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的上海(精品13篇)
风过无痕
2024-03-06 03:48:34
初二
记叙文

上海人的上海(1)

同学们大家好!

同学们,你们知道上海人的除夕夜是怎么过的吗?

在上海,除夕之夜要团圆饭,不论长还是幼,不

天崖海角,都要赶回家吃这顿饭,这顿饭时间延续较长,这时,大家都在灯火下边吃边说笑,这应该就是一年到头的尽享天伦之乐吧,对了!这顿饭后学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合家饭”。吃了饭后,大家也没和往常一样回房休息,而是一大家人在火炉旁守岁。

直到鸡初鸣,直到天微明,各户的男女老少才穿上新衣服,戴上新帽子,穿上新鞋子。接着把早已准备好的贡品摆在堂上,拜天地、祭祖先。

明白了吗?这就是上海人的除夕夜。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上海人的上海(2)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Shanghai and more and more people throughout the world are focusing their attention on Shanghai now。 As a citizen of Shanghai, I feel I must spare no efforts to do my bit。 First, I decide to help plant more trees to make our city more beautiful。 Second, I should obey seven nos and be good at learning from others。 Third, I should study hard so that I can do something better for my city in the future。


上海人的上海(3)

我不太同意余秋雨对于上海人的观点。

我觉得他把上海人中的极个别人的某一些缺点集体放大把它等同于上海人的普遍性格了。况且上海人在变上海人对外地人的看法也在变。退一万步来说 即使上海人对外地人有歧视也不是歧视所有外地的人的或者是不分青红皂白的。上海的年轻人对于外地人是没有什么歧视的年纪稍大一些的很多是知识青年支持边疆回来的对外地人更加没有歧视的观念。只是一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中年人对外地人的抵触情绪相对而言比较重一些而己。我自己也一个是上海人不论是谁只要有真才实学我就对他服气以他为榜样向他学习。那些没有素质素质低下行为鄙陋的人不管他是什么地方的人上海人、外地人还是外国人我都会一样地看不起他的。其实现在的上海人决不会因为别人来自外地歧视他而是看他有没有能力。但是要是他没有足够的能力就多半会遭到排斥了。现在的上海女孩儿嫁给外地郎上海男孩子娶外来妹已经很多见了。父母们也是很少有反对意见的。因为在他们看来 “户籍、地域”并不是重点重要的是“职业、文化程度、家庭背景等”。倒是外地人对上海人还有一些偏见诸如:“精明不高明”、“市侩”、“冷漠自私”、“莫名的优越感”等。其实平心而论难道上海人真的是如此之差吗?


上海人的上海(4)

同学们大家好!

同学们,你们知道上海人的除夕夜是怎么过的吗?

在上海,除夕之夜要团圆饭,不论长还是幼,不天崖海角,都要赶回家吃这顿饭,这顿饭时间延续较长,这时,大家都在灯火下边吃边说笑,这应该就是一年到头的尽享天伦之乐吧,对了!这顿饭后学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合家饭”。吃了饭后,大家也没和往常一样回房休息,而是一大家人在火炉旁守岁。

直到鸡初鸣,直到天微明,各户的男女老少才穿上新衣服,戴上新帽子,穿上新鞋子。接着把早已准备好的贡品摆在堂上,拜天地、祭祖先。

明白了吗?这就是上海人的除夕夜。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上海人的上海(5)

世博,一个伟大的名词,2010年世博,更是受到全中国人民的关注。那么,在迎接世博的这段期间,你是否投入到这个工作中,我们不谈全身心的投入,我们只是问人们有没有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提起关于“世博”这件重大的事。

