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写(甄选6篇)
一生承诺
2023-12-18 06:58:43
其它
其它

指导学生写(1)

有的同学看了题目心里就嘀咕起来:作文是我自己写的,难道会写别人的话?

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写出来的文章成人腔比较严重,缺乏少年儿童特有的情趣。这些文章内容空洞,语言干瘪,千人一面,千句一腔,千篇一律,读了叫人浑身不舒服。

首先,表现在选材范围狭窄,缺乏新意。《记一件有意义的事》之类的题目年年做,而小朋友写的"公交车上让位子"、"马路上捡到皮夹子"、"桥头推车子"、"公园里送回迷路的小孩子"、"十字路口搀扶瞎子"之类的题材也年年看到。可见,小朋友没有拓展视野,因此,不断重复着别人一直在说的话。

其次,表现在文章语言干瘪,说成人的话,缺乏少年儿童的生活气息。

比如,有一位同学在《发生在家里的一件事》一文中写了这么一段话:

"小弟弟明明吃饭时把饭米粒都掉在桌子上,看到这里,我气愤极了,说:'浪费粮食是极大的犯罪,粮食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古人也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快把这些米粒捡起来吃掉它!"

显然,这不是孩子所说的话,吐露的也不是孩子的真情实感。

同学的作文中犯有"没有儿童的情趣,缺乏真情实感,成人腔很重"的毛病不在少数,要治好这种毛病也不难,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一、从选材上说,应该积极地去反映自己熟悉的、感受深切的事。

文贵以真。孩子有孩子的视角,孩子有孩子的思维方法,孩子们的语言习惯跟成人也不一样。用自己的嘴巴去说别人的话,总让人感到别扭、不自然。所以,十分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口说自己的话,用自己的手写自己的事。不生搬硬套成人话,要吐真言、抒真情,让人读了感到朴实无华,真实可信。

不妨举个例子来说吧。

如今,随着通讯事业越来越发达,寻呼机(俗称Bp机)已进入千家万户,十分普及。然而,很少见同学在作文里能反映这方面的材料。有一位二年级的同学写了一篇题为《爸爸的Bp机》的作文。文章写道:

"爸爸是做生意的,腰间佩着一个Bp机。Bp机一叫,他就忙着去打电话。有时妈妈忘了买菜,就Bp机呼叫爸爸:'下班后请带一块冬瓜。'过了一小时,爸爸果然带回了一块冬瓜。有一次,我作业没有完成,张老师批评了我。回到家,我不敢把这事告诉爸爸。谁知,爸爸对我直瞪眼,很生气地Bp机给我看,只见中文显示着:'陈彬作业未完成,张老师呼叫。'"

文章在结尾时写道:

"爸爸的Bp机真顶用,能帮爸爸做生意,能助妈妈做家务,还能让张老师管住我。"

作文讲的是孩子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特有的情趣,没有一点儿成人腔调。事情并不复杂,但是平中有奇;语句并不优美,但是前后有联系。读了这种作文,我感到亲切自然,真实可信。

二、从表达方式来说,语言要朴实,抒发感情要实事求是,分寸要掌握好。不随意夸大,不借助于想象来写自己并没有产生过的感情。尽量使自己沉浸在所写的事情之中,这样,就能比较深刻、比较贴切地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一位小朋友写了一篇题为《百灵鸟的苦恼》的文章。文章介绍道:

"我"爱唱歌,想参加学校百灵鸟合唱团,却遭到父亲的百般阻挠,说"什么小百灵,大百灵的,只要读好书,什么都'灵'了"。

因此,小作者十分苦恼。文章最后写道:

"百灵鸟是最爱唱歌的。然而,百灵鸟唱不了歌,你说,可恼不?"

文章的主题是严肃的,深刻的,有着普遍的意义的。小作者的父亲所说的话是极其普通而又有趣的,没有一点儿成人的腔调、说教的味儿。正由于这一点,便可以这么认为,这样的作文是成功的。

还是回到题目上那句话:"作文应该写自己的话。"


指导学生写(2)

