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视(优选16篇)
寻觅知音
2023-12-07 02:12:47
其它
其它

漠视(1)

大爱无疆,如同飞雪茫茫。父爱如雨,匆匆落下,只为滋润天下;母爱似光,不要惊天动地,只要想起便觉温暖。 ——题记

妈妈爱唠叨,什么事都放心不下,非要叮嘱不知多少遍才罢休。如此关心,换来的却只是我一句“烦死了”。没错,在我眼里,妈妈的唠叨和关心完全没有必要。那时,我哪怕看了多少让人泪如雨下的母爱故事,也麻木得不以为然。

改变我的,不是什么震撼人心的事,但它却真真实实地打动了我。

春节前的车站,正处于人流高峰期。在去火车站的路上,我和妈妈谈笑风生,像打开了话匣子,怎么也收不住。因为要去旅游,我处于兴奋的状态中,妈妈却冷不丁冒出一句扫兴的话:“等会儿进了车站,你可不能乱跑,那里人很杂,要好好跟着我,知道了吗?千万不能走丢,万一……”接着滔滔不绝地唠叨起来。我立刻皱紧了双眉:就知道说些有的没的,我都几岁了,走得丢吗?又不是没进过车站!妈妈在边上絮絮叨叨,我却在心里和她唱对台戏。

刚进车站,人还不多,到了候车厅,可就人山人海了。妈妈带着我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座位让我坐下,自己却站着静静地注视着检票口。她不时向后摸摸,好像怕我不见似的。当看见妈妈摸不到我回过头来那紧张的模样时,我内心一处柔软的地方仿佛被触动了,忽然觉得有股似曾相识的感觉,却叫不出名字。这时,妈妈说了声:“走吧,检票了。”我赶紧站起来跟了过去。人更多了,也更杂了。人流中,有五大三粗的小伙子,有毛发泛白的老人,也有牵着小孩的妇女。走了几步,我一摸,却没有摸到妈妈的胳膊。我手心出汗了。妈妈哪儿去了?我越发着急起来,心也“咚咚”跳着,都快哭了。忽然,一双大手——一双温暖的大手抓住了我的手!回头一看,是妈妈。我又惊又喜,一股暖流淌过我的心田。她慈爱的眼神正抚摸着我的心,我不由地把头靠到妈妈肩上,心头的小鹿顿时恢复了平静。爱是不平凡的,在妈妈肩上却是平凡的。就在那一刹那,我记起了那种感觉的名字:母爱!

站外北风还在呼啸,雪花还在飘飞。太阳没有出来,阳光却直射我的心房。原来,一种温暖也可以代替另一种温暖……

书房里,勉励人心的字画不少,唯一被挂在书桌前的,只有四个字:大爱无疆。


漠视(2)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顾他人瓦上霜”,鲁迅先生曾剖析这句话是“叫人奉公忘私,不要多管闲事”,但是继彭宇、吴俊华、小悦悦事件后,它却成了极端自私的代名词。漠视,几乎成了整个社会的禁词。

在极度缺少温暖、互助、关爱的环境下,人们开始向往着“老北京式”的生活,排斥、批判着冷漠的小资,把生活的点滴挪到公众的视角下,希望能温馨的讨论。这种心态,除了培养一批批的微博控、八卦狂外,并没有什么其他长处。

其实,换个角度想想,这种互不干涉的生活状态,也并非一无是处。人生在世,总要漠视点什么。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曾希望被人漠视——在课堂上出糗时,总盼着所有的同学心不在焉;在生气落泪时,总求着所有的朋友不围在身边问这问那。不止渺小的个人,甚至庄严的法律,有时也是一道隔开关注的伞——不然,何以解释,在审判隐私案件时,总要禁止旁听呢?

三国时期,东吴吕蒙负伤,孙权将他接到宫殿中修养,常常去探望,但时间长了,孙权发现自己一去,吕蒙总要行礼,反而不利于伤势。于是,孙权就命人在墙上挖了一个洞,每次都透过这个洞探视。自此以后,每当有将领受伤,孙权都会将他们接到那里来养伤。

孙权不进殿,在将领和他人看来,都是一种漠视,但恰恰这种漠视,体现了他的一种人文关怀。

盲目的关心会让人感到烦闷,盲目的打探会让人感到憎恶,盲目的援手会让人感到受挫。保持一个距离,调整一个角度,选择一个眼神,以淡淡然的态度“漠看天下事”,既能给他人一个空间,也能还自己一片宁静。


漠视(3)

近来,关于“规则”一词在社会上备受关注,有留德学生将德国人的“循规蹈矩”诠释为“不善变通”。而对德国人的那句“规则嘛,还不就是让人来遵守的吗?”,国人却有“笑掉大牙”的表现。

