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困惑(必备7篇)
一纸红颜
2024-01-04 04:41:29
其它
读后感

一个困惑(1)

为什么小草不绿了?为什么天空不蓝了?为什么白云没有了?为什么彩虹不再绽放它那绚丽的“微笑”,而只是留下了一片的忧伤……

抬起头,仰望天空,看见的只是满天的乌云,漫天的惆怅……

再也没有那缕缕残霞,再也没有那早晨第一束灿烂的阳光,听到的只是烦躁的车声。再也没有有那一股股清风抚摸你的脸颊,只有那臭哄哄的汽车尾气催着正在梦乡中的你快快醒来!

只看见那一栋栋豪华的高楼大厦,只看见那一辆辆黑白小汽车,只看见那一条条柏油大马路,只看见那正在雾霾中匆忙赶路的人们……

我们的地球,真的应该是这样吗?我想看见以往那一棵棵绿树,那一条条土坡路,那满是田野,满是绿草,满是绿色的一片天地。

一片片“卷发”的白云不见了,一股股清风不见了,一条条满是欢快,满是喜悦的溪流不见了,那一汩汩清泉不见了,那一个个和睦相处的人们不见了。地球还是以前那个面目清秀的地球吗?

在网上,我还看到了一条恐怖的消息:报告根据数学模型预言:在未来一个世纪中,人口和经济需求的增长将导致地球资源耗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除非人类自觉限制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这一悲剧将无法避免。看到这个消息时,我惊呆了,脸上深情由惊愕变成了严肃。为什么人类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破坏自己生存的家园呢?人们,一起携手保护地球吧!为了不再让后辈只看到地球的图片,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也为了让孩子的梦想不破灭。让我们齐心协力保护大自然,共同携手守护人类美好的家园,让地球妈妈不再痛哭流泪,不再让这样的悲剧重演,让自己幸福,让地球妈妈幸福!

六年级:沈凯杰


一个困惑(2)

在教育的路上行走,时间越久,你就越会觉得它就是一场修行。还记得当初的“唯成绩论”,以成绩的好坏去判定一位老师教学质量的高低,以成绩的高低去衡量自己教学的得失,却忽略教育的主题——学生,对学生心灵的关注少之又少,对于他们点滴中的成长忽略不计。就这样走着走着,时不时,我会感觉困惑、倦怠,因为眼前有太多让我们困扰的事情牵绊。

读王维审老师的《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给予我更多沉静和理性的思考,这本书没有宏大的理论探讨,而是在娓娓道来中消解了一线教师普遍存在的困惑,无论从引领成长的“内功”上,还是从文章可读性的“外在”上来说,都是一本难得的教师心灵读本;它很少长篇大论、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更多的是用“接地气”的案例解读和教育叙事的笔法解答了教师群体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惑和疑虑,解读从新教师到杰出教师的成长历程。

一个教学中的意外,一名独特的学生,一堂有缺憾的课以及相悖于教育路上渐行渐远的步伐……它不仅仅是个插曲,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理解它?如何去面对它?以怎样的心态去解决它?

依稀记得刚上班时自己宏大的理想:做一名学生喜欢,受人尊敬、爱戴的好老师,自己也象王老师书中第一章——成为好老师的第一步中提到的“有一颗愿意成长的心”,“从教育叙事开始”“做一个会反思的教师”,从反思中思量“我们该有怎样的师生关系”,怎样“做一个从容的教师”,并“坚守住心中的美好”,朝着“最重要的是方向”努力着,并记录下自己一路走来的痕迹,可不知什么时候,自己却把原来的梦想丢弃了,各样各样的事情,疲于应付,就变成了敷衍,打开“百度”东拼西凑,面对使出浑身解数却无动于衷、原地不动的学生,我们纠结、苦恼,却不愿“承认差生的存在”,“选择一种有境界的舍弃”,拥有“抬高一厘米的权利”,“做一个简单的教师”,“不做链条上的那一环”,“给爱一个适当的位置”。

