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艺术(热门8篇)
雾岛之松
2023-12-29 03:22:08
六年级
写景

家乡的艺术(1)

我的家乡惠安县是享誉世界的“雕刻艺术之乡”、“中国石雕之都”,2015年被世界手工艺理事会授予“世界石雕之都”的称号。惠安的雕刻工艺精细、纤巧、灵动、种类繁多,其中最具特色的有石雕和木雕。被誉为“民族之光”、“中国一绝”。

今天下午,爸爸带我们去惠安看石雕,经过324国道惠安段时,我看见了沿路摆放着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石雕,有佛像、石狮、大象等等,高的有3、4米的,小的也有巴掌大小。爸爸对我说:“这些石雕有的是取材花岗岩、有的取材大理石。”爸爸又说“惠安盛产石头、过去是以建房子为主,后来演变成了石雕技艺。”我觉得惠安石雕雕刻得出神入画,作为惠安人,我感到骄傲和自豪。接着,我们来到了一家工艺品店,观看影雕。我看到了影雕点刻出来的作品生动形象,它是运用黑白原理,用合金钢头将一块打磨好的石头点刻上图案。花、鸟、鱼、虫、人都被生动地点入到石块上。其中有一幅熊猫图令我印象深刻,上面有两只熊猫在一起玩耍,一只熊猫躺在地上,另一只熊猫压在它的身上,它们活泼可爱,露出孩子般的笑容,地上有青青的草地,旁边有一排排翠绿的竹子。看到这里,我想到了美丽和谐的大自然,仿佛我也变成了一只大熊猫跟它们在一起尽情地玩耍。雕刻艺人的手艺真让我佩服。每一幅作品都精益求精,栩栩如生,融入了艺人们的情感和心血,我啧啧地感叹!

我爱惠安石雕艺术,更加敬佩工匠们精益求精的精神。那种精雕细琢、契而不舍、勇于创新的精神代代相传,值得我们学习。


家乡的艺术(2)

朋友,你一定欣赏过小提琴名由《梁祝》,柔美凄婉的旋律曾经陶醉过多少中外华人。你可知道曲子创作灵感来源于何处?对了,那就是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你听,曲子的旋律有越剧的影子。

这就是我家乡的艺术——越剧,具有传统东方文化特色的戏剧。

越剧是一个成熟的剧种,它以其真切细腻的表演、委婉动听的唱腔、优美抒情的风格、清新亮丽的曲调,却又不失激情与高亢的特点,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

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州市,越剧的前身是落地唱书。1906年,落地唱书搬上舞台,经历了小歌班、绍兴文戏男班、绍兴文戏女班、女子越剧等几个阶段,从嵊州经绍兴、宁波、杭州到上海,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地方戏曲。

抗日战争期间,部分越剧演员在敌伪统治下的上海虽然演了一些有积极意义的好戏,但改革主要还是在形式上,越剧内容并没有较大的突破。1942年越剧改革以后,越剧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不登大雅之堂的小戏迅速发展成为适应现代舞台条件的、有较强综合性的剧种。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在几代越剧艺人的努力下,越剧终于赢得广大观众的欢迎,促进了自身的繁荣发展,也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

但是,时代在发展变化,到了现在,曾经辉煌的越剧渐渐地沉默下来了。虽然有人极力在挽救越剧,但现实总是残酷的。这里有一个其型的例子:新晋梅花奖得主——上海着名越剧演员萧雅来杭州连续举办专场越剧演出,据了解,从4月1日的第一场演出开始,上座率就没有超过5成;而在5成的上座率当中,有90%以上的人是通过各种渠道拿来的赠票。

不管怎么样,越剧的观众越来越少,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当今的越剧危机已经很明显了:一是越剧剧团全面萎缩,现在除上海、江苏、福建和浙江外,其他各省市几乎没有专业越剧团。二是观众群体少,范围窄。越剧观众大多是5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年轻人很少有人问津。三是目前越剧自身剧目老、节奏慢,缺乏改革和创新,一成不变,像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四是政府投入不多。社会争企业投入少、关注少,不重视。

在越剧走向衰落的同时,我仍然欣喜地看见,越剧界人士为振兴家乡艺术执着地奋斗着。他们把现代艺术元素融入越剧表演,用现代舞台、音响、灯光营造现代化的气氛。以吸引年轻一代的观众;剧本的创作也力求创新,如现代越剧《孔乙己》等的上演,的确给越剧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舞台越剧没落的同时,社区里、广场上戏曲演员的表演却得到了百姓们的热烈欢迎。这些确实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越剧,我家乡的艺术,你的将来会是怎样的呢?


