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味的作文(集合16篇)
纵横四海
2023-09-21 04:31:33
其它
其它

乡味的作文(1)

乌米饭是我们鄞西特有的美食。每年到了立夏时节,家家户户的妇女都会提着篮子到山上、田野去采摘乌米饭叶——这是一种当地特有的植物,用这种叶子做出的乌米饭,口感清香,据说还有医用价值呢!

奶奶采了一篮子的乌米饭叶,挑去老叶子,留下新叶子,一片片洗干净后沥干水分,再用刀把叶子切细放到盆中,戴上手套用力揉搓、挤压,等揉烂之后,在盆子里倒入清水浸泡。“浸泡的越久,水的颜色就越深。”奶奶告诉我们这个奥秘。大约浸泡了一整个白天,奶奶拿出一块大纱布,把乌饭叶子的水倒在纱布上过滤。水盆里留下了可以制作乌米饭的汁水。

接着我们把糯米淘洗干净,放入汁水中浸泡。经过整整一个晚上的浸泡,本来雪白的糯米染上了乌米饭叶子的汁水,颜色变得微微发紫,个头也比之前胖了一些。

终于可以开煮了。奶奶把多余的汁水倒去,把糯米和适量的汁水放入电饭煲中,放入一些糖增味,按下煮饭键。直至煮熟再焖五分钟就可以出锅了。

我在房间里徘徊。不一会儿去厨房看看饭煮熟了没有。大约过了20分钟,电饭煲冒起了阵阵水汽,一股植物的清香携带者糯米饭的甜香味飘散开来。随着电饭煲黄灯亮起,饭煮熟啦。“可以吃了吗,奶奶?”我简直迫不及待。“小馋猫,再等5分钟。”奶奶笑着捏了捏我的脸。这漫长的五分钟啊,我不知道咽下了多少口水。

“出锅喽!”随着奶奶的呼喊,我们都围了过去。奶奶用勺子把乌米饭从锅子里盛出来,热腾腾的乌米饭散发着缕缕清香,我使劲地吸了一口,直通脾肺。乌米饭被铺到一个长方形的浅盆中,奶奶用力按压着,直至铺满整个盆子。我踮起脚尖从饭勺上抓了一块往嘴里塞,哇,好烫,但来不及细细嚼一嚼,直接吞入肚子中,呼,真好吃。妹妹咋呼着大眼睛看着我的馋样,也嚷嚷着要吃。奶奶只好抓起一块塞给妹妹。“马上可以吃了。”奶奶一边下达最后的指示,一边在乌饭上放上一颗颗的枸杞,再用刀划成一块块的方形。一旁的爸爸妈妈和一拥而上,你一块,我一块地吃起来。咬上一口,甜味适中,糯中带韧,满口清香,真是“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尝”啊!

又是一年春回大地,望着小区里的绿树抽芽、长叶,我想,鄞西的乌饭树叶也一定长得油光发亮了。待疫情结束,阳光明媚之日,我一定要回到家乡,让奶奶再做一锅乌米饭尝尝,因为这是我心头一直挥之不去的家乡味道。

从办公室出来,手里拿着两袋玉带糕,抬手看看时间,我心中计算着距放学还有多久,这样我就能吃到这地道的家乡味了。

玉带糕是阜宁大糕的别称,诞生于我的家乡阜宁,我爱称它玉带糕,是因为乾隆年间,乾隆南巡江南时,住宿在淮安府,阜宁县县令以它进宫皇帝,乾隆对它赞不绝口,赐名“玉带糕”,如此荣耀怎可不替他时刻挂在嘴边?

如此美味,自是儿时的我与姐姐最为喜爱的,尤其新年,长辈们早早去全县最地道的老店,排长队,买许多玉带糕作祈福之用,所以我们更是玉带糕不离手,深刻的记得在家乡过的最后一个年,我的房间窗户正对着马路,而马路那边是清一色低矮的房子,当临近跨年时刻时,我和姐姐便大开窗户,穿着我们各自的新衣服,编织奶奶给扎的漂亮的小辫子,趴在窗沿看烟花,边看边分享着玉带糕,一袋有好多片,你一片我一片的吃着,如蜜般的甜,泛入心窝里,酿成满心的幸福。

低头望见小伙伴们去买烟花,我们便相视一笑,立即牵着手向我们的爸爸要烟花钱。姐姐喊一声:“看谁先到!”,我便立马拿着钱一顿猛冲,可等下了楼一回头,哪有半点她的身影?嗬!一抬头,她正独自抱着满怀的玉带糕,站在窗边冲我笑呢。我气鼓鼓的一撅嘴,一跺脚,好似急的眼泪要漫出来,看见楼上的她一下子从窗口消失,我又狡捷的笑了,叉着腰等她拿着玉带糕出现在我面前。

在我的家乡,有大年初一不吃玉带糕不能说话的习俗。那年刚醒,便见奶奶往我嘴里塞入一个薄如纸,又白如雪的东西,我一惊,愣神后细细品尝起来,玉带糕入口香甜,滋润细软,轻嚼慢咽中,奶奶对我“步步高升”的期望与祝福,尽在不言中了。

出了校门,我立刻拆开包装袋,一片一片,撕开玉带糕品味,尝出了家乡那家老店的地道味,一旁的好友问这是什么?我笑回,玉带糕啊,乾隆御赞哦。撕下一片递给她,听着她的赞美与惊奇,我美滋滋的,细品着这地道的家乡味。

回家翻开了丁立梅的书,一段插图旁的话,我至今记忆犹深:甜美的东西是要珍惜,是要慢慢消化着的。是啊,无论是地道的家乡味,还是纯真的童年时光,其中的幸福都是要在追忆的过程中,一点一滴,渗透进呼吸与记忆里的。


