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之路(集锦5篇)
原来
2024-03-26 05:33:02
初二
记叙文

我的阅读之路(1)

我一头扎进书的海洋,我猛然发觉,世界上竟还有这样一种神奇的东西——书。它给人的感觉是那样的亲切,又是那样的神秘。《态度决定一切》让我悟到了人生哲理,《魔眼少女佩吉-苏》让我感受到了刺激与紧张,看魔幻小说、侦探小说的刺激与紧张丝毫不逊色于坐过山车;优美的散文令人陶醉,深思;小说里面可爱有趣的人物的动作至今还时刻浮现在我的眼前,它让我感受到了文字也是活的。

我不禁涌起一种冲动,我也想拿起笔把我看到的、想到的东西写在纸上。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内心的感受像海浪一样不断地往上涌。读书,激发了我写作的欲望,如果没有了它,我怎会想到通过文字来表达我对生活的观察和内心的渴望?读书,让我积累了不少写作的知识,书里精彩的语言和精巧的构思给了我写作的方向。如果说现在的我在写作上有一点小小的成功,那书籍就是使我迈出第一步的拐杖。

自从开始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杨红樱的小说就成了我的最爱。她小说中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一件件有趣的事情,不时地在我眼前浮现。我们不也都是这样走过的吗?我也想和杨红樱阿姨一样写出有趣的文章。于是,我就模仿杨红樱阿姨的写法,开始写起自己身边的故事来。《五二,五二,疯狂五二》系列作文就是我自由写作的开始。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仔细揣摩杨红樱阿姨的文章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与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甚至连她的开头与结尾的方法,我也认真学习。写着写着,有很多语言都自然而然地从笔尖上冒出来。渐渐地,我也能写出精彩的故事来了。别说,还真有那么一点味道呢!可以说,仿写,是我作文成功的阶梯。

在写作的过程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我庆幸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教我们语文的熊老师鼓励我们阅读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也鼓励我们自由写作。他常常把我们的作文在全班朗读,说:“写得真好!继续努力!”老师还常常把我们的作文打出来贴在板报栏上,甚至还推荐到报刊杂志上去发表,让我们体验成功的快乐。我的作文是老师读得最多的,我对作文的信心和兴趣也在老师的朗读中越来越强。我还为有一位好妈妈感到自豪。每当看到我发表的作文或者获奖证书时,她总是一脸惊喜,说:“女儿,你真棒!”正是老师和妈妈的鼓励与赞扬,给我的写作插上了翅膀。

“小小汪泉,志在海洋。”我,当然也想成为杨红樱阿姨一样的人,能写出神奇的东西来。正是这个梦,这个个美丽而又永恒的梦想,带着我在成长的路上不断前进,前进。


我的阅读之路(2)

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书迷。

从一岁开始,父母就给我买了“地板书”——一种尺寸很大,平铺在地板上看的书。我光着脚丫,或蹲在地板书上,或趴在地板书上,津津有味地看着上面色彩斑斓的图案和一个个简单的小故事。上了幼儿园,我开始接触有文字的书籍。我记得第一本有文字的书是《唐诗三百首》,每一首诗配上优美的图案,妈妈抱着我朗读唐诗给我听。上了小学,我就开始自己一个人去图书馆看书了。说是图书馆,其实是我家门口一个新华书店。那个书店里有很多最新的,成套的图书,我随手拿起一本,就盘坐在地板上看起来,而书店的阿姨从不打扰我。碰到非常喜欢的书,一时半会儿又看不完,我就把它买下来。到了小学高年级,我发现了我对于物理学科的兴趣。我开始看《时间简史》、《量子力学》之类的书,这些书上的文字密密麻麻,我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愉快的小学生涯结束后,父母对我说:“初中阶段,是学习成长的开始。”我就知道了,我不能像小学一样,没事就和爸爸妈妈去自驾游几天,或者六一节跑到同学郊外的房子里摸一天的鱼了。中学开始,学习才是我生活的重心所在。于是小学毕业的那个暑假,父母一口气给我报了5个培训班。我像一个上班族一样,每天清晨起床,匆匆洗漱后,赶往地铁站,去培训学校上课。晚上下课后回到家天已经黑了。我看到书架上我喜欢的书籍,真想像小时候一样,抱着书在地板上看一天。可是妈妈说:“赶快睡觉,明天还要上课。”想想第二天还要早起,我只能放下手中的书,关灯闭上眼睛。可是在梦里,我一直梦见那些书,那些故事,那些知识。