再次思量“分数”,它真的是“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吗?不尽然,“分数能够说明什么”,它只是检测学生一个阶段的学习,一个知识段的掌握程度,不能说明一个人的能力。其实,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学到知识有多少,认识的有多少,在实际中会运用多少才是最重要的。就像王维审老师说的“及格还是出色”“没有理由放弃对人的关注”,“让教育多一份诗性与美好”,“放下,才能走得更远”。

而在这条道路上,没有亘古不变之法,只能借鉴前人经验,不断地增加智慧才能培养好每一个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为前提,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以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来衡量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给“孩子一个完整的体验”,事必躬亲,循循善诱,集思广益,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永不放弃对教育智慧的修炼,终身学习,潜心为学,“给心灵一个柔软的着陆点”,给自己一个修复灵魂的机会,不忘记成长。

教育是一场修行,“路漫漫其修远兮”,需要我们“回归,教育的另一种力量”,知道“爱,不是教育的全部”,“教育在窗外”,“你若寻找,便能得到”。


一个困惑(3)

打开王维审老师的第二本书《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扉页,我写着的日期是20xx年3月17日,记得当时是学校里发的,收到书时我很是欣喜,可惜的是我拿回家囫囵吞枣地浏览了一遍之后,就再也找不着了,这件事可以借用书名里的一个词,就是我很“困惑”。一直困惑到今年春天,搬家的时候才发现了这本书。

时隔三年多之后,借着教体局“师训科”掀起的“读书活动”,我们学校里暑假读书活动,我再次领到了同样的一本书,感觉是再遇老友,也感觉很幸运。新书送人,读的是老的一本。

今天,轮到我交本书的读后感,我觉得自己的感受是从来没有的独特。

本书共有七章,第一章是“成为好老师的第一步”,就是老师要读书和写作。

我想起了我当初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在喜欢的学校图书室里初次见到苏霍姆林斯基的厚厚的书,抽出来翻看了一下,随即放回去,为什么呢?感觉如看天书,啥也不懂,更没有兴趣,主要是对这本书很陌生。而现在呢?我家里光教育专著就有70本多,仅仅一个多月前的“6.18”当当搞活动,我就一次性的买到20本书,李镇西的一套就10本,还有家风系列,尹建莉的,虽然拥有的不是全部读透,但是,大部分读完,而对比读书前后的感受,就是读教育专著越多,越感觉到自己对教育理解的浅薄;读得越多,不是懂得多了,而是觉得自己懂得太少,越需要多读。

书的第二章到第六章都是讲的今天,我们作为教师,如何去看待教育的现状和学生,是运用“你有抬高一厘米的权力”,是“用什么样的眼睛看学生”,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爱学生”?“教育不仅仅是拯救”,“教育还有另一种力量”。

最后第七章是“从教书匠到教育家”。用动画片《杰克与仙豆》收尾,给了教育工作一个诗意的诠释。

关于写作,我想起新教育创始人朱永新老师在2002年发过的“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的帖子,如果哪位老师加持写作,所见,所闻,所读,所思无不可入文,每天1000字,坚持十年,不能成为名师,可以向他索赔巨额保险金。

的确,作为老师,谁的工作不遇到很多奇葩的学生和更奇葩的家长呢?下了课的办公室里哪位老师没有吐槽和抱怨呢?更有老师遇到棘手的工作上的事情是一筹莫展,非常难堪,那么,去努力,从读书和写作开始,从记录和反思开始,如果选择这么做,你不但成为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还可能走上了从教书匠教育家的幸福之路。


一个困惑(4)

暑期,惯例是读书时间。从数本推荐书目中,我一眼就选中了王维审老师的《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原因很简单——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十分困惑的老师,乃至于我最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越教越觉得自己不会教了!”于是,在当当下单,不两日,书到。也没有刻意苦读,时不时翻上几张,竟也觉颇有心得。

