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故人》观后感
顾及感受
2023-11-05 23:09:22
其它
其它

今天的合肥,雪开二度,外面不到一晌的功夫就银装素裹,哪儿也不了。回身带上阳台的落地窗,到了屋子里,看看躺在U盘里还有哪些电影,只剩下《山河故人》这一部了。

很多时候都是这样,总是剩下那部最真实最感慨最触动的,而稀松平常的日子总留给一些没营养没态度没角度的,一口气读完《我不是潘金莲》,却牟不足劲儿完阅《温故一九四二》;看了几遍《人在囧途》都觉得轻松洒脱,却看了一次《活着》就觉得自己身心纸薄如大病初愈。

我很多时候都在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我选择很多电影陈列在自己的橱窗里其实在最开始的时候是有预期的,可为什么当我点开播放器的时候总把事先掂量最重的放在最后。就跟大多数导演在选择开机的时候一样,作为时代的取镜者,他们不仅要迎合商业的潮流,也要尊崇内心那份对艺术的使命感,可电影院线上映后,那些不悔初衷的片子除了回馈声稀稀拉拉以外,连茶余饭后的谈资都没争得一席之地。电影哪里不好,是剧情不好,还是剪辑不好,那还是台词不好。其实都好,直击心灵,触动情怀,在时代的大幕下敲响了让很多人脸红的大钟,那到底不好在哪呢,我觉得是时代里的你我还不够好。我们能接受对这个时代不疼不痒的剧情,喜笑颜开的从影院里走出来,但却抵触和排斥鞭笞时代前进又让我们羞愧的桥段,从小不止语文老师,连历史老师都告诉我们“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背得摇头晃脑填空时一词未差,可当没人再以摇头晃脑衡量态度以填空准确度衡量分数的年景来了,你我却在自己掌握兴替的时代里只接受乐得前仰后合却接受不了羞得面红耳赤。况且,这些电影还只局限于艺术形式上的让你我“三省吾身”,这要真是到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现实境况,扪心自问,你我可有能耐撑得了杆,弄得了潮?

我不是专业的电影工作者,不知道《山河故人》用了什么拍摄手法,但我看得出来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的镜头观感不同。前半部分主要以90年代末小城里的生活为主线,画面的时代感处理很真实,最触动我的是镜头里的大妈在集市上边走边聊边嗑瓜子。

一、伞头秧歌是小城里每逢春节的传统表演节目,表演者妆容亲力亲为,台词简单却清晰表意,这秧歌节目的行头现在看来略为拙略,和女主角骑摩托车的技术一样粗枝大叶,可镜头格外的停留在一处,就是台下看集会的乡亲们人头攒动。现在的互联网和物联网时代,在你我触摸不到温度的世界里,传统佳节的气息一样沸腾如初,可曾经为传统传承而努力的草台班子再也唱不了大戏,戏如今都在电视里,电脑里,移动终端里。我们扭不了头看周围的人,因为眼睛盯着电视节目;我们伸不出手与亲戚朋友相握,因为手指粘着输入法;我们张不开胳膊甚至是思维的胳膊拥抱父母,因为脑子装的都是网络里的悲与欢。再这么下,我不知道有些词还能否再编印在新华字典里,例如:弹冠相庆。

二、三角恋情演绎得含蓄,贴切,又不尴尬。不分贫贱富贵,爱了就追,这里是非常有深意的一个桥段,一个是煤场老板张晋生,一个是煤场看灯人梁建军,一个腰缠万贯,一个温饱勉强,但各有手段追逐自己爱的人。最有意思的是在姑娘表露心迹后,竟然梁建军先动的手打了张晋生,张晋生不能白挨一拳,屁都不放一个那不可能,编剧考虑到性格平衡也不会这么处理,不仅放了还放了一个炸药,但只是一个空炸,炸的不是人是念想。搁到现在这个时代,你跟一个煤老板抢爱情,朋友亲戚不扭送你到精神病院,你自己都拿脑袋往墙上磕怀疑是不是疯了。时代变了,爱情却没变,而你我追逐爱情的勇气却因一些时代的加码或减码发生了改变,生活中总是充斥着男主角“对不起,我不能爱你”和女主角“为什么”的对白,我们都知道答案,却总打着谁也改变不了的幌子把这参考答案一直作为标准答案在抄、在写、在填。

