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与易(精品4篇)
隐水酣龙
2023-11-30 03:17:13
高三
其他

难与易(1)

我的家乡是一座有三千文化丰富底蕴的、有绿水青山环绕着的小城。可是前些年,随着国家政策的放开,人们大胆地创业,一家家新店像雨后春笋般开起来,人民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而曾经小桥流水人家的纯净静谧却不复存在。

不仅是我的家乡,整个全球大环境都不乐观。

被称为白色污染的塑料袋随处可见。河流里飘着都是人们用完了随手一扔的塑料袋,原本的河流是多么的清澈啊,鱼儿在水里嬉戏,而现在只能看到水面上疯长的水葫芦。人们可能不知道,这样一个小小的塑料袋,如果将其填埋在土壤中,200年的时间都不会降解;如果将其弃至海洋里,则至少要花1000年的时间才能被分解掉。

还有那在四通八达的公路奔流不息的车辆,排气管每时每刻都在“突突突”的冒烟。

茂密的森林就像是地球美丽的衣裳,可是现在有多少棵树被砍伐送往工厂,做成一次性筷子,给那些贪图方便的人使用。人们向自然掠夺的贪欲心是那样强烈,利欲熏心蒙蔽了双眼,无视地球母亲的哭泣。

地球母亲为了教育自己犯错的儿女,却不得不对其施以惩罚,所以最近几年发生的洪水,雪灾,泥石流,台风,火灾,河流污染……自然灾害就是地球向人们敲的警钟。可供人类饮用的淡水越来越少,自然资源的告急,空气质量的下降……像一只无形大手,掐住了人类的命运的咽喉。面对这种情况人们只是一味的埋怨地球的冷酷不解风情,却不知道反思自己的行为。既然如此,那不禁要反问,灾难来临的时候众志成城的意义何在?全民一心救灾的意义又何在?灾难的源泉不灭,亡羊补牢又有什么意义呢?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柴木不可胜用也。”意思是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那么粮食就吃不完;细网不进池塘,那么鱼就吃不完;砍伐树木要按一定的季节,那么柴木就用不完。古人都明白的道理,放在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却还是出现了那么多的“文盲”,无视已经明白危害的人们制定各种法律法规,一次一次触及自己的道德底线。

有人认为“环保”这两个字写起来十分容易,但是做起来却十分的困难。因为有些垃圾离垃圾桶只有一步之遥,但是四周来来往往的人却没有谁愿意为这些垃圾弯弯腰,大家对它都不约而同的做到视而不见。有如此冷漠的行为难怪有人会对环保丧失希望。

地球是每个人的家,环保就是爱自己的家,应该是社会中每个人共同的责任。不必要每个人都像愤青似的指责今天这个工厂又排放了多少废水,明天哪的森林又被砍了多少公顷。只要看到有垃圾就弯腰将它捡起;不贪图野生动物那鲜美的肉;节约水电,随手关灯;少用一次性碗筷……都是人们哀叹环保的缺陷时所遗忘了的小事。

环保其实一点也不难,做到这些很微小很微小的举手之劳,地球就会慢慢的被改变;环保其实一点也不难,因为习惯是有潜移默化的能力的,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保护环境的时候,人心沐浴在这种潮流中,那些看见了垃圾却碍于面子不好将其拾起的人,也许就会大胆的将自己保护环境的心展现出来;环保其实一点也不难,如今在超市、农贸市场不乏看到会自带环保袋的家庭主妇;环保其实一点也不难,因为我们爱地球,爱自己的家,就像保护自己母亲一样,就像捍卫自己的利益一样……

令人欣慰的是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环保的行列中。现在小桥流水人家又回来了,还增添了几分繁华。


难与易(2)

读完《难与易》这篇文章,我的心里像平静的湖面上,漾起一阵阵波纹,久久不能平静。《难与易》进述了这样一个内容:

在四川有两个和尚,一穷一富。他们都想去南海,但到了后来穷和尚去成了,富和尚却没去成。

四川和南海相距千里,为什么穷和尚能去,富和尚却不能去呢?难道真的有难与易之分吗?不是有一句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吗?我看是因为“做”与“不做”的问题。如果“做”了难也会变易,但如果“不做”就是易也会变难。

例如世上有无数的伟人,全都是靠“做”来成名的。比如说牛顿,他小时也不过是个差生,但他完全是靠“做、做、做……”才赶上别人的。别人如果付出一倍的汗水,他将付出十倍的辛勤汗水。有人曾经问他,他是怎样成名的。牛顿十分风趣地说:“想想想!”这三个“想”包含了他多大“做”的努力呀!

