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通用6篇)
鱼戏断桥边
2024-01-06 02:11:49
三年级
散文

顾炎武(1)

我自幼儿园开始就一直待在昆山,目前已经是一名四年级的学生了,但说起对昆山历史的了解却是知之甚少,幸而得本学校组织的这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妈妈带我去了“亭林先生”顾炎武的故居。

我们在顾先生的故居内参观了约两个多小时,参观完后我对顾先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对昆山的历史了解了不少。让我知道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的背景和意义,而不再是单纯空洞的八个字,我被顾先生的民族气节深深地感动了。在明朝灭亡之后他的种种选择,他的民族气节,我认为都与他的家庭教育有关系。

首先,他出身名门望族,衣食无忧,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少年勤奋读书,14岁中秀才,他应该对当时的明王朝也是非常认可的。

其次,他过继给养母后,4岁开始养母就教他学知识,而养母教他的最多的就是岳飞、文天祥等人精忠报国、以身许国的英勇事迹。我想这些历史事件及人物性格早已经渗透到顾先生的内心,而他当时也是身处动荡的年代,他可能这个时候起心里就有了一颗精忠报国的心吧。

接着,当清兵入侵的时候,他亲眼看着自己的四弟、五弟被杀害,亲生母亲被清兵砍断右臂,还有养母在常熟绝食15日殉国,养母遗嘱让他不事二姓,家中也被洗劫,当时他对清朝充满了痛恨,是清朝让他走到了国破家亡的地步。于是他终生都没有在清朝做官,在此后他所作做的便是组织及参加反清复明活动,这个时候就有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在我看来顾炎武先生是一个胸怀天下,心系百姓的伟人。

最后,在多次反清复明未成功之后,他选择了专心做学问,但坚绝不接受清王朝的高官厚禄,并还以死相逼来拒绝,除了遵守养母的临终遗嘱外,还有他内心深处对明朝的怀念吧。由此可见他的民族气节是多么高尚,让人敬佩。

有人说顾老是死要面子活受罪,明朝已亡为谁守节呢?像他的三个外甥,都是识实务的俊杰,才华卓绝都做了清朝的高官,退休后是昆山的大富翁,可谓一生荣华富贵。你如果是顾老,会选哪条路呢?我想如果时光倒流,让顾老再选择一次,他应该还是会选择这样一条道路吧。让我们青少年都来给顾老的风骨节气点赞,我们都应该时刻胸怀一颗爱国的心。

总之,历史上的顾炎武是一个值得后人敬仰的伟人,同时也是一位难能可贵的名臣。


顾炎武(2)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

顾炎武自幼勤学。他六岁启蒙,十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11岁那年,他的祖父要求他读完《资质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物皆知,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的对待他。

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会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读,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顾炎武(3)

明末清初时,有一位大思想家叫作顾炎武。他出生在江南水乡,小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差点儿夺走了他的生命,脸上由于生病长出来的麻子却去不掉了。就因为脸上的麻子,别人总是笑话他,叫他“小麻脸”。顾炎武到了七岁都不肯去上学,不管母亲怎么劝他都不听。他不去读书,还整天和其他的小孩打架,母亲很伤心。一天,母亲将顾炎武带到织布机前,当着他的面把快织好的段子剪断了。顾炎武惊呆了,他知道这匹锦缎是母亲花了很大的心思来织造的,现在剪断了,之前所有的辛苦就白费了。这时,母亲告诉他:“要实现远大的志向,就要像织布一样,需要不断地努力才能织成。如果你没有志向,不读书,不努力,这样跟废物有什么区别呢?”顾炎武终于醒悟了过来,他不再像从前那样贪玩,开始用心去读书。每天,他都要看许多的书,不仅把当天读的内容抄下来,还把重要的内容背下来。顾炎武立下志向,他要走遍天下,读遍天下书。后来,顾炎武成了一位杰出的学者。 小道理:远大的志向和不断的努力 爱因斯坦曾说:“成功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毫无疑问,顾炎武一定是一位有天赋的学者,但是他坚定的求学信念和不断奋发向上的行为才是他成为一代杰出学者的必然条件。或许追求梦想的途中会遇到困难与阻挠,懦弱的人就此退缩,勇敢的人才会勇往直前。因为他们有坚强的信念。无论多大的艰险,他们一定会想方设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征服它!磨砺锻炼的过程,是一个比发现探索更为痛苦难熬的过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进步,超越自我,甚至脱胎换骨,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努力和付出是成功的通行证。通过努力,本就才华横溢的人能够获得成功,而稍不如人的也能以勤补拙。


