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集锦17篇)
笑说再见
2023-12-25 00:18:59
其它
其它

此心安处(1)

人说现在年轻的一代是”迷茫的一代“。的确,现在这个日益浮躁的时代里,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其实不妨学习学习古人的智慧,人生自是苦短恨,此心安处是吾乡。

遥想当年季鹰,秋风起的时候,突然馋了。想起家乡的莼菜和鲈鱼应是滋味甚美,便直接把官一辞,回老家了。这个故事一直被很多文人称道,也有驳斥的。人说你这不是匹夫志短,耽于安逸而没有拼搏开创的精神吗?其实不一定。一个人活得成不成功,不是他建什么功立什么业就是唯一标准的。季鹰当年的弃官归隐,是因为他想通了自己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适合做什么又不适合做什么。就如同我们更津津乐道的陶潜、李白。他们也都曾心怀理想,试图和季鹰一般,出仕为官,做出一番事业。然而事实证明,官场的勾心斗角不适合他们,他们也不喜欢那种生活,不屑于将生命浪费在其中。所以季鹰会从秋风中尝到乡情,陶潜会归园作赋,太白会慷慨而抒”安能摧眉折腰“。他们的退避,并不是懦弱怠懒,而是一种自省和高明。他们不过是回到了自己心安的环境里,用功名利禄换去了个自在安宁。

近看现代,亦有很多类似的例子。爱因斯坦在二战时去了美国,抛弃了自己原本的国籍。他难道是偷生怕死他、贪财图利吗?那他就不会公开为中国痛斥日本的罪行,不会拒绝以色列请他当总统。他只是知道自己是为科学而存在,为推动人类认知而义不容辞的探索的人。在更和平富足安定先进的环境里,才能更加发挥他的聪明才智,才能完成他的理想、他的”天命“。因此他选择了美国。这是选择了安逸,却也是顺从了自己的心。心安之处,便是吾乡。

类似的还有太多太多了。扎克伯格、比尔盖茨退学而选择了商场,甘愿忍受层出不穷的压力和汹涌澎湃的竞争,是因为他们听从了自己心的号召,理想所向之处,心安之乡也。三毛背井离乡身居异国沙漠,这又是多少中国人想都不敢想的疯狂。然而她在那里有着爱情和热情,她用一颗坦荡而安宁的心政府了最荒芜的穷乡僻壤,用叩响心门的文字打动了千千万万文艺青年的心。对她而言,心安之处便是吾乡。

转头再看那些依旧为生活的琐碎斤斤计较、为功利的虚荣苦苦挣扎、为幻想与现实的落差唉声叹气的人,不禁要叹一句”醒醒吧“。人生自是苦短恨,此心安处是吾乡。


此心安处(2)

今年落雪的日子似乎格外多。雪花染着愁绪,落在他眉发间。远远地,好似飘来一股梅花茶香,一如当年……

他忆起临走那天,好像也是这样的景象。他替妻子捋过耳际碎发,轻道:“哭什么,年底儿不是回来呢么。”妻子没有回答他,只是斟上一杯茶,似有梅花的味道。

他望着她清淡的眉目,将茶水一饮而尽。茶水入胃,像是滚烫的泪水,有几许苦涩。他张了张嘴,似乎要说些什么,可千万句话哽在喉间,一时竟不知说什么好。薄暮之下,他登上长途列车,渐渐远了家乡熟悉的风景。

可如今,年三十儿了,他却依然在外送着货,自己的孤寂和这个城市的繁华似乎有些格格不入。夜深了,白雪纷飞,耳畔的汽笛声在瑟瑟寒风中销声匿迹。他心里有些苦,眼睛有点酸。

今夜的雪冰冷刺骨,风凶猛得好像要把他从地上卷起。他一个趔趄将手扶墙,稳住早已疲惫不堪的身躯,一下一下地按出那串他早已烂熟于心的数字:“妻,我今年怕是回不去了。”他喉咙干得厉害,有些许沙哑,一字一句,吐露着思念与无奈。电话那头沉默了半晌。他并不知道,此时妻子心中像是覆盖了一层厚厚的青苔。对面的那个女人终究只是轻叹一声,提醒他注意身体,别太过操劳。

他没有忽略她话语中夹杂的重重鼻音,一阵愧疚涌上心头。

雪还在下,他的泪滑过胡子上凝固的冰碴,在心底结了痂。虽是如此,却无可奈何。他满目萧然,空留一声长叹。

一个大胆的想法迅速在他脑中形成,继而在心底某处生根发芽并疯狂蔓延至全身。因为他始终记得远方的某个地方,妻子在等他还乡。

那晚,他做了一个冗长的梦,梦见十里春风杨柳岸,梦见自己衣锦还乡,梦见妻倚在门旁,望着他盈盈笑道:“你终于回来了。”

醒后,心中已有了决定。

他发了疯似的递上辞呈,匆匆收拾了东西之后,借了朋友的车便风尘仆仆地往回赶,终于在夕阳落下最后一丝余晖时到了家。

他气喘吁吁地一步三个台阶跨上楼,迫不及待地推开家门,疲倦的眼神难掩心中的喜悦,妻也有些不可置信,原本无神的双眼放出光来,惊讶中不忘走上前来接过他的行李箱,眼角眉梢流露出藏不住的欣喜,连说出的话语都透着笑意:“我还以为你不回来。”他笑着抱住她:“可是年总是要在家过的。”

他走进厨房,看着桌上早已凉透却没动一筷的饭菜,佯装生气,虽然嘴上训斥着,可心里却是满满的感动。看着妻子在家里忙碌的身影,看着这个和谐又温馨的家,他觉得莫名的心安。

饭后,他犹豫着告诉妻子自己已递上辞呈,今后在家就业发展。本以为妻子会埋怨她,毕竟这么大的事都没和她事先商量。没想到她只是摇摇头:“为了过个年,不值得的,辞了怪可惜的。”

闻着萦绕在鼻尖的梅花茶香,吃着妻做的桂花糖,他笑了,他知道她在担心什么:“值得的,因为浮华人心中的执念不过是过眼云烟,家才是最重要的。毕竟,此心安处是吾乡。”

