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实用15篇)
历日旷久
2023-12-16 06:01:46
三年级
读后感

差不多(1)

放学啦,差不多先生回到了家,爸爸让他一起去田里种庄稼。

到了田里,爸爸看见田里长了许多草苗。爸爸对差不多先生说:“我们要拔掉这些杂草,否则菜苗的营养都被草苗吸收了,菜苗很难长大的。”

糊涂的差不多先生没把草苗拔掉,把菜苗给拔掉了。差不多先生发现的时候,菜苗都被拔了一大半了,差不多先生心想:有什么关系呢,菜苗草苗反正都是苗嘛!

爸爸干完活过来一看,非常生气,狠狠的骂了差不多先生一顿,骂完了,爸爸又让差不多先生去给菜苗浇水。

差不多先生随手拿起饮料瓶,哗啦啦一下倒在了菜苗上......

差不多先生发现的时候,饮料都已经到完了,差不多先生想:“反正饮料和水都是水嘛,差不多。”

后来爸爸又让差不多先生给菜苗松土,差不多先生拿起铁锹就开始松土,结果那大大的铁锹一下子就把菜苗铲了出来,差不多先生看见了心想:反正土被铲松了,就是松土了哈,差不多,差不多......”

到了秋天,爸爸带着差不多先生来到田里收庄稼,可是差不多先生家的菜苗呀,庄稼呀,全都死掉了。

差不多先生回到家,被爸爸按再床上打,疼的他哇哇直叫,可差不多先生还在说:“反正打和摸都是用手,差不多,差不多......”


差不多(2)

提起差不多,大家都觉得耳熟,咱中国曾有一位名人叫差不多先生,他可有名了!处处闻名,我也挺像他的,是个差不多。

我的相貌与你、他都差不多,长着一双眼睛,一个鼻子。嘴巴和两只耳朵。在我的生活里出现过很多差不多。

一次,在听写的时候,我把“士兵”写成了“土兵”,妈妈责备我说:“土兵是什么?从哪里冒出来的?和士兵区别可大呢!”我笑嘻嘻地说:“‘士兵’和‘土兵’只是‘士’‘土’不一样嘛,‘土’只比‘士’的横长了点,不是差不多吗?”我迷惑不解。

一天早上,我匆匆吃完早饭,去上学。我从从容容地走到校门口,晚了两分钟,关校门了,快把我气坏了,我瞪着白眼,看着关的大门,生气地说:“何必太认真呢?只好进去让值周生检查了,反正也差不多,唉,七点五十关门和七点五十二分关,不是差不多吗?”

中午,回到家,吃午饭,我总是慢吞吞地,妈妈催我快点,我却想:吃饭慢和吃饭快不也是差不多吗?唉,真是的!

其实,我的差不多还有许多许多,因为我太粗心,不认真,不仔细,你可不要像这个差不多的我一样哦!


差不多(3)

今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是可笑: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长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要太精确。哪有这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要笑,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上可差太多了!”

我又想了想,还笑别人呢,我自己还不是这样吗?考试时把"休息”写成了“体息”,白白丢了一分,卷子发下来了,我还认为考的差不多,不应该减分,还有一次我把“干净”写成“午净”当时我还以为我考的差不多。

看来,我们做事情要处处小心,不能像差不多先生那样,事情才能成功。


差不多(4)

形影不离的两人,一个是男,另一个是女;他们不是情人,不是朋友。但你能猜到吗?有种关系叫不分彼此——题记

那样的空间里,没有外界事物干扰,却依然像现实般的自然;人本多情,亦存在悲欢离合,每当失落时会给予自己安慰,当空虚时会遐想或沉思。长叹中饱含对世俗杂念的不满与亢奋,当欲望呼之不来挥不即走,内心有太多琐碎事想抓紧,却抓不紧;想放掉却放不掉。未来某个街角,哪能找得到?谁告诉我等的人在哪儿?梦想的亲身经历在某年某月某日······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就像两个人写文章,即使你告诉他们同样的主意和思路后,写出来的文章不可能完全一样。即使心有灵犀也是短暂的,刹那间却无法拼凑。人类是高级动物,皮肤血液组织是由很多微粒子组成,器官、DNA、指纹没有完全一样,但也无可复制。你永远是独一无二,哪怕是双胞胎都有自己独特的“标志”。

