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风民俗作文(汇集9篇)
平安幸福一生
2023-10-15 02:23:06
其它
其它

山西民风民俗作文(1)

民俗的根本属性是模式化、类型性,并由此派生出一系列其他属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山西民风民俗的作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欢迎分享!

【篇一:山西民风民俗作文】

普天之下,总不乏奇人异事。在我们身边就有这类人存在,那一天我见到拉一个身坏绝技的刀削面师傅。

那一天,我路过一家拉面馆,拉面师傅正在拉面的动作震住了。不知是店里的那位客人点了刀削面。师傅正在削面,那动作之快。令人震惊。削出来的面,更是薄如纸。

不知是做久了,熟练了,还是别的什么。只见拉面师傅神色从容,动作敏捷。他手里的削刀,被他运用的极为灵活。不得不佩服的是,一快简单的削刀,一堆面粉,在他的手里,居然可以削出一片片大小差不多,却有薄的如纸蝉翼般的面鱼来。师傅左手抓着面团,右手拿着削刀。不停地削着,右手在面团上一划,出来的面鱼小巧可人,落在高汤里,活像畅游在水中的小鱼。也许,这就是它被称为"面鱼"的原因吧。消出来的面鱼,两头尖尖,中间则宽宽的,一点也不失谐调。乍眼一看,锅里已经有满满一锅的面鱼了。令人胃口大开,真想赶紧品尝这美味,呵。没一会儿功夫,一碗刀削面便出锅了。远远的,就已经闻到了刀削面的味道。我想,这碗刀削面一定不矢为一碗美味。

看了山西刀削面的做法,不禁对拉面师傅佩服至极。

【篇二:山西的风土人情】

当地人称之为羊羔儿馍,古时的“羊”同“祥”,取吉祥的寓意。春节来临前,农家妇女会捏制小猫、小狗、小虎、玉兔、鸡、鸭、鱼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等形象的面塑制品,以象征吉祥如意、福寿荣华。在寒食节时,上坟祭祖用的面塑造型是“蛇盘盘”。据说,吃掉“蛇头”便能“减毒头,免灾祸”。

农历七月十五,霍县境内面塑种类最多,有猪头、羊头、麦秸集、针线箩筐、顶针、剪子、针线、坐饽饽、狮、虎、狐狸等等造型。农历七月七日“乞巧节”,传说在这一天妇女吃了“针线”、“顶针”之类的面塑就心灵手巧。新媳妇过门第一年,娘家要给女儿送“羊羔儿馒头”。婴儿满月,姥姥家制作直径达尺余的“囫囵”,即在面圈上塑出十二属相的面塑。宾客来祝贺,便把“囫囵”切一块送给来人享用。

绛州面塑 降州即今日新绛县。逢年过节,这里的家家户户都要用面粉捏制出千姿百态的面塑欢度节日。由于这里的面塑注重彩色点染,花色绚丽,所以当地人称之为“花馍”。花馍造型比较夸张,尤其以“走兽花馍”最为出色。五寨面鱼 晋西北五寨县的老百姓,有一种捏面鱼的习俗。捏面鱼就是用面粉捏成鱼的形状。捏制的面鱼经过着色加彩,然后用文火烘干,便可当工艺品收藏了。面鱼可用来赠送亲友或外出时作干粮。除了捏面鱼外,还捏制瓜果类,花草类、动物类、禽兽类、人物类等多种类型的制品,也习惯称之为面鱼儿。

【篇三:山西的风土人情】

源于宋朝平阳(古临汾)的木板年画艺术在元、明、清时期得到广泛发展。宋朝灭亡以后,元代统治者强迫许多印刷工人从南方迁到平阳,使这里成为印刷工业的中心,从而产生了平阳木板年画。大部分平阳木板画是由有此嗜好的农民在业余时间雕刻印制而成的。

取材于当地的习俗和传说故事,木板画的内容主要是些花、鸟、鱼和历史人物。采用夸张生动的描写手法和鲜明的颜色,画面充满当地的风味,反映了当地人民健康、勇敢、浪漫的性格。平阳年画根据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种类。有的悬挂在卧室,有的贴在门窗上,有的则用来装饰厨房或桌子。


