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集合19篇)
稳重熟男
2024-01-15 04:04:06
其它
写景

陕西(1)

我所说的不是湖北武汉,而是陕西凤翔的东湖园林。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大大小小,零零散散,少说也有十多座,但倘若要我说,我觉得还是只有东湖园林最好。因为东湖园林相对来说,建造得较早,是我国大多数园林的前车之鉴。其它地方的园林多多少少都有东湖园林的影子。

东湖园林以湖为主,其次是林,再其次是亭,但最好的还是苏公祠和聚贤廊,这两个是东湖园林的中心,以此为中心,勾勒出了东湖园林。

所谓园林,其实就是一些名胜古迹,然后再添加一些公园和树木相结合,但是东湖园林不一样,它以原有的自然景观为主,再添加一些人为的因素,就构成了一幅大自然与人类共同完成的美妙乐章。

我先在这里介绍湖吧。湖水荡漾,长虹似的拱桥,夹杂着蒙蒙细雨,坐在船头,下着围棋或对月当诗,那是一幅怎样美不胜收的景象呀!在这里如果你摇着小船就可以完成,在夕阳下,半面江水被柳条影簇拥起来。形成了“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怡人景色美不胜收,真是让人陶醉其中怡然自乐呀!天与云与水与山共同铸就了这永世不朽的东湖。

下来是林,人们常说“东湖的柳,西湖的水”。没错,这里的柳树春天看起来绿波飘动,但走近一看,却发现柳是多么的单调,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柳色遥看近却无”吧,夏天,为人们纳凉避暑;秋天,柳树收起了她的胭脂,赶往了“天堂的快车”;冬天,万物凋零,但宝塔松却像一座座琉璃宝塔一样,在阳光的照耀下使人有些眩晕。

其次是亭,亭有君子亭、鸳鸯亭……,每一个亭子都有他们的故事,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凝聚着我国劳动人民的血,那一片片瓦,一块块砖,使我不得不是祖先们鬼斧神工,惊世骇俗的技艺所折服。亭、山水与林合在一起就成了一幅北方的江南水乡的美景,在这里即不会感受到北方的寒冷干燥,也不会感受到南方的炎热潮湿,它融合了北方园林与南方园林的特点。

我所讲的不过是冰山一角,真正的美只能用心去体会了,园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结晶,这些艺术瑰宝真是不得不使人叹为观止啊!


陕西(2)

古老而悠久的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爱国守信从来就是凝聚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价值取向。爱国守信,就是对人、对事以信仪为重,对国家、对民族忠诚至上,它是一种社会责任,更是人们理应遵守的处世之道和报效国家的人生态度。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当前陕西发展进入关键时期,走在上升通道,全面建设西部强省其势已成,其时已至,我们要与时俱进弘扬陕西精神,热爱祖国,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用改革方法破解难题,用开放举措推动工作,敢闯善干,敢为人先,重诺守信,真朴简约,用勤劳双手创造幸福美好生活,建设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和平、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建设包容和谐、文明的精神家园。

当我们撩开时间的帷幕,回顾历史时我们发现,陕西人在改造自然、融于自然的过程中,秉持了一种精神——勤劳质朴。这种勤劳和质朴来源于农耕文明所留下的深深烙印,他们不懒惰,不空谈,不夸耀,不奢侈。一个陕西人,就像一头秦川牛,笨重、厚实、勤劳、任劳任怨,只是奉献,不图回报,这种融入血脉的高尚品格,决定了陕西人生存与发展的生活理念,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奋发图强。

在陕西这片土地上有许许多多的英雄豪杰,他们不自满、不松懈、不退缩,他们有的是信念、勇敢和毅力。

他们以榜样的力量引领着我们奋发学习、积极向上,为建设繁荣、富足、文明的新陕西,而努力,而奋斗。

新时代的陕西人,秉承祖辈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为陕西的发展进步,人民的富足幸福积极进取,不懈奋斗,涌现出大批杰出的时代英雄。

从灿烂的古代文明到近代救亡图存的社会革命,再到新时蓬蓬勃勃的建设大潮,陕西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精神风范。

所以让我们从现在就接受祖国优秀文化的浸润,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继续发扬陕西精神,将此发扬光大。


陕西(3)

我生在陕西,长在陕西,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老陕人”。

陕西,中国的文明发源地。这里有母亲河黄河,先人的杰作兵马俑,唐僧藏放经书的的大雁塔,雄伟的小雁塔,有水幕电影的的大唐芙蓉园,五岳之一华山,神殿西岳庙,这里还有中国的第一家族”杨氏家族”。

看到这么多名胜古迹,我真庆幸我是一个陕西人,被这种古典文化熏陶。生活在黄土高原下,欣赏这一幅幅壮美的山图美景。感受着这粗犷、朴实、热情的人文风情,我真的感到我对陕西真是无比的热爱。

过去的陕西确实是一个落后的地方,但是有政府的政策,我们的陕西人民就不害怕。”西部大开发”使我们陕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陕西一天一天在变化着,发展着,繁荣着。西安,延安,咸阳一个个城市越来越繁荣,高新区的建设更加快了我们陕西的经济发展。我以我的家乡为荣,我以我的家乡为傲。

许多外国人都说过,来到中国,如果不来到陕西就不算真正来到中国,如果不到西安,就没有真正的感受到中国的人文风情。

陕西就是一个这样的省区。他总是以它独特的历史风光,古典风情吸引着全世界各地的人。听着外国人那一句句不标准的“汉语”:“我爱中国,我爱陕西。”虽然有点含糊不清,但我依然听的非常清晰。我知道我的家乡不仅在我的心中是最棒的,在大家的心中也是美好的,它不仅只代表着黄河、黄土高原这一带的风情、历史、文化,它代表着全中国的历史文化,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是中国人的骄傲。

我对它的热爱只能化坐一句话,那就是我心中的感慨:我爱你陕西!


陕西(4)

我的老家在陕西省、旬阳县,是吕河镇的一个小村子。那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

爷爷家在一个小山坡下,房前屋后长满了一大片一大片的竹子,远看像绿色的墙,微风吹过,竹子发出沙沙的声音,好像在说:“快来玩,快来玩”。

竹林前面是一条小河,我常常和老家的弟弟在小河里找漂亮的石子,打水漂,捉小鱼、小虾和小螃蟹。河水清澈透底,人们经常在这里洗衣服、洗菜。晚上,远远可以听到河水发出哗哗的声音。

小河前面是稻田。夏天,远远就闻到一股水稻的清香。白天,我和弟弟在稻田旁边的水沟里捉小蝌蚪和海螺。晚上,稻田里的蛙声此起彼伏,非常热闹。秋天,沉甸甸的稻谷乐得爷爷脸上笑开了花。

我觉得最好玩的是爷爷家后面的小山坡,漫山遍野长满了野花、野草,还有许多叫不出名的小鸟。我和爸爸妈妈每次来的时候都要到山坡上玩。令人惊奇的是这里还有一个小小的瀑布。爸爸说:以前没有自来水的时候,爷爷家周围的人就吃这里的水。

这就是我的家乡,我爱我的家乡,欢迎你到我家乡来作客。


陕西(5)

