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话题(优选17篇)
努力才幸福
2024-03-20 08:16:12
其它
话题

文化的话题(1)

一个个的小家庭组成的一个大家那是国。那什么是家呢?就是由一个一个成员而组成。所以,一个国家中人最重要。只有当每一个人都具备了文明素质,那么这个国家的整体素质才能提高。

不久前,曾看到这样一则报道,说的是新加坡,新加坡是一个通用英语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公共场所的各种标语大多是用英语书写。但其中的一些文明礼貌的标语,如“不准随地吐痰”、“禁止吸烟”、“不准进入草坪”等却用中文书写。为什么呢?人家回答:“因为有这些不文明行为的大多数是中国大陆的游客。”为此,到新加坡考察的一位中学校长语重心长地说:“不文明行为也是国耻。”

不知大家是否记得,三年前中央电视台报道,国庆节后的天安门广场,随处可见口香糖残迹,40万平方米的天安门广场上竟有60万块口香糖残渣,有的地方不到一平方米的地面上,竟有9块口香糖污迹,密密麻麻的斑痕与天安门广场的神圣和庄严形成了强烈反差。

以上的两个事例表明,文明其实是由细节构成的,反思我们的所作所为可见文明离我们还有一段距离。在我们身边,在一部分同学身上,还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例如,在我们的校园内、楼梯上总能见到与我们美丽的校园极不和谐的纸屑,尤其是星期六、日教室里、校园内食品袋、方便面盒随处可见,甚至有的同学认为:反正有值日的同学和清洁工打扫,扔了又何妨;再例如有的同学在教室走廊上追逐打闹,走路推推搡搡习以为常;还有部分同学相互之间讲脏话、粗话,随意攀爬树枝,甚至还有个别同学故意损坏学校的公共财物。我们很多同学把文化知识的学习放在首位,而常常忽略了社会公德的培养,文明习惯的养成,而这恰恰从本质上展现出一个人的思想品质。事实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我们顺利学习的前提,也是树立健康人格的基础。在学校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同学就可能目无纪律,不讲卫生,扰乱班级的学习环境。相反,如果我们养成了文明的行为习惯,学习环境就一定是良好的、有序的。现在,我们正处于人生中最关键的成长时期,我们在这个时期的所作所为,将影响到我们自身的素质,而文明的行为就在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的素质。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个懂文明、有礼貌的谦谦君子,然后才是成才,不能做一部单纯掌握知识技能的机器,而要成为一个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代表民族未来的我们,需要学习和继承的东西有很多很多,然而最基本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要怎样去接过人类文明的接力棒。同学们,我们每播下一个动作,将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将收获一个品格,让我们把文明礼仪放在心上,时时刻刻与文明交谈,用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千万不要把文明行为习惯看作小事。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文明学生。请我们每一个人管住我们的口,不说粗话、不随地吐痰;管住我们的手,不乱扔垃圾、不打架斗殴;管住我们的脚,不践踏草坪。我相信,经过我们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一定会营造出一个文明美好的校园。


文化的话题(2)

随着耳边一阵又一阵熟悉的爆竹声,年味儿也越来越浓了。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都是满满的喜庆。

除夕夜全家人都忙着包饺子,母亲颤巍巍的拿起一张饺子皮,添上那红的、黄的、绿的搅拌在一块儿的饺子馅,严严实实的用那满是皱纹的手包裹起来。在大家不经意间,她把一个硬币包在饺子里,(谁吃出这个硬币,谁就大吉大利!)看她那嘴角、眼角、溢满了那幸福的弧度。

一边吃着煮好的饺子,一边看着春晚,随着那熟悉的“5、4、3、2、1、”旧的一年在那一刻向我们挥手告别,新的一年大踏步向我们走来。这时,外面早已炮声漫天,震耳欲聋。

