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困惑(甄选16篇)
等待蓝色的枫叶落下
2024-03-16 06:31:10
其它
读后感

不再困惑(1)

对于未来,我很迷惑,甚至于说,对于未来,我根本没想过。因为我害怕,害怕那红通通的成绩来决定我的未来,害怕那些恶狠狠的眼睛来指责我,害怕那重重的脚步声来压迫我。不过,面对着这些,我很欣慰,因为我还有我的母亲。而梦,不再迷惑了!

花开花落,该何去何从?

我即将成为一初三的学生了,面对那决定未来的中考,我想都没想过,也许我只是害怕,所以逃避。但现实终究还是现实,它还是会不断逼着你往前去,我只有奋起读书,考上好的高中,才算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父母。我的想法相比于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想法,实在是太过于消极了,但花开花落,我又该何去何从呢?

梦醒时分,垂死挣扎?

转眼,梦渐醒,睡眼朦胧的我始终不愿下床,突然恨自己的懦弱,恨梦的消逝,想着想着,却发现自己的脸早已被大片暖流包裹,动弹不得。原来是母亲的泪水,我坐在我身旁,悄悄流泪,期盼着我能快点病好,却不知自己的泪早已夹带着担心落满了我稚嫩的脸颊。我感觉母亲的心好冰冷,好无力,我这才知道自己曾经的叛逆会让母亲如此痛心。梦醒时分,垂死挣扎!

面对未来,不再困惑!

经历了这么多的苦难,我终于决心要学会成长,努力奋斗了。也许未来的路不太好走,但至少我还有母亲。母亲的泪水会为我抚平伤痛,母亲的微笑会为我带来力量,母亲的鼓励会为我增强信心。放心吧,母亲,面对未来,我已不再困惑!

梦醒了,我笑了。


不再困惑(2)

“下面有请2号选手上场,3号选手做准备。”完了完了,下一个就是我上场了。

阳光如花瓣洒落下来,我仿佛能听到阳光破碎掉到地上的声音。此刻,我正参加一场歌唱比赛,一向没有自信的我站在台上,内心由于紧张而导致的狂跳使我的呼吸都断断续续,眼睛看着台下人头攒动的观众仿佛一片人海,脑子却不由自主的大声喊着:“为什么来参加这场比赛?”

可是这样的诅咒是苍白的,满心都是我自己的懦弱。

一直以来,我都是个胆子很小的人,既不敢走夜路,也不敢轻易回击别人说我的话。记得有一次,老师让我回答她提出的问题,我其实在纸上已经算出了这道题的答案并说了出来,但当看到老师紧锁的眉骨和不断地询问我:”这个答案你确定吗?”这句话时,我的第一反映就是“我算错了?”我纠结的挤了一句,我不确定。但老师却笑着对我说:“###,你的答案是正确的,为什么不相信自己?”我也只是笑笑,然后慢慢的坐下来,我恨我自己,恨我自己的胆小,恨自己的没自信,恨自己的随波逐流。

音乐响起来了,就在那一瞬间,我发现老师竟然也坐在台下,紧锁着眉骨,仿佛又在不断地询问我。接着,从她的脸上我读到那句“为什么不相信自己?”

哦,我懂了!我随之张开了嘴,随着第一个音符的吐出,我仿佛又有了知觉,麻木了很长时间的手和脚又可以重新伸展开,脑子里此刻唯一的想法就是“我要唱下去,反正人已经丢了,既然丢人就丢到底吧!”于是,我把比赛看成了一场游戏、一次锻炼,与世无争的态度让我的内心变得宁静,使我很快从紧张中脱离出来。我放开歌喉,自信给了我力量,音乐停止后,我听到台下传来了稳定、持久而又热烈的掌声,走下舞台,我知道我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我真正感受到了自信带给我的力量。

窗外的阳光绵软,慢慢地淌到我的脚下,仿佛在为我的成功喝彩。

现在,我已不再感到困惑,每当我遇到困难时,就想到我唱过的歌:“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焰火。”是啊,人生也如此,自信地做好自己,就能看到水远山高和鸥翔鱼跃的美景!


不再困惑(3)

人生路上,多少“云雾”挡在路前,以危险的方式来恐吓你,使你蒙蔽了双眼,你又能否冲破这道墙,去迎接前方灿烂的阳光。

——题记

每一个人都会经历出生、成长、死亡等阶段,每个阶段都会有风霜雪雨的到来,但是,只要我们目标坚定,意志坚强,一定会迎来灿烂阳光。这不,我就跟你们分享一个属于我的故事吧。

这是在一个暑假,那时我还不会游泳,爸爸老气横秋地说要我锻锻炼,游泳是个好东西,可以使你减肥。又势在必得,定要把我教会。当时我一下就蒙了,WHAT?水,多么神奇的一个字,对于当时只有几岁的我,就像一个永远禁锢着我的笼子,使我无法冲破这道坎,我很迷惘,在那个暑假,听到大人说有多少小孩死于溺水之类的消息,当时的我很恐惧。

当爸爸把我带到横锦水库时,我害怕地紧握着游泳圈,即使爸爸如何来抢我的游泳圈,是如何把我推进冰冷的水里,那过程我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有几个声音在心中徘徊,恐惧,困惑,害怕……我恐惧,恐惧自己会成为下一个溺水者,但我更加困惑,困惑自己下一步该怎么做,是怎么游的,我一无所知,但是我突然发现了一个转折点,一把钥匙,使我冲破这道栅栏。