凉皮,肉夹馍,冰峰称为西安VIP三件套,来了西安,必定要尝尝。

西安的凉皮大体分为三种,米皮、擀面皮和麻酱凉皮,三种凉皮自成一派,各有各的风味。西安人大多是在夏天吃凉皮,西安夏天炎热,吃上一碗凉皮,是消暑的好方法。

凉皮店在西安遍地都是,但人们都喜欢在回民街吃,那里的最正宗,最有名,尤其是那里的麻酱凉皮。

来到回民街,穿过门口热闹的门店,穿过摩肩接踵的游客人群,来到回民街的深处,这才到西安人真正的天堂,不同于门口的拥挤深处,这里大多只有本地人,外地人根本找不到,往往最正宗的藏在最深处。

“老板!来碗麻酱凉皮,一个肉夹馍,肥瘦相间,再打瓶冰峰!”一个男人吼道,顺势把身上宽大的衣服向上一卷,坐到底得到膝盖的板凳上。“好嘞!”说罢,老板便开始做凉皮了,凉皮一般都是提前蒸好,然后放凉,做起来很快,大约小拇指宽、像面条一样长,一团一团地盘在青花瓷碗里,抓起一团就是一碗,正好。晶莹的米皮富有弹性,盘在碗里就好像一块儿玉石透光却不透明,制作凉皮还有一样很重要的东西—大料水。一味好的大料水能给凉皮增味不少,大料水由14种中药熬制而成,别看大料水单独尝起来没什么味道,可凉皮的味儿很大程度上都在大料里。再浇上芝麻酱、醋和蒜水,放上黄瓜丝,面筋,绿豆芽,最后是油泼辣子。玉石一样的凉皮上盖着芝麻酱,上面点缀着红亮的辣子油。油泼辣子中也含有许多中药材,在热油的刺激下,激发出浓郁的香气,与蒜汁、芝麻酱的香气一同钻进鼻腔。

夹起一口凉皮,吸入口中,芝麻的醇香最先弥漫开来,再是凉皮,Q弹滑爽,又富有嚼头,后味回甘。吃口凉皮,身上的暑气就已退了一半,在喝口冰峰,你可能会认为正值春天。北方人吃饭少不了肉,腊汁肉与白锅盔的完美融合让人欲罢不能。

凉皮的爽快与北方人相同。不管男女老少,在西安,大家都豪迈直爽,热情好客,都在豪迈的性格下蕴含十三朝古都的底蕴、文化,就像凉皮大料水中的药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美食,它是一种文化,它是一种性格……


陕西(6)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是一座古香古色、有盛唐风采的建筑。它主次井然有序,高低错落有致,气势雄浑庄重。这里集中了许多陕西出土的珍贵文物,有工艺精湛的商周青铜器,有千姿百态的历代陶俑,有精美绝伦的汉唐金银玉器……真是琳琅满目,让我目不暇接。

参观了一上午,看得我眼花缭乱。其中我最喜欢镶金兽首玛瑙杯,鎏金竹节熏香炉和青釉提梁倒注瓷壶。

镶金兽首玛瑙杯是用红、棕、白三色相杂的玛瑙制作的,杯子的形状像一个牛角。它的前端是一个牛头,牛的嘴上镶着金帽,牛眼炯炯有神,牛角作为杯柄弯曲着连着杯口。整个造型雕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真不愧是镇馆之宝啊!

鎏金竹节熏香炉是用青铜制成,通体鎏金。底座雕刻有两条蟠龙,它们昂着头张着嘴咬住竹柄,竹节形的柄分五节,竹节上面刻着竹叶。竹柄顶端有三只蟠龙,它们托着熏炉。炉体浮雕着四条金龙。我觉得最精美的是炉盖儿,它像多层的山峦,点燃香料冒出的青烟,从山峰间的缝隙袅袅飘出,好一副秀美的山景啊!

青釉提梁倒注瓷壶是宋朝的瓷器。它的造型很独特,盖、梁、身连为一体。壶身是圆的,上面雕刻着四枝盛开的牡丹花。壶嘴是一头母狮张着嘴,连牙齿都雕刻出来了,太精细了,腹部还有一只小狮在吃奶,非常生动,活泼可爱。壶的提梁是只飞翔的凤凰,它可能飞累了,前脚落在了壶盖儿上,尾巴连着壶身。壶底中心有一个孔,是一朵梅花形状的。盖子打不开,从哪儿灌水呢?难道这么漂亮的壶只能看不能用吗?原来是从壶底的梅花孔灌水,水从母狮子的嘴巴里流出来的时候就表示已经装满了,将壶放正,滴水不漏,太神奇了。我真想看看古人的大脑结构,怎么那么聪明呢?

参观完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我终于知道什么叫叹为观止了。


陕西(7)

同学若干,家长几个,陕西一游,用时六日,如脱笼之鸟,不记可惜。

在火车上迷糊又闹腾了17个小时后,19日下午两点到达西安,又坐车几个小时到市区,这趟旅游才算开始。

西安的古城墙包围着一环,一环以内的建筑都不可以超过48米——大雁塔的高度。古城墙分为外城和内城,外城置放兵器,内城是将军办公室,中间称为瓮城,可将敌军放入后一网打尽。城墙外表全部是新中国成立后用的仿明砖覆盖,来保护本来的明砖。每块古砖上都有制作信息,可见大明时期就有了责任承包制。

第二天舟车劳顿花了不少时间,但见到壶口瀑布时,一切累都烟消云散了。黄河对岸就是山西,虽只有一河之隔,却被咆哮的怒滔一刀劈下,难以逾越。实在不敢想象当年柯受良是如何飞越黄河的。一道彩虹挂在河上,是由于巨大的水浪喷洒的水沫造成的,色彩鲜艳,清晰可辨。“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实在名不虚传,巨大的轰鸣令人心潮澎湃,几乎与黄土地融为一色的巨浪夹杂着白色水花,翻滚着,横冲直撞,冲出瀑布口,犹如千军万马听到阵中鼓角齐鸣,全军突击,势不可挡。在空中停留片刻,便义无反顾地砸落,掀起巨浪。大片的水雾袭向游客,瞬间就湿透了。

这天早些时候,我们还去了黄帝陵,不少皇帝和我国领导人都在那里祭拜过。

当夜到了延安,第二天就去了窑洞,是抗战时期几位领导人的故居,简朴而实用。导游姐姐教我们唱革命歌曲,还给我们讲毛主席和延安百姓的故事。抗日战争的胜利与杨家岭,王家坪,枣园这些革命圣地有着紧密的联系,9月3日就是抗战胜利纪念日了,我们应当缅怀先烈,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最后一天就是重量级景点兵马俑了,讲解员饶有兴致地讲述了当年的发现者杨继德的故事,据说秦陵那片地的老百姓们都只挂一幅对联;上联:翻身不忘共产党下联:致富不忘秦始皇横批:感谢老杨。

刚进兵马俑一号坑时有点失望,场面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宏大,后来才知道这只是冰山一角,因为兵马俑上的色彩遇见空气会氧化,变成灰色,而我国现在的技术还无法包护色彩,所以要再等十年。兵马俑千姿百态,没有一模一样的,当时秦朝各地能工巧匠聚在一起,两人一组,相互看着对方制作。兵马俑的发髻一律向右,这是秦朝最流行的发型。

