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贾府(实用7篇)
高山流水
2024-01-06 03:44:20
其它
读后感

进贾府(1)

《林黛玉进贾府》向我们第一次展现了贾府。贾府的环境,有着丰富文化内涵,透过院落建筑与服饰仪节,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了贾府的特点,像贾母在贾府至高无上一样,贾府透示给黛玉的是骨子里的王尊王贵,它是封建大家庭的一个样板,是一个封建上层统治者的生活写照。

对黛玉的描写,处处表现她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谨小慎微的态度表现她“寄人篱下”的心境,黛玉“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只好依傍外祖母,”她有很强的自尊心,也有很强的自卑感。

凤姐一出场,满屋子全是她一个人在说话,别人都成了陪衬,她夸黛玉标致,叹黛玉命苦,对黛玉关怀备至,一切都依着贾母的心思行事,一切为了讨得贾母的欢心。她善解人意,巧手逢迎,乖巧机灵的性格和在贾府的实权地位都表现出来了。

贾宝玉生活在封建贵族家庭,处在封建正统势力的重重包围之中,这个家庭使他“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这对贾宝玉是沉重的压力,他的“愁”和“恨”正是欲求摆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的表现,他的“傻”和“狂”正是在痛苦中寻求新的生活和理想,却又找不到出路。以致陷于失望和迷惘的精神状态。

最后,我们要感谢作者曹雪芹,是他一手策划了我们这次穿越时间隧道的“故园神游”。


进贾府(2)

《红楼梦》的真正开端应当是第三回后半部分《林黛玉抛父进京都》节其中,作者不但借黛玉之眼对贾府概状、上下人等作了一一的描述,更为其在贾府中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黛玉到贾府来,身份是孤女投靠亲眷。因此,她为自己立下的行为宗旨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去”。这一准则在本回中即得到充分表现。作者在字里行间,无不表现了林黛玉的敏锐小心、对一切都细细观察、行为恭谨。例如在邢夫人处一节、王夫人处一节、喝茶一节,还有与宝玉相会一节。试看宝黛相会,宝玉一见她便猫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而黛玉见到宝玉时虽然也有同感,但只是“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后面的宝黛问答,黛玉只是问一答一,绝不多说一句话,并且当宝玉问“妹妹可曾读书时”,她说“不曾读…些须认得几个字”。这与前文贾母问她时她回答“只刚念了《四书》”区别何其大也。她前后不一的原因,不过是为了迎春姊妹们只“认得两个字”罢了。宝玉的痴狂与黛玉的谨慎形成强烈对比,这也为他们在后文中的爱情悲剧埋下了伏笔。

黛玉在贾府内的命运,还通过“一个翻头和尚”(即茫茫大士)的俄语有所预兆。茫茫大士说她的病“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生”。“不许见哭声”预示她“泪尽而死”的结局,而所谓“外姓亲友”自然是指她母族贾家了。但是黛玉概不听劝,孤身人了贾家,其前途可以想见。首先是她在贾家的地位。试看她进荣国府时。“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进门后,又是几个婆子扶她出轿,走了许多路,方到正房,冷冷清清等着的是儿个“穿红着绿的丫头”。只有贾母才给了她一点温暖,被“一把接入怀中”。贾母疼她,为的是她身世的可怜;而熙风等人跟她亲热,所为只是贾母。至于贾赦、贾政等,则都托故徽得见她。试与后文中宝钗进府相比,就可见黛玉处境之艰难了。

由此可见,黛玉在贾府中处于一个特殊而微妙的地位。一方而。由于贾母的疼爱,她得以与宝玉并肩,高出“迎探惜”之上;另一方面,她无亲无友,无财无势,为人所孤立。她特殊敏感之性格的形成,正是由她的处境所决定的。也正是因为此,方有了后文的一出出悲剧,有了这一册“伤金悼玉的《红楼梦》”。


进贾府(3)

母亲在世时常说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今日一见,果不其然。外祖母家宁、荣二府都是奉皇帝之命“敕造”的,外观气派,内室堂皇。家中仆妇穿着已非寻常,而况主人呢?今天,见到了慈祥如佛的外祖母,见到了风姿绰约的众姐妹,见到了体格风骚、行为放诞的琏嫂子,见到了人称“惫懒人物”但却俊美无双的宝哥哥。尽管人们对我盛情相待,可是此种境地又怎能消除我寄人篱下之愁呢?唉,我得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可多说一句话,不能多行一步路,千万别被人耻笑啊!

