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高考(精编6篇)
笑脸带眼红
2024-04-15 05:20:35
高考
其它

评价高考(1)

一份关于青少年价值观的调查报告显示,针对“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公共汽车上不让座”、“过马路闯红灯”、“竞争可以不择手段”、“诚实意味着吃亏”等五种明显不文明、不道德的现象,相当一部分人表示“难以评价”。其比例高者达33.8%,低者也占15.2%,真令人大跌眼镜。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部分年轻人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价值观上出了什么问题?说什么“难以评价”?分明是对错不分、是非不明、美丑不辨!五种现象,明显失德失范,一目了然,怎么就“难以评价”?不排除极少数受调查者不太严肃或故意显酷,但这至少说明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对社会公德及个人品德的价值判断存在谬误甚至扭曲。 可以说,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公共汽车上占座、抢座、不让座,过马路闯红灯,这些都是国人饱受诟病的“恶习”,据说在国际上影响都很是恶劣。比如说,一个很大的法式餐厅,非常安静,放着优美的音乐,很多人在进餐,都在轻声细语地交谈。但只要有中国游客一进去,立即就会产生爆炸性效果——肆意喧哗,吵声震天,很快成为众人怒目的焦点。他们每到一处不排队,乱拍照,上车抢座,下车抢路……让外国人满脸鄙夷。前段时间国家旅游局还专门为此颁布文件,意图减少和杜绝此类有辱人格国格的言行,重塑中国人泱泱大国文明公民的国际形象。 这种种恶习真的难以评价么?也许他们从来就没有觉得有什么过错吧?不正是错误的道德认知和价值观念使然么? 至于“竞争可以不择手段”、“诚实则意味着吃亏”,现成的例子太多了!考场作弊,花样翻新;商业欺诈,屡见不鲜;其根源不仍是人们内心深处错误甚至阴暗的观念么? 更有甚者。一对自称“90后贱女孩包包与阿紫”的双胞胎姐妹日前开博,撰文撒泼、轻贱父母、辱骂师长、言行出位,以赤裸挑逗的语言炫耀她们周旋酒场征服男人的战果,颠覆传统,挑战着人们的承受神经和道德底线。结果竟是二贱女俨然成了网络红星,其博客不足半月即荣升“中国第一博”。其第一篇博文《写给我爹的一封信》两天点击超200万,五天内总点击量超千万,赚足了眼球,也丢尽了人格和脸面。 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不心虚气短,反理直气壮;孽根何在?病源在哪?还不是俩“贱女孩”是非不明、妍媸不辨,价值观出了问题? 我听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又听说,要毁一个国家,先毁他的青年;要毁它的青年,先毁他的观念!迷途者、年轻人,醒醒吧!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啊! [点评]这是一篇标准的给材料作文,通篇按照“引、提、联、议、结”五步要诀构思成文,实用有效,操作性强。开头概括性地援引材料,以作为立论的依据或评论的对象。二段接着用一连串的设问反问来提炼观点,明确主旨。第三段开始围绕中心论点,联系生活实际,另举实例,展开议论;每例后均佐以适当评析,使之充分地证明观点。结尾收束全文,发出劝诫,可谓掷地有声振聋发聩。全文言之有物,言而有序,观点恰切,材料丰富,论证翔实,结构严谨,语言朴素有力,文体特征鲜明。“90后贱女孩包包与阿紫”一例新鲜“时尚”,可获发展层级加分。

评价高考(2)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评价他人的生活高考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网络时代进入视野的东西很多,评价他人变得非常容易,随着网络,特别是社交软件的兴起,现代人的私人生活多少会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晒照片,谈旅行,几乎每个人的朋友圈多少都会涉及到这些内容。所以要不要参与评价他人的生活,怎么评价,就成为了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该不该评价他人,这要从两方面说,不能一概而论。

