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春节的风俗600(精选15篇)
落叶归根
2023-10-25 07:59:23
其它
其它

家乡春节的风俗600(1)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每当我吟诵起《元日》,就不禁想起家乡的春节来。

我的家乡在文成,那里的春节热闹非凡。在除夕的前一、两天,家家户户都忙着准备新年的物品:衣服、春联、小零食……当然,做年夜饭的食材必不可少,有些人家还买了灯笼挂在门前。

除夕那一天,我家要进行大扫除,用干净的环境迎接全新的一年。百田,去祭祖、拜佛的人数不胜数,为的是希望全家人在新年中平平安安。除夕夜则是过年的一大“重头戏”。还没等到天黑,炮声早已“噼里啪啦”地响了起来。长辈们顾不上看风景,手忙脚乱地把家里布置好,而妈妈则跟姑姑、阿姨们一起精心准备年夜饭。天空变得更加漆黑了,远处烟火的光芒却没有减弱。孩子们趁着这个时间从屋内跑出来玩。女孩子们聚在一起,互相述说着自己对新年的期望。而男孩子们,总是爱调皮捣蛋。玩火、扔石头、放危险的鞭炮,他们哪一样没做过?所以,为了安全起见,家长们忙完后会把孩子们老老实实地关在屋里,不让出门。

春节联欢晚会大约在七、八点就开始播出了。这时,年夜饭也差不多做好了。香喷喷的饭菜端上桌,使人垂涎三尺。长辈们允许吃饭后,才能动筷子。大家在除夕夜团聚在一起,吃着丰盛的年夜饭,看着欢乐的春晚,整个县城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吃完饭后不能睡觉,要守岁。这时,大家坐在一起看春晚,时不时能听到几句表示赞叹的家乡话。

到了第二天早上,整个县城的街道上空荡荡的,全县都在休息。中午左右,大家都起床了。穿上新衣,争先恐后地去亲戚好友家里拜年,送上美好的祝福。而像我们这样的小孩子,都要说祝长辈们万事如意、寿比南山之类的话,才能拿到压岁钱。不过,拜年的目的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大家能够在新的一年里能够更好地生活。

元宵节到了,家家做汤圆,到处都能闻到汤圆甜美的味道。

过了元宵节,春节差不多结出了。春节悄悄地到来,又随着我们的欢笑声悄悄溜走。春节,承载着我们的期望与欢笑。


家乡春节的风俗600(2)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欢快、最隆重的节日。春节又叫过年,含有辞旧迎新的寄意。下面是小编收集顿的春节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欢迎阅读参考!

春节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1

咱威海的春节只有初一到初五六那几天,而我老家那边在尾月二十就开始了,一直到正月十五才结束,可以说是一年中最夸姣的二十五天。

从尾月二十开始,家家都有了过年的样子:家家去买过年用的,好比:春联,鞭炮,福字、香、纸好多东西。

到了尾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村子里的鞭炮声就响起来了。到了晚上,姥姥便开始忙了起来,她把灶王爷眼前摆的破旧的小盘子拿走,换上了崭新的、精致的小盘子。我便问姥姥:“为什么要这样做?”姥姥对我说:“在民间,相传尾月二十三,是灶王爷升天的日子。他要向玉皇大帝上报这一家人的好坏,玉皇大帝会对这一家人有赏有罚。”说完后,姥姥又忙了起来。我看见姥姥又找出了几颗糖果,一杯净水,一把料豆和一把稻草叶。我又问姥姥:“这些是用来干嘛的?”姥姥告诉我:“这些是给灶王爷的,糖果是用来路上饿了吃点儿糖,净水、料豆儿和稻草是给灶王爷坐骑用得。”姥姥讲完,忽然叫起来:“关东糖要糊了!”“呢?关东糖?是干啥的?”姥姥告诉我:“关东糖是要把灶王爷的嘴给封上,让他到天上只说好话!”听姥姥讲了这么久,我想,哎呀!乡村的规矩可真不少。

这个年,我是在姥姥家过的。我从尾月三十回到了姥姥家,一直到正月初七回到了威海,听妈妈和同学们讲:今年的威海,过年一点儿鞭炮声也没有,好无聊啊!哎呀!仍是在乡村过年好啊!有过年的气氛,有好吃的饭菜,最好的是——没有功课的压迫。年啪啦的走来,也噼里啪啦地走去!年但愿你再次回来!