我与小侄儿小侄女们跑出了家门,就被那直冲云霄的鞭炮声挡住了路。我们慌忙捂住了耳朵,脸上却还露着灿烂的笑容。

各色各样的烟花把天空装扮得花花绿绿的,“礼花”直冲云霄,“嘭”一声炸开了,天空顿时变得五彩斑斓,那微弱的火药却像七彩花一样绽放着。可好戏不长,“礼花”从天空中慢慢变淡,变淡,直至烟消云散;那边,一股冲击般的银光吸引了我的注意,它努力的向上喷着,喷着。落下的便义无反顾跳出了银光,就好像珍珠成千上万从空中掉落,给人极美的感觉;“噼噼啪啪,噼噼啪啪”,这震耳欲聋的响声一定是鞭炮!那热闹的的声音,也足以给新的一年增添许许多多的喜庆了。

那边暖烘烘的,旺火烧了起来,而且愈演愈烈,橙色的火苗上下翻滚,好像在呼唤着什么,也好像在喜悦地跳舞。人,物,中国,将春节愈演愈烈,带来了新的气象!

富有年味儿的春节,富有人情味儿的人。


文化的话题(3)

文化故事,是记录文人的事情。那何称为文人?就是做好事的人,做有益世人的人。但是这种人虽少,可是在我的身边就有那么一位高尚、有文化的人。

他是在我家旁边住的一位老爷爷。他虽是一个外地人,可是,在我们这些邻居看来,他是我们心永远的好人。我爷爷早逝,我从来没见过他一面,可是我却渴望有一个爷爷陪在我身边,自从认识那位老爷爷,我就一直把他当作我心中一位伟大的爷爷。

这一天,奶奶没有煮中午饭,拿给我20元叫我自己去吃饭,而这时,我的脸拉了下来,嘴里叨着:“又要自己去吃饭”,奶奶似乎听到了我嘴里叨着的话,用她那锋利的双眼瞪了我,我看到她那双眼就知道如果在呆久一点就会惹来祸害。于是我便立马离开。

在路上,我耷拉着脑袋,脸上常常挂着的笑容这时也没了。老爷爷见了,笑了笑走了过来,轻轻抚摸着我的脑袋,说道:“你怎么啦?”顿时,我的泪水像是潮水,溢满了水平线,流了出来,老爷爷,用他那双粗糙的手将我的泪轻轻抹去。我抽噎着说道:“奶……奶奶她两天没煮饭了,今天又……又拿钱给我,叫……叫我自己去买吃的。这虽然好,可……可是我吃腻了外面的东西。”老爷爷那如夕阳的笑容还是没有消失,说道:“来,就为了这一点点小事啊,有什么好哭的呢?你看看街上的乞丐,他们三餐还不一定有保障能三餐都吃,你现在能吃到香喷喷的饭就应该知足了。”我抬起头来望了望老爷爷,他像是太阳公公,给别人带来光明。“走,既然你不想吃外面的饭,那就吃爷爷煮的哈!这二十块就当做爷爷请你的费用啦。”我笑了笑,就把手里那张已被我捏得皱皱巴巴的二十元钱给了爷爷,与他共进午餐。第二天才得知,爷爷把那二十元钱还给了奶奶。

啊!一个多么好的爷爷啊!


文化的话题(4)

当莫言站在瑞典文学院的领奖台上,高兴的我们,更多的应该是反省。我们的文化力量真的很强吗?

也许有人会说,泱泱中华,千年的文化底蕴,历史沉淀了很多,但留下的也很多,这些文化难道不是追寻者的目的地吗/

不能否认文化的流传,但现在要谈的是文化的传承,发展。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让流传下来的文化又消磨了几分,金钱至上的价值观让文化被包围,浮躁的社会,浮躁的人类,文化需要突围!

靠文化赚钱已不是稀奇之事,随便一个把野史写入剧本的导演都能成名;随便一个笑谈历史者都能博观众一笑,如此下去,几千年的文化必被销蚀殆尽,化为历史的烟云。

娱乐者的欢笑成为文化的丧钟。“戏说”“大话”之风盛行,把历史当成游戏,战争当成娱乐。娱乐者,愚国民也!