从这本书的各个章节来看,其实相互之间的联系并不十分紧密,而是相当松散独立的。从前言里也可找到答案,这是王老师从自己曾发表过的上千篇文章里采选而来,可说是他历年来的反思结晶。作者也没有特意套用什么深刻玄妙的“理念”来使之“高大上”。就是这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平实如常的语言,让我读起来犹如朋友间的闲聊,倍觉轻松又有所教益。这可说是读这本书的最大感受了。

其次,读的时候我时常会产生强烈的共鸣。王老师许多的经历我也似曾相识,作者的感悟往往也与我不谋而合。

如王老师告诫老师要“坚守住自己的美好”,要有“坚守的方向——做一个安静的老师”;要“寻找坚守的理由——喜欢”;更要“获得坚守的信心”。

王老师一直在书里强调:做一个简单的老师!这也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而如何变得“简单”,王老师也给指明了方向——要“断舍离”,学会取舍。该放弃的必须毫不犹豫,该坚持的必须坚定不移。“要选择一种有境界的舍弃”。而以往的我,似乎“舍”得过于利落了,乃至该“持”的也持不下去了,不得不说自己有些堕落了。

还有,王老师关于现今教育界的一些乱象的批评也让我大呼痛快!如谈到一些地区和学校开展的看起来“轰轰烈烈”,实则瞎胡闹的“课改”时,王老师指出,“在许多时候,我们对于传统的东西,总是忍不住采用极端的态度去对待它,要么顶礼膜拜,视为神物,不加甄别地全盘接受;要么深恶痛绝,把它视为挡在创新路上的怪物,不假思索地一棍子打死。”王老师郑重指出,“我们的传统课堂里,一定有许多许多积淀下来的好东西存在,一定有很多属于传统的独特价值。改革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也不能够非此即彼,更不适合采用“革命”的激进手段。"

当然,也并非王老师所有的观点我都赞同。如在《悄悄奖励一下恶搞者》这篇文章里,王老师讲了一个身边的故事,“班里举行创意征集活动,每个同学都得在班会课上展示自己的一个独特创意。一个男生,用废旧鞋盒做了一个“潘多拉魔盒”,他先是念了一遍“咒语”,魔盒里绽放出一朵漂亮的玫瑰,吸引老师和同学纷纷围上去看个究竟。就在这个时候,他再念一遍“咒语”,魔盒突然“爆炸”,飞溅四射的灰尘纷纷落在周围人脸上和头上。”孩子的班主任让孩子回家写检讨反省,孩子的爸爸“觉得孩子的创意虽然有点“恶搞”,但确实是“出乎人预料”,符合老师在活动前提出的要求,便与老师进行沟通,希望得到老师的谅解。”孩子老师的答复是“老师的回答让朋友顿时哑口无言——你的孩子上了这么多年学,他应该知道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创意,这是常识,还用专门强调吗?”而王老师认为孩子老师的意思是说,“组织的创意征集,自然是符合教育主流、体现教师需要的。”

假如,魔盒爆炸后不是飞扬的尘土,而是“好好学习”之类的字条,就应该算是符合“常识”的创意,若是“为国争光”之类的口号,则会更好。”让我不能接受的是,王老师由“这是常识”这四个字引申开去,认为这“一不小心道出了教育里约定成俗的东西,这样的‘常识还有很多:课堂上,特别是有人听课的时候,学生什么时候说会,什么时候说不会,这是常识;老师提问,谁可以回答,谁不能回答,这是常识;上级领导来检查,什么样的问题应该怎么来‘应付,怎么朝着‘好的方向去说,这是常识……一个学生,能够揣测出老师的意图,并顺着老师的意思去努力,成了教育的‘常识。在这种‘常识教育下,我们的学生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言不由衷,学会了掩饰自己的内心,学会了适应教师,顺应教育。”王老师还拿剑桥大学曾经发生过的一次“空中汽车”恶搞事件作为反例来证明让孩子写检讨是对孩子创造力的扼杀。