学生写好读后感,历来是一件较辣手的问题。要写好读后感,指导是关键。我是如何指导学生写好读后感呢?体会是:       一、指导审题,理清题意       写好读后感,审题理清题意是关键。例如我教《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要求学生写读后感。首先让学生明白“感”是什么?“感”就是要求写自己怎样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接着要求学生要联系自己的实际来写,可以先讲作者怎样说,怎样做,然后写自己“悟”出什么道理。       如何给文章定题目呢?读后感题目多种多样,既可以直接题目,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也可以用一句话或一个词做正题,如:血脉亲情 感天动地—《地震中的父与子》有感。       总之,要使学生弄清题目要求,写作上要求,审题最关键。       二、抓中心,定要点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写读后感,就是要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所谓“文章的思想感情”即是中心思想,写体会的读后感,“感”应该围绕中心思想去开展。         三、抓住要点,联系实际,理清结构      首先我让学生讨论《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几个要点,有几个方面体会较深。接着指导如何联系实际谈体会,最后介绍写读书笔记的两种方法:       1、先叙后议。方法是:先介绍什么书,讲了什么内容,反映什么思想,围绕中心结合自已例子说感受,最后写对自己的教育。       2、夹叙夹议。即围绕中心抓两三点,联系实际,扣紧原文发表感情,或者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去开展议论。       四、指导几种开头方法       1、开头谈总的感受。如:最近我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为父子间深沉的爱而感动着……接着再谈自己体会最深的那几点。第二段逐点谈体会,结尾小结全文,谈谈自己的打算。       2、开头提出问题。如:我们总是觉得,父母给我们的爱太平凡,太渺小了,果真是这样吗?最近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很是震撼。然后参照上一种写法,从第二段开始,逐点谈体会。          由于我指导学生写《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读后感方法得当,学生写起来文章没有千篇一律,开头和结尾基本上能按读书笔记方法去写,中间段学生能用自己的例子去谈出体会,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指导学生写(3)

如何指导学生写好作文

作文是一种信息输出,其信息来源于实实在在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作文的形成过程可以归纳为这样一种程式:真实观察生活→生活信息→选择输入信息→加工输出信息。《九年义务教大纲》规定: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由上式可以看出,要解决好从内容入手的问题,使具有生命力的,能准确反映命题要求的信息成为作文信息,必须要抓好观察积累生活和正确选择材料这两个环节。只有从内容入手,才有可能指导组织材料,加工料,写好作文。 一、 培养观察能力,增加信息积累 “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尽管作文写作的起点不同,如有的作文,要先有目的观察,活动再作文;有的作文,特别是考场作文,是根据积累在大脑的已有生活信息来源写,但归根结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真实生活。试想,如果没有信息的摄取和储存,哪来的信息加工输出呢?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自觉地、主动地观察分析周围事物的习惯;一方面要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参观、观察、操作、实验等实践活动,扩大知识领域,丰富作文内容,还要加强课内课外阅读,增加信息积累。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练习写观察日记 观察是学生获取作文材料的主要来源,学会观察事物,提高写作能力,练习写日记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教师要教给观察方法,要选择好观察对象。要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来认识事物,抓特点、抓关键,少年儿童充满活力、热爱生活,而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每天都能观察到许许多多的事物,如自然景物的状态、气候的千变万化、人物的音容笑貌、社会的各种现象。观察要做好记录。如果只观察不记录,那么有很多新鲜的印象、有趣的事物、生动感人的场面难免会忘记,即使日后回忆起来也不清晰。坚持观察,不但积累了丰富的写作材料,也培养了观察能力和习惯。扭转对写作的畏惧心理,同时也可避免写作文时抄书、抄报的不良倾向。 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要从培养其观察兴趣入手,要通过参观、浏览等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要注意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各种感官感受大自然、感受生活。要按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训练。低年级最好从自己身边最熟悉、最感兴趣的静物写起,写成简单的观察日记。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写特点不明显,最易视而不见的人和事。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如对静物部分观察;对动态事物要分阶段观察;宽大的事物要变换角度。 (2)有目的、有计划开展活动活动,做好写前准备。 纵观各册教材,没有提出明确的观察要求而回忆写出的作文为数不少。如果平时不积累,只是到了每次作文前才告诉学生准备其效果,有些学生能做到文章内容的较具体、主题正确 也较鲜明,但没有思想深度,写作水平停留在某个层次上,很难向前跨越。如何指导他们深化主题,使文章更上一个层次,较少行的办法是结合学生写作中所写的生活中的事情,从现象到本质、到社会意义作进一步的分析、开掘。 初中一年级学生第一学期的写作要求主要学习记叙生活经历和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这就是说,应先教会学生写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也只有从生活真实写起,学生才能说真话、写真事、有物可写。但有些学生不是写太简单,就是像记流水帐,毫无特色,这就需要指

