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和远(热门18篇)
执笔断江山
2024-02-16 00:54:32
初一
其他

近和远(1)

远和近可以不是简单的距离,假若你想的话,远和近亦可以是一种回忆和风景。时间远了,记忆却可以在那些过去的画面重现在你脑海。

7岁的我。坐在教室里,我的左右有我的伙伴,我的前后有我的同学,我的老师笔直地站在讲台上,她的头发高高地盘在头上,手臂轻摇,清脆的嗓音从她的喉咙底发出来,听那是我们在高声地唱歌,唱着想长大的歌。

12岁的我。教室里原来整齐的桌子,被排成左右两排,观众席中间正前排是评委席,黑板上画的是张扬的画,挂着彩色的气球。我呢,和我的同伴,正对着那五位评判唱着我们的歌,还有些稚嫩的我们的声音,原来却可以配合得这样好。那是我们在唱,唱着我们的梦想。

17岁的我。明亮的灯光,一瞬间却变成了黑暗,原来是停电了,全班一阵哗然,而没有了灯光的讲台却是我们最好的舞台。是的,我们唱着歌,唱着青春的那些伤感,唱着回忆,唱那些过往的点点滴滴。

时间流逝着,无所谓是近或是远,远的是近的,近的亦是远的,因为7岁的我,12岁的我,一直到17岁的我,那些画面依旧如此清晰。风景近了,又远了,可他却依然在那里,因为心也在那里。

我的小学不算奢华,也不算破败,不管风吹还是日晒,她依旧坐落在那里。曾经,我是离她很近很近,近到可以听到她微弱的呼吸;如今,即使我们隔着如此遥远的距离,我的情却依然在那里。那些嬉笑打闹的画面,那一片嫩绿的草地,那一块清澈的池塘,这些记忆怎么可能从心里抛掉?

我的初中也没有多棒,她也依旧在那座山下,历经风吹雨打,而从我走出她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我的情,我的回忆还留在那里。她离我很远,却又很近,至少曾经无数个夜晚跑过的那些跑道,至今依然震撼着我的心灵。

距离远了或近了,风景却依旧在,最远的可以是最近的,最近的也可能是最远的,因为我的小学和初中,依然在那里。

远和近,或许不该被衡量,假若你想,远的可以成为近的,近的亦可变成远的。


近和远(2)

一次放学之后,妈妈停好车,准备同我一起上楼,可这时接到了爸爸的来电,让妈妈去接他。

妈妈只好又钻回车里,走之前还问了我是否带了钥匙,我不假思索的点点头。

爬到楼上,摸了摸放钥匙的口袋,钥匙竟不翼而飞,我这才想起昨晚没把钥匙放书包里,我只好自认倒霉。

在这种困境下,我心中的无聊与寂寞相互发生着化学反应,一时间心里五味杂陈,我突然想到了对门的人家,可我们两家虽为对门,但平时难得见面。这时敲开他家门显得很突兀,反复思索我决定放弃这个想法。

我靠在墙上,望着近在咫尺的家却被一堵厚实如墙的门隔开。我听到楼道里传来了脚步声,我又惊又喜,难不成他们已经回来了,脚步声渐大,我的期望也随之变大。

当来人进入我的视野中时,我失望了,爸妈还没回来。一个我素不相识的女人走了上来,她正低头看她的手机,也许是察觉楼梯上有人,她抬起头,看见一个人站在楼道上。

她小心谨慎地看了我几眼,脚步放急了许多,从我身旁经过时,她用她狐疑的目光时不时瞅我几眼,她打开皮包,从里面把钥匙抽出,或许是一丝慌乱,钥匙几次都撞在门上。打开门,她慌乱地走进家,随手“呯”将门带上。

看着眼前的这一幕,我又想到了暑假回奶奶家时,一次是奶奶带我到田埂上,我觉得没意思,便跑回了家,爷爷被几个棋友约去下棋,没人替我开门。隔壁家的奶奶从田埂上回来,见我的窘迫样,便笑着招呼我去她家玩玩。

虽然隔壁的奶奶与我不太熟悉,但她却能诚心诚意的招待我,我们是如此远但又如此近。

邻居与我们虽互为邻居,但我们之间却存在这一堵墙,将我们分开,我们是那么近又那么远。

城市发展我们的文明,又使得人们互不信任,让邻居们是那么近又是那么远,希望以后人们能改变思想,不要那么近又那么远。


近和远(3)

踏雪归来,从远方归来,在雪山间落下片片印记,及远处看往归人。远与近,远处与近处,远方与近邻,探看踏雪的本意,本在远与近之间。

看望远方,远方路漫漫。不知何处是目的地,我的视野达不到边际。我在远方看到红日冉冉,看到落日徐徐;看到江海无边,看到天天地无涯;我心似扬帆,可以起航,其修远兮,远方属于未知,属千千万万的成功者,属于数以万计的失败者,踏上走向远方的路,踏上寻求未知的路。我心似弦上之箭,身如慢行的蚁,我会感叹远行之路求索太难,又会感叹岁月蹉跎难以捉摸。那远方如你见,片片印记皆是我所印下,我如此坚定,就像从不曾犹豫。远方充满希望,我便可以一苇起航。