春节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2

按照我们家乡的老规矩,春节从尾月二十三就开始了。每到这时,大街上总会挂满红红的灯笼,大街冷巷喜气洋洋,红红火火。

在我们的家乡,春节有这样独特的风俗,尾月二十三,过小年,尾月二十四,扫尘房,尾月二十六,蒸枣饽饽。大年节夜,吃团聚饭,正月十五过元宵。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要数蒸枣饽饽了。每年我都会介入。蒸枣饽饽的面,需要提前一天的晚上预备好,放在暖和的地方。第二天一早醒来,面就已经发得白白胖胖,轻轻用手一戳,面软软的,像一块橡皮泥。

把做枣饽饽的材料,便可以开始做枣饽饽了。先揉好一块儿面,再找到它的中心,开始插第一颗枣,再顺次把枣插在第一个枣的上下左右,每一边为四颗。

看着妈妈手上那娴熟的动作,一个又一个的枣饽饽从她手中诞生了。我看着这些挺简朴的,于是便想尝试一下。先揉面,我似乎是没有劲儿怎么的,面揉了好长的时间,却一直没有变的光滑,只好求助于妈妈,妈妈帮我揉好了面,我又犯难了,我不会插枣儿,刚把面提起来,还没来得及插枣儿面便瘫了下去,这时姥姥就会对我说:“阿俺妮儿手小,不是干活的命,一定要轻轻松松享一辈子的福哦。”

蒸大枣饽饽剩下的面,我们用来做小猪,小猪的耳朵和鼻子,我们用了红糖面,把红糖放进面里揉,便成了红糖面,用大豆做小猪的眼睛,那样子,还真是可爱。

做完大枣饽饽剩下的面,我们还做了元宝,并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恭喜发财。

一个个白胖的枣饽饽出锅了,这些可爱的饽饽里包含着对家人的祝福。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风俗,传承,却包含着每一个人的爱,我想将来我一定要传承家乡的传统风俗。

春节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3

尾月三十的早上,我和弟弟二人坐在奶奶家的客厅里。这时,就会有人问:你的父母呢?他们去哪了?

当你来到厨房时,你就能看到他们以及我的爷爷奶奶的忙碌身影。由于今是尾月三十,根据我们家乡的风俗,在这一天,我们要祭拜两个仙人。一个是天神,而另一个是灶神。所以我的父母正在帮爷爷奶奶预备祭拜用的物品。

吃完了午饭,祭品差不多已经预备好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将祭品摆上祭桌了:

祭桌的正中间是一个木篮子,里面放着两条糯米肠(在猪大肠皮中塞糯米,然后蒸熟)、一只蒸熟了的鸡和一块蒸熟了的猪肉。左右各摆了一根大烛炬。篮子前面是一碗饭和一碗水。而后面从左往右依次是一碗面、两条年糕、一块豆腐、两个馒头一个杨梅和一些生果。

祭品摆好后就是祭拜的时间了,爷爷拿来一把香,用烛炬点燃后发给我们。

我们每个人双手举着手里的三炷香,祭拜。随后,爷爷把香插在祭品上拿来了一鞠躬沓黄纸,相称于仙人用的钱,将它们点燃,烧给天上的仙人,祈求天上的仙人保佑我们来年平平安。但我以为,祭拜仙人和佛教是一样的,应该要虔诚,不求私利。我只是含着对仙人的敬畏之心,给他拜年罢了。

祭拜完天上的仙人,我们还要“慰问”一下管我们饮食的灶神。于是,我们又将祭桌搬到了厨房,将之前的祭拜过程又重复了一遍。我们依然是以特别虔诚的立场给灶神拜年。

这就是我们家家乡的风俗,固然普通,也很常见,但却是大年节这天里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这个风俗是我最喜欢的风俗,由于这是一年中,独一可以和仙人社交的一天。


家乡春节的风俗600(3)

