪地请愿也许对嵇康也是一种慰藉和支持吧。也许,离开也是一种解脱,司马氏家族的血腥统治和强权政治,让嵇康这样的有识之士空有一番才情,却无处施展才华。
嵇康虽没有像李白杜甫一样被世人尊称为“诗仙”、“诗圣”,但他的名字一样在历史的名册中熠熠生辉。
作文嵇康(3)
一天晚上,我悠闲地靠在沙发上,翻看着《竹林七贤》一书,一阵困意袭来,我有些迷糊,等我睁开眼睛,我竟置身在一片竹林之中。环顾四周,只见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一阵悠扬的琴声穿过竹林,我忍不住向前张望,竹林下一片空旷处有七名身着古装之人,或坐或卧,或弹琴,或吟诗,或举杯,或对弈,好不逍遥快活。对着溪水,我看看自己,竟也身着宽袍大袖,衣袂飘飘,神情俊朗,好一个玉树临风的美少年。我是做梦了还是穿越了?且不去想它,但林中这几人分明是我最喜爱的竹林七贤,今日有幸遇上,且与他们结交一番。
为了引起他们的注意,我大声吟咏嵇康的《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鸳鸯于飞,肃肃其羽。朝游高原,夕宿兰渚。邕邕和鸣……”一段未了,便听得竹林之中有人问道:“请问来者何人也?”我便大步走进竹林间,深施一礼,自报家门:“吾乃颍川郡端木子贡之后,久仰诸位先生大名,今日有幸寻访至此……”他们见我气宇轩昂,谈吐不俗,便命童子为我取来毡席和一壶酒,与我谈玄清议,吟咏唱和。其中,那位弹琴的青年男子面色白皙,目光炯炯,便是那大名鼎鼎的嵇康嵇叔夜。我与他们聊得十分尽兴,他们便留我在此小住几日。
几日来,我与众贤游山玩水,渐渐忘了时间,一天晚上,我问嵇康:“叔夜兄,今夕是何时?”嵇康便告诉我某月某日,我心里一惊,今日与史书记载的嵇康被斩杀的日子不远了。我连忙对嵇康说:“叔夜兄,某虽不才,但也与得道高人学得些面相之术,我观兄台面相,定有小人陷害,不日必有血光之灾!”嵇康淡然一笑,不屑地说:“定是那钟会小儿。”我又说:“先生旷世奇才,怎能被小人害了性命,还是先去别处躲躲,避避风头。”嵇康从容一笑:“年少时,我曾拜访名士孙登,他曾对我说,子才多识寡,难乎免于今世也。我本该浪迹山林,服食养生,颐养天年才是。而今小人当道,世道黑暗,众生颠倒是非黑白。我只愿效仿屈子,做那独醒之人。今日吾为朋友伸张正义得罪小人虽死无怨,只愿吾之死能唤起世人的觉醒。孟子有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今日感谢兄台提点,然某意已决,断不可为求得性命而隐姓埋名苟活于世。听了嵇康这番话,我不免既敬佩又难过,只能哽咽说道:“先生乃真豪杰、大丈夫也!”两日后,一队官兵带走了正在打铁的嵇康,我也得知七日后嵇康将被斩于东市。
行刑的日子很快就到了,为了见嵇康最后一面,我也来到东市。傍晚时分,夕阳缓缓地落下西山,余晖将天空照出血色,仿佛为这一位英才的逝去而叹息。嵇康面色从容,不像是一位即将赴死的犯人,倒像是一名凯旋而归的壮士,行刑时间未到,他要求弹奏一曲《广陵散》,兄长嵇喜取来古琴与他,他感慨地说:“曾经有一位朋友向吾学习这首曲子,可吾未教,看来此曲今日便要失传了!”他说完,看了看西方最后一点凄惨的夕阳,又向人群中的我投来坚毅的目光,镇定自若地弹起了《广陵散》,他的曲子如泣如诉,如怨如怒,引人入胜,仿佛拨弄着每个人的心弦,时而悠扬,时而激荡,里面似乎藏着对自由的无限向往……我多么希望这琴声永远不要停下来。这时,嘣的一声,琴弦断裂,琴声戛然而止,刽子手举起手中的大刀,向嵇康头上狠狠砍去,我猛地惊醒,睁开眼睛,咦,这不是在自家的沙发睡着吗?耳畔也传来妈妈的叫唤声,《竹林七贤》掉落在地板上,原来只是一个梦,可是梦中的一切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拾起书本,我陷入了沉思,嵇康的一生非常深刻地诠释了人类最重要的一个问题,那就是要如何面对死亡?嵇康的选择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是魏晋名士“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最好注解,也是千年以来人们依然热爱竹林七贤最重要的原因。
作文嵇康(4)
1、自我认识和别人的期待