为什么我说不分彼此,绝非关系密切,甚至本身没多大联系;之所以和他想到一起是因为:看着那男人的外表、动作、表情、神态,总感觉与自己有太多相似之处,多愁善感的我一旦对他内心产生好奇,又无法与之接触沟通就形成习惯性的猜疑。后来通过各种途径去打探他的消息,查看他的私生活照片,于是把文字或照片上所描述的环境,在内心加以幻想编造;当找到和我相似的生活情景,哪怕是一瞬间也难逃我的眼睛。我喜欢猜想他的喜怒哀乐和他的性格,甚至想象出在他身边没发生过的事情,他没做过的事。或许他和他身边的人根本不是我想象的那样。

我只是一厢情愿地想,只是在内心世界”捏造事实“,也许我纯属不愿接受现实,也要把自己的事安在他身上写,写着写着便仿佛成了”他就是我“、”我就是他“。其实我清醒的时候明白,这一切都是虚幻,我是在自己骗自己。

命运终究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就是我,更别想依靠幻想找出路。自己为别人停住脚步,他在努力向前越来越成功;而自己活在别人的世界里,当别人的观众;在驻足痴望的岁月里,只会愈加空虚到最后迷失自己,直至无法自拔;到那时早已追悔莫及。自己失去的不只是时间,还有失去:为真实精彩作出努力的机会、体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机遇。

有些东西差不多又能怎样呢?世界上这么多人,你还要分出上百上千个你不成——后记


差不多(5)

“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曾经囫囵吞枣地看过胡适先生的这篇《差不多先生》,就有过细微感触。近日再细读,更甚。

文章不长,可以说是记录了差不多先生的一生。他姓差,名不多,差不多先生,人如其名。差不多先生,不只是相貌,就连记性也不精明,思想不细密,处事原则也果真差不多。

小时候他妈叫他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家,问他原因,他回答:“红糖和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山西和陕西不是差不多吗?”“千字比十多一小撇,不也差不多吗?”“今天同明天走不也差不多吗?”“八点三十分开同三十二分开,不也差不多吗?”“找东街汪大夫看病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最后人们竟称赞他差不多的态度,称他为圆通大师,并把他作为学习的榜样。

对于这篇文章,我首先是感到惊讶,惊讶于差不多先生的处事方式。其次是感到惋惜和心酸,不仅是惋惜于差不多先生的一生,更多的,是看到,当代许许多多的中国人,昏庸地把这种“差不多”的观念作为一种榜样和信仰,并愚昧地沉溺其中浑然不知。

《差不多先生》发表之后,引起了强烈的轰动。因为它一针见血,讽刺了国人的弱点和缺陷,麻木国民的劣根性,这是一种处世态度的缺失,一种责任感的泯灭。文章虽然很简单,却有着深厚的意义。

它与黑暗的社会固然有不可分的联系,当时的社会暗无天日,百姓们只得在压迫中挣扎,思想的麻木落后,对于处事态度变得麻木,渐渐懒惰迂腐,不求进取......

胡适在文章中提到说,“差不多先生就是旧时中国人的代表。”这种现象在旧时十分普遍,文章中透露着胡适对国人的惋惜,“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不过就连现在的生活中也不难见到这样的一类人。“差不多”的风气依然存在于现存社会之中,并且不断地蔓延着,造成严重的后果。

差不多先生这样的态度是绝对不可取的,若是以此作为人生态度的准则,它就会像一个寄生虫一样,一点点吞噬人的上进心,吞噬人们的责任感。要是每一件事情都差不多,那么整个人生也就差不多了。这样的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呢?

对待事情马虎的态度不可取,随便敷衍了事的态度不可取。差不多的态度是不会被认可的。我们应该努力地做好每一件事情,不论事情是大是小,我们都要摒弃“差不多”的态度,让这种负能量就此消失。


差不多(6)

今天,我阅读了,这篇文章.

文章主要讲了以前有一位差不多先生,他做事只要求差不多,小时候妈妈让他去买红糖,回来却买成了白糖,还说:“红糖和白糖不都是差不多嘛?”他做事只要求差不多,有一身病了,却叫来了一个兽医,可最后还是一命呜呼了!

读完这篇课文,我想起有一次我让我妈妈买语文教程,妈妈却买成了数学教程,但我却说;“差不多,反正也会用上的.”当我读完这篇课文后,我就下定决心,做一个完美的人,再也不像差不多先生那样了,如果我们国家的所有人民都做事差不多的话,那我们的国家就会变成一个懒国.

我们以后一定不要和差不多先生一样了,一定要成为一个完美的人.我真想和差不多先生说“老差呀,在坟地里睡着和在家里睡着差不多吧!”