一路上小伙伴们说说笑笑,打打闹闹,玩的不亦乐乎。这青春美好的记忆,好朋友间纯真的友情,远比秦兵马俑还要价值连城。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回合肥的火车上,真希望时间慢点,再慢点……


陕西(8)

人到中年开始咀嚼和品味自己生长的地方,甜甜的滋味在心里回荡,一种难得的蜜意漂上心房。我的家乡在陕西华县,我爱这块土地,它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这里有美好的自然风光,茂盛的树木,肥沃的田野。丰富的物产,极富情趣的人们。

沈从文终其一生吟咏着神秘的湘西,淳朴的湘西,直至把它吟咏成了旅游热土。吟咏成了多情少男心头轻盈的梦。哈代所有的小说以故乡为背景,约克郡成为文学史上著名的小郡。要我说起自己的家乡就会啰嗦的要从春天追溯而起了。多少种花呀,一花未了一花开。所有的乡村似乎都是在花香里酿着呢。这些花儿你从诗经里就可以找到她们的名字。站在陇海线上,向北极目望去,茫茫原野之中总有一簇一簇的绿色,老人会告诉你,那一片绿云就是一个村庄。

而那些绿云酝酿过多少繁密的花事,以至从诗经唱到了今天。我不知道谁先谁后,只知道春风徐徐吹拂的时候,关中大地就疯了,花事如织,一场又一场盛大的演出不肯谢幕。一望无际的油菜花啪啦啦的涂抹着金色的油彩,让你醉,让你狂,让你想纵马疾奔,让你想匍匐在地。然后绿色的麦田会极为艺术的分割这狂野而细腻的金黄。这时你就知道什么叫做金碧辉煌了。这金碧辉煌的日子会持续好久,聪明的人们会成群结队的出来给自己的心情镀金。甚至有人说:真想变成蜜蜂,一头呛死在花丛里。同时桃花,苹果花,梨花,杏花,玉兰花,各都花枝招展的来了,或搔首弄姿极尽娇媚,或梨花带雨极尽婉约。都不是一树两树小家碧玉。

那一开就是一片一片,宛如绮丽的云彩,胜似织女的锦绣。你在花丛中会生出甜蜜的恨意,为什么这么美?梧桐花自然是不能不说的,这树真有本事,可以把花朵送到三四米以外的高空,你可以从各个角度去看,仰视觉其伟岸,站在高楼上觉其妩媚。最妙的是吹点小风,下点小雨,立马就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诗境,恍惚迷离间,熏得人也醉了。你知道能吃的花是什么吗?洋槐花,榆钱,这些花开的时候,那是把村庄泡在了蜜罐里。洋槐花,此刻我敲这些文字的时候,玉一样的一串串玲珑的花朵就挂到脑海了,那甜甜的清香就伸出诱人的触角要俘获我了。榆钱是绿色的,状似铜钱而略小,曾经是美味呀。哎呀呀,不说这些花了吧,怎么说得完。当然这所有的花事都是在泛着绿色麦浪的关中平原上演,怎一个壮阔能表达?乡思就这样浸泡在浓浓的花香。


陕西(9)

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和妈妈、爷爷奶奶,去陕西玩。在第三天下午,我们坐着旅游车去观看黄河的壶口瀑布。远远的我就看到,在黄河河面很窄的地方,升腾着阵阵烟雾。导游姐姐说:“那就是壶口瀑布了。”看着壶口瀑布那些烟雾,我想:壶口瀑布真小。

当我真正来到在壶口瀑布旁边的观看台上时,我改变了原来的想法,我完全被这奔涌的黄河水震憾住了。这黄河原来的河面很宽,但一到壶口的地方,河面突然收窄,变得只有原来十分之一,汹涌的河水,犹如千万匹黄色战马,挤进窄窄的河道,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勯动起来。接着我们走到下一层的观看台照相,汹涌的河水,就在我们身边咆哮着。衣服都被这壮观的瀑布水弄湿了。拍完照后,我又坐上旅游车走了,回头再看一眼壶口瀑布时,心里就想:自然界的壮观真是太震憾了。

中国有许多世界奇迹:珠穆朗玛峰、雅鲁藏布大峡谷。中国的风景真壮观啊!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真为自己祖国的壮丽河山而自豪!


陕西(10)

“为政必先究风俗”,风俗是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陕西的春节是火红的,处处挂满了大红色的灯笼和中国结,富有年味儿。(开头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官方的习俗的定义,觉得可以去掉,太官方和生硬,第二部分概括了陕西火红的春节,这点很好,极具地域特色,建议可以后面再加上一两句,表达一下你对于家乡火红春节的情感。)

陕西的人们极度重视中国的传统节日,虽然一年中有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但是人们最喜欢莫过于春节了。辛苦劳作了一年的人们一进腊月就更忙了。不过,忙的大多是妇女,每样家里的活都要妇女的亲手干。在过年前,人们要推碾子压样面;赶毛驴磨豆腐,揉面蒸馍馍、酿黄酒擀杂面,过年要吃的食物都要在年前准备好。

大年初一眨眼就到了啊!男女老少全换了身行头,再穷的人家也要做一件新外衣穿上,所有的被子和衣服都得洗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在陕西还有一种习俗,每个孩子的身上都要挂一个“枣牌牌”,“枣牌牌”就是用一根红线穿一事红枣和一根谷草秸秸,再挂一个家里老人留下来的旧铜钱,最后再编一个鞭炮收尾。“枣牌牌是一种避邪的吉祥物,可如今就只有几户人家保留下来了。除了"枣牌牌”之外,还有一种吉祥物叫"顶针”,同样寓意为祝福。

大年初二和初三也很忙。爸爸和舅舅都要带上一个猪头去紧灶王,而我和表弟,表妹每次也嚷着去,他们就把我们也带去了。大人们都是跪着拜的,而小孩子们都只是站着鞠了三躬就自顾自地去玩了。我回到老宅后跑去间问姥姥,为什么要祭灶王,姥姥一边插香,一边回答:“因为这样会让灶王保我们一家能吃喝不愁哇!”

初四的时候妈妈总会带我去逛大唐西市庙会,庙会里总会有人在跳秧歌拜年,为的是保佑一家一年四季平安。

春节在正月初五就圆满结束了,而我也把枣牌牌“取了下来,告别了姥姥和姥爷,踏上了回家的旅途。(结尾短小精悍,又能切入中心,是巧思,很好)(结构清晰明了,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陕西(11)

我国又56各民族,过年过节的风俗也不一样,陕西春节民俗作文有哪些?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陕西春节民俗作文【一】

春节民俗,在全国各地大同小异。陕西民风古朴,春节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岁首。古代的“年”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或者三十,而是在“腊日”,即后来的“腊八”。南北朝以后才把腊祭移至岁末。到了民国时,改用阳历,才把阴历的“年”叫作春节,因为春节—般都在“立春”后,因而称其为春节。 陕西人如今仍把春节叫作“过年”,并流传下来一个关于过年的故事。在远古时,有一种叫“年”的猛兽,每当寒冬将至新春来临的夜晚。出来食人,使得人们不得安宁。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发现这种凶残的猛兽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办法,一旦“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年”一见熊熊大火,听见叭叭炸响的爆竹,就逃遁得无影无踪。后来,便逐渐形成了过年团聚。守岁、挂红灯、帖对联、放爆竹、吃年饭的风俗习惯。

