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小学生写(实用4篇)
独行侠
2024-03-06 08:23:36
其它
写人

指导小学生写(1)

有的同学看了题目心里就嘀咕起来:作文是我自己写的,难道会写别人的话?

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写出来的文章成人腔比较严重,缺乏少年儿童特有的情趣。这些文章内容空洞,语言干瘪,千人一面,千句一腔,千篇一律,读了叫人浑身不舒服。

首先,表现在选材范围狭窄,缺乏新意。《记一件有意义的事》之类的题目年年做,而小朋友写的"公交车上让位子"、"马路上捡到皮夹子"、"桥头推车子"、"公园里送回迷路的小孩子"、"十字路口搀扶瞎子"之类的题材也年年看到。可见,小朋友没有拓展视野,因此,不断重复着别人一直在说的话。

其次,表现在文章语言干瘪,说成人的话,缺乏少年儿童的生活气息。

比如,有一位同学在《发生在家里的一件事》一文中写了这么一段话:

"小弟弟明明吃饭时把饭米粒都掉在桌子上,看到这里,我气愤极了,说:'浪费粮食是极大的犯罪,粮食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古人也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快把这些米粒捡起来吃掉它!"

显然,这不是孩子所说的话,吐露的也不是孩子的真情实感。

同学的作文中犯有"没有儿童的情趣,缺乏真情实感,成人腔很重"的毛病不在少数,要治好这种毛病也不难,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一、从选材上说,应该积极地去反映自己熟悉的、感受深切的事。

文贵以真。孩子有孩子的视角,孩子有孩子的思维方法,孩子们的语言习惯跟成人也不一样。用自己的嘴巴去说别人的话,总让人感到别扭、不自然。所以,十分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口说自己的话,用自己的手写自己的事。不生搬硬套成人话,要吐真言、抒真情,让人读了感到朴实无华,真实可信。

不妨举个例子来说吧。

如今,随着通讯事业越来越发达,寻呼机(俗称Bp机)已进入千家万户,十分普及。然而,很少见同学在作文里能反映这方面的材料。有一位二年级的同学写了一篇题为《爸爸的Bp机》的作文。文章写道:

"爸爸是做生意的,腰间佩着一个Bp机。Bp机一叫,他就忙着去打电话。有时妈妈忘了买菜,就Bp机呼叫爸爸:'下班后请带一块冬瓜。'过了一小时,爸爸果然带回了一块冬瓜。有一次,我作业没有完成,张老师批评了我。回到家,我不敢把这事告诉爸爸。谁知,爸爸对我直瞪眼,很生气地Bp机给我看,只见中文显示着:'陈彬作业未完成,张老师呼叫。'"

文章在结尾时写道:

"爸爸的Bp机真顶用,能帮爸爸做生意,能助妈妈做家务,还能让张老师管住我。"

作文讲的是孩子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特有的情趣,没有一点儿成人腔调。事情并不复杂,但是平中有奇;语句并不优美,但是前后有联系。读了这种作文,我感到亲切自然,真实可信。

二、从表达方式来说,语言要朴实,抒发感情要实事求是,分寸要掌握好。不随意夸大,不借助于想象来写自己并没有产生过的感情。尽量使自己沉浸在所写的事情之中,这样,就能比较深刻、比较贴切地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一位小朋友写了一篇题为《百灵鸟的苦恼》的文章。文章介绍道:

"我"爱唱歌,想参加学校百灵鸟合唱团,却遭到父亲的百般阻挠,说"什么小百灵,大百灵的,只要读好书,什么都'灵'了"。

因此,小作者十分苦恼。文章最后写道:

"百灵鸟是最爱唱歌的。然而,百灵鸟唱不了歌,你说,可恼不?"

文章的主题是严肃的,深刻的,有着普遍的意义的。小作者的父亲所说的话是极其普通而又有趣的,没有一点儿成人的腔调、说教的味儿。正由于这一点,便可以这么认为,这样的作文是成功的。

还是回到题目上那句话:"作文应该写自己的话。"


指导小学生写(2)

一、人物语言的描写要符合人物的年龄、经历、身份、文化教养等特点。

二、人物语言的描写,力求反映人物的特征。成功的对话描写,不仅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职业等特点,而且也要能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人物语言要力求简洁,避免有话必录和拖泥带水的现象。

四、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语言描写,并不是垂手可得,而要通过艰辛的努力才能获得。

同学们为自己笔下的人物设计语言,更应该如此。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深入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是展示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事出有因。任何心理活动的引起是有原因的,把心理活动的起因写清楚,对于展示人物形象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心理描写来展示人物形象,一定要把心理活动的过程展现出来。不然,人物的形象无论如何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心理活动的展现和其它事物的发展一样,都是有层次的。我们把人物心理活动的层次逐渐写出来,人物形象的展示也会越来越具体。写心理活动时,有一点要特别注意:用第一人称写人时,可以写我的心理活动,但不能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因为别人心里是怎样想的,我是无法知道的呀!