“一眨眼又是一年”,除夕上午在家门口撕下旧对联,贴上新对联的时候像往年每一年这个时候一样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对于多愁善感的我来说,每到辞旧迎新,岁月替换的时候我都会感觉时光匆匆,都会有一种感叹中又带有几分欣喜的感觉。

想想我是一个多么幸运的人啊,从小到大一家人都没有背井离乡,没有只有过年才能回故乡相聚团圆的苦楚;又想想我又有几分不幸,一年到头都生活在一个地方,家人不曾少见,亲戚经常往来,倒没了团圆的兴奋,而且最美家乡往往是景色秀丽,我又没了像有农村老家的人可写的最美家乡。可再细细思量,这在身边的家乡,这从未离开的家乡,这有几分市井的生活倒也耐人寻味,闲情逸致,我这土生土长的南宁市区人也应该骄傲骄傲,珍惜身边的最美。

这家乡的年味,我觉得最美好的日子还是以前小时候在人民西路的家,过起年那才是真真儿的年味。很清楚地记得,每年除夕前一天,天没亮的时候,奶奶妈妈和几个亲戚就在客厅里开始包粽子,备下年货,我特别怀念那时什么吃的东西都自家制作。而且那时我家靠近水街,常闻热闹,到了年关,水街更是热闹非凡,让我怀念除了热闹,还有南宁的特色,譬如那街上萦绕耳旁的都是白话,又譬如卖的大多是南宁的`特色食品,那五颜六色的粉利,那绿油油的粽叶,还有那晶莹剔透的粉饺和白白的粉虫和肠粉;还有我最喜欢吃的马蹄糕。

重要的不仅仅是美食,还有寄托在这些特色上的感情。

如今虽然已拆迁,以前的水街也面目全非,但现在住的小区也不缺乏年味;特别是现在的过年时的炮声和烟花。过年那几天断断续续或震耳或清脆的炮声不绝于耳,除夕的下午,虽然街上已冷冷清清,人们都团圆于家中,可却洋溢着喜庆的炮声,那时便是第一轮放炮的,伴着黄昏,伴着团圆饭。到了快12点的时候,那才是放炮的大,炮声、烟花色、寒暄声不绝于耳,人们都在以新年第一炮来祈求一年财源广进,身体健康。楼道里,楼道下,近处,远处,炮声一浪高过一浪,一声响过一声,炮声由远到近,重重叠叠;嫌恶这炮声的人,譬如我妈妈便称之为轰炸声,而我每到新年的这个时候都会在阳台浸身于这“轰炸声”中,眼里闪烁着天空上的烟花,耳中独听着轰鸣的炮声。


家乡春节的风俗600(4)

北京的春节热闹非凡,我们福建莆田的春节也毫不示弱。我们从腊月初十起,就开始了过年的准备。

腊月初十至腊月二十之间,莆田人会选一个晴朗的“双日”进行扫巡。扫巡就是大扫除,家家户户把屋里的重物品清洗后拿到院子里暴晒,后面再进行屋内的扫巡。

腊月二十四,祭灶公。也就是送灶公上天,灶公升天后,就会向玉皇大帝禀报这户人家在这一年里行善还是行恶,再进行惩罚或祝福。所以,大家在祭拜的时候总要放上各式各样的糖果,让灶公的嘴甜一点。

腊月二十六日起,家家户户都在门口做豆腐,白白嫩嫩的豆腐做好了,就可以喝豆浆、炸东西了。接下来,到了我最爱的环节——炸吃的。我们在这一天总是要炸很多东西的,如:炸豆腐、海蛎饼、炸红薯等。海蛎饼里面包的东西最丰盛了,里面包了肉、白萝卜丝、海蛎等食物只要把海蛎饼做好,再往滚烫的油里炸,海蛎饼就做好了。在看着大人做的同时,我也忍不住流口水了。

腊月二十九日,俗称“小除”。家家都放鞭炮,贴春联,在这辞旧迎新的一天真令人高兴。在晚上是,你还可以更随大队伍去点灯,走进庙里,四处都有鞭炮的响声。还听到了许多不一样的音乐,那是什么呢?看,那就是我们点灯的灯,安装了电池,自然就会唱歌了。