我的余光瞟见一群风一样的少年们在水里欢快的戏水,耳旁都是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我内心的种子一点点萌发。我大步走向爸爸,一狠心将游泳圈“呼”地扔向岸边,一步一步走向深水区。每走一步,只感觉胸口越来闷,可我不言放弃,也不感言放弃,我渴望加入那群少年,与他们一起玩。

慢慢的,我从慌张困惑,渐渐开始狗刨,到已经不用泳圈也能浮在水面,我心里的“雾霾”也一点点散开,迎来灿烂阳光。

小芽困惑,有大树指引;航船困惑,有灯塔指引;风车困惑,有微风指引。我们困惑,有心中的目标指引。

于是,我不再困惑。


不再困惑(4)

人生在世,难免有时会误入歧途或受到伤害,于是就会陷入困惑之中,有的人为名利所困,有的人为情所困,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困惑。在生活中、学习上我也曾遇到过许多小的困惑,但一直以来困惑着我的,不是这些,而是道德,是社会。

想必你也曾看到过类似的报道:某某大学生求了某被车撞伤的老人,而老人醒来后却指责这位救命恩人并振振有词说是这名大学生撞了他。当然,这只是一个很小的事例,但每天发生的许多事却总让我们感到“人心险恶,世态炎凉”。许多人看到他人有难却视而不见,扬长而去。难道真的是“救人有风险,帮忙需谨慎”吗?越来越多的人由原本的一副热心肠逐渐变为了“冷心人”。于是,我困惑了。

我相信只要你读过那篇报道就一定不会忘却去年发生的那一起惨剧——广东佛山一名2岁女童先后被两辆车撞但经过的十几人无一施以援手。虽然她最后被一位拾荒阿婆所救,但已为时太晚,离开了这个冷漠的世界。这则事件令我感到无比痛心,难过,更令人发指的是其中一位肇事司机在被抓之后毫无悔意,在记者采访他时他居然说:“又不是我的孩子,我担心什么!”看到这里我彻底愤怒了!乐于助人,救死扶伤,“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如今这个世界是怎么了?

我感到迷惘,越发困惑了……

然而,最近我在上读到的几篇报道却令我耳目一新,我终于在长久的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

其中一篇讲的是“最美司机”吴斌的英雄事迹。他是千万司机中普通的一员,但5月29日下午当他在驾驶一辆客车时,从天而降的一块金属正好不偏不倚地砸向他的腹部,而这位负责的司机在危急时刻忍着剧痛采取制动,终于,客车停了下来,车上的人安然无恙,他的行为感动了千万人,而他却不幸离世。另一则写的是安徽一名身怀双胞胎的孕妇看到一名2岁的儿童落水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救人,好在村民们及时赶到才将她们一起拉了上来,也许一位身强体壮的人看到也未必会救,但这位孕妇却毫不犹豫地救人,她的行为也令人敬佩!

读完后,我开始沉思,我的世界逐渐光明起来,我不再困惑了!是的,的确有一部分人冷眼看世界,但绝大多数中华儿女在他人有难时都会毅然决然地给予帮助,而我们正应该发扬这优良传统,不要让下一代困惑!

不再困惑的感觉真好,脑海里不禁浮现出一句歌词——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不再困惑(5)

每一片树叶都是一把钥匙,每一滴雨露都是一个答案,每一丝云彩都是一盏明灯……他们为我解开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的锁,为我指明了方向。

记得小学有这样一段经历:六一是我们孩子们理想的节日,想着又将会有许多的玩意儿,许多的零食和许多的游戏,大伙高兴极了!老师还说要开一场六一晚会。

大家踊跃报名,欢呼声连绵不断,节目单也琳琅满目。可是有一个小男孩却在一角默不作声——他就是我。我几乎想不出什么,唱歌?不行,我唱歌简直就是夺人性命。再想想啊,小笨蛋,别人为什么天赋异禀?

老师看我心不在焉,便缓缓走来问我:“你为什么不报,坐在这里昏昏欲睡?”我摇摇头,示意自己没什么才能。他笑了,往回走,口中回荡着:“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我听着听着,又不断琢磨,最后认为:不经历风雨,怎能遇见彩虹?于是报名“爵士鼓”

一个锁解开了,可锁中锁却仍未解开。爵士鼓可不一般,学过的人都知道,五鼓四镲片,对于一个三年级而且刚开始学的人来讲,十分不容易。我每天都去练习,有时到十二点钟了作业也还未动过。这一个星期里几乎没睡好,但我又时刻想着:反正都下定决心了,不如把它做到底。

打鼓有时可能会受伤,但是我必须得忍着,流汗时也不敢去擦,流鼻涕时也不管。后来基本可以完成一首曲子了。

明锁已破,可暗锁仍存。到了晚会那天,学校几个高级领导都受老师邀请来了,家长们也数不胜数,一片人山人海,我的节目不知为何被排在了第四个,前几个人都上去了,快轮到我了,我有些胆涩。完了,怎么办?不上去吧,不行,可上去了,万一打错了呢?我正发呆时,忽然听见上面主持人在叫我的名字了,糟了。我突然看见了台上,那练习用的鼓似乎在等我坐上去,我鼓起勇气,在同学们的欢呼声中上了台……

相信自己,你的努力能换来相应的收获,此刻的我,不再困惑!


