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高考 作文题目(1)
2014北京卷高考作文及名师解析:
【北京2014年高考作文:老规矩】
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笑不露齿 话不高声、站有站相 坐有坐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 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
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
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700字。
【北京高考微作文 “你家长送考了吗?”等三选一】今年北京高考作文分为微作文和大作文。其中微作文题目三选一:1、你有什么学语文的体会分享给下届同学;2、你家长送考了吗?送考的`评价。3、18岁的纪念。要求在150字以内完成。大作文题目则是“老规矩”,文体不限,不少于700字。
北京 高考 作文题目(2)
【作文题目】
北京卷:老腔、神奇的书签
作文题:
1、《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记述老腔的演出每每“撼人肺腑”,令人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某种意义上,老腔已超越了其艺术形式本身,成为了一种象征。请以“‘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从老腔的魅力说开去,不局限于陈忠实散文的内容,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2、书签,与书为伴,形式多样。设想你有这样一枚神奇的书签,它能与你交流,还能助你实现读书的愿望……你与它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请展开想象,以“神奇的书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表现爱读书、读好书的主题;有细节,有描写。
【优秀作文】
“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华阴老腔,在几年前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曲目。然而,这样一个小众甚至是默默无闻的老腔,却让陈忠实先生情难自禁,沉醉其中,不可自拔。不禁很好奇,“老腔”究竟何以令人震撼?
也许是那一声声铿锵有力、直击人心的嘶吼,也许是那一段段百转千回、悠扬婉转的曲调,也许是台上台下演员的倾力演唱、人们的激情感染……或者,是藕断丝连的缕缕乡愁,是深结于心的归属与认同。前三者自不消说,确实打动了很多人,却难以让人有更深层次的、发自心灵的震颤和共鸣——这种共鸣,是需要共同的记忆和情感的。陈忠实生于关中,长于关中,他了解并几十年如一日地热爱着它;而在老腔中,在极富感染力和冲击力的表演中,他不能更加清晰地看到了故乡的面目,听到了自己引以为豪的土地的神灵之歌。
这才是老腔之所以让人震撼的原因。这种深刻而广阔的民族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让我们在与西方文明接轨、渐渐西洋化、渐渐遗忘了民间小调的时候,可以被一曲乡音震得泪流满面。这实在是一件可喜又可悲的事情。喜的是,像老腔一样的民间文化依旧可以轻而易举地引起我们的感动和震撼;悲的是,像老腔一样的的民间文化居然可以轻而易举地引起我们的感动和震撼。难能方为可贵,都是越不容易得到,才越发觉得珍贵,觉得眼前一亮。本应深植于日常生活的风土民俗,什么时候竟到了能涤荡神魂的地步?
现在的人们,是不是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都要看不见回家的路了呢?
两年前,坐在课桌前的考生们面对着“北京老规矩”的茫然无措依旧历历在目。家家户户四合院、七折八拐胡同湾的景象已经不复存在,似乎连带着那些陈旧又充满温情的习惯也跟着一同去了。听得别人提起,才会恍然大悟,惊喜非常:就应该是这样的啊!老腔是如此,老规矩是如此,甚至连大名鼎鼎的国粹京剧,也不知道有多少个孩子有过完完整整听一出戏的经历。这片土地记忆的格调,就在我们这一代中逐渐被更改;这片土地文化的精粹,就在我们这一代中逐渐被掩埋。偶然听到、看到、感受到,所带来的震撼终究是短暂的,短暂之后又是长久的遗忘;而我们需要的,从来都不是遗忘。
在追逐更加多样的未来的时候,有时也需要停下来,多看看来时的路。即使登上顶峰,一个没有自己独有回忆的人也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即使快速发展,一个没有自己独特文化的国家也不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国家。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领略到和老腔类似的民间艺术时,不会再如此“肤浅”地被震撼。
北京 高考 作文题目(3)
【北京卷高考作文题目】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记述老腔的演出每每“撼人胸腑”,令人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老腔”已超越其艺术形式本身,成为了一种象征。
请以“‘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从老腔的魅力说开去,不要局限于陈忠实散文的内容,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书签,与书相伴,形式多样。设想你有这样一枚神奇的书签:它能与你交流,还能助你实现读书的愿望……你与它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请展开想象,以“神奇的书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表现爱读书、读好书的主题;有细节,有描写。