窗外依旧飘雪,可心境却已然不同。那句掷地有声的话仍在耳畔回响:“此心安处是吾乡。”


此心安处(3)

天涯倦客,到此地,而后是境中人。——题记

绿皮火车里,形形色色的人,怀揣着对异乡的惊奇。人的目光总是望向玻璃窗外那深远无际的原野,斑驳的阳光和留不住的岁月映在青蓝的天边。

三十多个小时的车程,密闭的空间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盘旋在耳边婴儿的哭声、老人的鼾声,使心绪久久不能平静;过道里穿梭的推销员高举着商品进行叫卖;时不时闻到方便面散发出的油烟味道。重庆到杭州,这一路漫漫长远。下了火车,面对陌生的环境,真不知该何去何从。紧随父母的脚步,搭车到了一片没什么特别的住处,甚至有些冷清,屋外的河塘里漂着浮萍。这儿便是良渚。

其实这里没什么不同的味道的。渐渐习惯住在新的房间里,呆呆看着天花板。十年,脑海里家乡的印象显得淡然了,我也似乎已经把这里当成我的第二个故乡了。门前的小河塘被填平了,却没有带走时间和人的记忆。春夏秋冬,都保持着冷静,独自寻找这片土地的闪光点。

生活日日复,月月复,没什么特别,但让人心安。天还未亮,我乘公交上学。这个点车上多是要去学校或者工作的人。街道上亮着明晃晃的灯,私家车的喇叭声是经常有的。回看十年前,良渚变了很多。由原先的农居房改为如今大片大片的公寓大楼,周边还设置了许多大型娱乐购物场所,极大方便了日常生活。这里的优越性越发靠近城市了。十年,良渚从一个平凡的小乡镇,到现在的缤纷前卫;同样,这十年,也是我从幼稚到懂事的蜕变期。良渚陪伴我成长的这些年,我在见证着它的改变。在这个地方生活,对我来说已经像和是相伴很久的老朋友,甚至可以说是和亲人一样。总之,它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熟悉的感觉,还有长居于此的情谊。此谓另一个天堂。

我对良渚的热爱变得不可置否。会怀念古旧人间里的气息,雨里寻觅种种神秘,但也丝毫不排斥时代的进步。时间总会带给人意想不到的变化。

渐行渐远渐无书,写不成书,只寄相思于心中。心在此地安,此地是吾乡。吾乡之谓良渚。


此心安处(4)

翠竹林里多了几分寒意,老桥下水又涨了几尺,可是,与我,它们都似未曾变过,只是时光,偷走了许多……

独自一人站在毛竹林里,听“打叶声”,走在铺着石板的老街,看斜瓦屋檐下栖两只燕子。像游魂般孤独又冷清。这里是我的故乡,是根之年在,但是心却不在这里,这里徒有虚名罢了。买一份饽饽,温暖内心,再随便回味从前,得到些许安慰。

儿时的天空是黑的,因为渴望星星,伴着从大山里的啼哭,就注定我是大山的女儿。父母外出,我所记得的不过是他们的照片,此外更不知。好向往童年啊,那里有奶奶的蒲扇,爷爷的故事和无忧无虑的日子。竹林里,竹笋又长了多高,奶奶总爱听,在大山的黑夜里,有着很多星星和萤火虫,奶奶总抱着我,用她那蒲扇来为我消暑。那时候,她脸上没有太多皱纹,笑起来很好看,我就喜欢在她怀里做一个美梦,再摘下几颗星星陪我安眠。冬天最爱奶奶在灶头上给我做好吃的,软软的米糕,香香的腊肠,再煮上一锅白菜,围着火炉,听爷爷讲着三国、水浒。咕噜噜的热气在心中沸腾,化作一串串笑声。

渐渐地,长大了,不再贪恋山里一切,而是更想走出去,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我去和奶奶商讨,她说,去啊,奶奶都支持你!我的乖孙最棒。我看见她眼里的泪了,浑浊却顽强,她拉着我的手,千叮万嘱要多吃点,多休息,学习重要,但要保重身体的。多年之后回想起来,能这样对你说的人,你就是她的生命。最后,我陪奶奶在木椅上唠了一下午,只想再多陪陪她。傍晚,她不知从哪儿挖来一株苗说是桃树苗,我笑笑说,您又乱说,别跑啦,她亲手种在老宅的庭院里,给它浇了浇水,我便走了,只是在门口望见她自言自语说,等我回来,就可以吃桃了,开了桃花要酿酒……那些话突然涌来,我蹲下来,眼泪终如野兽般扑来,阻挡不住,后来,我去了市上念书,回家的日子屈指可数,有时候,我甚至快记不清了她的微笑,她的模样。

记得,是中秋,放假回家陪奶奶,给她提了盒月饼,她笑得像个孩子一般,我突然发现,奶奶老了,银丝又多了,皱纹也多了,时光如白马过隙,转眼间,包席头有什么在击打着,很疼。她在家会早早地给我做饭,还会教我做这做那的,我会给她讲故事,但没有发现她可能累了吧。

白色的床单刺眼,消毒水味让人咳嗽。奶奶安祥地躺在那里,我拭了拭红肿的眼,想起病历单上的字,挤出笑容,在奶奶面前夸她,让她相信她会好的吧。跟她讲家里的小桃苗长好高了……但是看见她在化疗时握住的拳头,我才明白,我说的她都记得。看到爷爷脸上的泪痕,医生的摇头,我明白死亡是“不可急于求成”的。算了,生命如此短暂,让每天都有意义。

此后,我带奶奶去老桥上转转,在古榕树上绑一条祈福带,再牵着她的手回家。她说,人就是要坚强,忍着痛,总会过去的。对啊,雨后天晴的童话却是假的。她病情恶化,肿瘤转移,腰上穿了洞,夏天长了虫。她痛可是她却忍着、忍着。我每次看到她,就想求着上天,能不能……于是,当我赶着回家时,她咽了一口气,走了。没有说一句话。我把自己关在屋里,用被子把自己包住,眼泪不止地地流,紧紧地,我想抓住什么,却是一场空。我是太害怕失去了。