陕西乡村腊月二十三即入年关,把过腊月二十三叫“过小年”。农村有些地方叫“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爷”,以求温饱。过罢小年,人们便为春节做准备了。一般农家,杀猪宰羊,碾米磨面,做点豆腐,购买蔬菜,吊挂粉条,准备好过年需要的食物。腊月二十七到二十九为关中人蒸馍时间。家家户均短几笼子馍馍,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后,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面”的习俗。妇女上街为老人和孩子添置衣裳鞋袜、老年人则购买红纸、年画、冥币、白麻纸等大年礼仪用品。

大年前两天,陕西不论关中、陕南、陕北,还是城市农村,要“扫舍”,城里人叫打扫卫生。家家房前屋后,窑里赛外,连拐角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窗房上重新糊上白纸,贴上大红窗花。年三十早,家家房户贴对联和门神,屋里挂上年画。年终于来临了。

进入腊月,人们便开始忙碌,一直忙到腊月三十日,过年便正式开始。大年三十晚饭前,家家户户必须把房子、院落、房前屋后打扫干净,收拾清整,贴好大红对联(有丧服的人家贴黄色或绿色对联)及门神、窗花等,大门及堂屋、卧室、灶房、牲畜圈等处都要贴相应的对联。一切准备就绪,便开始点腊烛、烧香、燃放爆竹、祭祀先祖。之后,全家大小便共聚一桌吃“团圆饭”,俗谓“团年”。晚上,各家灯火通明,炉火熊熊,老少彻夜不眠,围炉“守岁”,俗称“坐年根”。在守岁的同时,合家大小依次要洗澡,换新衣,包饺子,迎接新年的到来。待到子时(相当于今23时—1时),万家鞭炮齐鸣,意为“接天星”,“迎财神”,有的还摆上香案,行跪拜之礼。据说谁家鞭炮响得最先,财神就先光临谁家。然后,便是晚辈为长辈们磕头拜年,长辈们也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给孩子。同家分居的人,便开始相互奔走拜年,通宵达旦,直到初一的早上。

安康人从初一到初十,还有以观看天气的好坏预测五谷六畜是否兴旺的习俗。相传每天的天气都有预示。即:初一观鸡,初二观狗,初三观羊,初四观猪,初五观牛,初六观马,初七观人,初八观谷(庄稼),初九观果(果树),初十观菜。俗称“新春十日晴,丰年乐太平,新春十日阴,谷米贵如金”。

陕西春节民俗作文【二】

陕北的春节是炽热的,到处是红红火火。

黄土地的百姓重视过节,一年中有许许多多的节日,不过,人们最注重的还是春节。辛勤劳动一年的人们,把欢乐、希望全都寄附于过年。每年一进腊月,人们就忙起来了。说忙,实际上忙的是妇女。忙吃忙穿,忙洗忙涮,样样活儿都要婆姨们亲手操作。推上碾子压糕面,赶上毛驴磨豆腐,蒸黄馍馍,做黄酒,擀杂面,炸油糕,过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备好。过年了,全家老老少少、里里外外,都要换新衣服。再穷的人家,也要人人做一件新外衣。另外,所有的被褥衣服都要洗得干干净净。在这里还有这样一种习俗,过年都要给孩子做个“枣牌牌”。“枣牌牌”就是用红线穿上红枣、谷草秸秸,上面挂个铜钱,下面坠个鞭炮,挂在孩子的背后,这是一种避邪祝福的吉祥物。在这里,我还看到有的人家用红线穿上做针线活用的 “顶针”,挂在孩子的脖子上,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岁顶针”。每年增加一个,一直到十二岁为止。

除夕到了,万事俱备,贴对联,打醋炭,挂红灯,净院落。打醋炭,是一种独特的习俗,就是在铁勺上放一块烧红的煤炭,再浇上醋。“打醋炭”要在家里的每个角落进行,意为驱邪,实际上这是一种科学的杀菌消毒的办法。夜幕降临,老年人总是虔诚地敬神点香烧纸,领着好奇的孙子们叩头。大孩子忙着放炮、点火塔塔。细心的婆姨在门边放上炭块和冰块,在门后立个擀杖和刀斧,据说,这是镇邪的,在这里叫“守岁”。除夕之夜人们总是睡得很晚。一般家里都彻夜不熄灯,预示四季平安,长命百岁。锅里放些吃食,这叫“照锅”,意思是一年不缺吃。有些老人这夜睡不着觉,一个人静静地踏黑爬上山顶,面向东方了望,这叫“品天”。据老人说,从晓天的色道上能看出今年庄稼的丰歉、村寨的吉凶。究竟灵不灵,谁也不去深究。正月初一,天刚朦朦亮人们便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放“开门炮”,这意味着开门大吉。接着,老人们便忙着迎神、接灶君。孩子们早都跑出去拜年了。拜年在这里叫“问强健”,小辈见到长辈都要“问强健”,像“爷爷强健啦!”“奶奶强健啦!”长者便回答“娃娃乖着哩!”意思是夸孩子健康进步。这种拜年礼俗,不仅限于孩子,就是已娶妻养子的汉子,见了长辈也是这样。

秧歌拜年是陕北年俗中独特的风情。春节期间,村村都组织秧歌队,挨门逐户拜年,在这里俗称“沿门子”。秧歌拜年首先是谒庙、敬神,祈祷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到各家各户拜年。秧歌队每到一户,伞头触景生情,即兴创作自编唱词向主人祝福。如“进了大门抬头看,六孔石窑齐展展,五谷丰登人兴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陕西(12)

陕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十多个朝代或重要政权先后在这里建都,又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所在地,典籍丰富、文化遗存也多,许多风俗习惯多有可供追寻的历史渊源。以下就是小编整理的陕西民风民俗作文,一起来看看吧!

陕西民风民俗作文1

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西安的历史悠久,文化的积淀非常厚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的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人,将其的生活方式和民俗风情概括为关中十大怪,它们分别是——

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

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

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

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

不坐蹲起来、唱戏吼起来

在西安碑林,有一块清代碑石纪录了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八处著名的风景名胜,它们被称为关中八景,又称长安八景。这八景分别是——

华岳仙掌、骊山晚照、

灞柳风雪、曲江流饮、

雁塔晨钟、咸阳古渡、

草堂烟雾、太白积雪

流行于陕西以及西北等地的秦腔又称乱弹,又叫“梆子腔”,是中国戏曲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最庞大的声腔体系。西安方言为代表的的西北方言之一陕西话。西安的饮食文化同样博大精深,作为中国西北饮食的代表,以西安小吃最为著名,回族的清真饮食在其中占有很大比例。中国国画中的长安画派、起源于汉代以前的关中皮影戏、源于西周的陕西木偶戏以及色彩浓郁的户县农民画等都是西安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西民风民俗作文2

陕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十多个朝代或重要政权先后在这里建都,又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所在地,典籍丰富、文化遗存也多,许多风俗习惯多有可供追寻的历史渊源。地域上:东面黄河、西望关陇;北临塞外草原,南接巴蜀水乡,横跨陕北高原、渭水盆地和秦巴山区。民风民俗既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又争奇斗艳,异彩纷呈。