导学生逐步学会自己所写的材料进行必要的加工、丰富文章内容。我在初一某一次记事作文中发现了好几篇作文,事物本身都很感人,描写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但文章就像光杆树木,没有干枝和树叶。如某生写了暑假前一天中午放学,走到家里,肌肠辘辘,却不见母亲人影,饭也没有做好,心中很火,来到桃园本想发发脾气,却见母亲满头大汗,刚从桃林中走出,于是主动回家做饭给母亲吃。显然,该生所写的材料好,问题在于对事物观察不细致,更不会艺术加工。如当时的环境、人物的外貌等都第一文库网没写出来,自己的感觉也没有很好品味。藏克家说:想象的丰富与否,决定于对生活的深入和对宇宙万物的观察思考,是否了解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相互关系。我要求该生把看到母亲的劳动场景详细写出来,并且把自己的不同感受写出来。该生很认真的思考了一会,对自己所写的事认真加工,对天气的热进行了环境描写,对妈妈钻出桃林时“热”的外貌进行了刻画,对自己见妈妈的前后心理变化进行了描写,吃不到饭蚶地的埋怨→看到大汗淋漓感动时妈妈的内疚→想到每年吃到妈妈种的水蜜桃时的感激→由衷地对勤劳能干妈妈的赞颂。 深入生活,要独具慧眼,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捕捉力。许多作家善于把那些细小卑微的事放大,善于把那些稍纵即逝的变化放慢写,他们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体验生活的范例,鲁迅把人力车主动搀扶跌倒的老妇这一件事放大,写成寓意深刻的《一件小事》,歌颂了劳动人民无私无畏的可贵品质,揭示了进步知识分子的时代光芒,朱自清《背影》描绘了一幅父爱子的永恒图画。他们的作品成为我们学习典范往往不理想。为了在准备阶段做到明确要求,心中有全局,在学年前,把每学期的几次作文题材范围及训练要求分类列成表格,然后从整体着眼,拟定出作文准备的计划。作文课上,指导学生从内容入手,首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帮助学生回忆有关的`人和事,打开他们记忆的仓库,把生活的积累取出来,帮助学生从记忆中选出最合适的材料来做本次作文的内容。再让学生重温这些趣事,热到讨论,这样学生就有了作文的欲望,写起具体也有真情实感。 (3)开展阅读活动 阅读能力是作文能力的“根”,没有比较强的阅读能力,就不可能有较强的作文能力。因此,要积极开展阅读活动。不仅要重视深入阅读,而且要重视课外报刊的阅读。阅读书报,是扩大知识面、信息量,增加积累的好方法。我们在班上每天安排10 分钟时间由学生轮流读报、了解新闻。书报上的新闻趣事都可以成为学生作文中的内容。广泛开展“读书、读报、 讲故事”比赛活动国,为作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审清题意,确定立意选择材料 被摄于大脑中的有许许多多的信息材料,要选择符合题意的,最能突出中心的材料,这就要审清题意,确定立意,认真选材。 (1)审题 要教给学生审题的方法,并加强训练,使之养成习惯。有些作文是完全命题,要指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剖析。例如用“分解、分析、定重点”的三步审题法分析《记忆深处的一件事》的题意。 第一步以词为单位将题目分成记忆→深处的→一件→事,四层意思,再分析每词的内容。如“记忆”是指过去的,时间久,不是眼前的,“深处”是指印象深刻难以忘怀,不能写成一般的琐事,一件只能写一件,不能多写,事说明以写事为中心,不是写人状物的。第三步,可以通过上面的分析来确定各部分的重点。

这就是题意。如上例的题意;作文要求以第一人称记叙一件往事,要突出深刻,至此,写作要求就明确了。 有些作文的范围比较大,要指导学生做到两看:先弄清体裁,再看记叙的对象。 在作文时,不妨出示与命题有细微差别的一组命题。让学生存纲辨析,然后再系统说明原命题的题意。 (2)立意 命题作文主题思想的确定与阅读教学中中心思想的确定一样,一种是中心含在题目中,可通过审题直接确定中心。 (3)选材 明确了写作要求,确立了中心,还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材。作文要做到五要。一要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材,做到量体裁衣;二要选择最有意义的材料,剪掉意义不大的材料;三要选典型材料,去掉一般材料;四要选新材料,去陈旧材料;五要选真实材料,去虚假材料。 如何在生活中寻找材料,一是散筛法。二是双向选择。三是避用求异法。 实践证明“从内容入手”是指导学生的认识规律出发,是作文指导的关键环节。只有指导学生观察积累生活,准确选择材料,才能带领学生跨越内容障碍,提高写作能力,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写作知识。


指导学生写(4)