不再困惑(6)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是啊,人并非一生下来就是知道一切的,怎么能没有困惑?生活中,需要一个个“智者”来为你解答一连串疑问。

两年前,我第一次去灵溪的公园山,山上绿树成荫,石头建成的亭子缠绕着一圈又一圈的藤蔓,沿着石梯再进去一点,便是满地的树叶。风刮了起来,叶子仍然在沙沙啦啦的飘落,这一切,在我的眼里却是阳光明媚的世界。

我望着这美丽的景色,却看到了一个与美景格格不入的身影。

我走进了一点儿看,哦,原来是一个老人在捡着垃圾,他两鬓斑白,観骨高高突起,脸上也有一块一块不规则的黑斑,皱纹横着刻满了他饱经沧桑的脸颊。我打量着这个老人,他的背是驼着的,一只手上钩着个垃圾袋,一只手正寻找着地上的垃圾--手!

这双手显得那样与众不同!我又揉了揉眼睛-什么?那双手是假的,不知是硅胶还是塑料做的,显得那么机械无力。我呆站在了那儿,老人却已捡完了垃圾,他将那个小小的、白色的垃圾袋吃力而笨拙的倒了过来。他用一只假手紧紧钩住了垃圾袋的提手部位,另一只手臂移动着,移到了上面,垃圾顺利的倒了出来,掉进了垃圾桶中。渐渐地,老人的身影消失在树林当中。为什么明知道是假手却依然去捡垃圾呢?我将这个疑问藏在心中。

半年后,我又见到了那位老人。当我蹦跳着来到树林时,却是萧瑟的秋天,树叶由绿变黄,仍有几片黄绿的叶在枝头随风起舞,却不愿落下。临近傍晚,红阳给塔尖涂了一层血红,寒风刮了起来……

我望向小路下,有一大块突出的土地,有一颗挺拔的树,树下,是那位断手老人!他摘下了自己的假手,两只手臂在手的部位是禿秃的。他用手臂夹住了一个很大的,比人还高的锄头,用力向泥土砸去,锄头柄险些滑落,这时,一个人走了过去,拿起了锄头,希望能帮老人松土。我看着这块土地,感觉老人与它是那么和谐。

回去的路上,我问妈妈:“为什么老人手断了还要在山上松土,捡垃圾呢?”妈妈说:“人不是手残了就要依靠别人生活,身残志坚才是一种好品质,像这样不依靠别人生活的人,才是值得可敬可佩的,像黄美玲,她还不是靠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吗?”我若有所思……

我不再困惑了,妈妈的解释让我明白了身残但志坚的道理……


不再困惑(7)

我的外婆住在乡下。

去外婆家的路上,有时候会看见人家把稻谷晒在离家较远的大路边,无人看管。我总是想:晒在这里不怕被鸟偷吃,甚至被别人偷走吗?

我这样问外婆的时候,她回答十分简单:“稻子多,事情多,正好那里路面宽,正好晾晒。人人都忙着收割,哪会盯着别人家的稻子去呢?”

外婆的话,我虽然听懂了,可我总觉得不太好:要是谁家种得比较少,不就有时间去偷路边的稻谷吗?

又一年去外婆家,刚好碰上有人在晒稻谷,我随即问他:“不怕被人偷吗?”他笑着摇摇头:“不怕哩!如果这也怕那也怕,再派人看守在这里,只会耽搁自家的事情。何必把精力花在防备别人这样无聊的事情上?”

我恍然大悟:也对。人应该大方些,从而腾出更多的精力做正事,这样更好。看来,凡事要正反两看,权衡利弊,不然,“双误”就得不偿失了。

这天到了外婆家,我又问外婆:“作为农民,都会大方到什么程度?”外婆大概是有些惊讶于我的蠢问题,露出不解的神情,后退半步望着我说:“哪门子大方?农民最小气了!”我追问:“他们在大路边晒稻谷根本不看管,那么随意,这不是很大方吗?”外婆摸摸我的头,笑了笑:“这事如果不大方可不行,小气一点就会耽误更大的事情啊!”

外婆的一番话,算是彻底消除了我的困惑。不单农民们晒稻谷会这样,面对其他事也应该如此:不要在细枝末节上大费周章,而应该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更重要的事情上,这样才会得到更好的收益。


不再困惑(8)

天阴着,雨落着;花罢了,草弯了。

我独自一个人静静的坐在屋子里,有意无意的翻看着一本词集,但是却一直心不在焉,脑海里一直回忆着上午和妈妈争吵的事。我手里不断地翻阅着,不经意的低头瞧了一眼,视线聚焦在一句词上:“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这是苏轼苏东坡的《定风波》为什么苏东坡却能过得那么洒脱、自由、无拘无束呢?

纵观苏轼一生,是多么的坎坷、凄凉啊!他36岁时因论朝政得失,惹恼了王安石,结果被王安石一气之下贬到了杭州,然后密州、徐州,44岁又被奸臣和小人的谗言所诋毁,被贬到了更远的黄州!这是何等的困苦啊,正所谓他自己所言:“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啊!

读到这里,我顿了一下,不由自主的联想到了现在的我。妈妈认为我的作业做的太慢,是在拖延时间,于是就一直不断的像念经一样,在我耳边一次又一次地反反复复地重复那已经唠叨了千百遍的“台词”,于是我就像那可怜的孙猴子一样,被紧箍咒折磨的痛不欲生。渐渐地,我的心情愈来愈烦躁不安,开始不耐烦了。终于,我再也无法忍受这让我烦透了的“紧箍咒”,像火山似的无法遏制的爆发了。

“你就知道催促我!你知道这作业有多难做吗……”两行清泪从我的眼角处无助地流了下来。

为什么苏轼能拥有“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广阔胸襟;为什么他可以怀着“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的报国之心;为什么他可以将眼前的这一切繁琐的事当做浮云般挥去?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就在这一刻,我突然顿悟了!我不再困惑了!