文化突围,需要我们用精神力量去创造。浮躁的社会,也许实际的文化让名利来得更快

些,红起来的网络写手便是最好的例证,但,这只是过眼烟云,笑谈终究是笑谈,没有质量的速度,没有任何价值。名家之所以成为名家,像史铁生一样用一生思考人生,他的作品不多,却字字珠玑,打动人心,这,便是成功的突围者。

也许没有“一字三月得的苦心孤诣”,但要有对文化的坚守,才能突围成功。傅斯年曾让学生三年内不要发表任何论文,为的是让学生积蓄力量,待一日突围成功。文化突围,不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而是让文化真的从娱乐中解放出来,出淤泥,而不染。

文化突围,纵使我们不能减缓历史的车轮,但我们可以挑出新一代文化中的精华,装在历史的马车上,让历史稳步向前。

回到瑞典文学院,看看以魔幻现实主义获奖的莫言,无疑也是一名成功的文化突围者。


文化的话题(5)

在中国,茶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并且已经形成了中国茶文化。与此同时,茶有益于我们的健康,因此受到许多人的喜爱。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面。谈到中国的茶叶。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它是从唐代与宋代兴盛起来的。从此茶的精神渗透到了宫廷和社会,深入到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和医学。几千年来,中国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而且丰富了有关茶的精神文化。

中国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国的茶文化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

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依照《诗经》等有关文献记录,在史前期,“荼”是泛指诸类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原料的。

中国茶的历史及其发展,不仅仅是形成简单的一种饮食文化的过程,而同样映射出一个具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民族的精神特质。


文化的话题(6)

青白釉传色泽美,方圆形似器容珠;

艺精雕塑神如活,绘胜描摹采欲敷

泥土在与手掌的配合下下,反复调整和塑形,变成一件件具有生命力的胚胎。在一双双纤纤巧手下,飞舞着各色图案,栩栩如生,熠熠生辉。在一颗颗虔诚的心中,怀揣着明日的憧憬。火土致济,瓷器乃成。

烧炉里的火熊熊燃烧,跳跃的火苗,清晰的闪耀着匠人的汗水。你会惊讶1300度火的淬炼,它们怎么会把每一个瓷器胚胎都烧得里外通透,叫人忘掉原本的模样。每一次入窑烧制都恰似与火之间的博弈,造就了瓷器别致,独一无二的美。看着烧好的瓷器被人一摞一摞地递出来,给人以各式美感,细腻晶莹,如晓月清空。又或者具有古朴,庄严,沉静之美,震撼心灵,以及现代创新俏皮之美。既是精巧观赏的物件,供人欣赏,高阁束之。

亦是寻常百姓家中的日常用品,随处可见。

历史不断发展,但是却没有埋没这门技艺,它闪耀在历史的长河里,让世界之人无不赞叹古人的智慧,亦让今人觉得美轮美奂,自豪之感油然而生。瑰宝之一的闽清古窑,它于宋元两代,共发现遗址五处,专烧青白瓷,胎质坚细,造型多样,纹饰较丰富,釉星浅灰色,青的色调少,具有福建地区特色。

生命犹如一抔黄土,经过烈火的燃烧次次锤炼、日复一日,每一场历练都是奔向涅槃的节点,一次次塑造出新的生命的意义,塑造更坚毅的意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蜕变,磨练出生命的本色,这也是生命的美。


文化的话题(7)

茶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自唐代以来,一步步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那绿油油的叶子、诱人的清香、苦中带甜的滋味,便是茶。

茶是中国国宝之一,“茶饼嚼时香透齿,水沉烧处碧凝烟”,这看似微不足道的茶饼,嚼起来简直就香透了牙齿。当茶被煮开后,那香味馥郁芳香,香如兰桂,味如甘霖,当茶慢慢的沿着你的喉咙往下流时,那个芝兰之气,便一起被带进去,使你齿颊留香,回味无穷。从那甘甜的味道中,可品出山川风景与大自然的精神,消除烦恼忧虑,使心灵回归纯洁与美好。