山西民风民俗作文(2)

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简称“晋”,又称“三晋”,古称河东,省会太原市。以下是“山西民风民俗的随笔作文”,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篇一:山西民风民俗作文】

普天之下,总不乏奇人异事。在我们身边就有这类人存在,那一天我见到拉一个身坏绝技的刀削面师傅。

那一天,我路过一家拉面馆,拉面师傅正在拉面的动作震住了。不知是店里的那位客人点了刀削面。师傅正在削面,那动作之快。令人震惊。削出来的面,更是薄如纸。

不知是做久了,熟练了,还是别的什么。只见拉面师傅神色从容,动作敏捷。他手里的削刀,被他运用的极为灵活。不得不佩服的是,一快简单的削刀,一堆面粉,在他的手里,居然可以削出一片片大小差不多,却有薄的如纸蝉翼般的面鱼来。师傅左手抓着面团,右手拿着削刀。不停地削着,右手在面团上一划,出来的面鱼小巧可人,落在高汤里,活像畅游在水中的小鱼。也许,这就是它被称为"面鱼"的原因吧。消出来的面鱼,两头尖尖,中间则宽宽的,一点也不失谐调。乍眼一看,锅里已经有满满一锅的面鱼了。令人胃口大开,真想赶紧品尝这美味,呵。没一会儿功夫,一碗刀削面便出锅了。远远的,就已经闻到了刀削面的味道。我想,这碗刀削面一定不矢为一碗美味。

看了山西刀削面的做法,不禁对拉面师傅佩服至极。

【篇二:山西民风民俗作文】

当地人称之为羊羔儿馍,古时的“羊”同“祥”,取吉祥的寓意。春节来临前,农家妇女会捏制小猫、小狗、小虎、玉兔、鸡、鸭、鱼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等形象的面塑制品,以象征吉祥如意、福寿荣华。在寒食节时,上坟祭祖用的面塑造型是“蛇盘盘”。据说,吃掉“蛇头”便能“减毒头,免灾祸”。

农历七月十五,霍县境内面塑种类最多,有猪头、羊头、麦秸集、针线箩筐、顶针、剪子、针线、坐饽饽、狮、虎、狐狸等等造型。农历七月七日“乞巧节”,传说在这一天妇女吃了“针线”、“顶针”之类的面塑就心灵手巧。新媳妇过门第一年,娘家要给女儿送“羊羔儿馒头”。婴儿满月,姥姥家制作直径达尺余的“囫囵”,即在面圈上塑出十二属相的面塑。宾客来祝贺,便把“囫囵”切一块送给来人享用。

绛州面塑 降州即今日新绛县。逢年过节,这里的家家户户都要用面粉捏制出千姿百态的面塑欢度节日。由于这里的面塑注重彩色点染,花色绚丽,所以当地人称之为“花馍”。花馍造型比较夸张,尤其以“走兽花馍”最为出色。五寨面鱼 晋西北五寨县的老百姓,有一种捏面鱼的习俗。捏面鱼就是用面粉捏成鱼的形状。捏制的面鱼经过着色加彩,然后用文火烘干,便可当工艺品收藏了。面鱼可用来赠送亲友或外出时作干粮。除了捏面鱼外,还捏制瓜果类,花草类、动物类、禽兽类、人物类等多种类型的制品,也习惯称之为面鱼儿。

【篇三:山西民风民俗作文】

源于宋朝平阳(古临汾)的木板年画艺术在元、明、清时期得到广泛发展。宋朝灭亡以后,元代统治者强迫许多印刷工人从南方迁到平阳,使这里成为印刷工业的中心,从而产生了平阳木板年画。大部分平阳木板画是由有此嗜好的农民在业余时间雕刻印制而成的。

取材于当地的习俗和传说故事,木板画的内容主要是些花、鸟、鱼和历史人物。采用夸张生动的描写手法和鲜明的颜色,画面充满当地的风味,反映了当地人民健康、勇敢、浪漫的性格。平阳年画根据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种类。有的悬挂在卧室,有的贴在门窗上,有的则用来装饰厨房或桌子。

