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知识(精品5篇)
老当益壮
2024-03-16 01:13:52
初一
记叙文

获取知识(1)

周五,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登上了大客车,开始了一场秋季的研学旅行。

我们按照先后顺序去参观了小雁塔、西安博物院、陕西自然博物馆,但最令我感兴趣的还是陕西自然博物馆。

一进博物馆,讲解员就把我们带进了第一个展厅——生命之光。在这里,我们了解到了人体各个器官的位置及其功能,虽说没有让我们大吃一惊,但也获得了不少知识。

紧接着,我们又来到了第二个展厅——生物长廊。只见那黄河剑齿象、猛犸象高高地耸立着,著名的马门溪龙那长长的脖子还把几名同学给吓了一跳,它们要是现在还活着,任何生物和它们一比都显得逊色。反之呢?古长颈鹿和三趾马都比现在的长颈鹿和马儿小多啦!为什么呢?三趾马我不清楚,长颈鹿是因为个子小的长颈鹿只能吃地上的草,个子高的不仅能吃地上的草,还能吃树上的叶子,地上的草渐渐被吃光了,只有个子高的长颈鹿吃树上的叶子存活了下来,慢慢形成了现在的样子。个子矮的呢,就只好灭绝了。

我们依依不舍的走出了这个展厅,又进入了新的展厅——地质万象。在这里,我们看见了很多的矿物质标本,采油、采煤模型,都让人大开眼界。地球可真是奇妙!

随后,我们又参观了昆虫王国和神奇秦岭两个展厅,各种各样的昆虫与形态万千的动物看得我眼花缭乱,还有许许多多的生物别说见过,连听都没听说过,看来我的学识一点也不丰富啊!

最终,我们来到了科技展厅的“勇敢者通道”,整个通道全都是由玻璃组成的,而且是悬在高空中的。在下面看别人走时,心里一点儿也不害怕。可当我真正地走上去时,小心脏都能从喉咙里跳出来了!恐惧在不断往外冒,我不停的想:“玻璃会不会碎呢?”“我会不会掉下去呢?”“掉下去会不会摔死呢?”尽管如此,我还是“提心吊胆”地走完了全程。有的同学说我的脸都白了,而我却说了一句:“刺激!”

这次旅行的收获可真大!真希望学校以后经常组织这样的活动,经常让我们“大开眼界”。你呢?听了我的介绍后,想不想也去“学”一圈儿再回来呢?


获取知识(2)

我们成长的路上要走很多的桥。从出生啼哭的那一刻,医生剪断脐带的手就是我们来到人世的第一座桥;在我们不会走路的时候,妈妈的臂膀、奶奶的背就是一座移动的桥;到后来学会走路,妈妈拉着我的小手走过立交桥、过街天桥、装点街头的玻璃桥、公园的石拱桥、风景区的吊桥、农村朴实的石板桥用心数一数,已经数不清,但最重要的是上学后走上的知识大桥。

这座知识大桥,它是许许多多辛勤而平凡的老师共同构筑的。他们用五彩缤纷的知识花朵把这座桥点缀得光彩夺目。桥的这一边是我们曾经站立过的地方,这里土地贫瘠,那一边是我们将要去的地方,那里土地肥沃,丰硕诱人的果实在等待我们去采摘。他们弓身甘愿与人为桥,为我们撑起四通八达的人生之路。他们岁岁年年伫立不动,跨越着高山峡谷,把许许多多知名或不知名的人送到理想的对岸,而自己却面对一方不变的天地,任凭风雨和岁月消磨青春;他们默然无声地望着太阳的起落,毫无怨言地承担着虽平凡却有意义的工作,在静寂、喧闹之中体味着甘甜。

我爱这座既平凡又伟大的桥!

假如让我在自然万物中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做一座桥,做一座知识大桥。因为,它那默默奉献,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和品质深深地吸引着我。我要做一座桥,一座朴实而坚实的桥,我要用渊博的知识做有力的桥墩,不让从我身上经过的每一个人掉下来;我要用一颗坦然的心做宽阔的桥面,呵护每一个从我身上经过的人;我要用矢志不渝的奉献精神做坚韧脊梁,把许多平凡或不平凡的人送到理想的彼岸。

我要做一座坚如磐石的知识大桥。


获取知识(3)

周五,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登上了大客车,开始了一场秋季的研学旅行。

我们按照先后顺序去参观了小雁塔、西安博物院、陕西自然博物馆,但最令我感兴趣的还是陕西自然博物馆。

一进博物馆,讲解员就把我们带进了第一个展厅——生命之光。在这里,我们了解到了人体各个器官的位置及其功能,虽说没有让我们大吃一惊,但也获得了不少知识。

紧接着,我们又来到了第二个展厅——生物长廊。只见那黄河剑齿象、猛犸象高高地耸立着,著名的马门溪龙那长长的脖子还把几名同学给吓了一跳,它们要是现在还活着,任何生物和它们一比都显得逊色。反之呢?古长颈鹿和三趾马都比现在的长颈鹿和马儿小多啦!为什么呢?三趾马我不清楚,长颈鹿是因为个子小的长颈鹿只能吃地上的草,个子高的不仅能吃地上的草,还能吃树上的叶子,地上的草渐渐被吃光了,只有个子高的长颈鹿吃树上的叶子存活了下来,慢慢形成了现在的样子。个子矮的呢,就只好灭绝了。

我们依依不舍的走出了这个展厅,又进入了新的展厅——地质万象。在这里,我们看见了很多的矿物质标本,采油、采煤模型,都让人大开眼界。地球可真是奇妙!