说起茶的种类,还真是数不胜数。有绿茶、红茶、黄茶、花茶等等,品牌也是有铁观音、龙井茶、碧螺春等等,至少有上千余种,真是五花八门。可是我则喜欢白牡丹茶。他拥有与众不同的颜色——银白,因此才给予了他一个美称——白牡丹!将茶叶丢入开水之间,绿叶衬托着嫩芽,形似花朵放入水中后又浮上来绽开,宛如蓓蕾初放又似出水芙蓉,还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娇小姑娘,在对我们说“喝吧喝吧,我们的茶,闻起来沁人心脾,喝了之后令人心旷神怡”。经不住她们的诱惑,我吮吸了一口,哇噻,那诱人的香气,那醇厚清甜的滋味!只有“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才能形容他的“茶瓯香篆小帘栊”。

如此甘甜的茶,如此清香的茶,如此典雅的茶,令我如痴如醉!


文化的话题(8)

富阳以造纸术闻名,是个名副其实的造纸之乡。素有“京都状元富阳纸,十件元书考进士”之说。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我们来到了大源镇双溪大同村。双溪山里翠竹飘摇,清泉长流。风吹竹林,呼啦啦响声荡进我心里,摇曳的绿色身影映入我眼帘。

在这座被竹林环绕、群山拥抱的小镇里,生产着那历史悠久的薄薄一张竹纸——元书纸,它的销路非常好。我们参观的是宣纸陆厂,是原始的制作工艺,其优良、正宗的质地,精湛的工艺使其获得海内外商家的一致好评。走进这座厂的一个屋子里,只见齐齐地摆放着十几架怪模怪样的手动工具:一个大石缸里流着半白的液体,依稀还能看见一个个白点点儿;石缸的前半上方有个木架子;整个石缸上才还有一个操作木架的装置。不难判断着半白的液体便是造纸的纸浆。工人师傅把木架子放入纸浆中一舀再于水面45度角,抬起。支撑好,师傅把活动木块翻开,取出网状织物,这时的网状织物上有了薄薄的一层白色物质。想必这就是未烘干的宣纸吧。师傅把未干纸放好,又重复之前动作,不厌其烦的。

我们又参观了其他区域。其中烘干这一步骤我感觉颇为简单——把湿宣纸贴在热烘烘的墙上,烘干了再捞下,放好。很快我们参观完了,该启程回去了。满山的翠竹在风的吹拂下似乎挥手在向我们告别。

造纸也是四大发明之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代代相传,不能因有新而忘旧。要把这些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并发扬光大。


文化的话题(9)

我的家乡在南康,这里四季迷人。春天鸟语花香,夏天烈日炎炎,秋天红叶似火,冬天大雪纷飞。特别是那文化广场的风景更是令人赞叹不已。

白天的文化广场风景优美,热闹非凡。文化广场的花特别多,有桂花,菊花,樱花等等。桃花开了,粉红色的花瓣像美丽的小姑娘一样。广场的树长得挨挨挤挤的,榕树像一位大士兵一样,守护着广场,柳树在河边飘扬着,我会想到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广场有一栋圆形建筑,这里是文化艺术中心,里面有图书馆、餐厅、停车场等。白天,广场人山人海,有的在打羽毛球,有的在玩写大字,有的在吹笛子。

夜幕降临时,我们来到了文化广场,这里热闹非凡,真是一个美丽的世界。广场上的老人家们跳着有节奏的广场舞。有的在打太极,有的在散步。很多大人正带着小孩在广场上散步和跑步呢!有的大人在打乒乓球,有的在打羽毛球,还有的在唱歌呢!广场上充满了欢声笑语。

在文化广场的中间,有一个美丽的喷泉。每当夜晚,喷泉闪着五彩的光,令人眼花缭乱。喷泉的形态各异,有的水柱交叉舞动着像一位仙女一样,有的水柱一飞冲天好似一座高塔,有的水柱向中间泼洒仿佛一个巨大的碗。灯光一照喷泉绚丽多彩。蓝色的灯光下,喷泉变成了宝石,绿色的灯光下,喷泉变成了翡翠珠帘,红色的灯光下,喷泉变成了火焰……喷泉给人们带来了快乐。

我爱文化广场,文化广场真美。


文化的话题(10)

说到我我们家乡的春节习俗,那可真多啊!让我给你细细道来。

贴对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每逢春节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与门上,为节日添加喜庆气氛。

贴福字

在贴对联的同时,大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大大小小的“福”字。

拜年:

人们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扮的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我最喜欢的就是除夕了。

因为我喜欢听那个传说,我给大家讲讲吧!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怎么样,看了我们这儿的习俗,才知道各地习俗没多大差别吧!