一方面,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中、具有现代意识的人,不应该随便干涉、议论和评价他人的行为,只要这种行为无伤大雅,无害他人和社会。这里有一个重要概念,就是隐私权。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是文明社会的标准之一,从这个角度上讲,的确不应该随意评价他人,对他人指指点点。中国古代和民间中有许多这样语录式的戒语,很值得我们深思: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等。在民间中也把随便议论别人称为“咬舌头”“长舌妇”,“是非精”等,用来贬斥这样的行为。可见,在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早有不去随意议论他人是非的教育的。不能不说,当下社会与现代文明社会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例如,社会上总有一些人特别爱打谈别人隐私,胡乱评价别人的个体行为和生活方式;更有所谓狗仔队对有了一点名声的人四处打探,干涉甚至直接影响别人的生活,等等。有些人好存钱,有些人好旅游,有些人喜欢两人世界,有些人更喜欢自己一个人的自由,有些人好打扮,有些人好吃喝。一个人一个活法。没有一个教科书写了哪种活法就是正确的。所以,不去评价别人的生活,不去干扰别人的决定,不窥探也别讽刺。继承先贤古训十分必要。

另一方面,对于影响公众和社会利益的个体行为则必须评价,包括曝光、批评、批判等等形式。比如,在地铁里大吃鸡爪并乱扔一地的行为;在剧场影院或图书馆大声喧哗的行为;公开殴打儿童、妇女等行为,以及其他违法的'事例等等,这些看似都是个体行为,但严重破坏了公众利益,影响了公众正常生活。对这样的行为,如果不说不评、冷眼旁观,说轻了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说重了就是纵容作恶,如此发展下去,社会没了是非标杆、尺子,没了公德监督,社会还怎么进步?前一段时间,沸沸扬扬的老人倒地扶不扶的讨论,扶不扶倒地老人是当今社会热门话题,原本很简单的助人之举,现在却需要左右权衡,再三斟酌。扶,担心被讹,毕竟这样的事情已经屡见不鲜;不扶,自己良心上过不去。那究竟应该怎么办?所以,需要更多的人评价这部分人的这类行为,才能达到逞恶扬善、去浊扬清的目的。

任何评价其实都是基于价值观的。去评价他人生活,是一种自我与他者价值观的碰撞和交锋。你是坚守自己的价值观,还是试图接受他人的价值观?特别是当这种交锋结束,个体又回归自己的生活空间里头时,价值观的碰撞仍然将在多大程度上产生意义、发生作用呢?且对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来说,这种碰撞的结果是正面意义较大还是负面意义较大?这些都值得好好讨论。笼统地说,这是一个涉及个体究竟该如何参与到公共生活中去的问题,虽然现在社交方式多样化了,但就像千百年来中国人爱唠嗑、爱家长里短一样,评价他人生活最终也并不是一个全新的问题,相反,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但探讨价值却一直都在,这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永恒的问题。知荣辱,讲礼仪,不仅是个人的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评价高考(3)

评价他人的生活作文1:

我们都有自己的事,都有自己的经历,我们只有自己了解自己,只有自己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当我们要做一些事时,总会有别人的干预。他们说的是为了我们,不想让我们受伤,怕我们失败,是为我们好。他们从自己的经历,从自己的经验,来判断我们应该怎样。没错,他们是为我们着想,为了我们好,怕我们失败。可是,这是从他们的角度来看问题,来思考问题。而从我们的角度来看问题呢?

试想,如果我们听了他们的,按他们说的来做,我们也许是可以避免失败,可是我们能从生活中得到什么呢?我们的生活不都是别人生活的复制品吗?我们有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吗?我们有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吗?我们又怎么会有自己的生活呢?那么社会又怎么进步呢?创新又怎么出现呢?

