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议论(精选6篇)
冬雾寒凉
2023-12-14 05:56:46
其它
议论文

方法议论(1)

但是这并不是说就没有比较统一的方法,因为高中的学习目标比较单三年的学习就是为了三天的高考,此前的阶段考和会考充其量不过是热身而已,学习的内容也不是特别繁复。对于智力出色的同学,应该可以比较轻松地取得好的成绩;而智力一般的同学,只要方法不出偏差,加以努力,也可以达成目标。

首先谈一谈我对高中期间学习的一点总体的看法。其实学习之道,不外乎记忆和理解两个方面。针对高考来考虑,也是这两点,有一些内容,是一定要记住的,但是记住了和答出题之间,也还有一定差距,这考的就是理解的能力了。高中的内容并不算太多,如果学到后面能 够做到该记住的记住,该弄懂的弄懂,再稍加练习,火候就差不多了。以下分科目谈一些体会。

语文。语文是"水磨功夫", 不是短期突击就可以奏效的。虽然各种媒体都在批评高考语文考得刁钻古怪,但是相信大家可以看出这样的考试虽然奇怪了一点,但是的 确是很能考量学生的母语功底的。尤其是 近几年来传闻语文考试出题更是灵活,可以看出语文是最难突击与取 巧的一门功课,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更加能体现一个同学平时积累的素养与水平。按照对症下药的原则,要想学好语言,再高考中取得 较好的成绩,就要再平时多接触祖国语言文字,在日常生活中多琢磨 母语的用法,尽量提升语感,这不是一日之功。平时做一些有针对性 的练习,做完后能够多思考总结,在不知不觉间提高母语的水平,看来是最重要也是最为行之有效的办法了。

英语也是一门语言,但是由于并不是母语,周围也缺少适宜的环境, 所以学习的方略自当与语文有所不同。英语不仅仅是一门用来应付 高考的功课,它的效用将伴随人的一生。所以打好基础尤为重要, 进入大学以后便没有机会再系统地接受语法等方面全面系统的教育。 而语音、语感的养成几乎是在中学便已经定型。高中阶段(包括初 中)的词汇量是很少的,相应的阅读范围就相当有限了,应该说, 这样的一个小范围内比较容易形成比较固定的学习与答题的套路。 虽然总体来说英语学习不应该采取题海战役的办法,但是应付考试 不失为一种较为有实效的办法。重要的地方在于同一考查点的问题 不应该多次做错,当然能够举一反三才是最好的。当然只掌握那些 已经为大家十分熟悉的套路问题应付现在的考试已经不够了,似乎 现在倾向于考更加灵活、更加考虑语境的题型,这对语感的培养提 升要求就更高了。应该说对于语言的细微巧妙处的把握,显得更加 重要。这就不是题海能够做到的了。

数学似乎是对记忆要求最少的一门功课,但是灵活运用实在不容易。岳飞的兵法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如果能够再心中把这内容看 来挺多的学科整个串联起来,那就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除了极少 数特别聪颖的人,要学好这门功课总要做相当数量的习题,这样就 有了怎样处理学习钻研书本知识并将其串联起来与做习题二者之间 关系的问题。就我个人的经验,无论如何,对于基本的知识及知识 间的关联,必须加以足够的重视,而且必须学会再做习题的时候有 意识地复习学过的知识,巩固并且找出知识间的联系,特别重要。 如果能够形成清晰的概念,辅以一定量习题的训练,就能够达到相 当的水平。反之,如果闷头做题,不懂得总结归纳,做题的效率就 会大打折扣。

物理是一门内容较为丰富,既用到推理与计算这样逻辑与数学能力, 又要观察、实验等从外部世界探寻知识的手段。所以这门功课对与 人科学素养的提高有很大作用,对于相当一部分同学来说,不是一 门好学的课。这门课也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分成力、热、电 磁、光与原子等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而且相对各部分都各有一套 与之对应的学习方法。如果善于分割开来,分而治之,则有助于理 清概念,效率较高。物理的知识有很系统化的知识,比如静力学与 动力学部分都是相当完善的理论体系,也有比较零散的,比如原子 物理部分就有一些零散的知识。对应系统的知识,以理解为主,务 必要深刻体会其内容;而对应零散的知识,也许记忆的功夫更加重 要。物理书中主要是给出一些基本的概念和理论,要应付难度较大、 较为灵活的高考试题,一定要做相当多的各类习题,做习题的过程 中深化所学知识,并且形成对一类题型的做题套路,这是很重要的。

