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香囊(汇集7篇)
追逐梦想的孩子
2023-12-18 00:52:39
初中
记叙文

端午香囊(1)

端午节有许多习俗,如:吃“五黄”、吃绿豆糕、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做香囊等。

今天萧山日报九楼会议厅里,小记者们在水晶老师和家长的带领下,上了一节“端午防蚊香包制作”的手工课。

我第一次拿起针、线做手工,一切都是那么的新奇。调皮的线头怎么都不肯乖乖地穿进针眼里,边上的阿姨都替我着急了,她主动帮我穿好针,打好了结。动手缝的时候,我妈妈终于出现了,在她的指导下,我一上一下、一进一回地总算把这块花布缝成了一个小布袋。接着水晶老师帮我在这个布袋口上打了8个洞,她教我们用穿鞋带的方法绑好它,塞进棉花,这棉花里包有十二种中草药,有石菖蒲、薄荷叶、艾叶、藿香、白芷、丁香、金银花、苏子、肉桂、紫苏、香茅、冰片。最后打上蝴蝶结,一个漂亮的香包就做好了,闻一闻,香气扑鼻,防蚊效果一定很好。

端午节我不仅尝到了很多美食,还学到了做香包的方法。它真是个丰富多彩的节日啊!


端午香囊(2)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每当这个时候,我们会起得很早去爬山,在途经的路上,买上一两个香囊,自己带一个,回家,送给爸妈,哥哥,姐姐一个,一家人可开心了。


端午香囊(3)

端午节佩戴香囊是华夏民族的古老习俗。香囊是香荷包的简称。香囊又名香包、荷包、香袋、香荷包。

端午节佩戴香荷包源于公元前278年,楚国民以“简棕”(即竹简贮米)投入汨罗江祭奠屈原,使鱼不损伤其遗体;又据《初学记》中记载:汉光武年间,长沙人欧回,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屈原官名)对他妻子托梦说:“你们祭祀的东西,被江中蛟龙偷走了,以后可以用艾叶包住,五色线捆好,蛟龙最害怕这两样东西”。于是其妻就用竹简制粽,并缠上五色丝线投入江中。后来世代相传,发展为端午节食品及五色丝线缠粽子的民风民俗。到后来,人们又用五色彩线缠、绣各种各样的香荷包,这种古俗愈演愈烈,据古乐府《孔雀东南飞》中描写:“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又如:《红楼梦》书中写道:“(宝玉)因忙把衣解了,从里面衣襟上将所系的荷包解了下来。”这里的香囊、荷包虽然没有明确指出是端午节所佩戴之物,但其古俗含义辟邪、熏香、定情物不免也夹杂在其中。元代杂剧就提到这种香荷包,让驰聘疆场的武士佩戴在身边,是用来装针线的,大的像钱包,小的似手袋。

我国古俗佩戴香荷包历史悠久,它可追溯到周代之前。据《礼记·内则》记载:“子弟父母,左右佩用……衿缨,以适父母舅姑。男女未冠笄者,咸盥漱、栉纵拂髦、忽角衿缨,皆佩容臭。”这里所说的“衿缨”是编结的香囊;“容臭”是指香囊中的香物。这段文字记载说明周代年轻人在父母与舅姑处时,随身佩戴香荷包(香囊),以表示对长辈的尊敬礼仪,也说出了那时的香荷包尚无装饰意义。

在我省许多城乡,尤其是西峡,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总要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并举办许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耐人寻味的民俗活动。特别是这天,大人小孩都佩戴各色丝绸,精工制作成的颜色各异、形状不同的香囊戴于身上、腰间,娃娃们都要带上布制的肚兜,人们认为这些布制吉祥物都有灵气,都具有保护子孙平安成长的特性,因此,在端午节这天佩戴香囊,受到人们喜爱和。