顾炎武(4)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听过一句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出自被人们称之为“亭林先生”的顾炎武之口。无论是古代的老百姓,还是现在的人民,都被他热爱祖国的精神,和魅力所折服,对他称赞不绝。

顾炎武是江苏昆山千灯人,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他一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写下了名贯古今的著作《日知录》《天下群国利病书》《亭林诗文集》等。他不忘先祖的遗训,与一支义军一起南明抗清。他做这些全是为了国家着想,为国家做贡献。正是因为顾炎武的这些英雄事迹和精神品质,后人才编出了昆剧——《顾炎武》。

昆剧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也是受文人雅士,艺术专家精心呵护的戏曲品种。昆剧主要是以弘扬品质精神为主。

编剧罗周说,自己在编剧过程中“努力接近顾炎武伟大痛苦而孤独的灵魂。”从这句话中,可见顾炎武的一生是多么崎岖和坎坷,对国家又付出了多少宝贵时间和心血啊!江苏省演艺集团董事长郑泽云说:“《顾炎武》运用全新的机制,打造艺术精品,是演艺集团和昆山市近几年来卓有成效的探索。”又可见这部昆曲的震撼性。

昆剧《顾炎武》一共有六个场面,这六个场面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顾炎武对祖国的一腔热血,分别是《思归》《决母》《惊牌》《对狱》《荐试》《问陵》,主要讲了顾炎武临终前的回忆。精彩的唱念做打和表演给观众生动刻画了顾炎武的精神品质。其中最能表达出顾炎武内心情怀的,当然要数《思归》和《问陵》了。

《思归》讲的是清康熙二十一年,客居山西的顾炎武有心还乡,因年老体弱,骑马时不慎摔下马背。临终前他的口里不停地呼唤着母亲,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于是回忆过去,也因此有了接下来的五幕。让我最感动的,是他第一时间会回忆起的祖国,我也不仅对顾炎武大为感叹一番。

《问陵》讲的是年迈的顾炎武只身来到明孝陵,与康熙不期而遇。他们谈论着更替变迁,心中包含着无限的苦难和屈辱。谈论中顾炎武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旷世警言,又不禁对世界发出了叩问:“何谓亡国,何谓亡天下?”这些话语深深地震撼了康熙,对顾先生有了深深敬仰之情。可见亭林先生即使逝世,也不忘记自己的祖国,想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亭林先生”对祖国的博大情怀,和热爱,启迪了我们要用自己的才华来回报祖国对我们的养育之恩,不辜负它对我们的希望。


顾炎武(5)

“丰碑遥见炳奎题,尚忆先朝宠日殚。世有国人供洒扫,每勤词客驻轮蹄。九河水壮龙狐出,十二城荒向鹤栖。下马一为郯子问,中原云鸟正凄迷。”爷爷又在书房里吟起顾炎武的千古佳句了。

一天,爷爷在当兵时的上级司令来我们家做客。他与我们谈笑风声时这样说:“你爷爷是我最钦佩的士兵。他每天早上都会在训练场上诵读,战士们都是听着他的朗读声早起的,当时,我们每人早起吹哨,他,就成了我们的‘吹哨员’”。我似乎可以想象:早上,天还蒙蒙亮,爷爷就快速的洗漱完,穿上军装,早早的`拿着书到场地上读了起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成了“哨声”,一听到这句话,战士们就陆续起床了。