有一天,朋友送给我一个礼物,打开一看,是一个小小的电子书。连上Wifi后,任何你想要看的书籍,你都可以唾手得到。我第一时间下载了我最喜欢的《苏菲的世界》,然后每天乘地铁的30分钟,我在车厢狭小的一角,捧着书,沉浸在我的世界里。父母说,你可以利用你乘地铁的时间、排队的时间、课间十分钟的时间,做一些碎片化阅读。但是在地铁近一个月的阅读体验,却让我有了一些深层次的思考。

比如说,在地铁上读书的感觉,和在家中的地板上是不一样的。家中我是放松的,完全沉浸其中的,而在地铁上,我也无法完全投入进去,一方面怕影响他人,一方面怕坐过站。还有,纸质的书捧在手中,那种与纸面摩挲的手感,是冰冰凉的小机器无法给予的。我不禁对于碎片化阅读有了些许质疑。

我发现,碎片化阅读已成了大众阅读的趋势,加上微信朋友圈的盛行,随时随地的阅读,让阅读内容碎片化,已不知不觉中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有一个史学博士说:“人或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碎片化已经将我们自己变得碎片,让我们的人生变成碎片,可我们依然不觉。

真正的阅读是不可复制的个人体验,它能带给人精神的触动与心灵的升华。正如萨特所描述的那样,“我在书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又在书里重新开始我的生命。”全神贯注的阅读,才能直抵灵魂最深处。然而,碎片化阅读,如:早晚刷几条微博,地铁里瞥一眼今日新闻,空闲时间用电子书看一本小说——我们将阅读时间分解,在急促的生活节奏下挤出一点精力享用一碗灵鸡汤。但是,碎片化阅读,难以带给人内心的震撼与哲思的洗礼,更别提精神境界的提升。

如果美国作家梭罗不是用两年的时光独居在瓦尔登湖,而是利用碎片时间匆匆经过湖边,用手机拍下照片,发布在朋友圈,并加以评论:“瓦尔登湖真美!”那就不会有旷世巨作《瓦尔登湖》的诞生。如果朱自清走在湖边,行色匆匆,拍照留念。那么《荷塘月色》没有了,散文也没有了。

阅读是从心出发,只有全身心的投入,才能用精神与灵魂与作者对话。碎片化阅读让我们的身体和思想都成为了碎片,一阵风吹过,化为灰烬。

于是,我坚定地对碎片化阅读说了一声:“再见!”当我知道我可能成为它的奴隶时,当我知道我的精神必将通往星辰大海时,我对碎片化阅读说了“不”字。在这股碎片化的大潮流中,我要抵制被碎片化,捍卫我的人生,享受人生的滋味,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


我的阅读之路(3)

我的经典阅读之路作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糊口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目生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流动。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精心顿的我的经典阅读之路作文,欢迎阅读,但愿大家能够喜欢。

在我的书橱里,至今仍保存着固然有些陈旧却不失经典的故事书。在浩瀚无垠的书海中,它们仿佛是一枚枚色彩绚丽的贝壳,而我是一位光着脚丫的拾贝者。这些经典作品不仅培养了我的阅读爱好,而且让我从小就摸触到了书的灵魂,使我踏上了美妙的经典阅读之路。

上幼儿园时,爸爸送给我一本《格林童话》,我如获珍宝,爱不释手,小心翼翼地把它放进书厨最靠边的地方,还费尽心思专门为它制作了一个精美的书签。天天晚上,我老是坐在床头,借着床头柔和的光,捧着这本经典童话集,读着读着,我仿佛离开了自已的小床,飞到了一个魔幻世界——牵着“小红帽”的手,与她一同看望生病的外婆;陪着锦绣的姑娘参加舞会;伴着莴苣姑娘渡过一段又一段不眠时光……

