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禅山(精选5篇)
时光叫我别回头
2024-02-18 02:07:17
高三
读后感

褒禅山(1)

──我为怠而欲出者喊冤

最近刚学习了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读后第一感想是哪个怠而欲出者很冤枉。首先想为大家解释一下:怠,懈怠之意也。这懈怠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松懈懒惰。

或许那位先辈是胆小了一些,松懈了一些,懒惰了一些,但他一人说如果不出去火把就灭了。结果一起游玩的人都出来了。而出来的人又有人责备这位先辈。连作者王安石也感觉后悔听了这位先辈的话。但这一切都应让这位先辈来承担吗?

非也,非也。这位先辈只是一句意见性、提示性的话,又没让其他人非得跟着出来不可。其他三位完全可以不跟着出来嘛。是担心他一人出来有危险吗?那可以由一人陪同,其余二人继续自己的游玩嘛。是因为给怠而欲出者面子,所以不好意思回绝而跟着出来嘛?本人估计其他三位也有些担心也有些怠,只是因为面子不好意思说罢了。有敢说的了,也就有了个台阶下了。但最后敢说出心里想法的人却因为火未灭未发生危险而成了被责备的对象了,成了背黑锅的人了。


褒禅山(2)

游记的种类是很多的,像《与朱元思书》,富春江两岸清丽的美景如在眼前,令人沉醉。而《游褒禅山记》给人的更主要在于一种哲理上的启迪。游一个山洞,游到已经很深的地方,分歧出现了:有人认为再不出去,万一火把熄灭就有被困在山洞里的危险。作者虽然还想再深人洞中探奇揽胜,但火把熄灭的危险让人不得不返回。出来之后,发现火把还够用,于是作者在跌足悔恨之余,感叹“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我总觉得对“欲出者”的责难是没有道理的。是的,“火尚足以明”,但谁又能保证不发生意外呢?一个不慎摔倒在地,山洞深处氧气稀薄,遇上暗河·一这些不确定的因素都有可能让火把熄灭―一旦没了光明,在营救技术落后的古代,没准儿这些游人就是死路一条趁火把还充足,及早撤退,是最安全的做法。因而我颇为“欲出者”感到不平。

提高一个层次来看,我发现这并不仅仅是一次山洞探险的问题。“欲出者”和“欲继续游者”各代表着人类心灵上的一种倾向。“欲出者”在探索下去有危险的时候,断然退却;“欲继续游者”不顾一切地探索下去。因为历史永远是在进步,所以我们也总是哀伤着探索者的献身或是欢笑着探索者的成功,退却者则处于一种永远被人鄙视的地位。

我想,在歌颂探索者大无畏梢神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应该看看退却者的功绩?退却不是逃跑,退却往往具有更大的价值。以克隆技术为例,这在某种程度上有“潘多拉魔盒”的意味。作为科学发展的前沿,克隆技术的深入研究是势在必行的;而假如所有的生物学家、医学家……都投人到克隆技术的研究中,一旦这技术出现偏差,或者失去研究价值,人们会吃惊地发现:在其他重要领域人类一事无成。很多科学家,特别是一些原来就是搞克隆研究的科学家,在作出“退却”的决定时,心灵之争一定都是非常激烈的。恰恰是由于一部分人勇敢地退却,克隆技术才得到了计算机技术、纳米技术、化学技术等相关技术的大力支持,它才有可能取得更大的成果。

心灵之争是不存在孰对孰错的。退却有退却的价值,前进有前进的贡献。人类,正是在退却与前进交织的过程中,在心灵的斗争中,一步一步前进。


褒禅山(3)

写游记,除了在记叙所见到的山川景物、人情风俗外,当然还可以写作者的感触,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说来,在游记中带一些抒情成分比较常见;借着记游发许多议论,而不失去游记体裁的文学意味,这却需要工夫。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作到了这样,它在千百年来是深深地为读者所喜爱的。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古文家,本来以写议论文见长。在这篇游记中,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长处,不多写景物,而是尽量就他游览后的感触大发议论。在这篇六、七百字的文章中,记游的部分和发议论的部分约各占一半。而在记游的部分中,几乎处处是为后面所发议论立下根基。后面发议论的部分,都是回应前面。文章的结构很严密,通篇显出作者的精心安排。