香荷包都是采用彩色绸缎或布块包上棉花,掺和着丁香、山艾、细辛、甘松、白芷等中药粉,再用彩绸扎绣而成。它们下边还垂上红、绿、青、蓝、紫各种线穗,再穿上银珠光片之类,看上去珠光宝气,诱人喜爱。有些巧手把许多小香包串起来,组合成很有趣的“八仙过海”、“鱼儿钻莲”、“老鼠啃葡萄”、“狮子滚绣球”、“猴娃啃桃”、“虎踏五毒”、“驱五毒簸箕”、“艾虎”。在端午节早晨,大人要把这些香荷包给孩子佩戴在身上。希望香荷包里的香味和小动物可以祛病除恶,祈福降寿。随着历史的演变,祛病求福的观念渐渐淡化,而这制作精湛的艺术品的风俗却保存了下来,成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衷心祝愿。


端午香囊(4)

端午节有许多习俗,如:吃“五黄”吃绿豆糕、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做香囊等。

今天萧山日报九楼会议厅里,小记者们在水晶老师和家长的带领下,上了一节“端午防蚊香包制作”的手工课。

我第一次拿起针、线做手工,一切都是那么的新奇。调皮的线头怎么都不肯乖乖地穿进针眼里,边上的阿姨都替我着急了,她主动帮我穿好针,打好了结。动手缝的时候,我妈妈终于出现了,在她的指导下,我一上一下、一进一回地总算把这块花布缝成了一个小布袋。接着水晶老师帮我在这个布袋口上打了8个洞,她教我们用穿鞋带的方法绑好它,塞进棉花,这棉花里包有十二种中草药,有石菖蒲、薄荷叶、艾叶、藿香、白芷、丁香、金银花、苏子、肉桂、紫苏、香茅、冰片。最后打上蝴蝶结,一个漂亮的香包就做好了,闻一闻,香气扑鼻,防蚊效果一定很好。

端午节我不仅尝到了很多美食,还学到了做香包的方法。它真是个丰富多彩的节日啊!


端午香囊(5)

1端午香囊作文

端午节佩戴香囊是华夏民族的古老习俗。香囊是香荷包的简称。香囊又名香包、荷包、香袋、香荷包。

端午节佩戴香荷包源于公元前278年,楚国民以“简棕”(即竹简贮米)投入汨罗江祭奠屈原,使鱼不损伤其遗体;又据《初学记》中记载:汉光武年间,长沙人欧回,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屈原官名)对他妻子托梦说:“你们祭祀的东西,被江中蛟龙偷走了,以后可以用艾叶包住,五色线捆好,蛟龙最害怕这两样东西”。于是其妻就用竹简制粽,并缠上五色丝线投入江中。后来世代相传,发展为端午节食品及五色丝线缠粽子的民风民俗。到后来,人们又用五色彩线缠、绣各种各样的香荷包,这种古俗愈演愈烈,据古乐府《孔雀东南飞》中描写:“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又如:《红楼梦》书中写道:“(宝玉)因忙把衣解了,从里面衣襟上将所系的荷包解了下来。”这里的香囊、荷包虽然没有明确指出是端午节所佩戴之物,但其古俗含义辟邪、熏香、定情物不免也夹杂在其中。元代杂剧就提到这种香荷包,让驰聘疆场的武士佩戴在身边,是用来装针线的,大的像钱包,小的似手袋。

我国古俗佩戴香荷包历史悠久,它可追溯到周代之前。据《礼记·内则》记载:“子弟父母,左右佩用……衿缨,以适父母舅姑。男女未冠笄者,咸盥漱、栉纵拂髦、忽角衿缨,皆佩容臭。”这里所说的“衿缨”是编结的香囊;“容臭”是指香囊中的香物。这段文字记载说明周代年轻人在父母与舅姑处时,随身佩戴香荷包(香囊),以表示对长辈的尊敬礼仪,也说出了那时的香荷包尚无装饰意义。