化学在我的印象中是一门比较零散的学科,基础理论也有一些,但 是似乎更多的是一些系统性不强的分散的知识点,这就给学习带来 了一定的麻烦。而且化学的基础理论虽然不很复杂,但是要想运用 得游刃有余是很不容易的。这样就要求我们仔细研究课本中的基础 理论,并且辅以高质量习题,精心钻研,切实搞通;对于书中提到 的各知识点,应力求全面掌握,不应有所遗漏。 另外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物理与化学课的实验问题。实验题在高考中 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幸亏物理与化学中的典型实验,或者说内容 丰富、容易考到的实验并不是很多,最好是切实掌握,并且弄通其 中的各种涉及理论与实际操作的各个细微的知识点。


方法议论(2)

我认为,这种做法,是不符合科学道理的。

上课时,我们要聚精会神地认真学习、积极思考,这是理所当然的。下课了,我们就应该走出教室,积极参与室外活动。这样,一则可以调节我们本来已经近视了的视力,二则可以使我们高速运转的大脑得以缓和一下。俗话说:劳逸结合。我们要积极的学习,我们也要充分的休息。我们之所以要充分的休息,是为了第二天更好地积极的学习。文武之道,有张有弛。休息就好比磨刀,磨刀不误砍柴工。休息就好比充电,电池只有充足了电,才能更好地放电。如果过度的劳累,过度的放电,而不及时充电,电池的性能就会变差。这是电学中的一个常识。

放学回家了,夜晚的学习,就更要讲究方法了。我们青少年,正是长身体的时期,也是智力高速发展的时期。充足的睡眠,是我们提高学习成绩的必要保证。夜晚学习,必须遵循一个起码的原则,就是第二天白天,必须有充沛的精力上课。如果夜晚熬夜太晚,第二天上课时打瞌睡,岂不是得不偿失?

我的爸爸读高中时,就很勤奋。那时,高中是两年制。爸爸在读高二上学期时,晚上下了晚自习,回到家里还勤奋刻苦地学习。精神不振作时,就喝茶叶茶。一开始,只放一点茶叶,后来,茶叶越放越多,最后,竟在茶杯里放进了一把茶叶,甚至把茶叶吃下去,还是不管用了,看着书,看着书,就趴在桌子上睡着了。一觉醒来,已经是转钟几点了。爸爸由于睡眠严重不足,第二天上课时就打瞌睡。人吃了亏,戏不好看,成绩每况愈下……

是《中国青年报》上的一篇文章,使爸爸“悬崖勒马”,彻底地改变了学习方法。这篇头版长篇文章,是中国人才学创始人雷祯孝先生的长篇论文――《试论人才成功的内在因素》,雷祯孝先生指出:有的人很勤奋,头悬梁,锥刺股,精神可嘉,方法实蠢。爸爸看到了这句话,感触很深,好像就是针对爸爸说的一样。从此,爸爸就改变了学习的策略,每天一下晚自习,就立即睡觉。第二天早晨早点起床,学习需要记忆的内容。上课时精神振作。由于方法对头,成绩蒸蒸日上,老师还要他担任学习委员。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我的爸爸失败的教训,实际上就是为我付出的代价。我应该吸取我的爸爸的教训,不要重蹈覆辙!

我们学过物理学,很多物理学的原理,可以借鉴到我们的治学方法上来。如果我们把获取知识的速率用v表示,学习所花费的时间用t表示,那么,我们所获得的知识量S则为:

S=vt

如果我们下课了不休息,那么,下一节课,我们就不可能具有充沛的精力。如果我们放学了,晚上在家学习得太晚,甚至学习到转钟,学习的效率肯定会降低,我们学习到昏昏欲睡时,学习的效率就趋近于零了。如果我们把学习的效率用η表示,那么,我们所获取知识的量的公式就为:

S=vηt

从上式可知,如果我们获取知识的速率一定,所花的时间越多,学习的效率越高,那么,所获得的知识也就越多。

事实上,学习的时间t与学习的效率η,是呈负相关的。我们不要一味地强调延长学习时间,而忽视学习的效率。如果你在学习上花的时间过度的多,而你的学习效率太低,那么,你所获得的知识还是接近于零!况且,你夜晚学习得太晚,第二天上课你就没有充沛的精力了,学习的效果反而更差!