大年三十。这个除夕夜,一年才只有一次。白天,家家挂起了红灯笼,架起了红彩旗,每家每户都显得纳闷喜气红火。晚上,让人直流口水的是那一桌的美食。莆田人吃年夜饭也是有讲究的,除夕夜必须要有这些菜才算圆满:虾(莆田话念:和,寓意一家人和和睦睦);蟹(必须选十只脚齐全的,寓意十全十美);有一些有条件的人家会在家里厨房的鱼缸里养几条鱼,寓意年年有余。还没吃完年夜饭,就看见了窗外的天空绣出了一朵朵美丽的花,小孩们都跑到马路边去玩烟花,家长们也掏出了钱包给老人和小孩压岁钱,寓意新的一年红红火火。

正月初一,小孩跟随着父母回母亲的娘家,与外婆外公一起吃团圆饭。

正月初六到正月十五期间是我们莆田人闹元宵的时间,我们都会到庙里上香,晚上在家里吃汤圆,一家人其乐融融,开开心心的聚在一起。

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你们羡慕吗?


家乡春节的风俗600(5)

除夕,乃是众所周知的传统节日。是啊!除夕象征着团圆和美好,是旧年的结尾、新年的开始。在我的家乡,除夕有这样的传说。

相传,古时候有一个极其凶恶的怪兽,人们把它叫做“年”。每到除夕夜,“年”就会跑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所以,每到除夕夜,人们都会紧闭门窗、喝酒壮胆、整夜不睡觉,躲避“年”的袭击。于是就有了现在的熬夜守岁。

据说,有一次,“年”正准备向一群小孩子袭击。那群孩子穿着红色的衣服,倍显喜庆。他们正玩着烟花,火光四射。“年”刚刚走上去,就被火光吓退,连忙跑开了。人们便得知,这个凶恶的年兽有“三怕”:怕红色、怕红光、怕声响。因此,每到除夕夜,人们就会放鞭炮、贴春联、挂红灯笼。

这古老的传说经岁月的流逝演变成了如今的各种习俗,烘托了除夕夜的热闹气氛。既然是传统节日,自然少不了吃。在除夕夜,一大家子的人都要坐在一起吃顿团圆饭。主食就是饺子,因为饺子形如元宝,吃饺子,比喻:招财进宝;辅食就是面条,因为面是长寿面,吃面条,比喻:长寿平安。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夜里,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充满了喜庆和欢乐!


家乡春节的风俗600(6)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老百姓心中的头等大节日。中华民族这个具有传统色彩的民族,过着头等大日子的传统习俗可是规规矩矩的、一点也不能少。

贴春联。贴春联是春节的传统习俗之一,春联上写着对新一年的祝福。春联分为上联、下联和横批,门中还有一个福字。我们通常会将福字贴倒,意为福到了。这看似简单的习俗。放鞭炮。我们会在大年三十放鞭炮,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年”的怪兽生性异常凶残,每年冬春之交就会出来伤害人畜。比较聪明勇敢的人就想到一个妙计:在院中摆放“年”爱吃的东西,当“年”来时,大家就放鞭炮、敲锣鼓,是“年”落荒而逃。从此,放鞭炮的习俗也就保存了下来。压岁钱。这个习俗是孩子们的最爱,这是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美好的祝愿。吃团圆饭。我最爱的还有团圆饭,生在北方长在北方的我最爱吃饺子,而在北方的团圆饭中饺子又必不可少。饺子可以包很多馅,样子也各异,是最具传统色彩的家常便饭了。

包饺子是一门学问,别看家中长辈手十分灵巧,包饺子迅速而美观。其实,饺子的厚薄、饺子馅的多少、煮饺子的时间···都是需要注意的问题,也许少了或没有做好哪个环节,饺子就没有那么美味了。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日食品,究其原因:一、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饺子有馅,便有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进去,以寄托人们对新一年的期望。饺子这一节日佳肴在给人们带来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想过春节不只是吃饺子之美味,更是享受传统节日的风俗带来的欢乐。


家乡春节的风俗600(7)

‘噼噼叭叭’,阵阵清脆的鞭炮声迎来大年初一,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给亲戚们拜年。