虽然对外祖母家上下情况早有耳闻,但是今天前来还是格外新奇。尤其是被外祖母称为“凤辣子”、学名王熙凤的琏嫂子,更让我感到惊讶。在贾府威严的“老祖宗”面前,一个个都敛声屏气、恭肃严整,惟有她却放诞无礼。听她高声说笑着前来,看她彩绣辉煌、恍若仙妃的打扮,见她与外祖母、二舅母随机而得体的答话,自知这位嫂子一定非同寻常。从外祖母的表情看,琏嫂子也深得她老人家喜欢。看来以后在贾府,还得对她格外多一个心眼呢。

今天奉父命投奔外祖母家遇着一桩奇怪事:一见表兄宝玉怎么如此眼熟,好像在哪里见过一般。在家时就曾听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二舅母也提醒说这位表兄是一个“孽根祸胎”“混世魔王”。我寻思道:这个宝玉,不知是个什么惫懒人物,懵懂顽童?谁知一见面,却是个英俊风流的公子!更奇怪的是,我见他眼熟,他居然也说曾见过我。莫非我俩前世有缘?这位宝哥哥也真够顽劣的,只因我说了句“没有玉”,他便闹了一场摔玉风波,要不是外祖母好言哄劝,他真的要把玉摔碎——那是他的命根子,摔碎还了得?唉,宝哥哥,你啊,你啊……


进贾府(4)

墙那边,锣鼓喧天,张灯结彩。宝玉面对的是戴着红盖头的宝钗。
墙这边,紫鹃坐在床头哭得厉害,而此刻的你,已经烧掉了所有的诗作和宝玉送来的手帕,奄奄一息。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连王熙凤都直夸没见过如此标致的人。
“这位妹妹我见过的。”当日宝玉的话犹在耳畔。宝玉还问你有没有玉,你说:“玉是稀罕的东西,哪能人人都有?”于是宝玉立刻抓起项上的玉,就朝地上砸去,嘴里念着:“妹妹没有的东西,可见不是什么好的东西。我也不要有。”
病塌上的你,可还依稀记得,当晚你为了自己引起宝玉掷玉的事,还掉了很多泪。
那年你才六岁,母亲突然因病去世,体弱多病的你,怎能经受如此的打击,你也重重地病了一场。于是你父亲把你送进了贾府。你的命运便由此发生了改变。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寄居贾府,虽说衣食无忧,但总免不了悲伤。你没有亲娘,便是外祖母与舅母、姊妹们平时何等待得好,到头来还是一场空。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多愁善感的你,总觉得落花掉在地上不干净,要用绢帕包好了,埋在土里才行。于是,每当落花之期,你总是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小心翼翼地把花扫了,装在绢袋里,在犄角上的花冢处,拿土埋上,不免伤感的哭一场。如今,花锄犹在,但它的主人却再也不能用它来葬花了……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你不停咳着,还吐了很多血。在宝玉掀开盖头的那一刻,你疲惫地闭上了双眼。
黛玉啊,事到如今,你后悔进贾府吗?

进贾府(5)

从林黛玉进贾府看她在贾府的命运

《红楼梦》的真正开端应当是第三回后半部分《林黛玉抛父进京都》节其中,作者不但借黛玉之眼对贾府概状、上下人等作了一一的描述,更为其在贾府中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黛玉到贾府来,身份是孤女投靠亲眷。因此,她为自己立下的行为宗旨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去”。这一准则在本回中即得到充分表现。作者在字里行间,无不表现了林黛玉的敏锐小心、对一切都细细观察、行为恭谨。例如在邢夫人处一节、王夫人处一节、喝茶一节,还有与宝玉相会一节。试看宝黛相会,宝玉一见她便猫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而黛玉见到宝玉时虽然也有同感,但只是“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后面的宝黛问答,黛玉只是问一答一,绝不多说一句话,并且当宝玉问“妹妹可曾读书时”,她说“不曾读...些须认得几个字”。这与前文贾母问她时她回答“只刚念了《四书》”区别何其大也。她前后不一的原因,不过是为了迎春姊妹们只“认得两个字”罢了。宝玉的痴狂与黛玉的谨慎形成强烈对比,这也为他们在后文中的爱情悲剧埋下了伏笔。

