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性(集合5篇)
浓雾漫山野
2024-03-08 00:34:27
初二
议论文

论人性(1)

有一个故事:路边生长着一颗有毒的树,经过它的人采取了不同的措施。第一种人,他们绕道而行,生怕不小心中毒;第二种人,他们将树砍倒,以免他人中毒;第三种人,他们在树的周围围上篱笆;第四种人,他们研究树的毒性,制成药,挽救更多的人。看似普普通通的一个故事,却构建出整个社会的缩影。

第一种人,是我们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即便萍水相逢,最多也只是点头之交。面对“有毒的树”,他们通常避而远之。他们不去伤害别人,也不会无缘无故去关心别人,他们只是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自己。不制造麻烦,不被卷入麻烦是他们处世的基本原则。

第二种人,是与我们流淌着一脉血液的亲人,亦或是陪我们终老的爱人。面对“有毒的树”,他们通常会为走在身后的我们除去,即便自己受到伤害也一定要为我们除去隐患。他们为了至亲的人,不惜一切代价革除会对至亲之人造成伤害的“毒树”。宁愿与全世界为敌,也要守护至亲至爱是他们处世的基本原则。

第三种人,是我们身边同我们玩乐的朋友。面对“有毒的树”,他们往往采取中立的态度,他们围上篱笆,让我们同“毒树”都不受到伤害。他们不愿意伤害任何一方,努力地保持中立,在两方间寻找适当的位置并努力将两方共同维护,这便是他们的处世态度。第四种人,映射出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它努力将有害的转化为有利的,继而去影响、改变其他有害的“毒树”。它往往用睿智的、不掺杂感情的思考,去努力地将未来变得更好。

趋利避害,冷静,公正是它处世的基本原则。对待这一颗有毒的树,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情感做出不同的选择。而这些选择,无一不构成这个社会不同情感散发着绚丽光芒的人性,镌刻出整个社会清晰而真实的缩影。面对一颗有毒的树,你会如何抉择?


论人性(2)

中国有句老话说得好——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确,外面的世界太纷杂,不在心里安扇窗户又怎能心安,可有时令人心慌的却是这扇窗上的“斑点”

因为一扇窗,材料的主人公得以看清领导的动态,也是因为这扇窗的斑点,让他误解与抱怨。其实,这“斑点”又何尝不在人性与人生态度上寄生呢。

有一部影片的主人公叫派,即数学中的“π”它是一个无限循环小数,当派在黑板上写出π的小数位时,每写一个数字,就离它的准确性接近一步,但不管怎么写,永远与准确值差之毫厘,这就如人性。白岩松曾言:“人性很复杂,没有纯粹的好,也没有纯粹的坏,每个人心中都并存着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取决于周围的环境,制度和人。”有关这些,最具说服力的恐怕就是火遍全国“扶不扶”的问题了。当老人摔倒被扶,却一瞬间反而抓住对方说:“你撞了我!”这的确令人心寒,可这是全部吗?不能因为有人跳出来强烈谴责否定社会,我们就盲从附和。一个流鼻血的人引发大家抬头看天的笑话还记得吗?看看那些扶起老人后皆大欢喜的场面,看看小学生扶起老人后被赠送锦旗的事迹,不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吗?

人性上的斑点需要清除,人生态度亦如此。

情绪就像一条数轴,原点在中间,左边是负数,右边是正数,两边数值差不多,才会实现平衡。就像一艘船,乐观是淹在水下面的船体,那叫吃水量,而悲观就是我们看到浮在水面的船体。如果没有吃水量,再大的船,一个浪头打来它也会翻。大家都知道拿破仑——法国英雄,当他被放逐到厄尔巴岛上时一直抱着这样的心态:军队需要拿破仑这样一位皇帝来唤醒他们。他就是抱着这样积极的心态才东山再起,重新拥有了法国。与拿破仑相比,项羽则令人惋惜,他战败后大可不必乌江自刎,看那“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于君王卷土来!”可惜项羽太过悲观,令人扼腕叹息。就像一个“O”悲观之人认其为结束,而豁达之人则将其看作滚动向前的车轮,一切的开端。坎坷不幸乃人生百态常事,它是乐观者的阶梯,悲观者的无底深渊。