停在近处,近处风习习。风阵阵袭来,近处一片寂静。我看到像我一样犹豫眼神的人群,看到看望远方呆滞的渴望;看到远方途上人寥寥,看到近处路上人济济;我心如磐石,沉静哑然,低头奠石,不顾风袭来,不顾旁人眼光。近处属于已知,属于基础,属于自己。这帆还不够大,我还要在近处仔细修补,在我身边的修帆人,请我们共勉,因为踏上旅途便是孤身一人,在我身后的人啊,收起希望的目光,让此间的目光为你加冕,留在近处修补扬帆,鸟儿在我们头上飞翔。

在远与近之间,停下修补,又不忘前行。海面看似风平浪静,大海等和你你去征服。不要忘了你尚且处于远与近之间,架起扬帆,一步一步游过万水千山。山间绿树与你为伴,流水鸟语与你为友,像驰骋于天地间,驾一叶之扁舟,迎风向上。留下阵阵波浪,指向来时沉重的路,通往未来闪耀。

从远方走来,问问踏雪的来意,弹去肩上的雪迹。站在与山相近的地方,大喊一声雪便如樱花落下。属于我的远是去踏雪的愿望,属于我的近是内心深处的希望。


近和远(4)

喜欢顾城,喜欢顾城的诗,喜欢诗中用觉与纯真构建的自然世界,那是一个童话般的世界,浪漫中的忧郁,散发着淡淡的哀愁。顾城笔下的自然,山川与草木、喷泉与河流、雪松与白桦……自然的一切,那么近,那么美,近的可以触摸脉搏、感受呼吸。

那是顾城心中的自然,而我们的自然呢?

推开窗,除了高楼还是高楼。触目所及,除了无尽的灰蒙还是灰蒙,一如那空洞的眼神。路边的小草小花不见了,因为车轮的碾压必然是不堪重负的,“春风吹又生”那只是美好的童话。天上的银河不见了,因为城市的璀璨灯火与那灰蒙的天幕早已消解了牛郎织女相会的美好。正如顾城说:“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楼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此时的自然,没有绿色,没有蓝色,没有红色……有的,只是灰色。看似很近,因为阳光、空气、流水、土地……依然在,依然近,但是,这是我们的自然吗?我们还可以肆无忌惮地在一望无垠的绿色土地上奔跑追逐吗?我们还可以弯下腰,用依然灵敏的鼻子去轻嗅那一抹淡淡的花香吗?甚至我们还可以自由地呼吸吗?自然,这么近,但也那么远。远在那青山白云间,远在那红花绿草间,远在那蝉噪蛙鸣中,远在那流逝的梦境中。

远去了,远去了,在不断前行的路上远去了!

曾经,李健在《向往》中深情地吟唱“当春风掠过山岗,依然能感觉寒冷,却无法阻挡对温暖的向往”,而今天的我们,春风不再掠过山岗,虽然不再寒冷,但也失去了对温暖的向往。阳光不再是我们获取温暖与希望的唯一途径,我们有电灯,我们还有各种取暖设备,更罔谈在清晨时分静待那从朝霞中透出的第一缕晨光,在暮色苍茫中依依惜别那海天一线处的最后一点微光。文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让我们对自然不再神秘,地理告诉我们阴晴雨雪只是大气的运动与反应,生物告诉我们飞鸟走兽大多属于哺乳类动物,物理告诉我们太阳只是宇宙中非常普通的一颗恒星。人类已经长大了,不再是那个碰到什么都要问个“为什么”的无知孩童,我们用科学的标准把自然条分缕析,我们开始变得越来越理性,固然,理性并不是错,但是,我们却失去了那面对大千世界时的那一份最初的冲动,那一份弥足珍贵的感性。须知,科学固然需要理性,但是,感知自然的美,感性依然不能缺席,因为,人心本是敏感而柔软的。

而且,更重要的是,因为对自然的了解,我们开始罔顾甚至无视自然,我们肆意的开山毁林,我们无节制的填海造田,我们希望每一寸土地都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我们误解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即是万物的主宰,面对自然,我们开始侵占、践踏、破坏,结果,山林被推平、草地被铲平、江河被污染……所以,土地依然在,但花草远去了;江河依然在,但鱼虾远去了;天空依然在,但星星远去了,而飞鸟,只能在天空掠过,却永远找不到那曾经栖息的树丫。

王开岭说: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是的,我们走得太快太远,却丢失了感知自然的初心。就让我们如顾城所言:用金黄的麦秸,织成摇篮,把我的灵感和心,放在里边,装好纽扣的车轮,让时间拖着,去问候世界。感知自然,需要一个敏感而纯真的内心。

自然,本来就很近,远的是人心!