现在,桃花正浓,却没有机会跟奶奶说一声,原来它真的是桃树,一场大雨,花尽落,可是一瞬间,回忆涌来,离开是暂时的。奶奶教会了我许多,我所不敢放下的,在那刻释然,她教会了我爱、坚强、梦想。我的一生都将改变。正如我在那山樱桃树下说的一般,“想救很多人,想再也不要病痛。”我拾一片桃花,装入心中,在前进路上,坚强地走。

竹林深处,桃花树下,伴着梦想与爱,眼望远方。仿佛那个人还在,低喃,此心安处是吾乡。


此心安处(5)

我在S省出生,之后很快便被接送到了H地,并在此生活长达八年之久。我对童年的回忆大多来自这里,因而它便是我的故乡。

出于种种原因,我还是离开了这里前往S省。临行时我只从家里拿了一个勺子,只因喜欢勺柄上的一朵莲花图案。

初至S省,对我来说这是一种充满希望的新生活。我很快将H地的回忆搁置脑后并积极适应这里。刚开始的一段时间我只会用从故乡带来的钥匙,后来大人们经常混拿,我也不再留意了,于是故乡便与我断绝了联系。

几年的时光像流水一般从我身边滑过,偶然之中我找到了那把勺子,那莲花图案的凹槽中嵌满了灰黄的污垢。我开始想念故乡了……

H地是一个灰黄的地方,至今都未曾发现过一处水塘。它不比S省是个鱼米之乡,它是个贫瘠的地方,至少在我的记忆中是这样。我曾为了满足我对鲜味的欲望将一条未烧熟的草鱼吃掉,而在S省却天天都能吃到黄牙鱼,难道这就能阻止我思乡吗?我难道会因此忘记那声响雷,像轰隆隆的车轮,碾碎了一个孩子归家时的欢欣;会忘记我穿过那荒草丛生的田野,越过一排排赤裸灰黄的土垄,来到一片树林子,伴随着脚步轻踏在枯枝败叶上一下下轻扣我心扉的窸窣声;会忘记我偷拿外公一元钱,轻快地奔向了小巷店铺中的一个玩具时,外公刚放下未吃完的红豆粥,颠簸着身体一路小跑过来的身影?当我再回过头来看那身影时,却发现我与它渐行渐远。

我迫切地想回家,可我又觉得害怕。我曾回到过我的小学,发现它早已成了废墟。我害怕当我回到家的位置时,却找不到家的模样。即使依稀模糊可辨,我想也找不到家的感觉。我觉得我不能回家。

当思念具体化时,它便脆弱地像层薄薄的蝉翼。可我在S省的生活却是实在的,它不似水中之月,镜里之花。这里的一草一木,它们都可以触碰。我想,当多年以后,我回忆起在S省的生活时,会发现它早已化为不可触摸的思念,在我的生命中熠熠闪光。

我觉得现在我该好好活着,毕竟我有一把镶有莲花图案的勺子,和这里的鱼。


此心安处(6)

处身一座古城,带着兴味与热忱去挖掘城市的魅力,你便能触摸到历史的轮廓,邂逅一个有着万千风情的灵魂。泉州于我便是如此。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泉州人,或许是因为自小便习惯了这座城市的呼吸,反而不曾认真去了解这份近在咫尺的风情与古韵。借由暑期实习的契机,在外地读书的我回到了家乡,再次认真地审视、品味起这方土地。

我走访过享有盛名的崇福古寺一红瓦白墙,檐牙飞角,独具闽南特色。古寺历史悠久,一砖一瓦中尘封着远去的历史。大雄宝殿巍峨宽敞,虔诚的信仰者跪拜于佛像之下,在香火氤氲中倾吐生活的酸苦与心之所求,在反复的叩拜中获得心灵上的释压而后带着笑意离去。而庙宇内梵音缭绕,崇福晚钟鸣声清幽,驻足于古寺,车水马龙被隔绝于一门之外,古朴的气息将我包裹着,我所能感受到的唯有内心的安宁与祥和。

而穿梭于市区的大街小巷里,邂逅着形形色色的人群,品味着红瓦白墙中缭绕着的古朴韵味,也让我更加笃定了,家乡是一座积淀着浓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在每日归途,踏上回家的班车,看着车辆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穿过树林阴翳的小路,仿佛时光就停留在这里;操着一口流利闽南语的人家嬉笑着,互相拉拉家常;穿着制服的白领步履匆匆,手上提着一袋新鲜的蔬菜,着急着为家人添上一桌温馨的饭菜;老旧的商店门口,老爷爷坐在竹制凉椅上,摇曳着手中的蒲扇,等待着下一个光临的客户。当暮色渐渐隐去,每个人远去的身影,随着这宁静的光阴,融人时间的画轴。

生活的本质便是质朴地生活着。这里也许没有灯红酒绿的热闹喧嚣,却有一份沉淀已久的古韵;虽不及大都市繁华,却也有着独特的闽南风韵,让居住于此的每个普通的你我都能领略到它的万般风情。

心之安处,唯有吾乡。这也是本次暑期实习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和体验。


此心安处(7)

满城的梅雨融成了闷热蒸腾的水汽,湿润着大地。教室中沙沙不停的书写声似乎也因这将要溢出水来的空气而不那么刚劲有力。偶一抬头,看着瓷砖上愈发显眼密集的水珠,最终凝成一股,摇摇晃晃地滑下一道明亮的痕迹,反射着白炽灯的光。

深深地吸一口气,感受着专属于这个季节的味道,才倏地想起,我来到这里,来到厦外,已快要半年了。不像这里的许多同学,厦外将会留给我的记忆,只会有短短的三年,而非六年。但哪怕只是这样一段稍不留神便会一闪而逝于生命长河中的光阴,我也相信它定然会成为一片不可磨灭的浓墨重彩的灿烂。