一 陕西民俗文化的地域划分和秦、汉时期的发展

陕西民俗的地域划分为:关中地区、陕北地区和陕南地区。

关于关中地区的地理特点、历史地位、早期经营及至西汉初期的尚农遗风,《史记·货殖传》说:“关中自千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而公刘适邠,太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都镐,故其人犹有先王遗风,好稼墙,殖五谷。”

关于陕北地区新的人文风貌的出现、地域特点与习尚,《册府元龟》说:“秦始皇遗蒙恬攘却匈奴。得其河南造阳之北千里地甚好,于是筑城郭,徙民居之,名曰‘新秦’。”《汉书·地理志》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翟,修习战备,高尚气力,以射气力,以射猎为先。”这一背景,与陕北腰鼓的声象相联系是可以相互印证的。

关于陕西地区的早期风习,《汉中府志》说:“汉中府,其俗强劲质朴,力农习射。武都氏叟多羌戎之民,其人半秦,多勇戆;土地险隘,其人半楚,风俗略与荆州、沔州郡同。”《寰宇记》说:“汉高祖发巴蜀,伐三秦,迁蜀七姓于商洛,其俗多猎山伐木,深有楚风。”《宁强州志》也说:“宁强州”风气兼南北,语言杂秦、蜀。都充分显示着相邻地区风习的相互影响作用和风习的地域特点。

关于对先秦风习的评价,《薛思庵(野录)》说:“读《秦风》喜得无淫奔之诗,见得秦俗好。”显现出对岐周良好风习传承的渊源。

至秦亡汉兴,汉高祖刘邦进军商洛、途经霸上,西入咸阳,南屯汉中;回击三秦,建都长安,关内关外风习会合,使民风民俗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关于秦地风习的变迁、特点及其重大意义,宋代理学家朱熹在《朱子诗传》中有段颇为深切的概括和论述。谨转录如下:“秦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然本其初而论之,岐丰之地,文王用之以兴,‘二南’之化,如彼其忠且厚也。秦人用之,未几而一变其俗,则悍然有招八州而朝同列之气。何哉?雍州土厚水深,其民厚重质直,无郑卫骄惰、浮靡之习。以善导之。则易于兴起,而笃于仁义;以勇驱之,则其强毅果敌之资,亦足以强兵力农而戌富强之业,非山东诸国所及也。”

这段评论,是对历史发展的概括和总结,也对认识以后的历史发展有重大借鉴作用。

二、魏晋南北朝至唐宋陕西民风民俗及生产习俗的发展

汉、魏、两晋这一历史阶段,方土游侠、道教、佛教活动,先后在社会上出现,对民俗文化产生相应影响,对社会生活不同程度上增添了新的因素,习俗产生相应变化。方土游侠至汉时,已渐与民间游艺融合或以民间游艺形式出现,在都市已颇为多见。《随书·地理志》说:“汉中之人,质朴无文,不甚趋利,性嗜口腹,多事田渔。虽蓬室柴门,食必兼味。好祀鬼神,尤多忌惑,家人有死,辄离其故宅。崇重道教,犹有张鲁贵焉!”当地习俗的特色,还是浓烈的;道教和佛教的影响也是明显的。

至唐,民风民俗与官府的关系也至为密切。《秦中岁时记》说:“唐上已日,赐宴曲江,都人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辇下岁时记》说:“长安每岁诸陵,常以寒食荐汤饼鸡毯等,又荐雷子车;至清明上食,内园官小儿于殿前钻火,先得火者进。上赐帛三匹,金碗一口,都人并在延兴门看内人出城洒扫,车马喧嚣。新进士则于月灯阁置打毯之宴,或赐宰臣以下酴糜酒,即重酿酒也。”

盛唐,物阜年丰,丝绸之路畅通,长安商贾云集,八方荟萃。饭店、酒楼、茶肆林立,在繁荣的饮食市场,胡风烹调,胡姬酒肆也频增风采,蔚为民俗大观。

李白《少年行》曾抒写当时情况说:“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当时,胡姬学习用面食作有自己民族特点的胡饼,也闻中全国。白居易就有“胡饼饼样学京都”的诗句。据考,现在的芝麻烧饼,即由当时的胡饼演变而来。而面食则是陕西人自古迄今的传统主食。这同陕西的农业生产也是密切关联的。陕西农业,源远流长,生产习俗也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向前发展着。

关中地区,人们群众赞颂水车的谜语,谜面的文字是:“曹操独坐中原,身披八挂衣衫,领兵千千万万!”

至于陕南水乡,生产习俗则更有一番景象。《城固县志》说:“小满前后,农各插秧,谚曰:‘水执秧苗插野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则创造并反映了另一相当高的精神境界。其所含哲理与表现的艺术手法也是令人叹服并值得深入体味的。也由此可见,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也的确是无穷的,值得重视学习的。

三 陕西民俗中与生产生活相关的一些习俗的内涵与作用

(一)陕西与生产习俗相关的有祈富求福迎神赛会等活动。如《天禄阁识禄》说:“秦俗以二月二日携鼓乐郊外,朝往暮返,谓之‘迎富’”。我国古代以社、稷为土、谷神,立社(祠)祀奉,“春祀秋尝”,祈赐丰收。

(二)与伦理有关的习俗也很多。“慎终追远”,敬礼祖先方面,有清明节扫墓、夏暑“奠墓”“清暑”“中元,麻姑献祖”十月一日送寒衣,冬至与“腊日”祭先等。

在敦崇伦常、和睦乡里、重视姻亲方面的习俗也比较多。对骨肉至亲,除元旦合家拜尊长、拜弟史、叔(媳)拜嫂,除夕合家守岁,对童稚有“压岁钱”外,出嫁女儿、女婿、外甥、外甥对母家、岳家、舅家逢春节、麦熟、忙罢、中秋要拜年,“看麦熟”“看忙罢”“送(中秋)节”;母家、岳家、舅家则对女儿、女婿、外甥逢灯节、暑夏、端午、重阳要“送灯”“探夏”“送(端午)节”“送(重阳)糕”!另外在和睦乡里方面,也形成了许多“善里亲邻”的风习。春节时,家拜之后就是出拜、相互邀约饮宴。《咸宁县说》;“元旦,士大夫风兴吉服拜祖先毕,以次拜父史,出拜师长、新族;齐民亦然。”

此外,关中地区,新婚后还有“新婚妇拜户”的习俗。


陕西(13)

细腻、精致、美丽,把样式与雕刻,民族文化与人物性格结合在一起,它既是特别的工艺品,也可以组成一部经典的雅俗共赏的戏剧。它,是一种具有千年历史的饰品,它就是皮影。

人们都知道,陕西是皮影的发源地,但是,你知道皮影是怎么做成的吗?下面就让我来介绍一下吧。上等的皮影,首先材质就要好,应选牛皮或驴皮做材料,先用一种薄木板把皮子上的毛刮干净,刮完了要放凉水里浸泡几个小时,然后拿出来接着刮,一直要刮到皮子变得透明为止。接下来用热水浸泡皮子,使它变得柔软,还要用的不停地揉搓,为的.是让皮子没有杂质,这样雕刻起来就会更加流畅。下面要把软软的皮子紧绷绷在木框上晾干,过了几天后,皮子就会又硬又平了。现在可以在皮子上雕刻了,人们用一种特殊的炭笔在皮子上画好形状,然后把它刻下来,该镂空的地方要镂空,这时人们就用鲜艳的染料给皮子上色,上完了还要把刻好的皮子放入火中烤一烤,这样会固定颜色。至此,一个美丽复杂的皮影就诞生了。