1.为高考作文命题确定一个基本的内容取向。

笔者认为既然高考分省市自主命题制度将长期实行,既然我们自己可以决定自己的命题方向,我们就应该在尊重写作规律和有助于提高我省写作教学效率的前提下,为高考作文命题确定一个明确的基本取向。换一种说法,这个“基本取向”也可以理解为“鲜明特点”,也就是说,点,而且让大家都知道,从而形成对中学生写作的很强的导向作用。目的是让广大师生经过几年的思索和实践,知道在这样的一种基本取向内,什么样的文章是好文章,并且知道好文章应该是怎样写出来的,从而发挥出考试促进教学的良好效能。

这个“基本取向”不能狭窄,要有相当的丰富性;不能脱离实际,要与中学长期的作文教学保持很好的延续性;也不能偏离《课程标准》的要求,不但不偏离,相反,还应是有利于我省全面推开的课程改革。因此这样的“基本取向”就只能是紧密联系生活,就应该是便于学生表现自己的生活积累和所思所悟,便于学生写真实的自我。笔者感觉,从我省过去三年的作文命题来看,这一特色是不够明显的,因而有必要形成共识,以明确共同的努力方向。

能否形成这种共识非常重要,因为它决定着能否把考试这一最重要的激励机制引入到教学中来。人都需要鼓励,需要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效。教师如此,学生也是如此。而高考的形式与成绩又是大家所极为关注的一件事情,在这件事情上,实在应该让大家方向更明确些,努力更富成效些。

课改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教材。20xx年开始,我省各地市高一普遍选用的人教版必修教材有一个很大优点,那就是写作训练设计得比较好。例如第一册中有四个写作专题:

(1)“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2)“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

(3)“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

(4)“‘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

每个专题又分三部分内容,即“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和“写作练习”。整个内容有很强的指导性,又始终以“写”为核心,很实用的。比较我们以往教过的写作“教材”,它最成系统,最好运用,尤其是它注重从基础抓起,跟学生的实际生活又联系得比较紧密,是很难得的。有了比较理想的教材,我们更应该考虑一下,考试命题应如何与平时的写作训练结合得较好一些,如何让教材的优势在我们平日的写作练习中得到发挥。集中精力和明确目标,往往是办好一件事的有效方法。阅读可以有精读和略读之分,写作为什么不可以突出重点,着重培养最有用的那一部分能力呢?生活中退与进往往是相对的,乍一看,在一段时间内为考试作文命题确定一个基本的取向,好像范围有所限定,好像是一种退步;但如果它的导向性增强了,与基础训练联系得更加紧密了,学生作文因此更加本色了,更能反映他们的实际生活和真实面貌了,那就应该看作是一种进步。

我们现在其实很需要这种进步。

2.实现教师评文观念的转变,多鼓励联系生活的好文章。

说到教师评判作文观念的转变,我不由想起20xx年中考评卷中的一件事情。有一天,评一篇《语文为我们架起友谊的桥梁》的作文时,老师间意见有些分歧。作文内容是写“我”(看得出,“我”是一个腼腆的姑娘)原本不喜欢语文,上了中学以后对同学、对环境也都感觉有些不适应,尤其是对同桌,更感到与自己性格差异很大。有一天老师要求写作文,题目是《我的同桌》。“我”一时竞不知从何下手,可同桌却写得很快,不但写出了“我”的很多优点,而且写得很像“我”。“我”读了很受触动,便也认真地写下了自己的这位同桌。两个人通过互看作文一下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从此便经常交换阅读。这样,“我”不但培养起爱写作文的好习惯,还因此而有了一个好朋友。当时一部分老师感到这作文写得很朴素,很实在,还很有性格特征,是一篇好文章;尤其是感觉作者对“语文”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很真切,在领悟力上也显得很突出,更应当给予鼓励,可判为一类卷。可也有一部分老师认为它行文较粗糙,语言也不很美丽,应评为三类卷。我觉得这个例子表明教师在评文标准上其实是存在着一些差异的:一些人较注重语言、形式,一些人则更看重内容、情感。由于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一时很难做到文质兼美,于是老师们的意见就难免会有分歧。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有两类文章同时出现在教师面前,一类是生活气息浓郁,兴致勃勃,而语言切相对幼稚;一类是文化色彩明显,语言也相对精致而“成熟”,但却有较多的模仿借鉴痕迹,那么教育更看好哪一类呢?――实际情况是往往更多地肯定后者而忽视前者。这当然很值得商榷。但现在的情况是教师的喜好对学生平日的写作正在产生很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又反映为他们的作文状况。