踏入学校的大门,我开始从经典中发现和寻找我需要的东西。柔美的词句,经典的情节,动人的故事,这些都是我品读的内收留,我老是伏在书桌上,左边是摊开的书,右边是厚厚的.抄写本,手中握着铅笔,一字一句地记实那些柔美生动的文字。我的阅读量越来越大,记实的内收留也越来越丰硕,抄写本仿佛也被撑得越来越厚。翻开这个抄写本,透过稚嫩的字迹,读着一段段生动的文字,我仿佛看了灰姑娘那华丽的胜装,睡丽人那舒适的睡姿,田鸡变王子时那神奇的情景……

现在的我对于经典的品读又有了更高的追求,也从书中悟出了不同的道理。我的读书卡添上了“采蜜心语”这一栏,抄写本加上了“人生启迪”这一部门。书中一个个情节典折的故事,在我眼中都包含着一个个做人的道理。它们深蕴在字里行间,把真善美通过文字沁入我的心田。我看见人鱼公主追求幸福的心灵,我看见白雪公主善良暖和的笑脸,我看见快乐王子助人为乐的精神……

我的经典之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蕴涵着成长的气力。经典陶冶着我,激励着我,是我永远的良师益灰。


我的阅读之路(4)

诚然,我也是一个不择不扣的书迷。无论是明媚的清晨还是晚霞灿烂的傍晚,我喜欢安静的居于一隅,手捧自己喜欢看的书,品三国纷争,赏千古神话。

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学习越来越繁忙,有时难得的周末也是奔波于各个培训机构之间,我的有效阅读时间愈来愈少了。有几次在梦中,我梦见自己徜徉在书海,左手刚放下看完的《三体》,右手又拾起我的《哈佛家训》。我知道,对于阅读我是向往的……

网络文学的异军突起,各类阅读APP的相继诞生,“喜马拉雅”等听书软件的问世,给我的阅读又有了更多的选择。

最近我一直在看《济公传》这本书,这本书悬念设置合理,情节跌宕起伏,使我爱不释手。但是我却鲜有时间去亲近它。这使我一

直闷闷不乐。如果我有时间,能读完这本书那该多好啊!我心中一直有这样的感叹!无意中,我接触到了“喜马拉雅”听书这个软件,知道了原来我们的书本都是可以下载来,变成有声读物,来进行收听的。熬不犹豫的,我把这本《济公传》下载了下来,见缝插针的收听起来。在去培训班的路上,我会安静的听书,在睡前,我也会听一会入睡。虽然这些时间并不多,可以说都是零碎的,但是各个时间集合起来,就不可估量了。

相对于用眼睛的阅读,听书更能让我放松。我们每周都坐校车来回学校,在路上有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这些时间很宝贵也很容易浪费,很多人坐在车里望着外面的风景,或者互相聊天打发时间,而我则会从听书软件里听着近期会教的课文或一些科普类的读物。

在我碎片化阅读的路上,除了借助“喜马拉雅”听书软件,我还自己掏钱购买了Kindle阅读器。除了可以去Kindle图书馆下载自己喜欢的书外,我还可以在网上搜索电子版下载下来导入Kindle阅读器。在各个间隙,我时不时的会拿出我的阅读器,翻看几页。这样虽然每次看书的时间不会很长,但利用零碎的时间积累起来,我也慢慢看完了一本书。

久而久之,我似乎养成了一种习惯:每次我去教室也会提早几分钟,翻一翻书,看一看笔记。虽然看不了多少东西,但我还是会选择利用有限的时间去阅读。正是因为我不断地利用这些碎片化的时间来阅读,使我收获了很多,明白了许多道理。

养成阅读的习惯需要时间,但当你适应了时代的进步,更多的学会利用安排碎片化的阅读,就会在阅读的路上,越走越宽广。


我的阅读之路(5)