乡味的作文(2)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我去乡村,品出那儿的原始气息。

乡野的路,总是那么凹凸不平,四周长满了细而短的杂草,而被雨浸湿后,乡野的路,变得泥泞起来,光着脚丫走在湿润、泥泞的路上,身体仿佛行走于云端,滑滑的,令人愉悦。在路上的孩童,走着,走着便会一不小心跌到在地上,溅起的泥,全都落在路边的杂草上了。孩童爬起身,身上、手上、胳膊上、脸上全是棕黄色的泥土,如花猫一般,孩子们便“咯咯”地笑起来。

乡野的人们,是质朴的,干黄的皮肤,疲惫的眼神,头裹红巾,在地里耕田。夏日,农民们便手里戴着墨绿的塑胶手套,身着蓝色塑胶雨衣,伫足于满眼翠绿的莲叶,手中提着挎蓝,蓝子里装满了颗粒饱满,尤如镶嵌着一粒粒翡翠玉珠的莲蓬,那朴实的脸上,显现出不仅是疲惫,还有一丝丝欣慰。

记得有一次,我去八卦洲的乡村游玩,道路两旁一排排布满了一幢幢红瓦屋,呼吸着沁人心脾的花香,沐浴着和煦的阳光,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了,那一幢幢精致的房子如诗如画,那渺渺炊烟如海浪般向我涌来,我痴迷了,陶醉了,我想要突破心中那道沉重的枷锁,在这风轻云淡的日子里自由地飞翔。走在夏日的茶田间,抚摸着青绿色的茶叶心中忽然涌起清郁色的波涛,不知怎么了,心突然安定了下来,暖暖的,稳稳的,令人感到从未有过的放松、平静。

跟随着目光的向远处跳望,忽然停留在绿波汹涌的莲塘里,明净的水里夹杂着绿意,绿波荡漾,在一簇簇的绿意之中,晃动着左右摇晃的人影,人影下是一条木质的小船,定睛一看,是一位采莲的农民,只见他麻利地采下那沉甸甸的翠绿的莲蓬,一层层涟漪在船尾荡漾开来。被烈日照射的脸上逐渐显现出细小的汗珠,顺着发丝一点点的往下淌,望着小船渐渐地远去,不知不觉中船上已载满了莲蓬,把采莲人的身影都掩没在其中,渐渐地,小船缓缓地飘走,忽然间身后响起嘹亮的吆喝声,“九元三支莲蓬,又甜又脆哦”,我转过身去,只见是一个卖蓬人,虽然并没有留意他的莲蓬,可被他那红润的脸上依旧浮现出明亮的笑容和充满了生活气息的乡音深深吸引,令我伫足于此,流连忘返。

虽然乡村没有城市喧闹、繁华,可是她随和、朴实,有令人遐想的风景,我更爱这清净的乡村。


乡味的作文(3)

青山绿水长东,去年今日,竟并无不同。

走在归乡的蕙路上,山风与土地相撞,掀起了漫天的稻香,似乎要将所有希望贮于压低的穗芽中。

推开半掩的门牖,喷薄欲出的香气扑面而来,很快吊起了胃里的馋虫。奶奶提裙倚灶,案前堆起细细葱丝,剁姜下锅,翻腾出滋滋声。灶前刀声笃笃,锅铲撞出了喜气,于蒸腾的生活中,忘却了岁月倥偬。

熟悉的香气勾起了褪色的回忆,奶奶竟炒了我打小最爱的兴化米粉。海蛎、蛏子、干贝、虾仁以及剁成丁的蘑菇依次下锅与金灿灿的油脂碰撞,撞出欢腾声。白瓷勺扬起咸鲜香的料酒,淋在雪白的米粉之上,美味即刻翻倍。大火翻炒,再撒上剁椒和葱花,不久就将炒米粉盛出了锅。

夹起一筷子米粉,送入口中,我突然领会到当年朱熹“可口欲舌吞,美味食无穷。”的惊叹。再尝一块虾仁,唇齿碰撞,虾肉开了一个小口,内里鲜香的汁水,一股脑滋进口腔,烫得我直跳脚。烫就烫去吧!于我而言,这炒米粉正如诗中所云:“色如玉版猫头笋,味抵驼峰牛尾腥。”这味道真是引无数小孩竞折腰啊!“盛夏白瓷梅子汤,碎冰碰壁响啷当”,再来一口“奶奶牌”梅子汤,接着一筷子米粉,食物的幻想进入怀抱,馥郁、咸香。白牙似利刃咬合,嚼碎,美食下肚,喜悦便爬上了嘴角。学业重压带来的焦躁、浮动、不安,也随口珍馐被吞入肚中。与其说美食有抚慰人心的力量,我更乐于将这功劳归于浓浓的乡味。这地道的,只有我们莆田才有的兴化米粉,细至1毫米、色泽微黄,独具这八街九陌的情味。

红日衔山,溶溶暮色枕上了深林。

回家前奶奶又赠我一罐枇杷膏,我带着它踏上归途,就像带走了家乡的一切。

这大千世界,物欲横流,它卷甲倍道地前进,身在其中的我,被所谓的责任、义务、期待所驱赶着向前。征途漫漫似无尽,但我只需转身就可瞥见家乡,嗅见乡味。有此依靠,何惧远方?