差不多(7)

说起这差不多先生,闹出的笑话还有好多呢!

话说,他成了一位书法家——虽然书法境界不是很高,但还是有人愿意让他题字。“差不多先生,来,帮我写几个字贴在店门口——友朋小吃。”差不多先生“唰唰”潇洒地写完,贴在店门口。结果,小朋友们路过这家小吃店,都匆匆跑开,店主百思不得其解。拉了一位小朋友来“审问”,小孩儿哆哆嗦嗦地说:“吃——吃小朋友——魔鬼啊!”店主这才恍然大悟,立刻“抓”来差不多先生责骂。差不多先生嘀咕:“顺着写和倒着写不是差不多嘛!何必如此认真!”尽管这样说,还是很不情愿地给店主赔了礼。

一转眼,天色已暗。差不多先生心想:嗯,去夜市逛逛。走着走着,他看见一把做工精巧的小玩意儿,爱不释手,顺手放进口袋。这些正好被一位巡警瞧见,可怜的差不多先生被当成小偷,抓进了牢房。差不多先生打打哈欠:“牢房和住房也差不多,还是先睡一觉。”

第二天,他已被判为死刑(在“差不多国”中,警察判刑差不多就过去了)。差不多先生掏出手机想要求救,让亲友把他保释出去,结果没信号。他长叹一声:“有无信号也差不多,合璧太认真!”

他临死之前,还是笑嘻嘻的。别人向他请教这般“乐观”的心态。他笑笑:“生死差不多,哭笑差不多。笑对风险,海阔天空,我下辈子还是差不多……”

差不多呀差不多,你呀是中国人的代表,多少人都在学你!我劝你呀,下辈子别做差不多。否则……后果可想而知。


差不多(8)

“差不多”的做事态度,最终会毁了你的职业前途

文/卢拉

你是“差不多”先生吗?

你是一个做事“差不多”的人呢?还是一个对自己要求严格,做事情尽自己最大努力,力求做到最好的“完美主义者”呢?

如果是前者,做任何事抱着“差不多就行了”的态度,那你的职业生涯估计也就是个“差不多”的状态,不会有长远的发展。

01

到年底了,部门要写年度工作总结,领导将这个工作业务同时交给了同事A和同事B,让他们每人写一份工作报告。

同事A性别大大咧咧,做事马马虎虎,平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个事情嘛,差不多就行了”。领导安排他写一份年度工作总结,他说“工作总结嘛,随便写写就行了,每年都差不多”,结果就是他将去年工作总结里面的数据换成了今年的,其他内容没有一点变化,今年做得很多特色工作在总结报告中都没有体现出来。今年与去年两份工作总结对比一下,除了数据的变化,别的内容一尘不变,我们部门内部的人清楚今年具体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而其他部门的人看到这份工作总结后,会认为我们今年与去年做的工作差不多,没有开展新项目,也没有取得进步。

同事B的工作总结则很全面,不仅将今年开展的工作内容在报告中一一体现了出来,而且还提出了今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每一个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在报告最后,还提出了下一年的工作计划。不论是本部门还是其他部门的人在看过总结报告后,都能对我们今年开展的工作说出一二来。

“差不多”的做事态度,最终会毁了你的前途

02

同样的工作,同事A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完成,在我们佩服他的工作效率时,他总会说“哦,那个嘛,做一做差不多就行了”。他这种“差不多”的做事态度,致使在工作中已经出现过多次大大小小的差错。有时候,“差不多”就会发生“差得多”的情况,从而闹出笑话,出现原则性问题。

之前,有一家公司向我们要一组数据,对方公司提供的表格模板以平方公里作为单位,而我们统计数据时习惯采用亩作为单位。同事A直接通过复制粘贴将数据从我们的表格粘贴到对方表格中,没有进行单位换算,以致于数据最后出现了天囊地别的差距,对对方公司造成了很大损失。

平时,我们单位经常开会,少则一周开三、四次,多则有时一天也会开几次会。我们单位的会议通知方式是时行政办公室以电话的形式向各个部门通知。有一次是A接听的电话,让他通知我们部门领导下个星期一早晨在xxx办公室开会,由于会议比较重要,通知的人再三嘱咐部门领导必须参加。打电话的时间是星期五下午,那天下午部门领导正好有事外出不在办公室,A没有及时将会议通知转达给部门领导,也没有贴一个标签或者设置备忘提醒。部门领导星期一早晨没有参会,被大领导训斥了。虽然最后部门领导并没有埋怨A,但是,他那一张铁青的脸说明了他的态度。我们的部门领导是一个对待工作态度严谨,要求严格,精益求精的人,而A因为“差不多”的工作态度屡屡犯错,可想而知A在部门领导的心目中的印象如何。