其实,我们是否该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一番,我们今天的这个社会存在规则吗?我们又有多少是真正地区遵守着的?对于前者,我们得肯定的说“有!”。就像“交通规则”、“游戏规则”、“商业规则”等等这些难道不是最日常平凡可见的规则么?在学校里,学生们要遵守校规校纪、班规班纪;食堂打饭也会有“排队”这一规则;而在夜自修、作息等这些时间上等的规定,对于学生来说,不也是一套规则吗?篮球场上的运动员们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也总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就连在市场上“占着”一席之地的小摊贩不也得遵循着市场贸易的相关规定么?由此可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规则是无处不在、无人不晓的。对于后者的回答,相比我们就不敢毫无顾忌地坦荡地说“有”了吧,因为的确有许多人漠视了规则,而真正在遵循规则的人中有漠视了多少规则啊!如果要从古代算起,那么我们所拥有的,却被抛弃了的规则可谓是“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啊!

不久前,大家所谈及的“小悦悦事件”就有着部分国人漠视规则的证明。他们漠视了什么呢?在我看来,基本的传统美德——乐于助人,被他们漠视了。《大同礼运篇》里所说的“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被他们抛弃了;生活在礼仪之邦的中国人,我们在面对此类事情的时候,被我们忽视了的甚至可以说是被抛弃了的规则可以谈上是已“堆积成山”了。在这一方面,我们倒是得学学德国人,科学地来“循规蹈矩“了。

然而,说及不可被死规则套住,要善于变通,我认为这倒是应该被承认的。但前提是你得遵守那套准确的规则,在实践中不断地更新,促使属于我们礼仪之邦的乃至世界的规则不断地发展创新。应当肯定,一个规则,若其根基是正确的,它便长久存在,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得遵循它。


漠视(4)

近来,关于“规则”一词在社会上备受关注,有留德学生将德国人的“循规蹈矩”诠释为“不善变通”而对德国人的那句“规则嘛,还不就是让人来遵守的吗?”国人却有“笑掉大牙”的表现。

其实,我们是否该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一番,我们今天的这个社会存在规则吗?我们又有多少是真正地区遵守着的?对于前者,我们得肯定的说“有!”就像“交通规则”“游戏规则”“商业规则”等等这些难道不是最日常平凡可见的规则么?在学校里,学生们要遵守校规校纪、班规班纪;食堂打饭也会有“排队”这一规则;而在夜自修、作息等这些时间上等的规定,对于学生来说,不也是一套规则吗?篮球场上的运动员们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也总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就连在市场上“占着”一席之地的小摊贩不也得遵循着市场贸易的相关规定么?由此可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规则是无处不在、无人不晓的。对于后者的回答,相比我们就不敢毫无顾忌地坦荡地说“有”了吧,因为的确有许多人漠视了规则,而真正在遵循规则的人中有漠视了多少规则啊!如果要从古代算起,那么我们所拥有的,却被抛弃了的规则可谓是“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啊!

不久前,大家所谈及的“小悦悦事件”就有着部分国人漠视规则的证明。他们漠视了什么呢?在我看来,基本的传统美德——乐于助人,被他们漠视了。《大同礼运篇》里所说的“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被他们抛弃了;生活在礼仪之邦的中国人,我们在面对此类事情的时候,被我们忽视了的甚至可以说是被抛弃了的规则可以谈上是已“堆积成山”了。在这一方面,我们倒是得学学德国人,科学地来“循规蹈矩“了。

然而,说及不可被死规则套住,要善于变通,我认为这倒是应该被承认的。但前提是你得遵守那套准确的规则,在实践中不断地更新,促使属于我们礼仪之邦的乃至世界的规则不断地发展创新。应当肯定,一个规则,若其根基是正确的,它便长久存在,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得遵循它。

行动起来,别再让规则受漠视了!


漠视(5)

被漠视,一些人选择了努力,成为一个被关注的人;也有人选择了不反抗,一直被冷漠。而我,选择成为被关注的人!

二年级的我,不像别人那样冰雪聪明,每天坐在最后一排,挨着垃圾箱,甚至没有人注意我。我也很自卑,每天放学,同学三五成群都说说笑笑着走了,而我,最后才走出去。

尽管我在班级表现出事事无所谓,但心里渴望温暖,渴望被关注。可是好像命运不公,偏偏一次又一次被漠视,我恨,我哭!当奖状、证书捧在别人手里时,我多么希望那个人就是我!

终于有一天,老师说我们可以写作文投稿。我太高兴了!心里像有一只小鹿似的,四处乱撞,直到晚上躺到床上,也翻来覆去睡不着。第二天早晨,我起了个大早,天还蒙蒙亮,我已经开始写作文了,心里还念叨着:唉,稳住呀,这一天我期待很久了,我一定可以!

