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型(通用5篇)
幸福遥不可及
2024-04-17 00:13:37
其它
其它

驱动型(1)

笑对人生,需要我们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勇气;笑对人生,需要我们拥有“普天之下,舍我其谁”的霸气;笑对人生,需要我们拥有“千江有水千江月”的宁静;笑对人生,需要我们拥有“天空虽不曾留下痕迹,但我已飞过”的淡然。

微笑是一把锐利的武器,带着无尽的'力量唤醒失落之人。它是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团空气,带给人们雪底苍松般的期盼,让人们虽处胯下仍对未来有所追求。它不流于尘世的浮华,不醉于过眼云烟的缠绵,在天地间飘荡。世人常说“笑一笑,十年少”,殊不知,微笑不仅是一剂青春之药,更是抚平内心之伤的苦口良药。

看看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那个“带月荷锄归”的农夫,那么“但识琴中趣,何动弦上声”的雅人。他忘却官场的失意,笑对人生。因为他知道人生不可能永远都“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于是他高歌“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他用微笑抚平内心所有伤口,开始向往心中的那片圣地——桃花源。他带着灵性的自由与诗意的生存,用微笑筑成坚不可摧的堡垒,卸下金银打造的枷锁,在天地间自由飞翔。微笑让他摆脱内心的苦闷,重归自然的怀抱。于是他临清流而赋诗,飞羽觞而醉月,醉倒在南山的淡淡菊香里,高洁也很写意。——靖节先生,感谢你让我懂得了在纷繁杂乱的世界里用微笑打造心中的一片净土与圣地。

当然,世间也已尽是失落之人,他乡之客。他们在世间的渡口上来回辗转。人若走,那新茶亦是凉透。而今仍在中原的阡陌上为人所称道的,无一不是以微笑于尘世而不倒。苏轼因“乌台诗案”而卷入政治漩涡,被贬黄州,但他心中仍旧将苦难承载,微笑面对如诗美酒。在给友人李常的诗中写道:“虽遭贬于此,遭此事,遇事有尊主泽民者则为之录。”

让我们一起笑看风月,坐看花开花落,笑对人生。用一记灿烂的微笑打破黑暗,释放光与热。任凭天上云卷云舒,仍笑对如画人生。


驱动型(2)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3月初,河北沧州一中12名高中生因在校使用手机播放音乐、给家人打电话等陆续被劝退。22日,沧州教育局确认12名高中生被劝退后暂未返校。校方回应称,“严肃执行校规,体现了学校为大多数学生负责的担当”。

针对此事,你有什么看法?请根据材料内容,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要求:1.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不得抄袭,不得套作;3.用规范汉字书写。

【考生优秀作文】规则定方圆

今日,沧州一中数位高中生因在校使用手机被劝退。校方回应称,严肃执行校规,体现了学校为大多数学生负责的担当。学校的管理有一定的规章制度,处在这些规章制度下才能更好的规范我们的行为!

规则是人品的直尺。人是有高级思维的动物,当我们面对一件事物时,我们自己内心有一把尺子来衡量过于对、是与非。如果自己都不明白自己的方向,那么在规则的.约束下,你必将失败。材料中的高中生只考虑到自己的感受而未体谅周围的同学,他们自己内心的错误观念使他们冲破规则,这必将导致一定严重的后果。马云明白自己身处环境的规则,他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提高自身的能力,这使得它成为阿里巴巴的传奇。规则典范是个人定夺方圆的标准。

规则是集体的天平。学校和社会都是一个集体,人处于集体中必定得服从集体的规则。在学校里,我们得遵守校规;在社会上,我们得服从道德的规则。材料中,学校进行劝退的处罚是为大多数学生着想的,如果学校对于这件事不予重视,那么校园里的秩序便得不到保障,学生的行为规范得不到约束,那么学生学习和自律的爆发能力更得不到提高。中央电视台对说错句或字的主持人会进行罚钱等一系列处理。正是因为他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才培育了大批优秀主持人和新闻媒体人,他才成为国家做好的电视台。规则典范是集体获得勋章的凭借。

规则是国家的定音锤。一次次敲击,扣着多少人的心弦,那是正义的象征,那是国家和平安宁的保障。法官重重的一敲,道出了国家的规则。“依法治国”是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近几年国家实行的倡廉行动中,即使某些官员身处要职,但只要他触犯法律,那么就必定受到制裁。我们身处法律保障的环境下,我们会更加规范自己的行为,使社会和谐安宁。规则典范是国家发展的基础。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我们所处的是一个规则是代。规则定夺方圆,判断是非。规则能使我们变得更加强大。

个人有一把判断过错的尺子,集体有评判黑白的天平,国家有定夺正义与邪恶的定音锤,我们的社会将会变得更加和谐与安宁。


驱动型(3)

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我真的是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不久前,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如是感慨。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精致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

《说文》里记载:“匠,木工也。”今天作为文字的“匠”,早已从木工的本义演变为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一位作家说过,能将胡辣汤做得顾客盈门、生意红火,和能让火箭上天没有本质的区别。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分殊。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稳健人文素养的国家。“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边疆。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高树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绝非易事,但工匠精神的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淡定。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历史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表现。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的生命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驱动型(4)