合上词集,微笑逐渐爬上了我的嘴角。天明了,雨停了;花开着,草长着。我迈起了自信的脚步,走了出去——不再烦闷、不再彷徨。我要用微笑去面对人生,面对一切!


不再困惑(9)

教书育人,轻描淡写的定义这教师的职责,却浓墨重彩的勾勒出“教师”这个名词举足轻重的地位。

自毕业至今,似乎将自己定义为“教师”总感觉有些牵强,以至于在今年暑期前接到学校通知,教师可以利用假期时间读一些书,写一篇有质量的读后感,并精心列出了一系列供老师选择的书目。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和我有关系吗?”紧接着心底有些“叛逆”的细胞开始“作怪”,“暑期两个月,读本书应该不是难题吧!”接踵而至身体里另一股血液开始涌荡,“这也至少也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我应该珍惜,虽然很长时间我都没有认真读过书了。”所以我开始仔细甄别那些被列出的书目。其实每一次我们自己做出的选择,往往是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可能由于我对自己现状的疑惑,首先引起我注意的就是王维审老师写的《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老实说,当时我不知道王维审是个什么角色,不知道他经历过怎样的故事,也不知道他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在我当时的印象,他就是一个叫做王维审的作者,仅此而已。但我翻开书的自序,瞬间被书里的内容吸引住了。整篇文章,语言通俗易懂,简单真实,似乎没有刻意讲什么大道理,但又句句言之有物。

书中王老师提到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文字:“你不要大声斥责他,不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他搞成不注意听讲、坐不安稳的坏典型。我劝你轻轻走到他眼前,握住他的手,把他从他那童年的美妙的独木舟上,引渡到全班学生乘坐的认识的快艇上来。”


不再困惑(10)

在教育的路上行走,时间越久,你就越会觉得它就是一场修行。还记得当初的“唯成绩论”,以成绩的好坏去判定一位老师教学质量的高低,以成绩的高低去衡量自己教学的得失,却忽略教育的主题——学生,对学生心灵的关注少之又少,对于他们点滴中的成长忽略不计。就这样走着走着,时不时,我会感觉困惑、倦怠,因为眼前有太多让我们困扰的事情牵绊。

读王维审老师的《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给予我更多沉静和理性的思考,这本书没有宏大的理论探讨,而是在娓娓道来中消解了一线教师普遍存在的困惑,无论从引领成长的“内功”上,还是从文章可读性的“外在”上来说,都是一本难得的教师心灵读本;它很少长篇大论、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更多的是用“接地气”的案例解读和教育叙事的笔法解答了教师群体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惑和疑虑,解读从新教师到杰出教师的成长历程。

一个教学中的意外,一名独特的学生,一堂有缺憾的课以及相悖于教育路上渐行渐远的步伐……它不仅仅是个插曲,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理解它?如何去面对它?以怎样的心态去解决它?

依稀记得刚上班时自己宏大的理想:做一名学生喜欢,受人尊敬、爱戴的好老师,自己也象王老师书中第一章——成为好老师的第一步中提到的“有一颗愿意成长的心”,“从教育叙事开始”“做一个会反思的教师”,从反思中思量“我们该有怎样的师生关系”,怎样“做一个从容的教师”,并“坚守住心中的美好”,朝着“最重要的是方向”努力着,并记录下自己一路走来的痕迹,可不知什么时候,自己却把原来的梦想丢弃了,各样各样的事情,疲于应付,就变成了敷衍,打开“百度”东拼西凑,面对使出浑身解数却无动于衷、原地不动的学生,我们纠结、苦恼,却不愿“承认差生的存在”,“选择一种有境界的舍弃”,拥有“抬高一厘米的权利”,“做一个简单的教师”,“不做链条上的那一环”,“给爱一个适当的位置”。

再次思量“分数”,它真的是“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吗?不尽然,“分数能够说明什么”,它只是检测学生一个阶段的学习,一个知识段的掌握程度,不能说明一个人的能力。其实,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学到知识有多少,认识的有多少,在实际中会运用多少才是最重要的。就像王维审老师说的“及格还是出色”“没有理由放弃对人的关注”,“让教育多一份诗性与美好”,“放下,才能走得更远”。

而在这条道路上,没有亘古不变之法,只能借鉴前人经验,不断地增加智慧才能培养好每一个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为前提,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以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来衡量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给“孩子一个完整的体验”,事必躬亲,循循善诱,集思广益,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永不放弃对教育智慧的修炼,终身学习,潜心为学,“给心灵一个柔软的着陆点”,给自己一个修复灵魂的机会,不忘记成长。

教育是一场修行,“路漫漫其修远兮”,需要我们“回归,教育的另一种力量”,知道“爱,不是教育的全部”,“教育在窗外”,“你若寻找,便能得到”。


不再困惑(11)

本周拜读了王维审老师的《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中"磨难是什么"一节,在书中王教授列举了如今有些青年教师经历的所谓"磨难",列举了柳永、唐寅等大师级的经历以及自己艰辛的教育历程,件件桩桩无不让人感同身受,唏嘘不已。