世博会将在黄浦江两岸举行,它是我们家门口的盛会,所以我们作为一个上海市民必须对此感到高兴,更要为这直接属于上海的荣誉而感到自豪与骄傲。

在这段时间里,我的周边发生了许多许多的变化,例如所有的的超市、便利商店(杂货店)或者早餐店等的招牌都统一装修,整齐美观。大街上我不知不觉的发现垃圾桶变多了,这个发现是一个很少有人能够注意到的,这也是一个很关键的变化,这能说明上海正在对地面卫生进行加强工作,令人高兴。我认为做这些表面工作还是不够的,对此,我也看到了我特别高兴的一幕:每一个上海市民对上海市容与自身的行为规范都有了重视,这才是最重要的,我们不能金玉其内败絮其中,要里外兼顾,最重要的还是市民的思想意识上要有所改变,要有一种责任的体现,只有做到了这些,上海才是最完美的,才是我心目中的上海,才是我所爱的上海。

在学校老师们也是时时刻刻向我们灌输世博知识以及世博需要注意的礼仪,学校也经常举办关于世博的各种活动和演出,学校也希望我们的盛会——世博能既成功又漂亮的举办,让外国朋友对我们上海人民刮目相看,让我们继奥运会之后又一个奇迹,让所有外国人知道中国再也不是从前被人称之为“东亚病夫”的国家。

让我们携起手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为自己的故乡,自己正在生活的城市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让城市之花开的更加美好。


上海人的上海(6)

今年暑假,我和爸爸一起去了上海旅游。我们本来是要去上海的各个地方体验风情、增长见闻。可是我的一场“囧途”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还没到上海,我和爸爸就遇上了一囧,到了服务区车门打不开了,爸爸用车钥匙一边又一边的按着开锁的按钮,可是车门就是打不开,爸爸研究了半天,四处求助。最后终于把车门打开了。

到了上海,我和爸爸兴高采烈的坐地铁到了南京东路,却又遇上了第二囧。已经凌晨11点了,爸爸连酒店都没有订上。我们每看到一个酒店,门上都写着两个字“满房”。终于爸爸预定上了一家酒店,我们千辛万苦的来到了酒店,一问前台,居然预定的是钟点房。无奈之下,爸爸只好退了房重新找酒店。在我累的实在走不动的时候。终于找到了一家酒店,而且只剩下最后一间房了,终于可以躺在床上休息了,要不然真是要露宿街头了。

第二天,我和爸爸又碰上了第三囧,我们到了中华艺术宫(中国馆)。我们发现路上一个人也没有,搞了半天原来是星期一闭馆,我和爸爸只好离开这里。接着,我和爸爸坐地铁来到了复旦大学,到了复旦大学,我和爸爸四处参观,复旦大学很大,到上都有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我很羡慕在这里上学的大学生们,暗暗下决心要好好学习,争取到复旦上大学。但是,在我们离开的时候却找不到回去的路了,我们四处问人,终于在路人的指引下找到了回去的路。

终于要离开上海了。可是,我和爸爸还有最后一囧! 我们坐地铁准备去上海浦东机场,由于没有算好时间,到机场时飞机已经关闭舱门了,我和爸爸跟乘务员解释了半天,也没有坐上飞机。不能因为我们飞机延迟起飞。我们只好改签到下午4点10分的虹桥机场的飞机。这次,终于坐上了飞机回到了家。

通过这次旅行,我知道了,下次旅行前一定要安排好行程,做好功课。


上海人的上海(7)

求学在外,我最想得到的是一份帮助、一份关心。以前常听说上海人排外,不喜欢和外地人打交道,我来上海念大学前,也曾为此担心过。可是最近我的亲身体会却让我改变了看法,感觉到了上海的文明与美丽。

由于亲戚家离学校太远,我决定与另外两个同学一起在鞍山一村租房住。我们搬房行动吸引了一大群人,起初我们以为是看热时的,后来才知道他们都是住在附近的热心邻居。看到我们忙得不亦乐乎,他们纷纷主动上前帮我们搬东西。一位花白头发的老伯伯楼上楼下地帮我们搬,一刻也没停;一位穿红毛衣的阿姨放下手里的活儿,来指点我们东西该怎样摆放;一位婆婆看到我们缺桌子,便立即从家里搬来一个,叫我们先用着...我们的心渐渐由诧异变为激动,我看到的是他们眼中对我们如自家孩子盆的关心和爱护。