家乡的艺术(3)

我的家乡在建瓯,有着与众不同的民俗:每逢节日到来之际,人们都要举行挑幡活动。

我很早就听过过挑幡。传说是民族英雄郑成功为了夺回宝岛台湾,在建瓯这一带地区招兵。最后,战争胜利了,将士们回到了建瓯,家家都办喜宴迎接,还搭台表演,将带回来的军旗放在高高的竹竿上摇摆,来纪念牺牲的战友,这就是挑幡的原型。

今天来到了江滨公园,终于要近距离接触真正的挑幡了!我看到了三根巨大的竹子,底面的直径起码都有30厘米,幡的顶上有着很美丽的立体图案,是一根一根的小木头拼成的,再用一层一层透明的幡布黏上去,还有一面红色的小旗,随风舞动,真精致!每一个幡下面都有一个老人扶着它,准备表演。

我心想:“这些幡,至少都有7。8米高,又那么粗,这些老人不要说表演,我怀疑他们连举起来都很困难。”

突然,一阵悠扬的歌声响起,打断了我的思绪,表演开始了!伴着歌声,那位金发的老人,一下子举起了幡,那姿势,那力度,一点都不像老人,甚至比二三十岁的壮小伙更有力!他将幡的顶部放在脚背上,突然,用力一顶,整个幡悬了起来,台下瞬间想起了掌声,完了,要倒了!我想错了,转眼间,幡已经停在了他的手上,如果是我,哪怕是一根细细的,小小的扫把棍子,也会歪来歪去,马上就倒,可是这个七八米高的幡在他的手上,却像定型了一样,不管老爷爷做什么动作,幡都稳稳地立在他手上,一动不动,真像一棵长在地里的巨大竹子。

高难度动作来了,他行云流水,像乾坤大挪移一样,手十分柔软,仿佛没有骨头一样,一下转到后面,转眼间又到了另一只手上,让我们这些观众眼花缭乱。虽然老爷爷目不转睛地盯着幡的顶部,但他丝毫不紧张,左右手不停地交换着,而幡却纹丝不倒,小红旗也迎风飘动。

然后,两个老奶奶上场,老奶奶们和老爷爷们比起来丝毫不逊色。只见老奶奶们一手接过巨大的幡,和她们瘦小身体比起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老奶奶将幡放在脚上,用力一顶,瞬间,幡已经稳稳地停在了肩膀上,同学们鼓起了响亮的掌声。

还有更高难度的!只见后面的老爷爷们掏出了手绢,放到了老奶奶手上,手绢像一个伞一样旋转了起来,腰上也转起了呼啦圈,我以为老奶奶坚持不住了,可那个幡仍然一动不动地立在老奶奶额头上。

此时没有掌声,并不是因为表演得不好,而是观众们惊呆了,呆得连掌声都忘了。表演,最后在观众们热烈的掌声中完美谢幕了。

后来,我去试着扶了一下那根巨大的幡,一开始,我将它抱了起来,正要说不重时,突然顶上的重心倒了,我赶紧用力地抵抗它,可是太重了,要不是被老爷爷扶住就要倒了,这可真是太重了!可他们却能撑住,还表演类似杂技的挑幡,这是为什么?是因为他们在背后洒下了无限的汗水,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他们之所以创造了奇迹,是因为他们背后的努力。在年少时,可能别的孩子在那里玩耍,他们在那里练习;别的孩子在享受父母们带来的浓浓的爱,而他们,还是在练习;别的孩子摔倒了,有人扶起,而他们在练习中受伤、摔倒,要自己忍受,自己爬起,不断地练习,才有了今天的辉煌,今天的奇迹!在他们这一辈的努力下,才让我们这个传统民俗入选了吉尼斯纪录,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家乡的艺术——挑幡,不仅是高难度的艺术代表,还是一种精神。我对家乡的独特民俗文化感到无比自豪!


家乡的艺术(4)

我的家乡在通渭,这里,比不上大城市那样的辉煌和富丽;可蜿蜒曲折的牛谷河孕育出通渭特有的文化,一代又一代的通渭人薪火相传,终于赢得艺术之乡的美誉。

盛夏时节,当你走在大街上时,你就会被一幅幅奇观所震惊:鳞次栉比的画廊随处可见;文房四宝的店铺令人驻足。在画廊中,不时看到书画家挥斥方遒,不时赢得一阵阵喝彩。

走进通渭人家中,家家挂字画可不是“你出门衣服可破旧,但不能不洗不浆;你可以一个字也不识,但不能不挂字画”这是著各作家贾平凹对通渭人喜爱字画的真实写照——“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

一个曾以干旱贫困出名的县城,如今却以“中国书画之乡”“翰墨之乡”闻名遐迩。

通渭对“书画”十分重视,书法培训班多不胜数。学中也有专门的书法课程,通过老师的教导,我认识到艺术不是一门要来放松的娱乐性活动,而是一种技术,想要学懂、吃透极其困难。书法讲究严谨,法度森严;同时也是线条优美、刚劲硬朗。

通渭所出的文化名人更是不胜枚举,最著名的就是东汉时期的夫妻诗人秦嘉徐淑,他们能书善画,精通韵律,开启了我国五言诗的先河。

通渭是培育艺术的沃地,一位位才子从这里走出,不久的将来,它所孕育的艺术成果将大放异彩,让人叹为观止!