近和远(5)

看天光云彩,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这全然取决于我们看待事物的角度。

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瓜果清香、丛林气息。的确,这是了解自然最便捷的方式,但方便是一说,能否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便是另一说了。

我们既应感受自然之近,也应感受自然之远。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自然是既熟悉而又陌生的东西。对于我来讲,对于自然的了解也是仅局限于电脑屏幕上的那点知识,偶尔也会爬爬山,感受一下自然的气息,但这种机会真的是少之又少。但其实,我们真的应该去身临其境地感受自然。现如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总是追求高效、总是效率第一,但是,又有多少人能慢下来,感受自然呢?最应该做的是放慢脚步,静下心来,去感知自然,不静下心来,怎能体会到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那份闲适自得?或许我们会觉得自然离我们很远,但是当我们亲近自然、走近自然之后,才会真正地拉近我们与自然之间的距离,才可以真真切切地体会到那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才能于漫步林间之时,享受草长莺飞、树木枯荣的乐趣,曹操之所以能写出豪情万丈的《观沧海》,是因为他有着如大海般开阔的胸襟,所以当我们面对自然时,也应当怀着曹操那样的胸襟,方能享受自然的美妙。

总的来说,自然到底是“近”还是“远”这全然取决于我们自己。我们既不能只关心生物的纲目属种,而忘了那份漫步林间的自得与安适,也不能只顾漫步林间、享受愉快,而忘了去弄明白生物的纲目属种,在“了解”与“亲近”之间,应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样,自然对于我们来讲就不会有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的感觉了。从不同的途径感知自然,自然带给我们的感受的确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应该尽力多角度、全面地了解自然,感知自然。

让我们享受自然,感知自然的近与远!


近和远(6)

那条路,对我来说是那么的远,却又是那么的近。

小学是在老家附近的一所小学上的,那时屋后有一条泥泞的小路,路上有些沙子,踩起来柔柔软软的,还比较舒服。那条小路是我每天上下学的必经之路。虽说明有宽阔、快捷的大路可以走,但我却总是喜欢绕点路从偏僻的小路经过,只因为那一路上的优美的风景实在令我留连忘返。

小学放学是早的,太阳还没落山就快到了家,我慢慢的走在那条小路上,呼吸着混着泥土清香的空气,观赏着两边柳树和风合作的舞蹈,摘下两朵路边不知名的小黄花在手中把玩。……好不惬意;仿佛不论有什么烦心事全部被风吹走,只留下美好的记忆,那条路仿佛没有尽头,那么远,那么近。

这种安静的日子很短暂,不久之后,我就要离开老家,去城里上初中了,记得当时我还笑着和奶奶说:“没事,我每个星期都会回来的!”可后来却因为学业的繁重,时间的紧迫,没能履行诺言,而且这一别就是三年。

不知过了多久,我几乎已经将那条小路忘却了。偶然的一次,我十分不情愿的被妈妈拉回老家,在快要到达老家时,我突然心里一动,我想起了那条小路,它在我的记忆中还是那么美,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迫不及待的想看看那条小路。

在抵达目的地时,车还没停稳,我就冲下车,跑到屋后,我以为它还是老样子,没有变样,谁知道现实中印入我眼帘的,却是一条宽广平阔的水泥路。没有了沙子的柔软,也没有了野花的陪伴,只有那柳树还在水泥路旁,显得孤零零的,格外的孤独,一时间,我有些慌乱,眼前的画面已经让我明白了一切。

我突然感到一阵阵失落感充斥着我的内心,开始后悔回老家,因为记忆中的那条小路已经消失了,现实中取而代之的是一条又美观,又整洁的大路,那条小路又显得很飘渺,它离我是那么远,那么远……

后来,我又想明白了,那条小路,虽然在现实中不存在了,可是依然在我心中,在我记忆里,与我贴的那么近,那么近……

心中的那条路,是那么远,又是那么近……


近和远(7)

窗外淅淅沥沥的小雨,街道上五颜六色的雨伞,川流不息的车辆。雨中的世界,依然那么忙碌。用手擦擦窗户,那模糊的世界依旧没有清晰,那既近又远的距离,让我的心也一同迷茫着。

我时常想,雨滴是不是天空的眼泪,因为无法再承受心中的伤痛,才留下来颗颗晶莹的泪滴,她是不是同我一样迷茫悲伤呢?

卸去一身的疲惫,结束一整天的忙碌,躺在柔软的床铺上,脑中挥之不去的依旧是你的身影。闭上眼睛,让回忆的浪潮再次拍打起浪花,你那熟悉的身影变得越来越清晰,离我那么近,却又那么远。

我用浸满忧伤的手指,敲击出飘荡在时空中的生活碎片,将它捧在手心,无论从哪个角度去读,去了解,都显得那么陌生。

我们常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可又有谁能真正衡量得了“远”“近”的距离,谁又能真正懂得“天边”“眼前”的差距呢?