文化的话题(11)

古文化,是一份浸透神秘的世界,它像是神圣的使命,模拟着这个神秘莫测的古代。它是古代的遗产,是惊羡无数人的财富,是现代的支撑,是中国逐年走向世界的起点……它是见证着古代的唯一证据,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就像苏轼所说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确如此。

世界最具魅力的就是古文化。

它经历过千年沧桑,刻画着历史巨变,把一切都饱含其中,它燃烧了多少人的灵魂,又扣想了多少人的幽幻、热情、真知……杜甫、李白、杜牧、白居易、李清照……多少大名鼎鼎的的诗人为之倾倒,难道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不应该向这些文人墨客学习吗?

古文化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王湾;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是韩愈;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孔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杜牧;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是“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是岳飞;是“死,或重于鸿毛,或轻于泰山”,是司马迁……是精忠报国的岳飞,是爱国情切的陆游,是闲情逸致的陶渊明,是醉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李白,是下笔如有神的杜甫,是何为时而著,何为事而作,是指物作诗立就,是穿越的时空机…··


文化的话题(12)

前几天在偶然下看到了一个视频,刚开始觉得没什么,但是越往下看越让人恼火。因为视频中一男子在西餐店和女友吃饭,这本来也没什么,可让人生气了就在于,女友吃饭时想用筷子,男子却嘲笑女友很土不会用刀叉,这其实很正常,毕竟一个中国人,从小就用筷子,在西餐店用刀叉难免有些不习惯,但在男子口中貌似刀叉比筷子高贵的多,筷子这个从古流传下来的餐具十分卑微,而吃西餐也比吃中餐高贵。

又或许很多人都这样认为,但是真正的内涵有多少人懂呢?估计家中长辈都知道,年轻一辈的人知道的人很少。筷子是成双成对,一分为二,代表中国人遵守太极阴阳的理念。太极为一,阴阳师二,一分为二代表着万事万物都有两个对立面组成;合二为一,这是阴阳结果,意味着一个完美的结果。筷子一头圆,一头方,这对应古时的说法天圆地方,方在上圆在下,直接接触食物,代表“民以食为天”。筷子的标准长度是7寸6,代表人一旦拿起筷子就和野兽不一样,有着七情六欲,还有……。等许多种文化内涵,大家想知道可以去查找相关资料。

现在对筷子的研究也很有意思,一双简单的筷子,不仅是餐具,使用时还会牵动人体30多个关节和五十多条肌肉,从而刺激神经系统的内在活动,有助于人的活动灵敏,思维敏捷。所以千万不要小看一双筷子,在筷子的背后,文化也是很渊博的。


文化的话题(13)

一年一度的文化节拉开了序幕,令人眼花缭乱的活动也向我们走来。

看完精彩纷呈的表演,文化节就走向了高潮——美食一条街活动开始了!

同学们都像刚出笼的小鸟一般,奔跑着,跳跃着,欢呼着,似乎要在一瞬间把心中积蓄已久的欢悦通过肢体毫无保留地发泄出来。

来到本班的摊位上,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同学们都热情高涨,摆摊的摆摊,贴海报的贴海报,有的同学都吆喝开了:“寿司!寿司!好吃又好看的寿司!一块五一个!一块五一个!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见大家都干得起劲,我也不甘落后,掏钱买了几个寿司,开始进行“免费品尝”,果然,有几个同学在“利”与“味”的双重诱惑下去本班购买了寿司,哈哈,拉客成功!