家乡的艺术(5)

朋友,你一定欣赏过小提琴名由《梁祝》,柔美凄婉的旋律曾经陶醉过多少中外华人。你可知道曲子创作灵感来源于何处?对了,那就是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你听,曲子的旋律有越剧的影子。

这就是我家乡的艺术——越剧,具有传统东方文化特色的戏剧。

越剧是一个成熟的剧种,它以其真切细腻的表演、委婉动听的唱腔、优美抒情的风格、清新亮丽的曲调,却又不失激情与高亢的特点,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

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州市,越剧的前身是落地唱书。1906,落地唱书搬上舞台,经历了小歌班、绍兴文戏男班、绍兴文戏女班、女子越剧等几个阶段,从嵊州经绍兴、宁波、杭州到上海,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地方戏曲。

抗日战争期间,部分越剧演员在敌伪统治下的上海虽然演了一些有积极意义的好戏,但改革主要还是在形式上,越剧内容并没有较大的突破。1942越剧改革以后,越剧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不登大雅之堂的小戏迅速发展成为适应现代舞台条件的、有较强综合性的剧种。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在几代越剧艺人的努力下,越剧终于赢得广大观众的欢迎,促进了自身的繁荣发展,也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

但是,时代在发展变化,到了现在,曾经辉煌的越剧渐渐地沉默下来了。虽然有人极力在挽救越剧,但现实总是残酷的。这里有一个其型的例子:新晋梅花奖得主——上海着名越剧演员萧雅来杭州连续举办专场越剧演出,据了解,从4月1日的第一场演出开始,上座率就没有超过5成;而在5成的上座率当中,有90%以上的人是通过各种渠道拿来的赠票。

不管怎么样,越剧的观众越来越少,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当今的越剧危机已经很明显了:一是越剧剧团全面萎缩,现在除上海、江苏、福建和浙江外,其他各省市几乎没有专业越剧团。二是观众群体少,范围窄。越剧观众大多是5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年轻人很少有人问津。三是目前越剧自身剧目老、节奏慢,缺乏改革和创新,一成不变,像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四是政府投入不多。社会争企业投入少、关注少,不重视。

在越剧走向衰落的同时,我仍然欣喜地看见,越剧界人士为振兴家乡艺术执着地奋斗着。他们把现代艺术元素融入越剧表演,用现代舞台、音响、灯光营造现代化的气氛。以吸引年轻一代的观众;剧本的创作也力求创新,如现代越剧《孔乙己》等的上演,的确给越剧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舞台越剧没落的同时,社区里、广场上戏曲演员的表演却得到了百姓们的热烈欢迎。这些确实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越剧,我家乡的艺术,你的将来会是怎样的呢?


家乡的艺术(6)

昨天我和妈妈逛市场,已经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在众多的叫卖的商品中,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那精彩绝伦的剪纸艺术。

这里的剪纸不仅品种繁多、内容丰富,而且构思巧妙、寓意深刻,人物花草、民情风俗、鸟兽鱼虫,无其不有。剪出的动物栩栩如生、人物情态各异、场景美丽壮观,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乡土气息。

店铺的老板介绍说,我们的家乡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和林格尔县是个“剪纸艺术之乡”,有剪纸大师张花女、刘玉堂等闻名中外的民间艺术大师,并且这里卖的剪纸,很多都是她们的传人的作品呢……。

我和妈妈都听得入了迷,真想看看她们都是怎样用双手剪出这样让人爱不释手的艺术作品。最后,我和妈妈还高高兴兴地买了《二妞放牛》、《连年有鱼》等几副剪纸作品。

我爱我的家乡,更爱我家乡的剪纸艺术。


家乡的艺术(7)

家乡的戏曲艺术——越剧

朋友,你一定欣赏过小提琴名由《梁祝》,柔美凄婉的旋律曾经陶醉过多少中外华人。你可知道曲子创作灵感来源于何处?对了,那就是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你听,曲子的旋律有越剧的影子。

这就是我家乡的艺术——越剧,具有传统东方文化特色的戏剧。

越剧是一个成熟的剧种,它以其真切细腻的表演、委婉动听的唱腔、优美抒情的风格、清新亮丽的曲调,却又不失激情与高亢的特点,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