到了学校,我贴着墙角,走到位置上,叹了口气,放下了沉甸甸的书包……上课了,很多人都交了,我也把那篇饱含着希望的作文交到了老师手中。老师张大了嘴,眼睛瞪得溜圆,不可思议地看着我。我笑了,回到座位,同学们像特大号聚光灯一样,把目光聚焦在我身上,似乎才注意到我。

我的心像放下了一块大石头似的,听课更认真了,时不时还会有一两个同学回过头来看看我。

到了颁奖那一天了!早上,我穿了一件浅蓝色的裙子,扎了一个丸子头,镜子里出现一个好俏皮的女孩!

到了学校,好多人在议论我,有人还时不时看我几眼。老师开始颁奖了!第二、三名都出来了,我挠了挠头,想着第一名会是谁。后来,老师宣布:“第一名是……”老师特意停顿了一下,才说道:“是于诗琪!”班级静了两秒,随即响起热烈的掌声。我走到讲台,领取了属于我的第一份证书。

从此以后,同学们抢着与我做朋友,老师也对我格外关注。我想:上帝一定不会忽视每一个人的。

其实,有时候不是你不行而被漠视,你只是需要抓住机会,向别人证明你自己一定行!被关注,只在于我有没有信心把握每次机会。


漠视(6)

我似乎不受待见,不被喜欢,被排挤,被无视,慢慢地淡出他们的生活,然后消失不见。

“这书的插画真精致,作者文笔也好,就它啦!”小女孩甜甜一笑,把我紧拥在怀里带回了家。

小女孩小心地翻动书页,聚精会神地阅读简介,小心翼翼地掀到目录,她对于内容和品读的深切渴望和好奇汇聚于目光洒落在我身上。我欣喜若狂,甚至将要眉飞色舞,恨不得将自己的一切灌入她的脑海。

一阵手机消息提示音改变了这一切,撼动了小女孩,惹怒了我。

小女孩开始死死地盯着手机,手指头在手机屏幕上跃动,微笑漾在她的脸上,时而微微舒展,时而开怀大笑。就这样一刻钟一刻钟滑过,小女孩始终没有再把目光投到我的身上,哪怕是余光。“没关系,她应该是有急事吧,她会再拿起我来着的,会的,一定会!”我暗中安慰自己。

我松了口气,小女孩站起身来了。

却是离开了房间。

“可能是真的有急事吧?没关系,我再等等看,很快的,很快她就回来的吧……”

是的,她回来了,她出去了半天。我看着她缓缓地向我走来,心里按捺不住的激动和惊喜喷涌而出:“她过来了!她真的过来了!”

“砰!”我突然感到一阵眩晕。原来是小女孩将一些其它书重重地砸在我身上,又把我们一齐胡乱塞进书柜。“哐!”我又一头重重地撞向柜子。

“没事,她一定是有什么事惹她生气了,我再等等看吧。”

我静静地呆在书柜里,暗无天日……小女孩再没有打开过书柜。

一丝光慢慢入侵书柜,空气迎面撞来,是小女孩!我再次泛起了热情澎湃的情怀。“她终于要来阅读我了!快把我翻个尽透吧!”

不料,我被小女孩随手一甩重重地摔倒地上,同几本破烂的、掉书页的、没书皮的书,同被堆进箱子送至储物室。小女孩关上灯甩身出门的那一刻,支撑我的信念灰飞烟灭。

我不再企盼会被翻阅,我曾是满怀希望,现在盈满内心的是不尽的苦楚和失落。

现在,不被待见的我渐渐淡然,在储物间里的我一身轻松。

因为,我收到朋友送来的信息,我们的遭遇一模一样。


漠视(7)

有时候,一个人,一本书卷,一片寂静,就是人生莫大的享受。

——题记

生活中,我们喜欢热闹,做事时喜欢与人在一起,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欢声笑语,离不开都市的喧闹。

事实上,寂静更能使人心情放松,做事效率加快,办事认真。孤独更容易令人思想升华,令人成功。

试想,如果我们坐在热闹非凡的广场旁边,四周喧闹一片,我们怎么可能专心致志?我们如何能使心情愉悦?纵使我们感不到无聊,感不到寂寞,但是同样,我们也感觉不到快乐。

心情不好时,我们漫步在安静的公园里,沉浸在花香之中,或听着流水,在树木下感受那强烈的生命气息。清风吹拂,夕阳柔和。你会忽然发现大自然是那么的美好,人其实可以那么的幸福。你的心情怎么可能还会不好?再深的心结也会淡忘脑后。