‘砰砰砰’,我敲响大姨家的门。门开,大姨抱着妹妹笑吟吟地迎出来。“大姨,妹妹,新年好!”我一进门就向大姨祝贺新年。大家互相问候着新年,大姨忙着给我们泡茶水,拿出很多好吃的,最令我惊喜的是给我包二百块钱的红包呢!这时,我的伯伯不在家,我便问”大姨,伯伯呢“”唉,他呀,整天就知道忙工作,家里什么都不管。这不,大年初一都到去值班去。“她假装生气地说。可我才不相信她真的生气呢,她脸上还带着微笑呢。

告别大姨和妹妹,我又踏上去老家的火车。我外公外婆还有另外一个大姨家在娄底,要向娄底进发——!坐两个半小时的火车,终于到娄底火车站。我外公家住在火车站旁边,我三步并作两步往外公家跑去。一进门,外公就迎进来。”外公,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外公笑得合不拢嘴,连忙给我一个红包,我打开一看,嗨,又有二百元!呵呵,我今年可是收入可观呀!

在外公家吃中饭,我们又来到大姨家,哥哥早就等在楼下,正在放鞭炮呢!看见哥哥是我最开心的事,因为他总是能想出很多好玩的鬼点子。他迫不及待地拉着我一起他家玩起赛车游戏,好刺激啊!

这一天过得真快,转眼就到快天黑的时候。大姨的厨艺在我们家族中可是最好的,晚上肯定要留下来品尝她为我们准备的丰盛晚餐啦!面对着一桌子香喷喷的饭菜,我们一大家子围坐在桌边,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真的感到”生活比蜜甜“的滋味呢!

过年真好,我不禁开始盼望明年的新年!


家乡春节的风俗600(8)

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四川那别具一格的春节。

对于四川人来说新年是很重要的。从初一开始,人们都要“走人户”,互相到亲戚朋友家串门。一家老小都要一起“游喜神方”。在古时候人们都要一起出南门到武侯祠,烧香拜神,吃茶会友……对于四川的春节来说,还有一项不可缺少的习俗——逛庙会。

在庙会开始时,不管大人还是小孩都穿着崭新的衣服,欣赏着庙会这个盛大的“嘉年华”,在这里艺人们表演着各形各色的绝活,变脸、吐火等高难度技巧层出不穷。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滚铁环、做公鸡车、抽陀螺……各种好玩的游戏、精彩的表演、好吃的小吃,整条街上洋溢着喜气。

初七是人日,据说杜甫曾与他的友人高适等人在这一天到草堂作诗,互表思念之情。所以在成都的人们都要到草堂和杜甫一起过;初八初九,大街小巷都会点起“天灯”,每到那时,整条街都被照得像白昼一样;正月十五,家家户户吃元宵,敬神送年,又是一番热闹的景象。

四川的春节与别处不同,正月十七春节才算结束,因为正月十六还有一个习俗,那就是“游百病”。据说西北一带妇女多操持家务,因此体质较弱,容易生病,所以在每年正月十六日这天夜里,以驱病邪为主要目的,出门四处游走,天长日久,形成“游百病”这个风俗。身体弱的人们登上城墙,据说一年都可以不生病。

每当回想起这一切时,就好像自己还留在那时候一样,热闹的大街、特别的习俗、独特的绝活儿,那里的一切都让我无法忘怀。


家乡春节的风俗600(9)

春节是我们中国农历的新年,所以过年对我们中国人非常重要的!因此,春节前的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

过年!过年!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做年夜饭要做的事情太多,而且“规矩”太多!有些习俗还很怪,无奈之下,我就去问正在贴春联的妈妈。

我看见妈妈将“福”字倒着贴,我固然知道为什么要倒着贴,将‘福’字倒着贴是一种习俗,‘福’倒贴说明‘福’倒(到)!但我仍然问道:“过年有什么习俗和规矩啊?”妈妈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给我谈起来。

原来,以前过年还有一种放鞭炮的习俗,来源于“年兽”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兽”,长期居住深海底,到除夕就跃出海面到处作恶。有一年一个老人用放炮,穿红衣,贴红春联的方法驱赶走“年兽”,这才得以平静,此后这个方法就流传开来。

除夕这一天对我国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天晚上,我们全家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全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人们既是享受满桌不同颜色、口味的菜,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鸡、烧肉等等,一般少不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热气腾腾,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喻意“年年有余”。最后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今天我的收获太大,知道很多过年习俗的知识,不过我觉得有点迷信,但这又仿佛是一种乐趣,只要快乐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更何况这是传统的习俗,何必呢?


