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精选19篇)
丝雨如愁
2024-02-09 09:02:41
其它
读后感

仁义(1)

孟子对想为自己国家谋利的梁惠王说:“大王为何讲到利益呢?只讲仁义就行了。”可是,小女子想问您一句话:“倘若真像您说的那样:没有利益,只有仁义。那么古圣贤人又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是为何呢?

若您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那就让我给您上一课吧!

您的师尊最喜爱的学生,颜回。他算是很讲道义了吧,最后因仁义,放弃了自己的生命。您应该很崇拜他吧,觉得他非常了不起。呵,您又错了。他在当时也是很有名气的人了,若他放弃了小仁小义,让自己活着为社会多做些有价值的事岂不是更好?再说,他的父母因他去世,在老年便得不到照顾,这可是不孝啊。可谓百善孝为先,孝都没尽谈何仁义?所以,没有纯粹的仁义,要慎重选择一定的利益。

再如,公叔文子,也是位贤人,但他有求利之心。否则,他怎么会义然后取呢?他那是为了保证自己的生存,去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所以要在符合仁义的情况下谋求利益,不能只有纯粹的仁义。

请您换位思考一下,一位君王,若不为国家谋求利益,如何让人民生存?一个人若无利益之心、无所追求,还有什么发展可言呢?只不过在仁义的基础上谋取应得的利益,才能生存与发展啊。

没有绝对的仁义,但,可以有仁义上的利益。


仁义(2)

如果说一个人不仁不义,必定是贬斥他人格的低劣和道德的败坏。自古以来,圣人贤士都以仁义来严格律己,孟轲“舍生取义”谭嗣同“杀身成仁”他们甚至用自己的生命来诠释“仁义”二字,可见,这如千斤巨石之重的两个字是支撑人的两块基石,做人,就要做仁义之人。

“仁”是大圣人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孟子对仁的理解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那么何谓恻隐之心?如果你看到东风无力百花残,原本绚烂的事物在一个湿冷的夜在记忆中离去,只剩满地残破的躯体,你是否心中有所触动,戚戚然若有所失;如果你看到有人衣衫褴褛,眼神因为饥饿而黯然无光,双眸深深地凹陷,你是否顿生怜悯,不禁要伸出援手,如此,就是恻隐之心在暗中怂恿,而人之为人,是不可离了这颗恻隐之心的。没有恻隐之心,也就无所谓“仁”人,就成了高山上无法融化的永久冰雪,冷漠代替了热心,社会也就永远处于冰冻状态,没有情感,没有光明,没有温暖,试问这样的世界怎么会惹人留恋?都言“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既然人是人,而非草木,就应当胸怀仁心,让人间有情。

“义”的本义是“仪”中国人习惯于以平衡的原则来处世,所以也把“正义”作为行为的准则之一。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何谓羞恶之心?《诗经》有言:“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所以人之为人,要懂羞恶,顾廉耻。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也正是指的这一点。可是看看我们现在的社会中,又有多少人是能抵抗诱惑肯坚持自我,做到为人有“义”的?今年四月震惊全国的邯郸农行金库特大盗窃案结案,金库被盗款数达5100万之多,然而犯罪嫌疑人初起贪念是为了买彩票,小中了几次之后就频频向金库伸出黑手,而这两个人竟都是该银行现金管理中心管库员,难怪结案后街巷老人要连骂他们“不顾廉耻”了。义,应当成为做人的根本立足点和价值取向,这也是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积淀的精蕴。

仁和义向来是相辅相成,形影不离的,作为儒家文化的最高的道德准则和人生理想,它不仅是这千年的回音,也要成为当今社会中人们安身立命之本,只有坚持仁义,做仁义之人,才能成就坦荡荡凛然大丈夫,才能使人格升华,社会才有桃源之和谐。


仁义(3)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篇一】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系列三册《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从*能代表我中华传统美德的十五个字为切入点,每个字分别通过3 个正面经典历史故事以及1个反面历史故事为代表,配以极具中国特色的原创工笔绘画插图,突出介绍以上每个字的意义与其内在的深层含义,从而诠释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大开本,大彩图,全文注音的形式,十分适合低幼段小学生阅读。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篇二】 第一:读懂原文抓中心。读后感的感是从读中产生的,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能感得深刻。

第二:选择重点作感点。一本好书或一篇好文章的读后感,可感的点很多,要写好读后感,必须选好感点。什么叫感点呢?感点是由书中某一个地方的内容引起的,引发我们体会的地方。面对众多的感点,我们必须从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最善于写的一个或几个点,作为自己写读后感的切入点,切不可面面俱到。