皮影大部分都是戏剧中的著名人物,尤其是女子最为美丽。你看那个精心雕琢而成的女子,头梳羊兰发,还戴着宫花,耳朵上点缀着一颗金光闪耀的红宝石,她身穿锦织云纹袍子,腰间佩带着丁冬作响的绿色玉佩,手指为兰花状,姿态显得大方而端庄。一个个生动精致的皮影,一出出经典绝妙的戏剧看得我眼花缭乱。

皮影,它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它乡土气息深厚,紧密地结合着生活,它是受大地水土孕育的工艺品,也包含着文化的精华。“手承心承手,人传世传人”,皮影也固化剂百姓对美好生活的一种体验。


陕西(14)

照陕西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在腊月就开始了。我们山西的春节和别处的春节差不多,但我还是 要介绍一下我们的春节,因为我们还有特别之处。

在腊月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就开始准备了。我们要开始准备过年吃的,比如,我们要把大蒜,生姜和辣椒还有酱油和醋放在一起泡,这样到了吃饺子的时候,把罐子打开,光是闻闻味道就让人食欲大振,吃上那么一个生姜或大蒜,让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不仅仅是大蒜,我们还会把鸡爪和萝卜泡起来。

我们小孩子准备过年,第一件事就是去超市里买我们要吃的。西,我们会买糕点,糖果和一些果脯。而大人们则会去买瓜子花生,还有一些凉菜,当然,才是必不可少的,水果就不用买了,因为那些老人们会去买。我们第二件事就是去买对联和灯笼之类的装饰品了。第三件事,是我们男孩子最喜欢的事情,那就是买鞭炮。

孩子们高兴,大人们也忙碌。他们必须要准备过年的一切,比如,吃的,穿的,用的等等。这样好显示出焕然一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就是小年了,这天就好像是春节的彩排。在吃晚饭之前,农村的人会先在院子里放那中一连 串的炮,在吃完饭后,我们就会让小朋友们出来玩炮,今天是不会放礼花的。

过了小年,我们这里许多的店铺都关门了,大家都要准备糍粑,年糕,和一些凉菜,我们陕西这边大部分菜都是凉菜的,老人家还要准备一些卤的东西,如,卤鸡翅,鸡爪,还有整鸡等。

除夕节真热闹。每家每户都干着做年菜,处处弥漫着酒肉的香味,每家每户都贴上了对联,挂上了灯笼,贴上了年画。除夕夜,大家都不睡觉,每个人都在守岁,除了一些很小的'孩子。鞭炮声日夜不绝。我们这守岁的人都必须要吃一碗浆水面。

正月初一到元宵之前大家都会放鞭炮,拜年和朋友间家人间一起吃饭,出去玩等等。到了元宵节大 家都一起吃元宵,放鞭>


陕西(15)

来到了西安,怎么可以不看兵马俑呢?可不,我们今天去了位于临潼的秦始皇兵马俑。

来到了秦陵兵马俑博物馆,听讲解员说,1974年陕西临潼干旱,国家号召村民打井取水,一个叫杨新满的民兵带领村民在打井时挖掘出来了第一个兵马俑。那时,杨新满挖到了一个兵马俑的头,他以为是一个瓦罐,于是朝别的农民大喊:“峨(我)挖出了瓦罐!”但他又仔细的看了看,发现上面有眼睛鼻子。一边的村民说:“老杨,你把土地爷的头给挖出来了啊!”于是,他们把这个俑头送到了当地文物部门去检验,这才发现了兵马俑。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来到1号俑坑,它是目前开放兵马俑最多的一个俑坑。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11排整整齐齐的兵马俑,共有1000多件兵马俑,非常壮观,令人震撼。但是往后看,我却看到的是许多兵马俑碎片堆积在坑内,讲解员说,这些兵马俑本来拿着真刀真枪,但是古人项羽夺走了这些真刀真枪,并放了一把火把本来完完整整的兵马俑烧掉,变成了一堆碎片。于是考古学家们只能一块一块地把它们拼起来,拼一个兵马俑时间就要长达6个月,可见十分的辛苦。接着,我们去看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一尊跪射俑。因为它是所有兵马俑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也是兵马俑的形象大使。

我们走进了3号坑。三号坑呈“凹”字形,这个坑的兵马俑比较少,讲解员说,如果说1号坑的俑是士兵的营地,那3号坑就是司令部了,这里有很多马俑,显然这里有许多大将军。

兵马俑之旅很快结束了,兵马俑的很多制作工艺、秦始皇马车的金银焊接技术,至今还是个谜。古人的智慧和能力让我们所有人为之震撼,我想这也就是兵马俑进入全球八大奇迹之一的原因吧。


陕西(16)

说起来你们可能不信,我有一位好老师,它就是一棵曾经被折断了茎干的葡萄树。

还是让我讲讲我的`这位好老师的故事吧。

那是五年前的一天上午,父母出去干活了,我做完老师布置的假期作业后无事可干,就叫来了几个好朋友在我家的庭院里踢起了足球来。大家玩得很激烈,结果,一次带球突破中我被防守的同伴撞了个人仰马翻,倒下去的时候,将爸爸新栽的那棵葡萄树从挨近地面的地方彻底折断。我想,坏啦,看来只有让爸爸明年重新栽一棵了。为了让爸爸栽新的葡萄树时便捷些,我“将功补过”,拿来锄头将那棵断了茎干的葡萄树连根挖了出来,然后很随便地就将它扔在了一旁。

父母回来后,对我的做法很是吃惊。他们对我说:“孩子,没有一个生命不是在受挫中长大的,你应该明白生命其实很顽强呢。葡萄树的茎干是折断了,可是它的根却还活着呀,所以它还肯定会长出新芽的!为何要把它的根挖掉呢?”于是,父母又将我挖出来的葡萄树根很认真地栽回了原地。

第二年春季,那棵茎干被折断了的葡萄树还真的就萌生了新芽,到秋季的时候,它已经长得几乎与以前的大小没任何两样了。第三年,它长得快要高过房檐的时候,父母不得不给它搭了一个架子,很快地,它所滋生的藤儿就疯狂地爬满架子。秋季的时候,它甚至还挂上了第一串葡萄呢……

近年来,特别是在初中的最后一年,我因故一次次遭受心灵的煎熬,但每每这个时候,我一想起这棵曾经被折断了茎干的葡萄树,我的内心也就有了战胜心灵煎熬的无穷的勇气,从而一步步让自身强大起来,再没有哪些挫折能让我臣服。

目前你们相信一棵曾经被折断了茎干的葡萄树是我的好老师的理由了吧?肯定是了!