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王教授刚毕业时的遭遇,致使他毕业后的三年是在非教育状态下度过的:无学生可教,无课可上,老师不像老师,工人不像工人。这对于一个新教师来说,称得上是磨难,但也恰恰是这三年,让他在孤寂中深入阅读了大量教育经典,不仅完成教育人生的起始积淀,更让他有了坚韧的教育意志品质。试想倘若王教授当初不是逆境逢生,而是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那我们就少了一位大师级的教育专家。

我不由自主联想到了自己,今年的交流生活可谓艰难。暑期过后,由于种种原因,我被安排到离家20多公里的学校,环境改变了倒是小问题,最头疼的是班里的"天才"学生太多,文化基础太差,很多孩子的背后跟着的是一个特殊的家庭,这让我大大感到"水土不服"。虽然诸多不适,但我仍以满腔的热情迎接挑战,以满满的爱心来对待班里的孩子。我依照本性给没吃早餐的孩子递上自己的备用口粮;对家庭困难的孩子嘘寒问暖,送学习用品并鼓励他改变现状;跟玩手机的同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讲述玩手机的危害,并与其一起制定学习计划;不厌其烦地给生活在单亲家庭且与父亲关系僵硬、顶撞老师的孩子进行感恩和励志教育……我自认为自己的行动足以感动或感化他们,但几个回合后,现实给了我一个响亮的耳光!这些孩子仍"我行我素",不完成作业的同学周末还是不完成,而且有百般理由来为自己解脱;早晨迟到的还会姗姗来迟;玩手机的一位同学在周六与我长达一个多小时的通话并保证痛改前非之后的周天又出门玩游戏了……我感到深深的挫败感,感受到无语无力加无奈!这是怎样的一个班级,这是怎样的一群孩子啊……

在班级状况接踵而来让我应接不暇的时候,我也气馁过,过得过且过,甚至想是不是欺负我一个外来人?但这样的念头转瞬即逝,不服输的内心不允许我就此放弃,我不由想到了张爱玲的:"短的是人生,长的是磨难",孙悟空西天取经还八十一难呢,这或许也是我们班的磨难吧。既然自己遇到了这些问题,那就见招拆招吧,我欣然接受所有,我也暗暗告诫自己,必须尽自己所能,全力以赴帮这群孩子!之后我一如既往,甚至比之前还努力,还用心,针对孩子的习性和状态,竭尽所能走进每个孩子的心灵,努力使每个孩子做最好的自己。虽然班级仍然有状况出现,但我能感觉到学生与我更近了,而且每个孩子都在尝试改变,都在努力和进步,有什么比这更让老师欣喜的呢?与王教授所遭受的磨难相比,我的这点事算什么?庆幸的是,读了王教授的这本书之后,我的心更平和了,我愿意和孩子们一起成长。感谢这本书给我的启迪。

的确,磨难是雕刻人品质的利剑,是鞭策人进步的长绳,是人生的调和剂和催化剂,就看你用什么样的心态来看待。正如书中引用朱永新所说:"同样的石头,背在肩上就是包袱,踩到脚下就成高度。同样的遭遇,有人哀怨,有人奋起,哀怨者得到包袱,奋起者成就高度。"同样是磨难,如果我们能从中寻找到成长的`理由和力量,那么磨难就是一个人成功的拐点和积淀。期待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能在教育的磨难中不断成长和成熟。


不再困惑(12)

暑期,惯例是读书时间。从数本推荐书目中,我一眼就选中了王维审老师的《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原因很简单——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十分困惑的老师,乃至于我最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越教越觉得自己不会教了!”于是,在当当下单,不两日,书到。也没有刻意苦读,时不时翻上几张,竟也觉颇有心得。

从这本书的各个章节来看,其实相互之间的联系并不十分紧密,而是相当松散独立的。从前言里也可找到答案,这是王老师从自己曾发表过的上千篇文章里采选而来,可说是他历年来的反思结晶。作者也没有特意套用什么深刻玄妙的“理念”来使之“高大上”。就是这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平实如常的语言,让我读起来犹如朋友间的闲聊,倍觉轻松又有所教益。这可说是读这本书的最大感受了。

其次,读的时候我时常会产生强烈的共鸣。王老师许多的经历我也似曾相识,作者的感悟往往也与我不谋而合。

如王老师告诫老师要“坚守住自己的美好”,要有“坚守的方向——做一个安静的老师”;要“寻找坚守的理由——喜欢”;更要“获得坚守的信心”。

王老师一直在书里强调:做一个简单的老师!这也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而如何变得“简单”,王老师也给指明了方向——要“断舍离”,学会取舍。该放弃的必须毫不犹豫,该坚持的必须坚定不移。“要选择一种有境界的舍弃”。而以往的我,似乎“舍”得过于利落了,乃至该“持”的也持不下去了,不得不说自己有些堕落了。

还有,王老师关于现今教育界的一些乱象的批评也让我大呼痛快!如谈到一些地区和学校开展的看起来“轰轰烈烈”,实则瞎胡闹的“课改”时,王老师指出,“在许多时候,我们对于传统的东西,总是忍不住采用极端的态度去对待它,要么顶礼膜拜,视为神物,不加甄别地全盘接受;要么深恶痛绝,把它视为挡在创新路上的怪物,不假思索地一棍子打死。”王老师郑重指出,“我们的传统课堂里,一定有许多许多积淀下来的好东西存在,一定有很多属于传统的独特价值。改革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也不能够非此即彼,更不适合采用“革命”的激进手段。"