第三:读感结合有侧重。读后感中少不了对原文的叙述,但它不像记叙文中的叙那样具体、形象、生动,读后感中的叙要做到简明。写作时可以先叙述文章内容,后集中谈体会,这种写法适于只谈一点体会。还可以边叙边谈体会,读和感交叉写,这种写法可以谈几点体会。

第四:联系实际谈感受。这个实际,可以是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也可以是别人的思想和生活实际。没有情感的读后感苍白无力,有情感的读后感才能感染人。

第五:结构安排有次序。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写清感受后,结尾再回扣读。还要注意读后感的题目,可以直接以读《》有感为题,也可以把自己的感悟作为题目,把读《》有感作为副标题。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篇三】 寒假里,我读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中的《曾子杀猪》一文,文章介绍了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天他的妻子要到市场去卖布,为了使儿子不惹麻烦,所以她对儿子说:儿子,你不跟我卖布,我回来后让你吃猪肉。儿子一听有肉吃,就不闹着去了。妻子回来后,发现曾子正要杀猪,妻子很舍不得,便哭着求他不要杀猪。而曾子却坚定地说:做人不可以言而无信,既然答应儿子要杀猪吃肉,就不应该后悔,我不希望自己的儿子长大后言而无信,所以我今天要为儿子做个榜样。于是曾子把猪杀了。他的儿子长大后也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读完这个故事,我深有体会。一起我经常说话不算数,答应别人的事也没有及时做的,为这事没少惹老师和父母生气。记得有一次,妈妈带我出去玩,我答应了回来后要写一篇日记的,可是我却没有写,一拖再拖,企图蒙混过关。

现在想想多不应该呀,孔子曾经说过:言必信,行必果。一个人只有说到做到,才会赢得别人的信任,我决心改掉以前的坏毛病,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


仁义(4)

如果说一个人不仁不义,必定是抬高别人格的低劣和道德的败坏。自古以来,圣人贤士都以仁义来严格律己,孟轲“舍生取义”谭嗣同“杀身成仁”他们甚至用自己的生命来诠释“仁义”二字,可见,这如千斤巨石之重的两个字是支撑人的两块基石,做人,就要做仁义之人。

“仁”是大圣人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孟子对仁的理解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那么何谓恻隐之心?如果你看到东风无力百花残,原本绚烂的事物在一个湿冷的夜在记忆中离去,只剩满地残破的躯体,你是否心中有所触动,戚戚然若有所失;如果你看到有人衣衫褴褛,眼神因为饥饿而黯然无光,双眸深深地凹陷,你是否顿生怜悯,不禁要伸出援手,如此,就是恻隐之心在暗中怂恿,而人之为人,是不可离了这颗恻隐之心的。没有恻隐之心,也就无所谓“仁”人,就成了高山上无法融化的永久冰雪,冷漠代替了热心,社会也就永远处于冰冻状态,没有情感,没有光明,没有温暖,试问这样的世界怎么会惹人留恋?都言“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既然人是人,而非草木,就应当胸怀仁心,让人间有情。

“义”的本义是“仪”中国人习惯于以平衡的原则来处世,所以也把“正义”作为行为的准则之一。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何谓羞恶之心?《诗经》有言:“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所以人之为人,要懂羞恶,顾廉耻。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也正是指的这一点。可是看看我们现在的社会中,又有多少人是能抵御诱惑肯坚持自我,做到为人有“义”的?今年四月震惊全国的邯郸农行金库特大盗窃案结案,金库被盗款数达5100万之多,然而犯罪嫌疑人初起贪念是为了买彩票,小中了几次之后就频频向金库伸出黑手,而这两个人竟都是该银行现金管理中心管库员,难怪结案后街巷老人要连骂他们“不顾廉耻”了。义,应当成为做人的根本立足点和价值取向,这也是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积淀的精蕴。

仁和义向来是相辅相成,形影不离的,作为儒家文化的最高的道德准则和人生理想,它不只是这千年的回音,也要成为当今社会中人们安身立命之本,只要坚持仁义,做仁义之人,才能成绩坦荡荡凛然大丈夫,才能使人格升华,社会才有桃源之和谐。


仁义(5)

今天,我读了《中国人的美德:仁义礼智信》这本书,使我感触很深。

所谓“仁”指仁人、爱人、仁爱。作为古代最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就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在现代社会,我们把有道德的人称为“仁人”,把没有道德的人称为“无仁”。“仁爱”思想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道德要求,这个要求已经渗透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里面,是不可取代的一部分。