再把镜头转向另一边。

呀,那边似乎有人吵架了,赶紧去看看。虚惊一场,原来只是两个同学砍价时的对话。

“嘿,我说,这能不能让我品尝一下?”“这可不行”“那我多买点,可不可以便宜些?”“还是不行,这已经是最低价了。”“做为同学,是不是应该通融一下?”“做为同学,是不是更应该铁面无私?”“好,算你狠。”“拿钱来吧!”

听了这番雷人的砍价对话,真是让人想不笑也难啊,为了不遭人围观,我只有捂嘴偷笑了,但不想,还是被发现了,呀,不好,两熟人,唉,这下不买点东西就别想走了,于是,我被这两熟人架着走进了他们的摊位,放了一通“血”才出来,唉,我那白花花的银子啊,真是欲哭无泪。


文化的话题(14)

不知不觉中,亲亲学校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文化艺术节。我去年赢得了“小歌王”的称号,今年我又要参加小歌王的比赛。我准备为大家献上一首美妙动听的歌曲《雪浪花》。比赛之前,老师让我们搬凳子。那时候,人来人往,就像锅里的小蚂蚁,真热闹啊!比赛马上就开始了,我是第一个上台表演的。我一上台,我们班同学就给我打气助威,高喊“歌王,歌王,一路唱响,耶!”在台上,我暗暗地想:一定要唱好这首歌,为我们班争光。但这个时候,我有一点点紧张,音乐响起时,我一下子把前奏的两个动作忘记了,我越发紧张,最后连节奏也跟不上。但我还是努力把这首歌唱完。我给大家鞠了一个躬,走下了台。我坐在椅子上,心里不开心,我想这次肯定为班级争不了光。我在下面静静的看着别的同学表演,等待那激动人心的时刻的到来。看着看着,比赛进行到了舞王的阶段,轮到三(2)班吴天逸上场了,她那优美的舞姿深深地吸引了我,正看得津津有味的时候,音乐突然停了,我替她捏了一把汗,她回头看了老师一眼,马上继续跳下去。这时,洪老师带头打起了节拍,接着,全场的老师和同学都给她打起了节奏。随着节拍声,她完成了那优美、欢快的舞蹈。这个场面真是感人,全场掌声如雷。她真伟大,在没有音乐的伴奏下,她一点也不紧张,镇定自如的跳完了自己的舞蹈。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虽然我也得到了“小歌王”的称号,但我觉得,吴天逸更是我学习的榜样!


文化的话题(15)

说起“酱”这个字,你肯定马上就会想到酱油、肉酱、麻辣酱这一次春游,我们年段就来到了位于厦门的古龙酱文化园。

经过了二十多分钟的车程,我们来到了古龙酱文化园。面对这个近五万平方米的文化园,我们充满了期待。排着队伍依次上了一条长长的走廊。走廊左边是目前亚洲最大的油晒场,总面积大四点四万平方米,有五万五千五百五十九个传统酱缸,据说它荣获了大世界吉尼斯记录呢!晒场工人还细心地把一个个有深有浅的酱缸摆成了“古龙”二字,真是气派。而在走廊的右边,便是酱油的制作过程了。

走进展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盘着火红圆柱腾空而起的鳞巨龙,气势磅礴。顺着巨龙仰头向上看去,屋顶是圆弧形的斜面竹片,让人仿佛坠入了一个大酱缸之中。厅内一幅古法制酱的绘画长卷上,还有人吆喝着“卖酱油咯”,又让人仿佛置身于喧嚷的集市。

拐了一个弯,便是一条长廊,走经这条条逶迤蜿蜒的长廊,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在这里不仅介绍了酱的由来,酱的传播,也了解到了各国的不同的酱文化。原来平日里看似平凡的酱都是先人们智慧的结晶和深厚文化的积淀。徜徉于酱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对酱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最令我记忆深刻的是酱油的酿造基本过程:首先要挑黄豆,浸泡,放进机器里蒸煮;后拌曲,并放进醅间里发酵;接着,把发酵好的黄豆放进传统酱缸里,加盐,就要开始长期的日晒了;日晒后的酱缸里就会出现油了,工人将他们抽出来再行复晒,最后把半成品酱油沉淀酵化,过滤灭菌才会变成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酱油。