乡味的作文(4)

提到柳州,人们最容易想到的就是非常有名的螺蛳粉,这种美味的小吃令很多人都欲罢不能。

有一次我来到柳州,就吃到了最正宗的螺蛳粉。

到了螺蛳粉店,里面虽然开着空调,但是我感觉还是热气腾腾的,原来是里面座位爆满的客人和一碗碗螺蛳粉的热气呀!点粉的时候因为怕辣,所以我只点了一个微辣的。

螺蛳粉一到,我就忍不住想尝上一口了,但我还是先观察了一下。看看那汤汁,哇,又红又亮,中间带了点橙色,是那令人食欲大增的辣椒油呀,那些腐竹金黄金黄的,有一些鼓起的小泡,好像是螺蛳粉里面放了几片薯片,而那些青菜翠绿的晶莹剔透,让我本来垂延欲滴的口水,瞬间就“口水直下三千尺”了!

看着这么好看的螺蛳粉,我已经迫不及待的要尝一口了!我拿起筷子,双手把粉一夹,放到嘴边吃了一口,那叫一个鲜!米粉又q又弹,干腐竹又香又脆,青菜又多汁又鲜美,这简直是玉皇大帝都吃不到的人间美味!

吃了好几口这个米粉,我还没尝到这个汤汁是什么味道的呢?于是我就喝了那么一小口汤,“啊!又辣又烫!”喝的我就像吃了一个大太阳!我感觉自己已经变成一个火炉了!在这令人燃烧的烫之后,辣味这个大军团瞬间入侵了我的喉咙,直至整个身体,它们在我的身体里不停的搞破坏,就像当年英法联军进入圆明园那样,又是放火又是杀人,我感觉我的五脏六腑和喉咙似乎都要被他们戳破了!

我马上去找水,喝了一大口水之后,这些辣味军团终于没那么嚣张气焰了,好像已经有大部分离开了我的身体。我点的可是微辣,照这么说,如果我点辣的,那岂不是变成变态辣了!不过虽然这个螺蛳粉的汤很辣,但是其他的粉啊,青菜呀,还有花生,却是非常好吃的!

我吃着吃着,突然嚼到了一个很脆的东西,不像其他的调料品,我看了看,原来是那使螺蛳粉“臭名远扬”的酸笋啊!我听很多人都说,螺蛳粉虽然好吃,但是有种浓浓的臭啊,我仔细闻了闻,一点儿也不臭呀,虽然说不上香,但是嚼起来嘎嘣嘎嘣脆的,也挺好吃的呢。真不知道那些人是怎么评判这个螺蛳粉的。

螺蛳粉吃多几口,就会有点习惯这个味道了,我一口米粉,一口配料,再喝一口浓浓的汤汁,就这样慢慢一口一口的就把这碗美味“臭臭”的螺蛳粉给干掉了。虽然就是这么一碗螺蛳粉,但是好吃得我仿佛在吃满汉全席!

螺蛳粉就是这样一碗普通的美味的著名小吃,它是柳州的特色,更是我们广西,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乡味的作文(5)

麦芽糖是用小麦与大米合制而成,先是让小麦发芽,磨成糖浆,再将浸泡过的大米磨成粉浆。然后,将两种浆合在一起煮熟,再过滤,之后,将过滤后的糖水在锅里煮,边煮边搅拌,最后形成有相当粘度的糖浆,冷却变硬后,用一种特殊的方法拉扯,反复拉扯后,糖浆越来越白,最后就形成了麦芽糖。麦芽糖有很多的用途,一是当时的农村过年时制作糖果、麻糖时必须用到麦芽糖,二是麦芽糖能直接吃。

制作麦芽糖对于农民来说是非常实惠的事,麦芽糖能卖钱或是换大米回来。过滤后余下的糖糟用来喂猪。因为这其中能有一定的利润,八十年代,我爷爷奶奶在冬天的时候就做麦芽糖。印象中,我们李氏家族在当地特别会制作麦芽糖,我们家族出品的麦芽糖颜色白,味道甜。爷爷经常对别人家的麦芽糖不屑一顾。

因为是手工制作,产量有限,一次只能一锅。为了做出更多的麦芽糖,爷爷奶奶每天要起很早,晚上收工也很晚。爷爷奶奶每天凌晨的时候就起床开始煮浆,早上一大早,爷爷吃了早饭便挑了前一天制作好的麦芽糖去卖或换大米。因为本镇人都擅长制作这个,所以大家都是要步行十几公里去其他乡镇卖。那时交通基本是靠走,爷爷早上挑着麦芽糖出去,下午挑着大米回来。作为孩子的我们,上午会帮着爷爷奶奶们去过滤糖浆,下午会帮着家人拉扯冷却了的糖浆直至成为麦芽糖我与二哥有时会帮忙推一下石磨。印象中,那时的冬天每天都很忙碌。

小时候的我也爱吃这种糖。煮糖浆的时候,有时奶奶会给我一碗已经煮沸的糖浆;在麦芽糖浆冷却的过程中,我会经常用筷子挑糖吃,有时候甚至会制作糖球玩耍;在拉扯麦芽糖让它变白的过程中,我就坐在固定麦芽糖的板凳上,边看大人们拉扯麦芽糖,边扯上几条吃。

麦芽糖味美,但制作麦芽糖的过程非常辛苦,用石磨磨浆,过滤,扯糖,都是非常重体力的活,爷爷奶奶在制作麦芽糖的季节整天都早起晚睡的。作为去卖麦芽糖的爷爷则是更为辛苦,有一次,他因为太饿累倒在了离家二百米的地方,我们兄弟姐妹们跑出去把他抬了回来,他吃了几碗饭后,精神就马上恢复过来了。

后来,农村过年时的年货越来越丰富,爱吃麦芽糖与炒糯米制作而成糖果的人越来越少,家乡制作麦芽糖的人越来越少。不知道是从哪一年开始,当地人已经不再制作麦芽糖了。制作麦芽糖,也就成为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了。


乡味的作文(6)