在早些时候,夏蝉还在枝头鸣叫的时候,凤凰花还未盛开得绚烂的时候,作为一名身处岛内的普通学生,看着厦外那少得可怜的招生名额,对于这里,连想都不敢想。那时的我,对于自己的志愿学校也还没拿定主意,对什么都抱着再看看、试一试的心态。也正是这样,让我以那刚刚达标的分数,勉强挤进了第一年实施的“高中小语种特长班”的面试。没有什么特别的决心亦或目的,就只是试一试而已。

再几个月后,拿到了中考成绩单的我,暗自松了一口气,毕竟以我的成绩,还攀不上厦外高高的正取分数线,但却也够让我以小语种特长生的身份来到这里。但我始终是一个不太有主见的人,也不知是在谁的怂恿下,稀里糊涂地填报了志愿,待回过神来时,已穿上了校服坐在了厦外的教室里。

现在想想,这一切倒都像是梦一般,我坐在了一个曾经想都不敢想的地方。之前所有的顾虑与忧郁也慢慢烟消云散。但那颗患得患失的心总让我害怕着,会不会哪一天一觉醒来,才惊觉这都是一场梦。

但如今我,脚着实踏在厦外厚重的土地上,呼吸着这里的空气,看着擦肩而过身着同样校服的同学,愈发地庆幸自己可有拥有这一切。

从那个骄阳与暴雨共作的八月底,从那在操场上整齐地绵延成一片的迷彩色开始,一切的一切就像拉开了闸门,洪水猛兽般向我涌来。那五彩斑斓的短暂而美好的全新的世界。

那抱着教科书匆匆而过的走廊,和朋友们谈笑围坐的餐桌,又或者是那绕过了一圈又一圈的操场。

就是这里了罢。再没有比这里更好的更适合的地方了。我突然无比地庆幸这一切就在我的生活里。

正所谓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回头想想这一年来的一切,像似串起了一个个玄妙的巧合,一环扣一环,哪怕只是少了其中的某一小环,那么我今天很可能,就没有办法呆在这里。

湿润的空气使墨水在纸上晕开一道悠长的痕迹。我低下头。既然一切已被安排得最好,那么剩下的,便是张开梦想的翅膀,飞向那片更加广袤的星空。


此心安处(8)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数年后老友相见,嘘寒问暖间询问友人的歌妓:“岭南的风土是否不好?”在当时人的眼中,岭南是穷山恶水的蛮荒之地。然而,歌妓却回答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看似普通随意的回答震撼了苏大学士,也震撼了我的心灵。宁静致远,睿智豁达。“我内心安宁的地方就是我的家乡。”我体会到了那种“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的安然。

有人曾说,人要有最朴实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冻,山高水远,路远马亡,只要有一颗淡定从容、宁静淡泊的心。不役于物,不困于人言,但求心安,就能够“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菜根谭》中说:“世人为荣利缠缚,动日尘世若海,殊不知云百山看,川行石立,花迎鸟笑,谷答樵问,世亦不尘,海亦不若。”

而现实中,人往往是最不安分的动物,我们往往最渴望做的是用自己的脚步覆盖别人走过的路,用自己的行动去验证别人口中的美丽。于是,有人在追逐中前行,但真正站在高处体会到的却只有“高处不胜寒”有人收起一身锋芒,变得圆滑世故却丢失了本来的自己;闻说平平淡淡最可贵,有人便一生徘徊于地平线,最终却又感觉人生无趣悔不当初。

世上并不缺乏人云亦云的人,稀缺的是有主见,同流不合污,坚守自己的内心,睿智豁达的人。

“即使踏着荆棘,也不觉悲苦;即使有泪可落,亦不是悲凉。”沈从文在文革中几乎天天被批斗,但即使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他依然用美丽而苍凉的手势下:“荷花真美。”走在生命的雨季,波澜不惊;坠入人生的低谷,吟一世清华。沈从文坚守内心,步履从容,如雪下苍松依然挺拔伟岸。

延参法师在《宽怀人生》中写道:“灵山迦叶拾花一笑,心与灵山咫尺天涯。”守着一颗心笑对人生纷扰,从从容容当是人生最美好的姿态。不感叹人世虚妄无常,不轻信人言的好与不好,无须纠结于位置的高于不高,重要的是保持心灵的宁静,睿智坦然。正如弘一法师受“唾弃之辱”仍“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碧空云卷云舒。”

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繁花中采撷一缕清香,古木中洞察深邃,云海中漂浮一生洒脱。千年前的苏轼仍草履一双,淡定从容向我走来,嘴里依然吟唱着那首《定风波》: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时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此心安处(9)

人生不是功与名,利与禄,胜与败的挣扎,更不是在万事沉浮之中连自己的本心也忘记。

加缪说:“真正的救赎,并不是厮杀后的胜利,而是在苦难之中找到生的力量和心的安宁。”所以我们应当追求的人生态度,不过是生的力量和心的安宁。

人生态度有很多种,有潇洒豁达,有愁苦沉郁,有壮志豪情,有寄情山水。而什么才是生的力量和心的安宁呢?苏轼在《定风波》中的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便能道出此中真意。虽东坡此句意为:我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家乡。置于人生态度的抉择上,“吾乡”可以不仅指故乡,也是人生归处,可以上升到人生的追求,人生的方向。心之所向,心灵安然的地方,就是人生归宿。所谓生的力量和心的安宁,就是叶落归根的地方。

追求生的力量,也是在找寻心灵得以放置的地方。生指生命,指生活,指人生。从呱呱坠地开始,我们就有了生命的力量。我们为何而生,就是生的力量。生命有了支撑才得以稳固。杜甫为国而生,一生求官,一生坎坷。垂垂老矣仍用凄切之声吟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他终其一生想回到朝廷,却命丧归途。“国”便是杜甫生的力量。李白为浪漫而生,一生随性,自在潇洒。他的才华曾让玄宗降辇步迎,御手调羹。但他不甘被宫廷束缚,于是“仰天大笑出门去”。谁也无法剥夺他骨子里的浪漫血液。江河湖海,名山大川,哪儿没有见证过李白的潇洒与浪漫。便是生死,在李白眼里也不过是神仙归去罢了。