综上所述,我认为:

1、无论学习如何紧张,功课如何繁重,下课了,我们都应该走出教室,参与室外活动;

2、晚上在家里学习,不要学习得太晚,一定要保证第二天有充沛的精力上课!


方法议论(3)

每个同学似乎都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一个好的学习方法能够使你如虎添翼,那么如何有一套好的学习方法有又是问题。

我认为,学习效率是第一大问题。艾克曾经说过:“时间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而在于你怎样使用。”不要求你每一分钟都学习,但是学习的每一分钟都要有效率!例如一些人,明明上课时还跟你有说有笑、开小差,可是人家的成绩却让你遥不可及。抓住一个课堂的中心点才是更有效率的办法。

第二个,要培养自己对哪门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这句话,相信我们已听了上万遍了吧?但我们现在的 兴趣无非是游戏、购物甚至于谈恋爱一类的事物吧。培养一个好的兴趣你便要找到那个事物的闪亮点,数学有三角函数。英语有歌曲、语文有国粹京剧。物理有爱因斯坦、地理有广阔世界……

第三点,也是最后一点:行动的自觉。自觉也分为两类,课堂上的自觉和作业的自觉。在课堂上,要保证自己的充分听课还要保证不与其他人开小差。作业方面要自己去完成,无需老师的布置。

对于现在的我们,必须要放宽心态去学习,而不是一味的死读书,发现学习的乐趣充实自我。不要选择在最能吃苦的年龄段,选择最轻松的事情做,每个人的付出都不会是白费的。

好铁需好打,好金需好炼,在这个年纪我们要把自己打造成最好的“上等品”多幸运在这最好的年纪来到德爱!

让我们更加喜爱学习!拥有更方法的学习!

作者|八仁班 欧锦潼


方法议论(4)

(一)命题作文的出题形式

通常情况下,命题作文所给出的既定题目,可以是一个完整的题目,也可以是一个不够完整、缺少部分词语的题目,因此,我们可以把命题作文分为全命题与半命题两大类。

1、全命题。

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个完整的题目,让应试者按照题目要求写作。这种命题是一种传统的作文考查方式。如《比金钱更宝贵的》、《学然后知不足》等。这类命题作文在写作时,关键之处在于如何审题,抓住题眼。一般说来,只要理解了题目的涵义及出题者的意图就比较容易写作,就议论文而言,全命题作文的立意一般都会在题目中有所提示(或暗示),有的题目实际就是直接点明了主题,如《开卷有益》,这样,作文选材的范围也就相对比较明确,不会无从下笔。

2、半命题。

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个不够完整的题目,应试者自己必须先补全题目才能写作。这种半命题作文,是一种比较灵活的考查方式,应试者有较大的自由。应试者在考场上可以根据自己占有材料的情况确定选材的范围,根据自己的思考所得确立主题,以保证选取自己比较熟悉的内容来写。如《难忘》、《在我心中》、《论文凭与》等。这类命题在写作时,首先必须补全题目,然后才能根据所补题目文字的涵义进行审题、立意,关键之处在于如何补全题目。由于这种命题给了应试者选材、立意方面很大的自由性,因而应试者应该尽量利用这一自由,选取自我最熟悉、最有话可说的内容来补题,这样,作文的立意与选材就会相对比较容易了。

(二)命题作文的写作过程

应试作文是一种在特殊情境下进行的写作活动,这决定了它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写作,因此,应试作文的具体写作过程也与一般的自由写作有所不同。应试作文中的命题作文的具体写作过程,主要包括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行文、修改等环节;而对于半命题作文还必须有一个“补题”的环节,半命题作文在审题之前必须先补全题目。

1、审题。

所谓“审题”,就是对所给题目中文字所蕴涵的有效写作信息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把握出题者的出题动机,抓住作文的中心问题。审题的关键是寻找“题眼”,也即寻找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如《比金钱更宝贵的》一文的写作,在审题时,应试者应该首先寻找题目文字中的关键词语“宝贵”,抓住了这一题眼,然后就可以选择作文写作的范畴了。你认为比金钱更宝贵的究竟是什么呢?是生命,还是友情?是人格,还是享受?一旦你选定了其中一方面,接下来的立意、选材就会非常轻松了。