诸葛亮为什么可以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不就是因为他在乡野之中,在寂静中完成思考,在孤独中洞彻群雄的未来。他不会算命,但他会思考,他在安静之中考虑诸侯之间的利与弊,明白谁有可能胜利。于是他成功了,刘备被他的才能打动,三顾茅庐,成就了一段佳话。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哪堪风雨助凄凉。”有人说孤独与寂寞是凄凉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这样的热闹,才是真正的温馨。但是梭罗筑舍湖畔,舍弃雅典执政官身份带来的喧嚣,守住了一片安静的空间,一颗平静的心;阮籍吟咏溪畔,啸歌山林,同样是为了无人打扰、自得其乐的自由,为了乱世中一点清静。这样种种事迹说明了平静的宝贵,自由的重要。

确实,人离不开热闹,但有时安静更重要。一个人在一片寂静的地方,一本书,或者一把琴,脱离世俗的烦闷。

人在红尘之中,就离不开红尘,但我们却要蔑视喧闹,漠视红尘。

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地方,一人一书足矣。


漠视(8)

“第一次,一家运动品牌专柜被撬,丢了几百元。同天晚上,一家眼镜店的名牌墨镜被盗。”民警介绍说,此后,一家手机店丢了大量模型机;过了几天另一家手机店,一口气被盗24部手机……更加意外的是,在抓到犯罪嫌疑人之后,该男子却说出了自己极其简单的作案动机: “偷东西就是想看你们厦门警察抓人快不快。”——只是为了消遣。

“快不快?”警察问到。“快。”他回答。可他现在明白警察抓人快不快有何意义呢?店家依然受到了部分损失,他也为此付出了大代价,只是扰乱了一会儿社会秩序罢了。

该男子之所以会有如此出格的行为,是应为没有正确意识到法律的权威,是法律为儿戏。事实上,该事件中没有任何人得到了好处:该男子被捕,他的赃物也在“退赃会”后被归还,这名嫌疑人的行为有什么意义呢?除了让人唏嘘并吸取教训以外,毫无价值。

如果所有人都法律意识淡薄,以各种各样的理由——甚至像该名嫌犯一样纯粹为了娱乐,不惜铤而走险,最后让自己反而成为被惩罚者,更为严重的是整个社会的运行秩序将会得到极大的扰乱。其实,这样的案例已不少见:有阻碍执法人员工作的,有危害公共场所安全的,还有层出不穷的校园欺凌……这些都已成为了这个社会的祸根。这说明加强司法教育和对法律权威的宣传已显得尤为重要。

该男子如此漠视法律,背后是其不正的道德观念和生活志趣。错误的生活方式,使其养成了庸俗的生活情趣——以偷盗为乐趣。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合理规范自己的行为,约束自己的言行,培养良好的习惯和高雅的生活情趣,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

盗窃四次被抓,不论何原因,都是在挑战社会道德的底线。作为沐浴在法律保护下的我们——一个个普通公民,又有什么理由不维护法之威严呢?


漠视(9)

近来,关于“规则”一词在社会上备受关注,有留德学生将德国人的“循规蹈矩”诠释为“不善变通”。而对德国人的那句“规则嘛,还不就是让人来遵守的吗?”,国人却有“笑掉大牙”的表现。

其实,我们是否该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一番,我们今天的这个社会存在规则吗?我们又有多少是真正地区遵守着的?对于前者,我们得肯定的说“有!”。就像“交通规则”、“游戏规则”、“商业规则”等等这些难道不是最日常平凡可见的规则么?在学校里,学生们要遵守校规校纪、班规班纪;食堂打饭也会有“排队”这一规则;而在夜自修、作息等这些时间上等的规定,对于学生来说,不也是一套规则吗?篮球场上的运动员们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也总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就连在市场上“占着”一席之地的小摊贩不也得遵循着市场贸易的相关规定么?由此可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规则是无处不在、无人不晓的。对于后者的回答,相比我们就不敢毫无顾忌地坦荡地说“有”了吧,因为的确有许多人漠视了规则,而真正在遵循规则的人中有漠视了多少规则啊!如果要从古代算起,那么我们所拥有的,却被抛弃了的规则可谓是“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啊!

不久前,大家所谈及的“小悦悦事件”就有着部分国人漠视规则的证明。他们漠视了什么呢?在我看来,基本的传统美德——乐于助人,被他们漠视了。《大同礼运篇》里所说的“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被他们抛弃了;生活在礼仪之邦的中国人,我们在面对此类事情的时候,被我们忽视了的甚至可以说是被抛弃了的规则可以谈上是已“堆积成山”了。在这一方面,我们倒是得学学德国人,科学地来“循规蹈矩“了。

然而,说及不可被死规则套住,要善于变通,我认为这倒是应该被承认的。但前提是你得遵守那套准确的规则,在实践中不断地更新,促使属于我们礼仪之邦的乃至世界的规则不断地发展创新。应当肯定,一个规则,若其根基是正确的,它便长久存在,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得遵循它。

行动起来,别再让规则受漠视了!