【名师点评】
20xx年北京的高考作文最大的特点是“稳”,平稳。沿用了去年的高考模式,两个大作文任选一个,一个是议论文,一个是记叙文,形式与去年一样,考生一看就很眼熟,心里踏实。
第一个作文题“老腔何以令人震撼?”是从阅读的文本中引发出的。这样有利于学生快速构思,减少审题、立意、构思的时间,有感而发,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这是一个很好的命题方式。
这篇作文怎么写?一方面要紧扣题中两个字“何以”,讲出震撼的原因。它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魅力?听了“老腔”的人为什么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考生要深入阐述“老腔”的文化内涵。“老腔”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唱腔,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如:京剧、武术、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考生应联系其他艺术形式进行论证,以体现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认知。
第二个作文题是“神奇的书签”,显然是与读书有关。“多读书、爱读书、读好书”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理念和要求,全国倡导“书香校园”,开展读书活动,北京的作文提倡大家与书相伴,既是考生熟悉的内容,又有助于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很有意义。
题目在设计上选择与书密切相关的“书签”为对象,着重考查考生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记叙能力。作文特别要求“有细节”、“有描写”。
在紧张的考场上要编一个情节曲折、引人入胜、丰富多彩的读书故事,是不容易的。这对于擅长写记叙文、编故事的同学是有利的。
北京 高考 作文题目(4)
【北京卷高考大作文题目评析】
稳——读写一体,双线并行
“稳”的一面,体现在形式上是读写一体,作文题从阅读题延伸出来;体现在内涵上是双线并行,侧重考查学生对历史传统和个人生活的关注。
读写一体的形式在20xx年高考(精品课)中首次出现,用《说起梅花》引出“深入灵魂的热爱”这一文题,20xx年则用《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引出“‘老腔’何以令人震撼”这一文题,在形式上一脉相承。
双线并行的内涵则是北京卷命题的传统,在20xx年仍采用单一作文命题时,就考查了“老规矩在当代被重提”这样既涉及到历史传统理解,又关系到当下生活认知的题目;20xx年首次采取“二选一”的命题形式,“假如我与心中英雄共度一天”对应历史人物的了解,“深入灵魂的热爱”关系个人生活的感悟,二者并行的特征更加鲜明。在20xx年作文题中,“‘老腔’何以令人震撼”涉及对传统艺术的体悟和阐释,“神奇的书签”对应个人“读书”经验的思考与表达,是一贯命题思维的延续。
变——二选一作文题的审题构思与文体差异性
“稳”的传统应该坚守,“稳”中的“变”更值得关注。
虽然两年都有一道作文题从阅读延伸出来,但在思路上有很大的突破。20xx年从《说起梅花》到说起生活中的其他一“物”,本质上是写作思路的类比,在写法上引导价值很大。作者用梅花这一具象来传达关于民族精神、民族交流等“灵魂”层面的内涵,学生也应同样借助具象的载体传达背后“深入灵魂”的意义。而20xx年从《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到解说“‘老腔’何以令人震撼”,虽然在思路上仍有引导,但同时也有了限制,体现在题干要求中就是“不要局限于陈忠实散文的内容”,鼓励学生在原文的基础上,展现个性化的积淀、思考和表达。
另一方面,两道作文的差异性也进一步明确。除了关注点的不同之外,还体现出思维方式的不同及文体的不同。在思维方式方面,“老腔”一题强调脚踏实地的论证,要做到有理有据,令人信服;“书签”一题强调天马行空的想象,要从零开始“构建”一个故事。其中第二题的考查,对学生“想象力”的强调,可以说是建立在20xx年“假如我与心中英雄共度一天”考题基础上的进一步跨越,也是本次考题的最大亮点之一。
在文体方面,这两种思维分别落实为“议论文”和“记叙文”,这也是首次明确体现在题干要求中的。(相比之下,20xx年只明确了“记叙文”,另一题则“文体不限”。)未来考生有必要进一步强化自己的文体意识,不仅包括对文体形式的把握,还包括对文体目的的理解。例如20xx年“书签”一题,在“记叙文”的要求之下,提出了“表现爱读书、读好书的主题”、“有细节、有描写”的具体要求。这恰恰对应了学生在记叙文写作时常见的两大误区——只顾叙事而忽视了主题的集中、仅有叙述而忽视了具体的描写。而“老腔”一题,在“议论文”的要求之下,也提出了“从老腔的魅力说开去,不要局限于陈忠实散文的内容”等具体要求。这提示未来的考生,不仅要明确考场上“写什么文体”,还要进一步明确“做到哪些才算是写好了这种文体”。
不论“稳”的一面还是“变”的一面,可以说,北京卷的作文题正在进一步走向成熟。而这种成熟的背后,是对语文学科本质的探索和解读。学生学语文,不仅要读懂、读通、理解他人,还要能写、会写、懂得交流,这是“读写一体”背后的逻辑。学生学语文,学习的是人类、民族和社会的共同意识,同时也是自我、心灵和情感的独特体验,需要脚踏实地,也需要仰望星空,这是提升两篇作文差异性背后的逻辑。因此,未来的考生有必要全方位地充实自己,才能更好地应对试题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