在我省许多城乡,尤其是西峡,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总要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并举办许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耐人寻味的民俗活动。特别是这天,大人小孩都佩戴各色丝绸,精工制作成的颜色各异、形状不同的香囊戴于身上、腰间,娃娃们都要带上布制的肚兜,人们认为这些布制吉祥物都有灵气,都具有保护子孙平安成长的特性,因此,在端午节这天佩戴香囊,受到人们喜爱和。

香荷包都是采用彩色绸缎或布块包上棉花,掺和着丁香、山艾、细辛、甘松、白芷等中药粉,再用彩绸扎绣而成。它们下边还垂上红、绿、青、蓝、紫各种线穗,再穿上银珠光片之类,看上去珠光宝气,诱人喜爱。有些巧手把许多小香包串起来,组合成很有趣的“八仙过海”、“鱼儿钻莲”、“老鼠啃葡萄”、“狮子滚绣球”、“猴娃啃桃”、“虎踏五毒”、“驱五毒簸箕”、“艾虎”。在端午节早晨,大人要把这些香荷包给孩子佩戴在身上。希望香荷包里的香味和小动物可以祛病除恶,祈福降寿。随着历史的演变,祛病求福的观念渐渐淡化,而这制作精湛的艺术品的风俗却保存了下来,成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衷心祝愿。

2端午节作文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做香囊,过端阳,戴在身上香四方。

今天,满大街都都是戴香囊的小孩儿,一路叽叽喳喳,热热闹闹,都在炫耀着自己漂亮的香囊。

我就想,我何不自己做一个香囊呢?不仅自己可以DIY一把,还可以省钱,真是一举数得。

我把这个想法跟妈妈一讲,得到了妈妈的鼎力支持。晚上,我们翻箱倒柜,把家里的储物柜翻了个底朝天,终于找出了想要的材料。

材料:

绸缎布头,棉花(家里找不到棉花,就从玩具小熊肚子里掏出来一点代替),香料(笛子用的是艾叶,现成的),漂亮的毛线,剪刀,针线等。

做法:

第一步:先把两层布头用剪刀剪成自己喜欢的形状,笛子剪成了方形,圆形和月牙形,记住哦,一定要两层一起剪,不然可能会不好缝制哦。

第二步:接下来就要用针线把剪好的`香囊布缝起来,要留一个小小的口,这个口很重要,如果不留口的话,就没法塞进棉花和香料了。

第三步:塞进棉花和香料,笛子家里没有香料,就用艾叶代替了。

第四步:把封口缝住,缝上一根长毛线,记住,一定要把毛线的两头挽上一个结再缝,免得绳子松开。

第五步:在香囊的底部缝上喜欢的毛线做穗子,自己想缝几条就缝几条,嘻嘻……

好啦,就这样,一个漂亮的香囊就大功告成了,怎么样,简单吧?快来跟着我学吧!明年的今天,你就不用去买香囊了,可以为家长省下一笔开支,还可以送给亲人,表表爱心哦!

3端午节作文

古代有一个爱国大诗人,名叫屈原。因受奸人挑拨,被皇上驱逐,但他仍然爱自己的国家,最后投江自尽。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就将他投江的那一天,也就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于是,这个节日就传了下来,只到今天。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地方已渐渐淡化了这个节日,但山东这一带的人却还对这个节日充满热情,很注重这个传统节日。

早上,我一醒来,就发现自己的手腕上有一根用几种不同颜色的线拧成的一小段绳,我问妈妈:“这种绳叫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妈妈耐心的回答了我的问题:“这叫“五彩丝“,也叫“花绳”。传说可避除兵鬼、不染病瘟,所以,每到端午节,只要是小孩子,不分大小,手上都会系一根这样五彩的绳。”“哦”我答应着,但还是不想戴它,因为我是个贪玩的孩子,这东西在手上还蛮别扭的。