王维为山林而生,高官厚禄不如辋川山水。状元及第,官运亨通,不是王维心灵归处。“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王维眼里,山水明月才是可以相伴之人,“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在王维眼里,自在山林才是可留之处。“山林”是王维生的力量。生的力量给我们以支撑,是人生态度的重要组成,让我们漂泊之心得以安放。

心的安宁更是人生的至高境界。面对苦难,乐观笑对;面对风雨,能看到坦途。新的安宁要我们守住心底最初的宁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手持一支秋菊,在山林清幽中怡然自得。面对官场名利,他不为五斗米折腰。高吟“归去来兮”,回归田园,晨兴而作,何月而归,过“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闲适生活。陶渊明带我们远离尘世喧嚣,回归田园。何必以心为形役呢?苏轼与友人行,恰逢大雨,众人狼狈,唯东坡不觉。宦海沉浮,人生风雨,苏轼早已找到心灵归处,终能保持最初的宁静。过上“竹杖芒鞋轻胜马”的生活,人生才也无风雨也无晴。“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静了,生活便坦然了;心静了,人生便找到方向了。

此心安处是吾乡。在生的力量面前,在心灵澄澈宁静之时,愿我们都能找到心安之处,走向自己的人生归宿。


此心安处(10)

像一场电影一样,我享受坐火车的过程。脑海里悲欢起落的画面不断回放,一个个侧身而过的相遇与分离,凋落又重新生长。西行回乡的列车上,春日的阳光温柔地萦绕颈项,而久违的绿意依旧单薄,春日里落寞得有些孤寂。

小时候的我总是幻想,墨色如洗的山峦下,有一条清浅美丽的静寂河流,凤凰花在水边盛放,天空一片云海。当稚拙华年褪去,当凤凰花掩饰不住地凋零,我知道,想象并不是现实,我生活的地方,没有小桥流水,亦没有永不褪色的玫瑰。我生活的地方,宁静而永恒。

后来长大了,我终于懂得用心去感知外面的世界。窗前扦插的木槿已然芳魂杳杳,外婆种下的芦荟却繁密如迷你森林。一架爬山虎染绿了半面防盗窗,而坐在窗台吃枇杷的我,学会了如母亲一样,隔了叶隙将枇杷籽掷向楼下杂草丛生的花园,“会长枇杷树的。”紫罗兰在一旁偷笑,袅娜的身影在不知名的春光里摇摇曳曳。雨天,城市变得湿漉漉,撑伞漫步在华灯初上的街头,玻璃橱窗里摆弄模特水晶项链的女子安静地笑着,关不紧的玻璃门缝里淌出清浅的慢歌,咿咿呀呀地轻唱“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邻家老爷爷拄着杖回了家,在家门口一把拽住被淋湿的我,往我手里塞进一叠老报纸,“以后长大了要去美国念书,我孙女就在美国,晓得不?”简单的人,简单的事,像窗外的`雨,下着,一直下。

十二岁的时候到外求学,记忆仿佛脱了节,断了层,寄居在世界漫天的繁华里。什么时候开始,书店里少了三毛、席慕蓉和张爱玲的集册,《花火》《最小说》开始多了起来,韩寒与郭敬明在畅销书排行榜上大行其道,女学生们学着小说“45度角仰望天空,悲伤逆流成河”。什么时候开始,整条街一夜一夜响着扩音喇叭放送的“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就像天边最美的云朵”,青春洋溢的女孩穿着超短裙举着自拍杆。什么时候开始,看见年迈的外公在电脑前眯着眼下围棋也不觉得惊讶,只是会恍惚间怀念,那些坐在他怀里看他和别人下棋的日子。什么时候开始,一夜风雨起时,城市的霓虹依旧绚烂如烟火,而微信上收到好友无数条雷同的内容:“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这时,我才终于可以坦然面对过去的凋落与重生,像芦苇循序渐进的死亡,像凤凰花孜孜不倦地盛开。心如阳光拂面般安定,心底有漫天杏花烟雨,静静、寂寂、茫茫地落下来。我知道,心安处便是故乡。


此心安处(11)

窗外,寂静无声。远处人家的点点灯光,像是有一个轻柔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夜深了。此时,绝大多数人已经进入梦乡。冬天,虫子的叫声也听不见了。唯一的声响是,是来自手指断断续续敲击键盘。

尤其喜欢这样的时光,一个星期的忙碌结束,只有这个时段,时间才仿佛真正属于自己。也只有在这时候,外面所有的声嚣被夜色融入,思绪在这个时候没有一点重量,自由的游荡。看着灯下袅袅升起的茶烟,想到一个词语:安然。

安然,念着这个词语,宛若一颗石子扔进了平静的湖面。荡漾开的涟漪,触及天涯海角。在夜色的外衣下,并不是那么祥和。大街上,开车的司机仍然在拉着客;卖烧烤的摊子,寒风吹着火红的炭,将那烧焦的味道飘到寒夜的每个角落,像是在饲养一只漆黑的猛兽;小巷里昏黄的路灯下,一个佝偻的背影刚推开家门;那门极不情愿的发出一阵刺耳的声音,表达着自己在深夜被打扰的不满;一只老鼠闯出来,机灵的眼神里,像是在膜拜。

“此心安处是吾乡”来自一代文豪苏轼的诗句,我更愿意叫他苏东坡或东坡居士。说的是“乌台诗案”之后,受牵连的驸马王诜王定国被贬到蛮荒之地的岭南,虽然东坡也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但是不得不承认,那时的岭南确实是荒凉的。定国三年北归之后,东坡见其问:“岭南风光,应是不好?”没有想到的是定国的侍妾柔奴答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东坡感慨,遂挥笔写下《定风波》。心安,则无论哪里都是归宿。