三、梁建军离开后的人生以及女主角父亲的世,这段内容用电影里的一句台词总结最为妥当: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是要分开的。这句话里包含了许多种情感,爱情在里面,你我曾经绞尽荷尔蒙的追逐最初怦然心动的异性,当恋人还是路人抑或友人尘埃落定的时候,不管你接受与否,像影片中藏匿自己的梁建军,血气方刚地打包上路,故土的钥匙甩上屋头,这段路就已经到了头,最通俗易懂的,就是《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亲情也在里面,女主角的父亲陪她经历了岁月,包括成年后的工作,爱人的选择,婚姻的破裂,而导演选取贯穿父亲生活的连接点在每年父亲与老战友的重逢上,终点也在重逢的路上,让我明白了这句话的深意。迟早是要分开的,是表达了对世事无常亦有常的无奈,而每一条路上都有那么一个人陪你一起走,哪怕只是一段而已。

四、贾樟柯的电影在写实上做得很好,同时也运用了大量的讽刺,让你我替这个时代感到羞耻。前期的时间变换,用一个扛大刀的孩子来做特写,90年代末孩子扛了把刀从镜头下走过,过了十几年依旧是那孩子依旧是那刀,这刀象征着传统,但我从镜头里看到了传统延续的苟延残喘。“再也不回来了”是梁建军留给小城最后的诺言,可让一个北方汉子甘心咽回唾沫的是中年患病的现实,常年的矿井生涯没有带给他小概率的健康,反而带给他大概率的职业疾病,没有衣锦只有还乡,半生凄苦不仅换来家徒四壁,还挣来了残破驱壳。潦倒之余,梁建军从旧友口中得知同样开矿厂的老板张晋生如今已经风光无限,自己的糟糠之妻求助曾经求之不得现却被张晋生弃之如敝屣的女主角。躺在卧榻,梁建军见到女主角没有煽情仅剩寒暄地收下了这份接济,最有效果的是桥段的最后一幕,女主角在墙上摔打了喜帖上的浮沉,这喜帖是最初爱人之间追逐的,是梁建军最排斥的,也是婚姻破裂后最讽刺的,用时间把上面的悲欢离合都抹,收拾下夹进包里。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讽刺的镜头,比如张晋生在澳洲的穿着,与自己儿子的中英对话,父子对自由的理解,老师与前男友离婚等等,在此不一一详述。

五、对此影片我初感突兀的部分在于导演对时代夹缝的控诉。最明显的一段在女主角沈涛父亲死后,在机场接到儿子,与儿子多方面产生了不能苟同,穿着打扮是洋气还是娘气,称呼上是前卫还是反胃,最后爆发在怒吼儿子跪拜父亲的片段。现在回想起来,如此处理有一定的道理,沈涛的儿子到乐其实是现代你我的缩影,我们是时代的接力员,时代的发展离不开我们的参与,而扪心自问,我们现在只做到了奋舞双臂的往前赶,却丢掉了传统的接力棒,我们徜徉在新生事物的新鲜感里,却忽视了传递和承载的使命感。总以为掌握时代话语权的都是我们这些年轻人,我们只用媒介传播潮流的和时尚的,老掉牙的统统抛之脑后,可转过头看看,父母那一代人除了对你我接受新事物能力的赞许,还有对我们这一代人传承的期许,这种期许其实是一种时代间的碰撞,体现最深刻的就在每一次春节与家乡的重逢。我们不能也不忍忽视这种期许,因为它来自于生养我们的人和土地。我们不能把这种时代间的撕裂变成一种习惯,因为早晚我们也会站在一个时代的末尾。

六、到底陪在我们左右的是什么,导演其实朦胧中丢了点自己的理解给观众。艺术,包括传统,90年代末的伞头秧歌在开始做了引子,中间女主角说不跳了以词不好为理由承接了开头,最后雪地里女主角以一段独舞谢了幕,意思是经历了沧桑人生后身上利落干净的就是这个念想,想的还是最初的节目,至于曲和调都在心里;还包括歌曲,电影里一直有一首老歌,叶倩文的《珍重》,这首歌出现在沈涛的爱情里,亲情里,也在到乐对生活的迷茫里。我记住了这首歌,就像记住《蛋炒饭》里的那首《朋友别哭》一样,我们在岁月的长河里无论靠到哪一个彼岸,都会因某一首歌某一句话某一个人而停住桨,在这个时代有个词可以表示这种情愫叫做“情怀“。

日子在变,时代在迁,这些变迁都发生在我们脚下的山河。轮回了那么久,我们的山河屹立不倒,再过这么久的轮回,我们坚信山河犹在,可故人呢,你我到哪里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