2、立意。

“意”,即文意、主题,是写作主体在文章写作中通过各种具体材料所表达出来的中心意思,就议论文而言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主题决定着文章写作的构思、行文及修改活动,文章材料的选择、结构的安排、表达方式的选用及语言的遣用等,都必须围绕主题的表现进行,都要服从、服务于主题表现的需要。

文章的主题决定着文章价值的高低,因此,一篇优秀文章的主题应该尽量做到明确、正确、深刻、新颖,这是文章主题的四个基本要求。

所谓明确,就是要求文章的主题应该清楚明白,使读者通过阅读能够准确地理解并把握,不至于产生歧义,甚至不知所云。普通写作者在一篇文章之中常常什么都想说,写出的东西却什么也没说清楚,含糊不清。清人刘熙载认为:“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可以一言蔽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明确,是与集中分不开的。主题集中才能保证其明确。

所谓正确,就是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主题是写作者对客观事物的主观看法,这种看法只有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不能是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错认或歪曲。主题正确,还要求写作者必须站在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阶级的立场上,以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看待事物,保持先进的认识和高尚的思想情怀。

所谓深刻,就是指文章的主题要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意义的正确上,而应该进一步开掘,力争深入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规律,让读者从中得到启迪,受到教益,从而深化对事物的了解和认识,给读者留下永难忘记的印象。深刻的主题不是靠作者空洞的说教或人为的拔高实现的,而是通过具体材料揭示出来的,主题的深刻性应该寓于真实、典型的材料之中。鲁迅作品中深刻的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正是这样体现的。

所谓新颖,就是文章的观点见解要有新意,要“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而不是人人皆知的道理。新颖,并不是标新立异,只要善于抓住客观事物的特征、避免一般化,善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并能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就能写出主题新颖的文章来。新颖的主题,一是可以通过选择新鲜的现实材料来实现。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事件,本身就是“人所未见”的,很容易“发人所未发”。选择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新鲜感人的材料,不仅可以发掘新颖的主题,还可以加强文章的时代感。二是可以通过变换立意的角度来实现。对于为人熟知的材料,变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会有新的发现,会得到新的启示。

立意,就是确立主题。就议论文的写作而言,文章的主题(中心论点)一般都会在作文题目中有所提示,如《谁说“班门”不能“弄斧”》,这类文章在写作时,立意这一环节一般不需要再多做思考;但并非所有的题目都是如此,如《论文凭与学识》、《学与思》等。关于《论文凭与学识》,一般的应试者在立意时容易简单化,把论点确立为“学识比文凭重要”这一层面,这实际是审题不严的结果;比较好的立意应该是学识与文凭双重:有文凭没有学识不行,在当前有学识没有文凭也不行。这样的立意在写作时,关键是如何论证后者,如能结合当前职场招聘的现实加以具体阐释,文章会达到一定的深度。

一般意义上的文章写作,在立意时应该尽量遵循以下原则:

A符合材料事实。一篇文章的主题是通过具体材料提炼出来的,而不是写作者随意臆想的,它首先要求符合材料本身的事实,应该是具体材料的本质的真实体现。这样确立的主题也才是可信的,文章也才能具有真实感人的力量。

B反映事物本质。符合事实的主题不一定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一个正确的立意,应该既真实又能揭示事件的本质。普通写作者易于对生活中的事实现象的表象所左右,而不能透过现象反映其本质,因而在写作时常常做出客观的描述,然而往往是简单的罗列,流于表象,不能挖掘到事物本质的真实,这样的立意是不好的。

C体现时代精神。文章的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文章的立意也应该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时代性是文章主题的一个重要特性。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的立意就应该紧扣时代脉搏,把握时代的律动,力争写出具有强烈时代气息、反映时代生活本质的优秀之作。《红楼梦》、《祝福》等作的立意无不如此。在公务员考试的应试作文中,更有必要紧密联系实际,着眼于社会现实,加强文章的时代性。

3、选材。

“材”,即材料,是写作主体从生活和学习中积聚到的供写作之用的一系列事实现象、理论依据和主观感受方面的信息。在议论文中,就是指用来证明论点的各种论据。

在文章写作中,一方面,材料是形成观点、提炼主题的基础。任何文章写作都有一定的主题,主题无论大小,都是在具体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一定的客观材料进行提炼的结果;另一方面,材料又是说明观点、表现主题的支柱。一定的主题必须通过一定的材料加以表现和支持。有了充足翔实而又典型的材料,才能使文章血肉丰满,表现力强;反之,文章就会空洞无物,缺乏感染力。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一篇文章的内容充实与否,就是文章写作选材成败的具体显现。因此,在文章写作过程中,选材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究竟该如何选择材料呢?