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州市,越剧的前身是落地唱书。1906年,落地唱书搬上舞台,经历了小歌班、绍兴文戏男班、绍兴文戏女班、女子越剧等几个阶段,从嵊州经绍兴、宁波、杭州到上海,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地方戏曲。

抗日战争期间,部分越剧演员在敌伪统治下的上海虽然演了一些有积极意义的好戏,但改革主要还是在形式上,越剧内容并没有较大的突破。1942年越剧改革以后,越剧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不登大雅之堂的小戏迅速发展成为适应现代舞台条件的、有较强综合性的剧种。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在几代越剧艺人的'努力下,越剧终于赢得广大观众的欢迎,促进了自身的繁荣发展,也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

但是,时代在发展变化,到了现在,曾经辉煌的越剧渐渐地沉默下来了。虽然有人极力在挽救越剧,但现实总是残酷的。这里有一个其型的例子:新晋梅花奖得主——上海著名越剧演员萧雅来杭州连续举办专场越剧演出,据了解,从4月1日的第一场演出开始,上座率就没有超过5成;而在5成的上座率当中,有90%以上的人是通过各种渠道拿来的赠票。

不管怎么样,越剧的观众越来越少,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当今的越剧危机已经很明显了:一是越剧剧团全面萎缩,现在除上海、江苏、福建和浙江外,其他各省市几乎没有专业越剧团。二是观众群体少,范围窄。越剧观众大多是5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年轻人很少有人问津。三是目前越剧自身剧目老、节奏慢,缺乏改革和创新,一成不变,像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四是政府投入不多。社会争企业投入少、关注少,不重视。

在越剧走向衰落的同时,我仍然欣喜地看见,越剧界人士为振兴家乡艺术执着地奋斗着。他们把现代艺术元素融入越剧表演,用现代舞台、音响、灯光营造现代化的气氛。以吸引年轻一代的观众;剧本的创作也力求创新,如现代越剧《孔乙己》等的上演,的确给越剧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舞台越剧没落的同时,社区里、广场上戏曲演员的表演却得到了百姓们的热烈欢迎。这些确实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越剧,我家乡的艺术,你的将来会是怎样的呢?


家乡的艺术(8)

朋友,你一定欣赏过小提琴名由《梁祝》,柔美凄婉的旋律曾经陶醉过多少中外华人。你可知道曲子创作灵感来源于何处?对了,那就是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你听,曲子的旋律有越剧的影子。

这就是我家乡的艺术——越剧,具有传统东方文化特色的戏剧。

越剧是一个成熟的剧种,它以其真切细腻的表演、委婉动听的唱腔、优美抒情的风格、清新亮丽的曲调,却又不失激情与高亢的特点,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

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州市,越剧的前身是落地唱书。1906 年,落地唱书搬上舞台,经历了小歌班、绍兴文戏男班、绍兴文戏女班、女子越剧等几个阶段,从嵊州经绍兴、宁波、杭州到上海,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地方戏曲。

抗日战争期间,部分越剧演员在敌伪统治下的上海虽然演了一些有积极意义的好戏,但改革主要还是在形式上,越剧内容并没有较大的突破。1942 年越剧改革以后,越剧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不登大雅之堂的小戏迅速发展成为适应现代舞台条件的、有较强综合性的剧种。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在几代越剧艺人的努力下,越剧终于赢得广大观众的欢迎,促进了自身的繁荣发展,也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

但是,时代在发展变化,到了现在,曾经辉煌的越剧渐渐地沉默下来了。虽然有人极力在挽救越剧,但现实总是残酷的。这里有一个其型的例子:新晋梅花奖得主——上海着名越剧演员萧雅来杭州连续举办专场越剧演出,据了解,从4 月1 日的第一场演出开始,上座率就没有超过5 成;而在5 成的上座率当中,有 90%以上的人是通过各种渠道拿来的赠票。

不管怎么样,越剧的观众越来越少,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当今的越剧危机已经很明显了:一是越剧剧团全面萎缩,现在除上海、江苏、福建和浙江外,其他各省市几乎没有专业越剧团。二是观众群体少,范围窄。越剧观众大多是50 岁以上的老年群体,年轻人很少有人问津。三是目前越剧自身剧目老、节奏慢,缺乏改革和创新,一成不变,像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四是政府投入不多。社会争企业投入少、关注少,不重视。

在越剧走向衰落的同时,我仍然欣喜地看见,越剧界人士为振兴家乡艺术执着地奋斗着。他们把现代艺术元素融入越剧表演,用现代舞台、音响、灯光营造现代化的气氛。以吸引年轻一代的观众;剧本的创作也力求创新,如现代越剧《孔乙己》等的上演,的确给越剧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舞台越剧没落的同时,社区里、广场上戏曲演员的表演却得到了百姓们的热烈欢迎。这些确实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越剧,我家乡的艺术,你的将来会是怎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