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中考(精编4篇)
故乡的原风景
2024-03-16 07:42:00
其它
其它

决胜中考(1)

春天的脚步越走越近,中考的战鼓声已在耳畔敲响。让我们面对明媚的春光许下誓言:三年寒窗挥汗如雨,一生理想圆梦今朝。

咬定目标,不懈努力

流年似水,岁月如梭,不知不觉离中考只有60天。紧张的气氛,时间流逝,无不激励着我勇往直前。虽然它不是一帆风顺,它困难重重,但我坚信: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无论成败,我都要坚持自己的追求一路前行,不懈努力。

我高歌,我自信

或许每个人在这时都会问自己,我行吗?我真的可以考上理想的高中吗?不要怀疑,不要动摇,坚定地对自己说:“我可以。”

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回答说是自信,俗话说得好,“这个世界是由自信创造出来的。”没有自信,谈什么成功,只有懂得“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人才会得到成功的眷恋,成功的洗礼。我将带着自信,仰天高歌:“我要奋力向前”

我的留恋,我的不舍

初三了,蓦然回首,又有多少不舍。昔日里与同学的嬉闹,老师的悉心教导,似乎像放电影似的重新展现在眼前,他们的鼓励让我紧张的心情得到放松,他们的关爱让我信心百倍,我会珍惜这最后六十天,拼搏六十天,把握每一分钟,用优异的成绩回报他们。

同学们,生命不打草稿,人生没有彩排,决胜中考是我不懈的追求,拼搏六十天是我庄严的承诺,我自信,我尽力,让七彩的六月奋飞翅膀,最好的明天已在未来的天空向我们微笑。


决胜中考(2)

知识要点:

1、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2、所谓创意,即创造、创新之意。

考试说明:中考时,考生该怎样根据命题要求以独到的眼光从素材库存中迅速选定材料,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张扬个性呢?中考优秀作文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的经验。

1、以知出新

文章的内容如能超越一般学生的认知领域,显示出知识积累的广度和深度,那就能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湖南益阳市中考作文要求以《关心》为题作文,当不少考生把目光锁定在人类的亲情时,有位考生却把爱心投向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地球,文章将“绿荫如盖的大地”、“浩瀚无垠的大海”、“交错分布的江河”分别喻为地球,“美丽的肌肤”、“蓝色的衣裳”和“奔流不息的血脉”并引入被喻为“地球之肺”的亚马逊河流域由于大片森林被焚烧而染上“炎症”等知识性较强的内容。由于新知迭出,读者获得了知识和情感的双丰收。

2、以事出新

初中三年的学生生活常常进入考生的选材视野,但雷同者多,出新者少。而有些考生却能把眼光锁定在特殊日子所发生的特殊事件上,给人“人有我新”之感。浙江宁海市2中考作文要求以“明天”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不少考生取“明天”的引申义构思,有位考生却取“明天”的本义作文,拟题《明天就是中考》,记叙了“挤独木桥”的前一天老爸赠送“作战武器”派克笔、老妈熬出高能量食物小米粥和表哥提供新式手表三件事,并在“后记”中这样结束全文:“粗硬的派克正在舞动,已被小米粥填饱的肚子正在提供能量,nike在忠实地记录时间……”有的同学把叙事的笔触延伸到考场,更体现出所选角度之新。更有独具眼光的作者把叙述的时空就锁定在眼前的语文考场。武汉市中考作文要求以“服务”为写作范围,自拟题目作文。有位考生别出心裁,所叙时间变一般考生的“过去进行时”为“现在进行时”,自拟题目《谢谢您,护花使者》,叙述自己在语文考场上的两次意外(一次墨水用完,一次鼻子出血),两次得到“如慈母般”的穿白裙的监考老师的关心和鼓励的具体经过。文中的“护花使者”身份特殊,所处时空特殊,这些都闪耀着作者创新思维的火花,使“服务”这一文旨演绎得别具魅力。