我们有自己的生活背景,有自己的想法,没错,也许我们的看法是没有父母或者朋友的正确,也许没有他们看生活看得更深,但我们不经历怎么有自己的看法呢?又怎么来验证我们的想法是否正确呢?他们那时失败了,或者怎样,是否说明我们一定会失败呢?是否一定会错呢?是否一定会对自己不利呢?我们能用60岁的人们的思想,来对待我们20岁的生活吗?我们有的是热情,有的是勇气。我们应该去大胆的过自己的生活,走自己的路,不应该失去自己的路,走他人的路。

那么,我们又该怎样来对待别人呢?

我们都是他人的朋友,将来我们也会成为父母成为长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我们做的就是只要我们给了我们的朋友或我们的晚辈建议,然后尊重他们的选择,支持他们就行了。这是我们所能做的,也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们应该给他们机会让他们亲身经历。有些事,必须自己经历后,才能明白的。是朋友就应该为他们祈祷,给他们敞开大门,万一他们失败了,就应该安慰他们给他们帮助,这是我们该做的。也许这样更好,更能帮助他们。人总是在失败和挫折中长大的。

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别人没权利干涉的。应该尊重他人的选择。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这种事经常发生在父母与子女间。父母经常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为孩子考虑,经常自己做主,而不管孩子的意见,虽然有的父母问孩子的看法,可是大多数是没用的。因为父母经常以为孩子好为由,让孩子没有办法。毕竟父母掌握着孩子的“经济命脉”,孩子别无选择。所以,父母也应该尊重孩子的观点,孩子也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应该有自己的想法。让孩子大胆的尝试吧!让孩子在不断的尝试中长大。温室里的小草是不行的,孩子应该经历风雨的吹打。父母应该让孩子感觉到,家是他们的后方,他们的后盾,支持他们;是他们的港湾,是他们的归宿。当孩子们失败或者受到挫折后,父母开导他们,给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让他们从中学到东西。这才是父母应做的。这比管制孩子的行为和打骂孩子要好的多。

评价他人的生活作文2:

“凡一事而关人终身,纵确见实闻,不可著口。凡一语而伤我长厚,虽闲谈酒谑,慎勿形言。”中国从古传承下来的价值观里,评价他人是需要慎之又慎的事情。然而,慎行不代表不可行。如今,评价这两个字却似乎硬生生透出些贬义来。

矛盾的焦点在于,我们是否有资格评价他人的生活?

被评价的“他人”大略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公众人物,一类是自己生活圈中的人。

公众人物能够在自己的领域内有威望,前提就是获得众人的青睐。换句话说,公众人物为自己谋取利益,必须要有众人的信任这一通行令牌。此时,公众人物的言行以及名誉,都决定了我是否要付出的信任。既然我已与他有利益上的关系,当然有资格评价。

分歧往往产生在第二种情况上——评价自己身边的人。在我看来,这种情况下的“有资格”与否,取决于我究竟想给他人带来什么影响。我们评价他人,本质上还是要给他人带来影响——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评价基于自己的价值观,评价他人,实际上就是自己的价值观与他人相碰撞的过程,撞出零星火花在所难免;但日子长了,谁对谁错总能看得清楚,所以碰撞本身并不可怕,也无须回避。

因此更重要的问题是用什么方式来评价他人。在评价他人和处理好人际关系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大概是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所要学习的必修课——君子和而不同,是需要深厚的修养的。

尽量让自己的评价出于善意的期待吧!因为做出善意评价的利远大于弊。随着社交方式逐渐多样化,个体参与公共生活的意义越来越不可被忽视。我们在微博、微信中,总能看见他人的生活面貌,在评论区里,或唠些闲话琐事,或对他人的生活事件写下自己的评价。无论是赞美还是建议,只要他人能从中感受出尊重、善意与真诚,自然会把它记挂在心上。当语言的交流结束,他回归到自己的生活空间里,时而能想起那些评价,便会更加在意自己不足处的修补或者闪光处的“添花”了。所以,“朋友圈”的评价真的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个体积极地反馈外界评价。这无疑将言语的力量发挥到了极大。

