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在线翻译器 文言文句子翻译:臣具以表闻(186句)
最帅老男人
2023-02-28 08:30:39
句子大全
句子

1、简析:上例句中的“亡”“活”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

2、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时,活用为状语。例如:

3、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一:专一

4、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5、例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收藏、经营的金玉珍珠

6、简析:“死”是为动用法,“死国”即“为国而死”。

7、简析:名词“面”做动词“刺”的状语,表示“刺”的方式:当面。

8、例④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尚书?泰誓》

9、简析:名词“席”、“包”、“囊”分别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

10、③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便活用为动词。

11、例1:其一犬坐于前。(《狼》)犬:原为名词,在这里用作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像狗一样”。

12、例1: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前:原为方位名词,在这里作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向前”。

13、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 4.妾闻主圣臣忠

14、方位名词常用作动词,有的前面有连词“而”或副词,有的前面既没有连词“而”也没有副词。例如:

15、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16、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17、“绿”是形容词,后面接了名词宾语,应译“使……绿”。

18、会杀此田舍汉 2.谁触忤陛下

1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愚人

20、②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21、①形容词用在“所”字之后,便活用为动词。

22、简析:名词“客”后带宾语“我”,活用作意动词。“客我”即“以我为客”,意即“把我当做客人”。

23、例1: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望岳》)荡:原为动词,激荡。这里用作使动动词,可译为“使……激荡”。

24、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

25、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

26、例1:“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

27、例3: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高:高处

28、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

29、形容词的意动,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某种特征、特点。

30、名词“冠”带宾语“切云之崔嵬”,用作动词:戴。

31、相同的例子比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字

32、例如:世之所高,莫若黄帝。简析:“高”本是形容词,但在本句中作了成分,译作“推崇”。

33、例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34、简析:名词“罾”前有结构助词“所”。用作动词:用网捕捉。

35、主语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可译为“以……为……”“认为……是……”

36、岂过魏徵,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37、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让,活,让,长肉

38、例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原为名词,在这里用作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用箕畚”。

39、”闻“字是使动用法:使……闻,使……知道

40、简析“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

41、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盟约

42、例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十则》)耻:原为形容词,现作意动动词,可译为“认为下问是耻辱”。

43、“小鲁”“小天下”,是主语“孔子”主观上认为“鲁”和“天下”小的状态。

44、名词“鼓”带宾语“乐”,用作动词:弹奏;

45、①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46、表示方位、处所,可译成“到……”“在……”。

47、简析:“蹄”本是名词,在句中却接了宾语“之”,这时“蹄”起到了动词的作用,所以应该活用为动词,是“踢”的意思;

48、形容词“美”后带宾语“我”。“美我”即“以我为美”,意即“认为我美”;

49、简析:以上四例中带点的动词都是为动用法。例①的“死”表示主语为宾语“节”而死,说明死的目的,即为节操而死;

50、名词的为动用法是指有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带宾语时,含有“为宾而动”的意思,如:

51、成以其小,劣之。 (形容词,认为.不好

52、例④中的两个“作”在句中表示“为……而作”,“作之君”“作之师”即“为之作君”“为之作师”,也就是给他们树立君王,给他们树立师表的意思。

53、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就是统一的意思。

54、例②稷勤百谷而山死。(《国语?鲁语》

55、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56、简析:名词“日”作形容词谓语“蹙”的状语,表示“蹙”,这种情况逐渐的发展变化:一天天,一天比一天。

57、寇准具有宽容大度、谦虚谨慎、不耻下问、有自知之明 等品质。

58、简析:例①“苦”字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有“为……而苦”之意,“苦秦”即“为秦而苦”,“秦”是宾语,是主语产生“苦“的原因。

59、容词的使动用法,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60、规律: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译法: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

61、简析:时间名词“岁”作动词谓语“更”的的状语,表示“更”的性质:每年。

62、前面有能愿动词或副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63、例1: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宾客:原为名词,客人。现作意动动词,可译为“以他的父亲为宾客”。

64、定要 乡下佬,指魏徵 2.触犯 3.文德后李世民之妻 穿戴 4.皇上圣明臣方忠诚

65、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

66、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

67、同一名词迭用,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既不是叠字,又不是联合、偏正、复指关系,那么,其中一个名词常用作动词。例如:

68、例2: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北、南:原为方位名词,在这里作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向北”“向南”。

69、“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70、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时,活用为状语。例如:

71、简析:方位名词“东”前面有副词“遂”,用作动词:向东进发。

72、满意请采纳答案,你的采纳是我最大的动力!