“义”指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中华传统文化“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义”是合宜应当,应该的意思。是人应该遵守的最高道义。像我们这样的青少年,应该也是充满正义感的。“义”也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体现。

“礼”指明礼、礼貌、礼让、礼制。“礼’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在校园中,学生对老师的问好,这也是一种礼貌,出了校门回到家,向亲人问好,这也是一种礼貌。“礼”是治安之本。中国的文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礼仪文化”。“明礼”是讲文明,“礼制”是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礼仪”作为个人修养,“礼节”是作为待人接物的一个形式。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智”指知者、明智、智慧、机智。“仁、义、礼、智、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这些都需要“智”来联系起来才能灵活运用,而要是一个人不会运用“智”把它们联系起来,那么我想这个人一定很愚笨且一事无成。中国古代思想家赋予“智”以丰富的道德和内涵,而现在的新中国需要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智慧、科学智慧汇聚一体,形成新的智慧。

“信”指诚信、信任。诚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而信任是人与人交往的重要条件。“信”是立身之道、兴业之道、俗世之道、诚信求和。孔子把“信”列为学生进行教育的“四大科目”(文、行、忠、信)和“五大规范”(恭、宽、信、敏、惠)之一,强调人一定要“言而有信”,不可无“信”。“以诚待人”“一诺千金”“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一直被中华民族所推崇并发扬光大。

这本书很好的写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所拥有的美德。让我们这些后辈能领悟到,中国之所以成为一个有文化的国家,就是因为我们的先人不断地把这些美德传承给一辈又一辈。中华美德,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精神文明的积累!

让我们携起手来,把这些中华文化传递给更多人,弘扬中华文化,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我们的骄傲!


仁义(6)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中国好家风》向我们阐述了什么是“仁义礼智信。”

何谓仁?仁者,是指凡事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汉宣帝时期的丙吉大度地原谅了他的车夫,车夫日后报答了他。“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应该取长补短,而不是嘲笑他人的短处,不是对他人的问题揪住不放。正是丙吉对车夫的宽仁,才换来了车夫日后的报恩。

何谓义?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即为义。元朝初期,地主恶霸诬陷百姓造反,专使把他们的名字登记在册,准备上报朝廷。刘濠为了拯救无辜百姓的性命,焚宅毁册。在现今生活中,很多人也是舍小家为大家:在暴风雨中依然坚守岗位,为了城市交通畅通,指挥交通的警察叔叔;假日里不能和亲人团聚的环卫工人,为了环境的美丽,日出而作日落而归。还有那些有着最美背影的消防员叔叔们,为了人们的生命和财产,义无反顾地冲入火场。

何谓礼?己弯腰则人高,敬人即为有礼。韩信之所以能够为刘邦献犬马之劳,替他征战多年、平定天下,是和刘邦以礼相待密不可分。待人以礼,源远流长。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不学礼,无以立。”待人以礼,礼在“礼节”,对于有才能的人要不计身份的去结交;礼在“礼貌”,对长辈、同辈、晚辈都要彬彬有礼;礼在“礼让”,遇事要尊老爱幼,待人友善。

何谓智?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智。诸葛亮使用空城计骗过了司马懿,不伤一兵一卒,智退司马懿十五万大军。诸葛亮临危不惧,化解了一场危机,可以说,全凭他的智慧。他的智慧来源于日常的积累。我们如果也想像他一样聪慧,平时就要多读书,读好书。

何谓信?诚实守信即为信。宋濂去拜访老师,等到出门的时候天降大雪。为了准时赴约,他翻过大山来到了老师的住处。老师见此称赞道:“像你这样守信好学的年轻人,将来必成大器。”信是做人之根本,无信则无忠,不可立于世。只有言必行,行必果,才能立足当下。

“仁义礼智信”是我国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当遵守的准则。


仁义(7)

如果说一个人不仁不义,必定是贬斥他人格的低劣和道德的败坏。自古以来,圣人贤士都以仁义来严格律己,孟轲“舍生取义”,谭嗣同“杀身成仁”,他们甚至用自己的生命来诠释“仁义”二字,可见,这如千斤巨石之重的两个字是支撑人的两块基石,做人,就要做仁义之人。