但我仍要满怀遗憾地提及,生活中因为一些不好的目的,如妒忌和私怨,而对他人生活进行评价的例子也是不胜枚举。我不赞成这种做法,它让评价者失去了发言资格。因为这种有失偏颇的评价仅图一时口舌之快,本身的公正性有待商榷,并刻意地扰乱了他人的判断,人为地给正常的认知设置障碍。古人尚推崇“举贤不避亲仇”的公正客观,在一个人际关系理应更为透明的现代社会,我们定要从己身做起,抵制这样的评价,为更为和谐的人际社交贡献一份力量。


评价高考(4)

【作文题目】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范文】

“评价他人”的自由

人心深处总有一些密不示人却又掩饰不住的欲望,比如观看,甚至窥视。他人的生活总是好看的,何况还有一点神秘。一不小心看到了,那种“预料之外”的惊喜,是很难被取代的。

而默不作声的观看多少又有些无趣,有时候听过看过之后总有不吐不快的心声,于是便有了评头论足,甚至非要为别人定一个高下、争一个短长。这还是一种快感:除去“直抒胸臆”,更是“宣示主权”:你看,(我)多有道理!

评价他人的生活,也就成了我们每个普罗大众的共同喜好。你可以说这是热情,也可以说这是劣习。阮玲玉那血淋淋的“人言可畏”四个字,不是至今还在教人毛骨悚然么?那之前,鲁迅早就尖锐地说过,有一群喜好围观且评头论足者,都是冰冷而龌龊的“看客”——当然你可以更刻薄地说,写了那么多臧否文章的大先生,好像也是“看客”。

而今天这个最不缺观点的社会,谁又不是呢?

该不该甘当“看客”,是另一个话题;能不能“评价他人的生活”,也不可一概而论——“评价”本就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而“他人的生活”,也从不只是一成不变的“隐私”。在这个私域与公共空间的界限渐趋模糊的时代,“他人的生活”,有时就是“公共的生活”。这当然不能阻挡评价,甚至更需要评价。

几年前微博兴起,许多人感叹“围观改变中国”,这固然有夸张的因素,但毕竟有许多正面的佐证。高度公开的时代已难容“失语”,尤其是对公共生活。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评价欲”的社会,会培植出怎样的“价值观”,会带出怎样的“国民性”。但事情也常常会走到另一个极端。张口评价总是轻而易举,但理据呢?逻辑呢?基本事实呢?“了解之同情”呢?

我们不知道。

能知道的,是常常出现的“观点满天飞,事实在路上”,或者“想象著文章”、“眼球论英雄”。按理说,这倒也是一种自由——只要不跳脱法律框架,“乱说话”也算一种自由。但自由总还有个对错,偏偏有时候,不计成本的“乱说话”非但不被当错,反而更像真理,不光说者痛快,听者也以为然。这就像评价个人生活,听者第一反应也许反感,但听得多了,也开始习惯起来,甚至被不由自主地带着跑。搞到最后,生活究竟是谁的生活,是非到底是谁的是非,都没有一个准数。

把准数都评价没了,这是谁的自由?


评价高考(5)

【作文题目】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优秀作文】

评价他人的生活

我们都有自己的事,都有自己的经历,我们只有自己了解自己,只有自己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当我们要做一些事时,总会有别人的干预。他们说的是为了我们,不想让我们受伤,怕我们失败,是为我们好。他们从自己的经历,从自己的经验,来判断我们应该怎样。没错,他们是为我们着想,为了我们好,怕我们失败。可是,这是从他们的角度来看问题,来思考问题。而从我们的角度来看问题呢?

试想,如果我们听了他们的,按他们说的来做,我们也许是可以避免失败,可是我们能从生活中得到什么呢?我们的生活不都是别人生活的复制品吗?我们有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吗?我们有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吗?我们又怎么会有自己的生活呢?那么社会又怎么进步呢?创新又怎么出现呢?