又是一个暑假,又回到家乡,又体验乡趣。我的家乡虽不胜城市那般繁华,但也趣味横生;我的家乡虽不像城市那般喧嚣,但也有动物的欢唱;我的家乡小溪虽不如堵河那般汹涌,但也清澈见底。家乡的味道又在次吸引着我。

清晨,推开门,便于那新鲜的空气撞了个满怀。再一口口贪婪的呼吸声中,树叶、小草、野花上的露珠,向你低头拜访;蝴蝶、小鸟、蝉向你献歌献舞;小蛇、蚯蚓、蚂蚁向你展示他那长短不一的身躯。在门前的草地上走一走,只感到小草的松软;在花盆边绕一绕,花儿们向你低头行礼;在树下散一散步,知了蝴蝶与你同行。走着走着,上了山坡,路边的野花野草,为你举行别有深意的仪式。当我们流连忘返之际,已经进入中午了。

中午,太阳公公毫不留情的把花儿们、草儿们晒蔫了。花儿们热的受不了,只好娇滴滴的把头低下去;草儿们悄悄地沉睡了;虫儿们热得连忙藏进洞里,躲在树上。知了一展歌喉,尽情的演唱;小鸟、蝴蝶在四周伴舞;本来安分的坐在观众席的青蛙,也连连叫好;蜻蜓们触景生情,也四处高地上下飞舞着。蚂蚁们排成一条长长的黑龙。开始了舞龙。只是,正处于一天中最热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在此时娱乐,休息。我怎么会在如此的大好时机,放下好玩之事,而去休息呢?在此时,我会去水边捉蜻蜓。所以,我有蜻蜓翅膀标本,蝴蝶标本,偶尔,我还可以很幸运的看到传说中的蜻蜓点水。所谓蜻蜓点水,就只不过是蜻蜓在水面上,而尾巴在水面上点几下而已。有时,蜻蜓点水之处,一会就变混沌了。好听的“蜻蜓点水”,只不过是徒有一个好听的虚名罢了。

傍晚,夜幕降临,萤火虫为夜色添了新装。为了萤火虫不孤单,蛐蛐特意从边缝里传来声音为萤火虫作伴。青蛙看了如此场面,耐不住寂寞。也唱了起来。渐渐的,风爷爷来了,月亮为大地换上了一件漂亮的白色晚礼服。月色很美,柔和的银色光辉轻轻的洒在大地上。夜晚拥有如此之美的景色,我已经深深陶醉其中。不知何时,一个声音在急忙的呼唤我,原来是催我入睡了。

在房间,在床上,我本已经安然入睡,但不知何时,一只鸟儿欢快的唱了起来。这一唱,便把已经安然入睡的我给吓醒了。我提防着,怀着害怕的心情,又再次入睡了。

家乡的夜晚熟睡了,可爱的家乡,美丽的万物,全部都安然入睡。家乡如此之美,我定不会忘记,再有一个地方,很美丽,那是我的家乡啊。在家乡,我感受到了绵绵的家乡味 。


乡味的作文(7)

渐渐发现,一个人静静待着,会处在一个无味的世界里,使劲呼吸,周围还是陌生的空气。除了下雨时飘散的泥土和青草的芬芳能触动我的嗅觉神经,时间便在这无味的空气中缓缓消逝。

前几日,当老家的亲戚提着大包小包自产的蔬菜和水果,风尘仆仆出现在家里时,我的嗅觉神经瞬间活跃起来。褐皮梨散发的甜腻香味,溢满纸箱的西红柿酸甜味,直蹿鼻孔的豆角清香,还有土豆裹着红泥土的香气,一阵一阵向我袭来。顷刻间,我仿佛置身于田野,到处是瓜果飘香,蝴蝶飞舞。

我开始怀念起了在故乡的日子。房头的小麻雀叽叽喳喳,唱响清晨第一支悦耳动听的歌。我睁开惺忪的双眼,窗外的晨雾已悄悄捎来经雨水滋润过的翠叶、野花和青草充满活力的清新味道。迎着晨曦,奶奶点燃灶窝里放好的干柴,开始做早饭。虽然村里大部分人家早已使用方便快捷的电饭煲了,可奶奶依然喜欢用传统方法——甑(音zeng)子蒸。奶奶说,甑子蒸出来的饭吃着才有米饭的清香和甘甜,让人回味无穷,一辈子也忘不了。每当这时,厨房里总是氤氲着白米饭的醇香。院里的空地都被奶奶利用起来,不用出大门就能吃到新鲜蔬菜。韭菜、小白菜、豌豆尖、葱、辣椒,没有施过化肥,靠肥沃的土壤和纯净的雨水自然生长。想吃什么,到院里摘,清水一洗,锅中一炒,加了作料,便是美味佳肴。饭菜的浓香与烟囱里飘出的缕缕炊烟飘荡着、飞舞着、旋转着,奔向远方,像在召唤亲人回家团聚。

吃过早饭,我扛着水瓢,跟随奶奶到离家不远的菜地里浇水、拔草,既能与可爱的瓜果蔬菜亲密接触,又能尽情挥洒勤劳的汗水。渴了,就喝田边甘醇的溪水;累了,田埂上一坐,迎接你的是怡人的稻花清香。你只需闭上眼睛,便能与这山水融为一体。

午后,搬个凳子到柿子树下乘凉,听奶奶讲我小时候的趣事。院墙边,老母鸡带着小鸡在嬉戏,小白狗耷拉着脑袋依偎在奶奶脚旁。热流暗涌,树影婆娑,恍惚间,我似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笑得一脸灿烂的我陶醉在老鹰抓小鸡的游戏里。空气中飘浮着糖果一样的甜蜜味道.一如我的童年。