陕西(17)

描写陕西景物的作文

刚下火车就大吃一惊。导游介绍西安的第一句话竟是:“没有到过西安就不算到过中国!”不禁哑然,我竟做了十八年的不是中国人的中国人。再看周围,稍感安慰,同一团中有数位五十多岁的团友,他们竟做了半个多世纪的“假”中国人。话虽有些不妥,但西安之于中国的重要性尽在其中。

西安人很喜欢叫这座城市为“古都”,抑或直接呼其古名——长安。更有甚者要求国家更改城市名称,叫“长安”或“西京”。我想,这就是西安特有的文化内涵,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沉淀。尽管有高楼大厦、有高速公路、有商业中心,但西安保留着全国最完整的古城墙,为了保护地下文物,他们甚至放弃建设地铁。这种对文化传承的坚持在过于重视经济建设的今天尤为宝贵。

西安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古老,继而,我发现了她的坚持。

第一站是西岳华山,初中时就读过“山河表里潼关路”的诗句,华山之险,历来称颂。在周围黄土高原的大背景下,华山的岩石变得十分突出。黄土的中心竟是一座石垒的高山,怎能不令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凭借索道,我们轻而易举地征服了北峰。但相比于其余的东、南、西、中四峰,北峰不过是半山腰上的一个平台。也许是古人知道华山难爬,所以称此为北峰,聊感安慰而已。抬头望去,海拔2187米的南峰高高在上,刚刚还埋怨这来回110元的索道费太贵,现在才发觉值得,否则爬死也到不了山顶。

没有爬到顶端,我便打起了退堂鼓。第一站就遇到了本次旅游的第一大遗憾——没有征服华山。但是,看过了“自古华山一条路”的险峻,相信不虚此行。

如果要评一个“最名不符实奖”,我想西安将有两样东西入眩一是羊肉泡馍。来西安前总认为它是陕西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象征,一见之后,不过是将羊肉汤浇在碎面饼之上,遂大失所望。另一个便是钟楼。初到西安,问当地人何处最好玩时,都推荐了钟楼、鼓楼。它的地位就如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世界之于上海。记得当时有人到上海来玩,总会被问“大世界去白相过吗?”去过,那很好。没去过,哎呀,你怎么大世界也不去?可惜埃于是,我对钟楼、鼓楼也充满期待。

钟楼位于西安市的正中心,周围车水马龙,因此钟楼就好象车流中的一座孤岛,需要由地道才能抵达。沿着地道走了一大圈,方找到钟楼的入口。拾级而上,才发现那不过是一个二十多米高的平台。所谓“一览”西安市区根本不可能,更不用说“鸟瞰”了。匆匆游览一圈便走了下来,心中还暗自庆幸——还好没有买钟楼、鼓楼的套票。第二天,从买套票的团友之抱怨声中,我更觉庆幸,似乎还有些幸灾乐祸了。

到中国就一定要来西安。

来西安又怎能不去看兵马俑?

今年年初,上海博物馆展出了数座由陕西空运来的兵马俑。那时也没觉得如何,不过是几个泥人罢了。然而,当真正站在兵马俑博物馆的一号坑前时,成百上千的“泥人”所构筑起的气势丝毫不逊于千军万马。我想,很少有人能不心潮澎湃。周围有不少外国游客,大多数人对中华文化少有涉猎,但他们同样在那里啧啧称奇。他们所感到的,不是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不是秦朝工匠的精湛技艺,而是那股不可抗拒的气势。人们说音乐是无国界的,它的旋律能感动世上几乎所有的人,兵马俑有何尝不是如此?

在兵马俑博物馆内参观了一圈,已觉双脚无力,心想秦始皇也够猛的,光陪葬的军队就怎么多。然而,当看到几十平方米的秦陵复原模型角上一小块标着“兵马俑遗迹”的模型时,我真有些惊呆了。我已经找不出词语来形容秦始皇以及这座偌大的陵墓,剩下的'只有可惜与愤怒——为这座陵园的荡然无存而可惜,为项羽当年的暴行而愤怒。

如今仅存的只有秦始皇的墓地,一座兀然孤立的土丘。据说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而没有进行发掘。因此我们只看到了根据《史记》记载复原的墓内情形。豪华、奢侈等词已不能描绘其中的装饰,我也只能再次发出一阵阵惊叹。看过模型,却已再无气力爬上那座土丘(昨日华山之行已消耗了太多的体力)。于是有了此次西安之行的第二大遗憾——没有将秦始皇踩在脚下。

旅游途中,听到了一副有趣的对联。上联:翻身要靠共产党。下联:发财不忘秦始皇。横批:感谢老杨。“老杨”即是1974年发现兵马俑的四位姓杨的当地农民。巨大的陵园因项羽而付之一炬,堆砌如山的珍宝只有一小部分仍伴秦始皇长眠地下,另一大部分却似乎鬼使神差地到了当地人民手中。因为旅游业,秦陵、兵马俑所在的临潼区已成为西安最繁荣的地区之一。这,是可笑,抑或是可悲?


陕西(18)

篇一:陕西的春节作文

春节的民俗,在全国各地大同小异。而陕西民风古朴,春节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岁首。古代的“年”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或者三十,而是在“腊日”,即后来的“腊八”。南北朝以后才把腊祭移至岁末。到了民国时,改用阳历,才把阴历的“年”叫作春节,因为春节—般都在“立春”后,因而称其为春节。

陕西人如今仍把春节叫作“过年”,并流传下来一个关于过年的故事。在远古时,有一种叫“年”的猛兽,每当寒冬将至新春来临的夜晚。出来食人,使得人们不得安宁。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发现这种凶残的猛兽最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了个办法,一旦“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年”一见熊熊大火,听见叭叭炸响的爆竹,就逃遁得无影无踪。后来,便逐渐形成了过年团聚。守岁、挂红灯、帖对联、放爆竹、吃年饭的风俗习惯。

陕西乡村腊月二十三即入年关,把过腊月二十三叫“过小年”。农村有些地方叫“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爷”,以求温饱。过罢小年,人们便为春节做准备了。一般农家,杀猪宰羊,碾米磨面,做点豆腐,购买蔬菜,吊挂粉条,准备好过年所需的一切食物。腊月二十七到二十九为关中人蒸馍时间。家家户均短几笼子馍馍,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后,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面”的习俗。妇女上街为老人和孩子添置衣裳鞋袜、老年人则购买红纸、年画、冥币、白麻纸等大年礼仪用品。

除夕的前两天,陕西不论关中、陕南、陕北,还是城市农村,要“扫舍”,城里人叫打扫卫生。家家房前屋后,窑里赛外,连拐角都要打扫得于于净净。窗房上重新糊上白纸,贴上大红窗花。年三十早,家家房户贴对联和门神,屋里挂上年画。年终于来临了。