家乡春节的风俗600(10)

春节即将来临,我知道大家一定非常喜欢过春节。因为大家可以贴春联、看春节联欢晚会、走亲访友……

记得去年春节快来临时,我在家里学写对联,我站在一旁看大人们写对联,只见他们手拿一支毛笔,在墨水里蘸蘸,然后就在红纸上写几个大字。具体内容我已记不清。那一幅对联写得非常工整,我见就对伯父说:“能教我写对联吗?”我清楚地记得伯父问:“你会用毛笔吗?你知道应该怎样写对联吗?”我摇摇头说:“不会。”于是他又说:“你今年又长大一岁,居然连毛笔都还不会使用,趁着这个机会,我就教你几招吧。”听伯父的话,我高兴地跳起来。

伯父告诉我,写字时身子要坐直,不要趴在桌子上。然后又详细地告诉我应该怎样使用毛笔。听伯父的一番话,我终于学会使用毛笔的一些最为基本的方法。接着伯父又让我写几个字给他看看。我写五个字:“我最爱中国”。写得歪歪扭扭,大概是刚使用毛笔吧!伯父见笑笑:“字倒是写得不错,就是笔画不直。”

于是伯父又教导我:“写每个字时并不是要用同样的力量,在写每个字时,用的力量要有轻重变化,这样写出来的字就更有变化,看起来也更美观。伯父说完还示范地写几个字让我模仿。看着伯父写的字,就是挺舒服。我照着伯父的样子试着写几个字,还真有进步,比刚才写的看上去要好多,我开心极。

伯父还告诉我,写字要经常训练,多去模仿名贴。写得多,字就越写越好看。在这个春节,我初步学点写毛笔字的技巧,真是比得压岁钱还更高兴,还更实惠。

现在的人们一般都是在街上卖的现成的,那是油印的,也很漂亮。总之春节对联是少不的。


家乡春节的风俗600(11)

春节时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日子,也是在一年中最忙的日子和最热闹的日子。

俗话说:“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贴花花;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虽是在濮阳过年,但是我们很快乐。

“二十三,祭灶官”是因为传说二十三这天是灶王爷上天汇报人间情况的日子,要买来麻糖,麻糖又甜又粘,吃以后能粘住灶王爷的嘴,让灶王爷只说好,不说坏。

“二十四,扫房子”新年快到,房间已经有几个月没有打扫,得快点打扫干净利落才行,快点行动吧。

过二十四,大人们都忙起来,就连我们小孩子也忙起来,大人们在家磨豆腐、割年肉、炖肉肉,贴花花、蒸馒头……我们小孩子就去买鞭炮、放鞭炮。有的时候还帮帮大人在家里装饰房子,把家收拾的漂漂亮亮整整齐齐的。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来,更使人们激动人心,除夕,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热热闹闹,充满爱的气息,大人们把早就准备好的的年夜饭端出来,门外的鞭炮声声响震耳欲聋。吃完饭,好看的春节联欢晚会就开始,这一夜,每家每户的灯都亮着,都还没有睡,钟表一分一秒的走动着,12点,响起一声声的鞭炮声……大年初一,大家早早的就起床,吃完饭,就去串门,“噔噔噔”

家里又来一位客人,一进门,就互相说:“新年好!新年好!”拜完年他们就回家……过这几天,春节也就过完,学生们就应该上学,我们也该忙碌的生活!