“仁”是大圣人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孟子对仁的理解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那么何谓恻隐之心?如果你看到东风无力百花残,原本绚烂的事物在一个湿冷的夜在记忆中离去,只剩满地残破的躯体,你是否心中有所触动,戚戚然若有所失;如果你看到有人衣衫褴褛,眼神因为饥饿而黯然无光,双眸深深地凹陷,你是否顿生怜悯,不禁要伸出援手,如此,就是恻隐之心在暗中怂恿,而人之为人,是不可离了这颗恻隐之心的。没有恻隐之心,也就无所谓“仁”,人,就成了高山上无法融化的永久冰雪,冷漠代替了热心,社会也就永远处于冰冻状态,没有情感,没有光明,没有温暖,试问这样的世界怎么会惹人留恋?都言“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既然人是人,而非草木,就应当胸怀仁心,让人间有情。

“义”的本义是“仪”,中国人习惯于以平衡的原则来处世,所以也把“正义”作为行为的准则之一。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何谓羞恶之心?《诗经》有言:“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所以人之为人,要懂羞恶,顾廉耻。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也正是指的这一点。可是看看我们现在的社会中,又有多少人是能抵抗诱惑肯坚持自我,做到为人有“义”的?今年四月震惊全国的邯郸农行金库特大盗窃案结案,金库被盗款数达5100万之多,然而犯罪嫌疑人初起贪念是为了买彩票,小中了几次之后就频频向金库伸出黑手,而这两个人竟都是该银行现金管理中心管库员,难怪结案后街巷老人要连骂他们“不顾廉耻”了。义,应当成为做人的根本立足点和价值取向,这也是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积淀的精蕴。

仁和义向来是相辅相成,形影不离的,作为儒家文化的最高的道德准则和人生理想,它不仅是这千年的回音,也要成为当今社会中人们安身立命之本,只有坚持仁义,做仁义之人,才能成就坦荡荡凛然大丈夫,才能使人格升华,社会才有桃源之和谐。


仁义(8)

——读《水浒传》有感

我很喜欢看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书籍的海洋中遨游,体味知识的真谛;在书籍的花园中漫步,欣赏智慧的芬芳;在书籍的阶梯上攀登,领略不一样的人生。我喜欢看书,特别是好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国明清古典四大名着之一的《水浒传》。

刚刚拿到此书,在封面上有若干好汉。很多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天魁星宋江,梁山泊寨主,一百单八将之首。平素为人仗义,挥金如土,好结交朋友。再者神机军师朱武,还有青面兽杨志。杨志精明强干,相当警惕。跟豹子头林冲向类似。还有霹雳火秦明,性格急躁,声若雷霆。再者拼命三郎石秀为人坦率、正直、嫉恶如仇。

我看完这本书,最喜欢的人物是宋江。在第一回目中,宋江就以义为重,冒着生命危险,救了晁盖的性命。刀杀阎婆惜,浔阳楼上写反诗。第二回目中,生动刻画了鲁智深的性格,他是典型的山东大汉,粗犷豪放、胆大细心、武艺超群。在后面的几个回目中,像第十三回目,描写了宋江屡次受挫,有一个官府小吏变为阶下囚,被官府缉拿,走投无路,被迫逼上梁山。在第十九回目中,描写了石秀,杨雄,时迁,李应等人。在他们身上我深深感受到,做人应该有情有义、言而有信、无私无畏。

在《水浒传》中,“三打祝家庄”这一事件,我深受感触。这部书的作者——施耐庵,在写作中,叙述与描写紧密结合。无论文本在场面的描写还是情节的叙述上,都做到了详略得当,放纵自如。把人物的喜怒哀乐,言谈举止刻画得细致传神。在文本结构上,长短句错落有致,读起来铿锵有力,将战斗气氛展示出来,使人内心振奋不已。

《水浒传》一百单八将,各路好汉显神通,凭借仁义行走江湖。其中所蕴含的的人生哲理,值得我们深刻品味。

六年级:雷佳漪


仁义(9)

一首好歌,跌宕起伏:一副好画,清幽深远:一本好书,荡气回肠,而《三国演义》则是万千好书中一朵瑰丽的奇葩。

在那群雄纷争的年代,战火纷飞,哀鸿偏野,历史慢慢消退,赤壁之战后,三足鼎立,”仁义礼智信”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礼”在《三国演义》表现最为广泛,三国中的竞争,是人才竞争,官渡之战中袁绍轻礼于许攸,致使许攸投奔曹操,而曹操见许攸,顾不得穿鞋,赤脚来见许攸,使得曹操大胜袁绍,统一了北方,而刘备遇赵云时,有时一把鼻涕一把泪,终使赵云投靠了自己,成为自己麾下一员得力大将,为蜀汉立下了赫赫战功。