我们有自己的生活背景,有自己的想法,没错,也许我们的看法是没有父母或者朋友的正确,也许没有他们看生活看得更深,但我们不经历怎么有自己的看法呢?又怎么来验证我们的想法是否正确呢?他们那时失败了,或者怎样,是否说明我们一定会失败呢?是否一定会错呢?是否一定会对自己不利呢?我们能用60岁的人们的思想,来对待我们20岁的生活吗?我们有的是热情,有的是勇气。我们应该去大胆的过自己的生活,走自己的路,不应该失去自己的路,走他人的路。

那么,我们又该怎样来对待别人呢?

我们都是他人的朋友,将来我们也会成为父母成为长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我们做的就是只要我们给了我们的朋友或我们的晚辈建议,然后尊重他们的选择,支持他们就行了。这是我们所能做的,也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们应该给他们机会让他们亲身经历。有些事,必须自己经历后,才能明白的。是朋友就应该为他们祈祷,给他们敞开大门,万一他们失败了,就应该安慰他们给他们帮助,这是我们该做的。也许这样更好,更能帮助他们。人总是在失败和挫折中长大的。

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别人没权利干涉的。应该尊重他人的选择。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这种事经常发生在父母与子女间。父母经常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为孩子考虑,经常自己做主,而不管孩子的意见,虽然有的父母问孩子的看法,可是大多数是没用的。因为父母经常以为孩子好为由,让孩子没有办法。毕竟父母掌握着孩子的“经济命脉”,孩子别无选择。所以,父母也应该尊重孩子的观点,孩子也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应该有自己的想法。让孩子大胆的尝试吧!让孩子在不断的尝试中长大。温室里的小草是不行的,孩子应该经历风雨的吹打。父母应该让孩子感觉到,家是他们的后方,他们的后盾,支持他们;是他们的港湾,是他们的归宿。当孩子们失败或者受到挫折后,父母开导他们,给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让他们从中学到东西。这才是父母应做的。这比管制孩子的行为和打骂孩子要好的多。


评价高考(6)

高考作文:带领我们走向何方?南京市第十三中学洪劬颉我是最早看到江苏卷的作文题的,后来陆续看到全国各省市的题目,颇感无聊,重新温习了《清代八股文》(邓云乡),《说八股》(启功、张中行、金克木),《八股文概说》(王凯符)和《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中的《作文论》(叶圣陶)和《谈作文教学的几个问题》(张志公),断断续续的也记录下了我对今年16套作文题的断想。

(一)

江苏卷可以说是在“山的沉稳水的灵动”(目前话题作文中最好的一个题目)的指责下丧失了立场和必须的情操,沦落为一个连基本常识都不知的“冬烘先生”。从学生写的角度来看,只需把“凤头、猪肚、豹尾”替换为已经明确无误的“精彩亮丽的开头,充实丰富的过程,响亮有力的结束”在“学习、工作、人生、事业”四者之间框定来写,基本上没有审题的难度。(就命题者命制中有意而为之的“该”在下面将论述。)我不明白的是“写作要凤头、猪肚、豹尾”这样一种传统对写作的模式化概括,用现代写作学的眼光来审视,对不对?对今天写作学研究有没有启发?跟新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要求和建议冲突不冲突?这是一个问题,而且还是一个不小的问题。原话是元代乔吉(?—1345)说的“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元末明初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卷八中,解释为:“大概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尤贵在首尾贯穿,意思清新。苟能若是,斯可以言乐府矣。”其实这一句也不是乔吉的独创,比乔吉早的王鹗提出的“作文三体”,有所谓“入作当如虎首,中如豕腹,终如虿尾”(王恽《玉堂嘉话》卷一引),不过乔吉把“作文三体”转作“乐府三法”,后来又被用到作“文”之道。这个“文”是“八股文”之“文”。清代文艺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词曲部·大收煞》中说:“场中作文,有倒骗主司入彀之法,开卷之初,当以奇名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放弃去,此之一法也;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留恋,若难遽别,此之一法也。”无论是王鹗还是乔吉还是陶宗仪、李渔提出、重复、阐述这句话的背景都是由宋以来的“破、承、转、结”的“程文定式”,明、清八股文有所谓破题、承题、起讲、大结等,便是由此演变而来。而元代以来,一般的文学理论中也多有此类论调,如旧题杨载《诗法家数》、傅与砺的《诗法正论》等。尽管在应试作文,尤其是在高考作文中,我们且不论“90秒定生死”还是“一篇作文4分钟”,这些说法诚然是勉强说得过去的,但是并不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一样,新课程提倡“说真话,抒真情”“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江苏高考作文题在命制中无疑是对写作教学发展趋势的无视和反动。