怎么样?酱油还是有许多讲究的吧。这次春游不仅开心,还学到了许多知识,希望你有空也来古龙酱文化园玩一玩。


文化的话题(16)

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那古老的文化要传承下来,除了口述,最重要的还是在书中寻到记载。

高尔基说:书籍是精神的粮食。但也不能饥不择食,不过若为了均衡搭配,健康成长,无论任何菜色到要试着去品尝。

阅三国,知诸葛“足不出户而知天下大事”,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他潜隐草庐而博览群书。现在虽不是战国乱世,但好的书籍仍不失为我们的良师益友,汉代文学家刘向更认为:书犹药,善读之可以医愚。闲坐书房,开卷之际,书中自有书卷息,纸中自有万木息,行里自有韵味息,字间自有笔墨息,心里自有感叹息。在我们有限的生命中,我们不能洒脱的像流浪者那样“行万里路”,就让我们去“破万卷书”,让我们的视野在上下五千年中徜徉,让我们的思想在纵横几万里奔放。

看今朝,知无数少年被无良书籍毒害,被低俗的内容玷污了人之初之性本善,这样的事例不止一二。老子认为任何事都有它的对立一面,而书籍也不能逃避这一命运。但仅因为这,没有人能给书籍冠以“邪物”这一名词。若没有反面的书籍,如何衬托这世界有好的书籍?这完全印证了“有对比才有输赢”这一规律。打开书本,难免不被那“黄金屋”所震撼,但也躲不过“颜如玉”的反面诱惑。书籍是友是祸,取决于你的抉择与态度。

畅未来,知无数幻想融入那薄薄的纸张中。现在的奇思妄想可能将是未来的奠基。一本书,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知,无所不计。用我们的畅想踩着前人所搭起的阶梯,去摘那颗星,来圆那个梦。一张薄纸记载着多少条天马行空的想法,那么未来的列车将可能沿着多少条轨道行驶。伸出双手掀开一张纸,用双眼汲取书中所谓的“痴人说梦”,去达成前人的妄想——我们的梦想。而我们将用灵魂之笔在时间轨道上铭刻后人的梦想,让他们替代我们完成我们的妄想。就让书籍载着所有的思绪在时间的长河里流淌……无止境地传遍各地……无休止地传到每个未来……

书籍,一张张扬起的风帆;书籍,一级级成长的阶梯;书籍,一份份心灵的鸡汤;开卷,让心灵接受它的洗涤,让精神享受它的充饥;传承,大声地告诉所有人:我的未来不是梦!

开卷有益,众所周知;开卷无益,是真亦假。有益无益,全在你心。

坏亦是好,假亦是真;不改心意,无悔无怨。用心用手,把它传承!


文化的话题(17)

