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塔作文(集锦4篇)
一世情圆
2024-07-04 08:43:35
其它
其它

烧塔作文(1)

每逢中秋夜,潮汕不少地方有“烧塔”的民俗活动。塔由数千块砖按“品”字型垒起来,高近十米,中间是空的,里面塞满了柴火。当淋满着柴油的塔心燃烧起来,会把夜空连同垒起来的砖头一起烧的通亮!

中秋夜“烧塔”(也称“烧瓦窑”)是潮汕的一项习俗。从前多用碎瓦片砌成,也不会垒得太高。大的瓦窑用砖块砌到一定的高度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瓦窑的下方要留一个窑门口,以供投放燃料。近年来,一些地方砌的瓦窑,则全部用砖条砌成,瓦窑的高也超出了3米。

砌瓦窑和烧瓦窑,主要是男人和小孩的事,女人一般是不会参加的。烧瓦窑一般都在中秋节的晚上,燃料有柴、竹、稻草、谷壳等;当瓦窑燃烧到火旺时,便可泼入松香粉、盐等引焰助威。

中秋前几天,青少年们就忙碌起来,四处捡拾残破瓦片,积聚枯树枝、废木片木块,于中秋下午就开始砌瓦塔。塔的大小高低,依据积聚瓦片的多寡及参与者的年龄层次而定,10岁左右的孩子砌的是小瓦塔,一般只有两三尺高。青年砌的规模较大,因为他们年龄大些,会从四方八面搬来瓦片,故砌的瓦塔往往有五六尺到一丈多高。瓦塔累砌也有讲究,大瓦塔的塔基要铺上红砖条或灰砖块,然后按“品”字形的格局构建。为了使塔身通风透气和造型美观,大的瓦塔常是两片瓦片合在一起按“品”字形架放。塔下留出才目对的两个门,一个用于投放燃料,另一个掏出木灰。塔的上端留出空口,供吐火舌、火炯之用。砌建瓦塔地方,大都在旷埕与广场,在同一场地中,有时砌上几个瓦塔。月亮升至半空以后瓦塔开始燃烧起来,至燃烧猛烈时,瓦片被烧得通红透亮,塔口的火焰直冲云天,就在这个时候,人们把粗粒的海盐,一大把一大把地撒向塔里,瓦塔发出像鞭炮一样的噼啪响声,再撒上硫磺,燃放出蓝色光焰,十分壮观,招引广大群众围观欣赏。有的地方,还把烧塔作为竞赛项目,塔建得高、烧得美和旺的,经群众评议后给予奖。

传说烧瓦窑始于元朝末年,当时中原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于是相约中秋夜燃烟堆作为起义信号,此后,中秋节烧瓦窑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烧塔”民俗曾经在广东、广西、福建、江西等地广泛流传,但近年其它地方已少见。又因“瓦”与“蚁”在潮语里同音,又有“烧瓦窑”可以把各家各户的蚂蚁烧死,来年不再有蚂蚁为患之苦的说法。

这是中秋节旧俗。如今已演变成带娱乐性的活动,潮汕不少海边的度假旅游景点把它作为中秋夜招揽客人的一项重要活动。瓦塔是用废砖瓦在旷地上砌成的小塔,大小高低不等。塔顶留孔洞,塔心装柴草,青少年烧塔以为乐。起火后,撒松香助燃,火光直冲塔顶,蔚为壮观;再撒盐,噼啪作响,如放鞭炮。有些地方还有赛烧塔之俗。凡烧得全塔通红而不倒者胜。


烧塔作文(2)

说起泉州的中秋习俗,那可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拜月娘妈盼好运;笋江泛舟诗意浓;博饼声中状元来……而我最喜欢安平桥畔月下看烧塔。

晚上7点,我们来到晋江市安海镇安平桥附近的空地上散步赏月。咦,桥的不远处伫立着两座约三米高、底部半径一米多的砖塔,,与十几米开外的白塔交相辉映。我好奇地问:“这里要举行什么活动?”爸爸耐心地解释:“这是安海镇一年一度的中秋烧塔习俗。”我赶忙打破砂锅问到底:“什么叫‘烧塔’。”爸爸笑着说:“中秋夜孩子们拾碎砖搭成塔状,塞入柴草点燃,就是‘烧塔仔’的游戏。”了解什么是烧塔,我的兴趣更浓了,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两座尚未点燃的塔。

晚上八点多,月亮升起来了,形成月映古桥的有趣景象。就在这里,点火令响起,“轰”的一声,塔内的稻草和木柴被点燃,一阵浓烟过后,大火熊熊燃烧起来。奇怪,围观的人群怎么纷纷往塔里抛撒白色的粉末呢?我想了想,说:“一定是在撒米,希望五谷丰登。”老爸摆摆手,说:“是在撒盐巴。”这又是为什么呢?我可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爷爷摸了摸我的脑袋,说:“撒上盐巴火会烧得更旺,象征生活红红火火。”原来是这样呀,我高兴地向旁边的小孩要来一点盐巴,用力往塔里一扔,立刻听到“噼哩啪啦”的声响,火苗一下子窜得老高。