从一岁开始,父母就给我买了“地板书”——一种尺寸很大,平铺在地板上看的书。我光着脚丫,或蹲在地板书上,或趴在地板书上,津津有味地看着上面色彩斑斓的图案和一个个简单的小故事。上了幼儿园,我开始接触有文字的书籍。我记得第一本有文字的书是《唐诗三百首》,每一首诗配上优美的图案,妈妈抱着我朗读唐诗给我听。上了小学,我就开始自己一个人去图书馆看书了。说是图书馆,其实是我家门口一个新华书店。那个书店里有很多最新的,成套的图书,我随手拿起一本,就盘坐在地板上看起来,而书店的阿姨从不打扰我。碰到非常喜欢的书,一时半会儿又看不完,我就把它买下来。到了小学高年级,我发现了我对于物理学科的兴趣。我开始看《时间简史》、《量子力学》之类的书,这些书上的文字密密麻麻,我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愉快的小学生涯结束后,父母对我说:“初中阶段,是学习成长的开始。”我就知道了,我不能像小学一样,没事就和爸爸妈妈去自驾游几天,或者六一节跑到同学郊外的房子里摸一天的鱼了。中学开始,学习才是我生活的重心所在。于是小学毕业的那个暑假,父母一口气给我报了5个培训班。我像一个上班族一样,每天清晨起床,匆匆洗漱后,赶往地铁站,去培训学校上课。晚上下课后回到家天已经黑了。我看到书架上我喜欢的书籍,真想像小时候一样,抱着书在地板上看一天。可是妈妈说:“赶快睡觉,明天还要上课。”想想第二天还要早起,我只能放下手中的书,关灯闭上眼睛。可是在梦里,我一直梦见那些书,那些故事,那些知识。

有一天,朋友送给我一个礼物,打开一看,是一个小小的电子书。连上Wifi后,任何你想要看的书籍,你都可以唾手得到。我第一时间下载了我最喜欢的《苏菲的世界》,然后每天乘地铁的30分钟,我在车厢狭小的一角,捧着书,沉浸在我的世界里。父母说,你可以利用你乘地铁的时间、排队的时间、课间十分钟的时间,做一些碎片化阅读。但是在地铁近一个月的阅读体验,却让我有了一些深层次的思考。

比如说,在地铁上读书的感觉,和在家中的地板上是不一样的。家中我是放松的,完全沉浸其中的,而在地铁上,我也无法完全投入进去,一方面怕影响他人,一方面怕坐过站。还有,纸质的书捧在手中,那种与纸面摩挲的手感,是冰冰凉的小机器无法给予的。我不禁对于碎片化阅读有了些许质疑。

我发现,碎片化阅读已成了大众阅读的趋势,加上微信朋友圈的盛行,随时随地的阅读,让阅读内容碎片化,已不知不觉中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有一个史学博士说:“人或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碎片化已经将我们自己变得碎片,让我们的人生变成碎片,可我们依然不觉。

真正的阅读是不可复制的个人体验,它能带给人精神的触动与心灵的升华。正如萨特所描述的那样,“我在书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又在书里重新开始我的生命。”全神贯注的阅读,才能直抵灵魂最深处。然而,碎片化阅读,如:早晚刷几条微博,地铁里瞥一眼今日新闻,空闲时间用电子书看一本小说——我们将阅读时间分解,在急促的生活节奏下挤出一点精力享用一碗灵鸡汤。但是,碎片化阅读,难以带给人内心的震撼与哲思的洗礼,更别提精神境界的提升。

如果美国作家梭罗不是用两年的时光独居在瓦尔登湖,而是利用碎片时间匆匆经过湖边,用手机拍下照片,发布在朋友圈,并加以评论:“瓦尔登湖真美!”那就不会有旷世巨作《瓦尔登湖》的诞生。如果朱自清走在湖边,行色匆匆,拍照留念。那么《荷塘月色》没有了,散文也没有了。

阅读是从心出发,只有全身心的投入,才能用精神与灵魂与作者对话。碎片化阅读让我们的身体和思想都成为了碎片,一阵风吹过,化为灰烬。

于是,我坚定地对碎片化阅读说了一声:“再见!”当我知道我可能成为它的奴隶时,当我知道我的精神必将通往星辰大海时,我对碎片化阅读说了“不”字。在这股碎片化的大潮流中,我要抵制被碎片化,捍卫我的人生,享受人生的滋味,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