评文标准的转变其实取决于教学思想的转变。大家,写作的核心过程就是学生实现“双重转化”的过程。即学生首先要有从现实生活、从所闻所见的客观事物实现向思想认识的转化,然后才会有从认识、情感向文字的转化。在这双重转化中,第一重是基础。第二是关键;第一重联系着更多的人文性,第二重显现着更多的工具性,都是不可或缺和不可偏废的。但现在的情况是,因为第一重转化关系着人的整体提高,非常困难,而且不是语文一个学科就可以承担得了的,因而大家就容易把注意力放到我们语文老师责无旁贷的第二重转化上来。但没有第一重转化就没有我们所期望的第二重转化,因此我们往往对学生所写内容感到不满意。现在我们要实现教学思想转变,就是要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无法回避,也不应当回避的,不但不回避,相反,还应看到它为我们语文教师展示才华和对学生施加影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记得顾振彪先生曾经说:学生对写作没兴趣,是因为没有“动情点”,而没有“动情点”又是由于思想和情感境界比较低下的缘故。因而培养写作能力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境界,促使他们从根本上提高的过程。这当然很不容易。也正因为如此,《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科书,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这表明,要承担起我们应当承担的工作,对我们教师来说,又首先面临着一个再学习和再提高的任务。而且牢固地树立起这样一个观念,对我们教师来说,或许还是最为重要的呢!

3.在日常的读写教学中处理好以下三个环节。

如何在我们平日的作文教学中更紧密地联系现实生活,帮助学生更多地认识社会,也认识自己,从而促使学生的写作水平与思想意识获得同步提高呢?笔者认为重要的是处理好以下三个环节。

一是在阅读教学中向学生显示作者是如何联系生活的,高考作文指导《鼓励学生写真实的自我4》。也就是说,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看到文章的写法,还要让他们感受其中的生活和作者的情感。例如教《社戏》这一类课文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可以问学生,作者认为一个男孩子最可贵的品质是什么?是学习吗?是长相吗,是搞好人际关系吗?都不是。作者用自己的描写表明,一个男孩子的最可贵的品质是能干,是热情,是无私,是对他人的体谅。作者认为“双喜”、“阿发”等小伙伴是具有这些品质的,也正是因为跟这样的一群小伙伴在一起,“迅哥儿”才感到那夜他看了最好看的戏,吃了最好吃的豆。同样,教《藤野先生》这一类课文时,我们是不是又可以问学生,作者心目中一个成年人的最宝贵的品格是什么,显然,那是藤野先生的正直。这种正直表现于他对学业的专注,对事实的尊重,尤其表现于他的平等待人(哪怕对方是一个弱国的青年),于是他成为鲁迅心目中最可敬重的人。阐释课文中的这些观点,这些看人看事的角度、方法,正是把教书和教学生认识生活结合起来了。经常这样做,就能给同学们一些启发,就能让他们在生活中有类似的发现和感悟,就能让学生在读和写的过程中有发现的乐趣。

在课本中,像这一类能给人以启示,能教学生如何去感悟生活的例子其实是很多的。像《背影》一课,它告诉我们,苦难可以聚拢亲情,感动需要背景。试想,如果没有家庭的一连串的不幸,没有作者父子对未来的共同的迷茫,和他们彼此间黯然伤神的离别,又哪有“我”面对“背影”的感动?像《最后一课》,它告诉我们,感动可以激发感动,而美好的情感又可以在瞬间把一个普通的人照耀得非常美好。不是吗?正是由于有了韩麦尔先生的感动,于是才有了小弗郎士的感动;正是由于有了爱国情感的照耀,于是韩麦尔、小弗郎士等这些非常普通的法国人才一下子显得十分美好。老师们倘能经常地引导学生去认识课文中的这些思想内容,实际上也就是在教学生如何发现和捕捉感动,就是在教学生如何发现和捕捉生活中的美。一句话,这样做,就是把生活引入了我们的阅读教学。