智,三国之人,智者甚多;徐庶首先以智败敌,可惜被曹操赚去,随后,卧龙凤雏,将蜀国军事推到了鼎盛,卧龙——诸葛武侯,这个智慧的代表,屡出奇兵,熟练运用计谋,使刘备能在汉中站稳脚跟,最终不负先帝之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病逝于五丈中原,也诠释了”忠”这一内涵。

忠,最能体现它的当属关羽,虽然受曹操礼遇仍不忘桃园之誓,为先主抛头颅、洒热血,在刀光剑影中忠心护主,不辱使命,不愧为忠的代表。

这本书,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但描写更多的,是中华民族许多传统美德,也许,千百年后,他们的名字会渐渐隐去,但是美德却永驻人间。

合上书,抚摸着那光滑的封面,故事情节仍历历在目,人物话语仍时时萦绕于耳间,”仁义礼智信”时时于细节中表现出来。


仁义(10)

风雨潇然

这世间,痴人伤。

这世间,无仁义。

这世间,亲离散。

小道上,心亭边。

一童子,何所思。

绿草上,露水沾。

一阵风,吹花散。

既然别人不仁。

那我又为何要仁。

为何?

我不信,这天地如此不仁。

手足相残,多可悲!

妻离子散,多凄凉!

天地不仁,何为仁义。


仁义(11)

如果说一个人不仁不义,必定是贬斥他人格的低劣和道德的败坏。自古以来,圣人贤士都以仁义来严格律己,孟轲“舍生取义”,谭嗣同“杀身成仁”,他们甚至用自己的生命来诠释“仁义”二字,可见,这如千斤巨石之重的两个字是支撑人的两块基石,做人,就要做仁义之人。

“仁”是大圣人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孟子对仁的理解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那么何谓恻隐之心?如果你看到东风无力百花残,原本绚烂的事物在一个湿冷的夜在记忆中离去,只剩满地残破的躯体,你是否心中有所触动,戚戚然若有所失;如果你看到有人衣衫褴褛,眼神因为饥饿而黯然无光,双眸深深地凹陷,你是否顿生怜悯,不禁要伸出援手,如此,就是恻隐之心在暗中怂恿,而人之为人,是不可离了这颗恻隐之心的。没有恻隐之心,也就无所谓“仁”,人,就成了高山上无法融化的永久冰雪,冷漠代替了热心,社会也就永远处于冰冻状态,没有情感,没有光明,没有温暖,试问这样的世界怎么会惹人留恋?都言“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既然人是人,而非草木,就应当胸怀仁心,让人间有情。

“义”的本义是“仪”,中国人习惯于以平衡的原则来处世,所以也把“正义”作为行为的准则之一。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何谓羞恶之心?《诗经》有言:“相鼠有齿,人而无止!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所以人之为人,要懂羞恶,顾廉耻。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也正是指的这一点。可是看看我们现在的社会中,又有多少人是能抵抗诱惑肯坚持自我,做到为人有“义”的?今年四月震惊全国的邯郸农行金库特大盗窃案结案,金库被盗款数达5100万之多,然而犯罪嫌疑人初起贪念是为了买彩票,小中了几次之后就频频向金库伸出黑手,而这两个人竟都是该银行现金管理中心管库员,难怪结案后街巷老人要连骂他们“不顾廉耻”了。义,应当成为做人的根本立足点和价值取向,这也是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积淀的精蕴。

仁和义向来是相辅相成,形影不离的,作为儒家文化的最高的道德准则和人生理想,它不仅是这千年的回音,也要成为当今社会中人们安身立命之本,只有坚持仁义,做仁义之人,才能成就坦荡荡凛然大丈夫,才能使人格升华,社会才有桃源之和谐。


仁义(12)