前半篇记游,文字虽然不多,但它却给读者清晰地描绘出了褒禅山的特殊风貌。它可以分为三个小部分。第一个小部分写褒禅山的环境和它的历史。它写了褒禅山的得名,写到褒禅山的禅院,写到华山洞,还写出了从禅院到华山洞的远近距离。禅院与华山洞之间,“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作者根据碑文考订了华山洞应作“花山洞”,显出了作者笔墨的闲暇。第二个小部分写华山洞的“前洞”,只写了四句:“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第三个小部分写“后洞”,这是褒禅山奇险的所在,是它最值得游览的地方,描写比较多。“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几句,写出了它的不同寻常的幽深。作者写他游“后洞”时,“予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这一方面是叙述当日的游踪,一方面也是反衬了后洞的奇险莫测。以下对他当日的游踪还作了几句补叙。补叙出他们一行游后洞到过的地方,“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补叙出“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补叙出“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补叙出他们出来以后,“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这都是记的游褒禅山的事,也可以说是本篇的正文。文字虽简短,描绘却较细。我们好象跟着作者从山中的禅院出来,行过一块仆在路旁的碑,游览了前洞和后洞。他在游前洞时,看到许多游客在那里记下了名字,知道到过的人很多。但这只是一个普通的洞。游后洞时,要持火把进去,越往深处越难走,见到的景物也越奇。虽然作者没有具体描写它怎样奇,然而这却深深地吸引了读者。通过对洞中探寻的迫切心情,给了读者充分想象的余地。后洞的奇,他还有十分之九没有见到,留下一片懊悔。记游的事已经写完,如果文章到此为止,也未尝不可。但是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他的打算就是要从这件游览的憾事中总结出一点教训来。

“于是予有叹焉”一句,陡然一转,引起了后半篇的一番大议论。

作者因此想到古代的学者观察天地山川和草木虫鱼鸟兽,往往能得到一些东西,完全是他们苦心探索、务求深入的结果。一般人只想走平坦的道路,只在近处盘桓,像游山的人大都只在前洞看看一样。他们不愿走到艰险和深远的地方去,可是世间的“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总是在“险远”的、人迹罕到的地方。要到“险远”的地方见识那些“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首先要立定志向;立定了志向,还要有能力;有了能力,还要有毅力;在“幽暗昏惑”的地方,还要有所凭借和帮助,像游后洞时需要有火光照明一样。不要在能力还够使的时候就停了下来,徒然让人讥讪和遗下无穷后悔。

这是作者在这次游山后所悟出的一段做学问的道理。这段道理不仅由于通过他的亲身经历说了出来,具有生动的形象性;而且语言也写得饶有韵味,委宛动人。这段文字的一个特点就是变化多,曲折多。“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是一个总的论述,是这一段文字的纲领。“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这几句具体结合到了这次游山的经历,然而这还是概述,是承上文而来。“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这里是一转。“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这里又一转。“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这里又一转。“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这里又一转。“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最后归结到作者在思想上的收获。句子的变化和转折那么多,是为了层层推进地发挥要说的道理。但它转得毫不费力。它在转折的地方都能巧妙地运用虚字,因此是那样圆转流利,挥洒自如。然而它又是风骨遒劲,笔力挺拔。这段文字和上面的记游文字相得益彰,和它在语言上的运用得好是分不开的。

作者在发完这些议论后,又回顾前面看到仆碑一事,最后还写了几句:“予于仆碑,又有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哉!”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但又和学问的道理有关,因此紧接着写:“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样的收束,显出作者在一路思考。它在文章中,亦有余波荡漾之妙。

这篇文章把记游和论学结合得这样好,使人百读不厌。它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是深刻的,散文上的艺术手法也是有独特之处的。


褒禅山(4)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褒禅山(5)

经过读《游褒禅山记》使我明白了做人要有旷达的心境。在面对困难时要不退缩、不畏惧、不颓废,当你度过了困难之时就是成功迎接你之时。

我们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遇到到挫折就被打倒?遇到困难就是畏惧退缩?不,我们应该直面挫折和困难,挑战它、战胜它,最终收获成功。

中国的玻璃大王——曹德旺,他9岁才上学,14岁就被迫辍学,只要一个小学文凭。童年尝遍了常人难以想象点艰辛,而他从未逆来顺受,而是不断努力,1987年成立福耀玻璃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汽车玻璃制造商。困难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没有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意志。成功要不难,它一直在等着你,等你度过困难磨砺自我的时候它就会出现。

初中学过一篇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里面有这样一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你,天就会先磨砺你,让你经历许多困难和挫折,只有这样你才能成长。当你度过了所有的困难和挫折的后面,当你当你战胜了一切它就会出现。现在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能因为辛苦、劳累就逃避。我们应该有一个旷达的心境,遇到困难就换一种角度想一下,为什么我的生活比别人艰苦?为什么我的我的命运比比别人曲折?为什么我的不幸总比别人?因为这是在锻炼我、这是在磨砺我、这是为了让我成长。

成功会在你战胜困难和挫折时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