当时间的沙漏慢慢的停下,当时间在某一刻静止,那么那些碎片会不会重返时空的隧道,让我再次遇到曾经的那个你。

我不喜欢那种陌生的感觉,我也不喜欢那种客气的谈话,我更不喜欢那伪装出的微笑,寒冰般的话语。时间不过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可我不理解你为什么改变那么多,让我觉得你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岁月可以更改人的面貌,时间能过积淀人的性格,可我不知道是什么彻底改变了你的心,是这几年的劳累所致,还是为生活而刻意改变?我不知道,我只是依旧喜欢流年里的那个你。

回不去的曾经,有着太多的美好与忧伤,时光都将它们轻轻地埋葬。那些经年里的欢笑、泪水、彷徨、坚定都随风而散,随风而漂泊。你想要去把它们追寻,却又赶不上它们的步伐,抓不住它们的尾巴,只能愣愣地站在夕阳下感叹时光的匆忙,人生的无奈。

当指尖凝聚了离别的赞歌,我们就又要各自东奔西跑。不知多年后,我们是否还会像今天一样,感受着“断肠人在天涯”的痛楚。

想起曾经的我和你,如今我们离得这么近却又那么远,我们是那样熟悉却又那样陌生。


近和远(8)

时光在指缝中悄然流过,掐指数数,来到江中校园竟已两个多月。

虽已渐入初冬,寒风却依旧没有来到这所美丽的校园。想不到寒风也会怜香惜玉,不舍破坏这处处迷人的乐土。

说起校园美景,倒真是不胜枚举,有静谧安详如夕香湖、梯云亭;有树枝摇曳、微风徐徐如柳梦路;亦有开阔旷达如青春大道……但这都不我最喜欢的景致,配得上“最喜爱”一词的,惟有竹林清浅、桂子飘香的文溪路。

文溪路是每天放学回寝室的必经之路,一路上少不了熙熙攘攘的人群。恰是这熙攘嘈杂的人声,才让文溪路更显清幽。文溪中路有一块不大不小的竹林,竹子虽不算粗壮,但一根根坚韧挺拔。郑燮有诗云:“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到了初冬,竹林依旧不改翠绿,只有叶子根部微微泛黄,平添一丝初冬的韵味。

前夜,我也体味了一把苏轼的滋味。疏星几盏,圆月当头,日光透过竹叶间的缝隙,竹影摇曳,倒真有种“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的错觉。“愿我为星君为月,夜夜流光相皎洁。”这片竹林是赏月的好去处,原本被学习的压力扰乱的心神望见这清浅竹林、皎皎明月,便一下沉淀下来。

文溪路亦是一条归家路,溢满了我对家的思念与牵挂。沿途的些许桂树上桂花散发的干净的香,更是郁聚了这两个月来我的太多太多喜乐。每每循着桂花的香气,沿着文溪路走,都让人不由想到一句诗“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桂花虽则其貌不扬,只可见星星点点的淡黄挂在枝头,但它的淡雅的幽香却是沉醉了时光,沉醉了我儿时的梦乡。小时候家门前也有一棵桂树,每个秋季的夜晚都伴着桂香入眠。这或许也是我对桂花、对文溪路如此喜爱的原因。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我想,江中三年的校园生活会是我这辈子最珍视的时光。也许,是因为它令人难以忘怀的景致吧!


近和远(9)

远与近,本是用来形容距离的远近,但是我们又可以用人心来衡量。当今科技的发达,可以使远在天边的亲人朋友相互交流;然而另一面,很多经常见面的朋友却无话可说。

远与近,是由心的距离决定。在你心中有这么一个人,即便相隔万里,仍然却觉得“天涯若比邻”相反,如果心里没有他,就算经常能够看到也是“咫尺也天涯”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是会有那么一些人将自己关在一个孤独冰冷的小屋里,不愿意同别人交流,就在这种孤单的情绪中快乐一点点消失。其实人与人之间本没有距离,是心的距离造成了人之间的距离。

我们身边是不是经常会有这样的人,在微信上聊得火热,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一碰面却无话可说的尴尬局面。科技的发达在一方面禁锢了一些人的人心,使他们不愿意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在微信上对人热情,现实却冷淡。这就是明显缺乏实际的沟通从而导致人心距离的变远。

雪莱曾经说过:“当爱逐渐消失,人心也不过只是活着的坟墓。”我们应该加强彼此之间的实际沟通,不要每天窝在家里抱着手机聊天,不妨出去走走,登门拜访一下好友,拉近一下人心之间的距离,不要被流行的聊天软件所阻隔。


近和远(10)