当夜幕降临,蟋蟀、田蛙纷纷唱起歌来,附和着此起彼伏的狗吠声,连月亮的心也被搅乱了,月牙儿不再遮遮掩掩,露出了大半个脸,照得村庄更加明亮。当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坠入梦乡时,各种植物在白天吸收养分,夜里就加速生长,空气里满是草木汁液散发的鲜美味道。

是故乡的水土养育了我,故乡有爱,有家的味道。故乡才是我魂牵梦绕的真正家园。


乡味的作文(8)

中国是五十六个民族的泱泱大国,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智慧的劳动人民“发明了”许许多多的美食。红红火火的春节里有饺子吃,张灯结彩的元宵节里有汤圆吃,离骚浓情的端午节里有粽子吃,团团圆圆的中秋节里有月饼吃……这么多的美食中我最喜欢吃饺子,因为我们家乡的饺好吃又好看,还富有特别美好的寓意!

说家乡的饺子好吃,是因为家乡人在和面时特别讲究!面粉是选用筋道而又营养的饺子粉,和面前先打一两个鸡蛋,把蛋清放到一个碗中。和面时要用20度左右的温水,用筷子搅面的过程中倒入蛋清,当搅成面疙瘩时,开始用手使劲地搓揉,让蛋清充分融入面团中。面和好后,通常要醒面20分钟左右,才可以擀皮用。这样做出的饺子宝宝乖巧又懂事,不张嘴不粘锅,爽滑入口,争先恐后地跑进小朋友的肚子里!

说家乡的饺子好看,主要是在和面时加入各色的蔬菜汁就可以做出五颜六色的饺子!鲜艳的胡萝卜榨汁可以和出红艳艳的面团,鲜嫩的菠菜榨汁可以和出绿茵茵的面团;营养丰富的紫甘蓝榨汁可以和出紫色的面团……各色的蔬菜为春节的饺子穿上了五彩的外衣,出锅的饺子更是鲜亮夺目,看着就让小孩子的口水留下三千尺!

家乡的饺子不仅好吃好看,还有许多美好的寓意。我们北方人喜欢用猪肉拌上不同的蔬菜做饺子馅,白菜、芹菜、韭菜、香菇等都是猪肉的完美搭档,它们的寓意更是美好又吉祥!。白菜猪肉馅,寓意财源滚滚百财进;芹菜猪肉馅,寓意勤勤恳恳发大财;韭菜猪肉馅,寓意长长久久守财富;香菇猪肉馅,寓意钱财鼓鼓如小山……啊,家乡的饺子馅有这么美好的寓意,是勤劳善良的奶奶讲给我的,真心希望家乡人的日子富富裕裕、幸幸福福!

家乡人包饺子,总喜欢包出点花儿来!可爱的小老鼠,细长的尾巴,尖尖的耳朵,肉嘟嘟的肚子,有趣极了!漂亮的小金鱼,鼓鼓的眼睛,舒展的尾巴,一道道鳞纹,像极了!还有大家都能大显身手的元宝饺子、太阳饺子……丰富多样的饺子琳琅满目,看的就让人食欲大开,味蕾倍增!

最让小朋友们心花怒放的事,就是期盼大人们多包几个“钱饺子”。顾名思义,就是把洗干净的一角或五角硬币包进饺子里。谁吃到了包钱的饺子,谁来年就会大吉大利,最有福气!

家乡的饺子就是这样的好吃又好看,寓意美美哒!欢迎四方的朋友来我们家乡做客,品尝家乡的传统美食——饺子!


乡味的作文(9)

我的家乡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正如马致远在诗中写的那样“小桥流水人家”。

走在古老的巷子里,巷子里是青绿色的石砖在淅淅沥沥小雨的冲刷下显的别有一番风味,脚下的石板小路经历千百年的洗礼变得格外苍老,在如烟如雾似梦似幻的雨水中衬托下显得更加的宁静幽深,我仿佛看到了年轮的岁月。

走出巷子便是这座小镇的闹市区,一条小河夹在人家中间,不时有渔船从小河上漂过,大人们在河边洗着衣服,洗着菜,大家有说有笑好不热闹。细细聆听,你会听到河水“叮咚叮咚”的歌唱声。河边的柳树在风姑娘的伴奏下她那长长的头发随风飘扬,十分美丽!河边上商家在吆喝着,路上的行人也是往来不绝,让在纷乱中获得一份宁静,让人淡忘浮躁也是美得令人惬意。

有几个顽皮的孩子一会站在石桥上向桥头不时的张望,一会又在河边是似乎在低语,又似乎在沉默。路上桥上的人渐渐少了大街上一下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只留下孩子们的笑声和呼喊声。家家户户的烟囱里飘出袅袅的青烟,中午已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到来。

中午一过大人们又开始陆陆续续忙碌起来。今天是一年一度的舞狮大会,这会不像上午那样匆忙,大家在街上放慢了脚步,河两边的人家打开窗户隔着小河聊着天,不时有游船经过,撸声响起漾起浅浅的涟漪,摇醉了小船摇醉了游人。不时有游人拿起手机记录着水乡的美景。河岸边卖糖葫芦的,吸糖人的,捏泥人的摊子都早早摆放好了最开心的还属于孩子们一手拿着小糖人一手拿着糖葫芦追逐嬉闹着。听――热烈的锣鼓声敲起来了,镇中心的舞狮表演开始了表演到最精彩的部分人们止不住的拍手叫好,只看舞狮人时而腾空时而跳跃时而翻滚看的老奶奶见牙不见眼。孩子们坐在地上挥舞着手中的糖人表达他们对舞狮的热爱之情。不知不觉中舞狮表演也接近尾声,天慢慢的暗了下来,大人们三三两两的散了,舞狮人脱下戏服坐在地上休息聊天,只有小孩们意犹未尽……