寻找“课桌文化”
湖北 徐 振
自从鲁迅先生小时候在他的课桌上刻下一个“早”字后,这风格便开始影响历代的莘莘学子,经过几代人的更新改造,就成了我们现在课桌上的“文化”了。
“课桌文化”真是广泛,在班上走上一圈,你准能看见各种各样的“文化真迹”。
课桌甲:“谢霆锋,《只要为你再活一天》。”很明显,课桌的主人是一个喜欢流行歌曲的人。他一定非常喜欢谢霆锋,不管是喜欢他的歌还是喜欢他的人。有自己喜欢的偶像,当然不是一件坏事,把偶像的歌曲和人名写在课桌上,天天看见当然能显示其“铁”的程度。但这种追星的方式太老土,也没什么内涵,它们与“课桌文化”也关联不大,于是我走向下一张课桌。
课桌乙:“上课认真听讲,不讲小话。”嘿,这句话写得好。这不是跟当年的鲁迅先生一样吗?该课桌的主人肯定是上课讲小话被班主任抓住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于是决定“痛改前非”,立志以后再不讲话,但又怕管不住自己,所以在课桌上写下这么一条刻骨铭心的语录,时刻提醒着自己。这主人的主张和决心真让我佩服。但我从这句话也看不出什么“文化”,于是我的视线继续往前探寻。
课桌丙:“他们怎么这样对我,我不活了!”哇!这种话也写得出来。课桌真是让主人发泄的好地方!这主人受到委屈之后怎么不把这桌子打几下,或干脆把桌子拆掉算了。现在的年轻人真是厉害,什么都敢往上面写。就算这主人真的受委屈了,也不应该不活了呀。唉,不知道这课桌的主人现在还在不在人世。我向这桌子鞠了三个躬后,走向另一张课桌,寻找真正的“课桌文化”。
课桌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是我要找的“课桌文化”吗?这句话跟前边几张桌子上写的话相比有什么不同吗?前面的都是凡人凡言,而这一句就是名人名言?也许本段文字的执笔者在涂鸦之时,曾受到旁人的劝阻,而他恰好堂而皇之地“走自己的路”,哪管他人怎么说呢?这就比前边桌上的内容有“文化”些吗?
走了一圈回到自己的座位,我仍在琢磨:什么样的文字才算得上真正的“课桌文化”呢?
看来是找不到准确答案了。我颓然地坐下来,忽然发现桌肚里别有洞天:文——文人、文雅、文明;化——画、划、话。看起来没什么章法,但这起码告诉我,如果不文雅、不文明、无论怎样画、怎么划、什么话,都不能称其为“文化”。
我恍然大悟。
“课桌文化”兴衰记
湖北 杨帆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从夏商周到元明清,再到如今高新技术发展高潮迭起的信息时代,文化都起了贯穿始末的“脊髓”作用。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中,“课桌文化”悄然复兴……
瞧!三味书屋刚学完,课桌上已端端正正刻满了“早”字,这“刻录文化”便呈燎原之势,蓬勃兴起。
只是乱刻乱划毕竟对桌椅损伤太大,也有损“文化创作者”们爱护公物的“良知”。于是取而代之的便是“涂鸦文化”。从“到此一游”到“××是个大坏蛋”,无论是个人情怀还人间恩怨全跃然桌上。既免去了与人争斗时浪费不必要的唾沫星子,也节省了作文本上搜肠刮肚凑出的汉字个数,还不用担心写了错别字有人打个大红叉,妙哉!
而后,“作弊文化”相继延生。即以桌面为草稿纸,专写不认识的字及不会写的答案。但倘若就这样明目张胆,只恐怕桌子主人世间脸面也要有几分红晕吧。于是,“作弊文化”转入“地下组织”。你可别小瞧它,不论在“安全系数”还是在“隐蔽性能”上都要保险得多,况且还具备了先进的求救信息传输功能。听!“咚——咚咚!”不用说,又不知哪位仁兄卡在十二题上了。“咚咚!”嘿,真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不用说,选 b,我也顺手飞快地记下了答案……
方案虽精细完美,但长此以往老师也有所发觉。于是偶尔拍几下讲台,吼几声:“讲什么话。”其实鸦雀无声。
历史在进步,在演化,“课桌文化”也在飞速发展,它已并不局限于过去哪些小聪明、小把戏上了。随着一批有天份的大脑的“音乐细胞”被开发,它便以它强大的优势占据了全部“课桌文化”,于是什么词、调、名就会任着圆珠笔、铅笔、涂改液甚至不分青红皂白的颜料铺了上去。还有名路明星相继抢滩登陆,并被粘贴得严严实实。那张伤残最重的桌子终于因为面目可憎被剔出“革命队伍”,在废弃的杂货仓库低声呻吟。虽然我早已明白自生自灭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但在“课桌文化”遗址上那深深的刀刮痕与零星的橡皮屑中,我觉悟的东西似乎更多了一些……
第二天,幸存的课桌全部暴露出了它那历史的疮疤,显得十分凄凉。“课桌文化”?不!这一切全都结束了。放眼望去,洁白的墙角一撂皱巴巴的明星照片以其极不协调的对比映入我的眼帘……
看到这些,我马上又泛起重生般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