永不沉睡的良心,不断的鞭笞着人们。 ——蒙 田

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心。 ——《三国志·魏志·何晏传》

义士不欺心,仁人不害生。 ——刘 向

一颗善良的心就是一席永恒的筵席。 ——夸美纽斯

当理智和感情完全一致的时候,良心的声音就会在心灵中占据统治地位。

——苏霍姆林斯基

以爱己之心爱人,则仁不可胜用矣;以恶人之心恶己,则义不可胜用矣。

——晁补之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 ——《韩非子》

仁生于歉,义生于丰,故富而教之斯易也。 ——王通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

没有良心的知识,会毁灭人的灵魂。 ——布拉莱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轲

仁慈是心灵美,而不是行为美的体现。 ——艾迪生

压抑自己良心的声音,这是很危险的事情。 ——苏霍姆林斯基

良心始终是不顾一切人为的法则而顺从自然的秩序。 ——卢 梭

君子于仁也柔,于义也刚。 ——扬 雄

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

仁者莫大于爱人。 ——《礼记》

极端公正和善良的心是不属于庸俗的人的。良心的觉醒就是灵魂的伟大。

——雨 果

幸灾不仁,乘危不武。 ——《明史》

寡廉鲜耻的人是不会有良心的。 ——托·富勒

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 ——苏 轼

当你感到自己是一个人时,惟一的限制是良知。 ——马丹·杜·加尔

人须有自信之能力,当从自己良心上认定是非,不可以众人之是非为从违。

——章太炎

人可以由虚荣心知道什么是荣耀,可以由良心知道什么是正义。 ——兰 多

好良心是柔和的枕头。 ——雷伊

至仁不为恩,至义不为功。 ——姚 莹

仁以为己任。 ——《论语》

大仁之极,而大勇生焉。 ——谭嗣同

不求有天使和牛马的懿德,只求有人的良心。 ——蒙 田

君子之行,动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 ——《后汉书》

再没有比自身良心的审判更痛苦的审判了。 ——田德里亚科夫

有两样东西是必不可少的:良心和美名。 ——乔 叟


仁义(13)

今天,我读了《中国人的美德:仁义礼智信》这本书,使我感触很深。

所谓“仁”指仁人、爱人、仁爱。作为古代最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就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在现代社会,我们把有道德的人称为“仁人”,把没有道德的人称为“无仁”。“仁爱”思想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道德要求,这个要求已经渗透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里面,是不可取代的一部分。

“义”指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中华传统文化“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义”是合宜应当,应该的意思。是人应该遵守的最高道义。像我们这样的青少年,应该也是充满正义感的。“义”也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体现。

“礼”指明礼、礼貌、礼让、礼制。“礼’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在校园中,学生对老师的问好,这也是一种礼貌,出了校门回到家,向亲人问好,这也是一种礼貌。“礼”是治安之本。中国的文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礼仪文化”。“明礼”是讲文明,“礼制”是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礼仪”作为个人修养,“礼节”是作为待人接物的一个形式。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智”指知者、明智、智慧、机智。“仁、义、礼、智、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这些都需要“智”来联系起来才能灵活运用,而要是一个人不会运用“智”把它们联系起来,那么我想这个人一定很愚笨且一事无成。中国古代思想家赋予“智”以丰富的道德和内涵,而现在的新中国需要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智慧、科学智慧汇聚一体,形成新的智慧。

“信”指诚信、信任。诚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而信任是人与人交往的重要条件。“信”是立身之道、兴业之道、俗世之道、诚信求和。孔子把“信”列为学生进行教育的“四大科目”(文、行、忠、信)和“五大规范”(恭、宽、信、敏、惠)之一,强调人一定要“言而有信”,不可无“信”。“以诚待人”“一诺千金”“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一直被中华民族所推崇并发扬光大。

这本书很好的写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所拥有的美德。让我们这些后辈能领悟到,中国之所以成为一个有文化的国家,就是因为我们的先人不断地把这些美德传承给一辈又一辈。中华美德,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精神文明的积累!

让我们携起手来,把这些中华文化传递给更多人,弘扬中华文化,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我们的骄傲!


仁义(14)

“仁”:仁人、爱人、仁爱。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仁”,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中国人至今仍视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尊资为大。”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与仁并用,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提出了“仁义道德”、“仁至义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义”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利他,不以损害和出卖他人尤其是朋友来换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义”,还有情谊、恩谊之意,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牵挂、互相关照、互相提携。亲情和友情,发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义”的成分。有“义”,使友谊友情友善纯久。有“义”在,朋友不会出卖朋友,丈夫也不会抛弃妻子儿女。“义”,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

“礼”: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制。“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这个“礼义之邦”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记》)“礼”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谓“礼制”;作为待人接物的形式,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智”:知者、明智、智慧、机智。“智”通“知”。中国古代思想家赋予“智”以丰富的道德内涵。“智”在知道遵道。学而致知,不知不觉,智而不*。“仁、义、礼、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而要将这一切联系起来就需要“智”贯穿其中,否则即使有“仁、义、礼、信”加持于身,也都不可能通达无碍。新时期需要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智慧同人文智慧、科学智慧聚成一体,开启新的智慧。

“信”:诚信、信任。《说文》讲:“人言为信”。“信”是立身之道、兴业之道、治世之道。诚信求和。诚信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交往规则。孔子把“信”列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四大科目”(文、行、忠、信)和“五大规范”(恭、宽、信、敏、惠)之一,强调要“言而有信”,“信则人任焉。”“以诚待人”、“以信取人”、“一诺千金”、“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推崇并发扬光大。