“哐当、哐当……”听见那清脆的打铁声了吗?清风拂面,强健的肌肉散发出生命的气息,熊熊的烈火陶冶着高尚的情操。嵇康,这个时代的英雄,一代才子,就在这儿过着铁匠的生活。和其他人一样,你也对他期望很高吧,可是你敢劝他人仕吗?是否忘了《与山涛(山巨源)绝交书》?那铿锵的言辞己经向所有人宣告了他对仕途的不屑,就让他做他自己吧,让“竹林七贤”永远过着“邺下放歌”、“竹林饮酒”、“曲水流觞”、“南山采菊”的生活,不要让世俗的秽气覆盖了菊花淡淡的幽香。
或许这就是生命的真谛,不管他人如何期望,自己认为是对的就不懈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崇高、追求生命的尊严、追求英雄本色,抛开他人的期望,抛开他人的劝阻,向着自己的认识迈进。
2:心灵的选择
历来最为矛盾的便是文人,他们似乎生来就进行着心灵上的选择,在进与退之间,在生与死之间。
魏晋出英雄——历史学家如是说。
我不知道在别人心目中嵇康算不算英雌,但从他的每一次选择中我断定:他是个英雄。
嵇康也许天生一副傲骨,不屈于俗,不慕于官,过着白己田园隐士的生活。一代名将钟会,慕名往谒,结果被拒之门外。钟会在临走时,没忘记恨恨地瞪两眼。于是嵇康便上了刑台,理由是谋乱。行刑前,执刑官问他还有何话说,他抬起头,看着台下三千太学生稽首向着一个高高在上的人,司马昭也看着嵇康。嵇康知道,以他的名望,只要向司马昭说一句恳求的话,往后则皆大欢喜。他的心在动,心在痛,屈服吗?不,他知道自己并没有错。于是他说了句:“把琴拿来。”……他勇于赴死的从容给了历史一个隽永的背景,那已成绝响的《广陵散》余音绕耳,嵇康是在尊严与生命之间做出了令人回味的抉择。
若干年后,我们会说:这是最令人回肠荡气的选择!
3: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沙漠上的狂风刮过古堡的废墟,书本中妄自描述着空中花园的美丽,人们希冀希冀着听到消逝已久古乐的音律,时光带走了古文字的意义。历史的车轮缓缓轧了过去,轧碎了多少文明古迹。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相信古老的文明也能在今天重现。
昔代“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临刑之前叹息:“《广陵散》从此绝矣。”一部名曲就这样失传了。当真是“后不见来者”。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现代人就将再次听到这千古绝唱,嵇先生之记忆即是现代音乐家的曲谱。
4:包容
嵇康的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一方面嵇康不能容于人,另一方面嵇康不能容人。山涛让他当官,是善意的,他却气得要死,认为对方侮辱了自已,可就是这个山涛使他的儿子没成为孤儿:钟会非常崇拜他,想和他交朋友,他连正眼都不看一眼,这其实就是嵇康心胸狭隘的表现,不能像大山一样包罗万象,不能像大海一样海纳百川。
有人说,这是嵇康天性自然的执着。天性是什么?天性就是包容。而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统治者也没能容得下这样一一个知识分子,把他作为一个异己给消灭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5:家庭教育
凡人们的言论、思想、行为,倘若自己以为不错的,就愿意自己的朋友都这样做。但嵇康不这样,不愿意别人来模仿他。嵇康,一看他的《绝交书》就知道他的态度很骄傲的:但我们看他做给儿子看的《家诫》——当嵇康被杀时,其子方十岁,算来当他做这篇文章的时候,他的儿子是未满十岁的——就觉得宛然是两个人。他在《家诫》中教他的儿子做人要小心,还有一条一条的教训:
一告后辈要立志,志之必坚。
二告后辈要“见义而作”,赈灾济贫。
三告后辈要慎言。
四告后辈要少欲,要宽容谦恭,要有涵养。
五告后辈不要打探他人隐私。他说:“凡人自有公私,慎勿强知人私。”
六告后辈不要受人之馈。他说:“匹帛之馈,车服之赠,肖深绝之”,因为“常人皆薄义而重利”,别人主动向你破财献礼,则必有所求,必图回报,这是“君子之所大恶也”。