漠视(10)

一个人活着,免不了会经受一些诱惑,不管是“名”还是“利”,都会在你不经意的时刻光顾我们的生活。或许会有人用他一生的时间去追求那些功名利禄,但这些所被追求的,毕竟是一个人生存下去的活力所在;而学会去漠视这些“庸俗”的“诱惑”,秉承着清静无为的生活态度,那就是一种生存的境界了。

如果有一块黄金与一堆烂泥摆在我们面前,相信会有很多人选择黄金。那假设你是一粒即将发芽的种子呢?那答案肯定不言而喻了吧!人生有时候不仅仅是为了追名逐利,有时候,放弃一些诱惑也未尝不可,而这样,也更能凸显出人生之韵味,彰显思想之境界。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君王聘他为相,他却持竿不顾,一心只求清静之生活。这是何等之高的人生境界,何等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啊!在那连年战火纷飞的年代,能得到君王的赏识,这是多么高的一种荣耀啊!试问,有谁不想去做官?但是,庄子放弃了。因为他的思想已超越了世间的一切功利,他追求的是一种高尚的生存境界。而“清静无为”则是他选择一直走下去的路。尽管楚国的相位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小官,或许他犹豫了……但当庄子面对着他眼前那波光粼粼的濮水,看着水中的游鱼,他便豁然开朗了……

有时,放弃将会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更是一种美丽。漠视诱惑的那种气魄,是值得人们去尊敬的。向往平静的生活,能使你摆脱世俗,在宁静中寻找自我,品味人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向往的是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从此不为地位而费尽心思;“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刘长卿的不谙世事,使他的意境更加旷达……“功”与“名”只是人生路上的一片风景,他们更像是流水,经历过了,也不会留下一点痕迹,而我们又何必苦苦去追求?

漠视诱惑,我们的心也将更加旷达!


漠视(11)

莱蒙特曾说:“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秩序各就各位。中国亦有俗语:无以规矩,难以成方圆。然而规则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亭台楼阁,它就在我们身边,触手可及。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规则如一位严正的法官,评判者每个人,每个国家的荣辱得失;规则如一架天平,它绝不故意的偏袒一方,衡量着国民的素质与良知……

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怎能使国家海清河晏,屹然崛起,富强于地球?如果一个军队没有严明的军规,怎能做到屡战屡胜,前仆后继,战胜于四方?如果一个家庭没有家规家训,怎能做到其乐融融,怡然自乐,家和万事兴呢?故而,莫要无视规则,莫要乱了阵脚,莫让无序羁绊前行的步伐。

规则意识体现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秩序的维持需要每一个成员的共同努力。

日本的道路十分狭窄,所谓的国道只有上下两条车道,赛车的场景蔚然壮观,但没有一个维持秩序的警察,也没有看到一辆从空荡荡的下行车道向前超行,甚至没有人鸣笛催促前面的车辆,一百多公里的公路大塞车,日本人竟然不乱,七八个小时的等待,日本人竟然不急,如此守规则,万众一心的民族,真是令人可怕又可敬。

规则一旦约定俗称,就必须重视,并且严格遵守。

朗德纳克率领军舰从英国偷渡到法国,由于炮队长没有把最后一门大炮固定好,大炮在暴风雨中随着颠簸的舰身翻滚,幸亏炮队长挺身而出,制服了这个钢铁怪兽,然而在欢呼声中,朗德纳为他带上奖章的同时,厉声说道:“把他拉出去枪毙,他的勇敢应受到奖励,然而他的疏忽几乎毁了这条军舰。

所以,“规则意味着光明和安宁,意味着内在的自我控制,规则就是力量,秩序是人类最大的需要,是真正的幸福所在“阿米尔如是说。

反观中国当下,人们乘上“经济发展“这辆高速列车,奔波于钢筋混凝土构筑的城市丛林中,规则意识早已变得漠然,无视规则,自身利益已成为国人的信条。于是,我国的发展被打上了”中国式“的烙印。中国式过马路,方便了自己,却使素质滑坡,终究是自食苦果。中国式捕猎,使小鸟留下无奈的泪水,无视自然规则,破坏了自己的生存空间,试问,地球上唯一有高级智慧的生命——人类,漠视规则,究竟是谁之殇?

人世间,一切都有法,一切皆有规,莫让无奈迷失了双眼,莫让无规则成为永远的伤痛!