二是引导学生借鉴阅读而进行写作。把生活引入阅读教学是把它引入作文教学的基础,阅读教学的规律之一,就是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较充分的联想、感悟、融情、共鸣。怎么联想?由文字符号到实际生活,由课本内容到自己的所闻所见。要让学生有机会把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的见闻、记忆“移人”到文本中来,并形成习惯。感悟什么?感悟文中所叙事件的意义,所些人物的性格,体会文本的主旨,并习惯于把它当成活活泼泼的生活来看待。同样,所谓融情,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融入自己在生活中对类似人物、事件的真实感受;所谓共鸣,就是指在文本的启发下,使学生内心原有的情愫、感受在共识中进一步得到强化。――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的写作也就有了很好的借鉴。因为经验告诉我们,阅读中善于“联想”的人,写作中也善于把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经过提炼而写人文章;在阅读中善于感悟的人,因为有这种良好的思维品质为基础,在写文章时当然也会有较明确的主题意识。同样,那些在阅读中善于融情,并经常能获得情感共鸣的同学,在写作中自然也更明白渲染的作用,更会重视细节的描写效果,更会抒发自己的感情。总之,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借鉴读而学会写。读,倘若善于联系生活;写,自然也不至过于空泛。例如在现今的“话题作文”中,面对着一个个很宽泛的话题(宽泛是“话题”固有的特点),学生们往往不知从何下笔。像“开始”、“等待”、“细节”、“名与实”、“进与退”等话题,都曾使一部分同学感到很为难。这时,那些善于联想的同学,那些善于向生活索取素材和获得感悟的同学,就显出自己的优势了。他们往往先是运用自己的积累给“话题”注入一些相关信息,使之由宽泛变为具体,然后再围绕着这个经过改造的新话题来选择可写的材料。如将“开始”改造为“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将“等待”改造成“等待是成功的要素之一”,将“细节”改为“细节决定成败”,将“名与实”改为“实至自然名归”,将“进与退”改为“进退之间便成节奏”等等。由于这种改造能使他们选择材料的方向变得明确起来,于是可写的材料便常常会“自动地呈现在眼前”(学生语)。尤其可贵的是,有了可写的材料以后,他们还能运用自己的习惯,想想这材料(材料记叙的是一种生活现象,而生活现象也就是“生活”的组成部分)到底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然后再以这生活的启示为中心去连构行文,效果往往很好。这些例子告诉我们,学生是可以通过对读的借鉴而领悟写作的正确方向的。

三是要让学生明白,作文的根本目的在于与他人进行交流,因而应尽量表现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要告诉学生,这种观察应是真实的、细致的、独到的和富有启示性的,这种思考应是诚实的、清晰的、合乎逻辑的和耐人寻味的。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针对现实生活的,因而文章中应有涉及生活的实际内容,应有针对这一内容的内心体验。要让学生认识到,我们所有的积累、思索、体验,都应服务于这样一个目的:对生活、对社会、对宇宙、对自身形成较真实和较深入的认识。这才是青少年体现于文章的最有价值的聪明,这才会给我们的交流奠定较高的基点。现在多数学生最缺的就是这种认识,他们只注重主观感觉,而不重视客观世界,把幼儿时代“以我为中心”的心理定势延续到了中学时代。由于只重主观感觉,于是便觉得实际生活中的所闻所见跟写文章没有关系,便觉得生活中没东西可写。勉强去写当然也只能是发一点感慨,只能是“借鉴”他人的文字——或是想象一个情意浓浓的画面,或是描写一个发生在外国的故事。这样对现实生活总是隔着一层,自然也就难以有所“发现”,难以展现中学生本来所具有的聪明。现在有些学生为了早见成效,喜欢模仿,这虽然也不失为一种学习方法,但它却只相当于绘画学习中的“临摹”,而不是“写生”。这样做或许也能够看到别人在生活中的发现,看到别人的某些聪明,却难以表现自己的独到感悟。尤其是难以“发现”生活的乐趣。为什么我们常常感到一些同学的文章内容稚弱,气色苍白?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文字的背后缺少敏锐的目光,缺少鲜活的思想。

事实表明,只要我们的引导是正确的(同时还得有点儿坚定),学生在生活中其实是很能有所发现的。记得有一位学生写自己的奶奶信教,原来用不以为然的语气来写,有一个先人为主的概念,于是就写得很一般。后来笔者让她增添细节,让她融人自己的真实感受,文风就变了。其中既有对奶奶“虔诚”、“执著”的描述与感叹,也有对长辈皈依“我主”的思索与质询,显得很沉实。而好文章往往又是可以带出其他好文章的。另一位同学于是写自己的姑姑,命运多舛,长年吃素,最终憔悴而死。难得他在结尾处还引发出自己的三重感慨:即一方面是姑姑临死时对亲人的依恋,另一方面则是亲人(也就是作者的父母)只希望姑姑“上天”后“保佑”自己的“错位”,以及作者对姑姑凄凉一生的深切悲哀。记得念这些作文时,不但同学们神色凝重,就连我们这些成年人也是深受触动的。

笔者常想:如果这样的学生能多一些,如果这样的经历能多一些,我们语文老师该是多么的幸运啊!生活中,为什么我们常常感觉自己不够走运?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之一也许就在于我们还不是那么坚定。我们往往在身不由己中失去了自己的方向,同时又在不知不觉中习惯了另一套做法。于是我们便常常感觉尴尬和苦闷。现在,倘若我们众多的语文教师确实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去做,并且还能旗帜鲜明地加以提倡和热情洋溢地予以实践,尤其是我们相信这样做可以和考试有很好的衔接,相信学生坚持这样的练习将可以获得很好的回报,我们将会是多么快乐啊!

