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毛泽东观后感
做人要淡定
2023-07-22 10:51:05
其他
观后感

毛泽东在少年时代就对当时国内的进步思想抱有好感,常常借阅相关书籍,无意中为日后的革命精神打下了基础。毛泽东十几岁时辍过学,只身离乡求过学,并转过多所学校,原因是他认为学校限制了自身的发展,由于家境不宽裕,他最终在湖南师范就读。在学习期间,他创立进步社团,到岳麓书院读书,到湘江游泳,学习古典和进步文化等等为毛泽东自身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些经历放到今天来看,也是不寻常的青少年时代。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初期都是二十出头的青年人的原因。他们当时有了在今天看来到而立之年才有的经历。在这里我不得不说说今天教育的失败,学生们只知道试题和课本,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课堂(至少在上大学之前),到了二十岁也没有成年人的心智。就目前来看,以现有教育方式是教不出来下一个毛泽东的,恐怕半个都难。
中年时的毛泽东与中国的腐朽做斗争,为中国革命倾注全部,早年亡妻还有后来为革命牺牲的五个亲人。1957年毛泽东有这样一首词:
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羞,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水顿作倾盆雨。
从中不难感受到毛泽东对妻子的深厚感情,但其中并没有哀怨,因为是"忠魂",表明这是一个革命家应有的态度和人生。我想,在毛泽东意识到"枪杆子里出政权"时,他就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了。为革命牺牲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革命本身就会流血。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表现的不止是面对困难时的实事求是,放眼全局冷静的思考,更是一种从小经受砺炼而具备的坚韧不拔、决不气馁的人生观的自然流露。革命初期走"农村包围城市"的独特观点,摆脱围剿时"四渡赤水"的惊人举动,不可能是毛泽东某日醒来后的突发奇想,这些都是个人能力长期积淀而来。
毛泽东晚年对人说起过自己的人生志愿,那就是当一个普通教员。他一生都不用枪,他只用手中的笔与侵略者和反动派手中的枪做斗争。这一点让我感怀颇深,一个爱好和平的人,在民族危亡时起身革命,遭到反动派屠杀时才走上"武装斗争"的道路,这是被逼出来的,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把自己手中的笔杆子换成枪杆子。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大仁大爱"的境界吧。
毛泽东是一个伟人,毛泽东思想是一座丰碑,但他也有平凡人的一面。从主席的一生中就能感受到"平凡与伟大"的辩证与统一。