73、例2: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饮:原为动词,这里活用为使动动词,可译为“使……饮”。

74、例①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诸葛亮《出师表》

75、例1:“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

76、例: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穷:原为形容词,在这里用作动词,可译为“走完”。

77、②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78、用“‖”标示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79、例1: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安:使……安。

80、①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81、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多:推崇,赞许

82、表方向,可译为“向……”,多为方位名词左状语。

83、前面有结构助词“所”,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84、简析:名词“履”带补语“至尊”,用作动词:登上;

85、例③中的“启”表示“为……而启”,“之”是它的宾语,“启之”即“为他开门”,它表示主语的替代对象。

86、例如: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简析:“穷”在本句中与“能”相结合充当谓语成分,因此活用为动词。

87、简析:动词“奉”用作名词,意即“奉送的机会”,作句子的主语。

88、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例如:

89、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90、例:春风又绿江南岸。 让,变绿

91、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92、例如: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简析:令尹子兰……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短”后跟了介词结构“于顷襄王”应作动词。

93、简析:方位名词“南”做“取”的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趋向:向南。

94、①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

95、我们要坦然面对并改正自己的错误,而发现他人错误时也要及时并委婉的提醒。

96、表时间,多为时间名词。

97、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

98、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

99、例1:“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100、简析:“王”后跟“我”作宾语,是“使我为王”。

101、名词后面带补语,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102、例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斗、蛇:原为名词,在这里做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像北斗七星那样、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103、名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态度、方式,活用为状语。例如:

10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105、例1: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两小儿辩日》)东:原为方位名词,在这里用作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到东方”。

106、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

107、简析:名词“事”迭用,第一个用作动词:做、从事。

108、例①天下苦秦久矣。(《史记?陈涉世家》

109、释义】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

110、简析:名词“船”作动词“载”的状语,表示“载”所用的工具:用船装。

111、例②中的“勤”是形容词用作动词,“百谷”是其宾语,是“勤”的目的,“勤百谷”是“为百谷而勤”之意。

112、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113、都是自己打得,很费时间的,希望采纳~~~

114、例②中的“怒”是“为……而怒”,“之”是宾语,它表示怒的原因,也就是因为他不成才才发怒的。

115、例①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屈原《离骚》

116、例:且庸人尚羞之。(动词,以··为羞

117、妾幸得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118、例如:奉不可失,敌不可纵。

119、乃弃其步兵,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轻装精锐的部队

120、例4: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险:原为形容词,现作名词,可译为“险阻”。

121、例2: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醉翁亭记》)山:原为名词,在这里做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在山上”。

122、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特征时,活用为状语。例如:

123、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例如:

124、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臣:使……称臣。

125、例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日:原为名词,在这里作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每天”。

126、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美:赞美

127、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规律

128、①动词的使动用法例: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让,回去

129、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

130、狼洞其中。(《狼》)洞:原为名词,现做动词,可译为“打洞”。

131、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132、以下是词类活用的资料,若时间不够可略过:

133、难道有超过魏徵的吗?经常在朝廷上同我争辩,使我难堪不痛快。

134、名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活用为状语。例如:

135、简析:“弱”本是形容词,在句中做谓语,但是形容词做谓语,后面不可以接名词宾语,而它现在接了宾语“秦”,所以它要活用为动词,是“使……弱小”的意思;

136、名词的意动,主观上认为宾语是什么。

137、形容词的为动用法:就是用如动词的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是主语为宾语而产生的。如:

138、表示工具、方法、依据,可译为“用……”。

139、简析:“奇其言”“壮其貌”是主语滕公“认为其言奇”“认为其貌壮”之义;

140、简析:例①中的“名”“字”是名词用作动词,分别带有宾语“余”,“名余”就是“为我命名”,“字余”就是“为我取字”。

141、“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

142、例②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韩非子?五蠹》

143、名词作状语是指名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谓语前,起一种修饰或限制作用时的用法。这种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不需要依靠介词的介引,它省略了介词,但不是省略句。

144、简析:“水”前带副词“非”和能愿动词“能”,用作动词:

145、简析: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东苏子”,意思是使苏子往东去;“西南其户”,意思是使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146、③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147、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148、特殊)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 让,发出声音

149、“不得而友”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

150、例②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史记?留侯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