“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当然是吃粽子。上午,我随爸爸妈妈来到了外婆家帮忙包粽子,而外婆呢?早就准备好了箬叶、糯米和丝线。粽子一般用糯米做成。把糯米还有包粽子的竹叶泡在盆里一天一夜。再用叶子把粽子包成三角形,每里面放上一个大枣,为的是让粽子的味道更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包粽子,一边聊天。我看着外婆那娴熟的动作,心里痒痒的。于是,我学着外婆的样子,拿起一片箬叶,将它折成圆锥体,放入米,再把多出来的箬叶折过来,盖住米粒,结果这些米粒就像是跟我过不去,不听话地跑了出来。我连忙又拿了一片箬叶把它们裹住,可是他们“米多势重”,我只好向“大将军”外婆求助,外婆一来,这个”小兵”就没招了。不一会儿,我们就包好了一盆粽子。

要煮粽子了!外婆先将锅里倒上水,然后将粽子一个个的放进锅中,用慢火煮一个下午。煮好后,一打开锅盖,香味就充满了整个屋子。一口咬下去,那甜甜的糯米,不仅甜在口里,还甜到了心里!让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

中华民俗源远流长,端午节,是多么热闹,多么快乐,我们要将这传统习俗一直保留下去。直到永远,永远……

4端午节作文

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今天是端午节,大家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不知道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你们还记得楚国那位爱国大将屈原吗?我来说一说他吧!

屈原是战国时期出国人,很有学问。他在楚王身边做官,以形象是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昏君楚王却听信奸臣的话,把屈原削职流放。在流放中,屈原听说楚国的的都城被敌人占领,百姓遭难,悲愤极了。五月初五这一天,他来到汨罗江边,怀抱一块石头,以纵身跳入汨罗江中。出国的百姓听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们含着泪划着船赶来打捞屈原,还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鱼,希望鱼儿不要伤害屈原的身体。这就是五月端阳包粽子的来历。

我来讲一讲赛龙舟的来历吧!当时楚人因为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

小孩还要挂香囊的。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端午节还有挂艾叶、菖蒲的习惯: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端午节的活动可真多呀!


端午香囊(6)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端午·香囊作文10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粼荷上露珠凝,碧影帘下水艾亭。

清明晓雨伴风铃,久久弥弥苦艾情。

阳台上至今还挂着一排风铃大小般的香囊,在那初夏的清晨,守一杯清茶,看弥弥雾气融进窗外的蒙蒙细雨。这时艾香会渐渐漫出,淡淡的、涩涩的、暖暖的,它环绕着、低语着、陪伴着,仿佛在梦境中怅惘的地追忆……

每逢端午制香囊的习俗是姥姥从太祖母那里承来的,说来也平凡,实则寓意颇深。自我出生后,每年端午给小孩子配配香囊一事渐渐成了习惯,我是家中唯一的幼子——自然而然地对这香囊有着说不清说不尽的感情了。

提到香囊自然就不得不说到艾。姥姥家的院子里有一顶青瓷大缸,大的也颇像一个小水塘了。在春夏尤显得勃勃生机,嫩绿的藻、油油的萍、清澈的绿水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这缸呢,年年只种艾叶。这艾也出奇,在姥姥的细心栽培下每年都长得很盛——并非是一片郁郁葱葱,而是每一束都挺拔,每一束都各有千秋。

第一次与姥姥一同去采艾的场景还历历在目。那是一年初夏,站在姥姥偌大的瓷缸前,看着艾叶,莫名有一种清新感扑面而来;满眼的绿,让年幼的我也兴奋了起来。联想到一位散文家的比喻实在恰当“艾是乡村的女儿,淡淡妆,浅浅笑。”《诗经》中的“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也略有此意。那时的我对这苦艾还是抵触的,总是不耐烦地挥舞着手,胡乱着拔一阵,便丢下了姥姥,独自一人去内屋玩儿去了。