首先,选材必须建立在聚材的基础上。也就是说,要想选好材料,必须先积聚一定数量的相关材料,使选材时能够有材可选。材料是写作的物质基础,积聚、占有丰富翔实的材料,对于文章写作是十分必要的。清代思想家章学诚曾说:“凡立言之要,在于有物。”(《文史通义?文理》)这里的“有物”即有材料,他把“言之有物”看作写文章(立言)的首要问题,是对材料在文章写作活动中的地位的正确定位,可见,积聚、占有材料地位之重要。聚材是写作的第一步,选材只有在聚材的基础上才能顺利进行。

其次,选材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与要求。文章写作中,选材的总原则是要围绕主题选材。这也是选材的最基本要求,文章如何写作都必须遵循这一原则。从这种意义上说,议论文写作中的选择材料实际上就是为了证明论点选择论据,只有论据确凿、充分,才能很好地证明论点。而要做到这样,选材还必须符合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真实。所谓真实,即要求所选取的材料(论据)要确实可信,而不能有半分虚假。这是选材的最基本要求。一般文章要求的材料真实,也就是要选取生活中发生、存在的实实在在的事件、现象或确凿可信的理论依据。前者应该和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实际情况相符,后者应该是科学、合理,经得起推敲和论证的。议论文的写作,更应该注意所选事实论据或理论论据的真实可信程度,只有这样才能以无可辩驳的力量说服人。

(2)典型。所谓典型,即要求所选的材料(论据)具有代表性,而不是单纯的个别事例。典型材料是既有共性又有鲜明个性的事例或理论,能够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有力地表现主题。只有这样的材料,才能以一当十,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3)新颖。所谓新颖,就是新鲜别致,即要求所选材料应尽量新鲜或角度独特,能够使读者耳目一新,获得全新的体验与感受,而不要人云亦云,拾人牙慧。应试者在写作议论文时,应该尽量从自我的观察与阅读中选择那些人所未云的论据。要发现新鲜的材料,首先必须时时关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新生事物,其次是寻找别人没有用过或不常使用的材料,再次还可以变换选择的角度使旧材料出新貌。


方法议论(5)

综观当今中考的作文命题,无非是这样几种情况:一是命题作文;一是半命题作文;一是材料作文;一是话题作文;一是材料加话题作文;一是材料加命题、半命题作文。不论哪种情况,只要我们在审题时能做到审清题目的内涵和外延、审清题目规定的要求、审清写作的要点,就可以“以不应万变”了。

[秘籍1]命题议论文的审题方法

命题作文就是根据所指定的题目写文章。命题作文是作文考察中采用年代最为久远的一种。一般情况下,它不仅是命题,而且还规定了文体(因为是谈议论文,文体不详谈),由于限制很多,写作者几乎没有什么自由发挥的空间,稍微不慎,就有“跑题”之虞。因此,命题作文的审题,就显得更为重要。

命题作文的题目,从语法的角度来看,有三个类型,一是以词语为题目。这类的审题相对而言比较简单,只要能认真推敲这个词语的含义,不马虎了事就不会有很大的问题。如以《环境》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这就要了解清楚《环境》的含义。“环境”有两个义项:一是周围的地方;一是周围的情况和条件。明确了它的含义,我们就可以论述一下“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你可以从“近墨者黑 / 近墨者未必黑”的角度来写;也可以从“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的角度来构思;还可以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气节来写;更可以从“孟母三迁”来说环境的重要。

二是以短语为题目。对这类题目,首先要分析一下它们之间的结构类型,明确是什么关系,确定写作的重点。其次是要抓住短语中的关键词语。如果是并列关系,就要搞清并列短语所包含的所有要素而不能有所遗漏,如《怀疑与学问》。如果是因果关系,则要揭示出彼此的因果联系,如《森林与气候》。如果是偏正关系,则要注意修饰语和中心语等。

三是命题以一个句子的形式出现,有时题目规定了所写的内容,有的则比较含蓄,须仔细斟酌才好。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了乐》、《毁树容易种树难》等就是这样的命题。

