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类作文(精编4篇)
天生我才必有用
2023-10-08 08:42:16
其它
其它

哲理类作文(1)

[小引]

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

哲理蕴涵类话题作文有利于考查广大考生的思维品质与写作能力(包括审题能力),是今后高考作文命题的一大热点。

[新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常识告诉我们,西瓜总是圆的,如果有一天我们看到一只方形的西瓜会是何种反应?怀疑西瓜是真的,还是怀疑自己的眼睛?其实不必怀疑,它的确是一只真的西瓜——据报道,日本农民早在上个世纪就种出了方形西瓜。

我们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也会碰到类似情形,存在会不断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看法。请以“生活中的方西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限制性较强的话题作文。写作前须认真审清题意:所谓“生活中的方西瓜”,即“生活中的新事物”;再考虑到话题材料以及提示语中“其实不必怀疑”“存在会不断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看法”等关键语句的限定,本题其实是要求我们谈“如何面对新生事物”。所以作文立意可以是“善待另类”“坦然地接受新事物”“一切都有可能”之类。如果把文章主旨确立为“提倡勇于实践,锐意创新”,那就是把话题理解成了“种出方西瓜”,没有切中题意;如果把文旨确定为“透过现象看清本质”“选择真实,杜绝自欺”等,就完全偏离了题目要求,一般只能按三类卷评分。

本题以议论文较为好写,写作时可运用发展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和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结合典型事例展开分析。当然,本题也可写成叙事类的文章,构思时可注意用好对比手法,通过一个生动、完整的故事,含蓄地表明自己的认识。

参考拟题:1、别让双眼老去2、收起你惊讶的眼光3、新事物新观念4、别说不可能。

[例文]

善待生活中的“方西瓜”(得分:48+6=54)

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单晓天

常识告诉我们,西瓜总是圆的。这成了几千年来颠扑不破的真理,但日本农民却在上个世纪种出了方形的西瓜。生活中的常识往往会被打破,这就需要我们能够善待生活中的'“方西瓜”——有违我们常识的东西。

也许有人会说,常识是经过千百年锤炼的,是古人与今人智慧的结晶,又怎么可以容许违背常识的事物存在呢?其实,今天的常识又何尝不是昨天的“方形西瓜”呢?地球绕着太阳旋转,这是人尽皆知的科学常识了。当年哥白尼一提出“日心说”,却被教会斥为异端邪说,热心宣扬“日心说”的布鲁诺还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又如“血液循环说”今天已经成为了妇孺皆知的常识,可当初发现这一学说的林奈,却被斥为魔鬼与疯子。既然如此,那么今天的“方西瓜”又何尝不会成为明天的常识?所以让我们善待生活中的“方西瓜”吧。

要能够善待生活中的“方西瓜”,首先需要有打破权威的勇气和质疑权威的魄力。杨振宁、李政道具有打破权威的勇气,因而能够提出“宇称不守恒”的设想,而吴健雄更是因为有了质疑权威的魄力,从而善待了他们的看法,并用实验证实了这一设想。同样的道理,纳什有着对亚当·斯密说“不”的勇气,才能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博奕理论;而纳什的导师更是因为有容许别人对权威说“不”的精神,才会被世人所称赏。

其次,善待生活中的“方形西瓜”,还需要有广阔的胸襟,正如伏尔泰所说:“我不同意你所说的每一句话,但我会誓死捍卫你说每一句话的权利。”不打击、不排挤,百花齐放,才是生命花园最美丽的状态。牛顿对于莱布尼茨所创立的微积分学说的盲目排斥,造成了英伦大地三个世纪数学的落后,这样的教训,值得我们深思。

当然,善待生活中的“方西瓜”并不等于无条件地接受违背常识的东西。对于别有用心的人所宣传的反科学的东西,我们理应用锐利的双眼看破它华美的外衣。

善待生命中的“方西瓜”吧!这会使科学发展得更迅猛,会使世界变得更加流光溢彩!

[点评]

这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文章开篇点题,鲜明地亮出了中心论点;接下来先从“为什么”的角度,阐明“善待生活中的‘方西瓜’”的理由和必要性;然后深入一步,从“怎么样”的角度分两层进行剖析;最后辩证地指出“善待生活中的‘方西瓜’并不等于无条件地接受违背常识的东西”并收束全篇,照应开头。

综观全文,事例典型,论证充分,条理清晰,语言简明,确是一篇有理有据的佳作。

把自由还给鸟笼(得分:48+6=54)


哲理类作文(2)

而酒是陈的香,常尝酒的人,摆手轻嗅便知是否佳酿,而真正的佳酿是一点点光阴蕴蓄的积淀,不缠有懈怠和平淡,贴着光阴滴滴凝聚,历历在目的是酿酒人娴熟的工艺和沉稳的心境,饮酒急促,饮得开心,品酒品得悠悠思绪长,恰如人生漫漫,久转回肠。