可是,仅凭一句话如何能安?也许禅宗的两位智者能给世人一点启示:有一天,慧可心绪紊乱,于是找到师傅达摩祖师:“吾心未宁,乞师与安。”达摩说:“将心来,吾与汝安。”良久,慧可对曰:“觅心了不可得”。达摩笑对:“吾与汝安心竟。”禅宗讲究顿悟,慧可是顿悟了。无心,自然不必安。可是释门中人能顿悟,又有多少世人能做到无心呢?佛家虽然讲究缘起性空,但是拈花一笑的禅宗祖师摩诃迦叶却正是心怀世界,才悟得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也正是因此才得涅槃妙心。手中拨着念珠,但却也慈悲地拈尽红尘。因此,安心是内心充盈的结果。

写到这忽然觉得自己找到了一个喜欢夜的理由:夜的美好在于包容。无论美好或丑恶,夜总能在此刻将其纳入怀中,让星光送这凡世入眠。那些画面此时又重新回放:司机那幸福的眼神和不慌不忙的动作神态;烤摊旁,火红映着那微微皱纹却相视而笑的一对夫妻;门推开后,一个“埋怨”的声音:怎么这么晚啊,下次在这么晚就不让你进门了。水已经烧好了,赶紧洗洗去;老鼠后面,一直猫正在和它捉着迷藏。

世界万物,轮回不息。天涯海角,青灯茶烟。容,即心安。


此心安处(12)

我不恋家。自幼起,打心底里承认,我难以描摹清楚故乡于我心中的形象。关于家与故乡,我最初的认识来自于书本。依我的阅读经历,那些于作家笔下鲜活起来的红砖绿瓦、亭台楼阁,或是草长莺飞、麦浪滚滚,都离我不下十万八千里的距离。

不知是否为错觉罢——我所理解的故乡总是和现代文明扯不上什么关系,甭管它是弄堂簋街也好,小桥流水也罢。总之,它定不会是灯红酒绿与纸醉金迷。然而不幸得很,我生于城市,长于城市,周遭没有想象中的野性奔放,抑或是散漫慵懒。这里不适合供你肆意生长,耍野性子;也诚然不是个打哈欠、伸懒腰的好地方。城市里,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红灯停,绿灯行;一堆堆拔地而起的钢筋水泥,以及一个个面色漠然却无一例外反射着白光的面孔。

那时的我一直很固执地咬定故乡所对应的必是一处风景。这也便不难理解,为什么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中时,我的脸上总是一副茫然与失意的神情。因为那不是我所中意的风景。我于是向往别处,甚至一度将我从未踏足过的宝岛台湾视作我的故乡。我以为,我想象,那会是怎样的一处风景——“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有老头子在弯曲回环的小巷中吆喝“酒干倘卖无?”还有那“外婆的澎湖湾”……直到后来,我听到罗大佑唱的《鹿港小镇》:“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并且我还特地接待了一名台湾的同学,向他问询台湾的的现状,最终才不得不向“现代化”这个玩意儿认输。

长大些,对“现代化”的抵触情绪便远不及以前那般强烈,因为我开始意识到:人、地、事、物、情,才是对故乡最完整的概括。

记得初中读到余光中的《乡愁》时,仿佛听到作品中母亲对他的呼唤和他无奈的悲慨,看到无数在两岸隔海眺望与徘徊的身影。我为之动容啊!可我清楚地知道,那只是因为震撼,而非共鸣。每每想起外婆总挂在嘴边的那一句话“造孽呀,我的娃是没根的娃……”,我垂下眼眸,竟流不出一滴泪来。

那时身边的同学大多来自小县城。他们离开自己牙牙学语的地方,总免不得想家。于是,在某些月光如水的夜晚里,传来的低声啜泣,正好契合那小学便滚瓜烂熟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好生羡慕。也许往后的岁月里我也会有那样失眠的夜晚,可我的“乡愁”竟无处安放呵!那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啊,可我竟流不出一滴泪来。

而今,随着我认识的人越来越多,我眼中的世界也便愈发的宽广起来,而我眼底的那抹暗影也逐渐淡了它的色彩。或许是我惊讶地发现,“没有故乡”的人竟不只我一个罢;或许,更可能的是因为在一个极其寻常的午后,我翻看杂志,无意间了解到一种产于非洲的植物,名为“不死鸟”,其实,它有一个更为人所熟知的名字“落地生根”。我突然明白,我们不是那飘泊的浮萍,亦不是那生于斯、眠于斯的乔木,我们落地生根。

至此,我才了悟到,原来自己并非没有根,也不是全无情怀,而是我早已将那故乡融入进血液里去了。我心怀故乡游走于异国他乡,却不至于担心它有一天会丢失。因为它的韵律是独一无二的,在特定的时候以独有的节奏冲击着胸膛;因为它的色彩是独一无二的,以时而澄明时而朦胧的底色铺陈我眼前的风景。我在北京四合院的朱漆里寻到幼时母亲那件被我紧拽着的红色睡衣里藏匿着的安心;在海南三亚咸腥的海风里感知到睡前故事中某某船长独挡风雨的勇气;在重庆火锅中涌出的腾腾热气里想到同家人一起烤电炉看春晚的温馨;甚至,当我置身异国,也能在那些凹眼窝,鹰钩鼻的面孔中瞥见有如亲朋旧交中的笑意。

如此说来,哪里都可以成为我的家,我的故乡。可它仍特殊得很,它是专属于我的故乡,我甚至吝啬于将其分享。它是我的心之所安,心之所属,心之所向。

随遇而安,四海为家吧!这便是我交付给那颠沛流离的岁月的答复。不管被命运的洪流冲到哪一隅海角,哪一处天涯,我都愿自己如苏东坡笔下那位明净的女子一般,轻轻道一声:“此心安处是吾乡”。


此心安处(13)

阳春。三月。

着一袭青衣,独自一人漫步在河边的青石道上。一块块敦厚的大青石染上藓绿,刻上水纹,披上青泥,便组成了独属于江南的石道,透着异于其他石道的独特韵味。青石铺就的路,似从远古走来,行了百年,跨越千载,被时光磨去了那光滑的容颜。参差不齐的路面像颤动的音符,奏出和谐的音律。