【篇四:山西的风土人情作文】

山西农村的这种手工作品十分普及。各地的刺绣都有它们独特的形式:有的华丽精美,有的庄严清晰,有的简单精制。 刺绣作品有三种,衣服、日常用品和典礼装饰。在传统衣服上,刺绣通常用来装饰领子、袖子和童鞋、围兜和童帽。

日常用品中,一种典型的刺绣作品是枕头,有的设计成两只虎头、一只人脸虎头、一只鱼尾虎头或一只青蛙。现在,刺绣更广泛地作在垫子、鞋垫、钱包和旅游纪念品。用于典礼的刺绣作品主要有挂在庙宇上的垂帘和殉葬衣服。


山西民风民俗作文(3)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山西民风民俗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普天之下,总不乏奇人异事。在我们身边就有这类人存在,那一天我见到拉一个身坏绝技的刀削面师傅。

那一天,我路过一家拉面馆,拉面师傅正在拉面的动作震住了。不知是店里的那位客人点了刀削面。师傅正在削面,那动作之快。令人震惊。削出来的面,更是薄如纸。

不知是做久了,熟练了,还是别的什么。只见拉面师傅神色从容,动作敏捷。他手里的削刀,被他运用的极为灵活。不得不佩服的是,一快简单的削刀,一堆面粉,在他的手里,居然可以削出一片片大小差不多,却有薄的如纸蝉翼般的面鱼来。师傅左手抓着面团,右手拿着削刀。不停地削着,右手在面团上一划,出来的面鱼小巧可人,落在高汤里,活像畅游在水中的小鱼。也许,这就是它被称为"面鱼"的原因吧。消出来的面鱼,两头尖尖,中间则宽宽的,一点也不失谐调。乍眼一看,锅里已经有满满一锅的面鱼了。令人胃口大开,真想赶紧品尝这美味,呵。没一会儿功夫,一碗刀削面便出锅了。远远的,就已经闻到了刀削面的味道。我想,这碗刀削面一定不矢为一碗美味。

看了山西刀削面的做法,不禁对拉面师傅佩服至极。


山西民风民俗作文(4)

当地人称之为羊羔儿馍,古时的“羊”同“祥”,取吉祥的寓意。春节来临前,农家妇女会捏制小猫、小狗、小虎、玉兔、鸡、鸭、鱼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等形象的面塑制品,以象征吉祥如意、福寿荣华。在寒食节时,上坟祭祖用的面塑造型是“蛇盘盘”。据说,吃掉“蛇头”便能“减毒头,免灾祸”。

农历七月十五,霍县境内面塑种类最多,有猪头、羊头、麦秸集、针线箩筐、顶针、剪子、针线、坐饽饽、狮、虎、狐狸等等造型。农历七月七日“乞巧节”,传说在这一天妇女吃了“针线”、“顶针”之类的面塑就心灵手巧。新媳妇过门第一年,娘家要给女儿送“羊羔儿馒头”。婴儿满月,姥姥家制作直径达尺余的“囫囵”,即在面圈上塑出十二属相的面塑。宾客来祝贺,便把“囫囵”切一块送给来人享用。

绛州面塑 降州即今日新绛县。逢年过节,这里的家家户户都要用面粉捏制出千姿百态的面塑欢度节日。由于这里的面塑注重彩色点染,花色绚丽,所以当地人称之为“花馍”。花馍造型比较夸张,尤其以“走兽花馍”最为出色。五寨面鱼 晋西北五寨县的老百姓,有一种捏面鱼的习俗。捏面鱼就是用面粉捏成鱼的形状。捏制的面鱼经过着色加彩,然后用文火烘干,便可当工艺品收藏了。面鱼可用来赠送亲友或外出时作干粮。除了捏面鱼外,还捏制瓜果类,花草类、动物类、禽兽类、人物类等多种类型的制品,也习惯称之为面鱼儿。


山西民风民俗作文(5)

源于宋朝平阳(古临汾)的木板年画艺术在元、明、清时期得到广泛发展。宋朝灭亡以后,元代统治者强迫许多印刷工人从南方迁到平阳,使这里成为印刷工业的中心,从而产生了平阳木板年画。大部分平阳木板画是由有此嗜好的农民在业余时间雕刻印制而成的。