从20xx年开始,我省已加大了作文在高考中的分值比重,相应的,作文教学也引起了人们的更大的重视。笔者以为这实在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变革。虽然它的继续推进还需要一些相应的条件,虽然它的深远影响还有待于更多的时日才能充分展现,但对我们语文老师仍不失为加强作文教学的难得机遇。我们实在应该及时抓住这一机遇,尽快改善中学生的写作状况。不但努力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而且致力于改善他们的文风和精神风貌。如此,则不但作文考试将更具信度,就连我们语文教师平日的工作也会更显有益和有趣吧。


指导学生写(5)

【习作指导】

记事的记叙文,有写一件事的,也有写几件事的;有的事情简单,有的事情复杂。要写好记事记叙文,要先从写好一件事开始:

1.时间,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

2.地点,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地点。

3.人物,哪些人干了这件事,谁是这件事的主要人物。

4.原因,这件事是怎样发生的。

5.经过,这件事的全过程是怎么样的。

6.结果,这件事最后怎样。

以上就是记叙文的六要素。

写好记叙文,还要注意处理好几个方面的问题:

1.环境和事物的关系。也就是文章中的环境描写要为中心服务。

2.要注意观察。通过观察,选择你感受最深的来写。

3.要注意组织材料和选择材料。

4.写出自己的感受。

【例文点评】

(例一)想起这件事,我真委屈

在我记忆的长河里,有的事使我兴奋,有的事令我激动,但我记忆犹新 的事却让我十分委屈。

那是一天下午。放学后,我欢快地跑回家。一进屋,我就觉得气氛不对, 妈妈生气地坐在小屋里。

我小心地走进小屋,轻声叫:“妈。”妈妈看见我,就问:“你今天早

上是不是拿了拾元钱?”“没有啊!”我莫名其妙地回答。妈妈听完这话, 强压住心中的怒火,说:“好孩子要诚实,拿了就说拿了。”“我没拿就是

没拿!”我极力争辩着。妈妈“腾”地一下站起来,生气地嚷:“你说,不 是你拿的,还能是谁?我早上一看,就缺了拾块钱。除了你,还有谁进这屋?”

妈妈喘了口气,接着说:“上次你自己拿了伍拾元,想去交夏令营钱,我就 告诉你了,拿什么钱跟我说。可你这次还自己拿,而且不承认。你这还叫三 好生吗?”

妈妈的话如连珠炮,根本不容人插嘴。她说完,我才抽噎着说:“我要 拿了,我不是人!”

妈妈气得一把拉开抽屉,拿出钱包,打开一数,不禁呆住了,原来,妈

妈今早数钱时,两张拾元在一起,没有分开,所以就误会成一张了。

现在,天上的乌云拨开了。可我哭得更厉害了。明明是妈妈没有数清。

干嘛要怪我呢?我忿忿地想着,泪珠顺着脸颊流下来,落在嘴里,苦咸苦咸 的。

妈妈走过来,替我擦去脸上的泪花,向我道歉:“好孩子,是妈妈错了。

妈妈不该不问青红皂白就批评你,是妈错了。别哭了。”听着妈妈的话,我 心里舒服些了,就含着眼泪笑了。

但是,以后每逢我想起这件事,心里还感到十分委屈:妈妈怎么可以轻

易怀疑自己的女儿呢?再说,她逼我说出来的话,难道算实话吗?

【点评】

本文的小作者,紧扣题目中“委屈”二字,不仅写出了“委屈”的原因,也写出了委屈的外表和内心。读过之后,有如亲眼目睹了当时场景的感觉。请看,作者对当时情景的描述是多么的形象逼真,富有层次感。“小心的走进屋。”“我”的莫名其妙,“拿了就说拿了”,“我”抽噎着说“我要拿了,我不是人!”把受“委屈”的经过都是通过妈妈和“我”的神态、语言、动作及心理活动来表现的。使人感到真实而自然,由于事情是真实的,感受是真切的,表达起来才使人感到情真意切,生动感人。

(例二)难忘的夜晚

从我生下以后,已经渡过了许许多多的夜晚,有一个夜晚我总难以忘怀。

我天天盼望的彩电,在“六一”节前的那天晚上,终于被爸爸买回来而且安装好了。全家人都高兴得合不咙嘴。妈妈更是高兴,两眼笑成了一条线。 要知道,我妈妈可是个电视迷呀!