仁义(15)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三字经之中的"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混。"

仁:仁者,人人心德也。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所以仁字,从二人相处,因为人不能离群而独存,别人之观念立,人之人格显,方能雍容和谐,以立己立人,发挥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事物为人,而不为己,发为恻隐之心,宽裕温柔,仁也。

义: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所以人发为羞恶之心,发为刚义之气,义也。

礼:礼者,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释名:礼,体也,得其事证也,人事之仪则也。进退周旋得其体,乃是正人身之法也。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礼也。

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也。

信:信者,不疑也,不差爽也,诚实也。就是「言出由衷,始终不渝」。信字从人言,人言不爽,方为有信也。诚心之意也,以诚居心,必然诚实。处世端正,不诳妄,不欺诈者,是为信也。


仁义(16)

仁义是做人做事的根本,仁义是每一个人都应有的良好品质,仁义就在我们的身旁。今年的暑假,我就关注了一本书,叫《三国演义》,它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罗贯中,明朝人。我刚听到书名的时候,感觉不好看,但是当我看到书面的时候,就不由自主地被那副带有英雄豪气的画面深深吸引住了,从此我就认真地读了起来。

《水浒传》里有许多令人敬仰的人物,如张飞、关羽、孔明等。但最令我敬佩的人,那还要数关羽了,因为他特别重情义,讲仁义!

记得那次,曹操发兵二十万攻打刘备,关羽拼死坚守,但靠孤军奋战也是不行的,曹操还是攻破了徐州,刘备匹马投奔了青州袁绍,张飞也中计败走芒殇山,刘备的家眷和关羽被曹军重重包围,曹操劝其投降,关羽提出了三个条件:一、我只向汉帝投降,决不屈服于曹操;二、两个嫂嫂那里,请拨皇叔的俸禄赡养;三、只要我知道皇叔的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也都要去投奔他。这三缺一,关羽就决不投降!曹操一心只为招降关羽,就不管三七二十一都答应了。于是关羽就开始了“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生活。这难道不叫做“仁义”吗?你看,关羽宁可死,也不愿投降自己的敌人,当今社会上像关羽这样的人简直太少了,甚至没有。我想如果我是关羽的话,在当时无奈的情景下,一定也会投降于曹操的。而关羽则不,他还记得当年在桃园发过的誓言: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共同报国安民!这就叫做“忠义”吧。虽然关羽暂时安身于曹营,但身在曹营的关羽却时时刻刻不忘故主刘备,我认为这也应该叫做“仁义”。当关羽打听到刘备的去处时,就想去找刘玄德,可曹操不惜让这么一员良将如此走掉,就越发对关羽好,先是送给了关羽许多金银珠宝,又赠了一件战袍,接着又送给关羽一匹好马。关羽虽很想念刘备,但也被曹操的一番深情所打动,决定报答曹操,于是就帮助曹操斩袁绍两位大将。我认为这更叫“仁义”。当关羽报答完曹操大恩之后,就去找刘备,但曹操设下种种阻拦,可关羽为了兄弟情义,毫不畏惧,过五关,斩六将,这也叫“仁义”。当时曹操败走华容道,被关羽围得水泄不通,但关羽又想起在曹营时曹操待他不薄,又顾念旧情,就又把曹操放了,这也叫“仁义”。当时吴国为夺回荆州,周瑜被气死,吴蜀之间的怨恨更加深重。这时吴国鲁肃居然宴请关公赴会。面对东吴摆下的鸿门宴,关云长却是不动声色,单刀赴会。这叫做“忠勇”。

有一次,关羽在与曹操奋力抗战的过程中中了箭毒,关平请来华佗为他父疗伤,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而关云长却谈笑着与马良下棋,另一只手还拿着鸡肉。华佗拿出一把尖刀,让随从在一旁接血。华佗先割开关羽手臂上的皮肉,一直割到见得到骨头,只见骨头已经发青,华佗用刀刮着骨头上的毒素,发出“沙沙”的响声,帐上帐下的人都掩面失色,关公却一边喝酒吃肉,一边笑着下棋,脸上不见一点痛苦的神色。不一会儿,血就流了一大盆。华佗刮尽关公骨头上的毒,就敷上药,再用线将皮肉在缝起来。手术刚做完,关羽就大笑着站起来,还伸了伸手臂,说:“手臂伸舒想过去一样,不痛了。先生真是神医啊!”从这里可以看出关羽是何等的英勇!如果是我们,早已吓得昏了过去,而且那时候没有麻醉人的药,把骨头刮出来那得有多疼啊!而关羽还能谈笑风生,显得如此轻松,我真是自愧不如呀!