夕阳西沉,家家户户点着灯,照着整个水乡别有一番韵味。我坐在石桥上,闭上眼睛用心去感受,去体味,去品味。


乡味的作文(10)

竹叶在瑟瑟春风中舞动,清晨的露水顺着竹子滑落,清风拂过她的脸庞,卷那起一缕发丝。

姐姐早早的带我来到竹林采摘雷笋,一身白衣的她蹲在潮湿的地上,采集着新长出来的雷笋。轻轻晃动,雷笋便落入她的手中,我也试拉式,可当时力气还小的我跟本没有晃动雷笋,她笑吟吟的扶着我的手帮我拔下了哪根顽固的雷笋。篮中的雷笋逐渐多了,风也起了,几片飘落的竹叶的空中盘旋,缓缓落到地上。她提着篮子走了,路过艾草,俯下身来,细心采摘,拾去了每一支,最鲜嫩的部分。伴随着篮中艾草的增多,时间也一点点的流逝,正午的太阳,挂在当空,几缕细碎的阳光透过竹叶洒落大地,照在了她的身上。拎起竹篮,准备回家去了,我们的背影渐渐远离了这片竹林,从小道上渐渐的消失。

回到家中,她取出雷笋,轻轻地拨去了,那褐色的外衣。一颗颗鲜美,乳黄色的雷笋,出现在了篮中,他把这些笋放入水中。轻轻的揉搓,去除掉那上面的污渍。一颗颗完整的雷笋,在她手中渐渐的变成了笋丁。取出早已准备好的葱、姜、蒜。这些食材也变成了丁,再拿出早已挂干了的腊肉,一点点的切开,美丽的红色瘦肉之中,带了一点雪白的肥肉。她再准备食材的时候让我去点火,看着手中陌生的火柴有一些无从下手,我正发呆之时,她走了过来拿过了我手中火柴,轻声的告诉我该怎么做。点燃的火柴放在炉下的树枝之中,树枝被火柴上的火,一点点烧着。锅渐渐的的热了,把油倒入其中,再赶下那肥肉分明的腊肉,放入已经准备好了的佐料轻轻翻炒,馅儿就做好了。

她从筐中拿出,早上采摘的艾草,放入盆中,轻轻摆弄,草叶在水面上舞蹈。把洗干净的艾草放入锅中,加上水,还有两勺碱,艾草周边渐渐有了金黄色的气泡。取出已经从浅绿变成了深绿的草叶,放入冷水盆中,再一次清洗,将清洗过后的绿叶用刀切碎,再放入臼中,用铁杵轻轻的研磨,把它砸成了汁。

取出面粉倒入其中,在放入之前磨好的汁,轻轻揉捏,不一会儿就变成了一个绿色的面团。从其中揪出一小坨面,在手中滚圆,放入盘中。里面的面团越来越多。她拿过一个面团放在手中,捏成漏斗的样子,倒入之前炒好的馅料,再一次捏为圆球,放入蒸屉当中。

蒸屉中,多余的艾草摆在其中的,一个个绿色的青团,点缀在草中的绿色果实,再放入锅中静待蒸熟。

我们品尝着自己做的青团,淡淡的咸香在唇齿间缠绵,带给了我无限的满足。坐在山间,吃着手中的青团,回想着一天以来的辛苦,还有哪些热情的村民都让我感到了浓浓的乡情。


乡味的作文(11)

我的家乡在东北,松花江上。

旧历的年底,北国是注定被冰雪裹挟的。白茫茫的一片大地,驰骋着尖锐呼号的狂风。掀刮着厚窗子作响。在这样无情的清冷与寂寥中,窗上的红窗花,传递出的炽热,也就成为了珍贵的“冬日暖阳”。

窗花准是在年三十儿的下午诞生的,孩子们帮着把闷菜端进锅,菜板盖帘收进厨房,便拿着早已齐备的画笔、剪刀,跟上奶奶,围在桌边儿看一大幅红宣纸被奶奶裁成周正的几半。蓄积了一年的期待,孩子们挽起衣袖,比着模子勾线。

闷菜的香味弥漫,惹得学手艺的孩子们直咽口水,却还是不服输似的,强忍着味蕾蠢蠢欲动的诱惑,抿起嘴更赶紧地摹。“小馋猫儿。”奶奶看着我们,痴痴地笑。

镂空用的是刻刀,我忍着耐性,一点一点的镂刻,只把手攥的生疼。抬头休憩,正望见奶奶,背依着夕阳,不疾不徐,用细剪子一点点推移,指尖游弋,在每个红色的镂空里,倾注着爱与心血,落日的余晖为她镀上一道金边,当年的记忆大多早已朦胧了,只有这幅画面清晰的记着。

最终大功告成,展开窗花的那一刻,孩子们欢呼着,亲手贴上提早选好的窗子,又退远几步左右端详。饭食开锅,将蒙蒙的白雾晕染开来,与窗子上的赤红融合在一起,磨合出满屋子浓浓的喜气……

关于东北家乡的记忆停在了幼时。后来桌边那群馋嘴的小孩儿长大了,走远了。

小桌旁,动静不如往常大,有些静悄悄,奶奶在剪窗花,剪几刀,停几下,抬头愣愣看着别处,直到纸张的撕裂声把她惊醒,窗上从此缺了几件稚拙的作品。让人无法释怀的儿时的家乡味,除了记忆与梦,又能到哪儿去见上一面呢?

岁月在风里,潇潇如秋木。古朴的家乡味,在时间的作用下,萧萧至迟暮。我们是否应该在时代的洪流中站稳脚跟,安分、安稳,无论如何的利益或是牵扯,都不背弃那份本真的微小而确切的幸福?

