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1)
孔子是我们都敬重的伟人,他知识渊博,意气风发,是我们敬仰、敬佩的著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属山东省曲阜市)。孔子出生于没落的鲁国贵族家庭,幼年丧父,家道中落,饱经人生苦难。但他奋发向上,努力进取,尊师重道,被后人尊称为"圣人"。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多人,著名的有七十二人,历史上有"七十二贤人"之说。
在这段时间对孔子的了解和认识中,我更深的走近了孔子,走近了这位圣人的思想。
在那个群雄争霸的时期,孔子主张各国君主以德治国,触犯了很多人的权利,因而才能一直没能得以发挥。在他五十五岁时,带领他的一批学生开始了周游列国的生涯。在各国的民众中赢得了好评,创立了儒家学派。他把"仁"和"礼"视为道德的最高原则,主张有教无类,晓得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即为中国的现代教育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也说明了孔子思想的先进性,不朽的思想总是与时俱进。孔子这位鲁国的老人,这位为教育的实施,为正气的传播,为治国的方略施展而奋斗的伟大先贤,他的思想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同时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含义。二千五百年的时光弹指一挥,孔子的思想却永远东立,并已走向世界!
作为现代人的我们一定要信守孔子的思想,把孔子的精神发扬光大。
孔子思想(2)
仁是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仁所覆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其核心是爱人及倡导人与人之间的亲善关系。孔子认为自下而上都能仁爱尊理,社会才能稳定。人民才能安居乐业,他一再强调,践行仁德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态度问题。
有一次,孔子家的马厩失火了,他知道后,首先关切地问有没有人受伤。还有一次,孔子去齐国,路过泰山,看见一个妇女在坟前痛哭,他叫学生去询问原来残暴的统治者,逼的他全家背井离乡来到这里,不久,他的亲人相继被老虎咬死,即使这样,他仍然不愿意返回家乡。孔子听后感叹道,残暴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厉害呀。这两个故事都充分体现了孔子所追求的仁的精神。
孔子思想(3)
孔子,是我们的教育家,思想的指导者。孔子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在这崭新的世纪里,和平成为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核心。战争是残暴的,凶残的,它使人失去最初的本性;而人类是最高级的动物,我们有思想,有智慧又何必用暴力来解决呢?正如曹植所说:“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和平,是人类祖先一直的愿望,而作为子孙后代的我们明明有能力实现,却偏偏不吸取祖先血一般的教训。若人类还想继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拥有孔子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的思想。最近,新闻报道着各国的竞争势力,每个国家都像备战着的老虎,随时待命出发。打仗有什么好呢?为了钱吗?为了土地吗?还是为了权力吗?这一切看来都是毫无意义的行动。
思想是人类的领导者。假若整个世界人类的思想都是浑恶的,相信有那么一天整个世界都会沉沦。所以说,孔子的思想将影响后人,影响人类,同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石。
孔子思想(4)
(一)立志
孔子主张一个人在少年时代就要立下远大的人生志向。他在回顾自己人生的发展道路,总结人生的经验时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由此看来,孔子早在十五岁时就立下了自己学习的远大志向。孔子不但自己很早就立下干一番事业的远大理想和志向,他还教育他的弟子们要早立志立大志。
(二)守志
孔子认为,一个人树立了远大的人生志向还不算完,要念念不忘,时刻遵守自己的志向。他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于议也。”意思是说,有志气的人追求的是治国的道理,而以吃粗粮穿粗衣为耻辱的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的。一个人如果真心为伟大的志向而努力,就不应为暂时低下的生活条件而感到耻辱,否则便不是笃守大志,为大志牺牲一切的人。孔子把笃守自己的志向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认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越是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越能体现出自己守志的坚定态度,决不能因为环境的恶劣而丧失自己的远大志向。
(三)践志
孔子认为,志向是人生发展的美好蓝图,只有积极去实践,才会有实现的可能性。孔子最讨厌那些说得多,做得少,言行不一,习惯说大话唱高调的人。“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颠沛流离,到处不被重用,走投无路时,有人请他前往,孔子想借此机会,施展自己的抱负。子路等一再提醒老师不要上了坏人的当,孔子却胸有成竹地说:“不曰坚乎,漠而不璘;不曰白乎,涅而不缁。”表明自己这把刀怎么磨也磨不坏,自己心地坦白,怎么染也不会黑。一个人要守志坚定,功名利禄和各种引诱不为所动,白刃锋镝加身而不屈服,才配称得上一个高尚君子。
(四)酬志
孔子认为,一个人立志、守志、践志都很重要,但最根本的还是酬志。如果志向确立了,而没有如期实现,这种志向立得再高远,都没有多少实际价值。那么作为青年人,如何去酬志呢?他认为首先要有责任感,即有一种时时想着对社会负责,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他周游列国时,被困在陈蔡,不但弦歌不断,还向弟子们大谈“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的道理。但是,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孔子虽四处奔波,宣传自己的治国思想,未能酬志。他当然不会甘心,又在教授弟子和整理文化上觅新的途径。他删史书,订礼乐,赞周易,尤其是编《春秋》,名义上是将鲁国的档案资料编成历史,实际上是通过编史的方法,灌输自己的尊王拥君恪守礼法的主张,把“乱臣贼子”的作为载入史册,用以“寓褒贬,明善恶”,使“乱臣贼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