酿酒的心态决定成败,度过人生的态度决定生命的高度。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壮士靠酒刺激神经,看清世事叆叇,排解苦闷,酒好人心尽爽,哪管金樽还是陶碗?才学不浅,哪管是皇宫贵族还是山间野外?酒还是酒,人还是人,当醉酒使人糜烂,浊的不只是酒也是人,当醉酒使人清醒,便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藏在无所顾忌的借口之下的精神寄托。

人生如酒,贴着流水光阴慢慢蕴成佳酿,人生步步走,才会越来越醇香,伴有了辛酸苦涩,回味才拉得让人痛快,不断造就自己的人生,才适合流入不同酒器,郁郁散香,做自己佳酿的蕴蓄者。

人生便是品酒,是求精神释放置身于事实磨研,饮酒,只是求痛快释放对大好六年的匆匆辜负。


哲理类作文(3)

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一棵玫瑰有美丽的花瓣,也有婆娑的倩影既然有太阳的暴晒,就会有夜晚的纳凉既然有奇寒的冬日,就会有绽放的梅花。正如雪莱的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托尔斯泰有言:“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那美丽,那魅力是绽放在光明与阴影之间的。

忘不了盛开在荒芜土地上的并蒂莲——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是生长在绝崖边缘的光明的花瓣,要想采摘必须英勇无憾。罗密欧与朱丽叶为爱的美艳与甜蜜,付出了生命的哀婉。那阴影是那么的凄惨,世仇与结怨埋葬了爱情的火焰。只有用死亡的抗争,才会消解家族的仇怨?为什么莎士比亚至今熠熠生辉?因为这里渗透了生存还是毁灭的理性判断。光明与阴影时时浮现,看是否展现美丽的娇艳?

德国诗人席勒说:“真正的爱情,是绝望的!”难道光明的火一定要把阴影照亮才能展现人生的无限?上帝说,是的。

美丽,栖居在光明与阴影的树枝上,于是酝酿了宝黛,酝酿了天上街市的灯盏。

当我们看到“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我们也看到了杰克与罗丝的生死爱情,也看到了让女人与小孩先走的善心与光明当我们看到马丁•路德•金挥手演讲《我有一个梦想》的光明,也看到一颗罪恶的子弹射穿这位黑人头颅的阴影当我们看到马克思为共产国际呐喊,呼唤光明,也看到他的小女儿去世,他都没有两英镑来安葬她,但这丝毫没有影响马克思执著的意志。这就是光明与阴影的辩证法。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要学会走路,也要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他才能学会走路。”人生的路上,肯定有光明的追索,也肯定有寂寞、孤独、创伤、痛苦为伴。怎么办?是战胜阴影?还是被阴影战胜?这是人生的抉择。

忽然想起张炜说的话:“真正的作家天生应该是个水手。这使我们想到了写出《白鲸》的麦尔维尔,还有搏击在密西西比河上的马克•吐温,他们都有过水手生涯,一生都在生活的激流中搏斗。长长的流浪,无边的海洋或漫漫的大河,水声,涛涌,遇险与生还。”人生的美丽永远在光明与阴影中交融,难分难解。


哲理类作文(4)

什么是规则?是白纸黑字的法律条文,还是七大章八大节的校规?应该不是这些。当一个孩子在你身边摔倒时,没有哪条规则要求你必须把他扶起来,但你还是这样做了,因为你心是有这样一个规则:要帮助比你弱小的人,心中这种规则多了,道德也就随之形成了。

规则与道德是相辅相成的。

没有道德,规则是无法支撑一个社会正常运转的,规则是人定的,如何严密也不能够到“天衣无缝”。若没有道德的支撑,规则是很容易被人钻空子的。你说不许“随地”吐痰,那我就吐到公园的长椅上好了;你说不许“乱涂乱画”,那我就“认认真真”地给你画上一排青面獠牙的小鬼,如何?事情若真到了那一步,恐怕就不是一口痰,一幅画那么简单了。律师们大可钻法律的空子,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将事情弄得黑白颠倒,是非不分,只怕年年都要“六月飞雪”了。

没有规则的社会更是要方寸大乱。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范促淹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路不拾遗”或许还有可能,而“夜不掩户”却怎么听怎么像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当道德不足以约束人们的行为时,规则将会适时地补上这个漏洞。“个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听上去是道德的沦落,但美国却制定法律,要求你先把自家门前的雪扫干净了再说,至少不能让路人被你家的积雪滑倒。这就是道德的底线——规则划出来的。

理想的社会应是规则与道德并存的。规则约束着人们,使其不至滑出道德的底线;同时,道德也填补了规则的漏洞,使其更加完美。一个人被外在的规则和内在的道德约束着,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社会的规则与道德相辅相成,这个社会才能充满希望。道德是通向美好未来的路,而规则就是路旁的灯,照亮我们纯洁的灵魂,也照亮那条充满理想的大道。我们将道德埋在心底,将规则挽在手上,勇敢地面对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