有些命题作文还有提示性的文字,这些也要认真考虑,充分重视才行。

[秘籍2]半命题议论文的审题方法

“半”是不完整的意思,它是相对于“全”而言。半命题作文就是作文的题目并不完整,它是介于命题作文和自拟题目之间的作文命题方式。因为它的题目不完整,这就需要根据已知的内容与自己的选择将题目补充完整,使之变成命题作文,然后像写命题作文一样写作就可以了。

补充题目的过程,其实就是审清题意,明确中心,确立写作内容的过程。在补充题目时,一定要扬长避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一点来写。在补充时,题目不要太长、太空,要注意与题目前后提示的联系。

半命题作文的审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点文章。一是抓“题眼”。我们在补充题目时,往往使题目变成了由几个词组成的短语或短句,在这些词中,它们的地位、作用、含义是各不相同的。通过分析这些词在题目中的地位、作用、含义及相互关系,就可以快速审题了。“题眼”是指文章中藉以立意的关键性字眼,抓住了题眼,就能把握文章的论述重点,选准写作的角度,从而展开论证。如写《我最爱》时,文题中应补充的内容范围很广,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人和事,如爱文学、爱读书、爱运动、爱音乐、爱旅游、爱师长、爱兄弟姐妹等。写作本文首先要把最喜爱的对象填好,然后有条理地阐述爱的理由。但要注意理由一定要充足,否则便不足以说明问题。还要注意文题的“最”字,它表明不是一般的普通意义上的爱。这样才能论述得深刻,突出文章的主旨。

二是辨析关系。我们补充完整题目后,要明确补充完整的题目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明确关系后,就可以根据彼此的关系而快速审题。这种审题方法和全命题的审题方法基本一致。如《剪枝与》,此处我们最好补充上“成材”,从而构成了条件关系,围绕条件而分析,就能很快确定文章的写作方向和内容了。再如《读书与 》,当我们补充上“采矿”时,就明确了“读书”如同“采矿”,是类比的关系,从而明确了读书的方法。

当然,还要在全面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注意辨别其中精微的含义,把握住写作的中心。如《十六岁,我多了一分 》(温州市)一题,就要注意强调“十六岁”这个限制条件。文章紧扣此内容来写,才能突出中心,体现题意。

[秘籍3]给材料议论文的审题方法

给材料作文是初中作文命题的另一种形式。出题者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材料,要求学生依据自己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融化、提炼,然后据此展开想象,依据要求写作。这种题型的特点之一是考察学生能力的全面性,因为它要求考生看、听、写结合,便于全面考察学生的阅读(看图、听音)、理解、分析、综合、归纳及写作能力。给材料作文一般有三种形式:纯文字材料作文、看图作文和听音乐作文。

根据文字材料作文。这类题型所提供的文字材料,要求学生在阅读这些文字材料的基础上作文,有的要求既根据材料又根据另给的题目作文,有的要求考生根据材料自己命题作文。审题时重要的是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要准确把握文章要点。对所提供的材料,要多读几遍,特别是文言材料,要在翻译无误的基础上多读,读的时候可勾画重要字词;读后要认真分析材料重点及各段要点、人物的主要精神和性格特点、事件的主要意义、言论的主要意思等等。然后,或者根据材料重点重组材料作文,或者根据材料要点分析其现实意义或象征意义,再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积累,另外组织写议论文的材料,并拟定恰当的题目作文。

根据图画材料作文。这种题型所提供给考生的是图画:或单幅图,或具有相关性的两幅以上的图,要求作文者在看懂图所表达的意思后作文。写作时在简单说明画面的基础上,重点对画面所表现的现象进行评判。福建考查的图画“父母的生日”,恩实市的《缺失》就是这方面的考察。

根据音乐材料作文。这种作文形式就是根据播放的一段音乐论述你听后的感受,它是将听觉转变成文字的一个过程。这种材料作文的难度较大。一是要对音乐有一定的理解和领悟能力,二是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近几年的中考作文中,此类命题还没有涉猎。

请阅读下列材料,仔细审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1991年,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小儿科主任医师陈新民出国参加第三届小儿心脏病国际学术会议。他的论文获奖。来自五十四个国家的千余名专家、教授在会场等待他作学术报告。陈新民发现会议前厅悬挂的各国国旗中,竟没有五星红旗。他当即向举办单位严肃提出:“请先挂上五星红旗,我才进会场作报告!”大会秘书处在赔礼道歉后,马上挂起了中国国旗,陈新民满怀激情地在五星红旗下留了影,才举步进入会场。