我们就此看来,实在觉得很稀奇:嵇康是那样高傲的人,而他教子就要他庸碌。因此我们知道,稚康自己对于他自己的举动也是不满意的。只是因为他们生于乱世,不得已,才有这样的行为,并非他们的本态。
所以,后来被山涛推荐而做官的嵇绍,成了一个为皇帝忠诚保驾的驯臣。
有一次晋惠帝兵败被困,文武百官纷纷逃散,惟有嵇绍衣冠端正地以自己的身躯保护了皇帝,死得忠心耿耿。
6:自虐
自虐,实际上是精神的流亡,是精神苦闷的象征。魏晋士大夫的一个倾向是服药、喝酒、身上多虱,这与其说是隐逸、潇洒,倒不如说是这些部含有自虐的成分。他们追求精神自由,追求高古的人格,不愿与当时的社会达成妥协: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生命的能量只能向内转,通过自虐式的感官刺激来获得暂时的宣泄和解脱。嵇康作为一位与时代相悖的人,他承受了太多的精神压迫与打击,他别无他法,只有把常常饮酒、服药、装疯等自虐形式作为自我拯救的方式。在精神苦闷之际,用药酒等刺激感官,借酒杯来浇心中块垒。这也是一种无奈的自我保护方式。
7:坚持自我
其实嵇康是很有才气的一个人,所以山涛就推荐他出来做官:但是按照嵇康的性情他是不愿意接受的,于是嵇康就要和山涛绝交。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到嵇康的性格是很矛盾的,因为嵇康当初说“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
自己认为最好的朋友,就因为这样就结束了来往,也可以看到嵇康是把他自己的本性看得极其重要的,不容他人干涉。嵇康的行为不是因为按照什么现成的规矩去行事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按照他的本性,所有这些都是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体现。
8:路
嵇康啊嵇康,愤世嫉俗,绝望了这社会的一切而毁坏礼教者是你,“非汤武而薄周孔”者也是你,你呀你,你可如何让司马氏安于枕席?你的一腔忠愤却无人知,只好寄托于手中的铁锤——第一锤,砸平世间不平事;又一锤,大泄胸中之悲郁;再一锤,以警醒生前身后千年万年所有的炎黄子孙:看一看,我生活在怎样一个世纪?“砰砰”锤声中,钟会来了,你并不理睬,只抛一句“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一句“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于是你抛锤仰天大笑:“哈哈……吾非汤武而薄周孔,看你何名篡权柄!”这一笑,惊掉了司马昭手中的玉杯,杀机顿生。
人说你毁坏礼教,不事孝道。“冤哉!”一千七百年前那没有发出的呼喊,就让我替你喊出吧!或许,这有悖于你不屈的性格,但那是在路人皆知司马心的时代,这是称那个“冤”字己完全被世人理解的时代。我知道你表面上毁坏礼教,实则是激愤于挂羊头卖狗肉者之流(如司马懿)的胡作非为,激愤之极而转为不言礼教不信礼教,甚至于反礼教!其实啊!司马懿何尝是孝子?可司马氏就是以不孝为名杀了你。悲哉!“阴阳易位,时不当兮”,屈子几百年前的这一悲吟,不幸却又应验在了你的身上。
9:交友
冤哉!嵇康!
再不见你纵酒之豪情,再不闻你打铁的锤声。一壶酒,浇铸成你狂放的本色:一把锤,锻造了你铁样的个性。如此本色,如此个性,才成就了你的一生。
你“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在你的眼中,这世界应如你杯中之清酒,无尘渣毫粒,无腐臭之气,而是清冽如流玉之晶莹,甜香赛芝兰之悠长。可遗憾的是,翻遍一卷《中国古代史》,你的名字却印在了最昏晦的那一页:满眼是野蛮的屠戮,满耳是大众的悲鸣。其时,有明哲保身者,更有持“忍饥寒我后当作三公”陋志者。你“常谓之知言”的山涛,此时便弃你而去,留你一人痛饮苦酒:“美酒今以之驱愁,良友兮不可不慎求。人之相知兮,贵识天性,曲者不以为桷兮,诚不欲以枉其天才。”面对山涛的诱荐,你嬉笑怒骂,接舆狂歌。一纸《与山巨源绝交书》阻断了后路,更逞了淋漓之快意,成就了后人敬仰之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