3、以能出新

这里的“能”指某种特长或技能。如果你能选择“人无我有”的“能”作为题材,并在文中不断亮出有关此“能”的种种术语,那么阅卷老师的眼睛会为之一亮,你的文章也就会因此而脱颖而出。江苏南通市中考作文要求以《我发现》为题写一篇文章,有位小学四年级就学会下象棋的考生把目光投向自己的特长,在题目的横线处填上“棋如人生”四字。文题将特长与哲理思考融于一体,已见出手不凡;行文时又以对比手法分析不同类型


决胜中考(3)

考试说明:我们平时读书,读文章,思想上有时会受到启迪,懂得了某个道理;感情上有时会受到触动,产生某种联想……懂得的道理,产生的想法,统称为读后的感想。把自己的感想写出来并加以阐述,便是读后感。

1、如何写好读后感

写读后感应注意哪些问题呢?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吃透原文有感而发

要写好一篇读后感,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对原文的基本内容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另一个是有一定的文字表达的能力。而就这两个条件的关系来说,前者是基础,是前提。因为读后感的写作,要求从原文出发,联系实际,发表感想。如果对原文的内容缺乏理解或理解得不够准确,那就无感可写或者感而不当了。

要想准确而又深刻地理解原文的内容,就必须在动笔之前,沉下心来,从头至尾、一字一句地阅读原文,对原文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心思想,并搞清层次和层次、段落和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看一看这些层次和段落是怎样围绕着中心论点展开的。

当然,考生临场作文,时间紧迫,是很难对原文进行过细地分析的。不过,作为读后感写作的基本程序和要求,上述要点是必须注意的;而且,"磨刀不误砍柴功",吃透了原文,才能有感而发,也才能写得比较顺手。有的考生写作水平本来不差,但不去仔细地阅读原文,还没有完全弄清原文的基本内容,就匆匆忙忙动笔写作,结果成绩很不理想。

(2)抓注重点精心立意

近几年中考作文平分标准都提出了"立意新颖"的要求。就一篇议论文来说,"立意"主要指的是中心论点的确立。而"新颖"主要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要有新鲜的见解,不能人云亦云;二是内容要深刻,有独到之处,不能浅尝辄止。要达到这些要求,应该特别注意的是要抓注重点,生发开去,而不要面面俱到。

扣住原文的中心思想,立意谋篇,固然算紧扣了原文;而从原文的内容出发,抓住某一个侧面或某一点去写,也未尝不算紧扣了原文。事实上,我们常见的许多写得好的读后感,并不是篇篇都紧扣了原文的中心思想的。但是,抓住原文的某一侧面或某一点去写,也必须在充分理解了原文的中心思想的前提下才能写好。如果对原文的中心思想茫然无知,那么,对文章的各个侧面的理解也就不会深刻,当然也就不可能写出动人心弦的读后感来。

(3)联系实际议而不空

凡是写过一些读后感的人,大概都有这样的体会:读了一篇文章,在某一点上有深刻的感触,便很自然地联想到与之有关的许多事情,许多问题。这种联想的过程其实也就是联系实际的过程。

从近几年来的中考作文来看,许多考生在联系实际方面是做得很好的。他们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一些具体事例,来谈自己的感想,读来亲切生动。但也有一些考生,所写的读后感尽是一些空洞的说教、政治口号、誓言之类,使人感到生硬、枯燥。

至于联系哪些实际,这并没有一个固定的范围。大体说来,无非是这样两个方面:一是联系主观的实际,即自己的思想、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例;二是联系客观的实际,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种种实际情况。只要是从内容的需要出发,联想哪方面的实际都是可以的。