[秘籍4]话题议论文的审题方法

话题作文自材料作文嬗变而来,它有自身的面目,也有自身的特点。其一,写作的范围趋向开放。话题作文常提供一个由头、一个范围,让写作者由此出发向外辐射,它具有写作思维的开放性和文章内容的丰富性等特点。其二,话题作文鼓励创新。由于话题作文有巨大的创作空间,因此有很大的创新性。其三,便于写作者张扬个性。话题作文能引爆写作者的写作欲望,在立意、选材和用语等方面更有利于个性的发挥。

话题作文有单一话题和材料复合话题两种。对单一话题的审题,首先要理解清楚话题的含义。如以“坚韧”为话题,我们要明确“坚韧”不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脆;也不是“宁折不弯,视死如归”的刚,而是不畏困难,不怕挫折,为了达到目的,甚至可以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精神。如果把“坚韧”理解为“刚强”或“不软弱”,就会离题。

在审题时,还要注意,话题是写作的“范围”,不是写作的题目。要注意话题和你曾经接触过的题目间的细微区别,一旦看到试题似曾相识就去套用,就会出现失误。比如以“尝试”为话题时,要区分清楚它与“第一次”的细微区别才行。

材料加话题的形式,首先要读懂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确定写作的主题和角度,还要弄清楚写作的要求。现在话题作文的考察,多是“材料+话题+要求”形。“要求”既是限制,又是启发;既是规定,又是启示,在审题时也要好好注意才行。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下象棋粗心大意,从而认识到骄兵必败的道理;给茉莉花浇水过量,从而认识干事情要按客观规律办事的道理;拿着菜谱炒菜炒糊了,认识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学骑自行车摔倒无数次,认识到成功来自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生活大小事,事事皆蕴理,只要有一颗敏锐的心,就能认识到生活中的道理。

请以“生活与道理”为话题,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题目自拟,约600字的议论文。


方法议论(6)

在议论文写作中,立论角度的好坏,往往决定了一篇议论文的优劣成败。那么,学生怎样才能开阔思路,选择符合要求的最佳立论角度呢?

一、对比立论

这种立论方法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分析材料或文题,从各个方面挖掘材料或文题所表现出来的本质属性,去粗取精,选择最具新意的立论角度。如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常规的立论是赞美孔融懂得谦让的美德。其实,只要学生深入分析就可以挖掘出许多新颖的立论角度:凡事都应该有一定的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过分的谦让有时是一种虚伪;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应该从小教育孩子做真实的自我等。又如寓言《鲁人徙越》这则材料,学生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立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扬长避短,不能盲目行动,必须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等。由此可见,只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来立论,立论才有多向性;只有运用比较的思维方法进行立论,才能从中选择最佳的立论。

二、横向立论

这种立论方法要求学生在分析材料或文题的过程中,顺着材料或文题所提示的内容去考虑立论角度。如材料:有一只蚂蚁爬墙,六次失败了,可是它还是沿着原路向上爬,有人说:“多么可敬的小蚂蚁。”也有人说:“多么愚蠢的小蚂蚁。”学生可以从赞扬蚂蚁执著的角度立论,得出人要有执著精神的观点;也可以从贬斥蚂蚁缺乏灵活性的角度立论,得出做事要灵活,不能因循守旧的观点等。总之,横向立论对材料或文题的外延作辐射式的思考,使文意由特殊向一般扩展。

三、纵向立论

这种立论方法要求学生对材料或文题的内涵作纵向分析,使文意由表面走向本质,即着重从发展的角度来确立文章的中心。如材料:“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学生可以立论为:学无止境,切莫浅尝辄止;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自满是学习的大敌等。

四、逆向立论

这种立论方法要求学生在材料或文题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材料或论题作出合理的假设(正反),进行恰当的推理、引申,然后进行立论。如“扬长补短”这一话题,学生可以立论为:与其扬长补短不如扬长避短。又如古人经常慨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而叶剑英元帅却道出了“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的新意。很多学生在构思过程中苦于文章写不出新意,其实只要善于运用逆向思维,文章就会产生新颖的思想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