当然,也并非王老师所有的观点我都赞同。如在《悄悄奖励一下恶搞者》这篇文章里,王老师讲了一个身边的故事,“班里举行创意征集活动,每个同学都得在班会课上展示自己的一个独特创意。一个男生,用废旧鞋盒做了一个“潘多拉魔盒”,他先是念了一遍“咒语”,魔盒里绽放出一朵漂亮的玫瑰,吸引老师和同学纷纷围上去看个究竟。就在这个时候,他再念一遍“咒语”,魔盒突然“爆炸”,飞溅四射的灰尘纷纷落在周围人脸上和头上。”孩子的班主任让孩子回家写检讨反省,孩子的爸爸“觉得孩子的创意虽然有点“恶搞”,但确实是“出乎人预料”,符合老师在活动前提出的要求,便与老师进行沟通,希望得到老师的谅解。”孩子老师的答复是“老师的回答让朋友顿时哑口无言——你的孩子上了这么多年学,他应该知道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创意,这是常识,还用专门强调吗?”而王老师认为孩子老师的意思是说,“组织的创意征集,自然是符合教育主流、体现教师需要的。”

假如,魔盒爆炸后不是飞扬的尘土,而是“好好学习”之类的字条,就应该算是符合“常识”的创意,若是“为国争光”之类的口号,则会更好。”让我不能接受的是,王老师由“这是常识”这四个字引申开去,认为这“一不小心道出了教育里约定成俗的东西,这样的‘常识还有很多:课堂上,特别是有人听课的时候,学生什么时候说会,什么时候说不会,这是常识;老师提问,谁可以回答,谁不能回答,这是常识;上级领导来检查,什么样的问题应该怎么来‘应付,怎么朝着‘好的方向去说,这是常识……一个学生,能够揣测出老师的意图,并顺着老师的意思去努力,成了教育的‘常识。在这种‘常识教育下,我们的学生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言不由衷,学会了掩饰自己的内心,学会了适应教师,顺应教育。”王老师还拿剑桥大学曾经发生过的一次“空中汽车”恶搞事件作为反例来证明让孩子写检讨是对孩子创造力的扼杀。

我觉得王老师曲解了或者是过度解读了那位老师的话了。那位老师的“常识”应该是指即便是“恶搞”也是不能逾越道德底线的。那么,“魔盒‘爆炸,飞溅四射的灰尘纷纷落在周围人脸上和头上”,你觉得这样的“恶搞”合适吗?不是我要“上纲上线”,试想,突然飞溅四射的粉尘落到人的眼睛里,吸入呼吸道里,对人的健康,尤其是对容易过敏的人的健康,能没有影响吗?恶搞的那个孩子怕是没有考虑到这么多吧?我们难道不应该让他明白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很重要的吗?我更不明白的是,魔盒里如果爆炸出来的不是粉尘,而是其他的对别人身体没有什么危害的“符合教育主流”的东东的话,难道就不“出人意料”了,就体现不出孩子的创造力了吗?至于王老师举出的“反例”,我觉得二者根本就无法类比好吗?剑桥大学的“恶搞事件”,显示的是学生对“剑桥大学最庄严神圣之地的评议堂”不够尊重,只能表明学生蔑视权威罢了,压根儿扯不到道德层面。由此,我想说的是,如果为了反主流而反主流,很容易流于偏激的。

最后,作为“教育叙事”的倡导者和实践者,王老师执着于教育反思,笔耕不辍,结出了累累硕果,这样的精神实在令我惭愧和敬佩!不过,学习的字眼儿我也很难说出口——我对自己的懒散与半途而废的精神也是很佩服的!


不再困惑(13)

期盼已久的暑假如期而至,我的内心是开心的,但是,看着暑假安排单上,照样如期而至的还要读一本书:《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内心又有些担心,害怕自己看不完,因为确实也有些厚,但是也因为听过王维审,知道他写的东西比较亲切,容易让人接受,所以还是试着看了,也正因为我愿意去看了,所以我现在能为自己的尝试感到自豪,感到庆幸!

按照自己的习惯,首先看了他的自序。而这自序让我产生了很多的共鸣:在教育之初,我的过度在意和紧张,让我在课堂上容不得任何一个学生的分心和走神,要是有这样的现象出现,我一定会大声地斥责,如王维审一样。所不同的是:他是被书中的一段文字所惊醒,而我是被像他一样老师的`点拨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所指引:要懂得孩子,并允许孩子有那么一刻可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而我要做的,就是轻轻地帮助孩子学会支配自己的时间和思考,而不是简单地惊醒他、打断他、挖苦他,甚至是以粗暴的方式毁掉他的尊严和信心。

他是自序,总结起来就是:实践——读书——写作——反思,层层递进,让自己不断成长!因为他的自序,吸引我一章一章看下去!其中,最令人感触良深的就是那篇《做一个简单的教师》,是啊,我们都想做一个简单的教师,纯粹得教书育人,可是,现在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外在的诱惑越来越多,教师的内心积攒下的东西也越来越负责,所以很多老师就显得“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这个“身不由己”,道出了大多数教师耗光的激情和无奈的心态。在今天,教育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竞争最集中的领域,也是一个排序、比拼最频繁的职业。对于学生来说,当堂检测、月考等等考试密度越来越大,评比的次数越来越多,而这些最终总会以某种形式转嫁到教师身上——学生的成绩不公开排名,可是教师的名次是一定要排出来的。对于教师来说,除了要承担学生的成绩传递而来的压力外,还要被诸如职称、考核、迎检等涉及自身利益的东西捆绑。这一切都让 教师失去教育的原有耐心和理智,在教育理念上,急功近利,在教育指向上模糊不清,在教育行为上随笔逐流,处于一种被绑架、被挟持的被动工作状态。