我想我对上海人的看法应该改变了,眼前的一切不正说明上海人的文明、热情、乐于助人吗?外地人、本地人,本就是“一家亲”,上海要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塑造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形象,不正是藉着这种开放的、平等的、合作的文明精神吗?我坚信,上海一定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吸引各地的人才和资金,为自己的腾飞播上翅膀。


上海人的上海(8)

20世纪结束的钟声即将敲响,人类就要迈入千变万化、不可预知的21世纪的长廊。如何面对这纷繁芜杂又飞速发展的新世纪?我们人类应如何操控自己未来的命运?相信这应该引起我们世博会组委会的关注,并在世博会上将这一内容予以凸现。因此,我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确立的主题是:“科技与人文,比翼齐飞”。人类从诞生起,便拥有了两件武器:科技与人文。从最早的钻木取火和刻石凿壁,到现今的计算机技术和日益发达的人文科学和人类文化,人类从中不断受益,并借着这两件武器产生的强大助动力,从茹毛饮血来到了信息时代。两者的作用不言而喻,而两者的关系也就如天平的两端不能偏废,缺一不可。尤其对于现今的形势来说,科技与人文的比翼齐飞更显重要。这是加速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需要。当今时代,科学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人类基因组工程、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各种绝症的攻克等等,这所有的发展都是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体现,给人类以希望和生存的动力。同时,科技的发展又给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带来巨大的冲击。克隆技术能否施之于人类,基因科技会否被乱用而带来灾难,这种种疑问给人类带来了不小的不安和惶恐。这时,人类便急切地需要人文科学来独当一面,解决人类发展道路上的种种困惑,扫清思想道德上的障碍,就如当年马克思主义给中国带来了新生的希望。两者的同等重要性和互补关系可见一斑。这又是提高全人类素质的必然需要。大千世界究其本原是一个个个体―――人的组合。为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个人的作用不能视而不见,个人的素质也亟待提高,从而带动全人类素质的提高。这样的任务对于那些发展中国家尤其严峻。这就要求对个人加强“两个文明”的建设,用科技和人文―――现代化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正确的世界观武装人,使人成为完美的人。“只要人是完美的,世界也是完美的”。这一厢情愿的美好理想,也应该成为我们的奋斗目标。为了配合上述主题的确立和体现,世博会可以重点建造“科技与人文―――人类的翅膀”主题展馆,运用高科技的声、光、电技术,以科技与人文的发展和关系为线索,回顾人类的发展史,展望地球的前景,藉此吸引和教育参观者。各国还可自设展区,介绍本国的科技和人文情况,为各国互相了解打开一扇扇窗口。相信经过这样的努力,“科技与人文,比翼齐飞”的观念,必将深入人心。

上海人的上海(9)