在现实生活中,不同人物之间的性格特征,或同一人物在不同环境下内在性格的变化,常常处在不协调的矛盾状态之中。为了显示人物性格的差异,写作文就必须通过对比加以表现,将他们面对相同的事物作出不同的反应抖落出来,从而突出人物的形象。

写人的结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总分总式。

这是最常见最朴素的写人结构。它的特点是有一个点明题意的开头(a),简洁醒目,作为文章的总起部分。主干部(b、c、d)也可以说是文章的分述部分,它的几段互相独立,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中心,在编排先后的次序上还需要有一定的斟酌。结尾e是文章的总结部分,它不仅是d的自然过渡,而且常常是对b、c、d的归纳小结,又是对a的照应。

第二种,逐层进入式。

这种结构方式适用于用一件事写人。它的特点是:第一层次a,写事情的起因;第二层次b,写事情的发展;第三层次c,写事情的高潮;第四层次d,写事情的结局。文章的二三层次是全文的灵魂和力量所在。这两个层次写得好,常常可以使文章内容丰富起来。

根据表达的需要,描写人物的外貌

对人物的容貌、身材、衣着和表情的描写,叫做外貌描写。我们有的同学一写到以记人为主的作文时,往往是作这样的描写:高高的个子,大大的眼睛,目光炯炯有神……好像天下的人都是一个模样。其实,世界上的人有千千万万,没有完全相同的外貌。关键的问题是没有根据表达的需要,去描写人物的外貌。

怎样根据表达的需要去描写人物的外貌呢?

第一、根据表达的需要,描写人物的外在特征。每个人物都有他(她)自己的特有外貌,总是在一定的程序上表现出内在状态。由于人们的出身、经历、素养、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自己鲜明的个性,这些在他(她)的表情、姿态、服饰等方面都能流露出来。

第二、根据表达的需要,有重点地描写外貌。

有的同学他们不分主次,不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面面俱到地进行描写。眉毛胡子一把抓。可是效果呢?罗里罗嗦,让人看半天也不会知道特征在哪里。

第三、根据表达的需要,安排好外貌描写的顺序。对于一个人的外貌,作者往往是从多方面进行的. 这些方方面面,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应该遵循一定的顺序。但是,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或者观察角度的变化,外貌描写的顺序也会有变化。

总之,外貌描写要有利于文章的中心思想的表达,有利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示,只有这样,才可以说文章的外貌描写是成功的。

范文:妈妈的手

在手的世界中,有勤劳的手,懒惰的手,致富的手,灵巧的手,然而,我写的却是妈妈一双勤劳的手。她的手不怎么大,长期的劳动使茧皮爬上了手指,使手背上长了一层浅黑色的皮。

当鸡叫三遍的时候,妈妈的手已经开始工作了:忙着做早点。临近中午,她的手又工作了:忙着做午饭。下午,她的手又开始工作了:忙着做晚饭。夜晚,当明月高悬的时候,妈妈的手又工作了:忙着洗衣服。总之,妈妈的手时时刻刻工作着。

妈妈的手既是勤劳的手,又是充满母爱的手。记得一个寒冬的下午,天气比较冷。我在做作业,妈妈在做针线活。

夜深了,天气变得更冷了,我的手直打颤,不敢写了,怕把作业做坏。这时,妈妈走到了我身旁,关心地对我说:冷吗?我轻轻地把我的手夹在她的两手之中。顿时,我觉得无比暖和。在她的鼓励下,我终于认真地完成了作业。

记得还有一个隆冬的早晨,天气很冷。为了御寒,我和伙伴们到小河边滑冰。我一不小心,双脚跌进了石灰坑。我好不容易把脚提出来,可皮靴里已塞满了石灰。不能穿了,我果断地把皮靴脱掉,准备要妈妈给我洗,又一想:妈妈会批评我的。最后,我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把皮靴藏到门缝里,等天气暖和一点再洗。第二天,天气稍微暖和一点,我就去洗皮靴。但门缝里皮靴的影子都没有。我着急得差点哭起来,过了一会儿,镇静下来,就到别处去找。刚找到后门,就听见熟悉的唰、唰、唰声。这不是妈妈的手工作时的声音吗?我随着声音走去,在天井里,我发现了妈妈,她正在为我洗皮靴。她的手冻得红红的,裂开了几条缝。虽然天冷,但是从妈妈的两颊中仍然掉下几颗晶莹的汗珠,我走到她的身边,夺下刷皮靴的刷子,一边说:妈妈,我来洗。妈妈关心地说:振振,我来洗。我怎么也不答应,可是,她已经把皮靴和刷子夺去了。最终,还是妈妈洗了。她洗完后,又一丝不苟地烤皮靴,当我重新穿上皮靴时,眼睛已被泪水模糊了。