家乡春节的风俗600(12)

我的家乡有许许多多的通俗有趣的习俗,其中我最喜欢观看舞龙和舞狮了。

舞龙舞狮的人身穿金色衣服,上面绣着金龙的图案。通常领头人会穿着与其他人不同的衣服,比如红色的衣服,而这金色与红色的巧妙搭配则给这支队伍新增了一份过年的喜庆与欢快的氛围。在我们的家乡每到新年初一就会有龙队每家每户的串门“划彩”。听说在不同环境的人家有不同的“划彩”的方式呢。虽然我搞不懂这是为什么,但是听字面意思华彩应该就是讨彩头、喜庆的意思吧。当他们要来到哪一家时那家就要放鞭炮迎接它。然后,他们会在客厅里把龙盘成一个圆形。领头人会拿着龙珠划着彩,带龙身的人就跟着吆喝!而他们要离开时你家也要放鞭炮送它,而且还要给他们红包、香烟什么的。

最有趣的,如果两队(条)龙碰到了一起,那村民们就作兴要他们舞龙啦。当然舞龙就得找一块很宽大场地,村民们要准备许多的鞭炮了。这不,你瞧!舞龙已经开始啦。这两条龙足足有十米长,身上的鳞片金光闪闪,漆黑发亮的眼睛眨呀眨,那龙头硕大而散发着威严,长长的龙须随风飘动着,目光如炬。他们不停地表演着各种精彩的动作,蛟龙出海,穿插前行,龙游四海,腾飞云霄,真有种不是真龙胜似真龙的感觉,大有一种风流潇洒气概。

“咚!咚咚!咚咚咚!”随着密集的锣鼓声和鞭炮声,表演也越来越精彩了。时而双龙戏珠,时而双龙盘金柱。场面越来越热闹啦!在他们表演盘龙时,人们会点上鞭炮往龙身上扔,“检测”那些舞龙的人技艺高不高超。如果鞭炮炸到了他们,那他们的表演就还欠佳;如果根本就炸不到他们的话,那就说明他们的技艺十分的高超啦。我也不会闲着,从爸爸手上拿了一挂鞭炮用香烟火点着往龙身上扔去,有没有炸到他们我就不知道,但我自己是捂着耳朵躲一边去了。

舞龙会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那一天他们会找到一条清清的又流动水的小河,把龙衣和各种道具都取下来烧了。寓意为在青青的小河边,送龙上“青”天。这时全村的村民都会在那里跪拜,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就这样,年算过完了。


家乡春节的风俗600(13)

“站着不如倒着,好吃不如饺子”,说的就是饺子真好吃,老家吃饺子的节日特别多,冬至、小年、除夕早上、除夕夜、正月初一、正月初五、元宵节早上、正月二十五都要吃饺子,出远门回家要吃饺子,欢迎客人也要吃饺子……

最有趣的是新姑爷进门吃的那顿饺子。姑爷第一次到岳父岳母家,叫姑爷姐夫的那些妹妹们会嘻嘻哈哈地来凑热闹,并给他准备一个用很辣很辣的辣椒做馅儿的饺子,混在其它饺子中,当姑爷吃到嘴里时,经常是眼泪流出来了,脸也辣红了,那痛苦和囧样,让周围的人开怀大笑。

最隆重的是除夕夜吃的那顿饺子。除夕夜饺子的馅儿需要在太阳落山前准备好,除夕这天,太阳落山以后不能动刀,剪刀、菜刀等都用红绳系好藏起来了。夜晚来临,孩子们欢欢喜喜换上新衣服,大人们也会开心地换上一双红袜子,水果茶点摆上以后,一家人开开心心坐在一起开始包饺子。剂子只能用手揪,不能太大也能太小,还要大小一样;皮儿不能太厚也不能太薄,皮儿厚了大人们说不好吃,因为需要祭祀,煮的时间长,也不能太薄;包出来的饺子不能有褶儿;煮饺子时不能把饺子煮破儿。所以,虽然每次我都跃跃欲试,但是大人们都怕我毛手毛脚,不允许我包。子时,烟花放完了,饺子煮好了,先祭天地和祖先,然后准备吃饺子。姥爷姥姥先坐好,小辈按照长幼顺序站成一排给长辈拜年,我最小,总是排在最后一个,等我拜完年,大家就开始欢天喜地地吃饺子了。

每次回老家,家里都会给我准备一顿美味的饺子欢迎我。饺子,让我想起老家,想起许多美好的回忆!