古代有些秀才,他们写的诗也曾轰动一时,到了后来做了大官,自以为很了不起,便停止了“做”。到了最后,跟奸官已经没什么两样。可见“不做”的危害很大。

我十分佩服穷和尚敢于“做”的精神。今后,我应该多做、多学、多练,不轻易放弃,才能取得理想的成就。


难与易(3)

升入初中,课表上多了一门叫做“书法”的学科,就是写毛笔字。因为是门副科,再看老师握笔、提笔,收笔,神态自若,我便觉得这不是件难事。

但真正轮到我来写时,就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力。

首先握笔的姿势就是一大难题。对于早已习惯现代握笔方法的我,连握筷子都是用的同一种方法,这种握法已经深入我的骨子里,现在想要改为古人的握笔法谈何容易。

这不,出洋相了。

我用右手颤抖而又别扭地拿起饱蘸墨汁的笔,再费劲地把手指头一个一个硬扳到正确的位置。刚纠正好姿势,墨汁却因手的抖动,甩的满桌都是。连忙用另一只手拿起纸巾去擦,这时握笔的那几个手指却又悄悄挪了位置。我一边看着那发疯似的不听使唤的手,一边看着桌上不断增多的墨点,手忙脚乱,不知所措。最后还是老爸出马,让我握着鸡蛋抓笔,这才让我的姿势稳定下来。

而接下来的,便是重头戏了,开始写字。按照老师的要求,先练横、竖、点这些基本笔画。我学着老师的样子,正襟危坐,手中握笔,气沉丹田,慢慢……才酝酿了几分钟,“下笔!”老爸在旁边说道。心中一惊,手中一抖,“啪”的一声,一块又大又黑的墨点应声而落,染黑了好几张纸。这个硕大的墨点就像一个无底的黑洞,把我刚建立的一点自信心全都席卷了进去。

我斜睨了老爸一眼,假装若无其事地将笔缓缓右移,企图将那个“点”扭转成一个“横”无奈回天乏力,那讨厌的笔又开始不听使唤了,我下它上,我左它右,弄得那成形的一“横”粗细不匀,蜿蜒曲折。粗得如笔身,细得如钢丝,我在心里咒骂着。

“如果这一横再长点,就是一幅山水画啊,波澜起伏…”爸爸一边打趣一边又来教我。而此时此刻的我,脖子、手臂,连眼睛都酸胀不已。写个毛笔字怎么就这么难?

可是难也得接着写啊,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老爸这位临时老师的帮助下,我终于写出了一个较为好看的“横”了。

生活中、学习中有很多看似容易的事,想要做好其实不容易。那是经过长久、勤奋的练习堆砌而成的结果。就如那句老话“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而那“磨成针”后的喜悦,也只有下过功夫的人才能体会到。


难与易(4)

· 海南省三亚市 三亚市第七小学六年级六年级(五)班 李瑗瑗

读完《难与易》这篇文章,我的心里像平静的湖面上,漾起一阵阵波纹,久久不能平静。《难与易》进述了这样一个内容:

在四川有两个和尚,一穷一富。他们都想去南海,但到了后来穷和尚去成了,富和尚却没去成。

四川和南海相距千里,为什么穷和尚能去,富和尚却不能去呢?难道真的`有难与易之分吗?不是有一句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吗?我看是因为“做”与“不做”的问题。如果“做”了难也会变易,但如果“不做”就是易也会变难。

例如世上有无数的伟人,全都是靠“做”来成名的。比如说牛顿,他小时也不过是个差生,但他完全是靠“做、做、做……”才赶上别人的。别人如果付出一倍的汗水,他将付出十倍的辛勤汗水。有人曾经问他,他是怎样成名的。牛顿十分风趣地说“想想想!”这三个“想”包含了他多大“做”的努力呀!

· 古代有些秀才,他们写的诗也曾轰动一时,到了后来做了大官,自以为很了不起,便停止了“做”。到了最后,跟奸官已经没什么两样。可见“不做”的危害很大。

· 我十分佩服穷和尚敢于“做”的精神。今后,我应该多做、多学、多练,不轻易放弃,才能取得理想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