(4)夹叙夹议以议为主

读后感既然属于议论文的范畴,那么它的主要表达方式当然是议论和说明。不过,它要求从原文出发,联系一些具体事例,所以又常常用叙述这一表达方式。一般来说,读后感的写法是这样的:从读了某一篇文章谈起,摆出中心论点。然后再举出一些具体事例(包括引用原文的某些内容),进而对中心论点加以论证。这是就文章的整体来说的。就文章的某一部分来说,也往往是叙议相间,两相结合。这样就构成了一种夹叙夹议的形式。在这里,议是叙的纲领和统帅,而叙是议的根据和佐证。前者是论点,后者是论据,二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

这里需要注意的,首先是坚持以议为主的原则。我们在联系实际、引用事实的时候,要始终不忘其目的是为了说明和论证中心论点。这就需要对事实进行归纳分析,指出它所包含的意义。其次,引述原文也需要注意。一般说来,引述不宜过多过细,能说明问题就可以了。还有,也不一定去整段整段地照抄原文,有时根据表达的需要,只在行文中引用原文的一些关键性词语或句子就行了。

2、充分用好"四字诀"

读后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文体之一,也是初中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考试时,如果充分用好"四字诀",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1)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地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

(2)议--分析材料,提炼感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地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刻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

(3)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

(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总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取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当然要写好读后感,关键还要读透材料,抓准感点。怎样读透材料?一般说,如果是记叙文,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某种品质,最有价值的语言行动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意义;如果是议论文,就要把握中心论点;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散文,就要领会其深刻的寓意。当然,读一篇文章,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解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一篇读后感只能容纳一个感点,其他感点无论多么好,都要忍痛割爱。明智之举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并围绕一个感点,联系实际,谈深谈透。

以上说的是读后感,如果看了一部电影或电视剧,思想上受到触动,也要写篇感想,那就是观后感了。观后感的写法和读后感一样,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决胜中考(4)

一、把握细节,精雕细琢的能力

文章如果没有精彩的细节,也会暗淡无光。细节很寻常,但有时很精彩。课堂上,当你鼓起勇气回答问题的时候,老师鼓励的眼神也许会让你心花怒放,那闪亮的眼神,宛如灿烂的阳光会照亮你的心房;校园里,当你主动融入集体的时候,同学伸出的双手也许会让你百感交集,那温暖的双手,好似一座桥梁引导你去感受交流的快乐。这些事真的很小,可它们往往能够激起内心的情感波澜。纵观历年中考满分记叙文,有很多细节出彩的范例。如浙江绍兴考场佳作《慢下来的时光》里便有这样的文字:

街道上路人行色匆匆,五颜六色的伞汇成一条河,一条不知流向何方的小河。突然,我的视线停驻,街角出现两个大人,或许,他们是一对母子。不,他们应该是一对母子。

白发苍苍的母亲坐在轮椅上,推着轮椅的是一个中年男子。男子穿着白衬衫,打着黑伞。他不时俯下身子,在老母亲耳边说着什么。我无法听见他在说些什么,只能看见他的嘴唇微微翕动。轮椅上的老人弯起的嘴角划开一条优美的弧线。她笑了,嘴角显出深深的酒窝,仿佛盛满了甜蜜。他们缓缓前行,路人们的目光也被他们吸引住了,不少行人停下匆匆的步伐,驻足观望。

“快”与“慢”,是生活中的不同节奏,也是人们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写作此文,这位考生并没有简单地论述说理,也没有寻常叙事,而是通过“推轮椅”这么一个细节,让当事者慢下来享受情感的美好,让周围的路人欣赏到了微笑的魅力。这种化大为小的技巧,展示出的恰是这个时代非常需要的一种精神。这样的社会类作文,谁不喜欢?