取材于当地的习俗和传说故事,木板画的内容主要是些花、鸟、鱼和历史人物。采用夸张生动的描写手法和鲜明的颜色,画面充满当地的风味,反映了当地人民健康、勇敢、浪漫的性格。平阳年画根据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种类。有的悬挂在卧室,有的贴在门窗上,有的则用来装饰厨房或桌子。


山西民风民俗作文(6)

山西农村的这种手工作品十分普及。各地的刺绣都有它们独特的形式:有的华丽精美,有的庄严清晰,有的简单精制。 刺绣作品有三种,衣服、日常用品和典礼装饰。在传统衣服上,刺绣通常用来装饰领子、袖子和童鞋、围兜和童帽。

日常用品中,一种典型的刺绣作品是枕头,有的设计成两只虎头、一只人脸虎头、一只鱼尾虎头或一只青蛙。现在,刺绣更广泛地作在垫子、鞋垫、钱包和旅游纪念品。用于典礼的刺绣作品主要有挂在庙宇上的垂帘和殉葬衣服。


山西民风民俗作文(7)

我的家乡在山西,我喜欢我的家乡,爷爷和奶奶经常给我讲山西的一些民间风俗和传说,所以我了解一些山西的民间风俗,比如:二月二龙抬头、添仓节、桃花节、寒食节、走麦节、乞巧节、敲锣儿节、中元节、过唱等等,其中,我最喜欢的节日是二月二龙抬头。

传说中,农历二月初二是万物复苏的日子,二月二龙抬头是山西民间普遍流传的节日。在山西,老百姓都习惯在这一天理发,农村则是剃头,图个吉利的意思,所以一到这个节日奶奶总会让我去理发。

但我不喜欢理发,小时候总担心剃头刀子伤到我,所以每到这个时候就嚎淘大哭,几个人都按不住,妈妈和奶奶为了让我顺利理完发,会答应我一些平时不能满足的要求。在二月二时,家乡的人总要改善一下伙食,吃饺子,吃麻花,吃煎饼。我特别喜欢吃饺子,奶奶包的饺子好吃极了!每到这个时候,我还会和奶奶和妈妈一起包饺子,我喜欢帮妈妈擀饺子皮,还会包象包子一样大的饺子。所以每到这一天,我很开心,我喜欢这个节日。

欢迎大家到我的家乡山西做客!


山西民风民俗作文(8)

洪洞民俗:三月三接姑姑

一个神话能流传下来,是因为它有一个好的故事内核;一个美好的故事,能演绎出一曲千古神话,比如农历三月三洪洞的“接姑姑”活动就是这样……

一条弯弯曲曲的汾河,顺着山势穿过洪洞,在低窄的谷底,分割出河东、河西两块高地。河东头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住着娥皇、女英两位少女。两位少女的父亲叫尧,当时已八十多岁,白胡子老长,是当时的天子。但天子也有不如意的事,这就是自己六十多岁才生出的两个宝贝女儿渐渐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尧经过仔细甄别“档案”,决定对一个叫做舜的青年进行考察。

舜在河西头住着。河西山丘相连、地脊民穷,舜自然是个穷后生。因为生母早逝,家里除了小妹,人人都不喜欢他,特别是他的后母和弟弟象,总想谋害他、独吞家产。他却毫无怨言,以仁爱之心感化家人。以德治天下的尧了解了这些情况后,不由对身边的人感叹道:以仁报毒,这就是我要找的女婿!于是决定把两个女儿都嫁给舜。