微风拂过,芦苇摇曳,柔波轻漾,翠嫩的柳枝四处翻飞,形成一阵阵波动的潮、波动的浪;定神凝眸,纤纤绿丝上缀满一颗颗赭红新芽,阳光下恰似一颗颗玛瑙在闪光。看似枯槁的树干与飘逸的枝条形成鲜明的对比,一静一动,一刚一柔,相映成趣。一缕缕柳丝在风中轻轻舞动,掠过我的脸颊,落在河面上,激起一层层涟漪,随着风的节奏徜徉开去,如一幅清丽典雅的画卷。

四周尽是白墙黛瓦,庭院中不时探头探脑地冒出几支绿芽,也似奈不住春色了。一处墙角,倚着一株青藤,枝叶几乎爬满了整面墙。小巷中,一面绣着“酒”字的大旗迎风招展,几个小孩跑过,发出一阵阵轻盈的笑声,把这一途径惹得花香弥漫。深巷中的气息浓浓地弥漫在枝头上,使穿枝拂柳的行人踏着花香、闻着鸟语。古朴的参天大树矗立在那儿,迎风挺立,似乎有一种毅美在蒸腾,漂在整个上空。黑色的乌篷船在水里荡漾着,吟赏着那炊烟四溢的巷色。

午后,捧一卷书,静静地参阅。倦了,便躺在摇椅上小憩一会。看一缕缕金色的阳光穿过古色古香的亭台轩榭,射进屋里;听一丝丝朦胧的细雨敲着明净整齐的白墙黛瓦,滴落屋檐。盘腿而坐,将一缕缕情思化作袅袅琴音,触动心弦,飘荡,渐远。起身沏一壶清茶,细细品味,淡淡的清香在唇齿间流转。

抛却城市的喧嚣与浮躁,逃出钢筋混凝土的重重包围,走进江南小巷,享受那难得的静谧与安宁。若能一直生活在这样古韵飘香的江南小巷中,该是怎样的满足与惬意啊!

金秋。九月。

还未走进小巷,淡淡的桂花香已于鼻间萦绕。

细雨微凉,雾苍茫。烟雨朦胧,氤氲缠绵,犹入梦境。淅淅沥沥的雨音犹如天籁。白墙黛瓦,若隐若现。明黄翠绿,交相辉映。一颗颗水珠从檐角滑落,“啪”,晶莹四溅,如一朵盛开的莲,绽放得短暂而美丽。

举一把油纸伞,踏在青石板上,似闲庭信步。河边柳绿依旧,墙角的青藤却早已枯萎。但那黄褐色的残躯,依然倔强地挂在墙上。

河水静静地流淌,倒映着楼台轩榭,又被丝丝细雨击碎成无数片。轻舟微泛,波光潋滟。

花落,满地缤纷,似血泪斑驳。枯草幽黄,如潜藏了无尽的忧伤。“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脚踏落红,碾落成泥,化作尘埃,随风飘去。再是如何鲜艳芬芳,终究还是归于黄土。

“江水绿如蓝,相伴伊人带笑看,多少烟雨多少楼台,难忘多少旧梦萦回……”不知从何处传来歌声。略带凄婉。

“谁在高楼望千帆,凝眸处又几重远峦,郡亭枕上潮依旧,不见当年,一怀豪情祭青天……”

“何处一夜孤箫又流年,梦未成眠天涯又远,十年浮沉黄粱梦,何如长留,一杯竹叶醉芙蓉,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梦断江南,雨碎清秋……”

歌声渐渐远去,一起远去的,还有记忆中的时光。


此心安处(14)

处身一座古城,带着兴味与热忱去挖掘城市的魅力,你便能触摸到历史的轮廓,邂逅一个有着万千风情的灵魂。泉州于我便是如此。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泉州人,或许是因为自小便习惯了这座城市的呼吸,反而不曾认真去了解这份近在咫尺的风情与古韵。借由暑期实习的契机,在外地读书的我回到了家乡,再次认真地审视、品味起这方土地。

我走访过享有盛名的崇福古寺一红瓦白墙,檐牙飞角,独具闽南特色。古寺历史悠久,一砖一瓦中尘封着远去的历史。大雄宝殿巍峨宽敞,虔诚的信仰者跪拜于佛像之下,在香火氤氲中倾吐生活的酸苦与心之所求,在反复的叩拜中获得心灵上的释压而后带着笑意离去。而庙宇内梵音缭绕,崇福晚钟鸣声清幽,驻足于古寺,车水马龙被隔绝于一门之外,古朴的气息将我包裹着,我所能感受到的唯有内心的安宁与祥和。

而穿梭于市区的大街小巷里,邂逅着形形色色的人群,品味着红瓦白墙中缭绕着的'古朴韵味,也让我更加笃定了,家乡是一座积淀着浓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在每日归途,踏上回家的班车,看着车辆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穿过树林阴翳的小路,仿佛时光就停留在这里;操着一口流利闽南语的人家嬉笑着,互相拉拉家常;穿着制服的白领步履匆匆,手上提着一袋新鲜的蔬菜,着急着为家人添上一桌温馨的饭菜;老旧的商店门口,老爷爷坐在竹制凉椅上,摇曳着手中的蒲扇,等待着下一个光临的客户。当暮色渐渐隐去,每个人远去的身影,随着这宁静的光阴,融人时间的画轴。

生活的本质便是质朴地生活着。这里也许没有灯红酒绿的热闹喧嚣,却有一份沉淀已久的古韵;虽不及大都市繁华,却也有着独特的闽南风韵,让居住于此的每个普通的你我都能领略到它的万般风情。

心之安处,唯有吾乡。这也是本次暑期实习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和体验。


此心安处(15)

深深地吸一口气,感受着专属于这个季节的味道,才倏地想起,我来到这里,来到厦外,已快要半年了。不像这里的许多同学,厦外将会留给我的记忆,只会有短短的三年,而非六年。但哪怕只是这样一段稍不留神便会一闪而逝于生命长河中的光阴,我也相信它定然会成为一片不可磨灭的浓墨重彩的灿烂。