林治波

有人说,当今社会,有一样东西几乎让所有人都无可逃逸,那就是浮躁的风气。这话虽有些偏激,却道出了许多人欲言难言的自我困惑。

杂乱吵闹是喧嚣的外在表现,其本质则是浮躁,是人们内心的急躁、失衡、不沉稳。浮躁,是丧失定力,随波逐流;是心急如火,投机取巧;是虚浮夸张,一片泡沫;是不要过程,只要结果。人生在世,谁都有各种各样的追求和欲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本无可非议。问题在于,面对浮华世界,人们的欲望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由此衍生出浮躁的社会风气。

浮躁之风盛行,会导致这样的现象:为官者盼望一步登天,为学者盼望一步到位,为商者盼望一夜暴富,为艺者盼望一举成名。也容易出现这样的结果:社会被浮躁之风笼罩,清静的人生、专心的工作、精良的产品,变得稀罕起来;因为求快而忽视了细节和质量,导致一些地方事故多发、反复折腾、劳民伤财。那些整日忙碌赶场子的人,那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人,那些跟风起哄盲目不安的人,看似日理万机,好像勤奋忙碌,到头来往往难成大事,原因就在于他们“用心躁”而无法“用心一”。

对于浮躁,古人总结出了“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的道理。今天的社会日新月异,节奏加速,变化更快、更多、更大,人们对变化的感受极为敏感;但同时也不要忘记,变动不居之中也有恒定不变的规律——结果需要过程,成功必得付出。即便是插上了新技术的翅膀,站上了创新的风口,如果没有扎实稳固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成功终究是短暂而不稳固的。舒服与辛苦,安逸与劳顿,亦有着互相转换的辩证法。盼望着一步登天、一劳永逸,如同梦呓。

《道德经》里讲,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人活一辈子,要想给社会给后人留下点东西,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外来的诱惑,祛除内心的焦躁,静下心定下神,扎扎实实、聚精会神地做事,而不要被外界的喧嚣浮躁所裹挟。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所揭示的,乃是喧嚣之中的宁静心态。内心的宁静,是一种穿越世俗、撇开浮躁的力量,有了它,便可以每临大事有静气,便听不到外界的吵闹嘈杂,便能忍得孤寂、受得清苦、看穿陷阱、看淡诱惑。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有了静的底色,才有达的境界、定的气质、和的格调,才能让人生剧本脱俗雅致。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是大家风范,亦属常人能力所及。

内心的宁静,是最为深厚的修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古人诗词所描绘的,不光是情景,也是心态。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我们不必超脱凡尘,也一定可以专心致志、成就非凡。


驱动型(5)

李斌

有句电影台词说:“你连世界都没观过,哪来的世界观?”世界那么大,出去走走看看确实是见世面、长阅历的好方法。然而,世界观不只依赖于观世界,阅读同样可以洞察芸芸众生、大千世界。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穷极一生,我们通过感官感知的生活经验是有限的,行万里路替代不了读万卷书。书乃人生成长的精神食粮,片页之间足以驰骋古今、经天纬地,常读之可以新知、可以医愚、可以立德,甚至可以平治天下。阅读的意义就在于,不管富甲一方还是一贫如洗,不管位居高位还是一介布衣,不管志得意满还是穷困潦倒,都能在书籍的世界里摆脱世俗庸常、凝望永恒哲理,找到人生的意义。

有怎样的眼界,就能看到怎样的远方;有多大的胸襟,就能包纳多大的世界。古人总结,“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书籍,正是脚下的高山、耳边的疾风,帮助我们看到更遥远的风景。阅读是与意义紧密相连的,它让我们知晓,生活不只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也不只有面包,还有玫瑰和咖啡。阅读又是与现实密不可分的,它教会我们审视自身、迎接挑战、辨别善恶,继而读懂生活的真谛、探得生命的意趣。

阅读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不读书,接触到的世界就和纸一样单薄;多读书,学识、阅历乃至生命体验会随着页码的递增而不断累积。“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时间的改变可能是静悄悄的,但阅读对气质的塑造终究会显露出来。正是在日复一日的博览群书中,我们感受到“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体悟出“不迁怒,不贰过”的修身奥秘,即便处身失落失望甚至失掉所有方向之时,也能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阅读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也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读《资治通鉴》,可以获得王朝更替的历史教益;读《红楼梦》,可以洞晓世家望族的兴衰荣辱;读《平凡的世界》,可以从苦难的生活中发现人性的温暖、奋斗的价值;读《罪与罚》,可以跟随底层人物体味人格的矛盾与复杂。书籍传递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有认识这个世界的逻辑、方法和哲理,帮助我们于升平气象中看到隐患风险,于问题荆棘中看到出路希望,从历史幽暗之中看到璀璨未来,从人性冷漠之中看到道德之光。

阅读是一种超越世俗的力量,让我们在自我省视中学会谦卑和从容,在平视静观中同这个世界和解。有人推理出人生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阅读的最高境界,正是练就“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今天我们提倡多读书、读好书,不是为了满足“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功利心和虚荣感,而是为了实现内在的淡定从容,赢得开阔的人生境地,达致自我与外界的调和容纳。

不读书犹如自我放弃,非读书不足以实现精神的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