在历山上种地的'舜,听到这个消息后,当然高兴的不得了。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尧这个老头太古板,信奉的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个道理,虽然让他白捡了两个美女,却不给女儿一点陪嫁,就打发女儿去了他家,更不用说给他个一官半职了;而是让他继续在历山上面朝黄土背朝天。舜心里并没有什么不乐意,还是带着两个漂亮的妻子在历山继续过种地的苦日子。但让他更没想到的是,娥皇、女英两位妻子,虽然出生于皇家,高贵无比,却并不高傲,除了在妻子名分上也不免俗的争过大、小外,还是贤慧的很,两人一过门,就脱掉皇家冠服、换上农家布衣,二话没说,就和他一道下地干活、操持家务了,更了不起的是,她们还关心民间疾苦,平时平易近人,急时扶危济困,几年过去后,两人脸晒黑了、手变粗了,和一般农家妇女没什么两样了,此时的舜,在两位妻子的帮助下,把他“承包”的历山治理的井井有条,已成了河西当地冒尖的富裕户、模范户。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舜和两位妻子致富后不忘乡亲,经常帮助周围百姓,就连当时死活看不上舜的家里人也和他们搞好了关系,使舜的声望直线上升,河东的人都愿意迁移到河西居住,这时候尧看时机到了,于是就名正言顺地提拔舜为接班人,还把他扶上马,又送了一程……

而河东、河西的百姓,不仅为他们当地出了两个天子而自豪,更为娥皇、女英两女下嫁的贤慧所感动,故以其后辈自豪,争相敬奉。鉴于尧籍羊獬,舜籍历山,自尧女嫁舜以后,两地便结成了联姻亲眷。历山人称舜为爷爷,称娥皇、女英为娘娘。羊獬人称舜为姑父,称娥皇、女英为姑母。河东、河西两边以亲戚形式走动,于是洪洞后世就有了三月三接姑姑的民俗,一直流传至今……


山西民风民俗作文(9)

山西大部分地区为一日三餐制,个别地方如阳城等地有一日吃五六顿饭的。冬闲日短时节,一般改为两餐,称"一老晌"。民间称一餐饭叫"一顿饭"。早饭为"早晌饭",午饭叫"晌午饭"、"后晌饭",晚饭叫"夜饭"。一般做重体力活时在三餐之间有饼类食品加餐称为"犒晌",老百姓也叫"搬的吃"。晋中早饭大多以稀饭里加玉米面,俗称"煮疙瘩",用小菜佐餐;晋东南一带,早饭多食小米稠饭加凉菜丝。午饭比较丰盛,吃面条、饼子、馍头,加上土豆、粉条、白菜烩菜及腌菜。晚饭也多备有汤类杂锅饭,和子饭面食等,但不讲究多吃。晋南的开水白馍就辣椒,又是极有风味的饭食。

春冬寒季,晋北人吃饭总喜盘腿围坐在热炕头上,主妇坐锅头掌勺盛饭,给男人、孩子们吃好,自己拣剩下的随便吃点,俗叫:"做在人前、吃在人后"。吃完一碗饭如若把筷子横架在碗上就表示吃饱了,如筷子放旁边或拿在手中,就是没吃饱。

一些农村在夏秋暖和时节,有站街吃饭的习惯。各家各户盛一大碗饭走出院门,或站蹲门口,或到街中碾盘上、大树下,聊天吃饭两不误,趣闻笑谈、家长里短得以交流。如在农忙收割、打场时,多有手提黑陶饭罐送饭到田间的习惯。如路途较远无法送饭,便带点干粮和干菜临时充饥,谓之"打饥儿"。

山西人平时吃饭较节俭,但有客人来,必然竭尽家力热情招待。多置饭桌摆饭,客人坐上席位,主人相陪,一般要以新碗新筷给客人用,饭前多饮酒助兴。上菜家贫者二凉一热、四凉一热、四凉四热;富裕者六六、八八、十全席、双十席,上火锅。主人暖酒后,双手执壶为客斟满酒,叫做"茶七饭八酒十分"。客人要以手护盅杯表示致谢:"我自己来、我自己来,你先来。"主人举杯劝酒,客人轻抿一点,以示礼貌。席间主人频频指点、调换菜盘位置,热情劝饭。客人要讲究吃一口菜放一次筷子,若连续大吃会被视为"没风水","少礼失教"。酒未喝完绝不吃饭。过去中食为白馍、饺子、油糕。馍馍搁盘子里端上,放在客人面前。客人吃好后把筷子搁碗上稍稍往前一推,以示吃饱了。饭后以茶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