漠视(12)

其实,我们是否该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一番,我们今天的这个社会存在规则吗?我们又有多少是真正地区遵守着的?对于前者,我们得肯定的说“有!”。就像“交通规则”、“游戏规则”、“商业规则”等等这些难道不是最日常平凡可见的规则么?在学校里,学生们要遵守校规校纪、班规班纪;食堂打饭也会有“排队”这一规则;而在夜自修、作息等这些时间上等的规定,对于学生来说,不也是一套规则吗?篮球场上的运动员们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也总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就连在市场上“占着”一席之地的小摊贩不也得遵循着市场贸易的相关规定么?由此可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规则是无处不在、无人不晓的。对于后者的回答,相比我们就不敢毫无顾忌地坦荡地说“有”了吧,因为的确有许多人漠视了规则,而真正在遵循规则的人中有漠视了多少规则啊!如果要从古代算起,那么我们所拥有的,却被抛弃了的规则可谓是“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啊!

不久前,大家所谈及的“小悦悦事件”就有着部分国人漠视规则的证明。他们漠视了什么呢?在我看来,基本的传统美德——乐于助人,被他们漠视了。《大同礼运篇》里所说的“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被他们抛弃了;生活在礼仪之邦的中国人,我们在面对此类事情的时候,被我们忽视了的甚至可以说是被抛弃了的规则可以谈上是已“堆积成山”了。在这一方面,我们倒是得学学德国人,科学地来“循规蹈矩“了。

然而,说及不可被死规则套住,要善于变通,我认为这倒是应该被承认的。但前提是你得遵守那套准确的规则,在实践中不断地更新,促使属于我们礼仪之邦的乃至世界的规则不断地发展创新。应当肯定,一个规则,若其根基是正确的,它便长久存在,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得遵循它。

行动起来,别再让规则受漠视了!


漠视(13)

他的刻苦与奋进让我觉得有些惊异。对于上课连课本都不会翻开的我来说,他的聚精会神,常常让我觉得他是在睁着眼睛打瞌睡。因为,最后一排的学生,不是问题少年,就是终年无法突破倒数的防线。这么一群被众人忽视的可怜儿,似乎常年都看不到阳光。我们从不曾想过努力,对于我们来说,那是一种类似于无用功的挣扎。

第一次考试成绩下来,后排同学无不瞠目结舌。这个右腿残疾,走路一瘸一拐的小个子,原本以为他的刻苦一定可以帮我们这群可怜儿出气,冲上排名前十。谁知,他比我们更恶劣,竟然稳坐了倒数第一。他耷拉着脑袋,一语不发地坐在那儿,直至下课铃响了,他还是不曾离开。

没过多久,他加入了我们的行列。上课传纸条,说话,睡觉,无精打采;下课打闹,拉帮结伙,生龙活虎。我们之间,没有一个人忘记他是瘸子。所有游戏里边,只要是沾有跑步的,我们一律不让他参加。我们知道,那样不仅会让我们大失兴致,还会深深地伤害到他。于是,整整一年的中学时光,他都不曾与我们一同嬉戏打闹过。

开学,班主任强行实施一项极为民主的政策——班委竞选。我们原本以为这又是一段可以安睡的甜美时光,殊不知,他竟然厉声宣布,每个同学都必须上台参加竞选!顿时,后排男生一阵哀叹。

想想,终日无所事事的我们,说闲话笑话还可以,要我们说演讲词,参加竞选,怎么可能?这不是明摆着让我们出丑吗?但事已至此,也只能硬着头皮上去说两句。于是,原本死气沉沉的后排男生,忽然热血澎湃地准备起来,忙得不亦乐乎。

轮到我的时候,我在台上结巴了半天,硬是没说出一句话来。最后走下讲台的时候,班上同学忽然大声来了一句:“你到底要竞选什么职务?”我想了半天,还是没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只好顺口说了一句:“劳动委员!”然后,狼狈地在一片欢笑声中下场。

他还未走上讲台,班上的同学就已笑倒了大片。他手中拽个纸条,衣衫陈旧,像个受伤的战士,一瘸一拐地向前方阵地逼近。他等了很久,直至笑声在一片肃穆的气氛中戛然而止,他才缓缓地念出自己的演讲词:“亲爱的同学们,我今天竞选的职务是体育委员。健全的你们无法体会到,我有多么渴望自由自在的奔跑……”

没有一个人再笑他。他的眼里盈着热泪,以一种慷慨激昂的方式,重重地叩响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门。我记得那天,他歪斜着肩膀,站在讲台,博得了一片欢呼与喝彩。

他想,自己是不可能当上体育委员的,毕竟,自己形如这般,如何带领大家积极锻炼?可让他想不到的是,班主任不仅让他做了体育委员,还让他成为了自己的科代表。

“老师,你不觉得我有问题吗?我可能胜任不了这两个职位。”他有些沮丧地说。

“我没有看到你有什么问题啊!难道,你觉得自己有问题?”班主任一脸疑惑。

他艰难地伸出了自己的一只脚:“老师,我是个残疾……”话未说完,悲咽的哭声便冲破了后来的谈话。

“哦,原来是这样。可你那天的演说实在太精彩了,致使我没注意到这个问题。但是,我觉得这无关紧要。难道,你觉得它很重要?”