不要让镂刻出的家乡味,散了。


乡味的作文(12)

乡味亦是“襄”味,我喜欢家乡这座小小山城里的牛肉面。

襄阳牛肉面已经逐渐作为襄阳的一张名片,好吃的不在于面,人们喜爱的是一碗面中的情。

一碗襄阳牛肉面,上面撒上一层葱花点缀,总让外来的游客垂涎三尺。而一碗正宗的牛肉面,并不在奢侈豪华的大餐厅里,总是在街边最不起眼,最偏僻的小房子里,墙上烟熏的痕迹更是这家店悠久历史的见证,唯一闪闪发光的,是擦的干干净净的地板和反复擦过的桌子。

但这并不是一碗牛肉面出名的原因,更令我着迷的是那一家家小店热情的老板。

平平无奇的一天,我像往常一样走进一家牛肉面馆,店主热情地向我打了招呼,“今天还是牛肉面,多放辣不要蒜泥吗?”“那肯定,就你们这辣椒才真是辣的过瘾。”说话间,我摸了摸口袋,就一瞬间,我涨红了脸,刚换的衣服,囊中羞涩。我一脸赔着笑说:“师傅,您面下锅没,没下锅就别下了吧,我没带钱。”他似乎一点也没犹豫,直接把还在手里的面丢进锅里。那样子像极了强买强卖的奸商,但他马上就解释:“这次没带就算了,留着下次一起给吧,你好像上初中了吧,时间挺紧的,抓紧吃完再去上课,我还有个孩子也上初中,他不用心学……”

我羞红了脸,不知道说些什么,他还在喋喋不休,我的确已经初三了,但是我就像是他口中里的孩子一样浑浑噩噩混着日子,我端着那碗面挪步到了靠里的座位。我还在回味他刚才说的话,他对我,一个陌生人,无话不谈,为这面加入了什么,也拉近了我们彼此的距离。那一碗牛肉面好像味道没有变,又好像变了很多,吃完之后他那番话也随牛肉面下肚。

是要用心学了吗。

再一次吃面时,已经离那次过去了很久,他这次没有喋喋不休,但脸色看上去红润了许多,他拿起他的手机向我炫耀一番,你看我儿子多棒,昨天英语听写又打了满分呢。我冲他笑了笑,“是吧,都会慢慢变好的。”我照常坐在原来的位置,走时,我在碗底压着那次的牛肉面钱。我走出很远,看见他冲出门外,我又向他招了招手,“谢谢你的牛肉面。”一辆车驶过,我再一次埋没在人海。

面的香味,“襄”味,乡味。


乡味的作文(13)

当千年古银杏翡翠般的树叶上正酝酿着晨曦的朝露,小城的主动脉——老街,便开始流淌着如潮般的人流。喧闹而噪杂的人群中,谈论最多的当属这座小城最具特色的饮食文化——早茶。摩肩接踵地挤进了“皮包水”这家老店,扑面而来的热气瞬间便模糊了眼前的一切,只听见茶倌的吆喝声、老人的闲谈声、孩子的嘻闹声、早茶师傅剁干丝的刀板声……一片忙忙碌碌的声音,一团热热闹闹的人气。阳光散落在人群中,一张张围桌而坐的面庞,等待美食的焦急,老友相逢的喜悦,大快朵颐的畅爽,皆在一碟碟、一笼笼美食佳肴面前展露得淋漓尽致,真是一派质朴本真的乡情乡味啊!

“先生,你点的干丝。奶奶,你点的馄饨。”茶倌正热情地招呼着客人,来不及拭去额头布满的汗珠,忙的不变乐乎。细细打量,一张不太精致、甚至带着些许青春痘的脸上洋溢着笑容,温暖而亲切,那定是在平凡之中,他带着一颗火热的内心对前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吧!看着桌前品味早茶的男女老少,望着店里麻利奔走的茶倌,品尝着鲜嫩爽滑的大煮干丝和美味可口的蟹黄汤包,日光倾城里,家乡人民质朴热情、其乐融融的幸福滋味轻轻扣响了美好时光的门扉。

白云岫出,落日余辉。结束了一天的忙碌,傍晚的茶楼成为了家乡人民心中的一片桃花源。年长的,年青的,捡定张木桌坐下。或闭目养神,回忆过往的美好时光;或举杯小酌,分享一天的采撷芳菲。时光在此刻慢慢流淌,悠闲而安然。

不时,有老人起身捋袖,咿咿呀呀地唱起淮剧,旁边的乐手拉起二胡、弹起扬琴为他伴奏。悠然韵足,像极了此刻的时光。一曲终了,余音绕梁,满茶楼都是喝彩声。临雕栏而坐的我亦为之感染,情不自禁想起了马可波罗说过的话,“泰州这座小城不大,但尘世间的幸福极多”。是啊!这哪里只是品茶茗香,这分明是家乡人民悠闲淡然的美好品味的沉淀啊!偷得浮生半日闲,清悠茶香伴着乡人宁静闲适的生活品味已悄然定格为静美时光的剪影。

古老的凤城河静静地流淌,华灯若霓裳翩跹了墨色蓊郁。月华初上,霓虹绽彩,映衬着夜游的人们兴致盎然的脸。登上披华带彩的望海楼,泰州,这座韵味十足的水城夜景尽收眼底。墨黛般的凤城河上,缀满五光十色灯挂的游船悠悠地漂荡着,河畔栏杆在彩色灯带的点缀下,勾勒出凤城河的妖娆多姿。站在雕梁画栋的望海楼顶,我手执摄像机,记录下这座小城的美好光景。月色澄澈,凤城河水携着今日家乡古老的文化蕴味静静流向明天的诗味与远方。

梅花吐香露蕊。这一季,花开凤城。家乡,将带着质朴热闹的浓浓情味,悠闲从容的致臻品味,美好厚重的文化韵味,沉淀出属于我们泰州的乡土真味!