黛玉在贾府内的命运,还通过“一个翻头和尚”(即茫茫大士)的俄语有所预兆。茫茫大士说她的病“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生”。“不许见哭声”预示她“泪尽而死”的结局,而所谓“外姓亲友”自然是指她母族贾家了。但是黛玉概不听劝,孤身人了贾家,其前途可以想见。首先是她在贾家的地位。试看她进荣国府时.“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进门后,又是几个婆子扶她出轿,走了许多路,方到正房,冷冷清清等着的是儿个“穿红着绿的丫头”。只有贾母才给了她一点温暖,被“一把接入怀中”。贾母疼她,为的是她身世的可怜;而熙风等人跟她亲热,所为只是贾母。至于贾赦、贾政等,则都托故徽得见她。试与后文中宝钗进府相比,就可见黛玉处境之艰难了。

由此可见,黛玉在贾府中处于一个特殊而微妙的地位。一方而.由于贾母的疼爱,她得以与宝玉并肩,高出“迎探惜”之上;另一方面,她无亲无友,无财无势,为人所孤立。她特殊敏感之性格的形成,正是由她的处境所决定的。也正是因为此,方有了后文的一出出悲剧,有了这一册“伤金悼玉的《红楼梦》”。


进贾府(6)

《红楼梦》的真正开端应当是第三回后半部分《林黛玉抛父进京都》节其中,作者不但借黛玉之眼对贾府概状、上下人等作了一一的描述,更为其在贾府中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黛玉到贾府来,身份是孤女投靠亲眷。因此,她为自己立下的行为宗旨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去”。这一准则在本回中即得到充分表现。作者在字里行间,无不表现了林黛玉的敏锐小心、对一切都细细观察、行为恭谨。例如在邢夫人处一节、王夫人处一节、喝茶一节,还有与宝玉相会一节。试看宝黛相会,宝玉一见她便猫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而黛玉见到宝玉时虽然也有同感,但只是“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后面的.宝黛问答,黛玉只是问一答一,绝不多说一句话,并且当宝玉问“妹妹可曾读书时”,她说“不曾读…些须认得几个字”。这与前文贾母问她时她回答“只刚念了《四书》”区别何其大也。她前后不一的原因,不过是为了迎春姊妹们只“认得两个字”罢了。宝玉的痴狂与黛玉的谨慎形成强烈对比,这也为他们在后文中的爱情悲剧埋下了伏笔。

黛玉在贾府内的命运,还通过“一个翻头和尚”(即茫茫大士)的俄语有所预兆。茫茫大士说她的病“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生”。“不许见哭声”预示她“泪尽而死”的结局,而所谓“外姓亲友”自然是指她母族贾家了。但是黛玉概不听劝,孤身人了贾家,其前途可以想见。首先是她在贾家的地位。试看她进荣国府时。“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进门后,又是几个婆子扶她出轿,走了许多路,方到正房,冷冷清清等着的是儿个“穿红着绿的丫头”。只有贾母才给了她一点温暖,被“一把接入怀中”。贾母疼她,为的是她身世的可怜;而熙风等人跟她亲热,所为只是贾母。至于贾赦、贾政等,则都托故徽得见她。试与后文中宝钗进府相比,就可见黛玉处境之艰难了。

由此可见,黛玉在贾府中处于一个特殊而微妙的地位。一方而。由于贾母的疼爱,她得以与宝玉并肩,高出“迎探惜”之上;另一方面,她无亲无友,无财无势,为人所孤立。她特殊敏感之性格的形成,正是由她的处境所决定的。也正是因为此,方有了后文的一出出悲剧,有了这一册“伤金悼玉的《红楼梦》”。