还有一次,我们要采购一批新的设备,部门领导交给同事A负责,并且还多次让他留心设备型号,A说“设备型号都差不多,买回来都能用”,结果就是因为几个数字的区别,设备型号不同,买回来的设备不能用,然后又是与经销商协调更换设备,造成了大量时间和运费的损失。

我们部门每周都要开工作例会,部门办公人员轮流向行政办公室协调时间借会议室,有一次轮流到同事A安排会议室,结果他安排的会议时间与其他部门冲突。虽然工作例会不是很重要的会议,重新安排一次也不会造成多大影响。但是,因为安排失误造成会议推迟,部门领导心里不爽,同事心里也不爽。虽然大家嘴上不说,表情却毫无保留的出卖了内心的想法。

同事A处理过的工作,部门领导基本上还要跟在后面收拾烂摊子。其实很明显,现在有重要的工作,或是要求细心处理的任务,部门领导基本不交给A做。至少从目前来看,他将自己的职业生涯葬送在了“差不多”这条路上。

认真负责的做事态度,最终会造就不一样的你

03

同事B则截然相反,他对待工作很谨慎,考虑问题也很全面,交给他的任务,他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检查,确保无误后才会交给部门领导审核。虽然他完成一项工作花费的时间较长,但结果总会令人满意。

之前,有一家外地的公司来我们这边参观学习,他负责与对方进行沟通,最终交了一份漂亮的行程安排方案。方案里面包括了对方公司参加学习的人员名单、职位、来回的飞机航班,还根据对方停留时间的长短,安排了每天参观学习的地点和项目。除此之外,方案里面还具体细化到了参观人员的住宿、吃饭这些方面。

同事B做的方案,采用流程图的形式,别人一看就一目了然,内容也很全面,将所有涉及的方方面面都牵扯到了。讲真,惊艳了一把,成为后来我们做行程安排方案的模板。

04

你的“差不多”,领导看在眼里。一次两次“差不多”情有可原,但次数多了,因为“差不多”而导致“差得多”出现的频率高了,领导还放心将重要的工作交给你做吗?渐渐地,你将会被边缘化,做一些无关紧要的工作,甚至被“放空”,成为一个单位里所谓的“闲人”。同事A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你的踏实认真,领导也会看在眼里。每个上司都愿意将任务交给一个做事认真负责的人去执行,因为会省去很多麻烦,少去不必要的扫尾工作。如今,部门里面大大小小的事情,领导都放心交给同事B去做。

拒绝“差不多”

05

其实,?从一个人平时的做事态度就能看出这个人的生活态度。做事情马马虎虎、“差不多”的人,在生活中也是一个习惯将就的人。而做事情认真、细心的人在生活中也会追求精致。

工作上拒绝“差不多”,将每一份任务,不论是大是小,都认认真真地做好,是一份责任,也是一种工作态度。

生活里同样拒绝“差不多”。生命有限,在有限的日子里,用心、认真地度过每一天,将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满足,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来源:简书)


差不多(9)

寒假里,我无意中读了一篇文章——胡适的《差不多先生传》。让我感触很多,我们来分享一下吧!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差不多先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买东西不顾质量,把红糖买成白糖;学习不思进取,陕西和山西不分;工作敷衍了事,十等于千;就连自己病重,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和人医差不多,临死前居然说:“活人同死人差不多……”他的口头禅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认真呢?”最终因为“差不多”这样的毛病而一命呜呼了。

这让我想起了前苏联“联盟1号”宇宙飞船,由于“差不多”导致的种种失误而造成的宇宙飞船和宇航员失事。

在差不多先生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我的影子。书写不认真:“儿子”少写一横居然写成“儿了”,“0”写成“6”,“9”写成“4”;计算马虎:加号看成减号,加法算成减法……

通过这篇文章,使我明白了:凡事不能差不多,一旦差不多,什么事也干不好,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以后我要认认真真学习和做事,绝不做第二个“差不多先生”。


差不多(10)

寒假,我看了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叫做《差不多先生传》。

这本书就我个人而言。这是一则笑话。但是,我有时候也是这样的人。没有人是完美的,但。做到差不多先生这样的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吧?