多么有趣的中秋烧塔活动,可我心中还有一个“未解之谜”:“奇特的习俗是怎么产生的?”爸爸当起民俗专家,说:“元朝时泉州百姓反抗残暴统治者,中秋起义时以烧塔为号,逐渐演变成孩童的娱乐活动。”

中秋月下看烧塔,我观赏到圆圆的月亮;认识本地的风土人情;感受到热闹、祥和的气氛,真是一举三得呀。


烧塔作文(3)

据史书记载,南宋未景炎元年(1276)正月,文天祥被元兵所扣留并将他押解北方,行至镇江时,文天祥冒险出逃。经过许多艰难险阻,在南剑州(治今福建南平)开府,指挥抗元。不久,又先后转移到汀州(治今福建长汀)、漳州龙岩、梅州等地,联络各地的抗元义军,坚持斗争。

景炎二年(1277)夏,文天祥率军由广东出兵,进攻江西,在雩都(今江西于都)获得大捷后,又以重兵进攻赣州、吉州(今江西吉安,文天祥家乡),陆续收复了许多州县。元朝江西宣慰使李恒在吉州及兴国县发动反攻,文天祥兵败。祥兴元年(1278)秋,文天祥在吉州、兴国等地收容残部近万兵力准备再次反攻,于农历八月十五曰汇合在早禾市(今江西泰和县禾市镇)的牛吼河边上的一个小山村(后被明朝庭命名为“国渡村)。

中秋节当天,禾市老百姓在牛吼河上用自家门板、茅草架设了一浮桥,供文天祥率军过桥抗元。(后被朝庭命名为“国渡”的渡口遗址)。

当天晚上附近老百姓拿出家里所有的米果、饭酱(月饼);摘下树上所有的柚子、桔子送到文天祥部队。文天祥率全军及老百姓共万人在渡口边上拜月神,祈求早曰收复失地,国家兴旺发达。月圆时村民们在渡口用砖块和瓦片砌成一个高约三米的大塔,并搬出所有的稻草,不停地放进去燃烧,烧得塔身通火。塔火和明月照亮了整个浮桥。到下半夜时分数万抗元将兵全部安全在渡过了牛吼河。后来每年中秋夜,老百姓都会在渡口边上砌起了灯塔,得通火。以纪念这位家乡的爱国民族英雄。而且此习俗在各地慢慢传开。目前禾市镇及附近的吉安指阳乡,每年中秋节及前后三天都会烧塔。

每年中秋农历八月十四,禾市各村均会指派人员砌塔,塔高一般1.5米不等,村庄大则塔大.塔底要用砖块砌成,塔身大多用碎瓦片砌成约占塔高的3/4,然后再用瓦片园叠砌封顶,塔底须前后各留一个塔门,前门用于投放燃料用,后门用于拔出火灰。晚上便点火燃烧(大村庄可连续烧三晚,小村庄至少会烧中秋夜),燃料为稻草及谷壳等,主要由年青人敲着锣鼓到各家收集。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现在烧塔除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外,还有使全村兴旺发达的祈求。塔烧得越旺表明种养会顺利,全村更加兴旺发达。


烧塔作文(4)

说起泉州的中秋习俗,那可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拜月娘妈盼好运;笋江泛舟诗意浓;博饼声中状元来……而我最喜欢安平桥畔月下看烧塔。

晚上7点,我们来到晋江市安海镇安平桥附近的空地上散步赏月。咦,桥的不远处伫立着两座约三米高、底部半径一米多的砖塔,与十几米开外的'白塔交相辉映。我好奇地问:“这里要举行什么活动?”爸爸耐心地解释:“这是安海镇一年一度的中秋烧塔习俗。”我赶忙打破砂锅问到底:“什么叫‘烧塔’。”爸爸笑着说:“中秋夜孩子们拾碎砖搭成塔状,塞入柴草点燃,就是‘烧塔仔’的游戏。”了解什么是烧塔,我的兴趣更浓了,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两座尚未点燃的塔。

晚上八点多,月亮升起来了,形成月映古桥的有趣景象。就在这里,点火令响起,“轰”的一声,塔内的稻草和木柴被点燃,一阵浓烟过后,大火熊熊燃烧起来。奇怪,围观的人群怎么纷纷往塔里抛撒白色的粉末呢?我想了想,说:“一定是在撒米,希望五谷丰登。”老爸摆摆手,说:“是在撒盐巴。”这又是为什么呢?我可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爷爷摸了摸我的脑袋,说:“撒上盐巴火会烧得更旺,象征生活红红火火。”原来是这样呀,我高兴地向旁边的小孩要来一点盐巴,用力往塔里一扔,立刻听到“噼哩啪啦”的声响,火苗一下子窜得老高。

多么有趣的中秋烧塔活动,可我心中还有一个“未解之谜”:“奇特的习俗是怎么产生的?”爸爸当起民俗专家,说:“元朝时泉州百姓反抗残暴统治者,中秋起义时以烧塔为号,逐渐演变成孩童的娱乐活动。”

中秋月下看烧塔,我观赏到圆圆的月亮;认识本地的风土人情;感受到热闹、祥和的气氛,真是一举三得呀。

福建泉州鲤城区泉州师院附属小学六年级:洪烨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