从那以后,年年都要去姥姥家过端午。我有幸完整的观赏这整个制香囊的过程。那时的姥姥,虽已入耋耄之年,头脑却仍旧明晰和富于觉察力,情感也一直那样丰富而又敏感,从来没有衰退过,她总会微微笑着,给人以淡泊宁静的美感。

姥姥会先挑几片艾叶,用刀切成碎末儿,那一刀刀的响声是清脆悦耳的——如夏日里的一缕清泉。一刀、两刀……慢慢地,那苦艾的中药味儿便溢出来了,愈来愈浓。缭绕在各个角落,将碎末倒入一个竹筐,放在日下曝晒上一昼夜。这时姥姥也不闲着,她会取一些薰衣草、陈皮、腊瓣儿等,掰成小块儿混在一起。这种气味是甜的,薰衣草薄薄的珊味儿飘在鼻腔上端,腊瓣儿沉沉的韵味儿压在下端,陈皮的清新会刺激着鼻腔,混合在一起,好不如在仙境一般。

调好了香料便是包料了,姥姥会先洗净手,身子也尽量坐的端正,一张不大却很精致的丝绸巾平铺在台面上。手持一根鲜红的、细细的丝线,两角一对,那双灵巧的'手便开始劳作了,她的手法娴熟,却不杂乱无章,如轻盈的蝴蝶般翩翩起舞。那时,姥姥的神情会显得颇为庄严。

包好的香囊颇像个小粽子,下面垂着丝带,散发着淡淡的幽香。姥姥将它系在我的衣角,寓意“除五蛰,一年中平平安安。”

这艾香萦绕着的,是一个个静谧的夜晚,那梦中的精灵;是一个个明媚的清晨,那摇曳的风铃;是一次次追忆的思慕中对故土的执着留恋……

在端午的清晨,守一杯清茶。不必有窗外风景的旖旎绚丽,不必有窗外的细雨蒙蒙,那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香囊随微风起舞,如姥姥的双臂,温暖的环绕在我肩头;如姥姥的话语,轻柔的低语;如姥姥的淡泊宁静、温和素雅,熙然陪伴在左右。

姥姥的香囊——艾中爱。

永远,永远……


端午香囊(7)

端午节做香囊作文550 字—今天是端午节,一个传统的节日。关于它,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呢!

战国时期,有一个忠臣名叫屈原,很受楚怀王的尊敬,但有许多小人经常在楚怀王面前诋毁屈原,于是楚怀王就渐渐疏远了他。不久,秦国攻入了楚国,并叫楚怀王议和,屈原劝楚怀王不要上当,但楚怀王不听,还把屈原赶出都城。楚怀王上了当,几年后就死了,屈原悲痛万分,自己投了倪罗江。人们为了纪念他,便把五月初五定位端午节。

端午节这天,大家都要划龙舟、吃粽子、吃五黄,我们家也不例外。妈妈买了很多粽子,当我每次看见时,都会馋得流口水。外婆又煮了一大锅的豌豆饭,有绿油油的豌豆、有奇形怪状的肉丁、有黑不溜秋的香菇丁、还有红红的香肠丁,看起来诱人极了,我狼吞虎咽地吃了两碗。

除此之外,我们家还要自己做香囊呢!妈妈买来一些绣着“平安”的小绸袋,共有4种颜色,又买来十味中药磨成粉。准备好材料后,妈妈和我就开工了。首先把绸袋上的拉绳一个个剪断,抽出,接着小心翼翼地把香粉用棉花包紧,装入小绸袋中。然后,用彩色的线缝死袋口。最后,再在口子上缝上拉环,再在香囊的下端穿上一颗珠子缝上一个流苏,一个香囊就完工啦!我和妈妈在床头、房门、柜子上都挂上了香囊,房间里充满了淡淡的中药的香味,有了它,既给房间添色不少,又可以防蚊虫叮咬,真是一举两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