都说“给永远比拿快乐”,自愿的“被需要”,不仅让人在忙碌中感到快乐,看到对方接受了自己的帮助,更是一种爱的满足,更是一种幸福。 人最大的需要,不一定是金钱,也不一定是地位,而是人的价值,人的价值体现在,被社会需要,被工作需要,被家人需要,甚至被陌生人需要。 他人有需求,自己正好能助一臂之力,这种发自内心的愉悦,胜过一切。有人说幸福是相濡以沫,幸福是腰缠万贯,幸福是身强力健,幸福是儿孙满堂......能相濡以沫,是因为你需要我,我需要你,彼此成了依靠。能腰缠万贯,是因为社会需要你发挥聪明才智去建设,金钱是你创造价值过后的回报。能身强力健,是因为你知道还有很多事需要你去完成,还有很多人需要你去爱。能儿孙满堂,是因为有了你,才能维系一个家的纽带,是你养了一代又一代人,家人需要你这根主心骨。 人只有在无助的时候,才会懂得,自己是多么需要一个肯出手相助的人。而那个被需要的人,或许帮不上什么忙,但有那么一个人可以倾诉,这个世界就不会太孤单。于是,也就懂得了,能在关键时刻成为被需要的那个人,是多么重要。而作为被需要的那个人,或许能帮上忙,或许又只是陪伴,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 真正聪明的人,宁愿人们需要他,而不是感谢他。我觉得这不仅仅是聪明,更是高尚,回报和付出,他更在意的是付出,而付出在自己看来是实现价值,而从外界分析这是大爱。大爱中实现自我价值,很聪明地诠释了“高尚”二字。 但是,有些人利用自己的能力,使别人不得不需要他,臣服于他,从而敛财甚至伤天害理,这是要遭天谴的。这样的人,他们痴迷于被人需要,已经扭曲了人生观,从而心生邪念,所以上天不会因为他扭曲的“及时行乐”而眷顾。 爱,与狭隘,出发点往往是一样的,但就在某一个节点出现了念头上的偏差。就有可能会造成天堂与地狱的差别。被人需要,是一种幸福,这种幸福是用来灌溉自己,而不是用来放纵自己。

上海人的上海(10)

随母去上海打工时和亲戚失去了联系。我们只好租住在上海郊区的一个“龙须沟”式的小街上。街、有三米来宽,两旁居住着来上海打工的“下里巴人”和无奈的上海人。闲来没事,街口的一个象棋摊成了我的'休闲娱乐场所。从小有棋瘾的我一看就是一天,免不了还要插上两句嘴。一来二去就熟悉了,有机会撕杀两盘,谁料想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小辈竟然在此成为高手。有一日,他们叫来了一个姓车的“地头蛇”和我较量,虽然艰苦还是让我连杀三盘。在这种境界里,一个“小和尚”进入了我的生活里。

那天我从早上一直下到日中时分,除了几盘和棋之外大获全胜。这时一个声音从我的背后传来:“杀、杀、统统把他们干掉!看他们还吹不吹。”紧接着就是一阵沙哑的笑声和一股刺鼻的酒气。我下意识地回头看了他一眼:矮矮的个子,胖胖的身材,光光的脑袋,黄黄的牙齿,再加上一身“济公”服,让人看了确实“困难”。我无心再看,安心地继续下棋。这时不争气的肚子开始“大闹天空”了,我越是怕人们听见,它越是叫得厉害,看来今天不能再战了。“下完就走”我心中产生了这种念头。就在我一边应付残局,一边控制着自己不争气的肚子时,两个热气腾腾的油饼放在了我的面前:“吃、吃、吃小兄弟,只要能杀他们,我这里统统全包。看他们谁还再吹牛皮!”面对一个素不相识的面孔和两个油饼,我一时不知所措:“不、不、我不饿。”我支吾着。“怎么了,看不起我小和尚不是,只要能赢棋,就是我的朋友,只管吃,吃完了继续杀他们”他一边说,一边把油饼往我手里塞。一旁的围观者也起哄说:“吃吧,谁的棋高谁就是小和尚的师傅,徒弟孝敬师傅的东西怎么能不要呢。”接着一阵哄堂。看着“小和尚”的诚恳态度,又看着众人的起哄我不知那里来的勇气,接过两个油饼一边吃一边继续撕杀起来。接下来一个一个上来的,连一盘和棋都没有.......

等我专心地下了一阵子棋后,再也没有听见“小和尚”的声音了。一位长者告诉我,他喝醉了,回家睡觉了。

第二天,母亲和亲戚联系上了,我便和母亲一起离开了“龙须沟”再也没有见到那位憨厚、朴实的上海人。


上海人的上海(11)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优秀作文:

己所欲是否一定施于人

文 / 复旦附中青浦分校语文高级教师 李新

生活中,人们关注自身的需要,无可厚非;人们时常渴望被别人需要,也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一个人活在世上,毕竟要体现个体的价值,而个体的价值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重要的是为别人做出了奉献。巴金说:“我的幸福就是为别人多做奉献。”问题是凡事都有个度,超出这个限度,可能就会走向事物的反面。“被需要”是一种普遍的心态,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信息的发达,尤其是我们今天这个时代进入了微信时代,“被需要”的心态无限制扩张,那就是要分清楚是利他还是利己,如果“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那就是完人,如果借“利人”而利己,刷存在感,广告自己,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那就要对你“被需要”的动机大打问号。或许是客观上是利人了,但主观动机还是为己,从这里,我们可深入探查人性的复杂性。

被需要是幸福的,是自我价值的体现。如果一个人不被社会需要了,像一块脏抹布被社会抛弃,被遗弃,那可能失去了价值,或者可利用的价值很低很低。一位长者说过:“子女的孝应该是让老人做事情,如果一个老人无事可做,那可能就一点价值也没有了,觉得自己是个没用的人,就有被抛弃的感觉。”这是肺腑之言,一些老者年过百岁,他觉得自己还能为社会做些事情,就是最大的幸福感;否则的话,植物人一样常卧病榻,成为社会的严重拖累,虽形体存在,但精神的生命已经死亡,那便是人生的最大不幸。

人是群居动物。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和人构成社会,彼此之间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鲁滨孙漂流荒岛,但和星期五就构成了相互“被需要”的关系。人不可能离开他人而独立存在。我们过去常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强调的就是这种关系。巴金在《朋友》一文中历数了朋友给他的种种帮助,如果不是这些朋友,他不知道如何活下去,恰恰是这些朋友,让他明白生命中还有光。我们从别人身上都获过温暖,如果我们不能给人一份光,如果不“被需要”,那个体便一无是处了。

然而对这“需要”也要认真辨析,你所认为的“需要”是不是别人的真正需要呢?究竟是别人需要还是你自己需要呢?比如说全民都关注的高考,有些“需要”确实是过剩的,我们的考生没有一些人想象的那么脆弱,高考前吃什么喝什么都要关心,如何睡觉才能避免失眠也要关心,社会上出现这么多“预测”神师,还有媒体的围追堵截、穷追不舍,这是对考生的真正关心,还是自有其企图呢?

孟子说:“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通假“德”,感激、感恩的意思。施惠于穷乏者,是利他主义,如果是为了让穷乏者感恩,落个善人的名声,那就是为己了。利他与为己是一条分明的分界线,是划分“被需要”动机与效果的标准。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己所欲呢,就一定施于人吗?还是要三思而后行


上海人的上海(12)

暑假前的一次考试,我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名次是飞流直下三千尺。遥远的岭南啊,顿时成了我的“后花园”,可我却没有苏东坡的豪放洒脱,吟不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的妙句。当老师宣布这消息时,顿时有一种“世界末日来临”的感觉,两眼昏花,头晕耳鸣,真的快要支撑不住了。

抬头一举目关心我的全是班中的几个成绩差的“捣蛋鬼”。窗子在我的左手边,凉风习习,吹散了我眼前的雾霭,若隐若现,几个“捣蛋鬼们”对我眉目传情,挤眉弄眼,“本地土著”送来独有的问候。

“嘿,小黑,不要垂头丧气,这里光线不好,空气新鲜;成绩不好,心情不差!”阿蔡用辩证法安慰我。

“是啊,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不就是没考好嘛!还有下一次嘛!”老陈的精神胜利法,听听,蛮有道理。

他们表面嬉皮笑脸,课堂上嬉笑怒骂没个人样,可在暗地里也在下功夫呢!阿蔡在被窝里拿着手电筒背单词,老陈在宿舍睡觉时经常发出“我考上了”“我成功了”的声音。看着他们真诚的眼神和自欺也欺人的笑容,我又有了信心。

在一节物理课上,物理老师用他不标准的普通话说出了一道题,可全班没有人会做,碰巧我做过,我举手了,不止举手还拼命摇动着,可老师却说“唉,怎么就没有人回答呢?”我失望了!不!不是老师没有看见,而是老师认为“好学生”都做不出,更何况“坏学生”呢?我久久未放下举着的手……

一个学期过去了,我也离开了“最后一排”,同时离开的还有特铁的阿蔡和老陈,当然,同样数量的人也“中箭落马”。

“要不要劝劝他们?”