(二)

命题的科学性任重而道远。

第一.体现在导引的知识漏洞和矫情苍白。如全国卷Ⅲ,是典型的为了引出一个所谓的小哲理而生搬硬套上的一个场景,在沙地上写和在石头上刻。

第二.还体现在导引与提示语的生搬硬套。如山东卷,把尺子锉短了一分,木柱不可能只短“一分”吧?在中国古代建造房子,还是先有地基再上柱子,又了第一层才有第二层,而不是像现在框架式结构,慢慢的朝里面填木柱,那么只能是相同的柱子决定了第一层的高度,而不是把屋顶定好,朝里面安装柱子;既然柱子短的不是“一分”,那么石礅就不能是微微隆起;既然只是微微隆起,又怎么可能改善了石礅设计,为中国建筑多增一分姿采?尤令我无法理解的是这怎么叫“双赢”呢?

再如全国卷Ⅰ中玻尔的回答确实出人意料,体现了他的幽默和机智,然而材料所表现的是玻尔在幽默之中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与之相对的对待自己的“脸面”问题。但是,命题者却要在细枝末节上去生硬地拉郎配,以“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为话题。

第三.导引文字的无效。如江西卷这个导引文字跟不要有什么关系?还不如干脆就像辽宁卷一个题目来的干脆。重庆卷的“自嘲”除非逼孩子撒谎,怎么来写出真情实感的文字?可能命题者也意识到这个概念学生难以把握,就把《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解释(“自我嘲笑”)解释了一下,我可以臆断一下:重庆写的最多的就是议论文,而且议论的分论点分别为:(一)自嘲既是一种幽默的说话方式;(二)也是一种心理调节手段;(三)还是一种人生智慧的表现;(四)每个人都可以自嘲,也可以评议他人的自嘲。这种命制就是要把学生逼到用几十万张嘴说同样的几句话而已。

(三)

也许是话题作文命制已经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期,全国十六套作文题整体上缺少亮点,在去年集中考察“对自己的认识”转向了对思维度向的的考查,而且在这个趋势中,又表现出了命题对辩证思维的迷信,和对命题“意”的狭隘限制。

话题作文其实开放的度在哪里?基本上都是限定了“意”向,只有在至多三个方面进行选择,学生思维开掘的广度和深度毕竟有限,而且是有限得可怜。他的开放性只要体现在文体的选择上。这对中小学作文教学并不是一个好引导。

(四)

江苏卷的作文题命制由去年的的“大雅”到今年的“大俗”,招致了一篇哗然,窃以为:这种思路不妨一试。“大雅”式命制可以激发出学生的思辨力、想象力,偶一为之,未始不可,但经常出这样的题目,必然会形成一种怪圈,“深”“玄”“绝”,往往能够令研究者眼睛一亮,但是学生傻了眼了,只能闭着眼睛瞎写,驴唇不对马嘴地说。一个作文命题不要在阅读上设置太多的障碍,让学生在“思维激发”中能够迸出一个表达的火花。譬如说今年的江苏卷“写作固然如此,仔细想想,小到生活、学习,大到事业、人生,又何尝不该这样呢?”这么说,其实是把“凤头、猪肚、豹尾”的比类严格限制在正态上,也就从命题者命题要求上否定了“反弹琵琶”的写法,但是这种限制究竟有多大的意思呢?真正能够出彩的还是反弹琵琶者,而严格审题的学生势必要吃亏。作文命制大可不必在审题(读懂题目)上难倒学生,把作文教学从简单粗糙的“文字游戏式”审读中解放出来,回到作文的“写什么”“怎么写”这个问题上来。看到浙江卷,先只是一个题目,以“一枝一叶一世界”为话题,就说2000年浙江的满分作文《一枝一叶一世界》不知道要害死多少人呢。后来看到原题,才知道此花非彼花。此“花”是要谈的“有限与无限”之间的关系,这个命题的命制路径跟去年江苏的“山的沉稳水的灵动”如出一辙,而且在去年江苏卷命制基础上降低了阅读的障碍,令“一枝一叶”与“一世界”的关系直接对应到“寻常细微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在有限中”,这样引导学生的思路,可以激发出学生的深度思考。