随后,我们又参观了昆虫王国和神奇秦岭两个展厅,各种各样的昆虫与形态万千的动物看得我眼花缭乱,还有许许多多的生物别说见过,连听都没听说过,看来我的学识一点也不丰富啊!

最终,我们来到了科技展厅的“勇敢者通道”,整个通道全都是由玻璃组成的,而且是悬在高空中的。在下面看别人走时,心里一点儿也不害怕。可当我真正地走上去时,小心脏都能从喉咙里跳出来了!恐惧在不断往外冒,我不停的想:“玻璃会不会碎呢?”“我会不会掉下去呢?”“掉下去会不会摔死呢?”尽管如此,我还是“提心吊胆”地走完了全程。有的同学说我的脸都白了,而我却说了一句:“刺激!”

这次旅行的收获可真大!真希望学校以后经常组织这样的活动,经常让我们“大开眼界”。你呢?听了我的介绍后,想不想也去“学”一圈儿再回来呢?


获取知识(4)

书,使人受益匪浅;书,使人博学多才;书,使人不顾一切。

我小时候并不爱读书。记得有一次,老师布置作业要我们摘抄书 中的好词好句,并且阅读,我只当成耳边风,老师就批评了我。第二次,我心想我可以把我知道的都写上去。

一个月后,我已经想不到要写什么了,这时,妈妈走出来了:“你呀,就是积累的太少了,书中就有好词好句你却不会抄。”

我无可奈何,只好随手拿了本《三国演义》,我在找好词好句时,无意间发现书不仅不像我想象的那么枯燥无味而且还很有趣,于是,我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而且书里的知识还能够运用呢!记得有一次,妈妈不回家吃饭,我自己炒菜。本来我是准备要煮面条的,想来想去最终决定做炒蛋。

我一个鸡蛋打下去 就烧焦了。我心想:书里也许有答案。我不慌不忙拿了书来查找,看完后又不慌不忙地回到厨房,我先信心满满地放了一点油,然后再打了个蛋下去 ,鸡蛋果然没有烧焦变黑了。

这时我突然想起了什么。我来到卫生间用水冲上下手就好了。

我从《塞翁失马》里知道了即使遇到了困难,但有可能变成好事;我从《绿野仙踪》中知道坚持不懈;我从《大熊猫》中知道了人类真要好好保护动物。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书就是我们的宝贝啊!


获取知识(5)

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前面的几条建议,特别是第七条和第八条,《知识——即是目的,也是手段》与《关于获取知识》。写一写自己的读后感受。从一定程度上说,这两条有着很紧密的联系。关于知识,我们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是拥有知识就一定有力量吗?不尽然,如果存在于你头脑中的知识只是一些字、词、句、篇,只是一些概念、公式,只是一些人名、事件,这么这些“知识”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识,用苏氏的话说就是“不能活动的货物”。“货物”越多,重量越重,相反你的力量就会越小。那么,如何使知识变成力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将掌握的知识使它不断地运转起来,也就是运用起来,使它不仅成为你“懂得东西”,更要使它成为你获取新的知识的手段。苏氏说: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这样,他掌握的知识越多,他学习起来就会越容易,他的思考力就会越强,以此他就会有能力去掌握更多的知识,形成一个良性地“知识长进”的过程。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苏氏在这里用“词”作为例子给我们阐述了他的作法,简而言之,就是在低年级要让学过的词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发生联系,要让词成为表达他们思想、促进他们思考的一种工具,这样,原先存在于他们头脑中的“词”就不是一个个纯粹的符号,而变成了一个个活生生的“小精灵”,他们是在用词进行思考,从而有了自己的思想。正如苏氏在这条建议的最后一段所言:如果词不是作为一种创造的手段而活跃在儿童的心灵里,如果儿童只是记诵别人的思想,而不创造自己的思想并用词把它们表达出来,那么他就会对词采取冷淡、漠不关心和不易接受的态度。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记住一条很重要的`原则,那就是“用知识去获取知识”,苏氏将这条原则说成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一定的情景),借助其他人(教材、资料、媒体、实物等)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会主动地无意识地将已掌握的知识与新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从而产生新的知识增长点。在这个“获取”“建构”的过程中,“疑问”占了很重要的位置,只有学生在新旧知识联系挂钩的交接点上产生了疑问,才能激起它探究的欲望,才会动用起它过去的知识去寻求解决的途径,“这种抽取已有知识来解决疑问的办法,就是获取知识”。如何使学生产生疑问,又如何使学生在思考中获取知识呢?这里边需要很高的教育技巧,也需要老师不仅要深入了解学生,更需要深入地思考与钻研,比如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你要明白在课堂上哪些知识应该讲,哪些不应该,哪些只是点到为止;哪些知识对哪些学生应该详细讲,对哪些学生少讲或者不讲。重要的是要找到每一位学生的知识“生长点”,使他们在老师的点拨、引导下,在自己知识的阶梯上,又迈上一阶。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很大的变化, 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 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妮据道来,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