乡味的作文(14)

辉县是这座小城的名字,虽然不那么悦耳,但这座城市也有小城的温暖和优点。它虽没有大都市的喧闹,却比一般县城繁华很多;它虽没有乡村的宁静,却比大城市安静一些;它像是调色盒中的橙色,亲切而舒服,焕发着阳光的色彩。小城的夜,如一块不可雕琢的璞玉,由内而外散发出一种自然拙朴的气息,渗透出丝丝凉意。所以,我住的城市一直安详着,寂寞着。不过,她拥有着一种家的包容感,这让我没有理由不爱它。

山水是这座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如诗如画的百泉湖,素有“北国小西湖”的美名,湖水清澈见底,如果要在冬季,湖面上升起缕缕轻烟,这时的你何不划一叶小扁舟漫游在这“画”中呢?当然,除了百泉湖之外,八里沟、郭亮、南坪和宝泉的美景也不在其下。

我喜爱辉县景区的小道,它拥有一种酝酿已久的芳香和唯美。路面通常是用石板或青石子铺成的,清爽而整洁,也不失一种古朴的韵味。道旁多为成片茂密的松柏,不时散发出缕缕清香。这让我觉得辉县是浪漫的,不过我觉得这种“浪漫”已不仅仅是浪漫了,而是一种美好的深沉,让人不忍心去打扰。

我爱我的家乡——辉县!


乡味的作文(15)

我从来没有赶过,因为我生下来就在县城,回老家的次数也很少,只是听爸爸在茶余饭后讲起过。每次的集会有三天,集会上是要唱戏的,戏台就搭在政府院内,三天七场戏。集市在街道上,我也曾经在仁义街上走过一两次。说是街道并不宽,有城里的两个巷子那么宽。稀稀疏疏的没几个行人。两边有两排老式的瓦房。爸爸说那是公社时期的供销社和人民公社大食堂。说起来最让爸爸兴奋的是仁义枣糕。

他说小时候每次集会上,都有个买枣糕的老头,嗓门特别响。枣糕也特别好吃,他们那些小孩会问大人要上三五毛钱,买上手掌大的一块,边赶集边吃。说起枣糕,姥姥也会做,我也吃过,而并不像爸爸说的那样怎么怎么好吃,也许他们小时候那个年代是饿昏了,看见什么都好吃。可爸爸说起时眼中都放着异彩。

有幸今年四月初一写礼,正好赶上仁义的集会。本来就狭窄的街道两旁被那些做小买卖的商人摆得满满的,中间是那些周村赶集的老乡,有走过来的,也有走过去的。整个街道显得熙熙攘攘。

“枣——糕——”声如洪钟叫喊盖过了整个热闹的街市。这就是爸爸“传说”中的仁义枣糕吧。好吧,今天说什么也要尝尝仁义的枣糕,证实一下爸爸的“谎言”。我便拉着爸爸的手循声挤过去。卖枣糕的就是爸爸说的一个老头,可爸爸说那是他儿子,光秃的脑袋顶上勒着一条叠着窄窄的白毛巾。周围围了许多人,他边收钱,边切枣糕,嘴里还边喊着。我拿着十元钱挤到跟前,买了也就巴掌大的一块,迫不及待的咬了一口,啊,真像爸爸说的那样好吃。比起姥姥做的就更不用说了。软乎乎的,咬到嘴里黏黏的,甜甜的,一种醇香的味道。我让爸爸也吃了一口。爸爸说:“就是这个味,和原来的一样,没变。”爸爸满足地啃了一口,我边走边吃,一会儿便吃完了。

那种味道至今让我回味无穷。仁义枣糕就是好吃,有机会回到仁义赶上集会,我还要买上大大的一块。


乡味的作文(16)

山林间的生活没有什么特别的出名的,要说有也只能是那大自然的纯真,家家户户没有什么大鱼大肉,做面食却值得一说。

毛巾握住笼盖,一下子掀起,雾气从盖底溜出,恍眼便在房间中弥漫开来。“吃小笼包喽!”孩子们从外面奔进家,洗好手,期待的坐在桌前,一笼笼的小笼包端上桌,竹制的蒸笼散发着雾气,伴随着小笼包的香味溜到了鼻腔下,谁都抵挡不住这香味的诱惑,累坏的孩子们一口一个,争着抢着。我夹住一个小笼包,细细观察着,它的面皮被折成几层,提起面皮边缘,手腕一扭便在顶部留出了一个尖,成型的外皮从顶部看如同绽放的花朵一片一片蔓延下去。送进嘴中,鲜香热油从皮中溜出。油香、肉香瞬间充斥在整个口腔,细品,面皮薄而有劲道,肉满而不腻,油香而味美,吃上一个便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在家乡,吃一笼子的小笼包必定要搭配一碟子桂花糖浆,由家门口那棵桂花树作原料酿造,每年秋季,母亲都会带我去摘桂花,花虽只一株,香气却是三里可闻。到了盛花期,家里的屋子也会溢满花香,花香,成酱亦香,取花拌糖、装罐,等待一个星期,桂花糖酱便要做成了,与小笼包搭配更是绝美无比。

笼包沾酱,细数桂花星点般分布,散发花甜与肉汁,掺着香味。一口一口咬下,糖酱与肉汁一齐流出,顿时唇齿留香。

长大后,再无吃过那锅美味的小笼包,对那纯真山林的记忆也定格在那香味中,乡中香,寄情深,时光再无停留,思情不觉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