我觉得王老师曲解了或者是过度解读了那位老师的话了。那位老师的“常识”应该是指即便是“恶搞”也是不能逾越道德底线的。那么,“魔盒‘爆炸,飞溅四射的灰尘纷纷落在周围人脸上和头上”,你觉得这样的“恶搞”合适吗?不是我要“上纲上线”,试想,突然飞溅四射的粉尘落到人的眼睛里,吸入呼吸道里,对人的健康,尤其是对容易过敏的人的健康,能没有影响吗?恶搞的那个孩子怕是没有考虑到这么多吧?我们难道不应该让他明白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很重要的吗?我更不明白的是,魔盒里如果爆炸出来的不是粉尘,而是其他的对别人身体没有什么危害的“符合教育主流”的东东的话,难道就不“出人意料”了,就体现不出孩子的创造力了吗?至于王老师举出的“反例”,我觉得二者根本就无法类比好吗?剑桥大学的“恶搞事件”,显示的是学生对“剑桥大学最庄严神圣之地的评议堂”不够尊重,只能表明学生蔑视权威罢了,压根儿扯不到道德层面。由此,我想说的是,如果为了反主流而反主流,很容易流于偏激的。

最后,作为“教育叙事”的倡导者和实践者,王老师执着于教育反思,笔耕不辍,结出了累累硕果,这样的精神实在令我惭愧和敬佩!不过,学习的字眼儿我也很难说出口——我对自己的懒散与半途而废的精神也是很佩服的!


一个困惑(5)

陪伴很温暖,它意味着在这个世界上有人愿意把最美好的东西给你,那就是时间。当然陪伴也是一个很平常的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最后陪伴就成为了一种习惯。”就像夫妻之间的陪伴,父母对孩子的陪伴,而在叙事者,这是另一种精神陪伴。

王维审老师说从人治到经验管理,再到人性的回归,他的成长路径就是源于忘我的阅读、坚持不懈的写作以及直抵灵魂的反思与追问。他说:“读书,让教育不断丰盈。”从进入叙事者一路走来,我最深的感受是读书还可以照亮生命。可以让身心俱疲的我们找一隅安放心灵的故乡。而教师写作的意义,王维审老师在《做一个不再困惑的教师》中是这么归纳的:一是可以去掉教师身上的匠气、俗气,二是可以让教师的心灵变得澄明清澈,三是可以让教师对自我有一种静谧的梳理与关照,四是可以让教师灵魂深处最丰饶的部分得以深度开垦。

如果说阅读可以照亮生命,写作使心灵变得澄明、清澈,那么反思无疑是对灵魂的一种追问。这种追问,“是一种自觉的寻找,向更深处漫溯的寻找。”通过不断的反思和追问,“不断进行阐释性思考和批叛性反思,让教育教学时刻充满活力和激情。”如何读,写什么,怎样思?王维审老师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众多一线教师的困惑,在《做一个不再困惑的教师》中一一作了详细的阐述。面对“教育之道”,虽然每个教师有不同的经历和个性,教不同的学科和学段,针对不同的学生和问题,每个人选择的方式方法、策略技巧也会不大相同,但最终都将归向教育之道。有些“道”虽不可照搬照抄,却可以给我们一些智慧的启迪。