差不多的先生的可笑之处正在于他的不细心与不仔细,可最重要的就是确实不在意。白糖与红糖差不多,陕西与山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要太精确。”如果说当时的中国人各个都抱着这个心态,连生死都差不多,还有是什么好在乎的呢?如果以国家侵略与被侵略都差不多这种心态,无可质疑这个国家没有自尊,这个名族没有自尊,这个人还会有自尊吗?

《差不多先生传》不是一篇真正的人物传记,因为世上没有这个人。作者只是以人物传记的形式成文,达到讽刺当时那些虚伪,国人的目的,引人深思,增强讽刺效果。

凡是对事不认真的人总会说差不多。“差不多”是每个懒惰的人的一种自我安慰的方法,来隐藏自己懒惰的缺点。

读了《差不多先生传》让我明白了我们应该努力改善自己的缺点而并非隐藏。


差不多(11)

今天,我读了《阅读年选》中《请“差不多先生”回家》这篇文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可笑: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陕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还经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看完这篇文章,我暗自思忖:哪有这么傻的人呢?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上可差太多了!

合上书,我笑着对妈妈说:“妈妈,‘差不多’先生真逗人!世上怎么会有这么可笑的人呢?”妈妈听了,却说:“你笑他,我还觉得你眼他很像呢!”“什么,差不多先生和我很像?”听妈妈这么一说,我生气了。然后,妈妈让我想一想过年包饺子的事儿,我一听,顿时脸红得像一个熟透了的红苹果。记得上次家里来了亲戚,妈妈决定包馄饨吃。于是,我跟着妈妈学着包馄饨。可刚学了一会儿,我就马虎起来。许多馄饨因为馅太多了,结果皮包不住,皮上裂开了口子。我用力去捏紧破裂处,谁知另一处又裂开了。呵呵,我的馄饨成了“花脸”。妈妈让我认真点包。我晃着脑袋说:“干嘛要包得那么好看?反正都要进肚子,差不多就可以了。”等馄饨烧好了,我掀开锅盖一看:馄饨分了“家”,上边漂了好多皮儿,下边沉着好多馅儿。在爸爸妈妈的笑声中,我只得把这些馄饨“消灭”掉当然,这些馄饨的味道可差多啦!

想着想着,我又想到了以前班里的一位同学。老师布置了背课文作业后,我们就认真地开始读起来。还没读多长时间,她就开始玩了。我问她:“你会背了吗?”她回答说:“差不多了。”我劝她多读几遍,要读到能正确、流利背诵。她却不接受我的忠告。老师来检查了,恰好抽到她。她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背不顺溜。老师狠狠地把她批评了一顿,让她利用下课的时间背熟并抄写一遍。下课后,同学们出去玩了,她后悔地说:“要是我再认真读几遍,就会背了。”这位“差不多先生”同学,只好乖乖地在教室里抄写课文啰。

《请“差不多先生”回家》这篇文章让我感触颇深。它教育我们,凡事要认真细致,决不能像文中的“差不多”先生一样,不求上进,马虎行事,这样会让我们一事无成。


差不多(12)

做任何事都要认真,严谨,不能求差不多,否则会有不好的后果。这是我读《差不多先生传》的感悟。

这个故事讲的是差不多先生做什么事都不认真,小时候妈妈叫他去买红糖,他却买来白糖,相差太大,他却说差不多;在学校先生问他题,他把山西说成陕西,相差甚远,他也说差不多;在钱铺做伙计,把是写成千,千写成十,本差太多,他也说差不多;赶火车八点三十分开,他八点三十二到未赶上火车,还说差不多;最后得了急病把汪大夫请成王大夫(牛大夫)还说差不多,结果延误的病情,而他要死时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

最令我气氛的是,差不多先生在临死还在说“死人和活人差不多”,就因为“差不多”丢掉了自己一条宝贵的生命,他到死也不知悔悟,真令人悲哀,社会上也有许多人做什么事都不计较,不认真,求差不多,也酿成了大祸。

在前几个月,发生了一起电梯事故,让一位刚拥有孩子不久,还来不及更加疼爱、关心孩子的母亲,永远见不到孩子,沉埋于电梯之下了。原因就是因为电梯公司为了省几十元的钢板做踏板,差不多就行了。让踏板没有足够的长度,使这位母亲正要跨出电梯时,踏板松动,露出缝隙,掉了进去,冷冰冰的电梯齿轮来不及关闭,残忍地挤压着这位母亲的身体,我看到这条新闻时不禁一寒,多么可怜的母亲,多么可怜的孩子,再也见不到妈妈了,就因为几十元的钢板,这就是这个“差不多”导致的后果,这就是“差不多”带来的残忍,这就是“差不多”带来的伤害。

后头再来想想我,也是一个差不多小孩,在数学考差时发现因数字写错几个,回家狡辩说差不多没认真,在复习上,说差不多就行……因为太多的差不多,所以成绩一直上不去,我现在多么后悔说出那么多“差不多”。

《差不多先生传》给了我极好的教育,让我做事更严谨认真,不再马虎,使我终身受益。


差不多(13)

读《差不多先生》有感

今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是可笑: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山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要太精确。”“哪有这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要笑,“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上可差太多了!”