进入腊月,人们便开始忙碌,一直忙到腊月三十日,过年便正式开始。大年三十晚饭前,家家户户必须把房子、院落、房前屋后打扫干净,收拾清整,贴好大红对联(有丧服的人家贴黄色或绿色对联)及门神、窗花等,大门及堂屋、卧室、灶房、牲畜圈等处都要贴相应的对联。一切准备就绪,便开始点腊烛、烧香、燃放爆竹、祭祀先祖。之后,全家大小便共聚一桌吃“团圆饭”,俗谓“团年”。晚上,各家灯火通明,炉火熊熊,老少彻夜不眠,围炉“守岁”,俗称“坐年根”。在守岁的同时,合家大小依次要洗澡,换新衣,包饺子,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待到子时(相当于今23时—1时),万家鞭炮齐鸣,意为“接天星”,“迎财神”,有的还摆上香案,行跪拜之礼。据说谁家鞭炮响得最先,财神就先光临谁家。然后,便是晚辈为长辈们磕头拜年,长辈们也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给孩子。同家分居的人,便开始相互奔走拜年,通宵达旦,直到初一早上。

安康人从初一到初十,还有以观看天气的好坏预测五谷六畜是否兴旺的习俗。相传每天天气都有预示。即:初一观鸡,初二观狗,初三观羊,初四观猪,初五观牛,初六观马,初七观人,初八观谷(庄稼),初九观果(果树),初十观菜。俗称“新春十日晴,丰年乐太平,新春十日阴,谷米贵如金”。

篇二:陕西的春节作文

陕西人一进腊月,就忙起来了:推上碾子压糕面,赶上毛驴磨豆腐,蒸黄馍馍,做黄酒,擀杂面,炸油糕,过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备好。在这里还有这样一种习俗,过年都要给孩子做个“枣牌牌”。“枣牌牌”就是用红线穿上红枣、谷草秸秸,上面挂个铜钱,下面坠个鞭炮,挂在孩子的背后,这是一种避邪祝福的吉祥物。在这里,我还看到有的人家用红线穿上做针线活用的“顶针”,挂在孩子的脖子上,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岁顶针”。每年增加一个,一直到十二岁为止。

当除夕到来,万事都准备好了,贴对联,打醋炭,挂红灯,净院落。打醋炭,是陕西一种独特的习俗,就是在铁勺上放一块烧红的煤炭,再浇上醋。“打醋炭”要在家里的每个角落进行,意为驱邪,实际上这是一种科学的杀菌消毒的办法。夜幕降临,老年人总是虔诚地敬神点香烧纸,领着好奇的孙子们叩头。大孩子忙着放炮、点火塔塔。细心的婆姨在门边放上炭块和冰块,在门后立个擀杖和刀斧,据说,这是镇邪的,在这里叫“守岁”。

除夕之夜人们总是睡得很晚。一般家里都彻夜不熄灯,预示四季平安,长命百岁。锅里放些吃食,这叫“照锅”,意思是一年不缺吃。有些老人这夜睡不着觉,一个人静静地踏黑爬上山顶,面向东方了望,这叫“品天”。据老人说,从晓天的色道上能看出今年庄稼的丰歉、村寨的吉凶。究竟灵不灵,谁也不去深究。年初一这天,天刚朦朦亮人们便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放“开门炮”,这意味着开门大吉。接着,老人们便忙着迎神、接灶君。孩子们早都跑出去拜年了。拜年在这里叫“问强健”,小辈见了长辈都要“问强健”,像“爷爷强健啦!”“奶奶强健啦!”长者便回答“娃娃乖着哩!”意思是夸孩子健康进步。这种拜年礼俗,不仅限于孩子,就是已娶妻养子的汉子,见了长辈也是如此。

秧歌拜年是陕北年俗中独特的风情。春节期间,村村都组织秧歌队,挨门逐户拜年,在这里俗称“沿门子”。秧歌拜年首先是谒庙、敬神,祈祷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到各家各户拜年。秧歌队每到一户,伞头触景生情,即兴创作自编唱词向主人祝福,如“进了大门抬头看,六孔石窑齐展展,五谷丰登人兴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篇三:陕西的春节作文

按照陕西的老规矩,当春节差不多在腊月时就开始了。我们山西的春节和别处的春节差不多,但我还是 要介绍一下我们的春节,因为我们还有特别之处。

在腊月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就开始准备了。我们要开始准备过年吃的,比如,我们要把大蒜,生姜和辣椒还有酱油和醋放在一起泡,这样到了吃饺子的时候,把罐子打开,光是闻闻味道就让人食欲大振,吃上那么一个生姜或大蒜,让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不仅仅是大蒜,我们还会把鸡爪和萝卜泡起来。

我们小孩子准备过年,第一件事就是去超市里买我们要吃的。西,我们会买糕点,糖果和一些果脯。而大人们则会去买瓜子花生,还有一些凉菜,当然,才是必不可少的,水果就不用买了,因为那些老人们会去买。我们第二件事就是去买对联和灯笼之类的装饰品了。第三件事,是我们男孩子最喜欢的事情,那就是买鞭炮。

孩子们高兴,大人们也忙碌。他们必须要准备过年的一切,比如,吃的,穿的,用的等等。这样好显示出焕然一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了,这天就好像是春节的彩排。在吃晚饭之前,农村的人会先在院子里放那中一连 串的炮,在吃完饭后,我们就会让小朋友们出来玩炮,今天是不会放礼花的。

过了小年,我们这里许多的店铺都关门了,大家都要准备糍粑,年糕,和一些凉菜,我们陕西这边大部分菜都是凉菜的,老人家还要准备一些卤的东西,如,卤鸡翅,鸡爪,还有整鸡等。

除夕节真热闹。每家每户都干着做年菜,处处弥漫着酒肉的香味,每家每户都贴上了对联,挂上了灯笼,贴上了年画。除夕夜,大家都不睡觉,每个人都在守岁,除了一些很小的孩子。鞭炮声日夜不绝。我们这守岁的人都必须要吃一碗浆水面。

正月初一到元宵之前大家都会放鞭炮,拜年和朋友间家人间一起吃饭,出去玩等等。到了元宵节大 家都一起吃元宵,放鞭炮。


陕西(19)

凉皮之所以这么吸引人来品尝,是因为它的看相很好,一条条白色的面皮放在碗里,面皮上放有青色的黄瓜丝、嚼劲十足的面筋,再加上一层辣得能让人流眼泪的红油,真是令人垂涎欲滴!

凉皮虽然美味,但是是非常难做的。将面粉放入盆里,加水,把面粉搓成一个面团,每隔5分钟揉一次,揉三次后给面团醒面。过后,加入大量的水,把面团搓成浆备用。把搓浆时剩下的面团放进蒸笼,蒸好后就变成面筋了。既然有面筋了。那么面皮呢?开火将锅内的水煮沸,放模具入锅,把刚刚搓好的浆放入模具,带皮蒸熟就可以取出。

凉皮虽然难做,但它确实非常可口美味。我来到卖凉皮的小摊,只见老板把面皮切成条状,放入搅拌的碗里,加入陈醋、酱油、芝麻酱等配料。我爱吃辣,放了一大勺红油进去。我闻了闻凉皮的味道,哇!那酸辣味扑鼻而来,把我五脏六腑里的“馋嘴猫”们都勾引住了,个个都闹哄哄地抢着说:“我要吃!我要吃!”我口水直流,拿起筷子就是埋头苦干。忽然,一股辣味直射到我的舌头上,我细细品味它的味道,慢慢咀嚼着条状的面皮,真是令人回味无穷!

凉皮实在是美味,如果你去到陕西,一定要好好品尝润滑可口的凉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