啊!我要赞美,赞美妈妈的手,更要赞美您――妈妈。


指导小学生写(3)

学习新课前,教师提前告诉学生下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让他们注意收集生活中的具体实例,采用作业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将生活中的实例写到数学日记中,并应用到学习内容中。

有了课前的预热,课堂上的数学信息就显得生活化、多样化,就能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运用数学模式解决、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其中实际问题的数学化过程主要通过建模来完成,建模是一种技术,一种方法,一种观念。

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模型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所掌握的模型去解决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有意识地采用应用性广、操作性强的练习,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在平常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记录与教材相配套的应用知识,培养学生自觉能动地学习课外知识的能力,重视学生在生活中的新发现,把新感受、新现象记录下来。将数学日记的素材由课本知识拓展到课外,就像树的枝丫会越来越多,就能引发学生不断探索,不断学习。

学生记数学日记,重在素材的搜集、整理,教师除了在这些方面进行指导外,还应重视采用有效的激励机制,如开展精美日记本评比、数学信息发布会等活动,调动学生记日记的情感因素,以促使学生持之以恒地记日记。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合理的复习资料能帮助大家更好的学好数学这门课程。希望为大家准备的小学生如何写数学日记,对大家有所帮助!


指导小学生写(4)

小学生日记写什么:日记写作指导

一)要写对生活的感受

日记,可以写些什么内容呢?

回答应该是:什么都可以写。一天的生活中,你的所见、所闻、所想、所为,都可以写进日记。日记的内容,没有时间、地点、大小、远近的限制。

这是不是说,一天里所有发生的事都可以写成日记呢?当然不是。那么,日记里究竟应该写什么呢?比较准确的回答,应该是:写你在生活中最有感受的东西。在这里,关键是“有感受”三个字。一天的生活中,一定会有使你得到某种认识、引起某种思考或受到某种启发的东西,这些就是有感受的东西,应该把它写进日记中来;相反,没有使你得到某种认识、思考和启发的东西,也就是没有感受的东西,就不应该把它写进日记中来。人们常说:写文章要“有感而发”,就是这个意思。下面,我们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有一篇日记是这样写的。

7 月30 日 晴 小蝌蚪

今天是星期天,爸爸带我到北陵公园去游玩。这里的人可多了。有打球的、打秋千的、玩滑梯的,还有的小朋友在开电动小汽车哪,可热闹啦!我最喜欢水里的小动物,就来到池塘边。几个小朋友正在捉蝌蚪,我也高兴地捉了几只玩。爸爸看见了,说:“蝌蚪是青蛙的孩子,青蛙是益虫,不要伤害他们的孩子,要保护它们快快长大。” 听了爸爸的话,我把蝌蚪放回了池塘。小蝌蚪急匆匆地向池塘深处游去,越游越远,渐渐地看不见了。我想,到它们的时候,它一定是一只可爱的小青蛙了。

这篇日记就写出了小作者对生活的感受。作者本人是“最喜欢水里的小动物”的,连公园里那么多好玩的地方都不去玩,专跑到池塘边。他又真的捉到了几只小蝌蚪,他真是太高兴了。但是,他竟然又把小蝌蚪放回了池塘。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懂得了蝌蚪是青蛙的孩子,对益虫应该保护。这一“捉”一“放”,把作者心中的“爱”表现得非常充分。“捉”是爱,“放”是更深的爱。看,这种感受是多么深刻呀!

这位小作者在公园里一定还有别的事,但他都没写,而是抓住最有感受的东西写了出来,这样的日记写得多好啊!

我们再来看另一篇日记。

1 月24 日 晴 赏 花

妈妈今天休息,带我到中山公园塘花坞赏花。

冬天里会有什么花呢?我仔细观赏起来。这盆叫“花烛”。这花的茎的顶端,顶着一片红红的花瓣,象用蜡做的一样。花瓣的一端,顶着一根红色的小“棍”,它也是花的一部分,上面还有刺,倒真象一支蜡烛呢!接着,我们来看腊梅。粉色的腊梅花,长着细细的花蕊,开放在枝条上,显得端庄、淡雅。接着,我们又观赏了马蹄莲、佛手果、报春花、四季海棠等。然后便离开了塘花坞。

这篇日记,也写到公园游玩,作者观察得很细致,写得层次清楚,语言也很优美。这些都是优点。但它有一个最根本的缺点,就是没有写出作者的感受来。日记是要赞美冬天里还在开放的花朵呢,还是表现作者对花的某种感情?都看不出。这样,这篇日记只成了一些生活的记录。这样写,是不能把日记写好的。

以上的两个例子,告诉我们,写日记一定要写那些有感受的东西。那么,什么是“感受”呢?小学生日记写什么:日记写作指导-2[/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