夕阳,收敛起最后一丝光彩。暮色下的乡村褪去了鲜明的光泽,只留下一片幽深怅然的剪影,晚归的紫霞在昏暗中划出些呢喃的虚线。我拿起那只尘封已久的风车向着远方跑去……

小时候,父母在外,祖母成了我唯一可以依靠的亲人。祖母用一支粗短的木棒,编织起一扇四叶风车,编织起我那美丽的童年。

每一个日落黄昏,我和祖母总会出现在那条乡村小道上。微黄的阳光斜射在我和祖母的身上,长长的影子记载着我童年时美丽幸福的回忆。我的小手牵着祖母粗糙而又温暖的大手,我们的步伐随着我手里的风车旋转时快时慢;夕阳也仿佛总是因为我们祖孙俩欢乐的笑声而变得无比绚烂。吱呀的风车声一直飘向天边,飘到我那童年的梦里……

一日,我和祖母同平常一样出现在那条小路上。阳光一如既往的温馨、柔和,长长的影子一如既往的跟随着我们祖孙俩的步伐缓缓前进。只是空气中没有一丝风的踪迹,风车一动不动地立着。我手握着风车,眼睛死死地盯住它,心里期待着它下一秒就能转动起来。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十分钟过去了,风车却一直耷拉着它的叶子,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我试着伸直手臂将它举高,等待了一会儿依旧无果。夕阳斜射在风车叶上,是那么的刺眼。我有些急了,攥紧风车使劲儿地甩了甩,可它也只是象征性地来回摆动了两下,又恢复了静止状态。我气急败坏地将风车摔在地上,小脸涨得通红,好像快要哭出来了。

祖母看见了,不由得笑了一下。她弯下腰捡起被扔在地上的风车,轻轻地拨开我紧握的拳头放了进去。我嘟囔着小嘴说:“没有风,风车转不起来,怎么办呢?”祖母温柔地拍了拍我的脑袋:“孩子,没有风,那你就去找风啊。”“可是,风在哪里呢?”我疑惑的问。“你跑起来试试看。”祖母神秘的说道。

我将信将疑地望着祖母,夕阳斜斜地照在她的脸上,散发出柔和的光辉。我慢慢地跑了起来,风车也吱吱呀呀的转动起来。我高兴地大声喊道:“我找到风了!风在这里,就在这里!”呵,原来,风是要跑起来追的。我越跑越快,手里的风车也一直欢快地旋转跳跃着,我突然明白了,我以为离我那么远的风原来是那么的近。回头看去,远方的天际灿烂成一片赤红的云霞,还有,祖母那慈爱的微笑,那么远,又那么近。

……

童年就是如此美丽而又短暂的,每当我回首起那些与祖母一起走过的日子,记忆中的风车声总会从心匣中流泻而出,谱成童年那支最动听的歌,听起来是那么远,又那么近。

……

而如今,暮色相拥的傍晚,当我再次来到这条小径时,却只有独自一人。旧年的风景依旧熠熠散发着光辉,童年的记忆、转动的风车、祖母的身影似乎离我那么近,可是一伸手却又变得那么远——道是人空,心也空。

倏忽,一阵微风吹来,手中的风车依旧走着那亘古不变的旋律。恍然明白,我又站起了人生另一个起点,人生的风源还等待着我去追寻,好像远在天边,又似近在眼前,无论远近,我终会抵达。


近和远(11)

记忆的碎片零零散散地在我脑中回荡,有的记忆犹新,有的已悄悄淡忘。

我和父母坐在床上,窗外大雨倾盆,凶猛的雨水肆意打在了窗户上,也无情地拍打着野花野草,好像是人们在惩罚恶人。

电视开着,但我已经忘记电视里的内容,对我来说,当时电视播放的东西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让它响着只不过是为了让我惭愧的心得到一丝安慰。雨水的来临,让我更加悲伤,它的嘈杂声盖过了电视机的声音,使我再次跌入深渊。

对面坐着的是父亲,他脸上是忧愁和无奈,是我带来的。

他们的谈话我至今已想起过,但那“战斗”的场面我却还记得,幼儿园同学的脸上随着我的手起手落,对了几道血痕。“这不是第一次了。”老师的声音响起,爸妈并没有说什么,只是领着我回了家。一路上我们并没有说太多的话,我只是跟在他们身后,不知何时,刮起了大风,天空瞬间变得暗淡。“不会下雨吧。”我自言自语,这样的天空是我内心的沉重倍增。

“再不行的话,送他到城里吧。”父亲严肃地说,母亲默默点了点头。“我不去,城里肯定没有老家好玩。”我在内心深处激烈地反抗着,可是这显然并没有什么用。

雨天里,我第一次离老家那么远,它在雨水和泪水的交杂中映入我的眼,变得模糊。

大城市展现在了我的眼前,然而繁华的街市并没有占据我对老家的依恋。

虽然我身处小城,但我觉得老家的一切是那么近,又那么远!


近和远(12)

春天似乎懂得了思念,迟迟不肯让冬离去。四月份还飘雪的,稍显出一丝别样的生机。站在楼顶,望着不远处所在的地方,心中不免有些难过。四十多天的朝阳没有送回爸爸的声音;四十多天的夜暮没有带来爸爸的微笑。3000公里的距离,是我可望而不可及的。每每昂着头向东方望去,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欢娱。爸爸在睡觉吧!他知道吗?他的女儿每天在盼着他回来呢?