“义”这个字可真奇妙,虽然只有三笔,但里面所包含的意思却深奥的不得了。关羽就配得上“义”这个字。因为他特别仁义、忠义,还很忠勇。这本书让我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真是受益匪浅呐!


仁义(17)

在中国成千上万个汉字里,我最喜欢的一个就要数“红”字了。

是红的,红得那样耀眼。它每天放射出一缕缕,为地球上的生物带来丝丝,让大家都暖洋洋的。小们在这的底下嬉戏着,沐浴着,创造着的一片天下,快活极了。哦,红是温暖的!

血液是红的,红得那样坚定。它通过血脉注入心脏,再经过心脏的压缩,奔向身体的各条血管,每天它都要这样来回流动无数次。我想它这样做必定是相当劳累的,但它不停止、不休息,始终如一地淌着、淌着 …… 哦,红是不屈不饶的!

五星红旗是红的,红得那样令人敬仰。奥运赛场上,雄伟的《义勇军进行曲》经常伴着它的红高高飘扬在蔚蓝的。据说,最早的一面五星红旗是用烈士的鲜血染成的。这个战士们的结晶,经由几代人的传承成为共和国的。哦,红是庄严神圣的!

啊,我喜欢中国千千万万个汉字,但我更喜欢这个温暖、不屈不饶、庄严神圣的“红”字!


仁义(18)

如果说一个人不仁不义,必定是贬斥他人格的低劣和道德的败坏。自古以来,圣人贤士都以仁义来严格律己,孟轲“舍生取义”,谭嗣同“杀身成仁”,他们甚至用自己的生命来诠释“仁义”二字,可见,这如千斤巨石之重的两个字是支撑人的两块基石,做人,就要做仁义之人。

“仁”是大圣人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孟子对仁的理解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那么何谓恻隐之心?如果你看到东风无力百花残,原本绚烂的事物在一个湿冷的夜在记忆中离去,只剩满地残破的躯体,你是否心中有所触动,戚戚然若有所失;如果你看到有人衣衫褴褛,眼神因为饥饿而黯然无光,双眸深深地凹陷,你是否顿生怜悯,不禁要伸出援手,如此,就是恻隐之心在暗中怂恿,而人之为人,是不可离了这颗恻隐之心的。没有恻隐之心,也就无所谓“仁”,人,就成了高山上无法融化的'永久冰雪,冷漠代替了热心,社会也就永远处于冰冻状态,没有情感,没有光明,没有温暖,试问这样的世界怎么会惹人留恋?都言“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既然人是人,而非草木,就应当胸怀仁心,让人间有情。

“义”的本义是“仪”,中国人习惯于以平衡的原则来处世,所以也把“正义”作为行为的准则之一。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何谓羞恶之心?《诗经》有言:“相鼠有齿,人而无止!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所以人之为人,要懂羞恶,顾廉耻。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也正是指的这一点。可是看看我们现在的社会中,又有多少人是能抵抗诱惑肯坚持自我,做到为人有“义”的?今年四月震惊全国的邯郸农行金库特大盗窃案结案,金库被盗款数达5100万之多,然而犯罪嫌疑人初起贪念是为了买彩票,小中了几次之后就频频向金库伸出黑手,而这两个人竟都是该银行现金管理中心管库员,难怪结案后街巷老人要连骂他们“不顾廉耻”了。义,应当成为做人的根本立足点和价值取向,这也是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积淀的精蕴。

仁和义向来是相辅相成,形影不离的,作为儒家文化的最高的道德准则和人生理想,它不仅是这千年的回音,也要成为当今社会中人们安身立命之本,只有坚持仁义,做仁义之人,才能成就坦荡荡凛然大丈夫,才能使人格升华,社会才有桃源之和谐。


仁义(19)

·    德者,仁也。以天下之德包容之。德至,不一定仁也。仁者,必德也。德者平天下,仁者治天下。唯贤唯德,仁至义尽,亦可平治天下!有德者,攻天下而勿治天下。因有德之人,小人憎也。有仁者,治天下而勿攻天下。因仁慈至极,攻即败,守即破也。以卧薪尝胆之德,七放孟获之仁,破釜沉舟之勇。亦可平天下,治天下也。以包天下之奇人,定可大鹏展翅,凤凰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