家乡春节的风俗600(14)

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节日习俗。在春节这个特定的节日里,我的家乡广东有也有其独特的地方风俗,其中最有意思的就是洗邋遢。

“年二十八洗邋遢。”邋遢两字何解?有人把它翻解为污秽、肮脏的意思,可我认为这样的说法不全面。因为除去的不仅是脏,还是旧。有除旧迎新的意思在里面。在我眼里,洗邋遢的说法是“腊月二八大清扫”。因为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八这天,在我们这里是十分重要的日子。要从里到外,从屋到院,从头到脚都要收拾的利利索索,干干净净的。人们要除去一年的晦气,除去过时落后的东西,焕然一新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

这种习俗还有一种叫法,也就是扫年或是扫尘。按照民间地说法:“尘”与“陈”谐音,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

这一天,每一个人都不清闲,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我们家里也格外热闹,在这年的习俗里,伴着特有的广东情调,一年里的除旧布新就开始了。

屋外鞭炮声四起,大人们忙忙碌碌地打扫房屋,清理地板,角角落落,旮旯缝隙,任何地方都不放过,似乎较劲的都是平常不注意的地方。清洗床单,晒被子,把家中所有的窗帘卸下来,放入洗衣机里洗净,甩干。再拿到顶楼晾晒;我也参与其中,拿出一个水桶,取一块抹布,把它丢到水桶里,打上水,再把湿哒哒的抹布拿起来。认认真真地把门窗的每一个角落擦干净,时不时会洒一两滴冰凉的水珠到我们的脚面上,逗得孩子们“咯咯”直笑。连房间的角角落落都用鸡毛掸子扫得干干净净。一天的忙碌下来,看着焕然一新房子,还有洗过澡打理的精精神神的我们,那一种大功告成的喜悦充满了屋子的角角落落。

洗去邋遢,尝一块钵仔糕,或是品一块马蹄糕,新的一年就在这种仪式里悄然开启。家乡的风俗,简单却承袭着一种美好的祝愿。


家乡春节的风俗600(15)

每年春节,我都会回奶奶家。

推开门便能瞧见——一厚沓白嫩的面皮,一大碗香气满满的肉馅,一脸慈祥地端坐桌边包饺子的奶奶。这是我对在崇明过春节最深的记忆。

小时候就跟着奶奶一起学着包饺子。但饺子一下锅,我包的那些饺子就“失踪”了:面皮散了,馅儿也跟着逃了出来。这事儿不知被大家笑了多少回。

但我还是喜欢包饺子,不为别的,就为了能享受那份家的温暖。

包饺子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准备面皮和馅儿可谓是一道极其重要的工序。先准备馅儿,将蔬菜馅和肉馅剁碎,然后将其搅拌,最后加入适量的调味料,静置待用即可。

接下来便是准备面皮了。先往面粉里加适量的温水,然后反复搅拌和揉捏,直至达到想要的韧劲。这一步非常考验人的经验,因为这一步十分费时费力。接着将面团揉成一个个汤圆大小的小面团,再用擀面杖将其擀成一张张饺子皮。由于这道工序十分复杂,极其耗费精力和时间,所以为了节省时间,一般选择从市场里买现成的饺子皮。尽管如此,我依然更向往全家人一起其乐融融地干活、包饺子,因为那样更能感受到家的温馨和暖意。

包饺子相对简单,从饺子皮中掀起一张,将馅儿放在面皮上,一合,一按,一捏,一只小巧玲珑的饺子就完成了。

“下饺子喽!”随着奶奶的一声吆喝,数十只饺子纷纷跳下了锅。你瞧!它们正在锅里活蹦乱跳呢!我正想将脖子再伸长些,好看个究竟,谁知那水珠却调皮地溅了出来,奶奶赶紧把我往后挡,说:“小心点,乖,别烫着了!”

“饺子来喽!“随着奶奶的又一声吆喝,热气腾腾的饺子一碗接着一碗被端上了桌,每一碗里都是满满的温暖。

窗外,鞭炮声此起彼伏。在这阖家团圆的时刻,我真正明白了饺子的内涵——团团圆圆。

我总是在想:其实我们包进去的何止是饺子馅呀,更多的是我们对团圆的渴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