在接机时,我有些不知所措,匆匆的人流惟独不见爸爸。当我孤独站在大厅中央时,一个熟悉声音传入耳畔,那一刻是幸福的,是父女之间永远的亲情。依然,我每天都去看朝阳,不同的是,旁边多了个脸庞。他们的脑中都都雀跃着独自的思想。惟独自己明白,他们是亲情的对方。

平民的,让我们都感到充实快乐。饭桌上的我和爸爸实在是一对可爱的大熊猫。你吃我抢,你说我争,欢乐和亲情在桌上流动,幸福与美好在眼中穿梭。爸爸知道,他的女儿最爱什么?女儿知道,他的爸爸最想什么?家庭的欢乐让父女在饭桌上留下了C调的插曲。

当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我和爸爸的脸是圆的,眼是弯的。喜悦在我们之间游动,这都出自于我们心底那分最真,最亲,最美的亲情!

3000公里不是距离,用幸福的钟发出亲情的声音。响在父亲和我的心底。


近和远(13)

有诗言:星星像地上的人们一样拥挤,地上的人们却像星星一样疏远。可见,如今拥挤着的人们的空间距离是近了,但人心与人心间的距离却疏远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速的交通工具层出不穷,如火车,飞机,高铁等。这些便捷的交通工具无疑拉近了人与人物理上的距离。但奈何物理距离近了,心灵距离却越发越疏远了。

遥想当年,交通不便。人们生活在落后的乡村净土上,田间小道上陌生人谈笑风生依稀可见。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鸡犬相闻,其乐融融的生活让人们心灵的距离始终如此地贴近。每当夜幕降临,人们也是夜不闭户,人们的相处是无隔阂的。

而反观当下,交通便利了,交际也多了,人与人接触机会多了,距离近了。但令人悲痛的是,人与人的猜疑更多了,人性变得更加冷漠了,个个都犹如戴上面具的野兽,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人们心灵的距离也在冷漠下渐行渐远了。君不见在小悦悦身旁经过的十八个路人,与奄奄一息,命垂一线的小悦悦距离是如此的近,救人对他们来说不过是举手之劳罢了。但他们却漠视而过,致使一条生命的消失。可见,这心与心的距离是多么地遥远。我不禁想问:“人还活着吗?”雪莱在《论爱》中说道:“当爱逐渐死去,人心也不过是活着的坟墓。”那我们人类的爱到底到哪里去了呢?是死去了?还是远去了?

或许人类的爱并没有死去,心灵的距离也并不全都那么遥远。君不见最美妈妈空手接婴,一个新生的生命拉近了人心的距离;君不见最美老师前扑后推,挽回了数个学生的生命;君不见最美司机重创后仍坚守,把车停稳,挽回了数十人的生命。这些大无畏的精神,让我们看到,并非所有人的心灵都麻木了,在这个冷漠的社会里,我们还是能找到希望的曙光。他们的奉献,激起了我们对缩短心灵距离的渴望。同时,我们更应清楚,我们人类的心虽然并未死去,但已然走远了。因而,我们更需拉近人们心与心的距离,让麻木的人心重回纯净。

以前远的,如今近了。而以前近的,如今却远了。尽管灯红酒绿的社会让人心受到利益的隔离,但这距离不足以阻挡我们的人性。我相信,人性会打破利益的玻璃,人心会回归原始的距离。

近了,你却是渐行渐远。


近和远(14)

的确,同学们说得对,以往遥不可及的空间拉近了,然而人心的距离却被拉大了。距离远近,与空间有关,更与人心有关。

余秋雨曾说:“由山脉相隔的距离是一种绝望,由水道相隔的距离是一种忧愁。”那么,让人们心灵相隔的是那山脉还是水道?我想应该都不是。经济的飞速发展,先进便捷的交通工具让我们的出行变得方便。然而,城市紧张的生活节奏让每一个人都不敢怠慢松懈,每个人都埋头于那山一样高,海一样深的学习与工作中。没错,人与物质财富的距离是近了,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的时间也少了。因此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慢慢远了。

“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尽管鲁迅与远方的人们相距千里之远,但是他们仍然心相连,彼此接近。那个时代,物质贫瘠,但心怀天下之人必有责任,因责任而彼此相连。

反观当下,老人跌倒无人扶,救护车堵在路上无车避让等等的事件层出无穷。何止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即使身边之人,也与我无关。人与人的距离变得如此的遥远。大家似乎都愿意“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而不愿做“天涯若比邻”。这些人心之间的距离该归咎于谁?而又起源于谁呢?