但是卢梭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而自由,却无所不在枷锁之中,欲打破缠绕身心的诸多枷锁,不能一味指望别人,而要看自我是否拥有足够打破枷锁、赢得解放的力量。是的,要靠自己的顿悟和内心的觉醒。

一个内心觉醒的教师,他会认为教师不再只是一份职业,也不只是一个专业,而是一种有着自己价值的生活态度:自律、自信、自由。

看完这本《做一个不再困惑的教师》,我想我争取做一个自觉成长的教师即可!


不再困惑(14)

学期初学校发了王维审老师的新作《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说起来着实惭愧,被我搁置在办公桌许久。终于在暑假的闲暇时间我又重拾起了这本书,细细品味着王维审老师接地气的叙事里蕴藏着的大道理。

在教育的路上行走,时间越久,你就越会觉得它就是一场修行。读王维审老师的《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给予我更多沉静和理性的思考,这本书没有宏大的理论探讨,而是在娓娓道来中消解了一线教师普遍存在的困惑,无论从引领成长的“内功”上,还是从文章可读性的“外在”上来说,都是一本难得的教师心灵读本;它很少长篇大论、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更多的是用“接地气”的案例解读和教育叙事的笔法解答了教师群体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惑和疑虑,解读从新教师到杰出教师的成长历程。

在《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中,王老师从个人成长经历谈到经验管理,再到人性的回归;从忘我的阅读到坚持不懈的写作,再到直抵灵魂的反思与追问。从”读书,让教育不断丰盈”,到“写作,成为那远处的钟声”,再到“反思在更深处寻找”。序言的每个小标题都散发着智慧的光芒,都震撼着我的'心灵。而从第一章“成为好教师的第一步”,到最后一章“从教书匠到教育家”的全文,则让人读后荡气回肠。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让我们不断开阔视野,让我们不断增加知识,让我们下笔如有神,读书可以洗涤我们心灵的尘埃,让我们对自我进行梳理,可以触摸到自己内心最深处所渴望的东西。可以让我们明白自己到底是个什么角色,什么样子,让身心俱疲的我们找一隅休养生息。 但读书却更应该像老师说的,如吃饭和呼吸一样自然而然,成为一种常态。诚如他言,“一个优秀的读书人,读书不是为了顺从别人的思维,不是为了做知识的储蓄罐,更不是为了做别人的传话筒”。人最大的悲哀就在于弄不清楚我是谁,最大的不幸就是不确定哪些东西属于自己。教师读书可以让 我们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这个世界正在发生在着什么。读书可以去除我们身上的匠气、俗气,更接地气。 我也曾经读了不少的书,涉猎过很多不同的文体。从长篇巨著到精品短文,从诗歌小说到唐诗宋词,古今中外,皆而有之。我也常信马由缰写诗抒情,但总感觉遣词造句匮乏肤浅,没有新意。我一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直到读了王老师的这本书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症结在于我不会读书。想想也是,我读书基本没有明确目标,没有具体计划,没有仔细甄别,拿着什么读什么,碰到什么看什么,想读什么读什么,随心所欲,不加分析,看起来孜孜不倦,其实缺乏主见。而王老师对于读书总结的三个境界:“读书要有一根桩,要读出一个圈,要读出一个我”,尤其让我震撼、钦佩,迫不及待拿来分享。 读书要有一根桩。读书不能单单是为了消遣,还要做一种专业阅读。尤其是我们教师,更需要做专业阅读。我们处在什么样的角色,就多读什么样的书。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就读什么样的书。若是学科教师,就该多读专业书籍报刊;若是班主任,就该多读班级管理文章著作。只有通过有针对性的读书,我们才能熟稔教育之道,牢固教育之桩。 读书要有一个圈。当我们的阅读有了稳定的主题,有了根基,我们的阅读也就有了思想灵魂。这个时候,我们再跳出教育阅读,抛却为教育而读的局限,去涉猎更广的范围,去汲取更多的知识,不但不会现在杂乱,还能丰富我们的视野,为我们的主题阅读给予能量。这大概就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吧 。 读书要读出一个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修行。书是别人写的,读是自己做的。阅读的真正意义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把别人的长处用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把别人的智慧经验和自己的实践感受结合起来,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语言风格、特色行为。也就是所谓的认识自我,回归本我吧。

读《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不止是让我明白了教师读书的目的和意义,还让我明白教育是一场修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尚需上下而求索”;“爱,不是教育的全部”,但“你若寻找,便能得到”;让我明白“怎样爱学生”,“用什么样的眼睛看学生”,让我懂得“教育不仅仅是拯救”,“教育,还有另一种力量”。 用心读完,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虽然生活里有不如意,有太多的苟且,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充满正能量,努力奔跑,相信生活中更多的是诗和远方。期待有一天,我也能像王老师那样,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逆袭,从一个教书匠华丽转变,给人希望。


不再困惑(15)

【篇一:不再困惑】

不再困惑,有梦。——题记

对于未来,我很迷惑,甚至于说,对于未来,我根本没想过。因为我害怕,害怕那红通通的成绩来决定我的未来,害怕那些恶狠狠的眼睛来指责我,害怕那重重的脚步声来压迫我。不过,面对着这些,我很欣慰,因为我还有我的母亲。而梦,不再迷惑了!