但我冷静下来又一想,还笑别人呢,我自己还不是这样吗?考试时把“休息”写成了体息,白白丢了一分,卷子发下来了,我还认为差不多,不应该减分;还有一次,我把“切除食指”写成了“切除十指”,当时以为差不多,没什么大不了的,可现在想一想,如果是医生在开处方把“切除食指”写成“切除十指”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

文章最后写“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习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天哪!”我忍不住要惊呼,这怎么成?打仗时部队潜伏在敌人后方,准备发动袭击,如果有一个人动一下,如咳嗽一声或卷曲一下腿,就可能会造成全军覆没;发射卫星,如果科学家计算时小数点错一位又认为差不多而不纠正,结果卫星掉了下来,那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啊!……

看来,我们做事情是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不能象差不多先生那样,事情才能成功。达到国家,小到个人都是如此。


差不多(14)

今天,我阅读了,《差不多先生》这篇文章。

文章主要讲了以前有一位差不多先生,他做事只要求差不多,小时候妈妈让他去买红糖,回来却买成了白糖,还说:“红糖和白糖不都是差不多嘛?”他做事只要求差不多,有一身病了,却叫来了一个兽医,可最后还是一命呜呼了!

读完这篇课文,我想起有一次我让我妈妈买语文教程,妈妈却买成了数学教程,但我却说;“差不多,反正也会用上的`。”当我读完这篇课文后,我就下定决心,做一个完美的人,再也不像差不多先生那样了,如果我们国家的所有人民都做事差不多的话,那我们的国家就会变成一个懒国。

我们以后一定不要和差不多先生一样了,一定要成为一个完美的人。我真想和差不多先生说“老差呀,在坟地里睡着和在家里睡着差不多吧!”


差不多(15)

这篇文章描述了中国人民的代表和“榜样”差不多先生的一生。差不多先生的样子和你、我都差不多,但凡事不很精明,思想不很细密。他常把山西说成陕西,把红糖买成白糖,把十字写成千字,更有甚者,把今天以为成明天,把9:30看成9:32,结果误了要事。有一次,他忽得重病,叫家人去喊王医生来给他治疗,可一不小心说成了兽医汪大夫。差不多先生知道叫错了人,但他觉得汪字和王字也差不多,就叫汪大夫给他治病。汪大夫用治牛的方法医治差不多先生,结果不过一小时,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差不多先生在临死前留下了一段“千古佳句”:“凡-凡事,只-只-只要差-差-差不多-就-行了,何必那-那么认真呢?”他死后,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精细,不肯计较,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都向他学习,视他为导师。中国,就这样成为了一个懒人国。

这位“伟大”的差不多先生,其实就是那些不精益求精,凡事不肯认真的人。我们其实每个人都有过当差不多先生的经历。记得有一次,我正在做数学作业,有一题要用三位小数乘以三位小数,我心想:“小数和整数不就差一点吗?”便把一个小数四舍五入后再相乘,结果,因为差不多的思想失去了一个得一百分的机会。我也看过身边的例子。有一天,我们篮球夏令营的一个同学为了快点打上比赛,只马马虎虎地跑了两圈就加入进来(平时我们可是要跑上十圈还加压腿的!)结果在打比赛时拉伤了背部肌肉,一个月都没能来参加训练。写作文也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以前我写作文时,总是不会的字用拼音代替,不肯花时间查字典、打草稿,还经常虎头蛇尾,想着差不多挺好的啦,不用再改了。看完这篇文章后,我终于恍然大悟,再这样下去,我就要和差不多先生一样了。我便开始认真起来,要让好变成更好的想法也在心中浮现出来,打草稿、查字典,终于作文得了一个又一个优+。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做到差不多就想罢手的时候,你要回忆起那些例子,那些不求甚解的后果。好和更好之间只差一个“更”字,但这一个字足以让我们从失败变为成功。大家应该为这个“更”字努力,变得精益求精,不让中国在我们这代还是一个“懒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