是的,我们是时候停下脚步去反躬自省了。是经济的飞速发展让我们的人心距离拉大?还是社会中麻木无情的因子滋长了人心间的冷漠?亦还是为了“保护自己”,我们亲手断绝了人心之间的桥梁?但是不管怎样,人心间的距离拉大是不不争的事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缩短这个距离。因为我们就是每一个将它“养大”的“凶手”。

看着中国的GDP一路增长,我们会兴奋不已。然而看到武汉老婆婆在公厕上写着“外来工不要到这里上厕所,否则罚款200”的字眼,我们才知道心底的那堵墙有多厚。经济的发展不应是阻碍人们交流沟通的藉口与凶手,也不应是人与人身份地位的分界。物质财富的增加是为了让人们有更好的生活,促进人们更好地相处,而不是引发隔阂,形成地位区别,拉大人心间的距离。

不要以为经济发展了,物质财富和我们接近了,我们就成功。人心间距离的接近,人的和谐平等,友爱互助才是国家发展壮大的动力源泉。正如冰心所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拉近人心的距离

时过境迁,沧海桑田,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马路上车水马龙,特别是近年来,办奥运亚运,开世博,蛟龙入水,神舟飞天,GDP直线上升,人们所期盼的生活似乎越来越近,幸福就在不远……

但是,回过头来,我们仔细想想,我们的物质生活的确上去了,但是,人与人心灵之间的距离却似乎被渐渐拉开。

的确,昔日里左邻右舍熟络得很,大人小孩经常串门,烧菜没盐了向邻家借,炖了鸡汤给隔壁留一碗。那个时候,人与人的心贴得很近,很暖。

但现在,人们渐渐住进了拔起的崭新高楼,厚重的钢筋混凝土也在人心之间竖起了一道墙。铁门高墙之坚实,昔日木门瓦屋难以比拟。但铁门高墙再坚实,也难以填满人们安全感的缺失。人们互相戒备,只敢在猫眼里偷窥。同住一栋楼,多年来却连个招呼都未打过的情况比比皆是。更者,巴士上装睡不让座;路见不平,围观不助……或许,当年的彭宇案可成为不少人置身度外的借口,最终,小悦悦之惨案竟有十八名路人视而不见,人心的冷漠与遥远让人痛而复痛。

所幸,有些人开始从冷漠与距离中惊醒,他们以行动来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当年汶川大地震,举国倾力想助,各地市民纷纷自发祈福,捐款捐物更是不计其数;北京首都机场因大雨大量乘客滞留,结果上百名司机自发免费接送乘客;还有最美女孩为乞讨老人遮雨,吴菊萍伸手接住坠落婴孩,等等等等。这一切的一切,无不宣示着人们开始用行动去融化冷漠的寒冰,用善意去拉近我们心间的距离!

因此,我们在此时此刻,都要行动起来,去响应先行者们的号召,或许只是一个随手的善举,或许是一个随心的微笑,我们都能尽自己的一份力,去拉近人们心与心间的距离。

推倒寒冷的高墙,让温暖涌动!

拉近人心的距离,你我不再孤单!


近和远(15)

又一个星期一,每当这个日子就感叹生活不容易。

上星期6,我们公司一个专柜所在的商场厂庆,为了多多卖货,我们公司组织了表演,请了一些欧美和非洲的人来表演,而让我当天就负责跟着那些表演的人。

一早我就跟着他们,总觉得这些人和我很远,不敢接近也没法接近,谁知他们一开口就一口流利的中文,甚至普通话比我说的还有味,可想他们背井离乡很多年了。要走秀了,她们要换衣服,却发现她们并没有什么好的衣服可换,每个人就带两套,其中一位的衣服是高领的并不能穿,他就只能穿另一件,可上午表演完了下午就没得换了,就把那件高领的穿上了,我们领导就不高兴了,说了他们领队的几句,他们也听的懂,当时有很多人,她的面子 上很挂不住,但一上台还要满脸微笑,还有几位非洲人是表演腰鼓,领导要求他们围着整个人流转,他们就在那做着滑稽的动作惹的人们都哈哈的笑,可不知怎么的我看着他们就是笑不出来。

这是他们的工作,拿人钱财替人办事就是应该,可在异国他乡为生活付出着不为人知的心酸,每个人都要经历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这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能感慨什么,只能安慰自己生活不容易我们且行且珍惜!


近和远(16)

有些事靠得近一点,有些事离得远一点。这话其实对人来说也一样。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贤者之交谊,平淡如水,不尚虚华。康有为、梁启超提倡西学,发动维新变法,便得到谭嗣同、康广仁等人的积极响应,虽最终失败,但却魏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若没有康、梁等人的努力,中国不知又要落后多少年。

面对世俗的功利与贪婪,谁能做到“一入江湖岁月催,功名利禄酒一杯”。想当年,张良深明韬略,足智多谋。楚汉战争中,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为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奠定坚实基础,刘邦称他“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待到汉朝建立时,张良拒绝在朝中做官,选择远离朝堂,远离权利的诱惑。功成身退,千古流芳。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当年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劝解刘禅:“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奈何这“扶不起的阿斗”只顾享受玩乐,乐不思蜀。断送了刘备一心复汉的梦想。

有欲望不会实现就会痛苦。当梦想远离欲望的时候,就会把痛苦分解,自身就会相对轻松。快乐就一步步接近自身。欲望实现不了内心就难以解脱。梦想和欲望不能混为一谈。若梦想与欲望结合,那就不再是单纯的梦想。追寻梦想,必然道路艰难,而顺从欲望则不然。现在一条通往梦想的泥泞小路和一条连接欲望的宽敞大路,你会选择哪条?