“好的,我们不仅仅是过路人,更是经历沧海桑田的同路人。”

我们走到唉声叹气的同学面前:“这里光线不好,空气新鲜;成绩不好,心情不差!”

别了,我的流放地,你让我承受委屈,经历风雨。我想:有永远的“最后一排”,却没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


上海人的上海(13)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上海高考满分作文:每个孤独的人都渴望被需要

每个孤独的人,都渴望被需要。

我一直相信,人在极端环境下所爆发出来的求生欲,往往不是来源于「我还没活够」,而是来于「还有人在等着我去照顾」。

看完《南极之恋》,我更加相信了这个道理。

一个傻兮兮的没有户外生存经验的土豪,凭什么能在南极经历过各种磨难还能生存下来?

就凭他有喜欢的人,就凭他被需要。

你也许觉得这是在开玩笑,那就当开玩笑吧,反正命运跟我们开过的玩笑也不少。

如果你也曾孤独过,你就会明白,「被需要」的感觉是有多好。

在无数个深夜,你曾拿起手机,想找喜欢的人说话,但你拿了又放,写了又删,发送又撤回,因为你怕。

你怕一厢情愿。

你怕你需要对方,但对方不需要你。

你是如此的怕打扰,以至于就连发一句“打扰了”,也觉得这句话本身也是一种打扰。

你是一根蜡烛,愿意用生命为她燃烧。

听起来很美。

但不凑巧的是,她的生活灯火通明,根本不需要被你这点微弱的烛光。

孤独,是烛光无处安放;相爱,是彼此燃烧照亮。

每个孤独的人,都渴望「被需要」。

在《无问西东》里,黄晓明抱着毁容的章子怡说了一大段情话,很多人被那段话所打动。

但我印象更深的却是黄晓明的另一句台词:「我有需要照顾的人」。

对一个人表达爱意,当然可以用千言万语,但如果仅用这一句「我有需要照顾的人」,也足够了。

《南极之恋》里也有很多戳动人心的台词,这些台词也在诠释什么是「被需要」。

比如男主富春对女主如意说的那句:「如意,我回来了」。

这句话太平淡,平淡到像樱桃小丸子的那句「我回来了」。

但正是这句话,给人一种回家的感觉,家是很暖的地方,而在南极,恰巧需要这份暖。

他每天出门寻找希望,后来才发现,屋子里的她才是希望。

所谓彼此牵挂,无非是外面的他想回家,里面的人在等他。

又比如「我怕风停,因为风停了就没声音了;但我又怕起风,风一起,身后的脚印就没了」。

这句台词把孤独和无助诠释得淋漓尽致。

在不见人烟的南极,你能听到的几乎只有风声,于是你希望有风作伴。

但是风一起,你又怕脚印消失而找不到回去的路。

这是一个矛盾。

所有的孤独患者都有这样的矛盾,他们的精神世界就像南极一样荒芜冰冷。

你渴望找一个人去化解孤独,但又怕找错了人,反而会更加孤独。

男女主角就是在这样一个孤独的环境里互相取暖,他们因为求生而走到一起,又因为走到一起而坚定了求生。

这部电影很暖,因为诠释了相濡以沫。

这部电影又很冷,因为相濡以沫的人最终还是要面临一个选择:要不要相忘于江湖?

世间最残忍的事,不是让你失望,而是先给你希望。

去看这部电影吧,如果你此刻幸福,看完你会更加珍惜。如果你此刻孤独,看完你会向往幸福。

愿你早日找到需要照顾的人,也愿你能早日被人照顾,更愿你从此不再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