爷爷当总司令时,不像其他司令员让士兵们成日的训练,而是让战士们每天有2小时的朗读时间。早晨,爽朗的读书声响彻整个训练营;中午,大汗淋漓的爷爷带着士兵们在食堂里先诵读完半个小时再吃饭;傍晚,依稀的残阳将爷爷与士兵们的身影拉得那么长、那么长。

当兵回来的时候,爷爷没有钱买粮食都厚着脸问镇长借书看。奶奶十分气愤为什么要嫁给爷爷这个穷光蛋!可爷爷不管奶奶对他的冷漠,依旧吃着野菜读着书。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村里贴出了一张告示,大概是有一个“老年人文艺”大赛,特等奖奖励10000元,“10000”在村庄里着实价值不菲呀!爷爷兴致勃勃的报了名,奶奶特担忧:这老头子啥时候能醒悟干点正事啊!爷爷依旧不管不顾,兴奋得将顾炎武的千古佳句倒背如流,好像作者就是他自己一样啊!

“老年人文艺大赛现在开始!”随着镇长的一句话,“老年人文艺”大赛拉开了帷幕。爷爷是第三位选手。前面两位选手又是京剧又是昆曲的,唱念做打的基本功夫可是扎实的很呐!我在心里不禁为爷爷捏了一把汗。爷爷却一脸镇静,好像有什么“宝典”能一招制胜。只见爷爷迈着稳健的步伐,脱稿站在话筒前,背着顾炎武的诗词: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直到最后才使出极有押韵感的一句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顿时,台下爆发出一阵又一阵此起彼伏的掌声,经久不息!

现在,爷爷的行为真应了孙洙那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他在空闲时练练笔头,写几篇散文,做几首诗,好不乐乎!

看来,只有坚持不懈的读书,才能获得成功!


顾炎武(6)

顾炎武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曲折,终于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

顾炎武是一个将勤奋好学、认真严谨做到极致的人。他当时读书采用了“自督”的方式:每天规定自己要读完必须要读的书卷,同时抄写有用的书卷,然后在抄写的书卷上做上详细的笔记,顾炎武非常严格地要求自己,所抄的书必须是有用的、有价值的,而且抄录书籍时一定还要多思考,多揣摩,这样,就可以悟出一些新的道理。正是顾炎武这样严格要求自己,他才说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家喻户晓的名言,写出了闻名的著作——《日知录》。

中国有句古话叫“活到老,学到老”,顾炎武就是这样的人,他到老都不忘初心,坚持学习。据说,他在贫困潦倒的时期仍旧完成了《唐韵正》这样的著作。

顾炎武还是一个特别有骨气的人。他一次又一次地拒绝清朝政府的威逼利诱,只是潜心研究各种学问。据说,有个官僚地主叶方恒,看中了顾炎武的家产,便卑鄙地唆使别人诬告顾炎武有"通海"的罪,说他同沿海抗清力量相勾结,图谋推翻清王朝,把他抓了起来。

顾炎武的亲朋好友闻讯后,立即四处奔走,多方营救。好友归庄为此求救于当时的汉奸官僚钱谦益,钱知道顾炎武是当时的有名学者,企图借此沽名钓誉,便说:“救他不难,只要他送我一张门生帖子,拜我为师就行了。”归庄深知顾炎武的为人,决不肯屈节求生,但事到此时也只得从权,便悄悄地代写了一张门生帖子,送给钱谦益。

顾炎武出狱后,知道了事情的原委,觉得拜钱谦益这个汉奸官僚为师是太侮辱自己了,脸都变色了,便对归庄说:“一定要把门生帖子要回来。要不回来,我就在大街上贴通告,声明并没这件事。”由于顾炎武坚持,后来钱谦益只好交还了这张门生帖子。

顾炎武勤奋努力,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深深地激励着每一位莘莘学子砥砺前行,更深深地震撼了我,我衷心为顾炎武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