近和远(17)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如果你的周围是一群鹰,那么你自己也会成为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鹰;如果你周围是一群山雀,那么你也许永远也看不到海阔天空。由此可见,朋友的行为对我们的影响是多么的深。假如你真正的挚友很多,可以帮助你走上光明大道,你就成为了一只雄鹰;假如你择友不当,则会导致自己走上邪门歪道,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深渊,你就成了一只永远飞不起来的山雀,你的终身幸福将毁于一旦。

张衡是我们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发明了地动仪,在天文、物理等方面也有研究。张衡在青年时期有很多知己,特别是崔瑗,很早就学习过天文、数学、历术,张衡经常同他在一起研究问题,交换心得,张衡进一步研究天文、物理等科学都是受了崔瑗的不少影响。在生活中,我们要多交益友,畏友,密友。少交损友。在择友时我们要小心翼翼,你要知道如果一失足就可能造成千古恨。勇于指出我们的错误,有过失互相规劝的朋友,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危急的时刻都可以作依靠的朋友,这些都是我们应该交的朋友。对于那些不三不四,还想拉你下水的朋友,以及那些恶习严重、屡教不改、不听劝阻,并妨碍你学习、进步的所谓“朋友”要丢开面子、抛开顾虑、毅然决然地与其一刀两断,免得被人利用,遗憾终身。在与朋友的交往中,我们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对朋友是朱是墨心中有数,对任何事物都要独立思考,保持原则,分析朋友观念的正误。对的要学习,错的要防微杜渐。与正确的朋友靠的近一点,与所谓的“朋友”离得远一些。

孟母三迁的故事家喻户晓。孟子学习能力强,家附近是坟地,他学人哭丧:家附近是市场,他学人做生意、杀猪。孟母于是再次搬家,搬到学堂附近,孟子开始学习知识,孟母才放心。后来,孟子也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伟人。因此,人想干出一番事业,总是要周围先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与积极向上的事物靠得近一点我们也会变得积极向上,和恶俗败坏的风气离得远一些我们便不会受到影响。

要想成为雄鹰我们就应该多交益友,和积极健康的人靠的近一点。正确择友,和品行不正的人离得远一些,这样我们才不会变成山雀。


近和远(18)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似乎在几十年间,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高铁飞速前进,通信卫星遍布全球。过去,我们花上一个星期的时间,才能收到邻镇亲友的书信,如今,一条短信的方便快捷把我们的距离拉近。可是,当看到手机上的短信还有当初看到跃然在纸上的文字的激动吗?我们是亲近了,还是疏远了?

饭桌上难得一见的亲近早已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久久的平静。果不其然,用手机短信来代替与同桌亲友的交流,嘴巴就真正的实现了最原始的功能——吃饭。这真的就是我们想要的吗?不!不是的,若连亲友都如此,更何况是陌生人呢?想必遇见街上的陌生人时也只能是抬起高傲的头,目不斜视地往前走吧!不禁想起姜德强,那位接到陌生人短信后义无反顾地帮助他人的“最美陌生人”。倘若他接到短信后随手删除,或许一条鲜活的生命会就此枯萎。扪心自问,我们能做到吗?

18个路人的漠视仍历历在目,人与人的距离如此的近,可人心与人心,却又在刹那间变得那么遥远。此时此刻,我们还能带着居心叵测的怀疑看着跌倒在地的老人而不伸出双手吗?我们还能漠视那些在路旁哇哇大哭不懂回家的孩子吗?距离遥远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就在你身旁,却不帮助你。还记得日本撤离后,宋庆龄带领着将军夫人们,亲自帮助流落在中国的日本军人的孩子吗?她们即便对日本恨之入骨,仍然胸怀大爱接纳和帮助孩子们找回家人。虽然国籍、身份、地位相差甚远,但她们的开阔胸襟消除了人心之间的隔阂,为后人做出典范,赢得世人的尊敬。

或许,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的是温暖的微笑,而不是冰冷的千篇一律的手机短信;亲友之间,要的是热烈的拥抱而非手机里的语音留言;陌生人之间,要的是亲切的问候而非漠视。科技改变的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却不应改变我们对生活和他人的热情。如一首歌中唱到:“我们没有什么不同,天黑时我们仰望同一片星空。”是的,伸出你的双手,给别人一个拥抱,带着热烈的微笑,总能得到他人的回应,我们的距离并不遥远。

我不在远处,就在你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