王维审老师在《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中,从成为好老师的第一步开始,亲切自然地娓娓道来,教我们如何读,怎样写,怎样坚守自己成长的方向,告诉我们“无法与体制对抗,也没有时间等待体制的完善,但我们完全可以在体制下加入一些自己的东西,用为师的智慧、专业和勇气,抵挡那些纷沓而来的倾轧,为那些纯真的孩子赢得一个缓冲地带,让他们有可能触碰到教育的柔软。”而我们可以“有抬高一厘米的权力”,做一个简单的老师。在本书的第三章:用什么样的眼晴看学生,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时教育需要转个弯,看似山穷水尽疑无路处,又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比如在《蹲成蘑菇》一文中,一个年轻班主任说他遇到了一个说什么道理都“油盐不进”的学生,问王老师该如何处理,王老师就很认真地在QQ上给那个年轻班主任讲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有一个精神病人把自己当成一只蘑菇,整天撑把伞蹲在墙角,不吃也不喝。心理医生却想了一个办法,和那个精神病人一样撑把伞蹲在他旁边。病人奇怪地问:你是谁呀?医生说他也是一只蘑菇,之后医生站起来在房间走动,吃汉堡,并告诉精神病人蘑菇可以动,也可以吃东西,几星期后,虽然那个精神病人还觉得自己是蘑菇,但他却能正常生活了。王老师举这个事例就是要告诉我们:如果你想改变一个人,最先要做的就是改变你自己:遇到蘑菇就蹲成蘑菇,遇到白杨就站成白杨,这才是为师之道。

王老师说我们教育培养的是社会人,我们不可能让学生一辈子生活在教师的影子里,我们给予学生的最适合的教育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独立、自信,具有极强的社会适应性,时时都能够信任自己的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不是拯救人,而是发展人;教育不是推动人,而是引领人。教育其实还有另一种力量:回归的课堂,安静的阅读,亲情的温暖,这些质朴的东西会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勇气,回到宁静,心无旁骛,开始最本真的教育,到那时,我们一定会有不同的感触,一定能够更清晰地看待自己,并找到从教书匠走向教育家的道路。

从教书匠到教育家,我不敢奢望。但两者之间要跨越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我们可以走走,至少这段征程中会有不一样的迷人风景,是我们以前未曾涉足过的。毕竟做为一个教师,我们不仅要有赠人玫瑰的能力,还要有感受手留余香的能力,这也是教师幸福的本源。


一个困惑(6)

学期初学校发了王维审老师的新作《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说起来着实惭愧,被我搁置在办公桌许久。终于在暑假的闲暇时间我又重拾起了这本书,细细品味着王维审老师接地气的叙事里蕴藏着的大道理。

在教育的路上行走,时间越久,你就越会觉得它就是一场修行。读王维审老师的《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给予我更多沉静和理性的思考,这本书没有宏大的理论探讨,而是在娓娓道来中消解了一线教师普遍存在的困惑,无论从引领成长的“内功”上,还是从文章可读性的“外在”上来说,都是一本难得的教师心灵读本;它很少长篇大论、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更多的是用“接地气”的案例解读和教育叙事的笔法解答了教师群体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惑和疑虑,解读从新教师到杰出教师的成长历程。