花开花落,该何去何从?

我即将成为一高一的学生了,面对那决定未来的中考,我想都没想过,也许我只是害怕,所以逃避。但现实终究还是现实,它还是会不断逼着你往前去,我只有奋起读书,考上好的高中,才算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父母。我的想法相比于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想法,实在是太过于消极了,但花开花落,我又该何去何从呢?

梦醒时分,垂死挣扎?

转眼,梦渐醒,睡眼朦胧的我始终不愿下床,突然恨自己的懦弱,恨梦的消逝,想着想着,却发现自己的脸早已被大片暖流包裹,动弹不得。原来是母亲的泪水,我坐在我身旁,悄悄流泪,期盼着我能快点病好,却不知自己的泪早已夹带着担心落满了我稚嫩的脸颊。我感觉母亲的心好冰冷,好无力,我这才知道自己曾经的叛逆会让母亲如此痛心。梦醒时分,垂死挣扎!

面对未来,不再困惑!

经历了这么多的.苦难,我终于决心要学会成长,努力奋斗了。也许未来的路不太好走,但至少我还有母亲。母亲的泪水会为我抚平伤痛,母亲的微笑会为我带来力量,母亲的鼓励会为我增强信心。放心吧,母亲,面对未来,我已不再困惑!

梦醒了,我笑了。

【篇二:不再困惑作文】

一直都希望冥冥之中能有个人站出来,解开自己所有的困惑,原来那个人还得是自己,有哪个人比自己还了解自己吗?还是自力更生吧。

最近真的很浮躁,突然间看不惯所有的事情,对周围的一切人或事都在抱怨,好像自己身处在另外一个世界,对一切都开始感到无奈和陌生,也许自己浑然不觉已经到了“危险”边缘……

是停步反思的时候了。

其实自己现在最不应该做的事情就是抱怨。自己有什么理由或是资格去抱怨?难道除了抱怨没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了吗?这样一反思,随便任何一条理由都能反驳自己现在的行为,还是悬崖勒马吧。

应该好好地调整一下心态了,其实只要还稍微清醒就不应该犯这样的错误,无奈和抱怨从另一个角度考虑也许就是幸运和感恩;与其活得那么累,不如让自己放轻松;毕竟未来的路还长,自己的选择还很多;我不会永远地在原地停留,也不会在应该走的时候就去跑,也许人生的每个阶段我都应该去经历,只有现在踩的路才是最真实的……

所以我们并不需要别人给我们答案,答案就在我们自己心中,当你用心去想、去思考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一切都在冥冥之中注定、一切又在冥冥之中发生着改变……

我们要做的就是,对“注定”的东西不去抱怨和困惑,对抱怨和困惑的事情去寻找契机和转变,这样一切将不再困惑。

现在不是困惑的时候。这是激情奋进的年代,我们在激情燃烧中留下那段难忘的岁月……

从今天、从现在起,不再困惑。

一切加油!


不再困惑(16)

一直在想,维和母爱如此难懂,为何我是在万千的拒绝下成长。从那次起我开始渐渐懵懂......

就像水泥墙里那一朵一直败落却不惜一切代价想向外迸发的小花一样,我也有一个不快乐的童年,但,当小花忍受着强烈的破土之痛成功的吸收地第一缕阳光时,而我也坚强的学会了迈出人生的第一步——长大。

从很小,妈妈都让我自己一人独自一个房间睡觉,但不知为什么妈妈会在百般疲惫中在夜深人静时悄悄潜入我的房间给我捏被角。我十分诧异?为何妈妈不让我和她同一个屋子,晚上也不会那么操劳,母爱真难懂?

记得还有那次,在超市见到了我最喜爱的玩具我拉着妈妈十分想要,但妈妈却无情的一口拒绝了,只见旁边的小朋友开心的买下玩具,我的眼泪夺眶而出,为何妈妈要拒绝我,难道她不爱我吗?然而,在那次考试过后我到了3张奖状,妈妈十分开心的把那个玩具卖给了我,我拿到了玩具,十分的开心却又十分困惑?母爱真难懂?

有次夏天,我在妈妈的强烈要求下极不情愿的.参加了夏令活动,在那里妈妈几乎每天都给我打电话,问我一天的状况。有次我在做任务时受伤了十分委屈,我给妈妈打电话哭诉说在活动中有多么多么的辛苦困难,十分想回家,妈妈却在电话那头愤然的训斥了我一顿,话语针针见血,令我十分痛心。而第二天妈妈却亲自开车跑了好远的路来看我。妈妈你真奇怪,母爱真难懂?

现在我才明白,原来而是如昂我独自一人睡觉时想锻炼我独立;原来妈妈不给我买玩具是因为她怕我玩物丧志,而当我获得成功时又是给我的鼓励,希望我再接再厉;原来妈妈让我参加夏令营是想锻炼我的毅力学会吃苦,在受伤时拒绝让我回家是为了让我学会坚持,忍痛坚强,而来看我就更好懂了,她是在关心我,爱我呀!原来母爱并不难懂啊!只是需要我么么在生活中用心的体会细微的小事,那时你会神奇的发现你已经长大了,母爱的力量已在心房深根发芽,那开出的最唯美的花朵将是你人生中最灿烂的宝藏!

从此,我不在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