心灵的窗户可以坚不可摧,但窗上的“斑点”却是可以让千里之堤崩塌的蚁穴;擦掉斑点,我们才会明白自己这颗螺丝钉的尺寸,在社会机器中找到发球自己的闪光点。


论人性(3)

试问,最伟大的忠诚为何物?是为了自由与感情,穿越一切苦难与鲜血的勇气!战马乔伊在那纷飞的战火中越过了整个战场。在划过天际的闪光弹中,那英勇的影子深深地刻在人们心里。那美丽的鬃毛随风飘扬,耶和华仿佛赐予了它无穷的神力,让它无畏地飞奔在痛苦和悲伤之中。乔伊犹如那血中漫舞的青鸟,在燃烧的风中掠过……

乔伊是一匹真正的神驹。不,严格的来说,它已经超越了这世上的一切物质。它是马,却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它是普通的,却敢于在血光中飞奔;它很不幸,却依然为着自己的梦想而飞翔……我们是人,但又如何比得上它那神一般金色的心灵?这个世界上,人把握着世间万物的生与死,但一部分人的心灵充满了贪婪和嗔恶,不配于上帝赋予他们的职责!我们是人,应该为此而感到耻辱,并让自己回归人类善良的本性,让这个世界再一次被人性的圣光所笼罩!

乔伊和主人艾伯特那深厚的情谊让人感动。相隔千里,却心中皆有彼此,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寻找对方。乔伊回归的路上曾遇到过许多同艾伯特一样善良的人,但它的心依然在艾伯特身边。无论多远,无论多久,它都要回到主人身边。艾伯特也自愿入伍,一边为自己的祖国而英勇战斗着,一边不断地追寻着乔伊的脚步。正是因为他们的心互相吸引着,所以才会有最终那在晶莹白雪中的完美团聚。

战争是政客所挑起的争端,与平民百姓毫无干系,更与军人彻底无关。因为他们也只不过是政客所握在手中的武器罢了。所以,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他们不能对此抱有怨言。当乔伊在无人区被铁丝网所困时,所有的士兵都抛去身上的责任和命令,让人性在胸中激荡。当双方的两名士兵联手救下乔伊时,凄凉的战场似乎已不再是悲伤而苍凉,被善良的金辉所代替。这金辉源于双方士兵友好地握手,源于每个人美好的本心。

乔伊原本是一匹享受自由与快乐的马儿,但被残忍的德国军官送去运输炮弹。当他代亲如一家的黑马拓松上马圈时,那充满血丝的眼中闪烁着无尽的坚决,射出一道道充满爱的白光,是多么纯洁,是多么无畏!拯救拓松仿佛在这一刻变成了它一生的责任。他们之间美好的爱与责任令人们为之惊叹,为之深省。

战争是世界人口的调节器,它是永远不可能停止的!所以我们所拥有的仅仅是短暂的和平。在这和平中,我们更应像那空中飞翔的天马一样,撒下充溢着人性光辉的种子,让整个人类,整个世界,被爱的阳光所覆盖。尽量减少那些本不应出现的飘洒在空中的鲜血,多一些红日下充满爱的拥抱。

浙江杭州上城区杭州市新世纪外国语学校六年级:殉天


论人性(4)

前些天在网上看过一个视频,几个人在一起抓着另外一个人,其中一个人拿着一把刀,把抓着的那个人从脖子上像杀鸡一样的宰杀着,没过了几十秒时间,那个被宰的人,就离开这个不知道他认为是好是坏的世界。那血腥的场面,简直惨不忍睹。

听声音好像是外国的,也没兴趣继续看更多为何会出现这血腥画面的缘由。只是感到更多的对人的恐惧。

记忆中总是《三字经》里的人之初,性本善。可是后来的人们,又究竟遇见了些什么?经历过什么?以至于能变得如此残忍,如此失去人性。

我总相信人是善良的,也总相信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偶尔看到如此血腥的画面,看到那些失去人性的人,只是不知道是否该选择去相信,他们的本性并不是如此。无论中国人也好,外国人也罢。