二、眉清目秀,擅长布局的能力

对于结构的评判,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界定非常明确:首尾完整,主体鲜明,不存在残缺不全的问题,可视为“结构完整”;前后连贯,详略分明,没有颠三倒四的问题,可视为“结构严谨”。若想胜人一筹,给评卷老师带来赏心悦目的美感,则需要更上一层楼,在新颖与独特上做文章。

美化结构的方法非常多,历年中考满分作文里出现的这几种技巧,很值得借鉴。一是板块呈现法。这类作文或用几篇日记串联,或用几个小标题呈现,眉目清晰,一目了然。满分作文《校园奏鸣曲》,便选择清晨醒来时的“宁静曲”、白天学习时的“激越曲”与夜晚就寝时的“小夜曲”,巧妙地展示了活力四射的校园生活。二是彩线串珠法。“线”就是线索,“珠”即为材料。题为《我的生活无限美好》的佳作,用“在这充满活力的岁月里”引领段落,把各部分内容有机地串联起来,内容闪现出了回环复沓的美感。三是首尾出彩法。这类作文下笔之初,或佳句夺目,或悬念诱人,令人一见钟情;收束时或融情于景,或陡转立止,前后浑然一体,余韵悠长。

三、引经据典,打磨语言的能力

想写出漂亮的中考作文,先得掌握一些出彩的技巧。从20xx年中考评卷情况来看,满分作文的亮点各不相同,但仔细分析之后我们就会发现,有一点惊人地相似,那就是这些文章语言的表达往往光彩夺目,胜人一筹。有的词句出彩,字字珠玑,绘景栩栩如生,写人跃然纸上。有的善用修辞,如用设问,能下笔诱人,悬念顿生;用比喻,语句灵动,形象逼真;用排比,句式整齐,气势磅礴。有的引用诗词,经典的诗词,能够收到以一当十、画龙点睛的效果。评卷老师们一致认为:同样的写作话题,同样的内容,用不用诗词,效果截然不同。有时只是一两句诗词,语言就顿时有了光彩。南通中考满分作文《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里的这个片段就很精彩:

翻过一页,仍是头发花白又稀少的杜甫向我走来,脚步却显得轻快,话语也有了些许喜悦,吟诵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我又诧异,怎么不“惊心”了?杜甫笑曰:“安史之乱平定啦!朋友帮我在成都盖了草房,居有定所,心情好多啦!盼望已久了,难得啊!你看,草堂周围那么多柳树;你听,新绿的柳枝上鸟鸣声声,还是成双成对的黄鹂呢!”言罢再笑。我道喜,也笑,然后道别。老先生却兴致甚高,定要我再闻几声鸟鸣。于是吟诵之声又起:“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同样写《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这位考生却将目光放到了历史文化的长空里,或描写美不胜收的风景,或想象诗人诗意的生活,或引用耳熟能详的诗句,将“记忆深处”的那“一种声音”展示得格外动人。

四、卷面清晰,书写美观的能力

“卷面整洁,书写美观”,几乎是中考作文的一贯要求。这一要求,也将是20xx年各地评卷中心评判优秀作文的一个重要标准。不管平日怎样,在中考作文中一定要注意书写。中国有句古话,见字如见人。大方秀气的字体能让人如沐春风,小气、潦草、歪斜的字体却让人感到头疼。纵观各地满分作文,大多是书写美观的典范之作。

这种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字迹之美。不求书法之美,但求字字端正;不求遒劲有力,只求笔笔清楚。这样,你的文章至少可以多加三至五分。二是卷面之美。大家不要使用修改液。使用修改液,虽然改掉了一个字,却在文面上留下了污迹,再补上的字往往笔画加粗,字迹不清,弄得脏兮兮一片。非改不可的,要尽量使用规范的修改符号,切忌随意涂画。三是标点之美。看看自己的作文,写出来的逗号像逗号吗?写出来的句号像句号吗?这样的文章,让老师如何给高分啊!因此,从今天起,让那些充满生命力、洋溢着文化气息的标点符号,在我们的作文里重新活跃起来。尤其要提醒大家的是,一定要重视引号的运用。想想,你千辛万苦引用了一句诗,或是一句名言,若是不用引号,评卷老师会清楚地看到吗?在这种时候,大家不妨凝神屏息,静静地给引号一个美丽的形象。想一想,一篇能够将标点都书写得很精美的文章,阅卷老师有理由不给高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