在《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中,王老师从个人成长经历谈到经验管理,再到人性的回归;从忘我的阅读到坚持不懈的写作,再到直抵灵魂的反思与追问。从”读书,让教育不断丰盈”,到“写作,成为那远处的钟声”,再到“反思在更深处寻找”。序言的每个小标题都散发着智慧的光芒,都震撼着我的'心灵。而从第一章“成为好教师的第一步”,到最后一章“从教书匠到教育家”的全文,则让人读后荡气回肠。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让我们不断开阔视野,让我们不断增加知识,让我们下笔如有神,读书可以洗涤我们心灵的尘埃,让我们对自我进行梳理,可以触摸到自己内心最深处所渴望的东西。可以让我们明白自己到底是个什么角色,什么样子,让身心俱疲的我们找一隅休养生息。 但读书却更应该像老师说的,如吃饭和呼吸一样自然而然,成为一种常态。诚如他言,“一个优秀的读书人,读书不是为了顺从别人的思维,不是为了做知识的储蓄罐,更不是为了做别人的传话筒”。人最大的悲哀就在于弄不清楚我是谁,最大的不幸就是不确定哪些东西属于自己。教师读书可以让 我们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这个世界正在发生在着什么。读书可以去除我们身上的匠气、俗气,更接地气。 我也曾经读了不少的书,涉猎过很多不同的文体。从长篇巨著到精品短文,从诗歌小说到唐诗宋词,古今中外,皆而有之。我也常信马由缰写诗抒情,但总感觉遣词造句匮乏肤浅,没有新意。我一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直到读了王老师的这本书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症结在于我不会读书。想想也是,我读书基本没有明确目标,没有具体计划,没有仔细甄别,拿着什么读什么,碰到什么看什么,想读什么读什么,随心所欲,不加分析,看起来孜孜不倦,其实缺乏主见。而王老师对于读书总结的三个境界:“读书要有一根桩,要读出一个圈,要读出一个我”,尤其让我震撼、钦佩,迫不及待拿来分享。 读书要有一根桩。读书不能单单是为了消遣,还要做一种专业阅读。尤其是我们教师,更需要做专业阅读。我们处在什么样的角色,就多读什么样的书。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就读什么样的书。若是学科教师,就该多读专业书籍报刊;若是班主任,就该多读班级管理文章著作。只有通过有针对性的读书,我们才能熟稔教育之道,牢固教育之桩。 读书要有一个圈。当我们的阅读有了稳定的主题,有了根基,我们的阅读也就有了思想灵魂。这个时候,我们再跳出教育阅读,抛却为教育而读的局限,去涉猎更广的范围,去汲取更多的知识,不但不会现在杂乱,还能丰富我们的视野,为我们的主题阅读给予能量。这大概就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吧 。 读书要读出一个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修行。书是别人写的,读是自己做的。阅读的真正意义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把别人的长处用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把别人的智慧经验和自己的实践感受结合起来,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语言风格、特色行为。也就是所谓的认识自我,回归本我吧。

读《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不止是让我明白了教师读书的目的和意义,还让我明白教育是一场修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尚需上下而求索”;“爱,不是教育的全部”,但“你若寻找,便能得到”;让我明白“怎样爱学生”,“用什么样的眼睛看学生”,让我懂得“教育不仅仅是拯救”,“教育,还有另一种力量”。 用心读完,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虽然生活里有不如意,有太多的苟且,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充满正能量,努力奔跑,相信生活中更多的是诗和远方。期待有一天,我也能像王老师那样,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逆袭,从一个教书匠华丽转变,给人希望。


一个困惑(7)

抬起头,仰望天空,看见的只是满天的乌云,漫天的惆怅……

再也没有那缕缕残霞,再也没有那早晨第一束灿烂的阳光,听到的只是烦躁的车声。再也没有有那一股股清风抚摸你的脸颊,只有那臭哄哄的汽车尾气催着正在梦乡中的你快快醒来!

只看见那一栋栋豪华的高楼大厦,只看见那一辆辆黑白小汽车,只看见那一条条柏油大马路,只看见那正在雾霾中匆忙赶路的人们……

我们的地球,真的应该是这样吗?我想看见以往那一棵棵绿树,那一条条土坡路,那满是田野,满是绿草,满是绿色的一片天地。

一片片“卷发”的白云不见了,一股股清风不见了,一条条满是欢快,满是喜悦的溪流不见了,那一汩汩清泉不见了,那一个个和睦相处的人们不见了。地球还是以前那个面目清秀的地球吗?

在网上,我还看到了一条恐怖的消息:报告根据数学模型预言:在未来一个世纪中,人口和经济需求的增长将导致地球资源耗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除非人类自觉限制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这一悲剧将无法避免。看到这个消息时,我惊呆了,脸上深情由惊愕变成了严肃。为什么人类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破坏自己生存的家园呢?人们,一起携手保护地球吧!为了不再让后辈只看到地球的图片,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也为了让孩子的梦想不破灭。让我们齐心协力保护大自然,共同携手守护人类美好的家园,让地球妈妈不再痛哭流泪,不再让这样的悲剧重演,让自己幸福,让地球妈妈幸福!

六年级:沈凯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