湖北卷导引引述王国维的原文,学生能够读懂的能有多少?

(五)

一个学生学习写作,到了“学校后生活”不是写别人给他的题目,而是写他自己知道的事情或者是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等写好之后,加个题目,未尝不可,或者也只是一种应用性的文体。高考作文首先是选拔人才,选拔是以“能写”“会写”为前提,是对三年、六年、十二年的写作学习的检验,但是,也是对今后学生写作的指引,尤其是今后写作教学的指引,从这个角度来说,有几套作文题能够主动承担此任呢?

张志公说:“传统的命题作文的办法,如果运用得不当,里边就有很坏的东西:使写作神秘化,让学生视写作为畏途;另一方面,又把写作庸俗化,形成学生一种无对象、无目的,为写作而写作,视写作为文字游戏的态度。”甚得之。

(六)

中国的学生将再一次被证明是考不倒的。因为任何一个命题,都会有好文章。这个由每年各省出的优秀作文集为证。我这么说,并不意味着今年的作文题不好或不够高明。

什么是好的作文命题?什么是好的高考作文命题?我们为什么要研究高考?我们研究高考的目的是为了什么?这些话题应该成为发轫于2000年的现代高考改革后高考研究的重点。

作文作为语文试卷40%的一道大题,首先应该体现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的功能。一份好的作文命题,应该具有这样的一种导向:就是让哪些人受大益,让哪些人受小益,让哪些人不受益,更要体现让该受益的学生受益,让不该受益的学生不受益。这是体现高考公平性的最佳方式。如果一份作文命题让平常写作好的学生无话可说,让平常不重视语文学习和写作的学生反而因为平庸的写作而得到“切入分”,那么命题本身就是缺陷的和不公正的。高考改革坚持三个“有利于”:一“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二“有利于高校挑选人才”;三“有利于引导中学教学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这三个“有利于”可以说是高考命题的一个总的原则,如果忽略了这三个“有利于”来空谈高考,将令我们带着批判的眼光对待高考,将会使我们无法正面高考,无法认同和辨认高考改革的趋势和方向。

好的作文命题还体现在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力,调动学生日常的学力积累,能最大的激发学生的潜力,检验学生终身学习的可持续性。高考在人学力增长中所起的作用在目前几乎还没有什么方式可以替代,我们研究高考的目的不在于评判命题对错与优劣,而且也永远不会有对错,作为既成事实的作文命题已经伴随着学生高考的结束而结束,优劣问题只是向壁虚构,不会对我们教学产生积极作用。我们研究高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研究高考不是对命题优劣的评价,而是针对高考在十年变化中体现出来的走向而把握住新课程改革给人们的共识以及这种共识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反映。不把握这一点,我们始终都是处在教与学的迷宫中审视;尽管这种审视是有必要的,但一味的审视尤其是带着宣泄色彩的批判并不能改变我们的教学观念和行为,也就无法改变我们的教育教学的实际。

(七)

忽然想起了王蒙的《活动变人形》的主人公倪吾诚,留过洋,教过书,却一世(事)无成。死前还说自己的“黄金时代”还没有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