在早些时候,夏蝉还在枝头鸣叫的时候,凤凰花还未盛开得绚烂的时候,作为一名身处岛内的普通学生,看着厦外那少得可怜的招生名额,对于这里,连想都不敢想。那时的我,对于自己的志愿学校也还没拿定主意,对什么都抱着再看看、试一试的心态。也正是这样,让我以那刚刚达标的分数,勉强挤进了第一年实施的“高中小语种特长班”的面试。没有什么特别的决心亦或目的,就只是试一试而已。

再几个月后,拿到了中考成绩单的我,暗自松了一口气,毕竟以我的成绩,还攀不上厦外高高的正取分数线,但却也够让我以小语种特长生的身份来到这里。但我始终是一个不太有主见的人,也不知是在谁的怂恿下,稀里糊涂地填报了志愿,待回过神来时,已穿上了校服坐在了厦外的教室里。

现在想想,这一切倒都像是梦一般,我坐在了一个曾经想都不敢想的地方。之前所有的顾虑与忧郁也慢慢烟消云散。但那颗患得患失的心总让我害怕着,会不会哪一天一觉醒来,才惊觉这都是一场梦。

但如今我,脚着实踏在厦外厚重的土地上,呼吸着这里的空气,看着擦肩而过身着同样校服的同学,愈发地庆幸自己可有拥有这一切。

从那个骄阳与暴雨共作的八月底,从那在操场上整齐地绵延成一片的迷彩色开始,一切的一切就像拉开了闸门,洪水猛兽般向我涌来。那五彩斑斓的短暂而美好的全新的世界。

那抱着教科书匆匆而过的走廊,和朋友们谈笑围坐的餐桌,又或者是那绕过了一圈又一圈的操场。

就是这里了罢。再没有比这里更好的更适合的地方了。我突然无比地庆幸这一切就在我的生活里。

正所谓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回头想想这一年来的一切,像似串起了一个个玄妙的巧合,一环扣一环,哪怕只是少了其中的某一小环,那么我今天很可能,就没有办法呆在这里。

湿润的空气使墨水在纸上晕开一道悠长的痕迹。我低下头。既然一切已被安排得最好,那么剩下的,便是张开梦想的翅膀,飞向那片更加广袤的星空。


此心安处(16)

第一次没回家的中秋节。

吃月饼,赏月,不能再烂俗的套路,却因只身在外而变得有了意义。“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月亮。”“我们跟家里人看的应该是同一个月亮吧?”吃过晚饭,跟同伴去操场散步,看到夜空高挂的月亮,不禁出了神。伙伴看在眼里,心想着安慰。果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由于临近考试,大家都忙着冲刺,老师提出补课,说真的,很不满。不情愿不甘心,最后却又不得不服从,所以最后只好留在学校过了第一个独自出门在外的中秋节。

其实,异地的中秋好像也没想象的那么糟。虽然一大清早爬起来去上课,睡眼惺忪,强打精神,完全靠意念在撑过每分每秒。可奇怪的是,平时贪玩成性不喜欢上课的我,今天效率却异常的高,虽然理论性的知识还是没有记住多少,可是学会了很多技巧和方法,它可以使我在以后的学习中更上一层楼。尤其暖人的是,辅导老师还给每个人派发了月饼,心意绵绵,心里暖暖。

一开始,禁不住会想家,尤其看到小伙伴各种秀自拍,连带着全家一起晒,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我开始试着让自己忙起来,尽可能变得充实。比如,下了课会去餐厅兼会儿职,虽然很累,但也能学到许多新技巧。闲时跟阿姨拉呱聊聊天,不同的角度,不太一样的思路,更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离开时,阿姨顺手塞的两个月饼,会让你心里莫名的涌起一股温暖,原来,尊重的另一层含义会给你存在感。回宿舍换了身衣服,跟同伴去操场散步,七七八八的同学坐在操场中间,围成几个圈,音乐社的人和着音响唱着歌,画面美好的让你不舍得离开。其实,这世上没有谁是孤单的,你从来不是一个人。

就像手里通着电话,抬头望着同一个月亮,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此心安处(17)

那个看似狂放不羁的男子,于粗犷中带着细腻。那年乙丑,他忽然怀念起了自己的亡妻,“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该是多么感性的男子啊。都说是时光一剂良药,可以抚平创伤,可以忘却过往,可是,这十年,于他,只是盛大的煎熬。十年,足以改变一个人的外貌,有的人,也许,心都变了。他却依旧爱着亡故十年的妻子,“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在梦里,还有关于亡妻的梦,梦里的她,正在窗前梳妆。可他看见梦里的妻子却流了泪,此时此刻,相顾无言,那一片浓浓的痴念全化作泪珠,以泪为言。如此情深,何以忘忧。

也许,为官之人都不需要太过感性,诗人笔端,常常会掩不住情感。他亦如此。那年他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一篇官样文章,可他是词人,那些个人情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在字里行间,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恰是这些文字,让新党人揪住了他的小辫子,他因而被指“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至此,他的人生发生重大转折。或许就是这重大转折才造就了后来那个乐观旷达的他。

他的好友王定国被贬宾州,其歌妓柔奴毅然同行,元丰六年,定国北归,那个小女子带着有岭南梅花香气笑容,告诉他“此心安处是吾乡”。这,究竟是小女子的真实想法,还是那个随遇而安的他借柔奴之口告诉我们的呢?白居易说:“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许是江州司马的诗给了他启发吧,随遇而安,恬然自足。

最欣赏他“诗酒趁年华”的洒脱。“休对故人语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这是一种何等洒脱的境界啊。多少人在垂垂老去中感慨一事无成,随性如他,抛却过往,如狂放不羁的李白那般“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他亦如此。如此随性,世间最为洒脱之人也不过如此吧。与庄周“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的随性不同,他的随性中,还带有责任。

重情,责任。那个我所爱的他,苏轼。最爱读一曲苏词,临一帖随性洒脱的苏帖,于万缕千丝中,感受那个最真实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