他以为,自己的老师一定会先热语寒暄地安慰他,而后,再将先前的成命收回。岂知,老师竟是以这样一种漠然态度,回绝他的辞请。

后来,他成了班上最得民心的学生干部。他的开朗、豁达、毅力,深深地感动着我们,包括所有的后排男生。但关于他和班主任的那段简要谈话,我们却是毕业后才知道的。

那一次短暂而冷漠的谈话,终于让他重新正视自己,并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继续这段本是不幸的人生。但谁能说,这故作漠视的冷淡中,就没有人性的光辉和对弱者的无上情怀?

(原载《青春潮》20xx年2期)


漠视(14)

一个城郊的居民区住着三户人家,他们的平房紧紧相邻着,三个男人都从农村招工进了一家炼铁厂。

厂里工作辛苦,工资又不高。下班了,三个人都有自己的活。一个到城里去蹬三轮车,一个在街边摆了一个修车摊,还有一个在家里看书,写点文章。蹬三轮车的人钱赚得最多,高过工资;修车的也不错,能对付柴米油盐的开支;看书写字的那位虽没有收入,但也活得从容。

有一天,三个人说起自己的愿望。蹬三轮车的人说:“我以后天天有车蹬就很满足了。”修车的说:“我希望有一天能在城里开一间修车铺。”喜欢看书写东西的那个人想了很久才说:“我以后要离开炼铁厂,我想靠我的文字吃饭。”其他两位当然都不信。

5年过去了,他们还是过着同样的生活。2019年后,修车的那位真的在城里开了一家修车铺,自己当起了老板。蹬三轮车的那位还是下班了去城里蹬车。2019年后,看书写字的那位发表的一些作品,在地区引起了不少关注。20年后,他的作品被一家出版社看中,本人也调到省城当了编辑。

时间无限,生命有限。在有限的生命里懂得把时间拉长的人就拥有了更多做事情的本钱

人的生命是有时限的。

伟人们所到达并保持着高度,并不是一飞就到,而是他们在同伴们都睡着的时候,辛苦地往上攀登……

时间是双重性格的东西,最长也是最短,最慢也是最快,最小也是最大。

时间像是海绵,要靠一点一点挤;时间更像边角料,要会合理利用,一点一滴地累计,才会得到长长的时间。

那时杰克大约只有14岁,年幼疏忽,对于卡尔·华尔德先生那天告诉他的一个道理未加注意,但后来回想起来真是至理名言,尔后他从中得到了不可估量的益处。

卡尔·华尔德是他的钢琴教师。有一天,给他教课的时候,忽然问他,每天要花多少时间练琴,他说大约三四个小时。

“你每次练习,时间都很长吗?”

“我想这样才好。”杰克说。

“不,不要这样。”他说,“你将来长大以后,每天不会有长时间的空闲。你可以养成习惯,一有空闲就几分钟几分钟地练习。比如在你上学以前,或在午饭以后,或在休息余暇,5分、10分钟地去练习。把练习的时间分散在一天里面,如此弹钢琴就成了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

当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教书的时候,他想兼职从事创作。可是上课、看卷子、开会等事情把他白天晚上的时间完全占满了。差不多有两个年头他一字未动,他的借口是没有时间,这时,他才想起了卡尔·华尔德先生告诉他的话。

到了下一个星期,他就把老师的话实践起来。只要有5分钟的空闲时间,他便坐下来写作100字或短短几行。

出乎他意料之外,在那个周末,他竟写出相当数量的稿子了。

后来他用同样的方法积少成多,创作长篇小说。他的授课工作虽然十分繁重,但是每天仍有许多可利用的短短余闲。他同时还练习钢琴。他发现每天小小的间歇时间,足够他从事创作与弹琴两项工作。

利用短时间,其中有一个诀窍,你要把工作进行得迅速。事前思想上要有所准备,到了工作时间来临的时候,立即把精神集中在工作上。

卡尔·华尔德先生对于杰克的一生有极为重大的影响。由于他,杰克发现了如果能毫不拖延地充分利用极短的时间,就能积少成多地供给你所需要的长时间。

向时间要效益,合理利用时间就是与时间争夺宝贵的生命。“忙里偷闲”,会这样做的人,才是会生活的人。


漠视(15)