进贾府(7)

崔瑾哲

从小便听人说《红楼梦》乃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文学独一无二的经典,听得多了,便渐渐产生了好奇,初中时,从图书馆借来阅读,怎奈才疏学浅,却无法弄懂其中意味。经过几年的学习,终于又有机会与它再续前缘,心中实在有些激动。

其实也不敢谈什么读后感,只是断章取义罢了。单单就《林黛玉进贾府》这一回来说,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泼皮破落户”王熙凤。虽然在这一回中,她并不算是主要人物,但这是她的出场,实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王熙凤出场时,曹雪芹通过黛玉的心理活动,写出了王熙凤的与众不同:“这些人个个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在那个男尊女卑,三纲五常的封建社会,王熙凤的形象无疑是不合乎那个时代的要求的,但这也正是她的独特之处。她敢于突破常规,张扬个性,也许,这也是曹雪芹想要表达出的一种愿望。其实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曹雪芹对丫鬟晴雯的描写中看出来——虽然晴雯只是一个小小的丫鬟,但她敢于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喜怒哀乐,真正的把自己当做一个独立的人,而不再只是主人使用的工具。虽然她最后病死在自己家中,十分凄凉,但她至少得到了宝玉——她的主人——最真挚的关心和爱护,她也最终为自己争取到了真正的人格。不过,我觉得王熙凤和晴雯还有所不同,虽然她们都是追求个性,但王熙凤是有强大的后台作支撑的:宠爱她的贾母,亲姑母王夫人,甚至贾宝玉也是十分敬爱她,所以她不怕,而晴雯什么都没有。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王熙凤并不是真正的要挑战世俗,可以说,她这么做只是因为恃宠而骄罢了。但王熙凤虽然泼辣,却始终把握了一个度,即在老太太喜欢的范围之内,并以适度的调皮让贾母更加喜欢她,这也体现出她真的是十分聪明。

王熙凤的聪明还表现在逢迎附和上。“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当她初见林黛玉时,虽然她也许与林黛玉并没有什么感情,但还是应景地拉着林黛玉的手,为她的不幸落泪哭泣,当听到贾母说:“快再休提前话。”她“马上”转悲为喜,说着:“该打,该打。”正是这样的应声附和让她在人前笑语逢迎,左右逢源,也博得了老祖宗的喜爱。但这却让人们感到,她每次的热心关怀,甜言蜜语都显得不是十分真诚。

王熙凤十分聪明,有着一般女人所没有的管理才能,堪称荣国府的“总经理”,她生性爱张罗,喜欢在人前展示自己的才干。林黛玉进贾府后,她忙前忙后,一面问黛玉需要什么,一面又招呼婆子们,一会茶果上来,她又亲为奉果奉茶——一切人想不到的,她全都安排准备的妥妥当当。在后几回中,她协理宁国府,更是风风火火,将原先懒懒惰惰的下人们组织得井井有条,将丧事办得十分圆满。这时她越发骄纵了,却也为她日后的悲惨下场埋下了祸根。

王熙凤真的十分聪明,也因她的聪明在贾府中荣耀一时,但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虽然王熙凤的结局无从考证,但从曹雪芹在前几回“一从二令三人木”的暗示中可以推断出,她最终被休妻,也许下场十分悲惨。87 版《红楼梦》中,王熙凤死后只用了一层草席裹着,就扔出去埋了,这不禁令人唏嘘,曾经多么辉煌不可一世,最后却只落得如此下场,真真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王熙凤这一辈子机关算尽,她为了自身利益,逼死尤二姐,拿着贾府钱财干些不可见人的勾当,这一切,都最终使她聪明反被聪明误,白白送了性命。

王熙凤的一生也是贾府的一个缩影,王熙凤最得意时,也是贾府无限繁华之时,当贾府最终走向没落,王熙凤便也奄奄一息,这似乎在说明,世间万物,当走向最繁盛之时,也正是在走向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