愿这个世界都是美好的吧!愿所有的人都是善良的吧!愿那些一时迷失了自我的人,总能找回最初的那个善良的自己。愿始终相信,人之初,性本善。


论人性(5)

每当我穿行在这茫茫人海,芸芸众生中时,我都会思考何为人性?何为真实的本质的人性?事实上,人性的体现无处不在,世态炎凉中饱含着人性的真意,红尘滚滚中流露着人性的美丑。但人性常常覆盖一层神秘而沉厚的面纱来掩饰自己的某些丑陋与猥琐,常常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蒙蔽了我们的内心,因而使我们看不清它的真实与本质,但只要我们审视着世界,就会发现人性的菩提。

俗话说:“患难见真情”。在安定和谐的日子里,大家都过着美好宁静的生活,人们似乎都很有爱心,都很善良。大家似乎都能做到和朋友一起享受丰收,然而能一同面对苦难与危机的人又有多少呢?在平静的时光里,人们似乎都敢拍着自己的胸脯说:“自己不畏惧死亡”。那种大义凛然的气势如同一个伟岸的英雄,可当真正面对生死的抉择之时,那些能慷慨面对死亡的英雄是否存在?也许,只有在苦难下,人性本质上的善恶美丑才能挺拔而鲜明的凸现,那一切在平凡生活里所体现的人性都只是表面上的虚无,都只是遮盖人性本质的面纱,无法落实于生活,不能有益于生命。因为表面上所体现的人性,如同一个空空的壳囊,没有承载任何事物的重量,也没有任何事物主动检查它的真实性,而本质的人性是经过现实的考验才有所体现的,因此,只有透过现实才能看清人性的真实与本质。

我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两个朋友在小酒店喝酒,聊起了他们的一个熟人,他们的这个熟人升官、发财、成名、留洋,应有尽有,还有一打左右的姑娘向他奉献了可疑的贞操和可靠的爱情,其中一个朋友啪的放下酒杯,激动的说:“为打心眼里蔑视这种人”接着有力的抨击了世风的败坏和人心的堕落,雄辩的论证了精神生活的高贵和身外之物的卑俗。最后,尽管他对命运的不公大表义愤,但仍以哲学家的风度宣布他爱他的贫困和寂寞的命运。这时,另一个朋友慢慢咽下杯里的酒,懒洋洋的问道:“可是,那个家伙的事和你有什么关系呢?”

显然,那个愤世不公,抨击世俗的人是一个非常清高的人,但对于他的心灵暗暗受着嫉妒的折磨,更使他的清高有了一种悲剧的色彩。尽管这是一种清高的嫉妒,但本质上仍是嫉妒,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只是换了一层更高贵华丽的面纱来掩饰心灵本质上的庸俗,人性亦如此。本质是永恒的,无法改变的,只是人善于掩饰它,善于用不同的形式表达,但永远无法逃脱本质的束缚。正如有些人用恶毒的手段来表达他内心深处的嫉妒,而有些人用清高的风度来掩盖他的嫉妒,但林林总总的形式所反映的永远只是人性的嫉妒,由此可见,人性的表面千变万化,永恒不变的就是事实,就是本质。

《三字经》中云:“人之初,性本善”。孔子云“人性本恶,须后天去雕饰也”。这似乎是矛盾的,但矛盾中也有着相通之处,无论是性善还是性恶,都必定有一个不断改变的过程。如果人性本身是善的,可为什么这世界上还有如此多的恶人。如果人性本身是恶的,可为什么茫茫人海,芸芸众生中还有数不清的善男善女。因此,人性一定有沧海桑田的变化过程,而推动变化的就是时间和岁月。在短时间里,我们不可能了解一个人的本性与内心世界,只有在不断相处与了解中才能发现人性的本质。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人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原因了。时间与岁月是人性的见证者,正是因为有时间的蹉跎与岁月的流转,我们才能看清真实的,本质的人性。

人性隐藏在世界的最深处,只有透过无数层面纱,才能明白人性的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