真是老天有眼,晚上有动物表演杂技的电视节目,我高兴得蹦了起来。

一吃过晚饭,我就搬来凳子,坐在电视前静静地等着。这时,妈妈突然说了声:“噢,对了。”就站起身来,向后屋走去,我忙问:“妈,你去干什么? 今天有好电视节目。”妈妈点了一下头说:“我有事,不能看了。”我跟了过去,只见妈妈打开缝纫机要做衣服,我不高兴了,说:“妈妈,你怎么这 会儿做衣服,也真是的。”妈妈没有说话,紧紧注视着跳动的缝纫机针头。

这时,爸爸喊我:“小四,快来看,节目开始了。”我听了,赶紧跑了过去。 节目可真有趣,第一个出场的是一只穿着红坎肩的小猴子,它东张西望,脑袋左右乱晃,看它那样子真能叫人笑痛肚子。我忙叫妈妈:“妈,你快来看 呀,多有意思。”妈妈只说了声:“你先看吧。”我很快又被节目吸引过去了,继续往下看。不一会儿,一只胖胖的大熊猫走了出来。它围着头巾,挎 着菜篮,打着一个小花伞,一走还一摇,真像个家庭主妇。我高兴地大叫:

“妈妈,妈妈,你快来看,快来呀!”妈妈仍旧说了声:“你先看吧。”我 跑到后屋,拉起妈妈就要走。妈妈忙对我说:“小四,不是妈妈不想看,明天就是‘六一’节了,别的小朋友都穿得干干净净,漂亮漂亮地过节,你也得穿漂亮点呀!”我听了,脑袋像被什么重重击了一下,慢慢地放下妈妈的胳膊,默默地走了回去。

节目演完了,我上床睡觉,后屋里缝纫机仍在“哒哒”地响。我躺在床上,翻来复去睡不着,想了许多许多……忽然,我想起了古诗中“慈母手中 线,游子身上衣”的诗句,我的眼睛湿润了,模糊了。此时,我好似躺在妈妈的怀抱里,仰面望着她满脸的皱纹,满头的白发,轻轻地说:“妈妈,我 感谢您,我理解您。我一定以优异成绩敬报春晖!”

【点评】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瑰宝,围坐在妈妈的身边,幸福享不了!”这就是孩子对母亲的评价,母爱就是孩子的希望和寄托,有母爱是幸福的,因此,写母爱并不是新奇的题材,一般正面写法居多,而作者采取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取得了好的效果,文章着重描写了家里买了新彩电,而作为是一个“电视迷”的妈妈,却没有来看电视,而是在后屋踏缝纫机,似乎由“电视机”变成了“缝纫机”,后来才揭出是为了“我”赶制“六一”新装。从侧面表现了妈妈对孩子的爱,读后使人很受感动,这种写法不落俗套。


指导学生写(6)

1、你打算怎样更快地记住口诀?

2、在实际生活中你还发现哪些问题可以用5的乘法口诀来计算的?

今天上课时,我们一起举行了一个小小的活动“读读我的第一篇日记”。孩子们都很兴奋。

“谁愿意第1个来读”。我话音刚落,程浩宇就高高地举起了手。

“老师,我写了2篇!”

“真不错,我先看看,好吗?”我看了程浩宇写的日记,2篇写得很不错,我先表扬了程浩宇,然后请他到前面大声地读给同学们听。他不由分说地大声读起来:“今天我们学习了‘5的乘法口诀’,书上是‘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这5句口诀后一句口诀的结果总比前一句口诀的结果多5,多好记啊!”。“老师,我还想读第二篇!”我微笑地点了点头。“今天,爸爸搬来一箱苹果,等我把箱子打开,嗬!这么多苹果,有两层。第一层横着有5个,竖着有3个,有三行就有3×5=15(个),用的口诀是三五十五,第二层也是3×5=15(个),一共6行,就是6×5=30(个),用的口诀是五六三十,一共有30个。学会了乘法口诀真有用,啊!数学真奇妙!”

看到自己的同学读了日记,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很多孩子纷纷举手。我逐一叫了他们,每个同学读完后我都真诚地表扬他们,其他同学还送给他们掌声。当然,孩子之间的差异也比较大,大部分同学写得初具日记模样,但也有一些同学只是简单地回答了这两个问题,还有1个同学没带来,估计是没有做。虽然这样,我还是很高兴,比我预想的要好得多。毕竟是第一次嘛,更何况我还没有科学地指导他们。

大约有二十来个孩子读了自己的日记后,我又组织了一个小活动:说一说你是怎么做这次作业的。

“同学们,听你们读了自己的日记后,我们知道了可以用很多方法来记忆口诀,有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