就拿现在我们中学生的衣食住行来说,哪样不被品牌所覆盖。穿衣要阿迪达斯、耐克、卡帕的;吃食要上麦当劳、碰碰凉;住也要上高级宾馆;而出行更是首选跑车。这一切的一切,无一不证明我们正在张扬奢侈之风,就连原本勤俭节约的好孩子也慢慢地步入这个轨道,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现如今我们休闲时逛街的目的是什么?而其中专卖店的服饰不乏我们中学生穿的,也就是说,我们是捅了马蜂窝的贼人,由此引来无数似马蜂的商家,咬着我们不放,而价格更是贵得离谱,我们私下讨论的话题无疑就是攀比谁的衣服最贵之类的,一场跨时代的认识也就如火如荼的在我们内心深处展开了,但这种认识是由谁先导的呢?

像食品袋、一次性餐具、一次性打火机等等,都是用完就扔,我们因为生活节奏的加快就觉得这样便捷轻松省事,可由此而引发的消费狂潮如何退去呢?我们倡导的循环利用又怎样付诸实践呢?为什么在“用完就扔”十分盛行的今天,人们对过去的真情那么留恋呢?就是人们都渴望有一些用完不扔的情感、事物留在生活中。而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漠视城市品位,让不良风气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时尚。哎!想说恨字不容易啊。

在这种风气已成为定局的现代化社会中,我们不想回到陶渊明的短褐穿结,但我们最起码不能助长此种风气,让它飞扬跋扈地张扬下去。那些攀金、比美、谁有钱谁就是老大、狗眼看人低等思想必须扼制下去。我们应当勤劳、艰苦朴素地努力学习,为建设好文明社会夯下一个结实的基础,而不是互相攀比,日益趋近污浊风气。我相信只要人人想改,那一定会是一场不小的的轰动。

出生在这样繁华与奢侈的年代,每个人心中所想都很不一样,但能在这样一个社会中保持着属于自己原则的高尚之情,实属不易。当然,古仁人的思想品质对于90后的我们是学不来的,那么我们只有认真地聆听长辈们的教导,认高尚的品质慢慢渗入我们的心中,使之城市品味不断升华,撒播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人海如流,笙歌鼎沸。点点灯火,闪烁着,跳跃着,在这红的热闹、黄的朦胧、紫的忧郁、蓝的清幽、绿的喜悦之中,融入了城市的万千变化以及我们对未来的渴望。如果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在迷惘时都会有一盏明灯,那就播放出永不低朽的生活绝唱吧!


漠视(16)

近来,关于“规则”一词在社会上备受关注,有留德学生将德国人的“循规蹈矩”诠释为“不善变通”。而对德国人的那句“规则嘛,还不就是让人来遵守的吗?”,国人却有“笑掉大牙”的表现。

其实,我们是否该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一番,我们今天的这个社会存在规则吗?我们又有多少是真正地区遵守着的?对于前者,我们得肯定的说“有!”。就像“交通规则”、“游戏规则”、“商业规则”等等这些难道不是最日常平凡可见的规则么?在学校里,学生们要遵守校规校纪、班规班纪;食堂打饭也会有“排队”这一规则;而在夜自修、作息等这些时间上等的规定,对于学生来说,不也是一套规则吗?篮球场上的运动员们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也总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就连在市场上“占着”一席之地的小摊贩不也得遵循着市场贸易的相关规定么?由此可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规则是无处不在、无人不晓的。对于后者的回答,相比我们就不敢毫无顾忌地坦荡地说“有”了吧,因为的确有许多人漠视了规则,而真正在遵循规则的人中有漠视了多少规则啊!如果要从古代算起,那么我们所拥有的,却被抛弃了的规则可谓是“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啊!

不久前,大家所谈及的“小悦悦事件”就有着部分国人漠视规则的证明。他们漠视了什么呢?在我看来,基本的传统美德——乐于助人,被他们漠视了。《大同礼运篇》里所说的“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被他们抛弃了;生活在礼仪之邦的中国人,我们在面对此类事情的时候,被我们忽视了的甚至可以说是被抛弃了的规则可以谈上是已“堆积成山”了。在这一方面,我们倒是得学学德国人,科学地来“循规蹈矩“了。

然而,说及不可被死规则套住,要善于变通,我认为这倒是应该被承认的。但前提是你得遵守那套准确的规则,在实践中不断地更新,促使属于我们礼仪之邦的乃至世界的规则不断地发展创新。应当肯定,一个规则,若其根基是正确的,它便长久存在,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得遵循它。

行动起来,别再让规则受漠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